1、第九章 神经系统(12节)姓名:张宇新单位:华北理工大学目 录Contents Page第一节:概述第二节:脊髓重点难点神经系统的区分;神经系统的常用术语;脊髓的位置和外形,脊髓节段的概念,成人脊髓节段与椎体的对应关系及临床意义;脊髓横切面上灰质与白质配布及各部的名称;脊髓灰质的重要核团,白质内各主要传导束的起止、功能及损伤后的表现;硬脊膜的形态特征、硬膜外隙的位置、内容和临床意义;脊髓蛛网膜下隙的位置、内容和临床意义。神经系统的可塑性;脊髓蛛网膜和软脊膜的结构特点;脊髓的动脉和静脉;脊髓的功能;脊髓的生物力学特点;脊髓损伤的表现及其解剖学基础。神经系统的基本结构;脊髓灰质的分层结构。掌 握:
2、熟 悉:了 解:第一节 概 述第一节 概述一、神经系统的区分脑脊髓第一节 概述二、神经系统的基本结构神经系统的基本组织是神经组织神经组织 神经元 神经胶质第一节 概述1.神经元(1)神经元的基本构造树突轴突神经元突起胞体二、神经系统的基本结构第一节 概述1.神经元(2)神经元的分类二、神经系统的基本结构第一节 概述1.神经元(3)神经纤维 神经元较长的突起被髓鞘和神经膜所包裹,称为神经纤维 神经纤维有髓神经纤维:神经元长突起+髓鞘+神经膜无髓神经纤维:神经元长突起+神经膜在周围神经系统,髓鞘是由施万细胞环绕轴突所形成的多层同心圆板层,位于表面的施万细胞的核和质膜为神经膜。在中枢神经系统,有髓神
3、经纤维的髓鞘由少突胶质细胞的突起形成。二、神经系统的基本结构第一节 概述1.神经元(3)神经纤维轴突周围神经系统有髓神经纤维模式图周围神经系统无髓神经纤维模式图髓鞘轴突施万细胞核中枢神经系统有髓神经纤维模式图髓鞘轴突少突胶质细胞二、神经系统的基本结构第一节 概述1.神经元(4)突触 指神经元与神经元之间、神经元与感受器细胞之间、神经元与效应器之间特化的接触区域,是神经元间信息传递的基本结构。二、神经系统的基本结构第一节 概述2.神经胶质 也称神经胶质细胞,是神经系统的间质或支持细胞,一般没有传递冲动的功能。神经胶质除了对神经元起支持、营养、保护和修复等作用外,由于它有许多神经递质的受体和离子通
4、道,因而对调节神经系统活动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二、神经系统的基本结构第一节 概述2.神经胶质 神经胶质包括(1)星形胶质细胞 分布于中枢神经系统,功能复杂(2)施万细胞 形成周围神经系统神经纤维的髓鞘(3)少突胶质细胞 形成中枢神经系统神经纤维的髓鞘(4)小胶质细胞 神经系统的巨噬细胞(5)室管膜细胞 衬在脑室和中央管内面第一节 概述三、神经系统的常用术语灰质:在中枢部,神经元胞体及其树突集聚的部位称灰质,在新鲜标本中色泽灰暗。灰质在大、小脑表面成层配布,称皮质。白质:神经纤维在中枢部集聚的部位,因色泽白亮而得名。位于大脑和小脑的白质,因被皮质包绕而位于深部,称为髓质。1.灰质和白质白质灰质白
5、质(髓质)灰质(皮质)神经核第一节 概述三、神经系统的常用术语2.神经核与神经节白质(髓质)灰质(皮质)神经核神经核:在中枢部皮质以外,形态和功能相似的神经元胞体聚集成团或柱,称为神经核。神经节:在周围部,神经元胞体集聚处称神经节。神经节神经第一节 概述三、神经系统的常用术语3.纤维束和神经纤维束:在白质中,凡起止、行程和功能基本相同的神经纤维集合在一起称为纤维束。神经:神经纤维在周围部集聚在一起称为神经。神经节神经纤维束第一节 概述三、神经系统的常用术语4.网状结构在中枢部,神经纤维交织成网状,网眼内含有分散的神经元或边界不甚清晰的神经核团,这些区域称为网状结构。第一节 概述四、神经系统的可
6、塑性 神经系统的可塑性是指神经系统在结构或功能上发生动态变化以适应不断改变的内、外环境的特性,这一特性体现在神经系统的发育过程、学习和技能训练过程中,也体现在神经系统损伤后的代偿和修复过程中。神经系统的可塑性变化是神经系统损伤后功能恢复的关键;神经系统受损后,神经系统可塑性可使其不断建立新的神经连接和神经网络,从而使感觉、运动功能得以不同程度地代偿和修复。第一节 概述四、神经系统的可塑性 然而,并非所有形式的神经可塑性都对功能恢复起到积极作用,某些可塑性作用可打破神经网络平衡,从而抑制神经系统功能的正常恢复,这种具有负面作用的可塑性被称为不良可塑性(maladaptive plasticity
7、)。第一节 概述五、神经系统的活动方式神经系统的基本活动方式是反射。反射活动的形态学基础是反射弧。反射弧反射弧感受器感受器传入神经传入神经中枢中枢效应器效应器传出神经传出神经传入神经感受器传出神经效应器中枢第二节 脊 髓第二节 脊髓一、位置和外形1.位置 位于椎管内上端:枕骨大孔处与延髓相连下端:成人平第1腰椎体下缘 新生儿可达第3腰椎下缘平面 第二节 脊髓一、位置和外形2.外形结构(1)二个膨大 颈膨大(C4T1)腰骶膨大(L2S3)(2)六条纵沟 前正中裂 后正中沟 前外侧沟(2):前根穿出 后外侧沟(2):后根进入颈膨大 腰骶膨大前正中裂前外侧沟第二节 脊髓一、位置和外形2.外形结构(3
8、)脊髓圆锥 脊髓末端变细,称脊髓圆锥。(4)终丝自脊髓圆锥向下,延续为细长的无神经组织的终丝,向下在第2骶椎水平以下由硬脊膜包裹,止于尾骨背面。(5)马尾腰、骶、尾部的脊神经在椎管内几乎垂直下行,围绕终丝周围形成马尾。脊髓圆锥 终丝马尾第二节 脊髓一、位置和外形3.脊髓节段及其与椎骨的对应关系(1)脊髓节段与脊髓相连的脊神经共有31对,与每对脊神经前、后根相连的一段脊髓为一个节段。1个脊髓节段脊髓共有31个节段:颈髓 8节(C18)胸髓 12节(T112)腰髓 5节(L15)骶髓 5节(S15)尾髓 1节1节(Co)第二节 脊髓一、位置和外形3.脊髓节段及其与椎骨的对应关系(1)脊髓节段与椎骨
9、的对应关系由于成人脊髓与脊柱不等长,故脊髓的节段与脊柱的椎骨序数并不完全对应。颈髓 腰髓骶、尾髓脊髓节段脊髓节段与同序数椎体的关系与同序数椎体的关系推算举例推算举例脊髓上颈节(C14)与相应椎骨同高第2颈节平对第2颈椎体脊髓下颈和上胸节(C5T4)较相应椎骨高1个椎体第2胸节平对第1胸椎体脊髓中胸节(T58)较相应椎骨高2个椎体第7胸节平对第5胸椎体脊髓下胸节(T912)较相应椎骨高3个椎体第10胸节平对第7胸椎体脊髓腰节段(L15)平对第10、11、12胸椎体 脊髓骶、尾节段(S15、Co)平对第1腰椎体 成人脊髓节段与椎体的对应关系第二节 脊髓二、脊髓的内部结构脊髓由灰质和白质组成。在脊髓
10、的横切面上,可见中央细小的中央管,纵贯脊髓全长,管内含脑脊液,此管向上通第四脑室,向下在脊髓圆锥内扩大为终室。围绕中央管周围是“H”形的灰质,灰质的外周是白质。脊髓不同节段,灰质和白质的含量不同。在颈膨大和腰骶膨大处,灰质的含量较多;因脑与脊髓下部联系的长纤维均经过脊髓上部,故颈髓白质的含量较多。第二节 脊髓二、脊髓的内部结构1.灰质(1)前角 特点:短宽,在颈膨大(C4T1)和腰骶膨大(L2S3)处特别发达 内含:中间神经元和前角运动神经元第二节 脊髓二、脊髓的内部结构1.灰质(1)前角 性质:躯体运动 纤维联系主要接受皮质脊髓束的纤维;发出的纤维组成前根,构成脊神经的躯体运动纤维,支配躯干
11、、四肢骨骼肌的运动。损伤:出现同侧相应节段的下运动神经元瘫(软瘫)。表现为所支配的骨骼肌瘫痪并萎缩、肌张力低下、腱反射消失。第二节 脊髓二、脊髓的内部结构1.灰质(2)中间带 位置:前角与后角之间 主要核团中间内侧核贯穿脊髓全长,与内脏感觉有关中间外侧核在T1L3节段形成侧角,内含交感神经节前神经元胞体,是交感神经低级中枢骶副交感核在S24节段相当于侧角位置,内含副交感节前神经元胞体,为副交感神经低级中枢的一部分第二节 脊髓二、脊髓的内部结构1.灰质(3)后角 特点:狭长 内含:主要为联络神经元,由后向前可分4群:后角边缘核:腰骶膨大明显。其轴突主要入外侧索升降,与脊髓节段间联系有关;少部分加
12、入对侧脊髓丘脑束胶状质:纵贯脊髓全长,接受后根外侧部的纤维,其轴突分为升支和降支,参与节段间联系后角固有核:纵贯脊髓全长,接受后根纤维,发出纤维联络脊髓的不同节段,或交叉至对侧上行组成脊髓丘脑束胸核(Clarke背核):仅见于C8L2节段,接受后根内侧部的侧支,发出纤维走向同侧外侧索,组成脊髓小脑后束第二节 脊髓二、脊髓的内部结构1.灰质(3)后角 性质:与感觉有关,是传导躯干、四肢浅感觉的第二级神经元所在部位 纤维联系接受后根的传入纤维传出纤维经白质前连合交叉至对侧组成脊髓丘脑束 损伤:可表现出同侧相应节段的痛、温觉障碍第二节 脊髓二、脊髓的内部结构1.灰质(4)脊髓灰质的分层结构 脊髓灰质
13、可分为10个板层,从后向前分别用罗马数字-命名Rexed板层相对应的核团或部位第层后角边缘核第层胶状质第层后角固有核第层后角基部第层中间内侧核、中间外侧核和胸核第层前角基部,在颈、腰骶膨大处,只占前角内侧部第层第层前角内侧核和外侧核中央管周围第二节 脊髓二、脊髓的内部结构1.灰质(4)脊髓灰质的分层结构 板层划分的功能意义 第二节 脊髓二、脊髓的内部结构2.白质 白质围绕在灰质周围 分部:前索外侧索后索白质前连合构成:上行纤维束(感觉传导束)下行纤维束(运动传导束)固有束:短,起止均在脊髓,节段或节段间特点:纤维束多按其起止命名各纤维束间有一定重叠关系第二节 脊髓二、脊髓的内部结构2.白质 (
14、1)上行纤维(传导)束薄束 位置:位于后索内,纵贯脊髓全长 T4以上占据后索内侧半 T5以下占据全部后索起于:同侧 T5 以下脊神经节,为其中枢突在后索 的直接延续止于:同侧延髓的薄束核功能:传导同侧 T5 以下本体感觉和精细触觉薄束楔束薄束核楔束核第二节 脊髓二、脊髓的内部结构2.白质 (1)上行纤维(传导)束楔束位置:位于后索内,仅见于T4以上后索的外侧半起于:同侧 T4 以上脊神经节,为其中枢突在后索的直接延续止于:同侧延髓的楔束核功能:传导同侧 T4 以上本体感觉和精细触觉薄束楔束薄束核楔束核第二节 脊髓 T4T4以上以上T5T5以下以下中央后回中上部中央后回中上部中央旁小叶后部中央旁
15、小叶后部二、脊髓的内部结构2.白质 (1)上行纤维(传导)束 薄束和楔束 第二节 脊髓二、脊髓的内部结构2.白质 (1)上行纤维(传导)束脊髓丘脑束位置:外侧索前部-脊髓丘脑侧束 前索-脊髓丘脑前束起于:对侧后角(,层)神经元,其轴突经白质前连合交叉(上升12节段)止于:丘脑腹后外侧核功能:传导对侧躯干四肢浅感觉(痛觉、温度觉、粗略触觉)损伤:可出现对侧受损伤平面12节以下痛、温觉障碍第二节 脊髓二、脊髓内部结构2.白质 (1)上行纤维(传导)束脊髓丘脑束中央后回中上部中央后回中上部中央旁小叶后部中央旁小叶后部第二节 脊髓二、脊髓的内部结构2.白质 (1)上行纤维(传导)束脊髓小脑前束和脊髓小
16、脑后束脊髓小脑前束位置:外侧索边缘的前部。起止:腰骶膨大节段第层外侧部的细胞,其轴 突大多交叉至对侧上行,经小脑上脚入小脑。脊髓小脑后束位置:位于外侧索边缘的后部,仅见于L2以上脊髓节段。起止:起自同侧胸核,上行经小脑下脚入小脑。第二节 脊髓二、脊髓的内部结构2.白质 (2)下行纤维(传导)束皮质脊髓束起源于大脑皮质与运动有关的区域,下行至延髓锥体下部,其中大部分纤维交叉至对侧脊髓外侧索下行,称为皮质脊髓侧束;少量未交叉的纤维在同侧脊髓前索下行,称为皮质脊髓前束。第二节 脊髓二、脊髓的内部结构2.白质 (2)下行纤维(传导)束皮质脊髓束皮质脊髓侧束 位置:外侧索的后部,脊髓小脑后束的内侧起止:
17、起于对侧大脑皮质躯体运动区神经元,其轴突在延髓交叉后在脊髓外侧索下行,沿途发出纤维,逐节段止于同侧前角运动细胞功能:主要支配同侧四肢肌的随意运动损伤:可出现受损平面以下同侧肢体的上运动神经元瘫痪(硬瘫)第二节 脊髓二、脊髓的内部结构2.白质 (2)下行纤维(传导)束皮质脊髓束皮质脊髓前束 位置:前索前正中裂两侧起止:起于同侧大脑皮质躯体运动区神经元,其轴突一般只下行到胸髓,下行过程中 发出纤维逐节经白质前连合交叉,止于双侧前角运动细胞功能:主要支配双侧躯干肌和颈肌的随意运动第二节 脊髓二、脊髓内部结构2.白质 (2)下行纤维(传导)束皮质脊髓束注意:支配躯干肌的前角运动神经元受双侧皮质脊髓束控
18、制,而支配四肢肌的前角运动神经元只接受来自对侧大脑半球的纤维。故在脊髓一侧皮质脊髓束受损时,并不出现躯干肌瘫痪,仅是同侧损伤平面以下的肢体肌出现痉挛性瘫痪(硬瘫)。第二节 脊髓二、脊髓内部结构2.白质 (2)下行纤维(传导)束红核脊髓束位置:外侧索,皮质脊髓侧束的前方起止:起自中脑红核,纤维发出后立即交叉到对侧,在脊髓外侧索内下行,止于上3个颈髓段第V板层功能:主要是兴奋屈肌运动神经元,与皮质脊髓束一起对肢体远端肌肉运动发挥重要影响红核红核脊髓束第二节 脊髓二、脊髓内部结构2.白质 (2)下行纤维(传导)束前庭脊髓束位置:前索外侧部起止:起自脑干的前庭神经外侧核,在同侧前索外侧部下行,止于第、
19、板层。功能:主要是兴奋躯干和肢体的伸肌运动神经元,在调节身体平衡中起作用。第二节 脊髓二、脊髓内部结构2.白质 (2)下行纤维(传导)束网状脊髓束位置:脊髓前索和外侧索前内侧部起止:起自脑桥和延髓的网状结构,大部分在同侧下行,行于脊髓前索和外侧索前内侧部,止于第、板层。功能:主要参与对躯干和肢体近端肌肉运动的控制。第二节 脊髓二、脊髓内部结构2.白质 (2)下行纤维(传导)束顶盖脊髓束位置:脊髓的前索起止:起自中脑顶盖,行向腹侧,于导水管周围灰质腹侧经被盖背侧交叉越边,在脊髓的前索下行,终止于上颈髓第、板层。功能:兴奋对侧颈肌,抑制同侧颈肌活动。第二节 脊髓二、脊髓内部结构2.白质 (2)下行
20、纤维(传导)束内侧纵束位置:脊髓前索起止:一些纤维起自中脑中介核、后连合核和Darkschewitsch核以及网状结构,大部分来自前庭神经核。此束的纤维主要来自同侧,部分来自对侧,终于第、板层,经中继后再达前角运动神经元。功能:主要是协同眼球的运动和头、颈部的运动。第二节 脊髓三、脊髓的被膜及椎管内间隙脊髓的被膜由外向内有硬脊膜脊髓蛛网膜软脊膜第二节 脊髓三、脊髓的被膜及椎管内间隙1.硬脊膜特点:厚而坚韧,呈囊状包绕脊髓上端:附于枕骨大孔边缘,与硬脑膜延续下端:在第2骶椎水平变细,包裹终丝,末端附于尾骨第二节 脊髓三、脊髓的被膜及椎管内间隙1.硬脊膜硬膜外隙位置:硬脊膜与椎管内面骨膜之间内含:
21、疏松结缔组织、脂肪、淋巴管和椎内静脉丛,有脊神经根通过特点:与颅内不相通;略呈负压。临床意义:因有脊神经根通过,临床上常在此处进行硬膜外麻醉第二节 脊髓三、脊髓的被膜及椎管内间隙2.脊髓蛛网膜位置:位于硬脊膜与软脊膜之间,在枕骨大孔处与脑蛛网膜直接延续特点:薄而透明,缺乏血管和神经第二节 脊髓三、脊髓的被膜及椎管内间隙终池脊髓圆锥脊髓蛛网膜下隙蛛网膜下隙软脊膜脊髓蛛网膜2.脊髓蛛网膜蛛网膜下隙位置:脊髓蛛网膜与软脊膜之间内含:充满脑脊液形成结构:此隙下部,自脊髓下端至第2骶椎水平扩大为终池,内有马尾临床意义:常在第34或45腰椎棘突之间行腰椎穿刺,以抽取脑脊液或注射药物而不伤及脊髓第二节 脊髓
22、三、脊髓的被膜及椎管内间隙齿状韧带3.软脊膜特点:薄而富有血管位置:紧贴脊髓表面,深入脊髓沟裂中形成结构:在脊髓下端形成终丝 在两侧脊神经前、后根之间形成齿状韧带,附于硬脊膜上第二节 脊髓三、脊髓的被膜及椎管内间隙3.软脊膜齿状韧带形态:呈锯齿形数量:一般左右两侧各有2021个齿尖,各齿尖附于硬脊膜上功能:脊髓借齿状韧带和神经根固定于椎管内,并浸泡于脑脊液中,从而减轻脊髓的震荡临床意义:齿状韧带可作为椎管内手术的标志第二节 脊髓四、脊髓的血管1.脊髓的动脉有两个来源,即椎动脉和脊髓的节段性动脉。椎动脉发出脊髓前、后动脉,在下行过程中,不断得到节段性动脉(如肋间后动脉、腰动脉等)分支的增补,使脊
23、髓有足够的血液供应。脊髓前动脉肋间后动脉腰动脉椎动脉颈升动脉脊髓后动脉第二节 脊髓四、脊髓的血管1.脊髓的动脉左、右脊髓前动脉在延髓腹侧合成一干,沿前正中裂下行至脊髓末端。脊髓前动脉行至第5颈椎下方开始由阶段性动脉发支补充加强。脊髓后动脉自椎动脉发出后,绕延髓两侧向后走行,沿脊神经后根两侧下行,直至脊髓末端。一般在第5颈节的下方开始由阶段性动脉发支补充加强。脊髓前动脉肋间后动脉腰动脉椎动脉颈升动脉脊髓后动脉第二节 脊髓四、脊髓的血管1.脊髓的动脉脊髓前、后动脉之间借环绕脊髓表面的吻合支互相交通,形成动脉冠,由动脉冠再发分支进入脊髓内部。脊髓前动脉肋间后动脉腰动脉椎动脉颈升动脉脊髓后动脉第二节
24、脊髓四、脊髓的血管2.脊髓的静脉脊髓的静脉较动脉多而粗,收集脊髓内的小静脉,最后汇集而成脊髓前、后静脉,通过前、后根静脉注入硬膜外隙的椎内静脉丛。第二节 脊髓五、脊髓的功能脊髓是中枢神经系统中的低级中枢,正常情况下,其活动受脑的控制,功能主要表现在传导与反射功能两方面。1.传导功能2.反射功能(1)躯体反射:如骨骼肌被牵拉时,肌肉内的感受器受到刺激,产生兴奋,并通过脊髓反射性地引起该肌收缩,称牵张反射;又如四肢远侧端皮肤受到刺激,通过脊髓能反射性地引起受刺激肢体的屈肌收缩,称屈曲反射。第二节 脊髓五、脊髓的功能2.反射功能(2)内脏反射:如脊髓中间带侧角存在内脏反射的低级中枢,如血管运动中枢、
25、发汗反射中枢、排尿和排便中枢、勃起反射中枢等,这些中枢受到刺激可反射性地引起血管扩张、血压变化、发汗、排尿、排便、阴茎勃起等反应。3.支配内脏活动 主要通过T1L2的交感神经低级中枢和S24的副交感神经低级中枢对血管、腺体和立毛肌以及脏器发挥支配作用。4.对躯体的营养作用 前角运动神经元对所支配的骨骼肌及骨关节有营养作用。当前角损伤时,可出现所支配的骨骼肌萎缩及骨质疏松等现象。第二节 脊髓六、脊髓的生物力学特点脊髓受到骨性椎管的保护,同时也受到其周围软组织的保护和支持。当脊髓无软脊膜包裹时,其特性如半流体黏聚体。包裹着软脊膜的脊髓为具有特殊力学特性的结构,有一定的弹性和伸缩性。在生理活动范围内
26、,脊柱的活动可伴有脊髓的活动和变形。第二节 脊髓七、脊髓损伤的表现及其解剖学基础1.脊髓全横断脊髓突然完全横断后,横断平面以下脊神经分布区感觉和运动完全丧失,反射消失,处于无反射状态,称为脊髓休克。数周至数月后,各种反射可逐渐恢复,但由于传导束很难再生,脊髓又失去了脑的易化和抑制作用,因此恢复后的深反射和肌张力比正常时高,离断平面以下的感觉和运动不能恢复。2.脊髓半横断可引起损伤平面以下出现布朗-色夸综合征(Brown-Sequard syndrome),即伤侧平面以下同侧位置觉、震动觉和精细触觉丧失,同侧肢体硬瘫,损伤平面以下的对侧身体痛、温觉丧失。第二节 脊髓七、脊髓损伤的表现及其解剖学基
27、础3.脊髓前角受损主要伤及前角运动神经元,表现为这些细胞所支配的骨骼肌呈弛缓性瘫痪,肌张力低下,腱反射消失,肌萎缩,无病理反射,但感觉无异常。如脊髓灰质炎(小儿麻痹症)患者。4.中央管灰质周围病变若病变侵犯了白质前连合,则阻断了脊髓丘脑束在此的交叉纤维,引起相应部位的痛、温觉消失,而本体感觉和精细触觉无障碍(因后索完好)。这种现象称感觉分离,如脊髓空洞症或髓内肿瘤患者。本章小结1.神经系统的区分:神经系统包括中枢神经系统和周围神经系统。中枢神经系统包括脑和脊髓,分别位于颅腔和椎管内。周围神经系统包括12对脑神经、31对脊神经以及内脏神经。2.神经系统的常用术语:灰质和白质,皮质和髓质、神经核与
28、神经节、纤维束和神经3.脊髓的位置与外形:成年人下端约平对第1腰椎体下缘;全长分为31个节段,包括颈髓8段,胸髓12段,腰髓5段,骶髓5段和尾髓1段;有两个膨大,即颈膨大(C4T1)和腰骶膨大(L1S3);脊髓的节段与脊柱的同序数椎骨不完全对应。本章小结4.脊髓的内部结构:由灰质和白质组成。灰质分为前角、后角和中间带。前角内含有运动神经元,内侧群纵贯脊髓全长,支配颈肌和躯干肌;外侧群在颈膨大和腰骶膨大处发达,主要支配四肢肌。中间带含有中间内侧核和中间外侧核;中间内侧核贯穿脊髓全长,与内脏感觉有关;中间外侧核位于全部胸髓和腰髓第13节的侧角内,内含交感神经节前神经元胞体,是全身交感神经的低级中枢
29、;在骶髓第24节,中间带外侧部的细胞群称骶副交感核,为副交感神经低级中枢的一部分。白质主要由神经纤维组成,分为后索、前索、外侧索。各索内有上、下走行的纤维束,纤维束主要分为联络脑和脊髓的上、下行传导束以及联络脊髓各节段的固有束。主要的上行传导束有薄束和楔束,脊髓小脑前束和脊髓小脑后束,脊髓丘脑侧束和脊髓丘脑前束。主要的下行传导束有皮质脊髓侧束、皮质脊髓前束。本章小结5.脊髓的被膜:由外向内有硬脊膜、蛛网膜和软脊膜。硬脊膜与椎管内面骨膜之间的间隙称硬膜外隙;脊髓蛛网膜与软脊膜之间有宽阔的蛛网膜下隙,隙内充满脑脊液。6.脊髓的血管:脊髓的动脉有两个来源,即椎动脉和脊髓的节段性动脉。7.脊髓的功能:脊髓是中枢神经系统中的低级中枢,在正常情况下,其活动受脑的控制,主要具有反射和传导功能。Thank Y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