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基于历史专题的单元教学设计南京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南京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 姚锦祥姚锦祥 2012.7 布罗代尔多元时段理论及其启示 多元时段理论多元时段理论短时段短时段n称为事件或政治时间,主要是革命和战争等历史上突发的现象;称为事件或政治时间,主要是革命和战争等历史上突发的现象;中时段中时段n称为局势或社会时间,主要是经济制度和政治事态等一定时期内发生称为局势或社会时间,主要是经济制度和政治事态等一定时期内发生变化形成一定周期的现象;变化形成一定周期的现象;长时段长时段n称为结构或自然时间,主要是地理气候和文化传统等几个世纪不变或称为结构或自然时间,主要是地理气候和文化传统等几个世纪不变或
2、变化极慢的现象。变化极慢的现象。n 对历史教学的启示对历史教学的启示1.对历史的观察有长、中、短三个时间角度对历史的观察有长、中、短三个时间角度2.从不同的时段出发可以对历史现象作出不同的解释从不同的时段出发可以对历史现象作出不同的解释3.运用于中学历史教育,有利于引导学生全面地认识历史现象运用于中学历史教育,有利于引导学生全面地认识历史现象唐末五代以来,藩镇佣兵自重,武将常篡夺皇位。唐代设置科举,人才汇聚,享国三百年。唐代参加科举考试者越来越多,求官者多,得官者少,政府遂增设员外官,候补官。AB与士大夫共治天下,共定国是,提高士大夫的参政意识,王朝便能稳固了。开国之初,国家百废待兴,亟需大量
3、富有实干经验的官员来应对政治挑战,仅通过科举制选官难以满足这个需求。唐代有人认为朝廷的显要官员必须是公卿的子弟,他们从小就有机会学得各种做官的知识,而以科举入朝的布衣之士则缺乏此类经验。2012年上海卷:年上海卷:37开国议政(开国议政(14分)分)假设你是宋初的决策者,需要做出一项重要的决定假设你是宋初的决策者,需要做出一项重要的决定是否大力推行科举制。决策之是否大力推行科举制。决策之前,你需要考虑的因素如下:前,你需要考虑的因素如下:(1)请你在文本框内的)请你在文本框内的A、B两处填上恰当的文字。(两处填上恰当的文字。(8分)分)(2)综合以上因素,你会做出怎样的决策)综合以上因素,你会
4、做出怎样的决策?理由理由是什么是什么?(6分)分)大力推行科举制可以提拔众多文官担任朝廷大力推行科举制可以提拔众多文官担任朝廷官职,形成一个以士大夫为主体的文官政府官职,形成一个以士大夫为主体的文官政府,防止武将专权。,防止武将专权。大力推行科举制可能会造成冗官、冗员大力推行科举制可能会造成冗官、冗员,导致财政困难;并造成人浮于事,行,导致财政困难;并造成人浮于事,行政效率低下的问题。政效率低下的问题。决策及其理由决策及其理由n如果选择赞同大力推行科举制的决策,可以从分析利大于弊的因素上展如果选择赞同大力推行科举制的决策,可以从分析利大于弊的因素上展开。开。n 科举制的推广可以说利弊互见,但是
5、对王朝的稳固来说是利大于弊。科举制的推广可以说利弊互见,但是对王朝的稳固来说是利大于弊。它使得政权向士大夫开放,不但能以文官制约武官,更能增强士大夫对它使得政权向士大夫开放,不但能以文官制约武官,更能增强士大夫对政权的认同感,有利于中央集权体制的稳固。虽然由此可能带来人浮于政权的认同感,有利于中央集权体制的稳固。虽然由此可能带来人浮于事、行政效率低下等弊端,但这些问题可以通过加强对官员的监督考核事、行政效率低下等弊端,但这些问题可以通过加强对官员的监督考核加以改善,澄清吏治。加以改善,澄清吏治。n如果选择反对大力推行科举制的决策,可以从分析弊大于利的因素上展如果选择反对大力推行科举制的决策,可
6、以从分析弊大于利的因素上展开。开。n 大力推行科举制虽则可以选拔大量人才组成一个文官政府,以防范大力推行科举制虽则可以选拔大量人才组成一个文官政府,以防范武将专权,但同时也会造成官僚机构膨胀,财政困难等难题,而且通过武将专权,但同时也会造成官僚机构膨胀,财政困难等难题,而且通过科举考试选拔的人才可能缺乏行政经验,不善治理国家,对于中央集权科举考试选拔的人才可能缺乏行政经验,不善治理国家,对于中央集权体制的巩固其弊远大于利。限制武将专权可以通过军事制度改革予以解体制的巩固其弊远大于利。限制武将专权可以通过军事制度改革予以解决,不必以扩大文官队伍来解决。过度重文轻武会削弱国家的军事实力。决,不必以
7、扩大文官队伍来解决。过度重文轻武会削弱国家的军事实力。n江苏卷第江苏卷第21题:(题:(13分)著名学者余英时指出:科举不是一个单纯的考试制分)著名学者余英时指出:科举不是一个单纯的考试制度,它将社会结构紧密地联系了起来,形成一个多面互动的整体,一直发挥度,它将社会结构紧密地联系了起来,形成一个多面互动的整体,一直发挥着无形的统合功能。阅读下列材料:着无形的统合功能。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材料一 科举之善,在能破朋党之私。科举之善,在能破朋党之私。前此选举,皆权在举之之人,士有前此选举,皆权在举之之人,士有应举之才,而举不之及,夫固无如之何。既可(科举),应举之才,而举不之及,夫固无如之何。既可
8、(科举),不能应试者,不能应试者,有司虽欲徇私举之而不得;苟能应试,终必有若干人可以获举也。此实选举有司虽欲徇私举之而不得;苟能应试,终必有若干人可以获举也。此实选举之官徇私舞弊之限制。之官徇私舞弊之限制。n 吕思勉吕思勉中国制度史中国制度史n请回答:请回答:n(1)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晋时期的选官制度,并通过与上述)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晋时期的选官制度,并通过与上述选官制度的比较,说明科举制的历史进步性。(选官制度的比较,说明科举制的历史进步性。(7分)分)选官制的发展选官制的发展历程历程选官制的变革历程:选官制的变革历程:科举制的历史进步性:科举制的历史进步性:材料二材
9、料二 渐渐地,这些考试(指科举)开始集中于文学体裁和儒家正统观念,渐渐地,这些考试(指科举)开始集中于文学体裁和儒家正统观念,最后的结果是形成一种制度,为中国提供了一种赢得欧洲人尊敬和羡慕的、最后的结果是形成一种制度,为中国提供了一种赢得欧洲人尊敬和羡慕的、有效稳定的行政管理。有效稳定的行政管理。只要中国仍相对地孤立在东亚,它就会继续提只要中国仍相对地孤立在东亚,它就会继续提供稳定性和连续性。供稳定性和连续性。n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全球通史材料三材料三 作为一种上千年的文化存在,科举显然有其客观的历史合理性,否则作为一种上千年的文化存在,科举显然有其客观的历史合理
10、性,否则我们就无法解释其存在的持久性。我们就无法解释其存在的持久性。科举的创新之处就在不仅为社会底科举的创新之处就在不仅为社会底层的知识分子提供了持续流动的可能,而且将其制度化。层的知识分子提供了持续流动的可能,而且将其制度化。科举制度的科举制度的最大合理性在于它那最大合理性在于它那“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式的式的“机会均等机会均等”的机制,对知识分子的社会心理是一种塑造,客观上激励了个人的奋斗精的机制,对知识分子的社会心理是一种塑造,客观上激励了个人的奋斗精神。神。n 薛明扬薛明扬中国传统文化概论中国传统文化概论n请回答:请回答:n(2)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科
11、举制所具有的政治、思想以及整)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科举制所具有的政治、思想以及整体的统合功能。(体的统合功能。(3分)分)n(3)据材料三,说明科举制对于现代人才选拔的历史借鉴价值。()据材料三,说明科举制对于现代人才选拔的历史借鉴价值。(3分)分)对科举制度历史作对科举制度历史作用的评价用的评价科举制度历史影响的科举制度历史影响的评价评价概括信息,推断概括信息,推断比较归纳历史信息比较归纳历史信息n21(13分)著名学者余英时指出:科举分)著名学者余英时指出:科举不是一个单纯的考试制度,它将社会结构不是一个单纯的考试制度,它将社会结构紧密地联系了起来,形成一个多面互动的紧密地联系了起
12、来,形成一个多面互动的整体,一直发挥着无形的统合功能。阅读整体,一直发挥着无形的统合功能。阅读下列材料:下列材料:n请回答:请回答:n(1)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晋时期的选官制度,并通过与上述选官制晋时期的选官制度,并通过与上述选官制度的比较,说明科举制的历史进步性。度的比较,说明科举制的历史进步性。(7分)分)n(2)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科)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科举制所具有的政治、思想以及整体的统合举制所具有的政治、思想以及整体的统合功能。(功能。(3分)分)n(3)据材料三,说明科举制对于现代人)据材料三,说明科举制对于现代人才选拔的
13、历史借鉴价值。(才选拔的历史借鉴价值。(3分)分)对科举制度多时段历史对科举制度多时段历史作用的评价作用的评价短时段:与历史事件相联系短时段:与历史事件相联系科举制代替九品中正制这一科举制代替九品中正制这一事件的历史作用事件的历史作用中时段:与社会制度和思想相联系中时段:与社会制度和思想相联系科举制这一现象隋唐以来中国古代科举制这一现象隋唐以来中国古代史上的历史作用的评价史上的历史作用的评价长时段:与文化相联系长时段:与文化相联系科举制这一现象在中国历史长科举制这一现象在中国历史长河中的深远影响河中的深远影响多时段认识历史问题的教学策略多时段认识历史问题的教学策略n1课堂教学关注历史变革的短时
14、段内容,引导学生从当时的历史条课堂教学关注历史变革的短时段内容,引导学生从当时的历史条件出发分析其原因和影响件出发分析其原因和影响n一是对专题现象不同阶段的特征进行比较一是对专题现象不同阶段的特征进行比较n二是对专题现象阶段特征的原因和影响进行分析二是对专题现象阶段特征的原因和影响进行分析n三是创设历史情境以充分地感知历史阶段特征的内容三是创设历史情境以充分地感知历史阶段特征的内容n2单元总结关注专题现象之间的关系,引导学生从整体的联系中分单元总结关注专题现象之间的关系,引导学生从整体的联系中分析历史事物不同方面的影响析历史事物不同方面的影响n一是对专题线索的整理一是对专题线索的整理n二是对专
15、题现象的分析二是对专题现象的分析n三是对专题现象的评价三是对专题现象的评价 n 第第3课课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n中央集权的发展中央集权的发展n君主专制的演进君主专制的演进n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n 官吏制度是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由汉到元官吏制度的发展与完善,体现了官吏制度是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由汉到元官吏制度的发展与完善,体现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及其管理水平。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及其管理水平。n 为了广泛搜罗、管理人才,汉朝选官主要实行察举制。汉武帝令郡国每年举荐为了广泛搜罗、管理人才,汉朝选官主要实行察举制。汉武帝令郡国每年举荐孝、廉
16、各一人,建立起人才选拔制度。孝廉成为士大夫做官的主要途径。孝、廉各一人,建立起人才选拔制度。孝廉成为士大夫做官的主要途径。n 魏晋南北朝时期,朝廷要职多由世家大族担任。选用官吏采取九品中正制。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朝廷要职多由世家大族担任。选用官吏采取九品中正制。在这种制度下,世家大族子弟依靠门第即可步人仕途,所以他们往往不注重提高才能。这种制度下,世家大族子弟依靠门第即可步人仕途,所以他们往往不注重提高才能。而真正有才学,但出身低微的人,很难到中央和地方出任高官。随着世家大族的没而真正有才学,但出身低微的人,很难到中央和地方出任高官。随着世家大族的没落,依靠门第选官的九品中正制已无法继续下去。落
17、,依靠门第选官的九品中正制已无法继续下去。n 隋朝时,隋文帝废除九品中正制,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隋炀帝时,隋朝时,隋文帝废除九品中正制,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隋炀帝时,政府开始设立进士科,科举制形成。唐宋元各朝继承并完善了科举制。科举制是封政府开始设立进士科,科举制形成。唐宋元各朝继承并完善了科举制。科举制是封建选官制度的一大进步。它把读书、考试与做官紧密联系起来有利于打破特权垄建选官制度的一大进步。它把读书、考试与做官紧密联系起来有利于打破特权垄断、扩大官吏人才来源,提高官员文化素质。科举取仕把选拔人才和任命官吏的断、扩大官吏人才来源,提高官员文化素质。科举取仕把选拔人
18、才和任命官吏的权力,从世家大族的手里集中到中央政府,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这一制度为历朝权力,从世家大族的手里集中到中央政府,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这一制度为历朝沿用,影响深远。沿用,影响深远。1.这部分内容的教学重点是什么?这部分内容的教学重点是什么?2.怎样展开教学活动以突出重点?怎样展开教学活动以突出重点?课文内容的教学重点如何把握?课文内容的教学重点如何把握?n (一)比较专题现象不同阶段的特征(一)比较专题现象不同阶段的特征n1.汉朝、两晋南北朝以及隋唐到清朝三个时期我国古代的汉朝、两晋南北朝以及隋唐到清朝三个时期我国古代的选官方式分别是什么?选官方式分别是什么?n2.它们有怎样的不同?
19、它们有怎样的不同?n3.三个时期选官方式的不同点怎样比较?可以从哪些方面三个时期选官方式的不同点怎样比较?可以从哪些方面比较?怎样确立比较项?比较?怎样确立比较项?n通过这样的引导,学生不仅会明确九品中正制与察举制的通过这样的引导,学生不仅会明确九品中正制与察举制的异同点,以及科举制与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的区别,也从异同点,以及科举制与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的区别,也从中学到选官制度的概念及其相关的比较方法。中学到选官制度的概念及其相关的比较方法。(二)分析专题现象阶段特征的原因和影响(二)分析专题现象阶段特征的原因和影响n1.汉朝为什么要用察举制的方式选拔官员?这一制度的实施在当时产生了怎汉朝为什
20、么要用察举制的方式选拔官员?这一制度的实施在当时产生了怎样的影响?样的影响?n2.汉以前的秦朝和周朝是怎样选拔官员的?汉以前的秦朝和周朝是怎样选拔官员的?n3.魏晋时期我国政府为什么会用九品中正制的方式选拔官员?魏晋时期我国政府为什么会用九品中正制的方式选拔官员?n4.与南北朝相比,隋唐时期的科举制是怎样产生的?九品中正制的方式为什与南北朝相比,隋唐时期的科举制是怎样产生的?九品中正制的方式为什么会被废止?么会被废止?n5.隋唐时期、宋元时期和明清时期的科举考试的内容和形式有何不同?隋唐时期、宋元时期和明清时期的科举考试的内容和形式有何不同?n6.清末时期科举制度为什么被废除?清末时期科举制度
21、为什么被废除?n通过这样一些问题的分析和讨论,可以引导学生了解和认识历史发展的具体通过这样一些问题的分析和讨论,可以引导学生了解和认识历史发展的具体事实。如,科举制出现的原因,一方面是九品中正制所选拔的官员缺乏行政事实。如,科举制出现的原因,一方面是九品中正制所选拔的官员缺乏行政能力,素质低下难以担当重任;另一方面是随着士族势力的渐趋衰落和庶族能力,素质低下难以担当重任;另一方面是随着士族势力的渐趋衰落和庶族地主势力的增强,原先以门第高低为主要标准的选官制度已经不能适应新的地主势力的增强,原先以门第高低为主要标准的选官制度已经不能适应新的社会条件。社会条件。(三)创设情境充分地感知历史阶段特征
22、的内容(三)创设情境充分地感知历史阶段特征的内容n情境创设的依据:情境创设的依据:n1.根据教学目标的要求根据教学目标的要求n2.根据相关的历史事实根据相关的历史事实n3.运用各种教学手段运用各种教学手段n使历史事实情境化,再现特定时间和空间条件下使历史事实情境化,再现特定时间和空间条件下活动着的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再现人类社会的活动着的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再现人类社会的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如何进行专题总结?如何进行专题总结?n (一)对专题线索的梳理(一)对专题线索的梳理n专题线索的整理,旨在使学生明白与专题内容有关的概念专题线索的整理,旨在使学生明白与专题内容有关的概念
23、及其所属要素。及其所属要素。n能够启发学生通过一些问题的思考明确各要素在专题发展能够启发学生通过一些问题的思考明确各要素在专题发展过程中的的地位与作用。过程中的的地位与作用。n以科举制为例,可以提出这样一些问题要求学生思考:科以科举制为例,可以提出这样一些问题要求学生思考:科举制在什么情况下产生的?经历了怎样的过程?在唐宋时举制在什么情况下产生的?经历了怎样的过程?在唐宋时期和明清时期的影响有何不同?它在中国古代选官制进程期和明清时期的影响有何不同?它在中国古代选官制进程中扮演了怎样的角色?中扮演了怎样的角色?(二)对(二)对专题现象的分析n1.对专题知识结构的分析对专题知识结构的分析n高中历
24、史专题的主题概念较为宽泛,一般内含着几个相近的历史现象,每一高中历史专题的主题概念较为宽泛,一般内含着几个相近的历史现象,每一个现象具有基本完整的发展过程。个现象具有基本完整的发展过程。n2.明确专题现象的基本线索、相互关系,以及发展进程和历史影响。明确专题现象的基本线索、相互关系,以及发展进程和历史影响。n从国家管理的方式而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大体上可分为先秦时期的地方从国家管理的方式而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大体上可分为先秦时期的地方分权体制与秦朝以来的中央集权体制,前者为贵族政治,后者为官僚政治。分权体制与秦朝以来的中央集权体制,前者为贵族政治,后者为官僚政治。n秦以来的中央集权体制,至
25、少包括中央和地方机构的建立和运行,以及官吏秦以来的中央集权体制,至少包括中央和地方机构的建立和运行,以及官吏的选拔、使用和监督等三个系统。其中,中央政府机构是管理国家的职能部的选拔、使用和监督等三个系统。其中,中央政府机构是管理国家的职能部门和决策机构,地方行政机构是管理地方的职能部门和执行机构,选官用官门和决策机构,地方行政机构是管理地方的职能部门和执行机构,选官用官部门是两者的支持系统。也就是说,中央行政制度、地方行政制度和选官用部门是两者的支持系统。也就是说,中央行政制度、地方行政制度和选官用官制度等,有分工但都担负着巩固中央集权的任务。官制度等,有分工但都担负着巩固中央集权的任务。n从
26、其运行过程看,中央集权体制从秦朝建立以来就存在着君权与相权、中央从其运行过程看,中央集权体制从秦朝建立以来就存在着君权与相权、中央与地方的矛盾,经过汉到元的发展,明清时期进一步形成了君主专制和中央与地方的矛盾,经过汉到元的发展,明清时期进一步形成了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的局面。集权的局面。(三)对(三)对专题现象的评价n评价:依据标准做出的价值判断评价:依据标准做出的价值判断n评价专题现象时,可以一定的标准为参照,将所学的重点内容放在当评价专题现象时,可以一定的标准为参照,将所学的重点内容放在当时、后来和现在等不同的时段中进行对照,以培养和训练学生的时序时、后来和现在等不同的时段中进行对照,以培养
27、和训练学生的时序意识和评价方法。意识和评价方法。n以科举制的废除这一现象为例以科举制的废除这一现象为例n从从1905年这一时段观察年这一时段观察n它只是清廷下达的一个旨令,是清政府在内外交困时期所做出的一项它只是清廷下达的一个旨令,是清政府在内外交困时期所做出的一项重大决策;重大决策;n从清末民初这一时段观察从清末民初这一时段观察n它是中国社会转型的一个表现,标志着我国古代选官制度和教育制度它是中国社会转型的一个表现,标志着我国古代选官制度和教育制度的结束;的结束;n放在当今的时代中观察放在当今的时代中观察n它对我们怎样认识传统文明以及怎样正确处理变革与社会稳定的关系它对我们怎样认识传统文明以
28、及怎样正确处理变革与社会稳定的关系等都有重要的启发作用。等都有重要的启发作用。专题内整合的三个步骤专题内整合的三个步骤n(一)梳理专题现象的发展线索(一)梳理专题现象的发展线索n 知识整理(有什么样的历史现象?)知识整理(有什么样的历史现象?)n(二)分析专题现象的阶段特征(二)分析专题现象的阶段特征n 知识理解(为什么是这样的历史现象?)知识理解(为什么是这样的历史现象?)n(三)评价专题现象的历史地位和作用(三)评价专题现象的历史地位和作用 n 知识运用(怎样看待这样的历史现象?)知识运用(怎样看待这样的历史现象?)n1.列出专题的知识点及其关系;列出专题的知识点及其关系;n2.以框图的形
29、式形成专题知识结构以框图的形式形成专题知识结构n方法一:解析教材的知识结构方法一:解析教材的知识结构n 专题一专题一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n一一 百家争鸣百家争鸣n孔子和早期儒学;老庄之学;法家思想;墨家的主张孔子和早期儒学;老庄之学;法家思想;墨家的主张n二二 儒学的兴起儒学的兴起n“焚书坑儒焚书坑儒”批判;罢黜百家;太学的出现;科举制的文化影响批判;罢黜百家;太学的出现;科举制的文化影响n三三 宋明理学宋明理学n儒学的困境与儒学复兴运动;北宋五子与理学的创立;朱熹的学说与理学的成儒学的困境与儒学复兴运动;北宋五子与理学的创立;朱熹的学说与理学的成熟;陆王心学
30、与理学的发展熟;陆王心学与理学的发展n四四 明末清初的思想活跃局面明末清初的思想活跃局面n李贽的反正统意识;黄宗羲的李贽的反正统意识;黄宗羲的“天下为主,君为客天下为主,君为客”说;顾炎武思想的启蒙精说;顾炎武思想的启蒙精神;王夫之的神;王夫之的“孤秦陋宋孤秦陋宋”批判;唐甄论批判;唐甄论“凡为帝王者皆贼也凡为帝王者皆贼也”(一)专题知识结构整理(一)专题知识结构整理春秋战国时期形成春秋战国时期形成:孔子与老子;百家争鸣。:孔子与老子;百家争鸣。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汉朝政治一统局面的形成;董仲舒对儒学的改:汉朝政治一统局面的形成;董仲舒对儒学的改造;汉武帝确立了儒学的正统地位。造
31、;汉武帝确立了儒学的正统地位。宋明时期儒学改造为理学宋明时期儒学改造为理学:三教合一;程朱理学;陆王心学。:三教合一;程朱理学;陆王心学。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潮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潮:李贽的离经叛道;黄宗羲对君主专制的抨击:李贽的离经叛道;黄宗羲对君主专制的抨击;顾炎武倡导经世致用;王夫之对传统思想的批判总结。;顾炎武倡导经世致用;王夫之对传统思想的批判总结。中国中国古代古代传统传统思想思想请思考:教科书的知识架构与整理后的知识结请思考:教科书的知识架构与整理后的知识结构相比,变了什么?有什么好处?构相比,变了什么?有什么好处?时序:时序:发展过程:发展过程:阶段特征:阶段特征:师夷长技的主张师夷长技
32、的主张:林则徐的开眼看世界;魏源的:林则徐的开眼看世界;魏源的“师夷长技以制夷师夷长技以制夷”;洋务派的;洋务派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变革制度的主张变革制度的主张:甲午中日战争的影响;严复、康有为和梁启超的:甲午中日战争的影响;严复、康有为和梁启超的维新思想;维新变法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的历史作用。维新思想;维新变法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的历史作用。思想解放运动思想解放运动:新青年新青年的诞生;思想革命与文学革命的主张与的诞生;思想革命与文学革命的主张与实践;民主主义思想的启蒙和文化革新。实践;民主主义思想的启蒙和文化革新。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马克思主义传入中
33、国:五四运动前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马:五四运动前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马克思主义对中国历史发展的重大意义。克思主义对中国历史发展的重大意义。近代近代中国中国思想思想解放解放潮流潮流方法二,解析考试大纲的结构方法二,解析考试大纲的结构近代中国近代中国(三)思想解放的潮流(三)思想解放的潮流1、维新思想、维新思想2、新文化运动、新文化运动3、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n 近年来高考试卷中这一类的试题较多,它们大多着眼近年来高考试卷中这一类的试题较多,它们大多着眼于专题发展线索的考查。于专题发展线索的考查。n例例1.2009年上海卷第年上海卷第31题。题。n西方学者常常
34、将中国称为西方学者常常将中国称为“孔子的中国孔子的中国”。其实,在中国。其实,在中国历史上,孔子的形象历经嬗变,他所开创的儒家思想也在历史上,孔子的形象历经嬗变,他所开创的儒家思想也在传承中被不断的改造和重塑,从而呈现出不同的形态。传承中被不断的改造和重塑,从而呈现出不同的形态。n问题:问题:n(1)孔子思想的基本内容是什么?)孔子思想的基本内容是什么?n(2)儒家思想在汉、宋两代发生了哪些变化?)儒家思想在汉、宋两代发生了哪些变化?n(3)孔子及儒家思想在近代中国的历史命运如何?)孔子及儒家思想在近代中国的历史命运如何?(二)分析专题现象的阶段特征(二)分析专题现象的阶段特征n1.了解了解n
35、专题现象发展进程的阶段及其特征专题现象发展进程的阶段及其特征n2.比较比较n同一阶段内历史现象的共同点,不同阶段历史现同一阶段内历史现象的共同点,不同阶段历史现象的不同点;象的不同点;n3.联系联系n将阶段特征放在相应的时代框架中,找出与其有将阶段特征放在相应的时代框架中,找出与其有联系的历史现象联系的历史现象春秋战国时期形成春秋战国时期形成:孔子与老子;百家争鸣。:孔子与老子;百家争鸣。汉武帝时儒学成为正统汉武帝时儒学成为正统:汉朝政治一统局面的形成;董仲舒对儒学:汉朝政治一统局面的形成;董仲舒对儒学的改造;汉武帝确立了儒学的正统地位。的改造;汉武帝确立了儒学的正统地位。宋明时期儒学改造为理
36、学宋明时期儒学改造为理学:三教合一;程朱理学;陆王心学。:三教合一;程朱理学;陆王心学。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潮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潮:李贽的离经叛道;黄宗羲对君主专制的抨击:李贽的离经叛道;黄宗羲对君主专制的抨击;顾炎武倡导经世致用;王夫之对传统思想的批判总结。;顾炎武倡导经世致用;王夫之对传统思想的批判总结。中国中国古代古代传统传统思想思想请思考:请思考:了解:了解:中国古代传统思想可分成哪几个阶段?各阶段的特点是什么?中国古代传统思想可分成哪几个阶段?各阶段的特点是什么?比较:比较:秦始皇秦始皇“焚书坑儒焚书坑儒”和汉武帝和汉武帝“独尊儒术独尊儒术”的出发点有什么共同之处的出发点有什么共同之处?历
37、史影响有什么不同?历史影响有什么不同?怎样理解李贽、黄宗羲等人的思想是儒家思想的发展?它们与春秋战国怎样理解李贽、黄宗羲等人的思想是儒家思想的发展?它们与春秋战国时期的儒家思想有何联系?时期的儒家思想有何联系?联系:联系:百家争鸣的历史现象为什么会出现在春秋战国时期?理学出现在宋明百家争鸣的历史现象为什么会出现在春秋战国时期?理学出现在宋明时期的原因是什么?明清之际进步思潮的出现与怎样的社会背景有关?时期的原因是什么?明清之际进步思潮的出现与怎样的社会背景有关?n秦始皇的秦始皇的“焚书坑儒焚书坑儒”和汉武帝的和汉武帝的“罢黜百家、独尊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术”,都在我国的历史上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38、,都在我国的历史上产生了重要的影响。n (1)“焚书坑儒焚书坑儒”与与“独尊儒术独尊儒术”措施的相同目的是什措施的相同目的是什么?为达到同样的目的,其手段有何不同?从思想文化的么?为达到同样的目的,其手段有何不同?从思想文化的角度对角度对“焚书坑儒焚书坑儒”作一评价。作一评价。n (2)举例说明)举例说明“董仲舒将先秦时期的儒学变成了官学董仲舒将先秦时期的儒学变成了官学”这一说法的问题。这一说法的问题。n (3)为什么说黄宗羲抨击君主专制的说法是对先秦儒家)为什么说黄宗羲抨击君主专制的说法是对先秦儒家思想的传承?思想的传承?师夷长技的主张师夷长技的主张:林则徐的开眼看世界;魏源的:林则徐的开眼
39、看世界;魏源的“师夷长技以制夷师夷长技以制夷”;洋务派的;洋务派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变革制度的主张变革制度的主张:甲午中日战争的影响;严复、康有为和梁启超的:甲午中日战争的影响;严复、康有为和梁启超的维新思想;维新变法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的历史作用。维新思想;维新变法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的历史作用。思想解放运动思想解放运动:新青年新青年的诞生;思想革命与文学革命的主张与的诞生;思想革命与文学革命的主张与实践;民主主义思想的启蒙和文化革新。实践;民主主义思想的启蒙和文化革新。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五四运动前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马:五四
40、运动前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马克思主义对中国历史发展的重大意义。克思主义对中国历史发展的重大意义。近代近代中国中国思想思想解放解放潮流潮流想一想: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潮流专题的阶段特征怎样分析?想一想: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潮流专题的阶段特征怎样分析?了解:了解:比较:比较:联系:联系:(三)评价专题现象的历史地位与作用(三)评价专题现象的历史地位与作用时间状态:时间状态:n1.当时(共时态)当时(共时态)n专题现象的发生、发展在当时的影响和作用专题现象的发生、发展在当时的影响和作用n2.后来(昔时态)后来(昔时态)n专题现象的发生对其后历史进程中所起的作用专题现象的发生对其后历史进程中所起的作用n3.当代(昔时态)当代(昔时态)n专题现象在当今时代的借鉴意义和历史影响专题现象在当今时代的借鉴意义和历史影响空间状态:空间状态:n 1.对中国的历史影响对中国的历史影响n 2.对世界的历史影响对世界的历史影响史学观:史学观:革命史观、现代化理论、全球史观、唯物史观革命史观、现代化理论、全球史观、唯物史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