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染病的防治课件.ppt

上传人(卖家):三亚风情 文档编号:3518084 上传时间:2022-09-10 格式:PPT 页数:122 大小:941.0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传染病的防治课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122页
传染病的防治课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122页
传染病的防治课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122页
传染病的防治课件.ppt_第4页
第4页 / 共122页
传染病的防治课件.ppt_第5页
第5页 / 共1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第八章第八章 常见传染病的防治常见传染病的防治 学习提要 本章主要介绍常见传染病传播流行的规律和预防措施,几种常见传染病的病因、症状、治疗以及预防措施。传染病具有传染性和流行性,它不仅危及本人而且还会累及他人,甚至造成全球性流行。传染病会严重影响大学生的正常生活、学习和身体健康。因此,大学生应加强和提高对传染病防治的认识。贯彻执行“预防为主”的方针。平时增加体质,增进健康,提高对传染病的抵抗能力。第一节 传染病概述 传染病是由各种致病性的生物病原体进入人体所引起的一种具有在人群中传播,引起流行的疾病。在人类生存的外界环境中,有一些能侵袭人体的生物称为病原体。能引起各种传染病的病原体有微生物和寄

2、生虫。自然界中有成千上万种微生物,可分为病毒、衣原体、立克次体、支原体、螺旋体、细胞和真菌,但对人类有危害的仅为其中一部分。寄生虫包括寄生原虫和寄生蠕虫,所引起的疾病称为寄生虫病。一、传染过程的表现 在传染过程中,人体与病原体在一定环境条件影响下,不断相互作用,相互斗争。这种过程可以出现五种表现:1、病原体被消灭或排出体外 2、病原携带状态 3、隐性感染 4、潜伏性感染 5、显性感染二、传染过程中病原体和人的相互作用 病原体侵入人体后能否引起疾病,取决于病原体的致病能力和人体的免疫功能这两个因素。1、致病能力 致病能力包括以下几方面:(1)、侵袭力 是指病原体侵入机体并在机体内扩散的能力。(2

3、)、毒力 由毒素和其他毒力因子组成。(3)、数量 在同一种传染病中,入侵病原体的数量一般与致病能力成正比,但在不同传染病中,能引起疾病发生的最低病原体数量差别很大。(4)、变异性 病原体可因环境或遗传等因素而产生变异,这种变异可逃避机体的特异性免疫作用而致病。2、人体的免疫功能 人体的免疫功能包括:(1)、非特异性免疫 是机体对进入人体内异物的一种清除机理,包括屏障作用、吞噬作用、体液因子等。(2)、特异性免疫 是指机体在感染原体后所获得的一种特定的免疫能力,它通常只针对某一种传染病。三、传染病的特征:传染病与其他疾病的主要区别在于它具有以下4个基本特征:1、有病原体 2、有传染性 3、有流行

4、病学特征 4、有感染后免疫四、传染病的流行过程(一)、传染源 传染源是指体内已有病原体生长繁殖并能将病原体排出体外的人或动物。传染源是传染病发生与流行的根源,传染源有四类。1、患者 2、隐性感染者 在某些传染病(如脊髓灰质炎)中,隐性感染者是重要的传染源。3、病原携带者 是指恢复期的病人或健康带菌者,虽然他们的症状已消失,但仍排出病原体,常见于学校中儿童少年的伤寒、病毒性肝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等传染病。4、动物传染源 以动物为传染源传播的疾病有:鼠疫、狂犬病、结核病、流行性出血热等。(二)、传播途径 1、空气传播 包括经唾沫、尘埃进行的传播,主要见于以呼吸道为进入门户的传染病,如麻疹、百日咳、

5、结核、感冒等。2、经水源传播 水源受到病原体污染,未经消毒饮用后,可发生传染病。不少肠道传染病,如霍乱、伤寒、痢疾等,都可经水源入口传播。3、食物传播 包括所有肠道传染病及若干呼吸道、动物源性传染病和寄生虫病等,如伤寒、痢疾、结核、白喉、蛔虫病等,可以通过污染食物进行传播。4、接触传播 生活上与病人或病原携带者密切接触而被传染,比如与乙型肝炎病人共用牙刷、水杯、食具,因病人唾液带有病毒而被传染。又如与沙眼病人共用毛巾、脸盆,因病人眼分泌物中有沙眼病原体而被传染。与患疥疮的病人同睡一床,可因接触而染上疥疮。5、虫媒传播 通过媒介昆虫,如被蚊、蚤、虱、蝇等叮咬、吸血而进行传播,这类疾病有疟疾、流行

6、性乙型脑炎等。6、血液传播 血液、血制品被病原体污染,或使用未经过严格消毒的注射器等,可造成某些传染病的传播。比如,乙型肝炎病人的血液中带有乙肝病毒,主要经过血液传播,含有极微量病毒的血液即可使人被感染。7、土壤传播 当病原体或幼虫、虫卵污染土壤时,造成某些传染病的传播,如破伤风、钩虫病、蛔虫病等。(三)、易感人群 易感者是指对某一传染病缺乏免疫力,容易被传染的人。人群易感性决定于人群中每个个体的免疫水平,人群易感性的变动与人群构成的变动、人群一般抵抗力的强弱、病原体种型组成的变动以及人工自动免疫的推广程度等有关。五、传染病的预防措施 传染病的预防措施是管理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和保护易感人群。

7、(一)、管理传染源 1、执行“五早”以控制传染病的蔓延。早发现、早诊断、早隔离、早治疗 早报告:根据全国人大常委会1989年2月21日颁发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甲类传染病(鼠疫、霍乱)为强制管理传染病,城镇必须在6h 内上报,农村不得超过h;乙类传染病(白喉、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百日咳、猩红热、麻疹、痢疾、病毒性肝炎、流行性乙型脑炎、疟疾、狂犬病、艾滋病等)城市须在h 内上报,农村不得超过h。、学生入学前要进行身体检查,入学后定期体检。、对与传染病病人密切接触者,应进行检疫、药物预防或预防接种,对病原携带者要进行治疗和定期随访。、对动物传染源应隔离治疗,必要时进行宰杀,妥善处理其排泄物及

8、做好消毒工作。(二)、切断传播途径 学校要大力开展爱国卫生运动,除四害(老鼠、臭虫、苍蝇、蚊子),同时根据各传染病的不同传播途径,经常做好饮食管理,以及粪便、水的管理。对呼吸道传染病,在公共场所必须保持空气流通,必要和可能时进行空气消毒,提倡戴口罩;对肠道传染病,着重注意管理饮食,管理粪便,保护水源,除“四害”及消毒用具;对虫媒传染病,采用物或其他措施以防虫、杀虫、驱虫。学校的教室、阅览室和学生的寝室要经常通风,保持室内空气新鲜,这对预防呼吸道传染病有重要作用。呼吸道传染病多发生于冬春季,室内空气污浊是发病原因之一。学生要养成不随地吐痰的文明习惯,痰是呼吸道的“垃圾”,随地吐痰可造成肺结核等传

9、染病的传播。学生要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做到饭前便后洗手,不吃不洁食物,预防病从口入,还要勤洗澡、勤换衣服,保持皮肤清洁,预防疥疮等皮肤传染病。在传染病流行时,学校应停止举行各种大型集会和活动。消毒是切断传播途径的主要措施,常用的消毒方法有下列几种:、日晒 紫外线具有消毒作用,一般附着在衣服、被褥等物品表面的病原体,在直射阳光下曝晒36h可被杀死。、煮沸 被消毒的物品必须全部浸入水中,煮沸20min可杀死各种病原体,包括甲型、乙型肝炎病毒。、化学法 常用浓度为的煤酚皂溶液(来苏儿)消毒用具;用石灰乳剂消毒粪便;用0.0的氯亚明(氯胺)溶液消毒家具便盆;用0.5%的新洁尔灭溶液消毒食具;用.的

10、过氧乙酸溶液消毒用具、体温表等。(三)、保护易感人群 可以从非特异性和特异性措施两方面同时进行。学校还要特别重视对易感人群进行有计划的预防接种,使学生获得对某种传染病的特异性免疫力,这是学校预防传染病的重要措施。行之有效的方法是采用人工免疫法,包括人工自动免疫和人工被动免疫两类。人工自动免疫是采用病原生物或其毒素制成的生物制品,进行接种以使人体自动产生免疫力。预防接种后,免疫力可在周内产生,可持续数月至数年。生物制品中有活菌(疫)苗、死菌(疫)苗、类毒素等。人工被动免疫是用含有特异性抗体的免疫血清给人注射,以提高人体免疫力,注射后人体很快获得免疫力,但持续时间仅周,免疫次数多为次,主要用于治疗

11、某些外毒素引起的疾病,或与某些传染病患者接触后的应急预防措施。生物制品有抗毒血清、人类丙种球蛋白、胎盘球蛋白等。第二节 流行性感冒 感冒分普通感冒(一般性感冒或伤风感冒)和流行性感冒又叫流感(influenza)。绝大多数都是由病毒引起的传染病。流感发病率高,起病急,传播迅速,常引起爆发流行,甚至世界性大流行而影响学生的学习和身体健康,因此,其危害性不可低估。一、病因 大约有100多种不同的病毒均可引起感冒,而流感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流感病毒有甲、乙、丙三型,又分若干亚型。每经510年发生一次变异,由于流感病毒类型多,且容易发生变异,故患病后,患者对其它类型的新生变异病毒均无免疫力,因而容易反

12、复大流行。二、流行病学 1、特点 流感一旦发生,就迅速传播,传染性极强,这是流感最突出的特点。它可不同地区先后发生或同时发生。小流行也要在23周内才能消失。一般性感冒散在发生,症状不如流感重,传染性也不那么强。2、传染源 流感的传染源是病人,以病初23d 内传染力最强,健康人在此时接触病人,易被感染而发病。3、传播途径 流感病毒大量存在于病人的鼻涕、唾沫、痰液中,病毒寄生在人的鼻咽部粘膜里,用复制的方法经56h就可繁衍数百个,随着咳嗽、喷嚏、说话、呼吸向外排放。传播途径主要是通过空气飞沫传染。病毒污染的食具、物品、手等也能造成传染。传播的速度和广度与人口的密度有直接关系。4、易感人群 除了6个

13、月以下的婴儿因为有母体的遗传抗体而较少被感染外,其他人不分年龄、性别、职业均有发病可能。但儿童、老年人以及服务、运输行业人员更易被感染。机体患病后可获得一定的免疫力,但维持时间较短,约512个月,最长也不超过3年。因为流感病毒类型多,只能对相同型流感有免疫作用,所以往往没有终身免疫力,会反复感染,再次流行。三、临床表现 1、一般性感冒 起病缓、病程短,一周内症状消退。全身症状轻,主要表现为上呼吸道卡他性炎症,如鼻塞、流涕、打喷嚏等症状。2、行性感冒 潜伏期12 d,起病急,病程长(12周),以全身出现中毒性表现为主。可分为四型:(1)、单纯性流感 本型最为常见,先有高热寒战(体温骤升至39 4

14、0),随后全身无力,四肢酸疼,鼻塞流涕,眼结膜充血,流泪,鼻粘膜充血。严重者嗓子痛,声音嘶哑,胸痛,咳粘液痰,有时软腭上可见点状红斑,皮肤上偶见类似麻疹、猩红热样皮疹。2(2)、肺炎性流感 也称原发性流感、病毒性肺炎。主要发生于2岁以下的小儿、老年人、体弱多病者,如果原先患有慢性气管炎、肺心病、心脏病,再感染流感后病情就更加严重,可出现呼吸困难、血痰、发绀等肺炎症状。(3)、中毒性流感 虽少见,但病死率高。发病急,高热不退,很快出现脑炎、脑膜炎和循环衰竭等症状。(4)、胃肠型流感 以消化道症状为突出表现。患者出现恶心、呕吐及腹泻,很像急性胃肠炎或食物中毒,应注意鉴别。3、并发症 感冒的并发症甚

15、多,最常见的有急性鼻炎、急性咽喉炎、急性扁桃体炎、急性与慢性支气管炎以及继发性感染性肺炎等。四、处理 迄今为止对感冒的治疗没有一种效果确切而理想的药。多采用对症治疗,及时隔离,注意休息。高热病人多喝开水或服用阿司匹林,有继发感染的应适当选用抗生素,也可服用吗啉双胍或注射病毒唑等。五、预防 1、平时的预防措施(1)、组织学生经常参加体育锻炼和课外活动,保证充足的睡眠,注意营养,生活要有规律,以提高抗病能力。(2)、注意发现和积极治疗学生的慢性扁桃体炎、肺结核、肝炎等 慢性病,消除诱发感冒的隐患。(3)、要减少和避免气候变化对健康的影响,如要适应气温的突变,应及时增减衣服,注意保暖,教室、宿舍要注

16、意经常通风,减少空气的污染。(4)、加大卫生宣传力度,经常教育学生养成用鼻呼吸,不随地吐痰、不吸烟、酗酒等良好的卫生习惯。(5)、有免疫系统功能低下者,可以有针对性地注射免疫球蛋白或转移因子等制剂,增强细胞免疫能力。(6)、药物预防,可用金刚烷胺盐酸盐、板蓝根、中草药等预防流感。(7)、疫苗预防,可以接种流感灭活疫苗,在秋季进行;或经鼻腔喷雾流感病毒减毒活疫苗,使上呼吸道轻度感染而产生免疫力。2、流行时的预防措施(1)、做好晨间检查,及时发现病人。做好病情报告和发病率统计,掌握流行动态。(2)流行时对病人采取病人家庭或校内临时隔离,直到症状完全消失为止,暂时停止全校性聚会,要求学生戴口罩,并且

17、不宜去公共场所。(3)、注意教室、宿舍、办公室的通风,及时进行空气消毒,常用食醋进行消毒,食醋用量按35ml/平方米计算,加水一倍;或用12ml的乳酸加水20ml,置容器内熏蒸3060min;或点燃空气消毒卫生香亦可;地面喷洒5%的来苏儿液也可消毒。(4)、流行期间,易感者可每日多食大蒜或中药单味煎服,如板蓝根、大青叶、双花、贯仲等。在流行期也可集体煎服进行预防。第三节 肺结核 结核病(tuberculosis)是由结核杆菌引起的慢性传染病。在人体抵抗力低弱的情况下,因感染结核杆菌而发病,结核病是全身性疾病,各个器官都能得病,而以肺结核最多见。一、病因 结核杆菌生长缓慢,有抗酸性,故称抗酸杆菌

18、;对外界抵抗力较强,但烈日暴晒下2h,煮沸15min,5%12%来苏接触212h,均能被杀灭,70%酒精接触2min亦可杀灭。二、流行病学 肺结核传染主要是排菌的肺结核病人通过呼吸道传播,健康的易感者吸入附着结核病菌的飞沫或尘埃后被感染。三、临床表现 1978年全国结核病防治会议根据临床常见的肺结核病变性质将其归纳为五个类型:原发性肺结核;血行播散型肺结核;浸润型肺结核;慢性纤维空洞型肺结核;结核性胸膜炎。临床上肺结核可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大类。结核杆菌初次感染而在肺内发生的病变称为原发性肺结核,多见于小儿;继发性肺结核一般发生在曾经受过结核杆菌感染,在个体免疫力低落,或与排菌病人密切接触,出

19、现再感染而发病的成年人。继发性肺结核以浸润型最为常见,这是仅介绍继发性浸润型肺结核。肺结核起病缓慢,病程较长,多数病人无明显症状或仅有轻微不适而未能引起重视,只是体检才发现。如症状明显者,常有午后低热、乏力、食欲减退、体重下降、盗汗等,妇女可出现闭经或月经不调。一般为干咳或少量粘液痰。约1/3病人有不同程度的咯血、胸痛等。另早期病变小或位于肺组织深部,可无明显的异常体征。肺结核病可进行X线和痰结核杆菌检查。X线检查:病灶在肺尖和肺尖下部为多见,可为一侧或两侧肺部病变,显示为云雾状、絮状阴影,边缘模糊。此项检查对肺结核的早期诊断,确定病灶的性质、部位、范围及发展情况,以及临床分型和决定治疗方案都

20、具有重大作用。痰结核杆菌检查:痰中找出结核杆菌是诊断肺结核最可靠的依据。痰菌阳性说明病灶是开放性的,具有传染性。四、处理 本病的治疗在于控制疾病,促进病灶愈合,消除症状和防止复发。抗结核的化学药物对结核病的控制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治疗应注意以下方面:1、对活动性肺结核必须做到“五坚持”(早期、规律、全程、联用、适量)的治疗原则。2、临床应选择疗效好而毒副反应少的药物,如异烟肼、利福定、链霉素等。3、利用最有效的抗结核药物的杀菌优势,缩短疗程,达到治疗目的。现在短程治疗一般69月。4、在治疗的同时应加强营养,注意休息,使身体早日康复。五、预防 控制结核杆菌在空气中的传播是预防肺结核的关键。具体措施

21、如下。1、广泛开展卫生宣传教育,自觉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不要随地吐痰和乱丢果皮、纸屑。2、定期健康检查,其中X线健康检查是发现早期肺结核的主要方法。大学生应平均每年作一次体检,有利于发现早期病人,及时治疗。3、加强肺结核病人的管理。早期 肺结核病人,尤其是开放性肺结核患者应及早住院和隔离治疗;要教育和劝阻病人不要随地吐痰,防止传染他人。第四节 严重急性呼吸道综合症 严重急性呼吸道综合症(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SARS),目前是指由变异的冠状病毒引起一种呼吸道传染病。自2002年11月发现以来,已经在20余个国家发生流行,主要是通过近距离的飞沫和密切

22、接触传播,该病在家庭和医院有很显著的聚集性。一、传染源:世界卫生组织(WHO)2002年4月16日宣布SARS的病原体是冠状病毒的变种。患者是目前已经知道的主要传染源。感染SARS病原体后经过1-12天的潜伏期(多为4-5天),出现发热等症状,然后出现咳嗽,多为干咳、少痰。在此期间患者的传染性较强。排毒量与排毒时间一般与病情呈正比,少数病人传染性极强,存在超级传播者(supper-spreader)。通常爆发中的首批病人传染性较强、经过多次传播后,传染性会减弱。共同暴露于传染源后,部分人不发病,理论上应该有隐形感染,但其比例和在流行病学中的意义尚不清楚。二、传播途径 以近距离飞沫传播为主,也存

23、在接触呼吸道分泌物传播的途径,还可由被污染的手、物品等经口鼻粘膜、眼结膜传播。密切接触是指治疗、护理、探视病人;与病人共同生活;直接接触病人的呼吸道分泌物或体液。三、易感人群 目前人群普遍易感。医护人员和病人的密切接触者是本病的高危人群。四、流行特征 1、地区特征:本病2002年11月首先在我国广东发现,目前在国内26个省、国际20余个国家和地区发现本病。2、时间特征:目前尚不十分清楚,但本病病原体冠状病毒的特性是冬、春季多发。3、职业特征:各种职业均有,但医务人员比例较高。4、年龄特征:2月龄到92岁均有病例,但青壮年居多,大约占80%。5、性别特征:目前未发现男女性别间有差异。五、预防措施

24、 1.开展冬春季呼吸道传染病预防的科普宣传,使群众了解此病的特征与预防的方法,争取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治疗病人,避免群众乱投医乱服药。2.户内经常通风换气,促进空气流通,勤打扫环境卫生,勤晒衣服和被褥等。3.经常到户外活动,呼吸新鲜空气,增强体质。4.对出现一例或多例病人的家庭,应进行医学监测,并由当地疾病控制机构采取消毒措施。5.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打喷嚏、咳嗽和清洁鼻子后要洗手。洗手后用清洁的毛巾和纸巾擦干。不要共用毛巾。6.注意均衡饮食、定期运动、充足休息、减轻压力和避免吸烟,根据气候变化增减衣服,增强身体的抵抗力。7.出现病例较多的局部地区要加强卫生宣传,还要在病人周围加强监

25、测,避免前往空气流通不畅、人口密集的公共场所,减少群众性集会。8.要保持空调设备的良好运行,并经常清洗隔尘网,保证商场、超市、影剧院等场所中央空调系统的送风安全,必要时应对供送气设备进行消毒(方法同公共场所)。根据季节变化,尽可能开窗通风换气。六、临床诊断标准(试行)1、流行病学史 1.1 与发病者有密切接触史,或属受传染的群体发病者之一,或有明确传染他人的证据;1.2 发病前2周内曾到过或居住于报告有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病人并出现继发感染病人的城市。2、症状与体征 起病急,以发热为首发症状,体温一般38,偶有畏寒;可伴有头痛、关节酸痛、肌肉酸痛、乏力、腹泻;常无上呼吸道卡他症状;可有咳嗽,多为干

26、咳、少痰,偶有血丝痰;可有胸闷,严重者出现呼吸加速,气促,或明显呼吸窘迫。肺部体征不明显,部分病人可闻少许湿罗音,或有肺实变体征。3、实验室检查 外周血白细胞计数一般不升高,或降低;常有淋巴细胞计数减少。4、胸部X线检查 肺部有不同程度的片状、斑片状浸润性阴影或呈网状改变,部分病人进展迅速,呈大片状阴影;常为双侧改变,阴影吸收消散较慢。肺部阴影与症状体征可不一致。若检查结果阴性,1-2天后应予复查。25、抗菌药物治疗无明显效果 疑似诊断标准:符合上述1+2+3条或2+3+4条。临床诊断标准:符合上述1.1+2+4条及以上,或1.2+2+3+4或1.2+2+4+5条。鉴别诊断:临床上要注意排除上

27、感、流感、细菌性或真菌性肺炎、艾滋病合并肺部感染、军团病、肺结核、流行性出血热、肺部肿瘤、非感染性间质性疾病、肺水肿、肺不张、肺栓塞、肺嗜酸性粒细胞浸润症、肺血管炎等临床表现类似的呼吸系统疾患。第五节 病毒性肝炎 病毒性肝炎(virus hepatitis,简称肝炎)是由多种肝炎病毒所引起的急性传染病。在学校学生中发病率较高。一、病因 病毒性肝炎的病原体是肝炎病毒,按目前发现的病原体种类不同,可把病毒性肝炎分为甲型肝炎、乙型肝炎、丙型肝炎、丁型肝炎、戊型肝炎。甲型肝炎病毒(HAV)为嗜肝RNA病毒,在体内主要是在肝细胞的胞浆内复制,并通过胆汁从粪便中排出。HAV只有一个血清型和一个抗原抗体系统

28、。乙型肝炎病毒(HBV)为嗜肝DNA病毒,在体内有多个抗原抗体系统。即表面抗原(HbsAg)与表面抗体(抗-HBs)、核心抗原(HbcAg)与核心抗体(抗-HBc)、e抗原(HbeAg)与e抗体(抗-Hbe)。丙型肝炎过去称为体液传播型非甲非乙型肝炎,丙型肝炎病毒(HCV)属于黄病毒科,为多变异病毒,其抗原体系统差异较大。丁型肝炎病毒(HDV)是一种缺陷病毒,必须有HbsAg 的存在才能复制,有一个抗原抗体系统。戊型肝炎过去称为肠道传播型非甲非乙型肝炎,戊型肝炎病毒(HEV)属于萼状病毒,主要在肝细胞内复制,通过胆汁经粪便排出。二、流行病学 1、传染源 患者和亚临床感染者都可成为上述五种类型肝

29、炎的传染源。其中甲型和戊型肝炎的慢性患者和病毒携带者未见报道,作为传染源的可能性极小。只有乙型肝炎、丙型肝炎、丁型肝炎病毒存在慢性病毒携带者。乙型肝炎慢性病毒携带者最为多见。凡HbsAg 阳性持续6个月以上者称为慢性HbsAg 携带者。在我国慢性HbsAg 携带者绝大多数HbeAg 阳性,占总人数的10%15%,因而是最主要的传播源。HCV携带者在我国比HBV少,但健康人群中抗-HCV阳性率可达0.7%3.1%。HDV携带者伴随着HbsAg携带者出现,我国HbsAg携带者中抗-HDV阳性率为1.6%。2、传播途径 经研究证明,病毒性肝炎病人的血液、唾液、尿、粪便、眼泪、奶汁、精液、汗液中都可能

30、检查到肝炎病毒,其传播途径主要有:(1)、经口腔传播 甲型和戊型肝炎病毒都以粪口为主要传播途径。可通过食物、水、苍蝇、食具、手及公用物品,直接或间接的经口腔传染给健康人。其中水和食物的传播,特别是水生贝类等是甲肝爆发流行的主要传播方式,饮用水污染则是戊型肝炎爆发流行的主要传播方式。(2)、体液传染 体液传染是HBV、HCV和HDV主要传播途径。经血液传播最常见的是通过药物注射、采血、输血、预防接种、外科手术或拔牙等,由注射器、针头或器械将病毒传播给健康人。(3)、吸血昆虫的传染 目前有人发现蚊子的消化道和唾液中也有 肝炎病毒,阳性率高达67%,应该引起重视,但目前尚缺乏证据。(4)、直接传染

31、患有乙型肝炎和仅携带表现抗原的母亲,能将病 毒于分娩时直接或间接地传给婴儿,一般是通过胎盘或产道的损伤以及异常病理变化而传染的。甲型肝炎、戊型肝炎以口传播为主,乙型肝炎、丙型肝炎、丁型肝炎以血传播为主。3、人群易感性 人对病毒性肝炎普遍易感,不同肝炎的易感性不同,患病后有一定的免疫力。甲型肝炎在病后可获得免疫力,一般认为可维持终身;新生儿普遍易感乙型肝炎,随着年龄的增长通过隐性感染获得免疫的比例亦增加;凡未感染过丙型肝炎的人,不分年龄和性别均对HCV易感,目前对有关丙型肝炎的免疫情况还不明了;对丁型肝炎免疫状况的了解也不多;人群对戊型肝炎的普遍易感,因而各年龄组均可发病,且患病后获得的免疫力不

32、持久。三、临床表现 五种类型的病毒性肝炎临床表现相似,但甲型多急性发病,常见的有黄疸;乙型较易发展成为慢性;丙型与乙型相似,戊型与甲型相似。潜伏期:甲型肝炎较短,一般为30d(1545d);乙型肝炎较长,一般为70d(30180d);丙型肝炎一般为50d(15150d);戊型肝炎一般为40d(1070d);丁型肝炎的潜伏期尚未确定,可能与乙型肝炎的潜伏期相当。由于病情有轻有重,症状亦有不同,可将肝炎分为黄疸型和无黄疸型两类。肝炎起病急,发热、全身无力,轻微劳动后就可引起明显的疲倦,还有食欲不振,食后饱胀,甚至有恶心、呕吐、腹胀、便秘或腹泻等消化道症状,右上腹部不适和胀痛,肝脏肿大及压痛等。黄疸

33、型肝炎病人眼睛的巩膜发黄及全身皮肤和粘膜发黄,小便黄如稀酱油色。少数患者爆发性发病,起病急,高热持续不降,消化道症状严重,恶心呕吐频繁,很快出现深度黄疸、腹水及皮下出血,最后患者出现烦躁、嗜睡或神志不清,重者可出现昏迷或死亡。多数患者在6周至数个月内恢复正常。如果半年后不能恢复,就可能转变为迁延性肝炎,若一年未恢复,肝功能异常,圾和脾脏均肿大,即转变成了慢性肝炎。慢性肝炎仅见于乙、丙、丁三种肝炎。四、处理 病毒性肝炎至今无特效疗法,治疗原则以适当休息、合理营养为主,根据不同类型辅以中西医结合治疗,避免饮酒、过劳和不使用有损肝脏的药物。绝大多数人可以恢复健康。五、预防 1、控制传染源 学校要早期

34、发现和隔离病人,隔离期限为:甲型、戊型肝炎为自发病之日起3周;乙型肝炎急性期最好隔离至HbsAg转阴,恢复期不转阴者按携带者处理;丙型肝炎隔离至病情稳定。病毒携带者应调离接触食品、自来水或幼托工作,不能献血。学校医生、教师要严格把关,对病愈返校复课的学生要认真检查。2、严密消毒 病人用过的食具、茶杯等要煮沸消毒。对病人的大小便要用生石灰消毒处理。3、加强饮食管理 要加强食堂的卫生管理,消灭苍蝇、搞好环境卫生,要求学生饭前便后洗手,不吃不洁食物,食堂食具每餐后应消毒,保证饮水的卫生,不与别人共用茶杯和食具。4、做好炊食员的定期检查 学校炊事员、食堂的管理人员要定期检查身体,及时发现病毒携带者和隐

35、性肝炎患者。病毒携带者和隐性肝炎患者应调离工作岗位,以防传染。5、做好学校医疗器械的消毒工作 用过的注射器、针头、刺血针、手术器械等要严格消毒,医务室要制定严格的消毒制度,防止血液的传染。6、药物预防 肝炎流行时,学校可采用中药预防,以茵陈30g、山桅9g、甘草3g(每人量),每天1次,连服3d,进行集体预防。7、免疫预防 现在研制出的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能对乙型肝炎起到一定的预防作用,保护期可达6个月,属于短期被动免疫,目前国内已开始试用。丙种球蛋白或胎盘球蛋白可预防甲型肝炎。目前已经在我国普遍接种甲种型肝炎、乙型肝炎疫苗,属于主动免疫,可使接种者获得保护。第六节 细菌性痢疾 细菌性痢疾(b

36、acillary dysentery,简称菌痢),是由痢疾杆菌引起的肠道传染病。此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以每年夏秋季发病率最高,儿童发病率大于成人,如治疗不及时,很容易转变成慢性。一、病因 病原体是痢疾杆菌,属于肠杆菌科志贺菌属。痢疾杆菌侵入肠道,其毒素被吸收后,可引起大肠充血、水肿、溃疡和出血。痢疾杆菌在外界环境中生存力较强,室温下在患者粪便中可存活213d;在阴暗潮湿的泥土中可存活34d;但在高温、干燥或阳光照射下很快死亡,而且对各种化学消毒剂均很敏感。二、流行病学 1、传染源 为急性、慢性患者和病原携带者。急性期病人粪便排菌量大,传染性强,尤其是急性轻型病人因数量多、症状轻,易被漏诊,常

37、为流行期间的重要传染源。慢性病人及病原携带者易被忽视,且其能长期反复排菌,也是重要的传染源。2、传播途径 痢疾杆菌随病人粪便排出,通过污染食物、水、手等经口腔进入消化道内引起感染。水源被污染可引起爆发流行。苍蝇和蟑螂的带菌率也很高,是主要的传播媒介。3、易感人群 人类对痢疾杆菌普遍易感,患病后可获得一定的免疫力,但免疫时间较短,故容易复发和重复感染。三、临床表现 1、普通型(典型)起病急,突发寒热、腹痛腹泻。大便先为稀便,但很快转为典型的脓血样,每日腹泻10次以上,伴有里急后重、全腹压痛,以下腹最为显著。可触及乙状结肠,有压痛,本期持续12周后缓解自愈,少数逐渐转为慢性。严重者大便失禁,有酸中

38、毒、电解质紊乱、神志模糊、呃逆、腹部胀气或凹陷,体温会升高,或在常温以下,可因酸中毒或周围循环衰竭而死亡。2、轻型(不典型)大都表现为肠炎,可有微热,排便稀,一日数次,偶有粘液,但无脓血,显微镜下有少数红、白细胞。病程数日,可不治自愈或转为慢性。3、中毒型 多见于体质较好的儿童,突然发病,或以普通型开始,于12d后突变,患者高热40以上,有严重的毒血症及神经系统症状,如精神萎靡,频发惊厥,迅速出现休克、呼吸衰竭、四肢发凉、面色灰青、紫绀、脉搏细弱、血压下降等症状,若抢救不及时可导致死亡。部分患者因在急性期治疗不及时或菌株耐药,虽经正规治疗仍可转为慢性患者。凡有营养不良、胃酸低、肠道寄生虫者易形

39、成慢性菌痢。慢性菌痢表现为急性菌痢感染后常有腹胀,大便时干时稀,或长期腹泻,带有粘液脓血,左下腹压痛,可触及乙状结肠增厚,即慢性迁延型。有的病情处于相对稳定状态,由于饮食不洁、受凉、劳累等诱因,机体抵抗力降低,在慢性病程中,突然发生腹痛、腹泻、脓血便等症状加重,即慢性菌痢急性发作型。亦有临床表现基本正常,但乙状结肠镜检查时,发现肠粘膜有溃疡、增生等病变,或大便培养痢疾杆菌为阳性,即慢性隐匿型。四、处理 多采用病原治疗和对症治疗。可服镇静、镇痛药,也可用抗生素及黄连素进行治疗。五、预防 急性细菌性痢疾的预防最主要的是抓住“防止病从口入”这条原则,具体应做好以下几项工作:1、加强卫生管理 改善环境

40、卫生,加强饮水、饮食和粪便的管理。学校食堂要加强管理,采取防蝇、灭蝇措施,防止食品霉变,保证供给开水或消毒的过滤水。2、培养学生良好的卫生习惯 教育学生重视个人卫生,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不吃不洁或变质的食物,不喝生水,饭前便后要洗手。3、消毒灭菌 发现病人要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病人用过的物品、食具,要煮沸30min,进行消毒灭菌。4、药物预防 我国各地采用中草药,如大蒜、马齿苋、黄芩、白头翁、桉树叶、三颗针等,进行集体预防服药。5、加强卫生宣传工作 加强季节多发病的卫生宣传工作,提高预防疾病的自觉性。第七节 常见寄生虫病 由原虫和蠕虫引起的疾病称为寄生虫病。原虫,如疟原虫;蠕虫、如蛔虫、钩

41、虫、绦虫、囊虫和华枝睾吸虫等。这类疾病大多数具有明显的疾病地理学分布特点,是一种地方性疾病。在亚热带地区,气候温热而且潮湿,适合于多种寄生虫的生长和繁殖,又因生活和饮食习惯的特点及部分地区的环境卫生较差,易发生各种寄生虫病,尤其是农村和人群密集居住地区的发病率较高,危害性也较大。一、蛔虫病 蛔虫病是蛔虫寄生于人体小肠所引起的疾病。病程早期当其幼虫在体内移行时可引起呼吸道过敏症状和炎症;当成虫在小肠寄生则可引起腹痛等肠道功能紊乱。大多数患者无明显症状,称为蛔虫感染;少数患者可发生胆道蛔虫病和蛔虫性肠梗阻等严重并发症。(一)、病因 人蛔虫是寄生在人体内最大的线虫之一,形似蚯蚓,其受精卵才具有感染致

42、病的能力。蛔虫不需要中间宿主,受精卵自粪便排出后在适当的温、湿度环境下发育成感染性虫卵,虫卵被人吞食进入小肠,幼虫脱壳,穿破肠粘膜经血液循环到肺部,穿破肺微血管进入肺泡,沿支气管向上移行,并逐渐发育成长,行至气管与会厌部,再经吞咽进入消化道,在小肠内发育为成虫。成虫在小肠内寄生,存活期为12年。(二)、流行病学 蛔虫感染和蛔虫病人是本病的主要传染源,其主要传播途径是因起居、饮食等个人卫生习惯不良,如饭前便后不洗手,生食未洗净附有虫卵的蔬菜、瓜果等,易致使感染性虫卵经口吞入而引起该病发生。(三)、临床表现 蛔蚴移行至肺部时,可有低热、轻咳。蛔虫成虫少时,一般无自觉症状,虫量多时常有腹痛、厌食、易

43、饥感和出现异嗜癖;腹痛为脐周阵发性疼痛,自行缓解后活动如常;有的有夜间磨牙、皮肤瘙痒等症状;粪便检查可有部分患者检出蛔虫卵。(四)、处理 1、口服驱虫药,如肠虫清、复方甲苯咪唑等,服用时注意掌握用药剂量。2、发生并发症时应及时住院治疗。(五)、预防 1、积极查治病源,控制传染源。2、改善卫生条件,加强厕所等基本公共卫生设施的建设和管理。实行粪便、垃圾的无害化处理。3、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如饭前便后洗手,不吃不洁食物,讲究个人卫生。二、钩虫病 钩虫是吸血蠕虫,成虫似绣花针样大小。钩虫病是由十二指肠钩虫或美洲钩虫寄生于人体小肠所致的肠道寄生虫病。临床上以贫血、营养不良、胃肠功能失调为主要症状表

44、现;无明显症状者称为钩虫感染。(一)、病因 钩虫不需要中间宿主,虫卵随粪便排出体外,散布于温暖而潮湿的泥土中,发育成感染性的丝状蚴。当人赤手裸足接触泥土时,丝状蚴迅速穿刺皮肤,经皮下毛细血管和淋巴管进入血液,随血液循环到达肺部,穿破肺微血管进入肺泡,沿支气管上移到会厌,随吞咽进入消化道,在小肠内发育为成虫。成虫在人体内能生存数月至数年。(二)、流行病学 该病的传染源是钩虫感染者与钩虫病人,其主要传播途径是经皮肤或粘膜侵入人体(手指和足趾间的皮肤是最常见的入侵部位);另外,经口感染也是常见的传播途径之一。(三)、临床表现 丝状蚴侵袭皮肤引起皮炎、局部奇痒和烧灼感,出现丘疹,12天后变成水疱;幼虫

45、移行至肺部可引起咳嗽,痰带血丝,甚至哮喘;成虫可引起腹痛、腹泻、头昏、食欲不振、易疲劳等症状。由于成虫吸血,可出现不同程度的贫血。化验粪便可发现钩虫卵,粪便隐血试验可呈阳性,血液中红细胞计数减少,血红蛋白量降低等。(四)、处理 1、在进行野外活动或野外劳作后,若出现“粪毒疹”,应及时用左旋咪唑涂肤剂局部用药,重者连涂2日以上,可将侵入在皮下的丝状蚴杀死。2、治疗贫血,增加营养。可服用治疗贫血药物如硫酸亚铁、补血糖浆等,另加服维生素C有利于铁剂吸收。3、驱虫治疗 口服阿苯达唑、C型甲苯咪唑等药物。(五)、预防 1、搞好普查、普治钩虫病人和钩虫感染者;2、搞好粪便、垃圾无害化处理,不滥施生粪;3、

46、加强个人防护,在野外活动或野外劳作时提倡穿鞋,减少赤手、赤脚操作,或在手脚表面涂抹2%碘酒防止钩虫入侵。作业 1、什么是传染病,传染病通过什么流行过程进行传播?2、传染病的预防措施有哪些?3、试述流感、肺结核、病毒性肝炎、细菌性痢疾和常见寄生虫病的病因、流行特点和预防措施。参考文献:、胡万达等健康教育(第二版)广西: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年、王恒富健康教育教材新疆:新疆科技卫生出版社,1年、夏云建学校卫生学营养学广西: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年、黄叔怀、夏云建等健康教育学吉林:吉林人民出版社,年、雷玉明等大学生保健陕西: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年、赵立明大学生健康教育(修订版)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年肉品卫生(一)人通过食入或接触病畜肉 而感染的常见人畜共患病 1。疯牛病 2。炭疽 3。鼻疽 4。口蹄疫 5。猪丹毒 6。结核 7。猪囊虫 8。旋毛虫 1.旋毛虫 2.猪囊虫 3.双槽蚴病 4.棘球蚴病 5.住肉孢子虫 6.弓形虫 7.细菌囊尾蚴 8.肺丝虫(二)猪(牛,羊)常见寄生 虫病特点旋 毛 虫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行业 > 各类PPT课件(模板)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1,本文(传染病的防治课件.ppt)为本站会员(三亚风情)主动上传,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2,用户下载本文档,所消耗的文币(积分)将全额增加到上传者的账号。
3,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发送邮件至3464097650@qq.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Www.163Wenku.Com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