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一、(2019北京,2224,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在绵延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中华民族始终不乏英雄的身影。何为英雄?英雄,就是当人民、国家处于危 险之时,不惧艰险,挺身而出,解黎民于倒悬,救国家于危难,即使付出生命也在所不惜的杰出之人。 誓要“精忠报国”的宋朝名将岳飞,为抵御外侮,满怀一腔热血,义无反顾奔赴沙场。“许身国威壮河 山”的两弹元勋邓稼先, 在一次核试验发生事故时,明知会有遭受核辐射的危险,但为了取回破碎的部件,了 解事故的原因,他坚决地说:“我进去吧。”为了民族和国家的利益,用生命担当使命,这正是英雄们所具有 的一种高尚的品质。 面对危险,把生的希望留给他人,这是英雄
2、不同于凡人的又一可贵之处。2018年10月11日,在云南省麻栗 坡县的老山雷场扫雷行动中,面对复杂雷场中的不明爆炸物,杜富国对战友说了句“你退后,让我来”。在,A组 北京中考题组,突遇爆炸时,他本能地一挡,两三米外的战友得救了,他却从此失去了双手和双眼。在危险时刻第一个冲上 前去,用自己的牺牲换取他人的平安和幸福,这种舍己为人的气概正是英雄们身上所具有的伟大气质。正由于英雄具有这些崇高的品质,其对社会发展所起的作用是不可估量的。对个人而言,英雄为我们树 立起精神的标杆,影响着一个人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对国家而言,英雄是国家的符号,每个国家都需 要有引以为豪的英雄。英雄们身上所具有的光辉品质
3、,正是构筑民族精神最重要的元素之一。可以说,正 是千千万万的英雄,才使得我们的国家和民族于危亡中现生机,由积贫积弱走向繁荣昌盛。 因为英雄具有崇高的品质和巨大的价值,所以, 。郁达夫在纪念鲁迅大会上说过,一个没有 英雄的民族是不幸的,一个有英雄却不知敬重爱惜的民族则是不可救药的。尊崇英雄,是对历史的尊重,是 对正义的维护,是对信仰的坚定,是对未来的守望。让我们把学习英雄作为一种时代的追求,让崇尚英雄蔚 然成风。 1.根据你对全文论述内容的理解,结合上下文,在第段横线处补写一句话。(2分),2.阅读全文,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2分) ( ) 甲文章开篇提出中心论点:中华民族在五千年历史中始
4、终不乏英雄的身影。 乙文章列举岳飞、邓稼先、杜富国的典型事例,来论证英雄所具有的品质。 丙第段从个人、国家两方面,论证了英雄具有构筑民族精神的重要价值。 3.下面是两位英雄留下的诗句。请你任选其一,结合诗句的内容和上面的文字, 简要说明他(她)具有怎样的 英雄品质。(3分)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 拼将十万头颅血,须把乾坤力挽回! (秋瑾),一、 1.答案 (示例)全社会都要崇尚英雄 解析 本题考查归纳中心论点的能力。文章首段阐释英雄的内涵;中间部分论述英雄具有高尚品质,以及 英雄对社会发展有不可估量的作用;尾段得出结论,强调社会需要崇尚英雄。画线处的句子是尾段总起句, 起
5、概括作用,横线前一句提到“英雄具有崇高的品质和巨大的价值”,结尾提到把学习英雄作为一种时代 的追求,故应填“全社会都要崇尚英雄”。注意补写的句子的思路要与前后文一致。 2.答案 乙 本题考查提取观点,判断观点和材料关系的综合能力。甲处,开篇指出“中华民族在五千年 历史中始终不乏英雄的身影”,起到引出话题的作用,并非中心论点。丙处,第段仅从国家方面对“英 雄具有构筑民族精神的重要价值”这一论点进行论证,并未从个人方面进行论证。 解题关键 明确文章观点,理清论证思路。,3.答案 (示例)我选文天祥的诗句。文天祥在诗句中说要“留取丹心照汗青”,表达了为国家甘愿赴死的 豪情。文中说英雄有“为了民族和国
6、家的利益,用生命担当使命”的品质。所以,文天祥具有为国家甘愿 献身的英雄品质。 解析 文章论述的英雄品质有:为了民族和国家的利益,用生命担当使命;舍己为人的气概等。据此,再联系 诗句内容作答即可。文天祥诗句的意思是为了国家宁愿赴死;秋瑾诗句的意思是为了国家、民族甘愿赴 死。这两个诗句都表现了为了国家甘愿牺牲的英雄品质。,二、(2018北京,2224,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读书是一个人成长的重要途径。读书的方法多种多样,但循序渐进是最基本的方法。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一个渐进的过程,都是从无到有,从小到大,逐步完善的。读书也一样,必须由少到多, 由浅入深,逐步理解、消化、吸收。“万丈
7、高楼平地起”,大楼要一层一层往上盖,书也要一点一点认真 读。正如清代陆清献在示儿书中所说:“一日所读虽不多,日积月累,自然充足。”读书如果违背了循 序渐进的规律,急于求成,就好像肚子饿时吃饭,狼吞虎咽,囫囵吞枣,不仅没能品尝到菜肴的滋味,甚至可能 会因噎废食。数学家华罗庚也说:“学习上切忌好高骛远,急于求成。学得不扎实,你想来得快些,结果反倒 慢了。”可见,循序渐进是一种符合事物发展规律的读书方法。 任何学科的知识体系都是由浅入深建立起来的,起点都是基础知识。循序渐进的读书方法是与学科知识 体系的特点相适应的,因此,读书就要从基础知识开始。 杰出的科学家都是从最简单的加减乘除开始学起, 杰出的
8、画家都是从最简单的线条和色彩开始练起,杰出的文学家也都是从最简单的遣词造句开始写起。他 们都是在起点就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才会不断提高,有了后来的成就。这充分说明打好基础,循序渐进,才会 取得好的结果。,在循序渐进的阅读中,随着对内容理解的不断加深,人们会产生更深入的思考,因而循序渐进的阅读就成 为读书者进步的阶梯。南宋哲学家朱熹曾说“读书之法,在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这是他对自己读书 经验的总结。他曾每日从礼记左传等经籍中选取两段,反复阅读,出口成诵,进而不断思考,融会贯 通,最终形成自己的思想。正是这样,他才成为伟大的哲学家。 青年人读书欲望很强,读书劲头很大,这是可喜的现象。但有些人读
9、书贪多求快,“在空中起跳”,忽视打好扎实的基础,违背了循序渐进的规律,结果收效甚微。因此,一个人只有掌握了正确的读书方法,才能日益精进。 1.上面的文字告诉我们的一个道理是 。(限12个字以内)(2分) 2.阅读全文,判断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 ) 甲第段分别引用陆清献和华罗庚的话,来充分论证本段的观点。 乙第段论述的重点是:任何学科知识体系的起点都是基础知识。 丙第段先说内容理解的加深会带来思考的深入,据此提出观点,再用朱熹的言行作证明。 3.下面是论语中关于学习的两则语录,哪一则有助于你理解上面的文字?请简要说明理由。(3分),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子曰:“学而
10、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二、 1.答案 (示例)读书应当循序渐进 解析 本题考查提炼概括论点的能力。本文第段提出论点:循序渐进是最基本的读书方法。第段指出 循序渐进是一种符合事物发展规律的读书方法。第段阐述读书就要从基础知识开始,打好基础,循序渐 进,才会取得好的结果。第段指出循序渐进的阅读是读书者进步的阶梯。第段总结:一个人只有掌握 了正确的读书方法,才能日益精进。由此提炼概括中心论点。注意字数限制。 方法技巧 提炼论点的方法: (1)明确论题,摸准论点。 (2)分析结构,把握论点。 (3)根据论据,辨析论点。 (4)抓住语言标志,确认论点。 2.答案 乙 第段首先从任何学科知识体系的起
11、点都是基础知识谈起,引出读书要从基础知识开始的观 点;然后论证了“打好基础,循序渐进,才会取得好的结果”的观点。,易错警示 理清思路 首先要理清句子与句子之间的关系,尤其是逻辑关系;其次要明确文章的话题和论点,不能断章取义。 3.答案 (示例1)我选择。这则语录说的是“温故而知新”的读书方法能使人进步,而文中说的“循序渐 进”也是一种能使人进步的读书方法。所以,这则语录有助于我理解掌握正确读书方法的重要性。 (示例2)我选择。这则语录说的是在学习过程中要学与思相结合,才能有所收获,而文中说在循序渐进的 阅读中能产生深入的思考,从而使人进步。所以,这则语录有助于我理解阅读中思考的重要性。 解析
12、“温故而知新”是一种温习旧知识能产生新的思考,从而使人进步的读书方法,文中“循序渐进” 也是一种能使人进步的读书方法,故这则语录有助于理解文章。“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是说学 与思结合才能有更多的收获,读书循序渐进的过程就是一步步加深思考的过程,故这则语录有助于理解文 章。解答时二者选其一进行说明即可。,三、(2017北京,1719,9分)阅读石可破也,而不可夺坚,完成13题。 石可破也,而不可夺坚 “石可破也,而不可夺坚;丹可磨也,而不可夺赤”,出自吕氏春秋诚廉,意思是说:石头可以被碾碎,但 不能改变它坚硬的本质;丹砂可以被磨细,但不能改变它赤红的本色。对于华夏儿女来说,名节操守不容玷
13、 污,理想志向不可动摇,就如同石之坚、丹之赤一样不可改变。 自古以来,中国人就非常重视名节操守和理想志向,认为这是人的“正性注”。大雪压枝,不改四季青葱 的本色,是松柏的品节;狂风席卷,不改九天翱翔的征程,是鲲鹏的志向。古人从大自然中获取灵感,认为天地 之间,虽然品物万殊,但皆有其正性。人的正性就是“人间正气”。 古往今来,凡立身高洁、守志坚决之人,皆能为保持品节而坚贞不屈,为固守信念而视死如归,文天祥便是 典范。南宋末年,文天祥临危受命,率军抗敌,兵败被俘,不受威逼利诱,至死不屈。“孔曰成仁,孟曰取义,惟,其义尽,所以仁至”是文天祥忠贞不渝品质的表现;“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更是他
14、大义凛 然、为国捐躯的真实写照。 。八十多年前,中国工农红军在物质条件极其匮乏的情况下爬雪山,过草地,冒着枪林弹雨,出生 入死,克服重重艰难险阻,到达了革命圣地延安。在高原寒、炊断粮、风餐露宿的条件下,在面对围追堵 截、伤亡巨大的情况下,若没有坚韧不拔的钢铁般的意志,若没有救国救民于水深火热之中的理想信念,红 军就不会成就两万五千里长征这一闻名世界的壮举。 植根于传统文化的“人间正气”,为中华民族的血脉相承提供了凝聚力和驱动力,是我们创造美好未来 的坚实基础。“石可破也,而不可夺坚;丹可磨也,而不可夺赤”,这种“人间正气”激励着中华儿女不忘初 心,为实现“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取材于姜广辉的
15、同名文章,有删改) 注 正性:最根本的品性。,1.下列词语中,对理解本文中心论点起关键作用的两个词语是 和 。(2分) 名节操守 理想志向 不可改变 人间正气 大义凛然 出生入死 2.根据上下文的论证过程,在第段的横线处填写句子,恰当的一项是(3分) ( ) 甲既然个人如此,群体理应也是这样 乙个人尚且如此,一个群体更是这样 丙不仅个人如此,一个群体也是这样 3.请你从阅读过的文学作品中选择一个人物(文天祥除外),借这个人物说说你对“石可破也,而不可夺坚” 的理解。(4分),三、 1.答案 名节操守 理想志向 解析 本题考查对文章中心论点关键信息的理解能力。中心论点的理解主要源于分论点内容,文
16、章从个人 和群体两个方面进行分析论证,分析了个人和群体对自己名节操守和理想志向的坚守和付出的意义。依此 我们可以判定,对理解本文中心论点起关键作用的两个词语应该是“名节操守”和“理想志向”。 2.答案 丙 本题考查理清思路、理解段落间关系的能力。第段分别从个人和群体两个角度论述 “凡立身高洁、守志坚决之人,皆能为保持品节而坚贞不屈,为固守信念而视死如归”的观点。两段内容 构成递进关系。 3.答案 (示例)小说红岩中的江姐,为实现劳动人民翻身解放和建立新中国的革命理想,面对敌人的严 刑拷打坚贞不屈,这正是“石可破也,而不可夺坚”的具体表现。 解析 对“石可破也,而不可夺坚”的理解,首先要立足于文
17、本作者的观点“能为保持品节而坚贞不屈,为 固守信念而视死如归”;然后选取文学作品中能够体现这种精神的人物,阐释这个人物是如何实现对品节 的保持、对信念的固守的;最后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写出自己的理解。,四、(2016北京,2123,9分)阅读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完成13题。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句话出自论语,是儒家思想的精华,也是中华民族千百年来遵循的处世之 道。其实质是推己及人,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也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将心比心”“换位思考”。 就日常生活来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维护社会公德、促进社会和谐的准则。我们应该从自己的 所欲所想出发,推及他人,从而理解
18、他人的所欲所想,以此规范自己的行为。比如,你不愿被人嘲笑,那你就不 要嘲笑他人;你不愿被人非议,那你就不要非议他人;你不愿被人欺骗,那你就不要欺骗他人。这就是“己所 不欲,勿施于人”。如果只想“我高兴就好”“我便利就行”,不顾他人的感受,那人与人之间就必然失去 友善,社会也难以和谐。人们可能都有类似的经历:在早晚高峰堵车时,总有这样的司机,只图自己的一时便 利而不顾他人,左穿右插,随意变线加塞儿。这种做法,轻则会惊吓对方,进而引发纠纷,重则会造成交通事 故,甚至危及生命。不论出现哪种结果,都是损人不利己。可见,只有遵守“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一准则, 人们才会相互理解、减少矛盾,社会才会和谐。
19、 同样,“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也是我国处理国际关系的重要原则。习近平主席在阐述我国和平外交政,策时,一再重申,在五千多年的人类文明发展中,中华民族一直秉承和平、和睦、和谐的理念。“以和为贵”“与人为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理念已深深根植于中国人的精神中,体现在中国人的行为上。中国人民近代以后经历了一百多年战乱频发的惨痛历史,最懂得和平的宝贵,最懂得发展的重要,决不希望这样的悲剧在任何地方重演,绝不会将自己曾经遭受过的悲惨经历强加给其他国家和民族。由此可见,中国奉行的和平外交政策是从自己的切身体会出发,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彰显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当代价值。 总之,奉行“己所不
20、欲,勿施于人”的原则,既是 ,同时也是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传承中华民族精神的时代需要。 1.根据文意,将文章第段横线处的内容补充完整。(限18个字以内)(2分) 2.阅读第段,简要分析作者是如何就“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维护社会公德、促进社会和谐的准则” 展开论证的。(3分) 3.读了这篇文章,你会有怎样的思考?请结合现实生活作简要说明。(4分) 你的思考:,你的说明:,四、 1.答案 (示例)人们相互理解,促进社会和谐的必要条件 解析 本文是从两方面来论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必要性的。第段、第段分别从“维护社会公 德、促进社会和谐”和“处理国际关系”两个角度加以阐述的。“同时也是弘扬中
21、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 中华民族精神的时代需要”是对第段内容的总结;依此可根据第段内容概括出“人们相互理解,促进 社会和谐的必要条件”之类的结语。 解题关键 此题要求填写结论段的关键语句,做题时要关注所填写语句在文章中的作用,进而分析其与前 文各语段内容的关系。 2.答案 (示例)首先提出观点,然后从正反两方面论述,最后点明遵守“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一准则的社 会意义。,解析 本段分为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提出本段观点“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维护社会公德、促进 社会和谐的准则;第二个层次借助对比论证观点;第三个层次点明这一准则的社会意义。 3.答案 (示例)你的思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固然好
22、,“己所欲”就“施之于人”一定会好吗? 你的说明:家长不顾我们的兴趣爱好,一味地按照他们的意愿替我们报各种兴趣班,结果家长付出很多,却没 能把我们的兴趣培养出来。 解析 对于文章的思考,可以从观点的现实意义、说服力等角度展开。说明时,要结合现实生活进行阐释。 易错警示 本题给了考生广泛的答题空间,但是需要注意思考不能脱离文本主要内容,解释说明要结合现 实生活,同时解释说明一定要与思考的内容相关。,五、(2015北京,2123,9分)阅读中华传统美德的时代价值,完成13题。 中华传统美德的时代价值 中华传统美德,是指中国五千年历史流传下来的优秀道德遗产,是中华民族千百年来处理人际关系以及 人与社
23、会关系的实践结晶,在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今天,仍然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 传统美德中最重视一个“忠”字。传统意义上的“忠”,虽然有忠于君主的糟粕成分,但更多的是对祖 国的忠诚。屈原自投汨罗,张骞出使西域,戚继光抗倭,林则徐销烟这些先贤的事迹之所以为人们世代 传颂,就在于这种“忠”实际上促进了国家、民族发展。孙中山先生曾说:“现在说到忠于君,固然是不可 为;说忠于国是可不可呢?忠于事又是可不可呢?我们做一件事,总要始终不渝,做到成功。如果做不成功,就 是把生命去牺牲,亦所不惜,这便是忠。”今天弘扬“忠”,就是提倡每一个人既要热爱我们的文化、族群, 又要忠于职守,尽心竭力做好每一件事。这种于国于事
24、的担当意识,是实现民族复兴的强大动力。,传统美德对促进人际和谐有积极作用。传统美德以仁爱为本,论语中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孟子中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注,都体现了这种仁爱美德。“仁者爱人”,一个 有仁爱之心的人,就必然为爱所驱使,为所爱的人奉献,关心他,爱护他。因此,这种美德是调节人际关系、保 障社会和谐不可或缺的。近年来,一些人过分追求个人私利,导致了人际关系的冷漠与紧张,影响了社会的 和谐与稳定。倡导仁爱,可以唤醒人们的道德良知,提升奉献意识,使人与人相互为善,彼此之间充满友爱。 因此,充分汲取传统道德中的仁爱美德,既是净化社会风气的需要,也是实现社会和谐的需要
25、。 就个人而言,传统美德有助于为安身立命提供精神营养。读陋室铭可以知道,唐朝诗人刘禹锡,虽身 处逆境却不改高洁的情操和乐观的人生态度,就是因为他在仕途失意、不能“兼善天下”时,便以“穷则 独善其身”作为立身行事的准则,从而获得了“惟吾德馨”的精神回报和巨大的自我满足感。可见,中华 传统美德,会为我们提供丰厚的精神营养,进而转化成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 总之,今天的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而是植根于民族文化的沃土,对传统美德的继,承与升华。我们只有继承中华传统美德,赋予它新的时代内涵,才能促进社会道德体系的建设,将中华优秀 传统美德发扬光大。 (选自肖群忠的同名文章,有删改) 注
26、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出自孟子梁惠王上。意思是尊敬自己的老人,并由此 推及尊敬其他的老人;爱护自己的孩子,并由此推及爱护别人的孩子。 1.读完这篇文章,对于传统美德的时代价值,你的认识是 。(不超过25字)(2分) 2.阅读第段,说说作者是如何阐述“忠”的时代价值的。(3分) 3.阅读第段,结合生活实际,说一说你怎样理解“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现实意义。(4分),五、 1.答案 (示例)传统美德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根基 解析 梳理全文的论证思路可知:第段提出中华传统美德“在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今天,仍然具有 重要的时代价值”;第段则论述了传统美德中的“忠”是实现民族复兴的强大
27、动力;第段论述了传统 美德对促进人际和谐有积极作用;第段则从个人角度,论述传统美德有助于为安身立命提供精神营养;第 段总结,只有继承中华传统美德,才能促进社会道德体系的建设。可见本文论证的是“传统美德对社会 主义道德建设的重要意义”,围绕此观点阐述认识即可。 审题技巧 本题题干要求针对“传统美德的时代价值”这个话题谈认识,审题时要关注此话题就是整篇文 章的论题,题干要求谈对论题的认识,就是要求理解和归纳论点。 2.答案 (示例)这一段首先提出“忠”是传统美德中的重要内容,然后从忠于国和忠于事两个方面来阐释 “忠”的内涵,最后指出“忠”在当今时代的价值。 解析 本题实质是要求考生梳理第段的论证思
28、路。第段共6句话,第1句提出了“忠”是传统美德中最 重要的内容。第24句论述传统意义上的“忠”以及“忠”的意义。第5句论述了今天“忠”的含义。,第6句指出“忠”在当今时代的价值。对这6句话分层整合即可。 3.答案 (示例)“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意思是尊敬自己的老人,并由此推及尊敬其他的老人。这种推己 及人的美德是一种仁爱之心的体现。现实生活中,我们不仅要敬爱自己的老人,也要尊重、帮助其他的老 人。例如,乘车时主动为老人让座。这种仁爱之心,有助于改善人际关系,促进社会和谐。 解析 首先,结合注释解释“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其次,结合生活中的具体事例,阐明如何做到“尊敬自 己的老人,并由此推及尊
29、敬其他的老人”。第段主要论述了“传统美德对促进人际和谐有积极作用”的 观点,所以答案中也要阐明“老吾老,以及人之老”作为中华传统美德的时代价值。 解题关键 对语句的理解要结合生活中的具体事例进行阐释,同时解释清楚观点和事例的关系。,一、(2019广东,1214,1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坚定是生命的黄金 韩 青 这个世界上,有很多人在随声附和,走着别人的路,重复着别人的生活,一言以蔽之,他们缺少独立思考、独 立精神和独立人格,缺少人之为人的那份坚定。没有坚定,人就会随便更改方向,而一个随便更改方向的人, 随时可能走上一条错误的道路甚至不归路。 坚定,需要独立思考和独立精神;坚定,是我
30、们心灵的长城。有了坚定,我们就不怕外来的一切干扰。五 灯会元中记载了这样一件事,法常和尚是大师马祖道一的徒弟,学成后就长住大梅山,并在那里传法。马 祖道一听说后,就叫自己的一位学僧前去问法常:“你在马祖那里学习,都悟到了些什么啊?”他回答道:“即心是佛,所以,我就来这里讲解佛法了。”学僧说:“可是,最近大师讲非心非佛。”他听了,微微一笑,说:“这老汉还在迷惑扰乱人。他说他的,我讲我的就是了。”学僧回去一一报告给大师,大师听了,拊掌大声称赞说:“大梅山的梅子熟了啊。”正是坚定,使他赢得了声誉,否则,他可能会成为一个没有主见的人。,B组 20152019年全国中考题组,坚定,要依据事实,要在对事实
31、正确理解、科学分析、综合评估的基础上做出判断。容斋随笔中提 到这样一件事,当年,隋文帝进攻陈朝,大军已经来到江边,而陈朝的都官尚书孔范对陈后主说:“长江是天然 屏障,自古以来分隔南北方,今天敌军难道能够飞渡吗?”陈后主认为他说得正确,也就没有严加防范,结果 兵败亡国,孔范也流落到偏远地方。孔范的错误,就在于脱离事实,自以为是,盲目坚定。可见,对没有把握的 事情,不要随意判断,轻易下结论。盲目的坚定,只能害人害己。 坚定,需要独立的人格,在该坚定的事情上,必须坚定。当年,林肯竞选总统时,几个朋友从某个会场给他发 来电报,告诉他当总统还差两票,但只要他在当选总统后能给他们两个人在国会中谋个位置,那
32、么票数即可 额满。他回答道:“这不是交易,我绝不许可。”如果没有这样的坚定,他也不会成为一个受人敬仰的总统, 他的名字也不会在美国历史上熠熠生辉。 如果在该坚定的事上,不能做到坚定,那么这样的人就会变得不再完整。也许有人会说,管他完整不完整, 只要自己的利益不受损失就行了。这种利益至上的人,十有八九是一些名利之徒,在他们的世界里,根本没 有什么真理,如果有,那也是关乎利益的东西。说实话,这样随意改变自己做人的原则、底线的人,他们早已 游离在真、善、美的世界之外,甚至已经游离在人的意义之外,算不上真正意义上的人,这样的人,自然没有,什么境界了。 著名作家张炜说:“写作是一种心灵之业,要始终听从内
33、心的指引,更是追求真理的一种方式。”坚定也 是这样,源于心灵,听从心灵,更是对真理和世间美好的捍卫。有了这样的坚定,不管是怎样的私心杂念还是 五彩缤纷的诱惑,都不能改变它,因为有它当关,万夫莫开。 由此可见,坚定就是生命的黄金,有了它,我们的生命会变得更美好,更高贵,也更有价值和意义。 (选文有删改) 1.下列对文章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大梅山的梅子熟了”这句话含意丰富,表面上是说梅子成熟了,实际上是说法常已经悟道并有了独立 的见解。 B.第段引用孔范的事例,论证了要多做有把握的事情,对没有把握的事情要正确理解、科学分析和综合 评估的观点。 C.第段举出林肯竞选总统
34、的事例,旨在阐明在应该坚定的事情上,一定要坚持原则,坚守底线,保持独立的 人格。,D.利益至上的人大多是名利之徒,为了利益,可以随意改变做人的原则和底线,是游离在真善美之外的没有 境界的人。 2.下列与文中“坚定是生命的黄金”这个观点不相符的一项是(3分) ( ) A.战国时期的屈原,能够在浑浊的世道中不随波逐流,“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其人格和行 为的真实写照。 B.我最好的老师中的怀特森老师曾说:“每一个人都应该具有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事物真伪的能力, 同时也应该具有怀疑的能力。” C.文天祥被俘后,抵制各种诱惑,在正气歌中写下“是气所旁薄,凛烈万古存。当其贯日月,生死安足 论”
35、的句子,以表明心志。 D.“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王羲之自幼酷爱书法,坚持刻苦研习,正如他自己所说:“务斯道,废寝忘 餐。”最终成为一代书法大家。 3.文章第段,作者为什么说“坚定就是生命的黄金”?请结合全文回答。(4分),一、 1.答案 B 第段并未论证“要多做有把握的事情”。 2.答案 D 王羲之的例子重在论述“持之以恒,刻苦钻研”,与文中的观点并不相符。 3.答案 (1)把坚定比作黄金,强调坚定的重要性。(2)有了坚定,我们就不怕外来的一切干扰。(3)有了坚定, 我们的生命会变得更有价值和意义。(4)没有坚定,人可能走上一条错误的道路,甚至是不归路。(答对1点1 分,2点3分,3点4分
36、) 解析 “坚定就是生命的黄金”是全文的中心论点,弄清每一段的意思,提取中心句梳理概括即可。,二、(2018四川成都A卷,1012,10分)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3题。 也说颜值 过去,我们夸奖一个人长相英俊、风度潇洒,喜欢用“一表人才”。现在,网友们又发明了一个热词:颜 值。在价值多元化的今天,我们应该如何正确看待“颜值”呢?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相貌从未被大家忘记,“貌比潘安”的赞誉流传至今。但潘安被称赞并不单单因为 他的相貌,他的德行、他的才华、他对妻子的专情才是他被后人记住的关键所在。所以,颜值高固然是优 势,但仅有高颜值是远远不够的。 颜值高,让人易于在社会生活中占得先机。在人类的进化史
37、中,真的难以彻底剔除人性中的“爱美”基 因。放眼当今世界,相貌甚至被当成了一种商品或一个消费符号。在职场、社交场以及婚恋场上,颜值高 的人都比颜值低的人更加如鱼得水;而那些颜值不高的人,却不太容易在第一时间得到别人的垂青。于是, 很多人吐槽说:对这个看脸的世界失望了! 如果仔细研究人类发展史,颜值不高的人,对这个世界大可不必失望。就长远发展来说,一个人更重要的 是拥有德行和才华。,貌因德而美。外表是皮囊,德行才是核心,若非如此,再好的相貌也没有价值。汪精卫长相英俊,气度不凡, 可谓“颜值高”,但这样一位相貌出众的热血青年后来却做了汉奸,至今仍遭到中国人的唾弃。德不配颜, 徒有“颜值”之虚名,其
38、“高颜值”反倒成了一个笑话。 才补颜不足。颜值低是一种“先天不足”,才华却是弥补这种“不足”的营养剂。英国人戈登在他的著 述中对晚清大臣曾国藩有如此描述:个子中等,身材肥胖,脸上皱纹密布,脸色阴沉,目光迟钝;穿着陈旧,衣服 打皱,上面还有斑斑的油迹。可以看出,曾国藩的外貌并不“漂亮”,可谓“颜值不高”,但他却在大风大浪 中凭借过人才华,成就一番事业,名留青史,令人敬仰。 古语云“腹有诗书气自华”,现在也有流行语“欣赏一个人,始于颜值,敬于才华,终于人品”。无论一个 人如何风华绝代,最后沉淀下来值得称道的只有两样德行和才华,然后才可能说,这个人还有“颜 值”。 (有删改) 1.根据文章内容,完成
39、下面的填空。(3分) 中心论点:, 2.第自然段引用英国人戈登著述中的文字后,原稿还引用了如下资料,但作者修改文章时将其删除,请分 析删除理由。(3分) 曾国藩自己也说:“余性鲁钝,他人目下二三行,余或疾读不能终一行。” 3.如果要给这篇文章换一个更生动并更能体现作者意图的标题,下面哪一个选项最为恰当?请作出判断并 简述理由。(4分),A.有“值”不在“颜”高 B.德才兼备,无“颜”何妨 C.“颜”外之意,二、 1.答案 颜值高固然是优势,但仅有高颜值是远远不够的 才补颜不足 谈“颜值”的前提是一个人拥有德行和才华 解析 处考查对全文中心论点的把握能力。在通读全文、把握作者观点的基础上,关注文
40、章的标题、开 头和结尾,从中寻找能概括作者核心观点的语句作答即可。本文从“颜值”这一热词谈起,然后又由“貌 比潘安”的例子引出文章论点,第自然段“所以”之后的句子即文章的中心论点。处考查对分论点的 把握能力。借助题干信息可梳理行文思路。第自然段是过渡段,承上启下,“就长远发展来说,一个人更 重要的是拥有德行和才华”引出下文第自然段对“德”和“才”两方面的具体论述:“貌因德而美” “才补颜不足”。据此分析可确定处应填“才补颜不足”。处考查总结能力。第自然段在全文中 的作用是总结全文,得出结论。因此处扣住该段最后一句进行总结即可。 2.答案 曾国藩的话是自谦才华不够,不能与下文评说曾国藩外貌的文字
41、衔接,无法论证本段“才补颜不 足”的观点。,解析 解答此题,首先通读第自然段,明确在本段中引用资料要证明的观点是“才补颜不足”;然后理解 曾国藩原话的意思及其说明的重点曾国藩读书速度慢;最后思考这一内容能不能证明第自然段的分 论点“才补颜不足”。 3.答案 A 紧扣话题,巧妙化用俗语,将“颜”与“值”恰当融入其中;更能体现作者意图:一个人最重要 的不是颜值高,而是拥有德行和才华。 解析 解答本题,首先要分析每个选项的意思,并找出其各自的侧重点;然后分别将其与文章的中心论点以 及分论点进行比较,选取最符合文意、与文章中心论点最契合的一项。,三、(2018河南,1113,12分)阅读下文,完成13
42、题。 重拾汉语的母语自信 母语通常是指一个人所属民族的群体语言,是一个民族最为鲜明的符号标志,它能把一些人凝聚为一个 共同体。母语自信则是对母语品质和母语生命力的坚定信念,体现了一个国家和民族对自身母语价值的充 分肯定和尊重。 每个民族对自己的母语都有一种天然的认同感和自豪感,视其为最美的语言。汉语是中国人的母语,是 中华民族的文化徽章。汉语拥有最为丰富的书面文献和自公元前841年以来不曾中断的历史记录,在相当 长的时间内,它因其承载的文化的先进性而对世界产生了不小的影响。这让我们自豪,也增强了我们对汉 语的自信。然而,在近现代,随着社会的发展,加之西方语言和文化的冲击,我们对汉语的自信产生了
43、动摇,这 给汉语带来了危机,造成了伤害。“五四”时期,汉语严重欧化,有学者甚至主张用拼音来代替汉字;上世纪 80年代,汉语的计算机输入成为难题,汉字又蒙受了“笔画复杂、输入困难”的责难;即使是现在,国人对外 语的重视程度依然远远超过汉语因此,重拾汉语的母语自信是每个中国人必须正视的问题。 对母语的不自信,究其本质,是对自身文化的不自信。在当今形势下,我们更应清醒地认识到,中华文化是,我国生存和发展的软实力,是中华民族的命脉和灵魂。而汉语既是这种文化的产物,也是这种文化最重要 的组成部分,还是这种文化最重要的载体和最集中的体现。因而要维护中华文化的繁荣与发展,就不能再 对汉语采取那种“自贬、自侮
44、、自戕”的态度,而应重新拾回对汉语的自信。 事实上,从语言学角度看,汉语也的确有值得我们自信的理由。汉语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发展水平最 高的语言之一。在世界语言中,汉语具有独一无二的简洁而富有想象力的特征,精通多国语言的季羡林先 生称誉汉语是世界语言里最简练的一个语种,同样表达一个意思,如果英语要60秒,汉语5秒就够了。汉语在 表达的自由度和创造性上具有无可比拟的优越性,美国语言学家范诺洛萨说,汉语充满动感,不像西方语言 那样被语法、词类规则套死。汉语有声调,音韵铿锵,和谐美丽,瑞典语言学家高本汉认为,在这方面,汉语比 西方语言略胜一筹。 进入21世纪,随着我国影响力的不断增强,汉语在全球快速
45、传播,国际地位显著提高。不断升温的“汉语 热”不仅强化了人们对汉语的认同,旺盛的需求也为汉语“走出去”增添了信心。据英国语言学家格雷多,尔研究预测,到2050年,汉语将上升到国际语言分类金字塔的最高一层。因此,我们更应重拾汉语的母语自 信,做一个根基牢固的中国人。 (作者:纪秀生。有删改) 1.从全文看,作者认为应该“重拾汉语的母语自信”的原因有哪些?请逐条概括。(4分) 2.请简要分析第段的论证思路。(4分) 3.下面两则材料分别可以用作本文哪一段的论据?请简述理由。(4分) 材料一 国学大师钱穆说,汉语之美在于“精”。“雨中山果落,灯下草虫鸣”,仅10个字,不仅使我心 与天地大生命融凝合一
46、,又兼及自然科学。着语不多,会心自在深微处。 材料二 德国语言学家洪堡特说,语言是一个民族所必需的“呼吸”,通过一种语言,一个人类群体才得以 凝聚成民族,一个民族的特性才能获得完整的映照和表达。,三、 1.答案 我们曾经对汉语有自信,但近现代以来,这种自信产生了动摇。为了维护中华文化的繁荣与发 展。从语言学角度看,汉语有其独特的优点。汉语的国际地位显著提高。(意思对即可。一点1分,共4 分) 解析 本题考查对信息的提取概括能力。仔细阅读文章可以发现,关于“重拾汉语的母语自信”的原因在 文章第段都有涉及,概括时要全面,分条作答,条理清晰。 2.答案 首先从人们对母语的天然情感和汉语对世界的影响两
47、个角度,阐述我们曾对汉语有自信。(1分)然 后指出近现代我们对汉语的自信产生动摇的原因,并列举自信动摇给汉语带来的危机和伤害。(2分)最后 指出重拾汉语母语自信的必要性。(1分)(意思对即可。共4分) 解析 本题考查对论证思路的分析能力。“然而”以前是我们对汉语曾有自信的阐述,之后是列举了一些 近现代我们的自信动摇给汉语带来的伤害,指出我们对汉语的自信产生动摇的原因,最后总结,强调论点。 方法技巧 论证思路题常规答题方法(针对复杂化结构形式): (1)作者先提出了观点。,(2)接着运用过渡,引出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从正反两方面,运用正反对比论证,综合论证论点。 (3)正面论证部分,先引用张三、
48、李四、王五的事例,充当事实论据,运用举例论证,之后又针对这几个事 例进行深入剖析,强调,进一步证明论点;反面论证部分,先引用甲、乙、丙的名言(名言也可用谚 语、俗语等代替),充当道理论据,运用道理论证,之后再针对几个名言(谚语、俗语等)进行深入剖析,强调 ,进一步证明论点。 (4)最后总结,得出结论(发出号召,发出警示)。 3.答案 材料一:第段。这则材料突出了汉语简练的特点,可以证明“汉语具有独一无二的简洁而富有想 象力的特征”。材料二:第段。这则材料强调语言对民族的重要性,可以证明母语“能把一些人凝聚为 一个共同体”。(意思对即可。一则材料2分,共4分) 解析 在答题前要先分别对两则材料进行概括和提炼,材料一突出了汉语简练的特点,在文中第段可以 找到相关语句“汉语具有独一无二的简洁而富有想象力的特征”,所以材料一可以作为此段论据。材料二 强调了语言对于民族的重要性,其中“通过一种语言,一个人类群体才得以凝聚成民族”和第段中的 “能把一些人凝聚为一个共同体”意思相同,所以材料二可作为第段的论据。,四、(2017内蒙古包头,2024,12分)阅读下文,完成15题。 我们为什么要阅读? 我们为什么要阅读? 先讲一个真实的故事。一个迎亲的车队,一群人围在接新娘的头车前急得团团转。上前一看,一个轮胎 瘪了。新娘马上就要下楼,宝马失前蹄,要误大事。正当大人束手无策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