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21-2022学年上海市七宝中学高一(上)期中语文试卷一、积累运用(10分) 1按要求填空(1)鹰击长空,鱼翔浅底, 。(毛泽东 长沙)(2)酒在古典诗词中常与诗人的情感抒发密切相关:杜甫登高中,“写诗人因病戒酒,无法遣愁;白居易琵琶行中,“ ,往往取酒还独倾”写诗人被贬后无心美景,借酒浇愁;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 ”写词人以酒祭江,慨叹人生。二.按要求选择(5分) 2随着中国风的流行,大量以古代社会为背景的电视剧开始走红,但是其中有不少台词因为有语病而遭到网友吐槽。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款待不周啊,请各位见谅!B恭喜小女喜结良缘,嫁了个好人家。C尊驾勤奋好学之精神,值得吾辈效
2、尤。D一点薄礼不成敬意,还望笑纳。 3下列横线处应填入的一组语句,排序最恰当的一组是() 中国古典悲剧以悲苦为主,但往往苦尽甘来,用否极泰来的方式实现悲喜剧的交融,创造一种哀而不伤的悲剧美。,。所以,窦娥冤也添了一个“补恨”的尾巴,用大悲大痛之后的“小喜”来冲淡悲剧意识,以达到一种“哀而有节”的审美效果。于是,“正能胜邪”便成为一种必然结局这就决定了冲突的性质必定是善恶两元的对抗并且必定有为善的命运多舛,造恶的得意一时这种规定情境的出现剧中悲剧性的两难冲突往往是在“正义之我”与“邪恶之他人”的层面上展开的如果这种设置从头到尾都没有改变,那就不符合儒家的劝善惩恶机制ABCD二、阅读(70分) 4
3、阅读语段,完成各小题。甲 容忍,甚至奖励、反对在同意权力中发生,因为同意权力建立在契约上,执行这权力的人是否逰行契约是一个须随时加以监督的问题。而且反对,也就是异议,是获得同意的必要步骤。在横暴权力之下,没有反对,只有反抗,因为反对早就包含在横暴权力的关系中。因之横暴权力必须压制反抗,不能容忍反对。在时势权力中,反对是发生于对同一问题不同的答案上,但是有时,一个社会不能同时试验多种不同的方案,于是在不同方案之间发生了争斗,也可以称作“冷仗”,宣传战,争取人民的跟从。为了求功,每一个自信可以解决问题的人,都会感觉到别种方案会分散群众对自己的方案的注意和拥护,因之生了不能容忍反对的“思想统制”。
4、在长老权力下,传统的形式是不准反对的,但是只要表面上承认这形式,内容却可以经注释而改变。结果不免是口是心非。在中国旧式家庭中生长的人都明白家长的意志怎样在表面的无违下,亨实上被歪曲的。虚在这种情境中不但是无可避免而且是必需的。对不能反对而又不切实用的教条或命令只有加以歪曲,只留一个面子。面子就是表面的无违。名实之间的距离跟着社会变迁速率而增加。在一个完全固定的社会结构里是不会发生这距离的,但是事实上完全固定的社会并不存在。在变得很慢的社会中发生了长老权力,这种统治不能容忍反对,社会如果加速地变动,注释式歪曲原意的办法也就免不了。挟天子以令诸侯的结果,位与权,名与实,言与行话与事,理论与现实,全
5、趋向于分离了。(节选自费孝通乡土中国,有删节)乙 在一些地区,“人情”出现了严重的“名实”分离现象。仪式性人情越办规格越高、次数越频繁。一户人家一年要赶近十次人情,“赶人情”成为农村的主要负担,人们谈“人情”色变,寻找各种理由规避人情,却又总是不断地被这样的人情网罗着。原本密切的人情往来能够增进人们的社会性关联和社会资本,生产适合共同体在伦理和功能,上维系的基本共识、规范和价值。当仪式性人情名实”分离之后,人情却成了村庄的一种分离力量,成为人们捞取钱财、收回成本的经营性事物,缺少了原本的“人情味”,人情越来越功利化。同时,仪式性人情的功利化又割裂村庄的日常性人情,人们逐渐退出日常性的人情往来。
6、 如果我们从价值生产层面来考察日常性人情和仪式性人情的话,日常性人情是村落价值生产和共同体得以维系的根基,它如文火慢热,却能触动所有的神经,在整个村庄范围内联动起来。仪式性人情则往往是补充,尽管具有爆炸性,却因局限于某个图子(家族、本家“自己人”)的范围而无法上升到整个村庄,且因其有次数和频率的限制,以及容易产生“名实”分离,对于村庄的社会关联和社会资本而言,功能显然要弱得多。(节选自杨华陌生的熟人一理解21世纪乡土中国,有删节)(1)甲文中加点字“口是心非”在文中的意思是 。(2)赏析乙文中画线句的表达效果。(3)下列表述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每一个自信的人都会担心自己的方案不被注意和拥护
7、。B.在长老权力下,很多家长的意志有时很难真正被落实。C.人情是村庄的一种分离力量,现在变得越来越功利化。D.仪式性人情是村落价值生产和共同体得以维系的根基。(4)下列历史事件不能作为“名实分离”论据的一项是 A.赵高指鹿为马B.陈胜吴广起义C.慈禧太后垂帘听政D.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5)春节本是阖家团圆的喜庆时刻,然而在消费社会,购买礼物也好,送红包也罢,人情开支越来越大,尤其让很多刚工作的年轻人不堪重负。请用“名实分离”的观点阐释这一现象。 5文学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安乐居(节选)汪曾祺 安乐居是一家小饭馆,挨着安乐林。 安乐林围墙上开了个月亮门,门头砖额上刻着三个经石峪
8、体的大字,像那么回事。走进去,只有巴掌大的一块地方,有几十棵杨树。当中种了两棵丁香花,一棵白丁香,一棵紫丁香,这就是仅有的观赏植物了。这个林是没有什么逛头的,在林子里走一圈,五分钟就够了。附近一带养鸟的爱到这里来挂鸟。他们养的都是小鸟,红子居多,也有黄雀。大个的鸟,画眉、百灵是极少的。他们不像那些以养鸟为生活中第一大事的行家,照他们的说法是“瞎玩儿”。他们不养大鸟,觉得那太费事,“是它玩我,还是我玩它呀?”把鸟一挂,他们就蹲在地下说话儿,也有自己带个马扎儿来坐着的。 安乐居其实叫个小酒铺更合适些。到这儿来的喝酒比吃饭的多。这家的酒只有一毛三分一两的。一毛三他们喝“服”了,觉得喝起来“顺”。 酒
9、菜不少。煮花生豆、炸花生豆。暴腌鸡子。拌粉皮。猪头肉,单要耳朵也成,都是熟人了!猪蹄,偶有猪尾巴,一忽的工夫就卖完了。也有时卖烧鸡、酱鸭,切块。最受欢迎的是兔头。一个酱兔头,三四毛钱,至大也就是五毛多钱,喝二两酒,够了。这还是一年多以前的事,现在如果还有兔头也该涨价了。这些酒客们吃兔头是有一定章法的,先掰哪儿,后掰哪儿,最后磕开脑绷骨,把兔脑掏出来吃掉。没有抓起来乱啃的,吃得非常干净,连一丝肉都不剩。安乐居每年卖出的兔头真不老少。这个小饭馆大可另挂一块招牌:“兔头酒家”。 酒客进门,都有准时候。 头一个进来的总是老吕。安乐居十点半开门。一开门,老吕就进来。他总是坐在靠窗户一张桌子的东头的座位。
10、一年三百六十五天,天天如此。这成了他的专座。他不是像一般人似的“垂足而坐”,而是一条腿盘着,一条腿曲着,像老太太坐炕似的踞坐在一张方凳上,脱了鞋。他不喝安乐居的一毛三,总是自己带了酒来,用一个扁长的瓶子,一瓶子装三两。酒杯也是自备的。他是喝慢酒的,三两酒从十点半一直喝到十二点差一刻:“我喝不来急酒。有人结婚,他们闹酒,我就一口也不喝,回家自己再喝!”一边喝酒,吃兔头,一边慢条斯理地抽关东烟。这人整个儿是个慢性子。说话也慢。他也爱说话,但是他说一个什么事都只是客观地叙述,不大参加自己的意见,不动感情。一块喝酒的买了兔头,常要发一点感慨:“那会儿,兔头,五分钱一个,还带俩耳朵!”老吕说:“那是多会
11、儿?说那个,没用!有兔头,就不错。”西头有一家姓屠的,一家子都很浑愣,爱打架。屠老头儿到永春饭馆去喝酒,和服务员吵起来了,伸手就揪人家脖领子。服务员一胳臂把他搡开了。他憋了一肚子气。回去跟儿子一说。他儿子二话没说,捡了块砖头,到了永春,一砖头就把服务员脑袋开了!结果:儿子抓进去了,屠老头还得负责人家的医药费。这件事老吕目睹。一块喝酒的问起,他详详细细叙述了全过程。坐在他对面的老聂听了,说:“该!” 坐在里面犄角的老王说:“这是什么买卖!” 老吕只是很平静地说:“这回大概得老实两天。” 老聂原是做小买卖的。现在退休在家。电话局看中他家所在的“点”,在他家安公用电话,每月贴给他三十块钱。老聂的日子
12、比过去“滋润”了,但是他每顿还是只喝一两半酒,多一口也不喝。 画家来了。画家风度翩翩,梳着长长的背发,永远一丝不乱。衣着入时而且合体。春秋天人造革猎服,冬天羽绒服。他从来不戴帽子。这样的一表人才,安乐居少见。他在文化馆工作,算个知识分子,但对人很客气,彬彬有礼。他这喝酒真是别具一格:二两酒,一扬脖子,一口气,下去了。这种喝法,叫作“大车酒”,过去赶大车的这么喝。西直门外还管这叫“骆驼酒”,赶骆驼的这么喝。文墨人,这样喝法的,少有。他和老王过去是街坊。喝了酒,总要走过去说几句话。“我给您添点儿?”老王摆摆手,画家直起身来,向在座的酒友又都点了点头,走了。 他的画怎么样?没见过。 这天,安乐居来了
13、三个小伙子:长头发,小胡子、大花衬衫、苹果牌牛仔裤、尖头高跟大盖鞋,变色眼镜。进门一看:“嗨,有兔头!”他们是冲着兔头来了。这三位要了十个兔头、三个猪蹄、一只鸭子、三盘包子,自己带来八瓶青岛啤酒,一边抽着“万宝路”,一边吃喝起来。安乐林喝酒的老酒座都瞟了他们一眼。三位吃喝了一阵,把筷子一挥,走了。都骑的是亚马哈。嘟嘟嘟桌子上一堆碎骨头、咬了一口的包子皮,还有一盘没动过的包子。 老王看着那盘包子,撇了撇嘴:“这是什么买卖!” 安乐居已经没有了。房子翻盖过了。现在那儿是一个什么贸易中心。一九八六年七月五日晨写完(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头描写的是安乐林,在文
14、章开始前插入这段风景描写,交代了故事发生的地点,为人物的活动提供了场所,给全文也奠定了悠闲自在的抒情基调。B在安乐居这个小说里有太多的美好温情,弥散着生活的温情。汪曾祺用淡淡的笔调细说着老酒客们的闲适的日常,这些形形色色的老酒客体现了老北京升斗小民身上的传统文化的印记和人情味儿。C安乐居的老酒客喝酒都有一个度,喝得自在舒心。小说人物去中心化,通过人物在小酒馆依次登场表演刻画人物的性格,完成人物形象的塑造。D这篇小说呈现出“散文化”“笔记小说”的特点,记录民俗风情,叙写市井人生,作者淡化矛盾淡化情节,不强调情节的连续性和完整性。(2)小说以“安乐居已经没有了。房子翻盖过了。现在那儿是一个什么贸易
15、中心”结尾,请探究小说结尾的表达效果。(3)汪曾祺是一位语言大师,对于语言魅力,他是着力追求的。请举例分析这篇小说的语言特色。 6阅读下面诗歌,完成各小题。听蜀僧浚弹琴(唐)李白蜀僧抱绿绮,西下峨眉峰。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客心洗流水,余响入霜钟。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1)下列对联与本诗作者无关的一项是 A.诗中无敌,酒里称仙,才气公然笼一代;殿上脱靴,江头披锦,狂名直欲占千秋。B.犹是陇西布衣,不吾欺也;或谓山东李白,其谁信之。C.把酒问青天,放眼已无高力士;登舟望秋月,旷怀犹忆谢将军。D.笔诤时政,心在苍生,万户争传新乐府;堤建西湖,神归东路,千秋永祀老诗翁。(2)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
16、正确的一项是 A.开篇两句用简短十个字表明琴师携名琴自峨眉山而来,抒发了诗人对他的仰慕之情。B.“一挥手”描摹出蜀僧弹琴的潇洒姿态,“万壑松”则以雄风松涛比喻琴声消越宏远。C.颈联化用“高山流水”典故,直白地表现自己通过音乐媒介和蜀僧建立的知己之感。D.本诗对琴声具体描写着墨不多,着重表现听者的感受和弹者、听者之间心灵的交流。(3)本诗尾联与白居易琵琶行中“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均使用了侧面烘托的手法,请简要赏析。 7阅读下文,完成各小题。甲 复斋先生,姓张氏,华容人也。豪熙乙丑,成进士,知福建之晋江,多善政。当在晋江时,有贾人怨其继母之诛求”,而不养其父。其父诣县诉。贾人行贿于先生
17、,乞以贫为解。众皆争往视之。天方寒,贾人衣其父以新衣,而自著敞衣,为冻饥可怜之状,且曰:“有衣皆以奉父矣。”先生故怒视其父,曰:“子寒如此,而不恤之邪?”呼吏持大杖来。先生睥视贾人,颜色如平常,猝指叱之曰:“若见若父之将受大杖也,而安忍视之,不孝何辞?”即以大杖扑贾人,而其父乃从旁泣。先生出贿付其父曰:“以养尔余年。”众皆快之。(节选自刘大抛张复斋传)乙 寿春县人苟泰有子三岁,遇贼亡失,数年不知所在。后见在同县人赵奉伯家,泰以状告。各言己子,并有邻证,郡县不能断。(李)崇曰:“此易知耳。”令二父与儿各在别处禁经数旬然后遣人知之,曰:“君儿遇患向已暴死有教解禁可出奔哀也。”苟泰闻即号,悲不自胜;
18、奉伯咨嗟而已,殊无痛意。崇察知之,乃以儿还泰。诘奉伯诈状。奉伯乃款引云:“先亡一子,故妄任之。”(节选自郑克折狱龟鉴)丙 后魏李惠,为雍州刺史。人有负盐负薪者,同释重担,息于树阴。二人将行,争一羊皮,各言藉背之物。惠追争者出,顾州纲纪曰:“以此羊皮拷知主乎?”群下以为戏言,咸无应者。惠令人置羊皮席上,以杖击之,见少盐屑,曰:“得其实矣。”使争者视之,负薪者乃服而就罪。凡所察究,多如此类,由是吏民莫敢欺犯。 傅琰之为山阴令也,有卖糖姥与卖针姥争丝一团,块令挂丝鞭之,有少铁屑焉,乃罚卖糖姥。鞭丝击皮,事异理同, 。(节选自郑克折狱龟鉴)注释诛求:需索。款引:从实认罪。(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19、。其父诣县诉故妄任之(2)为下列句中加点词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诘奉伯诈状 A.询问,追问B.查究,究办C.责备,质问D.整治,处理各言藉背之物 A.坐卧B.衬垫C.践踏D.借用(3)将甲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天方寒,贾人衣其父以新衣,而自著敞衣,为冻饥可怜之状。(4)乙文画波浪线部分有两处需要加句读,请用“/”把这三处标识出来。令二父与儿各在别处禁经数句然后遣入知之(5)丙文画线处,衔接最恰当的一句是 A.证愿之术,焉可忽哉B.是故其人不敢不服也C.皆以物为证者也D.苟非尽心察狱,则亦岂能然耶(6)甲文节选自张复斋传,是人物传记。乙丙二文均出自折狱龟鉴,是狱讼案例汇编,请分析两者在写法
20、上有何不同。 8阅读下文,完成各小题。满井游记注(明)袁宏道 燕地寒,花朝节后,余寒犹厉。冻风时作,作则飞沙走砾。局促一室之内,欲出不得。每冒风驰行,未百步辙返。 廿二日天稍和,偕数友出东直,至满井。高柳夹堤,土膏微润,一望空阔,若脱笼之鹄。于时,冰皮始解,波色乍明,鳞浪层层,清澈见底,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山峦为晴雪所洗,娟然如拭,鲜妍明媚,如倩女之靧面而髻鬟之始掠也。柳条将舒未舒,柔梢披风,麦田浅鬣寸许。 游人虽未盛,泉而茗者,罍而歌者,红装而蹇者,亦时时有。风力虽尚劲,徒步则汗出浃背。凡曝沙之鸟,呷浪之鳞,悠然自得,毛羽鳞鬣之间,皆有喜气。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
21、知也。 夫不能以游堕事,潇然于山石草木之间者,惟此官也。而此地适与余近,余之游将自此始,恶能无纪?己亥之二月也。(选自袁中郎全集)注作者此时担任顺天府儡学教授,主要负责掌管京畿学校秩序。此篇游记写于来京翌年。(1)可填入选文第段方框处的虚词是 。A.夫B.以C.然D.目(2)分析第段在文中的作用。(3)请从句式角度赏析第段画线句。(4)下列关于选文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出游“若脱笼之鹄”的自在,与之前身处城中的局促困窘形成鲜明对比。B.作者在摹写景物时,在笔端融入主观情感,可以增加景致的动感和“灵气”。C.本文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以叙述游览满井的过程为主,兼有议论抒情。D.作者写作
22、此文,将出游满井作为一个值得纪念的开端,流露出眷眷珍惜之情。(5)选文最后一段充满了作者对自己能“不以游堕事,潇然于山石草木之间”的自诩之意,结合补充材料,对此种态度进行评析。 人生几日耳,而以没来由之苦,易吾无穷之乐哉!计欲来岁乞休,割断藕丝,作世问大自在人,无论知县不作,即教官亦不愿作矣。实境实情,尊人前何敢以套语相诳。直是烦苦无聊,觉乌纱可厌恶之甚,不得不从此一途耳。(选自袁宏道龚惟长先生)三、写作(70分) 9作文 历史上,有许多关键时刻,决定一个人的生死、一场战役的胜负、一个民族的存亡甚至整个人类命运的瞬间。如果能够穿越回过去,你想去往哪一个地方,哪个时刻,做出怎样的改变?请展开合理想象,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记叙文,题目自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