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第5课 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 第6课 西方的文官制度 第7课 近代以来中国的官员选拔与管理 一个国家的制度实施和社会治理都离不开官员,官员道德水平和能力的不同,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一个国家的制度和社会治理的效果。中国与西方相互之间也存在着学习与借鉴。适应了中国古代社会历史的发展是民族国家出现和资本主义发展的结果在世界形势发生急剧变化的情况下对国家治理方式的一种调整 三课之间既有历史的时序,也有空间的不同,存在一定的继承与影响的关系,体现了时空观念。总体上反映了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这一唯物史观。人人都说皇帝好,其实皇帝也苦恼;宰相权大睡不好,选才选官更难搞;要是官吏选不好
2、,贪污腐败治不了;最怕地方造反了,身家性命也难保。好了歌监察制度君权相权选官制度皇帝的烦恼地方制度 北宋参知政事王安石 明朝内阁首辅张居正 秦国大良造商鞅 北魏中书令李冲这些人在中国古代不同的历史时期变法和改革的是高官。那这些高官是如何选拔上来的呢?选拔做官 考察用人 第5课 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 学习目标素养考向概念聚焦1从时空观念角度把握中国古代官员选拔与管理制度的历史变革进程,概括出该制度变革的基本内容2从史料实证角度进一步探讨中国古代官员选拔与管理制度,提高对不同选官制度的比较、概括能力,以及辩证客观地论证历史问题的能力3从历史解释角度立足中国古代官员选拔与管理制度,引导学生对政治
3、制度的演进趋势做出正确的历史解释,并形成对民族文化的自信察举制、九品中正制、上计制、刺史制度、科举制度、唐宋的御史、明清时期的科举制度和考核监察制度时空观念一中 国 古 代 官 员 的 选 拔 制 度世卿世禄制选拔标准:血缘人口土地 “世及以为礼”;“公门有公,卿门有卿,贱有常辱,贵有常荣,赏不能劝其努力,罚亦不能戒其怠惰。”礼记1.西周至春秋:世官制血缘特点:官位世袭、贵族垄断积极:稳定统治,在当时有进步意义。消极:但重血缘、轻才能,形成贵族政治,不利于长远发展。一、中 国 古 代 官 员 的 选 拔 制 度2.春秋战国:不以禄私其亲,功多者授之。战国策燕策二 选练举贤,任官使能。史记赵世家
4、 见功而与赏,因能而受官。韩非子 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史记商君列传思考:概括战国时期选官制度的变化趋势。战国形势图 途径:荐举、军功;标准:才能、军功举荐有才能者或按军功授职才能、军功3.秦朝:“以法为教”“以吏为师”材料一:故明主之国,无书简之文,以法为教;无先王之语,以吏为师。韩非子 材料二:古者天下散乱,莫能相一。人善其所私学,闻令下,则各以其私学议之。臣请有文学诗书百家语者,蠲除去之;所不去者,医药、卜筮、种树之书。若有学者,以吏为师。史记李斯传 材料三:故腾为是而修法律令、田令及为闲私方而下之,令吏明布,令吏民皆明智之,毋巨於罪。睡虎地秦简语书途径:影响:向官吏学习律令而为官。形
5、成了思想文化上的专制,造成了严重的倒退。察举制的产生背景:汉初社会凋敝,百废待兴,鉴于秦亡之教训,和巩固统治的需要。汉高祖曾下诏求贤,要求“其有称明德者,御史、中执法、郡守必身劝勉,遣诣丞相府,署其行、义及年。有其人而不言者,免官。”杜佑通典汉文帝十五年令“诸侯王、公卿、郡守举贤良能直言极谏者”,并由文帝亲自考核。班固汉书开察举制度先河察举制度初创“元光元年(前134)冬十一月,初令郡国举孝廉各人。”汉书武帝纪 察举制确立元光元年,汉武帝“初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汉举贤良,自董仲舒以来,皆对策三道。此后,郡国每岁荐举孝廉,由朝廷加以考核,任命为官,成为定制。阎步克察举制度变迁史稿4.汉朝察举制
6、内容先考察而后推举,重点考察被举者在乡里的舆论评价和为官能力,然后推荐为官或提拔任用。123分类常科:为岁举,有人数规定,有具体标准,如孝廉、茂才等;特科:有具体标准但无固定时间,如贤良方正、贤良文学、明经等。评价察举制为两汉政权选拔了大批人才。扩大统治基础,有利于维护社会秩序;促进了社会风气改善;官僚阶层掌控推荐权,易导致贪污腐败4.汉朝察举制选拔方式主要标准选拔程序历史作用自下而上道德品格(孝廉)先举荐后策问再命官注重品行才学,为两汉政权选拔了大批人才。根据材料,谈谈你对察举制的评价 材料一:汉代察举制“四科取士”为:“一曰德行高妙,志节清白;二曰学通行修,经中博士;三曰明达法令四曰刚毅多
7、略皆有孝悌廉公之行。”后汉书百官志注 材料二:东汉顺帝六年,河南尹田歆掌握了察举六名孝廉的名额,当权的贵族勋戚争相请托,结果真正名士入选的只有一人,其他五人都是走后门人选的。材料三:邓禹一家,凡公者2人,侯29人,大将军以下13人,中二千石14人,州郡长官48人,其余官职不可胜数。弘农杨氏四世为三公,汝南袁氏则四世五公。材料四:举秀才,不知书。察孝廉,父别居。寒素清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晋书段灼传注重品行才学,为两汉政权选拔了大批人才容易任人唯亲,滋生腐败选官权被世家大族操纵后期难以选拔真正的人才积极:局限:局限:局限:探究:汉末选官制从察举制到九品中正制演变原因史料1:举秀才,不知书。察
8、孝廉,父别居。寒素清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乐府诗集杂歌谣辞后汉桓灵时谣史料2:东汉中后期,由于宦官专权,政治腐败,察举选官名实不符,很难选拔到真正的人才。同时,汉末以来,战乱频仍,社会动荡不安,百姓背井离乡,“人士流移,考详无地”,难以掌握士人的真实情况,使察举制无法实施。赵毅、赵轶峰中国古代史(上册)史料3:三国时期,曹操提出“唯才是举”的方针,后魏文帝实行“九品中正制”,实行初期,品第人物能以才德为主要依据。薛林军、马晓霞中国古代人才选拔制度的变革及其对教育的影响地方官举士中央中正官评“状”吏部授官察举制以官举士,随着吏治腐败,已被豪强大族控制,难以选拔真正的人才。战乱环境使得乡里清议
9、无法如常进行,察举制失去实施的基础曹魏统治需要大量人才,“唯才是举”以官取士的局限;豪强氏族的发展。试从选官方式思考九品中正制前后选官效果截然相反的原因?【典例研析】(2022湖北宜昌市夷陵中学模拟预测)察举制在最初的操作过程中不试笔墨,民间评议对朝廷选官具有重要参考价值。东汉阳嘉年间,左雄上言:“郡国孝廉,就是古时候的贡士。出来做官,就要协理风俗,宣扬教化,若是不学无术,那就一点用都没有。请自今以后,被举荐者都先去公府,儒生测试儒学经术,文吏测试行政文书。”帝从之,颁下郡国。阳嘉新制()A体现了汉代儒学独尊地位B便于豪强地主把持政权C蕴含向科举制演化的因子D利于选拔实际有用人才【答案】C【解
10、析】根据“请自今以后,被举荐者都先去公府,儒生测试儒学经术,文吏测试行政文书”可得出阳嘉新制之下需要进行一定的考试,这体现出蕴含向科举制演化的因子,C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儒学独尊,排除A项;这样不利于豪强地主把持政权,排除B项;材料中的考核内容并不是实际人才,排除D项。故选C项。在实行察举的两汉之际,还有考试这样一个辅助性的环节,到了魏晋时代,居然倒退到全凭中正官作出一个模糊评语的地步。既然不能量化考核,必然没有考核标准,结果就是“说你行你就行,不行也行。”喻大华帝制往事 及法弊也,唯能知其阀阅,非复辨其贤愚。所以刘毅云: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南朝至于梁陈,北朝至于周隋,选举之法虽互相损益,
11、而九品及中正至开皇中方罢。杜佑通典积极:评价消极:背景东汉末年政治与社会秩序大乱,豪强大族控制了地方选人权。将选官权收归中央,加强了中央集权。注重家世,形成门阀士族政治。5.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门第标准家世、道德、才能 只看家世根据材料,对九品中正制如何评价?【典例研析】(2022湖北高考真题)宋初百家姓以“赵钱孙李”为首,而唐末五代河西节度使张议潮割据敦煌时期形成的敦煌百家姓写本以“张王李赵”为首。二者排序不同体现了()A地域文化观念的差异B崇文抑武政策的实施C社会流动的日渐固化D门第观念的历史遗留【答案】D【解析】赵匡胤建立宋朝,皇帝赵匡胤的皇姓“赵”字为百家姓第一姓,张议潮割据敦煌时期
12、形成的敦煌百家姓以“张”为第一姓,可见,百家姓中姓氏排列体现了封建社会的门第观念,D项正确;百家姓中姓氏排列并非反映的是地域文化观念的差异,排除A项;河西节度使张议潮是武将,无法体现崇文抑武政策,排除B项;C项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故选D项。【典例研析】(2022全国高三专题练习)东晋南朝时,谱学成为专门之学,士族若不精谱学,便不能到吏部为官,谱学既是吏部选官的依据,也是南朝矫正伪冒士族的庶族寒人之凭依。这反映了A士庶界限日渐模糊B门阀政治具有重要影响C社会阶层完全固化D宗法制度影响南朝政治【答案】B【解析】由材料“士族若不精谱学,便不能到吏部为官”,谱学是“矫正伪冒士族的庶族寒人之凭依”等可
13、知,东晋南朝时,门阀士族竭力维护自己的社会地位,严格区分士,庶界限,并将谱学作为吏部选官的重要依据,谱学在此之下盛行并成为“专门之学”,这反映了门阀政治具有重要影响,B项正确;魏晋南北朝时期,士庶界限分明,排除A项;C项社会阶层完全固化说法过于绝对,排除C项;宗法制度盛行于西周时期,排除D项。故选B项。含义:科举制是我国古代通过分科取士,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科,是考试科目;举,是选拔人才。从隋朝大业元年(605年)开始实行,到清朝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举行最后一科进士考试为止,经历了1300年。九品中正制导致士族壮大,不利于中央集权;为此隋唐统治者需打破门第取士的标准,打击门阀世族势力,创
14、立新的选官制度扩大封建统治的阶级基础。封建经济发展,庶族地主的势力加强。庶族地主尤其是中小地主为了维护和扩大其经济利益,迫切需要打破门阀士族在政治上的垄断,积极要求参政。6.隋唐-明清科举制(1)背景:(2)标准:分科考试选拔人才(3)内容:常科:每年举行,科目有秀才、明经、进士等几十种,其中明经和进士两科最受社会重视。制举:皇帝自设科目考试选人。铨选:考试合格只是取得为官资格,还需吏部选拔后方可正式任官。明经即明于儒学的经典,通晓儒术。自汉武帝独尊儒术后,儒家经典普遍受到重视,特立明经科取士,不少士人把经学视为入仕之途。当时曾流传“遗子黄金,不如一经”。明经考试的内容有帖经、经义和时务策,以
15、帖经为主;进士考试的内容为帖经、诗赋和时务策,以诗赋为主。考帖经能死记硬背即可,考诗赋则需要独立思考,因而中明经易,中进士难。“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三十岁考上了明经都觉得老了,但是五十岁考上进士却是还算年轻。吏部选官标准有四条:身(仪表气质);言(语言表达)书(书法遒美);制(文字表达)科举制进一步发展完善,科举成为选拔官员的主要途径(取士不问家世)宋朝隋唐锁院、糊名、誊录等制度的实行,使得科举考试真正体现了公开公平的竞争原则。元朝部分保留了蒙古传统;恢复科举制,官员中科举出身比例不高。1313年,元朝颁科举诏。将儒家经书作为科举考试的基本内容,答题标准以程朱理学的解释为主。中外历史纲
16、要上P67明清形式:科举考试分为乡试、会试与殿试三级生源:主要是国子监和府州县学的学生等内容:从四书五经中命题实现南北卷制度;1905年废除(4)发展历程:隋文帝隋炀帝唐太宗唐玄宗武则天始建进士科,科举制度正式形成增加考试科目,以进士和明经两科最为主要。扩大了科举取士的人数,首创了武举和殿试。任用高官主持考试,提高了科举考试的地位。回顾中外历史纲要上第7课p38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回顾纲要上第11课p63宋琼林宴 命题范围狭窄,士子揣摩试题,读时文选本,模拟仿作,而束书不观,不务新知。王德昭清代科举制度研究局限:四书五经、八股取士束缚读书人的思想 读书人,最不济。烂诗文,烂如泥。国家
17、本为求才计,谁知道变作了欺人技。三句承题,两句破题,摇头摆尾,便道是圣门高第。可知道,三通四史,是何等文章?汉祖唐宗,是哪一朝皇帝?清徐灵胎刺时文 进士题名碑【知识拓展】明清科举制的僵化明朝科举考试中的南北卷制度为了保证科举能选拔出不同地域的优秀人才,也为了保持科举人才来源的地域平衡,宣德二年(1427年)的会试首次 实行南北卷制度。会试录取100人,其中南方60人,北方40人。后来,南北卷演变为南北中卷,录取比例也逐渐稳定,南卷、中卷和北卷的录取人数分别占会试录取总人数的55%、10%和 35%。材料 1397年明朝科举考试录取进士52人,全是南方人,北方举人全数落选。北方举人强烈不满,纷纷
18、指责主考官自己是南人,就包庇南人压抑北人。朱元璋派人复查,结果是主考官并未舞弊违法,史称“南北榜争”。1425年,明朝实行按地域调配进士名额的制度,规定“南六十,北四十”。这一制度后来被清朝继承沿用。林白、朱梅苏著中国科举史话你怎样看待材料四中的“南北榜争”及其最终结果?看待:“南北榜争”反映了经济文化重心南移背景下,科举录取的公平性(科举录取与经济文化发展的关系)问题;明朝最终按地域分配进士名额的做法,有利于笼络北方士人,巩固明朝统治,为后世借鉴(沿用)。【探究】结合材料谈谈科举制的影响材料一:科举制度的最大优点是从根本上打破了豪门世族对政治权力的垄断,使国家行政机构的组成向着尽可能大的社会
19、面开放。王炳照中国科举制度研究材料二:间接助成国内风俗教化之统整,以辅成大一统政府之团结与巩固。钱穆材料三:贞观初放榜日,上私幸端门,见进士于榜下缀行而出,喜谓侍臣曰:“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唐王定保唐摭言材料四:“八股之害,等于焚书,而败坏人才,有甚于咸阳之郊所坑者四百六十余人也。”顾炎武材料五:(科举制度)“为所有西方国家以考试录用人员的文官考试制度提供了一个遥远的榜样。”崔瑞德剑桥中国隋唐史 材料一:士人可以不经荐举,直接报名考由政府择优录取,从而纠正了魏晋以来世家大族垄断用人做官大权的状况。韦庆远 中国政治制度史 材料二:天子重英豪,文章教尔曹;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少小须勤学,文
20、章可立身;满朝朱紫贵,尽是读书人。汪洙【宋】神童诗 材料三:贞观初放榜日,上私幸端门,见进士于榜下缀行而出,喜谓侍臣曰:“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唐王定保唐摭言 材料四:(科举制度)“为所有西方国家以考试录用人员的文官考试制度提供了一个遥远的榜样。”崔瑞德剑桥中国隋唐史 材料五:“八股之害,等于焚书,而败坏人才,有甚于咸阳之郊所坑者四百六十余人也。”顾炎武 打破世家大族垄断官场的局面,扩大了统治基础,加强中央集权。促进社会重学风气的形成,推动教育的发展。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八股取士禁锢人们思想,抑制了科学的发展对西方文官制度产生深远影响(5)影响:【探究】结合材料谈谈科举制的影响积极社会整合功
21、能 打破了特权垄断,促进社会阶层流动,有利于社会公平公正推动儒学发展 推动儒家思想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有益于社会重学风气的形成。提升行政效率 保证了行政人员的来源和文化素养,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推动世界文明 对东亚国家和西方文官制度产生深远影响消极重才轻德过于侧重学问标准,忽视对品德的考察官本位思想促进了官本位社会观的发展,“学而优则仕”的思想影响深远禁锢思想强化儒家正统地位,禁锢人们思想,抑制了科学技术的发展强化控制是统治者控制读书人,维护统治的手段(5)影响:【典例研析】(2022湖北高考真题)明代不少士子凭借记诵时文范文应试,而不注重阅读儒家经典。正德年间,官员徐文薄上奏:“近时时文流布四方
22、,书肆资之以贾利,士子假此以侥幸,宜加痛革其书坊刊刻一应时文,悉宜烧毁,不得鬻贩。”该奏疏主要针对的现象是()A士子应考投机取巧B书商刊刻时文牟利C儒学正统地位动摇D八股文体日益僵化【答案】A【解析】根据“明代不少士子凭借记诵时文范文应试,而不注重阅读儒家经典”可知,该奏疏主要针对的现象是士子凭借记诵时文范文应试,投机取巧,A项正确;B项不是最主要原因,排除;明代儒学仍然处于正统地位,排除C项;材料没有涉及八股文体日益僵化的信息,排除D项。故选A项。【典例研析】(2022湖北荆州中学模拟预测)仁宗时,国子监学生郑獬颇有才气,但在国子监解送优秀生员参加会试时只名列第五。他为此大发牢骚,把自己比作
23、麒麟,把主司比作驽马。后来,郑獬参加殿试,这位主司又担任考官,把一份卷子误认为郑獬所作而加以斥逐。拆封之后,郑獬却以第一名及第。由此可以得出A科举改革断绝了考官徇私舞弊之路B郑獬的及第得益于王安石变法C北宋在殿试时实行了糊名考试制度D取解试时达官贵人可以“公荐”【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把一份卷子误认为郑獬所作而加以斥逐。拆封之后,郑獬却以第一名及第”及所学知识可知,宋朝实行糊名考试制度,即将考卷上填写的考生姓名、籍贯等基本信息用纸糊起来,以保证阅卷的公平,正因实行糊名考试制度,才会出现考官认错考卷的现象,C项正确;“断绝了”说法绝对,排除A项;材料内容与王安石变法无关,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
24、“公荐”,排除D项。故选C项。从“历史解释”角度认识中国古代选官制度史料一儒生参政带来的“以德取人”因素,使察举制因而成立,但这并不是唯一制约察举选官的因素。自东汉光武帝始,察举实施中“授试以职”,举主对秀才、孝廉先委以一定职务,以此检验其是否“便习官事”,合格者方举至中央。阳嘉元年(132年)又建立“诸生试家法”制度,从而出现了一个新环节,构成了察举制向科举制演进的初阶。摘编自阎步克察举制度变迁史稿据史料一,指出察举制出现的原因,概括东汉察举制的新发展。原因:汉武帝的推行;儒生参政重视品德。新发展:注重培养官员的实际能力;增加了考试的环节。史料二今立中正,定九品,高下任意,荣辱在手。操人主之
25、威福,夺天朝之权势。爱憎决于心,情伪由于己所欲与者,获虚以成誉;所欲下者,吹毛以求疵。高下逐强弱,是非由爱憎。随世兴衰,不顾才实,衰则削下,兴则扶上或以货赂自通,或以计协登进;附托者必达,守道者困悴。无报於身,必见割夺。有私于己,必得其欲。是以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唐房玄龄等晋书刘毅传史料二中的选官标准有何变化。依据史料,概括九品中正制的弊端。变化:由注重才德到注重门第。弊端:中正官徇私舞弊;世家大族垄断仕途;扼杀人才;败坏社会风气。史料三唐代科举考生可以“怀牒自列于州县”,允许自由报考,当时的取士原则兼顾着士子的平日才学和科场表现,若仅就规则而言,尚不周严。为杜绝舞弊,自宋真宗朝始,各级考
26、试的试卷一律“封弥”“誊录”,由皇帝主持的殿试也实行初考、复考、详定三级评定制度。在宋代,科举入仕者逐渐增多,成为文职官僚队伍中的核心力量。赵宋统治者鼓励敞开言路,士大夫们在处理各类国家事务之际亦敢于负责而直抒己见。摘编自袁行霈等中华文明史唐宋时期科举制的发展呈现了怎样的趋势,试分析科举制的进步性。趋势:开放性;严密化。进步性:扩大了官吏来源;追求公平公正;加强了中央集权;提高了官员素质。朝代选官制选拔方式标准选官权西周至春秋世官制世袭血缘奴隶主、贵族春秋战国军功爵制军功大小军功国君、贵族汉代察举制察访荐举品行地方官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品评门第中正官隋唐至清科举制考试才学中央选官方式:由世袭、
27、推荐到考试,趋向公平、公开、公正。选官标准:由家世门第演变为学识才学,趋向科学和公平。选官权力:选官权从地方到中央,体现中央集权加强。根据表格,概括中国古代选官制度演变的趋势。选官形式:从形式多样到八股取士逐渐走向僵化单一。【拓展】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制度选官制度变化的实质:把官员的选拔权收归中央,反映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加强。中国古代官员管理(考核和监察)中国古代官员的监察指封建国家对政府官员的监督、考察及检举。中国古代官员的考核指上级主管部门对所属官吏在一定任期内施政的效果进行考察。二中 国 古 代 的 官 员 考 核 制 度考满与考察考满:依年限分为“初考”“再考”和“通考”考察:外地官
28、员三年一次的朝觐考察和京官六年一次的京察。二、中国古代官员的考核制度上计制上计考核的结果是官员赏罚的依据流于形式门阀士族势力强大,战乱频仍,虽然制定了相应的考核法规,但大都流于形式。接受考核巡察九品以上官员每年要考核,地方官每年要派员向中央报告,或由皇帝遣使到州县巡行考察。四善二十七最以品德和才能为标准考核官员,分为九等,依据考核结果确定官员升降考课制度包括三年一次的京察和大计,分别考察京官和外省文官。秦汉魏晋南北朝隋朝唐朝明朝清朝县郡中央上计制县将户数增减、农田垦植、社会安定状况等,上计于郡郡国汇编,制成计簿,上报中央以考课结果的优劣来决定对官员的赏罚升降负责核实政绩的虚实御史府性质:是中央
29、政府用来对地方政府实行财政监督和政绩考课的制度。作用:加强对地方官员的管理和控制,也意味着中央对地方财政控制的加强。1.秦汉【典例研析】(2022全国高二课时练习)汉代实施考课制度,由上级对下级官员的品行作为进行考核,作为对官员赏罚黜陟的依据。下图为在四川出土的东汉“考课”画像砖。该画像砖的史料价值在于A寄托了人民对清官政治的期待B表现出制度的严肃性和科学性C反映了其对政治生活影响巨大D说明考课成为政治压榨的手段【答案】C【解析】题干中的画像砖体现了考课的场景,其中被考课的官员在考课官员面前表现得极为虔诚,可见考课制度对官员的执政及言行影响极大,所以反映出其对政治生活的影响巨大,C项正确;2.
30、魏晋南北朝 尚书、侍中考课、一曰掌建六材,以考官人;二曰综理万机,以考庶绩;三曰进视唯允;以考谠言;四曰出纳王命,以考赋政;五曰刑法,以考典刑。王昶考课事评价:魏晋南北朝门阀士族势力强大,战乱频仍,虽然曹魏、西晋、北朝制定了相应的考核法规,但大多流于形式。3.隋唐考核部门尚书省的吏部考核方式地方报告中央皇帝巡查州县考核标准品德、才能 考核结果分九等,确定官员升降四善德慎公勤 唐代的考课制度有三大主要特点:一是覆盖广泛,把所有的官与吏均纳入考课范围;二是等级与标准明确、客观,便于执行;三是制度严密,既有专门负责此事的机构,又有明确的考课时限,既有校考使,又有监校使,相互制约、相互监督。宋代也制定
31、了严格的标准考核官员。材料:大小之官,悉由吏部,纤介之迹,皆属考功。隋书儒林传【典例研析】(2022全国高二课时练习)如图为唐代告身(官员接受官职凭证)书写格式示意图。据此可以推知,当时A德行是选拔官员的主要标准B官员任用制度趋于规范C三省机制保证了用人的公平D尚书省拥有最终决定权【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唐代官员授职要经过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的签字,任官制度趋于规范,B项正确;材料与官员选拔标准无关,排除A项;材料得不出用人公平,排除C项;尚书省并没有最终的决定权,排除D项。故选B项。宋代定期勘验官员以定升迁的制度称为“磨勘”,由审官院考核京官,考课院考核地力官。南宋在御史台设考课司,
32、共掌考核,标准:“四善四最”。4.宋朝:制定了严格的标准考核官员。材料:及三岁,不限中外职任,但非曾犯入已赃,令审官院磨勘以闻,当议迁陟。宋真宗诏书(2022湖北宜昌市夷陵中学高二阶段练习)据宋史职官三记载:宋代,“凡命官,随所隶迁,以其职事具注于历(也称历纸,用于记录官员履历或功过),给之于其属州若司,岁书其功过。应升迁授者,验历按法而叙进之”。此记述可用来说明,宋代A皇权专制统治空前加强 B官员升迁受到了严格限制C地方官员追求任职政绩 D官员考核实现档案化管理【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宋代注重记录官员履历或功过,强化对官员的考核,官员考核实现档案化管理,D项正确;军机处的设置标志皇权
33、专制统治空前加强,排除A项;材料并不说官员升迁受到严格限制,而是强调官员考核,排除B项;材料强调官员考核,而不是地方官员追求任职政绩,排除C项。故选D项。5.明清依据升迁降调考察外省文官考察京官四格:守、才、政、年四个方面(操守、才干、政务、年龄)八法:官员不合格的八个方面 (贪、酷、不谨、罢软无为、浮躁、才力不及、年老、有疾)考满考察明朝考核清朝:考课制度京察大计内容重在查处官员的贪、酷和不作为初考再考通考京察外察结果称职平常不称职贪、酷者削职为民,情节严重者依法惩办罢软、不谨者免职浮躁、才力不及者降职使用。考核标准:四格八法【探究】结合材料,谈谈你对中国古代考核问题的看法。材料 考核是中国
34、古代官员管理的一项重要制度,历代十分重视考核制度的建立与完善。明朝张居正曾说:盖天下之事,不难于立法,而难于法之必行;不难于听言,而难于言之必效。若询事而不考其终,兴事而不加屡省,上无综核之明,人怀苟且之念。虽使尧舜为君,禹皋为佐,恐亦难以底绩而有成也。张居正请稽查章奏随事考成以修实政疏辩证积极一定程度监督作用;提升良好素养,推动吏治清明和行政效率的提高,社会秩序良性发展局限本质是维护君主专制,“只唯上,不唯实”,不能从根本上杜绝官僚队伍中的腐败和低效等现象启示对于当今社会建立更加科学、合理、公正、有效的官员考核制度,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发展中 国 古 代 官 员 的 考 核 制 度 小 结朝
35、代考核制度考核标准特点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宋朝明朝清朝上计制土地人口、财政收入、治安情况流于形式吏部考核品德、才能制定了严格的考核制度政绩考满和考察政绩、贪酷和不作为京察和大计才能、操守、政务1、考核方法与考核法规完善2、考核重德尚能3、据考核结果奖惩激励4、监察监督人员介入考核过程 我们的先人们早就认识到,反腐倡廉的核心是制约和监督权力。我国古代很早就有监察、御史、弹劾、谏官等方面的制度。这些制度有不少在历代反腐倡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对我们推进反腐倡廉制度建设具有借鉴意义。三中 国 古 代 官 员 的 监 察 制 度秦汉秦在中央设御史大夫;汉在地方设刺史隋唐中央设立御史台;地方设立道作为监察区
36、两宋中央设立御史台;地方划分路作为监察区;台谏合一元中央设立御史台;地方设行御史台、肃政廉访司明清都察院和六科(科道)特点:逐渐制度化、专职化、体系化、约下不约上。三、中国古代官员的监察制度1.秦朝秦统一后,从中央到地方建立起比较完备的监察制度。汉书百官公卿表明确记载:“御史大夫,秦官,位上卿,银印青绶,掌副丞相。”可知御史大夫不仅是最高的监察官,而且地位显赫。秦统一前已有御史掌监察,统一后更名为御史大夫,加上了“大夫”二字,显然是其地位极大提高的标志。据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秦统一后将全国划分为三十六郡,郡中设置郡守、郡尉、郡监。郡监,就是郡中掌管监察的官员。郡监又称“监御史”,表明是从中央御
37、史系统派生出来的。卜宪群秦朝御史大夫制度之历史得失监御史职责令人案行之,举劾不从令者,致以律,论及令、丞。中央:御史大夫 地方:监御史“典正法度”“举劾非法”中央:御史大夫 地方:刺史垂直体系“位卑权重”的格局,使垂直体系中的官员能够利用他们“权重”的优势,想方设法改变自己“位卑”的处境。汉代的御史大夫升为三公、刺史变为州牧,以及尚书台由少府属下转化为后来的最高行政机关,都说明了这一点。刘文瑞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前期前期对于防止地方分裂割据,加强中中央对地方的监督和控制,巩固国家统一起到了积极作用。后期后期掌握地方的军权和行政权,变成了割据势力,严重威胁了中央集权,导致国家分裂。2.汉朝刺史每年八
38、月巡视所部郡国,“省察治状,黜陟能否,断治冤狱,以六条问事”。刺史由丞相派属员分任,秩六百石,但出刺时代表朝廷,故“位卑而权重”。十三部刺史的设立,加强了朝廷对地方的控制。白寿彝中国通史刺史特点分区域设专职监察官;定期巡视;细化监察职责;监察官“位卑权重”刺史的职权虽重,却不直接处理地方行政事务。汉承秦制,在中央仍设置御史大夫。汉武帝为加强对地方郡国的监察,于元封五年(公元前106年)分全国为十三个监察区,置十三州部刺史。作用:强化地方管理,加强中央集权;巡视监察制度自此延续。西汉刺史制度有何特点?作用?【典例研析】(2021全国高考真题)汉代,中央各部门长官与地方各郡太守自行辟召属官,曾一度
39、出现“名公巨卿,以能致贤才为高;而英才俊士,以得所依秉为重”的现象。能够保障辟召制度有效运作的是A分科考试选官制建立B监察体系的改进C郡国并行制度的完善D察举制度的实施【答案】B【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辟召制度是察举制的补充,选拔了大量真才实学之人,其运作是辟主根据民间呼声或自己的见闻,使出身草野没有机会入仕之人进入统治阶层。辟召制度是“中央各部门长官与地方各郡太守自行辟召属官”,要保证其有效运作并加强中央的控制,这就需要监察体系的改进,故B正确;分科考试选官制指的是科举制,故A错误;郡国并行制度是地方行政制度,和材料没有必然联系,故C错误;察举制度和辟召制度是两种不同的选官制度,故D错误。
40、3.隋唐殿中御史御史中丞监察御史御史大夫御 史 台分工明确,相互配合,形成一套比较完整的监察系统。唐太宗将全国分为十道监察区,玄宗时增为十五道,每道派监察御史一人定期或不定期巡回监察。中央:御史台,长官御史大夫 地方:唐太宗将全国划分十道监察区中央 监察谏院御史台在中央承唐制设御史台宋代监察制度的重大变化就是台谏合一,御史拥有谏官的议事权,谏官拥有了御史的监察权。宋朝在地方监察制度方面建立了与路、府州二级相适应的监察体系,并且对地方监察体制自身监察进行了强化。其在路上建立四监司,府州一级设置了通判,称为“监州”,与知州同领州事并专门负责对知州的监察。中央 监察通判四监司北宋地方权力分配示意图中
41、央御史台,谏议大夫(台谏合一)地方四监司,通判4.宋代5.元朝中央御 史 台地方行御史台肃政廉访司6.明清明:改御史台为都察院,罢谏院,设六科给事中,成为六部的独立监察机构,科道并立。清:沿袭明代,仍设都察院,以都御史为主事官。雍正年间,将六科给事中归属都察院,科道合一,实现监察权的统一。监察机构严密特点:御史和六科给事中品级虽低(正七品),但权力很大【典例研析】(2022山东高考真题)明朝时期,朝廷除对各地的监察御史进行考核外,还要求地方按察使司按时据实上报御史巡按地方时有无铺张浪费以劳州县等情况。这些规定旨在A保证监察规范有效B限制监察御史权力C协调中央与地方的关系 D拓宽对地方的监察渠道
42、【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朝廷对各地的监察御史进行考核,同时要求地方上报御史巡按地方时的相关情况,说明朝廷加强对监察御史的管理,目的是保证监察规范有效,A项正确;材料是加强管理不是限制权力,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协调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排除C项;材料是加强对御史的管理,没有涉及拓宽对地方的监察渠道,排除D项。故选A项。【典例研析】(2021全国高考真题)明代,在浙江桐乡县,地方官员若出身进士,当地的秀才就“不胜谄事”,若出身举人,便随意提出要求,“苟不如意,便加词色犯之”。这现象反映出A官员士绅之间关系紧张 B士人舆论左右地方政事C出身等级决定行政能力 D科考功名影响官员威望【答案】D【解
43、析】材料信息是,明代秀才对出身进士的地方官员“不胜谄事”,对出身举人的地方官员则随意提出要求。这实质上反映出进士的功名比举人的功名更具威望,故D正确;材料体现不出官员士绅之间关系紧张,故A错误;材料没有士人舆论左右地方政事的信息,故B错误;出身等级不可能决定行政能力,故C说法错误。材料一 汉武帝派出的刺史,论职级只有六百石,却可弹劾了二千石的郡国长官。唐代御史台成为一独立机构,所谓三省、六部、一台,监察权脱离相权。宋朝谏官脱离了门下省,变成了秃头的,独立的,不再隶属于宰相了。地方设通判,直隶皇帝。材料二 唐朝规定,一个官吏必须有地方行政官的经历,才能到中央担任监察官吏。宋朝规定,凡未经两任县令
44、者不得为御史。在选拔监察官时特别重视文化素质,其中绝大部分为进士出身。材料三 中国古代监察制度十大特征:第一,御史是皇权的御用工具。第二,皇帝握有最高的监察权。第三,监察机构独立,自上而下垂直监察。第四,监察官秩卑、位尊、权重、赏厚。第五,历代统治者注重监察官的遴选。第六,凭实绩黜陟,严格考核监察官。第七,监察活动法律化。第八,监察方式多样化。第九,允许风闻言事。第十,监察权与行政职权混淆。【探究】谈谈如何评价中国古代的监察制度?在整顿吏治,打击地方割据势力,维护中央集权,谏正皇帝过失,防止决策失误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受制于皇权、人治,政监混一,闻风弹人中国古代官员的监察制度小结朝代中央地方秦
45、/汉朝隋唐两宋元朝明朝清朝/御史大夫御史大夫御史台御史台、台谏合一御史台都察院、六科都察院十三州刺史唐太宗将全国分为10道监察区,派监察官巡回监察地方划分路为监察区(四监司)御史台、肃政廉访司御史巡按各省概括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特点与作用。1.机构独立,与行政机关分离。2.依赖皇权,为皇权服务。3.体系严密,垂直监察。4.以轻制重。5.监督方式多样。作用:利于整顿吏治,减少腐败行为的发生,提高行政效率;利于维护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局限:受制于皇权,无法杜绝官僚队伍中的腐败和低效现象;实质:维护君主专制,巩固中央集权的工具。官员选拔制度官员选拔制度官员考核制度官员考核制度官员监察制度官员监察制度中中国国古古代代官官员员的的选选拔拔与与管管理理秦汉御史大夫宋代台谏合一明清科道合一秦汉上计制魏晋南北朝流于形式隋唐宋四善二十七明清考满、考察西周至春秋世官制春秋战国军功爵制秦朝以法为教、以吏为师汉朝察举制隋唐宋元明清科举制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本课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