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背锅”式追责只能促生“避责”式的安全管理很多时候,我们会听到一句话“尽职免责”,好像天经地义。但是细思极恐。安全工作,其实做的是一份良心。一旦尽职的目的是为了免责,那么各种体现尽职的手段便层出不穷,甚至弄虚作假,安全“内卷”。偏离了航道,我们终将渐行渐远!一、“背锅”式追责只能促生“避责”式的安全管理,形式主义泛滥。安全职责明晰是构建有效的系统安全管理体系的基础。可以说,找不出一个100%尽责的安全管理人员!只要专家查,肯定会查出问题,只是问题的大小问题!这就导致很多“专家”来找问题,然后安全管理人员天天就忙于“怎么应付各类检查”,忙台账、做资料,根本没时间去管现场!这里面的道道,每位企业安
2、管人员都很清楚,敢怒不敢言。只要出了事故,“不到位、不及时”等描述总能给安全管理人员定个罪。难逃背锅的结局。一个个追责案例,让安全人如履薄冰,胆战心惊,工资不高,责任却比天大!每一位安全人都是带着满腔热血和责任感从事这个行业,希望凭借自己的力量改变企业的安全管理现状,然而现实却很残酷。为了生存,为了避责,形式主义不得成为安全人的首选!迫不得已而为之。处处留痕才能避责免责,不然在法官面前百口莫辩。 “痕迹”就是“护身符”,“痕迹主义”在安全生产领域已经蔓延到一个很严重地步了。安全生产法生产法的出台明确了生产经营单位的主体责任以及生产经营单位相关人员的责任,目的就是让企业和个人履行好自己的责任,但
3、当“达摩克里斯之剑”高悬头顶的时候,很多人想到的却不是“履责”而是“免责”。一旦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免责”上,形式主义的立刻就有了很强的生命力。于是就出现了一个怪相:上级压下级,层层加码,看似“码”马到成功;下级哄上级,级级加水,后果“水”到渠成。而真实的情况呢,安全生产本身并没有提高,相反,基层由于疲于奔命,把很大一部分精力放在了“痕迹”上,真正的安全反而没人管了。“痕迹主义”发展到目前,已经比较隐蔽了,而且有很多变种,如果不实事求是的去评价其效果和效率的话,不易发觉,甚至剧情会反转,以至于最后成了“皇帝的新装”,危害是很大的。例如,一项自上而下工作的落实,应该是“提出要求明确目标制定措施落实
4、执行检查考核反馈改进”,但实际却变成了这样“提出要求落实要求严格落实要求务必落实要求坚决落实要求圆满完成要求”。这种现象,最常见的就是文件层层转发,会议层层召开,但到了基层仍然是不知所措,最后只能应付差事,效果可想而知。看似层层履职尽责,该发的文件也发了,该开的会也开了,该提的要求也提了,但实际上工作安排根本不接地气,基层没法落实,这类工作如果出了问题,让基层背锅是不合适的。 安全生产的目的是安全,不是通过各种没有意义的形式主义来证明安全。不执行全员安全生产责任制,不落实“三管三必须”,出事故第一就想到追责安全人,无异于找个“背锅”的为事故买单而已,岂能搞得好安全生产?!二、纸上达标其害无穷、
5、危害极大。在现实生产中,有不少企业存在“纸上达标”的行为。有的企业轰轰烈烈搞达标创建,评审达标后,标准化体系运行与实际脱节,自评和复评报告做得漂亮,一阵风后又回到原点。有的企业现场安全管理懈怠,忽视了在生产过程中发现并整改隐患的要求,甚至有些达标企业还被查出了重大安全隐患,标准化水平和力度出现倒退,又何谈巩固提升,持续改进?说到底,这些达标企业前期和后来做的都是纸上标准,走形式、走过场,应付了事。这种走形式、走过场,我在工作中也多有遇见。譬如,在对标准化“法律 法规和标准”要素评估(评审)时发现,有的企业识别了300到400部法律法规和标准,但都是由安全部门的主管人员自己识别出来的,并且也只是
6、保存在他个人的电脑里,这样怎么能推动企业有效贯彻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要求呢?安全生产法第四条明确提出了“推进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的要求,但“纸上达标”已经严重制约了安全生产标准化的推行,甚至让相当一部分人对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产生了怀疑。2020年1月19日,某省应急管理厅发布“关于做好当前安全生产标准化工作的通知”提出,即日起,暂停受理二级标准化评审申请,具体事宜由省应急管理厅负责监督落实;三级标准化和小微企业标准化的相关工作由各设区市应急管理局依据实际自行确定。该通知中提到的“一些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创建与运行分离”的问题,正是“纸上达标”的具体体现。部分人念歪了“经”至此,我们有必要深究一下标
7、准化规范要求,以危险化学品从业单位安全生产标准化为例,其通用规范中在“原则”一节明确提出,安全标准化的建设,与企业其他方面的管理有机地结合起来,注重科学性、规范性和系统性。安全标准化的实施,应体现全员、全过程、全方位、全天候的安全监督管理原则,通过有效方式实现信息的交流和沟通,不断提高安全意识和安全管理水平。很显然,“纸上达标”的做法与标准化创建的原则是相悖的。安全生产标准化这本“经”,被一部分人念歪了。安全生产责任主体在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是搞好企业安全管理的工具。但在很多企业,无论企业主要负责人、企业管理人员还是一般从业人员,不是塌下心来去认真、深入地研究标准化评审标准,并与企业的安全管理工作具体情况相结合,藉此提升企业的安全管理水平,而是只为应付检查而搞“纸上谈兵”,达标后“刀枪入库、马放南山”。一些地方监管部门、标准化评审(培植)机构的做法也对“纸上达标”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有的第三方机构在进行安全生产标准化达标培植、辅导时,只是给企业一套制度模板,再给一套记录表格模板,过于强调了企业的表面文章。评审时则匆匆走个过场,编制个评审报告,就达标了。安全标准化“纸上达标”不仅影响了标准化建设工作的推进,更严重的是,让安全生产浮于形式,停留在纸面,难以真正实现安全生产,甚至掩盖了问题、遮住了隐患,威胁到企业的生产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