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土壤【教学目标】通过野外观察或运用土壤标本,说明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核心素养目标】1观察、识别与土壤有关的自然现象,具备一定的运用考察、实验、调查等方式进行科学探究的意识和能力。(地理实践力)2结合各地土壤标本,知道影响该地土壤发育的主要因素。(区域认知)3能够运用自然要素的相互作用原理,说明土壤的发育过程。(综合思维)4认识土壤对生物以及人类生产生活的重要意义。(人地协调观)【教学重点】1土壤的形成和发育;2人类活动与土壤之间的关系;3土壤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教学难点】土壤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我们这边是亚热带季风和湿润气候,农作物为水稻,以同学们熟悉的水稻土引入,
2、让同学们了解水稻土的土壤形成,并思考地理环境对其形成的影响?贯穿全课。二、新课讲授1观察土壤(1)介绍土壤的概念通过表格进行土壤组成成分的比较,同时重点突出其与肥力的关系,既可作为拓展,又可解释引入提出的问题。出示课件:土壤是指陆地表层具有一定肥力,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由矿物质、有机质、水分和空气四种物质组成。想一想:野外如何判断土壤?出示课件:野外对土壤的观察,一般从土壤颜色、土壤质地、土壤剖面构造等方面进行。(过渡到下面两个知识)(2)土壤颜色通过图示图片土壤颜色不同,让学生直观识别不同土壤。(3)土壤质地A通过图示图片土壤质地不同,让学生直观识别不同土壤。B拓展在我国这三种土壤的大致
3、分布、土壤质地的分类及分类标准,从而使学生有更加深入的理解。C不同质地土壤的肥力特点不同,通过具体介绍改良方法更加清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4)土壤剖面构造通过图示法和课本内容介绍自然土壤剖面及各土层的特点、耕作土壤剖面及各土层的特点,并进行比较,得出有人为干预的土壤具有极大的不同。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拓展活动:“观察家乡的土壤”,有条件的话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观察,让学生能够进行观察后再来描述家乡土壤的特点。2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土壤是环境各要素综合作用的产物。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包括成土母质、生物、气候、地貌、时间等。让学生结合课本从5个方面进行阐述。教师适当解说补充阐述。成土母质:岩石的风化产物,是土
4、壤发育的物质基础,称为成土母质。成土母质决定了土壤矿物质的成分和养分状况,影响土壤的质地。生物:生物是影响土壤发育的最基本也是最活跃的因素,没有生物的作用,就不可能形成土壤。生物残体为土壤提供有机质。有机质在微生物作用下转化为腐殖质。植物可把分散在成土母质、水和大气中的氮、磷、钾、钙、镁、硫等营养元素选择性地加以吸收,储存在生物体内,并随生物残体的分解释放到土壤表层。这种生物循环不断进行,使营养元素在土壤表层富集。植物、动物、微生物的综合作用,加快岩石风化和土壤形成的过程,改善成土母质的性状,促进土壤矿物质颗粒团聚。气候:岩石风化的强度和速度与温度、降水量呈正相关,因此,湿热地区的土壤形成速度
5、比干冷地区快得多。与干冷地区相比,湿热地区土壤化学风化作用和淋溶作用强,土壤黏粒比重高。冷湿环境有利于土壤有机质积累,而干旱、高温地区土壤有机质积累少。亚马孙河流域因高温多雨,自然土壤失去热带雨林保护时,有机质快速分解,营养元素被淋溶。总体而言,气候的分布规律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和控制了土壤的分布规律。地貌:地貌对土壤发育的影响是多方面的。例如,由于水热条件的不同,山顶与山麓、阳坡与阴坡、迎风坡与背风坡的土壤发育不同;从山顶到低平洼地,由于成土母质的颗粒存在由粗到细的变化规律,依次分布着砾质土、砂土、壤土和黏土。时间:在上述成土因素综合作用下,土壤发育的时间越长,土壤层越厚,土层分化越明显。在自然
6、状态下,形成20厘米厚可供耕作的土壤,一般需要100-1000年。除自然原因外,人类活动对土壤的影响极为深刻。自然土壤在人类长期的耕作和培育下,形成了有利于农业生产的耕作土壤。从3个方面说明“成土过程”(1)在风化作用下,养分的释放与淋失(2)在低等生物、微生物的作用下,营养元素的富集过程(3)在高等生物、微生物的作用下,营养元素的富集过程(有机质重新合成腐殖质)活动探究解释常见的土壤现象教师课件出示活动探究内容(配上相应的图片,图文并茂更直观)下面列出的是一些常见的土壤现象。四川盆地有些地方的岩石是紫色的,土壤也呈紫色。对耕作而言,我国东北平原的土壤肥沃,而南方地区的土壤相对贫落。山顶土壤的
7、颗粒较粗,山前平原土壤的颗粒较细。(1)指出形成上述土壤现象的主导因素。(2)尝试对上述土壤现象作简要解释。学生小组合作思考后回答。参考答案:(1)气候、成土母质、时间、地貌。(2)用土壤形成因素进行解释。3土壤的功能和养护土壤在地理环境中的地位:A、处于四大圈层(岩石圈、水圈、大气圈和生物圈)相互紧密接触的过渡地带B、联系有机界与无机界的关键环节C、能够生长植物(1)土壤的功能1、土壤为植物生长提供了扎根立足的条件,地理环境和地球面貌发生了根本改变。2、土壤具有重要的蓄水、保水功能。3、土壤为农作物、植物种植提供物质基础,与人类关系密切。教师讲解时重点突出土壤与人类关系密切(2)土壤的养护土
8、壤是自然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人类可利用的珍贵的自然资源。土壤功能的可持续性与农业,乃至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息息相关。因此,合理利用和保护土壤资源,对人类生存和发展至关重要。教师讲解时重点突显合理利用和保护土壤,对人类发展至关重要。(3)改良土壤通过课本“我国黄淮海平原盐碱地的综合治理”进行解释,进而升华土壤可以改良,但一定要注意方法,常用的有休耕、种植绿肥、作物轮作、广施农家肥等。三、课堂练习通过选择题抢答的形式,快速检查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的掌握。四、课堂总结让学生自行用框架式进行总结(教师进行适当补充引导)。重点强调合理利用和保护土壤资源,实现可持续性。五、作业布置在校园或校园附近的空地和荒地上,清理地表的植物或杂物,自地表向下挖出边长为20厘米的土壤立方块,将土壤放在一张白纸上,用秤称出土壤块重量。观察家乡的土壤,让学生分小组进行合作探究,按课本90页的步骤完成即可。 4 /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