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愁”:土地的断裂与迷茫-基于肥东县吴巷村土地经营权流转之后的田野调查课件.ppt

上传人(卖家):三亚风情 文档编号:3515650 上传时间:2022-09-10 格式:PPT 页数:18 大小:407.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呼愁”:土地的断裂与迷茫-基于肥东县吴巷村土地经营权流转之后的田野调查课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呼愁”:土地的断裂与迷茫-基于肥东县吴巷村土地经营权流转之后的田野调查课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呼愁”:土地的断裂与迷茫-基于肥东县吴巷村土地经营权流转之后的田野调查课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呼愁”:土地的断裂与迷茫-基于肥东县吴巷村土地经营权流转之后的田野调查课件.ppt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呼愁”:土地的断裂与迷茫-基于肥东县吴巷村土地经营权流转之后的田野调查课件.ppt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呼愁呼愁”:土地的断裂与迷茫:土地的断裂与迷茫基于肥东县吴巷村土地经营权流转之后基于肥东县吴巷村土地经营权流转之后的田野调查的田野调查安徽大学 薛青超 “呼愁”的释义 “呼愁”一词,土耳其语的“忧伤”,有个阿拉伯根源:它出现在古兰经时,词义与当代土耳其词汇并无不同。先知穆罕默德指他妻子哈蒂洁和伯父塔里涌两人过世的那年为“忧伤之年”,证明这词是用来表达心灵深处的失落感。奥尔罕帕慕克(土耳其)伊斯坦布尔:一座城市的记忆:快乐的城市都一样,忧伤的城市却各有不同。帕慕克的伊斯坦布尔被从博斯普鲁斯海峡上吹来的浩浩荡荡的“呼愁”给笼罩着。“呼愁”是土耳其语“忧伤”的音译,中文译者借用了宋诗元曲,算是兼顾

2、其义。宋代陆游有“一窗残日呼愁起,袅袅江城咽暮笳”之诗;元代乔吉有“瘦马驮诗天一涯,倦鸟呼愁村数家。这种忧伤的源头,是“一个小孩透过布满水汽的窗户看外面所感受的情绪”。每一个历史时代的变迁,每一场大的社会运动的终结,以及一切庞然大物的轰然倒掉,都会留下一堆历史废墟,供人凭吊、回忆,让人忧伤不已。本文引用“呼愁”表现乡村的断裂不是某个孤独之人的忧伤,而是数千万人共有的阴暗情绪。研究内容与问题 本文选取肥东县吴巷村的农民作为研究对象,了解他们在赖以为生的土地在整改之后,土地经营权的流转造成农民与土地的分离,无地可耕的农民们会如何生活?一方面,失去耕作收入的他们缺乏基本生活保障的安全感,另一方面,失

3、去土地就意味着失去主心骨,年龄的衰老以及与子孙的分离使得他们无所事事又无从诉苦,“呼愁”油然而生。这两方的结合使得这个群体的日常传播活动失去了基础,锐减的人际交往活动和闭塞的信息圈带来了焦虑不安甚至绝望;同时,基于土地的集体记忆塑造的身份认同随着老农们的相继衰老而濒临瓦解。本文力图摆脱宏大叙事的桎梏,从叙事个体出发,试图找出转型社会中,依靠行政力量发展经济的广大农村地区的人们,在面对剧烈的经济变化时,他们的日常传播活动会受到何种影响,而这些基于日常的传播活动又会怎样进一步的改变他们的生活?被抛弃农村到底该情归何处?研究方法 问卷法:问卷设计主要围绕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当地农民对于自我身份的认同,

4、二是了解当地农民如何看待他们与外界的关系从而建构他们的社会身份的认同。深度访谈:笔者以土地经营权流转之后农民生活的变化为主题与农民进行实地深度访谈,了解他们对于整个事件过程的看法,以及他们未来生活的愿景。体验式观察:通过与当地农民的生活交往,得出一手材料。研究对象受访人员年龄分布受访人员年龄分布受访人员年龄比例受访人员年龄比例 全村现居住人口51人,受访47人。在受访的农民中,70岁以下的人占6%,7075岁的人占17%,7580岁的人占总人数26%,8085岁的人占30%,85岁以上的人占21%。因为吴巷村居住人口为年老的农民,故而受访人识字人较少,皆由笔者口述问题填写问卷。全部本次调查于2

5、015年2月24日至3月10日在吴巷村逐家逐户进行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问卷51份,回收有效问卷47份,回收率为92%。研究对象深度访谈对象深度访谈对象吴朝臣,男,吴朝臣,男,6262岁,未婚,剃头匠。岁,未婚,剃头匠。陈德英,女,陈德英,女,7575岁,丧偶,杂货铺店主。岁,丧偶,杂货铺店主。吴挺阳,男,吴挺阳,男,8282岁,原村长。岁,原村长。吴朝安,男,吴朝安,男,8787岁,农民。岁,农民。以上的四名农民为本次调研的深度访谈对象,访谈对象的选取一定程度上是参考不同年龄层的选取,但是在具体操作中,由于实际情况的多种影响因素,笔者在采访时主要是选择那些有表达欲求的农民,从他们的口中得知土地

6、经营权流转后状况,他们对未来生活前景的看法以及农民们对土地经营权流转的讨论与反应。研究综述研究综述一、一、土地与仪式土地与仪式 詹姆斯凯瑞在其作为文化的传播“媒介与社会”论文集中传播的仪式观。二、二、想象的共同体想象的共同体 “想象的共同体”由本尼迪克特安德森在其著作想象的共同体民族主义的起源与散布一书中提出。安德森为“民族”提出了一个充满创意的定义:“它是一种想象的政治共同体并且,它是被想象为本质上是有限的,同时也享有主权的共同体。”三、三、身份认同身份认同四、四、集体记忆集体记忆一、一、吴巷吴巷:他们生活的世界他们生活的世界 肥东县吴巷村是传统意义上的农村,交通闭塞,远离集市,距离最近的乡

7、镇张集也有10里的路程,以前村里还有往返的三轮车,自从村里人大量进城之后,连三轮车也不再运输了。当地的农民皆以土地为生,土地是他们一生最信赖的依靠,因为他们坚信:手里有粮,心里不慌。2012年9月,水稻秋收之后,村干部通知村民不要再秋种,全村土地将要进行整改,将原本分散的土地进行重新推平成整。2013年4月,土地整改基本完成。吴巷村的所有土地农民不再耕作,整改后的土地全部承包给滁州的老板,承包商每亩土地支付给农民400元每年。自此,农民与土地剥离。在决定研究吴巷村之初,笔者打算了解的是土地经营权流转之后,当地应该采取何种经济发展的方式来重新支撑起农民的生活。在真正走到村庄之后,冷清的公路、噪耳

8、的鸟叫、齐身的野草让人透不过气。偶尔在野草的尽头看到一个佝偻蹒跚的背影,这个村子已经被社会所遗忘。一个封闭的村子,年迈而朴实的他们面对笔者的来访无不欢乐。一、一、吴巷吴巷:他们生活的世界他们生活的世界 土地的剥离使得老农们失去最后的慰藉,除了给他们带来心理上的黯淡,也造成他们自身的沉默寡言。原本占据农民们生活很大比例的土地被剥离之后,无处耕作,他们都已衰老蹒跚,还能胜任什么其他工作?与子孙的分离,用什么来填充这空荡荡的日子。这些问题从农民的言谈动作中不知不觉地流露出来。二、二、阵痛与迷茫:这个村庄是最现实的中国农村阵痛与迷茫:这个村庄是最现实的中国农村 吴巷人千百年来以种地为生,土地已经融入人

9、们的肌体与血液,老农们的棺材本全是在地里“抠”出来的。突然不能种地了,老农们还能做些什么?农民不能种地还是农民吗?至此,基于土地展开的各种传播活动与交往,以及自我价值的实现,都失去了依托。(一)土地经营权流转:农民与土地的剥离一)土地经营权流转:农民与土地的剥离 土地经营权流转,是国家的意向重要政策。按照媒体的报道,土地经营权流转,能够有效调整农业结构,有利于农村劳动力向第二、第三产业顺利转移,能够充分利用农村土地,提高土地产出率。然而,经过十多年的城镇化,农村的青壮年劳动力几乎消失殆尽,固守乡村的一群年迈农民如何转移,被抽空的农村,人脉关系和资源网络都被重新洗牌。以土地为生的境况烟消云散,与

10、土地剥离的老农地又将去何方?土地的变迁触动着每一个敏感而又紧张的老农民。土地经营权的流转之后,通过与农民们的交谈,发现他们对于土地有着很多的眷恋,对农村以及自己现状的绝望,农民没有土地还叫农民吗?如果不是农民,那到底是什么?二、二、阵痛与迷茫:这个村庄是最现实的中国农村阵痛与迷茫:这个村庄是最现实的中国农村(二二)收入哪里来:土地不再生宝)收入哪里来:土地不再生宝 在吴巷,中国农村的最普遍状况展现的淋漓尽致。原本生机勃勃的土地在现代化的进程中不堪一击,农村败落全面展开。土地经营权的流转,老农们无处安顿,他们必然绝望无助。吴朝臣、陈德英、吴朝安不仅仅只是吴巷村的农民,他们也是中国千千万万农民中的

11、一员,因为土地剥离而面临生计无着的众多老人中的一个。面对乡村养老机制欠缺,这些老人或依靠土地的租金,或只能完全将自己的生计寄托于子女的“孝心”倚靠子女的赡养;也有很多的孤独老人又将如何呢?强壮年纷纷逃离村庄,留居的老人是断裂的一代,他们几乎断绝与外面世界的沟通,老人们的日常生活必定艰难。三、回不去的时光:在绝望的废墟上守护家园回不去的时光:在绝望的废墟上守护家园(一)(一)作为作为“仪式仪式”的传播:土地的瓦解的传播:土地的瓦解 87岁的吴朝安告诉笔者,吴巷人世世代代种田,村民们在庄稼的种植、施肥、除草和收割中交流着彼此的心得,这也是村里交往最长盛不衰的话题。农民与土地不仅是一个具体的指称,更

12、是一种集体的身份标识,土地上生生不息的的耕作劳息是它的灵魂。在传统的农作中,家庭为单位,操作简单,从先前的牛耕到后来的手扶拖拉机。各家耕地的田埂距离大都在一米左右,农忙时大家总是一边干活,一边相互聊天,说说趣事与各家的烦恼事,干活归来之后,女人们喜欢结伴一起回来,路上交头接耳说说村里最近的是非八卦,这成为乡村的一道独特风景。在年轻人逃离村庄之后,老人因为年龄的增长,牛耕和操作机器变得不可能,他们用锄头一点点地刨土,疏松土质之后进行播种。然而,步履蹒跚的他们还是喜欢与旁边干活的老人闲谈,说说家长里短。干活家属,老人们仍旧喜欢结伴回家,一路上三三两两成为一个集体,说着他们觉得有趣的话题。三、回不去

13、的时光:在绝望的废墟上守护家园回不去的时光:在绝望的废墟上守护家园(二)回不去的农忙时光:集体记忆的消散二)回不去的农忙时光:集体记忆的消散 随着城镇化的快速推进,数千年的乡土社会向何处去?萧条、衰败甚至消亡,难道这真会是它的命运?我们的田园梦、我们的乡愁,难道真会像有些人说的,有一天将无以承载?塑造了吴巷人对土地独特的情感,他们除了将这一中国传统产业视为赖以生计的谋生手段,也融入了自身生活体验和情感的倾注。然而,随着青壮年劳动力的渐渐流失,集体的记忆也渐渐弥散。如果,固守家园的老人与土地剥离之后,他们的基于土地的集体情感会不会消灭殆尽?土地已经深深嵌入老农们的记忆深处,现在土地经营权的流转,

14、流转的不仅仅是多年来累计的习性,丢失的更是以土地为粘合剂的过往回忆。这些记忆是实践的积累,是有关过去的记忆,也是我们的传统和文化积淀。如今的乡村社会正在远离那个土地情感之网的演绎和编织,被“流转”的乡村社会也已经被现代技术和现代理性日益占据。(三三)被遗忘的一角:老农们归于何处?)被遗忘的一角:老农们归于何处?1 1、难支一桌麻将:交往空间的日益窄化难支一桌麻将:交往空间的日益窄化2 2、自我认同、自我认同:自身的麻木与绝望自身的麻木与绝望三、回不去的时光:在绝望的废墟上守护家园回不去的时光:在绝望的废墟上守护家园1、难支一桌麻将:交往空间的日益窄化难支一桌麻将:交往空间的日益窄化 在农村,大

15、多数青壮年都外出打工,只有过年的时候,人才是满满当当的。他们回得晚,走得早,过去的乡间文化娱乐活动早已无人问津,什么样活动才能满足这些短暂停留的“客人”?摆一张桌子,有人端茶倒水,有人递烟分瓜子,有人陪聊陪玩,再加上一桌麻将,整个待客之道就形成了。旧的文化活动衰败了,村里人不再像以前那样过年,而乡村还无法承载城里的文化活动,于是就自发形成了牌文化以消磨时间。牌桌是个舞台,有主角有观众,男女老少皆会打牌。但是现在被遗忘的老人们连一桌麻将也难以支起。邻里之间的串门也变得很少发生:串门是为了交流信息,老人们不种地了,原先占据关系重点的话题不复存在,交通的不便,通讯工具的缺乏(全村只有吴庭杨家有电话,

16、时常欠费,反复停机)使得这个村几乎成为一个孤岛。三、回不去的时光:在绝望的废墟上守护家园回不去的时光:在绝望的废墟上守护家园 吉登斯在其现代性与自我认同一书中提到,自我认同的塑造过程是由外在的全球现代性制度,对个体的冲击及个体对于这一制度的冲击的吸纳和强化作用相互作用而成的。12农民之所以成为农民,与其耕作的土地有着血脉的联系,被剥离土地的农民如何安置,且是一群古稀以上的老农民。青壮年逃离乡村后,老人们本就无所依靠,土地成为他们的唯一安慰,现在,最忠实的老伙计土地也变得不牢靠,自己还是农民吗?是农民的话为什么不能耕种了呢?土地已然剥离,重要的是土地经营权流转之后老农们的闲暇时间如何填补,如让老

17、人的生活实现夕阳红,农村会消亡吗?如何重建乡村社会?如何跨越乡村文明的断裂带?这就是今天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时代命题。2 2、自我认同自我认同:自身的麻木与绝望自身的麻木与绝望四、四、落日的余晖:乡土社会何去何从?落日的余晖:乡土社会何去何从?结合问卷调查和深度访谈发现,造成吴巷人“呼愁”和身份错位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来源于青壮年的逃离造成村落的废弃,更多的是土地经营权流转后土地被剥离后的迷茫和困惑,而这些也造成了农民情感记忆上的抽离。这多方面因素导致了农民的“呼愁”和对自身身份认知的疑虑和偏差。随着城镇化的快速推进,年轻人都走了,渐渐逃离儿时生长的土地,只剩下一群逃不动或者无处逃的老人,在村口

18、守望着。老人们的渐渐老去了,村子空了,野草比人高了,数千年的农耕文明在巨大的社会变迁面前显得力不从心。现代化的发展,一幢幢高楼拔地而起,铁路也是不断提速,在这不断奔跑之中不经意间丢弃了很多东西。在现代中国的告诉发展中,亏欠农民实在是太多,如果现在还要牺牲农村与农民,那告诉发展的中国还有什么意义?淳朴而勇敢的吴巷人,千百年来在土地上辛勤劳作,对于生活的一切美好愿景都寄托在脚下的土地上,土地已融入自身的血脉,当现代化的快车轮高速碾过吴巷时,在废弃村落的齐身野草背后,是老农们绝望的眼神和悲痛的泪水,他们丧失了属于他们的集体记忆,在有生之年,他们现在身份到底是什么?农民?参考文献 1 安东尼吉登斯.赵

19、旭东、方文、王铭铭译.现代性与自我认同.北京:三联书店,1998.2 本尼迪克特安德森.想象的共同体:民族主义的起源与散布.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3 詹姆斯凯瑞.丁未译.作为文化的传播.北京:华夏出版社,2005.4 陈钢.试论人际传播在差序格局中的嵌入以中国乡土社会为考察对象J.浙江传媒学院学报,2009,16(5).5 李兴军.集体记忆研究文献综述J.上海教育科研,2009,4.6 梁宏.中国在梁庄.北京:中信出版社,2014.7 莫里斯哈布瓦赫.毕然、郭金华译.论集体记忆.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8 彭远春.论农民工身份认同及其影响因素对武汉市杨园社区餐饮服务员的调查分析J.人口研究,2007,3(2)81-90.谢 谢2022-7-26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行业 > 各类PPT课件(模板)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1,本文(“呼愁”:土地的断裂与迷茫-基于肥东县吴巷村土地经营权流转之后的田野调查课件.ppt)为本站会员(三亚风情)主动上传,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2,用户下载本文档,所消耗的文币(积分)将全额增加到上传者的账号。
3,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发送邮件至3464097650@qq.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Www.163Wenku.Com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