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灾害应急处置与防范ppt课件.ppt

上传人(卖家):三亚风情 文档编号:3516359 上传时间:2022-09-10 格式:PPT 页数:106 大小:6.78MB
下载 相关 举报
自然灾害应急处置与防范ppt课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106页
自然灾害应急处置与防范ppt课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106页
自然灾害应急处置与防范ppt课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106页
自然灾害应急处置与防范ppt课件.ppt_第4页
第4页 / 共106页
自然灾害应急处置与防范ppt课件.ppt_第5页
第5页 / 共10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主要内容 自然灾害概述自然灾害概述一一 自然灾害应急体系自然灾害应急体系二二 水旱灾害应急管理水旱灾害应急管理四四 地震灾害应急管理地震灾害应急管理五五三三 气象灾害应急管理气象灾害应急管理第一部分:自然灾害概述u 涵义、成因及其分类u 普遍特点 u 危害 u 分布概况一、自然灾害的涵义 灾害 通常是指危害人类生命财产安全、危及人类生存条件,并给人类社会造成灾难性后果的事件。灾害是地球表层孕灾环境、致灾因子、承灾体综合作用的产物。灾害的发生原因主要有二:自然变异;人为影响。自然灾害自然灾害:以自然变异为以自然变异为主因产生的灾主因产生的灾害害 人为灾害人为灾害地球圈层自然变异引起自然灾害1.按

2、照主因进行分类“天灾”和“人祸”互为因果,交叉出现:自然人为灾害;e.g.太阳黑子活动 电磁干扰 通信受阻 飞机失事人为自然灾害e.g.过度采伐 水土流失 2.按照成灾过程进行分类(1)突发性自然灾害;(2)缓发性自然灾害。二、自然灾害的分类 3.按照统计管理口径进行分类(各国不同)我国政府将自然灾害分为七大类:(1)气象灾害(2)洪涝灾害(3)地震灾害(4)地质灾害(5)海洋灾害(6)森林灾害(7)农业生物灾害二、自然灾害的分类冻雨冻雨春雪春雪冰雹冰雹气 象暴雪暴雪洪涝洪涝风暴潮风暴潮旱灾旱灾水 旱地震地震滑坡滑坡泥石流泥石流地质、地震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岛附近海域发生里氏8.7级地震,继而引

3、发印度洋海啸,波及多个国家,遇难者人数约22万人。海 洋森 林蝗灾锡林郭勒部分草原鼠灾锡林郭勒部分草原鼠灾肆虐肆虐 饿急了还吃活羊饿急了还吃活羊生物4.按照灾害先后作用进行分类(基于灾害链角度)(1)原生灾害 (2)次生灾害(3)衍生灾害举例讨论举例讨论 :以以 地震灾害地震灾害 为例为例 地震地震 引发火灾引发火灾 生产生存环境灾害生产生存环境灾害原生原生次生次生衍生衍生二、自然灾害的分类5.按照灾情的大小进行分类 “灾度”:灾度是用来评估自然灾害本身造成的社会损失的度量标准。主要指标:(1)人员的死伤数量;(2)为社会经济损失的折算金额。按照灾情的大小一般可把自然灾害分为分巨、大、中、小、

4、微等五个灾度。也有分为特别重大(简称“特大”)、重大、较大和一般四种自然灾害。(分级分级)我国重特大自然灾害分级标准.doc二、自然灾害的分类6.其他分类 按照发生和波及的地点地域分类、按照成因等分类,如:陆上灾害 水上灾害 空中灾害 城市灾害 非城市灾害 二、自然灾害的分类1.必然性与普遍性 2.多样性与影响性 3.随机性和韵律性:地质、气象、洪涝4.突发性与渐变性:地震、滑坡、干旱?5.群发性和链发性:灾害群、灾害链 我国四大灾害链:寒潮大风灾害链、地震灾害链、台风暴雨灾害链、干旱灾害链 地震滑坡洪水 海底地震海啸水灾6.一定程度的可预防性和可控制性:气象、地质、森林等灾害时间或空间时间或

5、空间相对集中相对集中三、自然灾害的特点1.自然灾害的危害方式与破坏效应 危害方式Note:自然灾害的危害或破坏效应,要看对于社会经济要素与的素影响。主要包括:承灾体类型、数量、密度、价值、对自然灾害的抗御能力、破坏后的可恢复性等。直接危害直接危害/间接危害间接危害危害的对象、范围和灾害破坏程度危害的对象、范围和灾害破坏程度危害方式危害方式四、自然灾害的危害2.自然灾害所造成危害的具体体现对人类本身的危害 生理&心理 对经济财富的损害 物质&非物质 对城镇、工业、农牧渔业、服务业、基础设施(生命线工程)、人类遗产、森林等对社会经济活动的危害 行业 对工业生产、农业生产、运输交通、文化教育、科学研

6、究、商业贸易、军事活动等 对自然环境和社会稳定的危害 人类生存&社会交流 对自然环境、自然资源、人文与社会环境等四、自然灾害的危害五、我国自然灾害基本情况与分布特点 基本概况基本概况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为严重的地区之一,灾害种类多、分布地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为严重的地区之一,灾害种类多、分布地域广、发生频率高、造成损失重。域广、发生频率高、造成损失重。有有74%的省会城市以及的省会城市以及60%的地级以上城市,位于地震烈度的地级以上城市,位于地震烈度VII度以上危险地区度以上危险地区70%以上的大城市、半数以上的人口分布在气象、海洋、洪水、以上的大城市、半数以上的人口分布在气象、海洋、洪水、地震等灾害

7、严重的地区。地震等灾害严重的地区。60%以上的国土面积受到洪涝或干旱灾害威胁。以上的国土面积受到洪涝或干旱灾害威胁。东部、南部沿海地区以及部分内陆省份经常遭受热带气旋侵袭。东部、南部沿海地区以及部分内陆省份经常遭受热带气旋侵袭。约占国土面积约占国土面积69%的山地、高原区域,滑坡、泥石流、山体崩的山地、高原区域,滑坡、泥石流、山体崩塌等地质灾害频繁发生。塌等地质灾害频繁发生。2019-2019年自然灾害造成的直接借鉴损失年均占年自然灾害造成的直接借鉴损失年均占GDP的的1.56%,死亡人口总数,死亡人口总数103811人。人。2019年自然灾害应对工作总结评估报告.doc2.地质地貌和水文气候

8、特点u位于欧亚、太平洋及印度洋三大板块交汇地带,新构造运动活跃,地震活动十分频繁;u大小山脉东西南北纵横交错,同时从西到东的阶梯地势特点十分明显;u气候特点是从北向南纵贯寒带、温带和热带,气象条件复杂;u大江大河和湖泊较多,但分布不均;u海岸线蜿蜒绵长,也是人口、城乡社区和经济布局的密集地带。主要山脉山系水系状况地震地震滑坡、泥石流滑坡、泥石流洪涝洪涝旱灾旱灾台风、风暴潮台风、风暴潮低温冷害低温冷害雪灾雪灾海海洋洋灾灾害害带带 东东部部灾灾害害带带 中中部部灾灾害害带带 青藏高原灾害带青藏高原灾害带 西北灾害带西北灾害带 东东南南沿沿海海灾灾害害带带 我国自然灾害带域分布高原气候区高原气候区地

9、势高、起伏大地势高、起伏大青藏高原青藏高原 灾害带灾害带 西北西北灾害带灾害带 中部中部灾害带灾害带 东部东部灾害带灾害带东南沿海东南沿海 灾害带灾害带 海洋灾害带海洋灾害带 形成原因形成原因主要灾害主要灾害 分布地区分布地区 灾害带名称灾害带名称主要指东部和主要指东部和南部海域南部海域以台风、风暴潮等自然灾害为主以台风、风暴潮等自然灾害为主受海洋环境的影响受海洋环境的影响连云港以南的连云港以南的东南沿海地区东南沿海地区台风、风暴潮、暴雨、洪涝、台风、风暴潮、暴雨、洪涝、海水入侵等自然灾害为主海水入侵等自然灾害为主 受海洋与陆地受海洋与陆地双重环境的影响双重环境的影响 主要指主要指第三级阶梯第

10、三级阶梯洪涝、旱灾、病虫害是主要洪涝、旱灾、病虫害是主要的自然灾害。此外,东北的的自然灾害。此外,东北的霜冻、华北的地震也很显著霜冻、华北的地震也很显著季风环流不稳定季风环流不稳定青藏高原以东青藏高原以东的第二级阶梯的第二级阶梯以暴雨、洪水、地震、滑坡、以暴雨、洪水、地震、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灾害为主,而且泥石流等自然灾害为主,而且水土流失、风蚀沙化等土地水土流失、风蚀沙化等土地退化问题严重退化问题严重 是中国自然环境最是中国自然环境最为复杂、地表物质为复杂、地表物质最不稳定的大斜坡最不稳定的大斜坡地带地带 主要指西北主要指西北 内陆地区内陆地区以地震、沙尘暴、霜冻、干以地震、沙尘暴、霜冻、干旱

11、、病虫害等自然灾害为主旱、病虫害等自然灾害为主是中国的干旱区是中国的干旱区 西藏、青海西藏、青海和四川西北部和四川西北部以暴风雪、地震、寒潮、以暴风雪、地震、寒潮、雪崩等自然灾害为主雪崩等自然灾害为主第二部分:自然灾害应急体系u 应急体系的基本框架u 法律法规与应急预案体系u 应急组织管理体系u 应急指挥平台体系u 监测预报预警体系u 应急人力资源队伍体系u 应急物资保障体系u 科技教育支撑体系u 自然灾害应急机制A 预防预防与与应急应急准备准备D灾后灾后恢复恢复与与重建重建B监测监测预报预报与与预警预警C应急响应应急响应处置处置与与救援救援自然灾害应急工作流程自然灾害应急工作流程应急体系的基

12、本框架应急体系基本架构图应应急急体体系系基基本本架架构构法律法规政策规章体系法律法规政策规章体系 应急管理组织体系应急管理组织体系 应急人力资源队伍体系应急人力资源队伍体系监测、预报及预警体系监测、预报及预警体系 各项应急保障体系各项应急保障体系 科技教育支撑体系科技教育支撑体系 信息传播疏导体系信息传播疏导体系 应急指挥平台体系应急指挥平台体系 制定了30多部有关自然灾害防治应急管理的法律、行政法规,包括:突发公共事件应对法、防震减灾法、防洪法、气象法、森林防火条例、草原防火条例、防沙治沙法、地质灾害防治条例抗旱条例、水文条例、防汛条例、破坏性地震应急条例、水库大坝安全管理条例、人工影响天气

13、条例等。其中,2019年颁布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是各级党政机关和社会公众应对突发事件的根本依据和准则。1.法律法规法律法规一、法律法规与应急预案体系v国家总体应急预案国家总体应急预案v国家专项应急预案国家专项应急预案v国家部门预案国家部门预案v地方应急预案(总体预案、专项预案、部门预案)地方应急预案(总体预案、专项预案、部门预案)v企事业单位应急预案企事业单位应急预案v特定事件或活动预案特定事件或活动预案2.应急预案体系国家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国家地震应急预案国家处置突发地质灾害应急预案国家处置重、特大森林火灾应急预案国家防洪抗旱应急预案(1)建设系统破坏性地震应急预案;(2)铁

14、路防洪应急预案;(3)铁路破坏性地震应急预案;(4)铁路地质灾害应急预案;(5)农业重大自然灾害突发事件应急预案;(6)草原火灾应急预案;(7)农业重大有害生物及外来生物入侵突发事件应急预案;(8)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突发事件应急预案;(9)重大沙尘暴灾害应急预案;(10)重大外来林业有害生物应急预案;(11)重大气象灾害预警应急预案;(12)风暴潮、海啸、海冰灾害应急预案;(13)赤潮灾害应急预案;(14)中国地震局地震应急预案;(15)三峡葛洲坝梯级枢纽破坏性地震应急预案;(16)中国红十字总会自然灾害等突发事件应急预案。二、应急组织管理体系p基本体制 统一领导、综合协调、分类管理、分级负责

15、、属地管理为主。p应急管理模式 集中模式:通过整合政府和社会所有应急管理资源,成立专门的应急管理指挥中心,如南宁、深圳。分散模式:应急管理系统和指挥中心相对独立,决策层次多,责权分治特点明显;大多数地区和城市实行这种基于职责权限的灾害应急管理模式。联合指挥模式:重特灾害情况下,各方抗灾力量抗灾力量在党委政府领导下,联合组成指挥部,共同研判灾情,会商决策,统一指挥,综合协调。平战结合模式:把握常态与非常态的关系,平时主要抓预防监测和应急准备,灾害发生时全力投入抗灾。三、应急指挥平台体系 2019年6月,国务院对提出建设国家应急平台体系的总体框架内容和建设思路,要求按照“统筹规划、分级实施、因地制

16、宜、整合资源、注重内容、讲求实效、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的原则进行建设。在“十一五”期间,国家应急平台体系建设的重点包括:l国务院应急平台l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5个计划单列市应急平台l20个有应急职能的部门应急平台l100个部门值班系统。国家应急平台体系基本架构示意图应急平台功能模块结构应急平台体系建设进展情况 国务院应急平台总体方案已经完成,包括应急指挥场所布局、基础支撑系统、综合应用系统和数据库。部门应急平台:各示范部门都已完成了方案设计,关键性技术工程建设环节以及有关数据库、数据交换与共享系统基本完成建设。国土资源部、地震局和气象局已经完成有关综合应用系统的建设,

17、安监总局、林业局和总参作战部等综合应用系统正在建设。在自然灾害方面:以水利部应急平台为例,通过国家防汛抗旱指挥系统建设,形成了雨水情的实时报送网络,建设了水文气象综合业务管理系统、WEB水情查询系统、水情会商系统、洪水预报系统、对外信息发布系统等,以及水利通信网、水利信息网、视频会议系统等。四、监测预报预警体系 通过建立包括地面监测、海洋海底观测和天空地观测在内的自然灾害立体监测体系,初步形成了灾害监测预警预报体系。u灾害遥感监测业务体系 u气象预警预报体系 u水文和洪水监测预警预报体系 u地震监测预报体系 u地质灾害监测系统 u环境监测预警体系 u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预警系统 u病虫害监测预

18、报系统 u海洋灾害预报系统 u森林和草原火灾预警监测系统 u沙尘暴灾害监测与评估体系 五、应急人力资源队伍体系 来源渠道:灾区的自救、互救队伍;政府调集的救援队伍;志愿者等社会力量。类别:以公安、武警、军队为骨干和突击力量;以抗洪抢险、抗震救灾、森林消防、海上搜救、矿山救护、医疗救护等专业队伍为基本力量;以企事业单位专兼职队伍和应急志愿者队伍为辅助力量;领域专家组成的技术指导与决策支撑队伍。六、应急物资保障体系 设立了天津、沈阳、哈尔滨、合肥、郑州、武汉、长沙、南宁、成都和西安等11个中央级救灾物资储备库。内地31个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全都建立了省级救灾物资储备库,救灾仓库建筑面积1

19、3.8万平米(含中央级物资储备库),库容近40万立方米。超过250个地(市)和超过1080个县(市)建立了相应的救灾物资储备库和储备点。七、科技教育支撑体系 制定国家防灾减灾科技发展规划。启动了一批防灾减灾及应急管理科技项目。在国家科技项目、863计划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以及地方科技工作中,资助和安排实施一批防灾减灾的基础研究项目,以及气象、地震、地质、海洋、水利、农林、雷电等方面的专项科技项目等 加快了遥感、地理信息系统、全球定位系统和网络通讯技术的应用;加大综合减灾科技资金投入;建设综合减灾的技术标准体系,提高综合减灾的标准化水平。加强减灾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建设综合减灾的人才培养基

20、地;减灾普及教育和专业教育。八、自然灾害应急机制灾情会商和信息共享机制灾情会商和信息共享机制灾害信息发布机制灾害信息发布机制灾害应急响应机制灾害应急响应机制救灾应急物资储备与供应保障机制救灾应急物资储备与供应保障机制重大灾害抢险救灾联动协调机制重大灾害抢险救灾联动协调机制灾情预测预报与预警机制灾情预测预报与预警机制灾害应急社会动员机制灾害应急社会动员机制应急体系内在机制第三部分:气象灾害应急管理u 气象灾害的概念、类别及特点u 气象灾害应急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u 我国气象灾害应急管理的状况分析 u典型案例分析 基本定义 气象灾害是指由于天气气候原因对人类的生命财产和社会经济等造成的直接或间接的灾

21、害。狭义与广义气象灾害 狭义:天气、气候因素直接导致的灾害;广义:天气、气候灾害和气象次生、衍生灾害。一、气象灾害的概念 包括:台风(热带风暴、强热带风暴)、暴雨(雪)、雷暴、冰雹、大风、沙尘、龙卷风、大(浓)雾、霾、高温、低温、连阴雨、冻雨、霜冻、结(积)冰、寒潮、干旱、干热风、热浪、雨涝,等。二、气象灾害的具体类别龙卷风.mpeg视频:台风的形成.wmvu种类多:气象灾害分20余种,细分甚至可达数十种、上百种之多;u范围广:一年四季,各种地势,都有气象灾害的发生u频率高:我国平均每年发生重大气象灾害达24.8次;u持续时间长:同一种气象灾害常常连季、连年出现u群发性突出:某些灾害在同一时段

22、内发生在诸多地区u连锁反应显著:气象灾害往往引发洪水、泥石流和植物病虫害等;u灾情重:19802019年间,在自然灾害事件中,死亡人数和经济损失的75%都与气象和水文灾害有关。三、气象灾害的特点 气象灾害应急预案、预警体系进一步完善;2019年出台重大气象灾害预警应急预案 2019年出台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 2019年出台国家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 31个省级突发事件气象应急保障预案已经出台 出台了统一的气象预警规范(见下页)气象应急管理体制和与运行机制不断完善;把气象工作纳入各级政府和气象部门的公共服务体系;气象技术装备及应急管理能力得到较大增强。四、我国气象灾害应急管理的现状气象灾害

23、预警信号及防御指南.doc气象灾害预警信号及防御指南一、背景 20192019年年1212月月8 8日,鉴于北美、欧洲都出现了比较严重的暴风雪,中日,鉴于北美、欧洲都出现了比较严重的暴风雪,中国气象局向国务院报送专题分析材料,就我国防御暴风雪灾害提出建议。国气象局向国务院报送专题分析材料,就我国防御暴风雪灾害提出建议。温家宝总理批示有关部门进行研究,提出对策。温家宝总理批示有关部门进行研究,提出对策。一个月之后,几十年不遇的特大雪灾在我国南方发生,且持续半月一个月之后,几十年不遇的特大雪灾在我国南方发生,且持续半月有余。中国南方地区开始出现雨雪灾害。湖南、安徽等地降雪约有余。中国南方地区开始出

24、现雨雪灾害。湖南、安徽等地降雪约3030厘米,厘米,京广线几近瘫痪,火车站滞留数十万人,湖南、贵州等部分地区断水断京广线几近瘫痪,火车站滞留数十万人,湖南、贵州等部分地区断水断电,就连通信都几乎中断。电,就连通信都几乎中断。灾情发生后,气象局分别于灾情发生后,气象局分别于1 1月月2525日、日、2727日启动重大气象灾害预警日启动重大气象灾害预警应急预案的三级、二级应急响应。在此前后,交通、民政等部门也相继应急预案的三级、二级应急响应。在此前后,交通、民政等部门也相继启动了各自的应急预案。启动了各自的应急预案。20192019年元宵节前后,这场雪灾及其应急管理工年元宵节前后,这场雪灾及其应急

25、管理工作基本结束。作基本结束。五、案例分析2019年冰雪灾害应急管理 视频:铭记2019年雪灾.flv二、灾后反思 我国的应急管理系统依然以本部门、本地区为我国的应急管理系统依然以本部门、本地区为主,形成了条块分割的信息孤岛,不能互联互主,形成了条块分割的信息孤岛,不能互联互通,一旦面对需要跨部门、跨省解决的问题,通,一旦面对需要跨部门、跨省解决的问题,就无法迅速跟进;就无法迅速跟进;电力系统、通信系统的应急机制不如交通应急电力系统、通信系统的应急机制不如交通应急有序有序 应急管理的平战结合依然停留在口头,日常维应急管理的平战结合依然停留在口头,日常维护不力。护不力。三、相关管理建议由国家应急

26、管理机构牵头制定重大气象灾害的政府专项应急预案,构建气象灾害应急处置社会联动机制;尽快出台气象灾害防御条例,从法律层面促进气象灾害应急部门联动;制定和实施国家气象灾害防御规划,统筹规划防范气象灾害的应急基础工程建设;加快国家应急平台体系建设,形成和建立部门之间互联互通、实时充分共享的信息交换机制。第四部分:水旱灾害应急管理u 水旱灾害概述u 我国水旱灾害应急管理的基本情况u 我国水旱灾害应急管理组织指挥体系u 我国水旱灾害应急管理工作流程与机制一、水旱灾害概述水灾害水旱灾害旱灾害洪水灾害内涝灾害暴雨洪灾融雪洪灾冰凌灾害山崩灾害溃坝灾害海啸灾害泥石流灾害涝灾渍害由于降水减少、水工程蓄水不足引起的

27、用水短缺,并对生活、生产和生态造成危害的灾害。受旱易旱地区成灾(一)水旱灾害的类别一、水旱灾害概述(二)水旱灾害分级一般洪水(洪峰流量或洪量的重现期510年一遇的洪水)较大洪水(洪峰流量或洪量的重现期1020年一遇的洪水)大洪水(洪峰流量或洪量的重现期2050年一遇的洪水)特大洪水(洪峰流量或洪量的重现期大于50年一遇的洪水)洪水1.1.洪水等级划分洪水等级划分一、水旱灾害概述2.2.旱灾等级划分旱灾等级划分轻度干旱受旱区域作物受旱面积占播种面积的比例在30%以下;以及因旱造成农(牧)区临时性饮水困难人口占所在地区人口比例在20%以下中度干旱严重干旱特大干旱受旱区域作物受旱面积占播种面积的比例

28、达31%50%;以及因旱造成农(牧)区临时性饮水困难人口占所在地区人口比例达21%40%受旱区域作物受旱面积占播种面积的比例达51%80%;以及因旱造成农(牧)区临时性饮水困难人口占所在地区人口比例达41%60%受旱区域作物受旱面积占播种面积的比例在80%以上;以及因旱造成农(牧)区临时性饮水困难人口占所在地区人口比例高于60%干旱 干旱又有春旱、夏旱(其中又有伏旱)、秋旱、冬旱或连旱之分。一、水旱灾害概述(三)我国水旱灾害的特点频率高 范围广 种类多 损失重 平均每两年发生一次较大水灾或严重干旱 中国有2/3的国土面积可能产生洪水,干旱分布更为广泛 流域性大洪水、山洪、泥石流、滑坡、台风、冰

29、凌等灾害 我国水旱灾害受灾成灾面积均在10000千公顷以上 我国干旱灾害和季节干旱地区分布图我国雨涝灾害地区分布图概括而言,雨涝分布总的特点是东部多,西部少;沿海多,内陆少,平原湖区多,高原山地少;山脉东、南坡多,西、北坡少。2020世纪主要江河洪水发生频次统计表世纪主要江河洪水发生频次统计表 长江洪水主要由暴雨形成,汛期时间长达半年之久,洪水发生时间一般是中下游洪水早于上游,江南先于江北。洞庭湖、鄱阳湖水系洪水多发生于57月,金沙江和长江上游北岸支流洪水发生时间为69月。受支流影响,长江上游干流洪水发生时间为79月,中下游干流为510月。长江洪水峰高量大,历时长,上游一次洪水过程短则710d

30、,长的可达一月以上,中下游由于众多支流汇入,常形成多次洪峰的连续洪水,持续3060d,甚至更长。长江上游洪水和中下游洪水遭遇机会虽然较小,但一旦上游洪水提前或中下游洪水延后,上游洪水就可能与中下游洪水遭遇,形成全流域的大洪水。长江洪水除超额洪量巨大之外,还有年际变化较小,含沙量低,输沙量大等特点。长 江 黄河洪水主要由暴雨和冰凌形成。暴雨洪水发生在78月的称“伏汛”,910月的称“秋汛”,“伏秋大汛”是黄河的主汛期。23月上游宁、蒙河段和下游山东河段易发生冰凌型洪水,称“凌汛”。含沙量大、水少沙多、水沙异源、水沙过程不同步以及年际变化大是黄河下游洪水的最大特点,使黄河防洪具有特殊难度。近年来,

31、由于持续来水偏少,加之滩区生产堤的建设阻断了滩槽的水沙交换,导致河道主槽淤积萎缩严重,平滩流量下降到20003000m3/s,部分河段甚至形成了“二级悬河”,一旦在洪水期间发生横河、滚河、斜河,有导致黄河大堤大堤出现冲决、溃决的危险。黄 河 淮河流域洪水发生时间主要集中在68月。从梅雨期开始,大范围连续多次暴雨可形成历时达2个月以上的流域型洪水;由台风或涡切变天气系统暴雨则往往形成的局地性洪水,且洪峰流量很大,部分山区河流洪峰流量创下了全国同样汇流面积实测最大洪峰流量的记录。淮河水系为非对称的羽状河流,来自淮南山区的暴雨洪水源短流急,暴涨暴落,而来自北部平原支流的洪水在比降平缓的中游河段相继汇

32、入,干支流洪水相互顶托影响,作用关系十分复杂。1319世纪黄河夺淮期间,大量泥沙淤积在淮河下游,使淮河丧失了自己的入海通道,在淮河平原洼地上蓄积成洪泽、高邮等湖泊后,被迫向南汇入了长江。而在干流中游入洪泽湖的河段甚至形成了倒比降,使得中游洪水消退缓慢,汛期长时间处于高水行洪状态,不得不沿河设置大量行洪区与蓄洪区以分滞大量的洪水。淮 河海河洪水来自夏季暴雨,可分南系洪水和北系洪水,南系洪水主要来源于太行山区,北系洪水主要来源于燕山山区,南北水系同时发生大洪水的机会较小。海河洪水发生时间主要集中在7月下旬至8月上旬,洪水季节在七大江河中最为集中。大部分河道中游段短,洪水源短流急,洪量集中。洪水洪峰

33、流量量级和洪水年际变化大是本流域洪水的最大特点。流域中一些不同集水面积的河流曾发生过接近世界实测记录的洪峰流量。海 河辽河暴雨洪水多出现在78月份。其主要支流大都流经山丘地区,集水面积小,流程短。故洪水一般为陡涨陡落,一次洪水过程一般不超过7d,最长为半个月左右。由于洪水成因和汇流条件等不同,东、西辽河洪水与干流中下游洪水一般不遭遇。两大支流浑河与太子河相邻,常处于同一暴雨区,洪水同时发生且在下游遭遇,因而量级很大。辽河洪水年际变化大,仅次于海河洪水。辽 河松花江的暴雨洪水多发生在79月,干流洪水涨落缓慢,洪水过程持续时间长,一次洪水过程历时可达90d甚至更长。干流(哈尔滨以上)大洪水主要来自

34、与嫩江和第二松花江,干流下游大洪水则是由干流上游洪水和支流呼兰河或牡丹江或汤旺河洪水相遭遇而形成。松花江珠江流域的洪水主要由暴雨形成,洪水峰高量大,历时长。47月份为前汛期,主要由大气环流热带季风影响的结果;89月份为后汛期,主要由热带风暴和台风形成。一般来说,各大支流洪水出现的时间自东向西逐步推进,但西江与北江洪水遭遇的情形较多,且两江洪水量级越大,其遭遇的机会越多,从而形成珠江三角洲特大洪水。另外,热带风暴和台风导致的风暴潮对沿海地区威胁很大。珠 江太湖流域84为平原水网区u其洪水可分两类:u一类是梅雨型洪水,特点是历时长、范围广,洪量大,可影响全流域;u另一类为台风暴雨型,特点是历时短,

35、范围相对小,多为地区性洪水,但降雨强度大,局部灾害严重。u太湖流域洪水灾情依河网水位变化十分敏感,洪涝矛盾突出是其最大特点。太 湖近百年来我国发生的较大洪水列表时间时间江河江河灾害灾害1915年年珠江珠江广东、广西受淹农田广东、广西受淹农田94.7万万km2,受灾,受灾人口人口600万人万人1931年年长江、淮河长江、淮河受淹农田受淹农田973万万km2,受灾人口,受灾人口5127万万人,死亡人,死亡22万多人万多人1932年年松花江松花江受淹农田受淹农田190万万km2,死亡,死亡2万多人万多人1933年年黄河黄河受淹面积受淹面积6600 km2,受灾人口,受灾人口273万人,万人,死亡死亡

36、1.27万多人万多人1935年年长江长江受淹农田受淹农田150.9万万km2,受灾人口,受灾人口1000多万人,死亡多万人,死亡14.2万多人万多人1939年年海河海河受淹农田受淹农田346.7万万km2,受灾人口,受灾人口800多多万人,死亡万人,死亡1.33万多人万多人1951年年辽河辽河受淹农田受淹农田43.4万万km2,受灾人口,受灾人口87.6多多万人,死亡万人,死亡3100多人多人1954年年长江、淮河长江、淮河受淹农田受淹农田317万万km2,受灾人口,受灾人口1888多多万人,死亡万人,死亡3万多人耕地万多人耕地近百年来我国发生的较大洪水列表(续)长江、嫩江、松花江、珠江、闽江

37、等2019年成灾面积1182.33万km2,受灾人口2.67亿人,直接经济损失2208.36亿元珠江、长江、海河2019年受淹农田544.6万km2,受灾人口9604.6多万人长江、辽河、松花江2019年西江1994年受淹耕地401万km2,受灾人口5423万人,倒塌房屋196万间淮河、太湖1991年黄河大水1982年四川省138个县市受灾长江上游1981年河南省有820万人口、106万km2耕地受严重水灾,死亡2.6万多人淮河1975年受淹农田440万km2,京广铁路中断海河1963年黄河1958年2019年特大洪水视频:2019年特大洪水.flv二、我国水旱灾害应急管理组织体系国务院设立国

38、家防汛抗旱指挥机构,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有关流域设立防汛抗旱指挥机构,负责本行政区域的防汛抗旱突发事件应对工作。防汛抗旱工作实行各级人民政府行政首长负责制,统一指挥,分级分部门负责。有关单位根据需要设立防汛抗旱指挥机构,负责本单位防汛抗旱突发事件应对工作。沿海个别省市根据地方特点设立了防汛防旱防风(简称“三防”)指挥机构,主要负责抵御洪水、干旱、台风等自然灾害侵袭的指挥、协调以及防洪抗旱工程建设与管理等工作。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部流域防汛指挥机构黄河防汛指挥机构松花江防汛指挥机构地级政府有关部门县级政府有关部门长江水利委员会黄河水利委员会淮河水利委员会海河水利委员会珠江水利委员会松辽水利委员会

39、太湖流域委员会驻 军驻 军驻 军国家发改委公安部民政部财政部国土资源部铁道部信息产业部水利部卫生部交通运输部总参谋部国家气象局广电总局农业部省级防汛指挥机构地级防汛指挥机构县级防汛指挥机构省级政府有关部门长江防汛指挥机构(一)(一)预防预警预防预警预防预警预警行动相关信息准备工作 思想准备 物料准备 方案准备 工程准备 组织准备 通信准备 防汛抗旱检查防汛日常管理气象水文海洋信息工程信息 洪涝灾情信息 旱情信息 江河洪水预警 渍涝灾害预警 山洪灾害预警 台风暴潮灾害预警 蓄滞洪区预警 干旱灾害预警 供水危机预警 三、我国水旱灾害应急管理工作流程与机制(二)(二)应急响应与救援处置应急响应与救援

40、处置三、我国水旱灾害应急管理工作流程与机制1.应急响应的分级国家和地方各级相关机构根据水旱灾害的严重程度(包括:特别重大、重大、较大和一般)和范围,将应急响应行动分为级、级、级、级共四级。国家和地方各级政府相关机构关于响应级别确定的条件不同。地方确定的响应级别在国家层面未必是相同的响应级别,但国家层面确定的响应级别对于事发地而言,必定是同样或更高的级别。2.应急响应行动(1)信息报送和处理 (2)指挥和调度(3)抢险救灾(4)安全防护和医疗救护(5)社会力量动员与参与(6)信息发布三、我国水旱灾害应急管理工作流程与机制(三)善后工作 灾后生活与社会秩序恢复 卫生防疫 防汛抢险物料补充 水毁工程

41、修复 蓄滞洪区补偿 灾后重建1.防汛抗旱工作评价三、我国水旱灾害应急管理工作流程与机制(四)应急保障通信与信息保障应急支援、装备与技术保障 培训与演练 现场救援和工程抢险保障应急队伍保障 供电保障 交通运输保障 医疗保障 治安保障 物资保障 资金保障 社会动员保障 技术保障 公众信息交流培训演习水旱灾害的应急保障三、我国水旱灾害应急管理工作流程与机制第五部分:地震灾害应急管理u 地震与地震灾害概述u 我国的地震灾害及抗御形势u 我国地震应急管理工作原则与组织体系u 地震应急管理的工作机制u 宣传、培训和演习(一)地震的分类与分级1.地震的形成及其分类广义定义狭义定义 地震是地球表层的震动;根据

42、震动性质不同可分为三类:天然地震指自然界发生的地震现象;人工地震,由爆破、核试验等人为因素引起的地面震动;脉动,由于大气活动、海浪冲击等原因引起的地球表层的经常性微动。地震一般指地壳的快速震动,地震的发生是地球本身在不断变化的表现,是震源所在处的物质发生形体改变和位置移动的结果,同台风、暴雨、洪水、雷电等一样,是地球上经常发生的一种自然现象。一、地震与地震灾害概述地震术语震源深度震源距震中距震源震源震中一、地震与地震灾害概述地震名称震级小震或弱震3到4.5级中强地震大于4.5级到小于6级强震6级至小于7级大地震7级至小于8级特大地震8级及8级以上2.地震的分级地震级数影响小震或微震小于2.5级

43、不易感觉到有感地震2.55.0级震中附近的人会有不同程度的感觉破坏性地震大于5.0级会造成建筑物不同程度的损坏一、地震与地震灾害概述人员伤亡与财产损失 生命线设施破坏地光烧伤 地面、山体破坏 海啸 建筑物与构筑物的破坏 直接灾害(二)地震灾害一、地震与地震灾害概述 地震次生灾害也称为间接地震灾害,如:山体崩塌,形成滑坡、泥石流;水坝、河堤决口或发生海啸而造成水灾;震后流行瘟疫;由于没有熄灭的火源、燃气管道泄漏或电线短路引起的火灾;地震使生产、储存设备或输送管道破坏造成有毒气体蔓延;由于为了避震造成的摔、挤、踩:社会心理影响政治动荡等。间接灾害一、地震与地震灾害概述(三)地震灾害的特点1.突发性

44、极强突发性极强 2.破坏性大,破坏性大,成灾广泛成灾广泛3.社会影响深远社会影响深远4.次生灾害严重次生灾害严重5.持续时间较长持续时间较长6.具有地域性和具有地域性和准周期性准周期性7.防御难度大防御难度大8.灾害损失与社灾害损失与社会和个人的防灾会和个人的防灾的意识密切相关的意识密切相关特点特点构造地震构造地震矿矿震震水水库库地地震震诱发地震诱发地震就构造地震而言,我国地处世界环两大地震带太平洋地震带与欧亚地震带之间,绝大多数又是发生在大陆的浅源地震,震源深度大都在20公里左右,是世界上大陆地震活动较多且强烈的国家。(一)我国的地震分布状况二、我国的地震灾害及抗御情况我国特殊的地理位置位于

45、世界两大地震带环太平洋地震带与欧亚地震带之间 受太平洋板块、印度板块和菲律宾海板块的挤压 20世纪以来,我国发生的较大震级构造地震遍布除贵州、浙江两省和香港特别行政区以外所有的省、自治区、直辖市。从地震烈度来看,我国有约三分之一的国土面积位于度以上的地震高烈度区域,包括23个省会城市和2/3的百万人口以上的大城市。二、我国的地震灾害及抗御情况 板块构造?地球最上层包括地壳在内的约100千米范围的岩石圈并不完整,像是打碎了仍然连在一起的鸡蛋壳,这些大小不等、拼接在一起的岩石层称为板块,它们各自在上地幔内的软流层上“漂浮”、运移,有的板块会俯冲到地幔内数百千米深的地方。从具体的分布来看,我国的地震

46、活动主要分布在五个地区的23条地震带上(二)近50年来我国曾发生的大地震1.河北邢台地震河北邢台地震2.云南大关地震云南大关地震7.河北尚义地震河北尚义地震3.辽宁海城地震辽宁海城地震6.四川松潘四川松潘-平武地震平武地震8.新疆伽师新疆伽师-巴楚巴楚6.8级地震级地震9.江西九江地震江西九江地震10.“5.12”汶川特大地震汶川特大地震5.河北唐山地震河北唐山地震4.云南龙陵地震云南龙陵地震11.玉树地震玉树地震二、我国的地震灾害及抗御情况视频:4.14玉树地震.flv(三)我国防震减灾面临的挑战二、我国的地震灾害及抗御情况 灾害趋势依然严峻 全国地震监测预报基础依然薄弱;全社会防御地震灾害

47、能力明显不足 预案、组织管理体制、工作机制需、法制以及抗震物质技术基础等需进一步完善。地震科技发展和创新能力与面临的新形势、新要求相比还不相适应。国际借鉴与协作尚需加强。(一)我国地震应急管理的工作原则u立即响应,自行启动的原则u统一领导,分级负责的原则u依靠军民,依靠科技的原则三、我国地震应急管理的工作原则与组织体系抢险救灾组群众生活组地震监测组卫生防疫组宣传组生产恢复组基础设施保障和灾后重建组水利组社会治安组三、我国地震应急管理的工作原则与组织体系三、我国地震应急管理的工作原则与组织体系 中国地震局下设6个职能司(室)办公室(政策研究室)发展与财务司监测预报司震害防御司(法规司)震灾应急救

48、援司人事教育和科技司(国际合作司)地震应急组织体系框架图四、地震应急管理的工作机制 预警和预防机制分类:国家级预警和预防机制、省级预警和预防机制、地市级预警和预防机制、县级预警和预防机制。同理,应急响应机制、后期处置机制也以相同的方式进行划分。地 震省级地震局中国地震局中期预测短期预测临震预测预测预防省级应急委员会预报区应急委员会短期预报临震预警重点危险区划 分国 务 院防震工作部署防震准备临震应急应急响应省应急委员会预报区应急委员会年度会商年度会商 震情跟踪震情跟踪 短临跟踪短临跟踪我国地震预测及预警机制示意图 地震应急响应分级和启动条件 国 务 院启动国务院抗震救灾指挥部派国务守工作组赶赴

49、灾害现场特别重大地震灾害事 件重 大地震灾害事 件较 大地震灾害事 件一 般地震灾害事 件省 地 震 局请求支持省应急委员会I 级响 应省应急委员会设区市应急委员会县应急委员会II 级响 应III 级响 应IV 级响 应启动省地震应急预案和省地震灾害应急指挥部,指挥部领导带领工作队赶赴灾区启动省地震应急预案和省地震灾害应急指挥部,派工作队赶赴灾区启动设区市地震应急预案和市地震灾害应急指挥部 省地震局派地震现场工作队启动县级地震应急预案和县级地震灾害应急指挥部 设区市地震局赶赴地震现场成立地震现场指挥部,组织指挥应急处置应急队伍组织方案应急队伍名称先期处置队伍第一支援梯队第二支援梯队人员抢险队伍

50、社区志愿者队伍县地震救援队驻军、武警部队省、市地震救援队邻市、县地震救援队伍工程抢险队伍当地抢险队伍行业专业抢险队伍邻市、县特殊救援队伍次生灾害特种救援队伍消防部队行业特种救援队伍邻市、县特殊救援队伍医疗救护队伍当地急救医疗队伍当地医院后备医疗队伍附近军队医疗队伍五、宣传、培训和演习 1.公众宣传教育(1)建立防震减灾宣传教育的协调机制(2)向社会发布重点监视防御区和重点危险区判定信息(3)向社会公布地震应急预案并加强学习演练 2.培训 各级政府要定期组织各级应急管理救援人员和志愿者进行业务知识及技能的培训。3.演习 各级政府和各部门、行业、单位要按照预案要求,协调整合各种应急救援资源,根据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行业 > 各类PPT课件(模板)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1,本文(自然灾害应急处置与防范ppt课件.ppt)为本站会员(三亚风情)主动上传,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2,用户下载本文档,所消耗的文币(积分)将全额增加到上传者的账号。
3,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发送邮件至3464097650@qq.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Www.163Wenku.Com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