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广东中考语文复习课件专题七 说明文阅读.pptx

上传人(卖家):小豆芽 文档编号:352456 上传时间:2020-03-11 格式:PPTX 页数:237 大小:1.47M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0年广东中考语文复习课件专题七 说明文阅读.pptx_第1页
第1页 / 共237页
2020年广东中考语文复习课件专题七 说明文阅读.pptx_第2页
第2页 / 共237页
2020年广东中考语文复习课件专题七 说明文阅读.pptx_第3页
第3页 / 共237页
2020年广东中考语文复习课件专题七 说明文阅读.pptx_第4页
第4页 / 共237页
2020年广东中考语文复习课件专题七 说明文阅读.pptx_第5页
第5页 / 共23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一、(2019广州,1317,18分)阅读下面文字,回答问题。 神秘黑洞终现身!首张黑洞照片面世 消息发布 北京时间2019年4月10日21时7分,世界上第一幅黑洞的照片终于在中国上海天文台306会议室揭开了面 纱。与上海一样,全球其他5个城市(比利时布鲁塞尔、智利圣地亚哥、中国台北、日本东京、美国华盛 顿)也都在同一时间公布了这张令天文学家兴奋的照片,宣布已经成功获得了超大质量黑洞的第一个直接 视觉证据。该照片揭示了室女座星系团中超大质量星系M87中心的黑洞。这个黑洞距离地球5 500万光 年,质量为太阳的65亿倍。,A组 20152019年广东中考题组,科普一下 什么是黑洞?,黑洞是现代广

2、义相对论中,宇宙空间内存在的一种密度极大体积极小的天体。它一般是由质量足够大的恒星在核聚变反应的燃料耗尽而死亡后,发生引力坍缩产生的。恒星的核心被压缩成一个体积几乎为零的数学点,在那里它有无限的密度,这个点被命名为奇点。发生这种情况时,需要比光速还大的速度才能逃脱出 去。因为理论上任何物体的速度都不可能超过光速,所以无论是物质还是辐射都无法逃逸。任何经过黑洞边界的东西,包括光,都永远被吞噬而无法逃脱了。,虽然名字都叫黑洞,但长得可不一样,就像人有高矮胖瘦之分,黑洞家族也可分为三类:,恒星级质量黑洞太小了,以现有的技术,直接拍到它们的真容几乎不可能。4月10日亮相的主角,是超大 质量黑洞。 热点

3、一 为什么能给不发光的黑洞拍照? 这些年,黑洞这个名词频频出现在媒体报道中,想必很多人都已经对它有些了解。恒星级质量的黑洞是由,大质量恒星演化到末期核心发生引力坍缩而成。中等质量黑洞和超大质量黑洞形成的具体方式目前还没 有定论,可能是由小黑洞合并形成,也可能是由黑洞通过吞噬物质逐渐形成,还可能是由大量气体物质直接 坍缩形成。 黑洞给人最深刻的印象就是吞噬一切,甚至光线。如果是孤零零的黑洞,我们真的是没办法采用电磁波手 段进行拍摄了。 但通常都有物质环绕在黑洞周围,组成一个盘状结构,叫“吸积盘”。吸积盘内的物质围绕黑洞高速旋转, 相互之间由于摩擦而发出炽热的光芒,释放出包括从无线电波到可见光,到

4、X射线波段的连续辐射。吸积盘 处于黑洞“视界”的外部,因此发出的辐射可以逃逸到远处被我们探测到。 因此,我们拍摄到的不是黑洞本身,而是利用其边界上的物质发出的辐射勾勒出来的黑洞的轮廓,就像看皮 影戏一样。 热点二 为什么选择银河系中心和M87星系中心的黑洞作为研究对象? 本次首先公布的是星系M87中心黑洞的照片,银河系中心的黑洞照片还在数据处理中。据悉,在银河系内, 人类已发现了20多颗恒星级质量的黑洞,距离我们最近的3 400多光年,但为什么不选择这些相对较近的黑,洞进行观测,而非要舍近求远选择26 000光年之外的银河系中心的黑洞和5 500万光年之外的M87星系中心 的黑洞呢?这是因为这

5、些恒星级黑洞的质量太小,直径相对也较小,因此从地球上观测,张角反而不如较远距 离的超大质量黑洞大。 计算表明,银河系中心黑洞的视界直径约2 400万公里,M87星系中心黑洞的视界直径约390亿公里。看清银 河系中心的黑洞,需要53微角秒的角分辨率,看清M87星系中心的黑洞,则需要22微角秒的角分辨率,都落在 了事件视界望远镜的观测能力范围内。银河系中心黑洞的视直径比M87星系中心黑洞的视直径要大一 些。 热点三 照片是如何拍出来的?,黑洞图像是由“事件视界望远镜(EHT)”项目组织获得的。EHT把地球上的8台射电望远镜组合起来,形成 了一个口径如地球大小的“虚拟”望远镜。照片拍摄于2017年4

6、月,是由事件视界望远镜合作项目在全球 使用8台望远镜进行为期5天的观测结果。照片展示了一个中心为黑色的明亮环状结构,其黑色部分是黑洞 投下的“阴影”,明亮部分是绕黑洞高速旋转的吸积盘。望远镜接收到的光是5 500万年前发出的。天文 望远镜获取的数据量非常大,一晚上就能收集到2PB(约2 000TB)。如此庞大的数据难以用网络传输,必须 装到硬盘里,空运到MIT。约半吨重的硬盘在2017年6月交给了凯蒂布曼博士和她的机器算法团队。 他们不仅需要整合数据,还需要过滤掉像大气湿度等因素产生的噪声,并且要精确同步各地望远镜捕获的 信号。布曼领导了一系列精心测试,旨在确保EHT获得的黑洞照片不是某种技术

7、故障或侥幸的结果。在某 一个测试阶段,需要把合作组织拆分成4个独立的分析团队,各自独立分析数据,直到他们绝对确信各自的分 析结果。原本预计一年洗好的照片,花了两年时间才让世界看到。,1.关于世界首张黑洞照片,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 ) A.这张照片是首次获得的宇宙中超大质量黑洞存在的直接视觉证据,今年4月在全球6个城市同时公开对外 发布。 B.这张照片拍摄的对象是室女座星系团中超大质量星系M87,它距离地球5 500万光年,质量是太阳的65亿 倍。 C.这张照片的拍摄工具是位于全球各地的8台射电望远镜,它们被组合起来形成了一个口径如地球大小的 “虚拟”望远镜。 D.这张照片的拍

8、摄时间是2017年4月,天文望远镜拍摄获取的数据量非常庞大,科学家们过了两年时间才对 外公布照片。,2.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 ) A.恒星在核聚变反应的燃料耗尽而死亡后,发生引力坍缩就会形成黑洞。黑洞家族有多种类型,本次拍摄 的属于其中的“巨无霸”。 B.有很多恒星级质量黑洞距离地球相对较近,但是它们的质量太小,直径相对也较小,从地球上观测,张角比 较远距离的超大质量黑洞大。 C.科学家们对银河系中心黑洞也进行了观测,这个黑洞距地球26 000光年,视界直径约2 400万公里,目前它 的照片还在数据处理中。 D.布曼博士将合作组织拆分成4个独立的分析团队,各自独立分析数据,这样

9、确保了黑洞照片不是某种技术 故障或侥幸的结果。,3.下列对材料中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首次黑洞照片拍摄活动参与人员多,调动的科研设备范围广,照片从拍摄到公布经历的时间长。 B.黑洞本体是无法直接被拍摄的,但吸积盘与黑洞发生摩擦会产生辐射,这个辐射可以被探测到。 C.人类对于黑洞的认识,目前还是很有限,比如对一些黑洞的形成原因,科学界就有不同的猜测。 D.“事件视界望远镜(EHT)”尽管具有强大的观测能力,但很难拍到那些恒星级质量黑洞的照片。 4.请根据文本内容,给“超大质量黑洞”下定义。(4分) 5.为了能拍到黑洞并保证照片的可信度,科学家们采用了哪些方法?请

10、分点概括。(5分),一、 1.答案 B B.由文本消息发布中“该照片揭示了室女座星系团中超大质量星系M87中心的黑洞。这个 黑洞距离地球5 500万光年,质量为太阳的65亿倍”可知,拍摄对象是“黑洞”而不是“M87”。 2.答案 C A.原文科普一下中说“黑洞是现代广义相对论中它一般是由质量足够大的恒星发 生引力坍缩产生的”。B.由文本热点二中的“从地球上观测,张角反而不如较远距离的超大质量黑洞 大”,可知B项错。D.由文本中“他们不仅仅需要整合数据,还需要不是某种技术故障或侥幸的结果” 可知,为确保“黑洞照片不是某种技术故障或侥幸的结果”不仅仅需要独立分析数据。由文本中“在某一 个测试阶段,

11、需要把合作组织拆分成4个独立的分析团队”可知,拆分团队的前提是“在某一个测试阶段”。 3.答案 B 本题考查理解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B.由文本中的“吸积盘内的物质围绕黑洞高速旋转,相 互之间由于摩擦而发出炽热的光芒,释放出包括从无线电波到可见光,到X射线波段的连续辐射”可知,辐 射是吸积盘内的物质相互之间摩擦产生的,而不是“吸积盘与黑洞发生摩擦”。,4.答案 超大质量黑洞是质量在太阳的几百万倍以上的一种密度极大体积极小的天体。 解析 根据文本中的“黑洞是现代广义相对论中,宇宙空间内存在的一种密度极大体积极小的天体”及表 格中的“第三类”“质量在太阳的几百万倍以上”即可下定义。 5.答案 选择较

12、远的落在望远镜观测范围内的黑洞;组合8台射电望远镜,形成“虚拟”望远镜;布曼 博士团队精心测试,拆分团队,排除干扰。 解析 由文本热点二中“但为什么不选择这些相对较近的黑洞进行观测张角反而不如较远距离的 超大质量黑洞大”“银河系中心黑洞的视界直径约2 400万公里看清M87星系中心的黑洞,则需要22 微角秒的角分辨率,都落在了事件视界望远镜的观测能力范围内”可以概括得出“选择较远的落在望远镜 观测范围内的黑洞”;由文本热点三中的“EHT把地球上的8台射电望远镜组合起来,形成了一个口径如 地球大小的虚拟望远镜”可以概括得出“组合8台射电望远镜,形成虚拟望远镜”;由文本热点 三中“布曼领导了一系列

13、精心测试花了两年时间才让世界看到”可以概括得出“布曼博士团队精心 测试,拆分团队,排除干扰”。,二、(2018广东,1214,10分)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微塑料海洋中的新型污染物 李道季 最近,一篇关于英国女王向塑料宣战的文章在“朋友圈”刷屏,据说英国王室将禁用一次性塑料吸管和 塑料瓶。这一新闻再次引发了人们对海洋塑料污染问题的关注。 塑料垃圾是海洋不能承受之重。据统计,全球每年有1 000万2 000万吨的塑料垃圾进入海洋,随着时间 的流逝破碎成不计其数的微塑料存在于水体中,这些塑料垃圾能够存在数百年。 微塑料指粒径小于5毫米的塑料个体。如今,微塑料的分布区域已遍及地球各个角落,从近岸河口

14、区域到 大洋,从赤道海域到南北极,从海洋的表层到大洋的超深渊带,都有它的踪迹。根据来源,微塑料可分为两类: 一类是初生微塑料,即微塑料粒,例如日化用品中含有的微塑料及在运输过程中因泄露而进入环境的塑料 微珠;另一类是次生微塑料,也就是体积较大的塑料垃圾经物理、化学及生物降解作用,碎片化后形成的微 塑料。 海洋微塑料极易被生物当作饵料而误食。这是由于其与海洋食物链底端生物体积相当,而且表面还可以,附着微生物和其他海洋生物。在食物网的流动过程中,对生物产生物理和化学上的危害。例如无法消化也 不容易排出体外的微塑料,在海洋生物的消化道中长期累积,使生物产生饱腹感,导致营养不良甚至因无法 摄食而死亡;

15、微塑料自身的化学毒性以及从环境中吸附的化学毒物,可能会对摄食的生物产生直接伤害,并 且可能在食物链中的各个层级的生物体内富集。 相对于漂浮的藻类和其他生物残骸等自然物质,微塑料的性质稳定,但是,微塑料也可能造成入侵物种及 病原微生物的传播。因为在海洋环境中的微塑料就像一艘乘风破浪的小船,能搭载附着在表面的微生物随 洋流旅行,其中部分有害微藻和水产致病菌,可能对海洋生态系统产生影响。 现在,荷兰、澳大利亚和美国都发明了海洋塑料垃圾收集装置,对塑料垃圾有很好的收集效果,但问题的 关键在于投入运行后的管理,包括收集的塑料垃圾如何进一步分类、利用等。此外,如果没有政府的资金 等方面的支持,推广工作也会

16、困难重重。 面对现在海洋塑料污染问题,我们从上到下都应该行动起来。让我们共同向海洋中的“新型污染物”宣 战! (选自人民日报2018年4月13日;有删改),链接: 科学家已经在许多食品中发现了微塑料。有研究表明,平均每只海洋生物贻贝中含有1.8个微塑料粒,每公 斤食盐中含有110个,每瓶啤酒中甚至含有上百个。微塑料对人的危害要考虑剂量。东海每立方米的海水 中只含有几个甚至不到一个微塑料粒,虽然微塑料可以通过水产品等进入人类食物链,但其对人类健康是 否造成危害还未被科学证实。 (选自南方周末2018年5月17日;有删改) 1.下列对“微塑料”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微塑料是指粒

17、径小于5毫米的塑料个体,体积与海洋食物链底端的生物相当,能随着洋流流动。 B.微塑料是塑料垃圾经过物理、化学及生物降解作用,从而形成的塑料微珠,进入环境会产生污染。 C.微塑料对海洋生态系统的危害体现在其加速了病原微生物的传播,造成了其他物种的入侵。 D.人类食物链中的微塑料来源于水产品,其对人类的健康是否造成危害,还有待科学证实。,2.下列对选文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选文先用新闻引出话题,接着介绍微塑料的来源、分布和分类,然后说明其危害及治理面临的困难。 B.选文第段列举的数字,说明海洋塑料垃圾数量多,存留时间长,表明治理海洋塑料污染形势严峻。 C.微塑料对海洋的污

18、染表现在它能像小船一样随洋流旅行,进入超深渊带,产生有害微藻和水产致病菌。 D.塑料垃圾的再分类、循环利用和设备的运行管理、推广,是海洋塑料垃圾收集装置投入使用后的新课 题。 3.阅读下面材料,结合选文,分析可能导致海鸟死亡的几种原因。(4分) 英国南极科考队在距离极点1500米的南乔治亚岛考察时,在死亡的海鸟胃中发现了微塑料、包装袋碎片等 物。,二、 1.答案 A A.关键信息点:(1)选文第段“指粒径小于5毫米的塑料个体”;(2)选文第段“与海洋食物 链底端生物体积相当”;(3)选文第段“在海洋环境中的微塑料能搭载附着在表面的微生物随洋流 旅行”。以上三个信息点与A项相符。B.由选文第段“

19、另一类是次生微塑料经物理、化学及生物 降解作用,碎片化后形成的微塑料”可知,该选项说的并非“微塑料”,应该是“次生微塑料”。C.选文第 段“可能造成入侵物种及病原微生物的传播”,由此可知,是可能“造成传播”并非“加速传播”和 “造成了”。D.链接中“微塑料可以通过水产品等进入人类食物链”与D项中“来源于水产品”不符,犯 了以偏概全的错误。,2.答案 C A.考查行文思路。第段用“英国女王向塑料宣战的文章在朋友圈刷屏”的新闻引出 “海洋塑料污染”话题;然后第段介绍来源、分布、分类;第段说明海洋微塑料的危害;第段提 出了当今海洋塑料垃圾的治理困难。与题肢相符。B.考查对主要内容的理解。选文第段列了

20、“1 000万 2 000万吨”的数据,说明了海洋塑料垃圾之多,并且能存在数百年,引起人们深思。与题肢相符。C.考查 信息筛选能力。选文第段“能搭载附着在表面的微生物随洋流旅行”,根据选文,微生物是附着在塑料 垃圾表面,并非由微塑料产生的。D.考查信息筛选能力。选文第段“问题的关键在于投入运行后的管 理”“如何进一步分类、利用”“没有政府的资金等方面的支持,推广工作也会困难重重”这些关键信 息,与题肢相符。 3.答案 第一种:海鸟胃中的微塑料使其有饱腹感,导致营养不良甚至无法摄食而死。 第二种:微塑料的毒性、吸附的毒物,导致海鸟死亡。 第三种:海鸟食用了含有微塑料的海洋生物而死。 解析 选文第

21、段介绍了塑料垃圾对海洋生物的危害。题干“海鸟”的死亡正是由塑料垃圾造成的。那 么在文段中筛选重要信息,加以分析便可。,三、(2017广州,1317,18分)阅读下面文字,回答问题。 书院、祠堂还是合族祠? 广州陈氏书院又名陈家祠,建成于清光绪十九年(1893年)。关于陈氏书院的性质和功能,人们往往会简单 地从字面上理解,认为它既是陈氏子弟读书的书院,又是他们供奉祖先的祠堂。事实上,陈氏书院既没有传 统书院的功能,也不同于明清时期在华南地区广泛存在的宗族祠堂,它是清末广东各县陈氏宗族共同合资 建造的合族祠。 那么,明清时期广州的合族祠与书院、祠堂之间存在着怎样的区别与联系呢? 书院的建立,本来主

22、要为讲学课试、应考科举提供场所。而清代广州城中众多的姓氏书院,它们有书院 之名,而无书院之实。至于建造的目的,有材料提到:“书院与家塾设建,原为应试居住及合族受屈讼事与输 粮往来暂寓。”也就是说,以书院或家塾为名的合族祠的建立,是为了让各地乡村的宗族子弟来广州应考 科举、打官司、缴纳赋税时暂时居住。合族祠在广州城中出现并蓬勃发展,与明清时期华南地区宗族制度 的成熟发展有着深刻的联系。 明末清初,民间建造祠堂祭祀祖先的活动在珠江三角洲非常普遍。在这种情况下,当广东各地乡人需要,在广州城中建立起他们的落脚点时,他们想到要建成宗祠的形式,就毫不奇怪了。这些合族祠在建立时也 是按照修祠堂、编族谱、置族

23、产、举行标准化的祭祖仪式这一套整合宗族的模式来操作的。 这些建于清代广州城内外的祠堂建筑,从形式上看,与在广东各地乡村中普遍存在的宗族祠堂一样,都是 供奉祖先牌位、举行祖先祭祀的地方。这种祠堂又与普通的宗族祠堂不同,最突出的区别就是它是由数县 或数十县同一姓氏的血缘群体合资捐建的,每一地方性宗族以“房”的名义参与。他们通过共同在省城建 立祠堂,形成了超越社区以至地域的同姓组织。 这样的同姓组织在士大夫的眼中并不符合正统的礼制规范。他们容易植党营私,蠹国害民,官府因此屡 有取缔合族祠的举措。加之合族祠内时常容留各地族人,龙蛇混杂,对当地的社会治安造成不良影响,这更 成为官府禁祠的直接原因。 自乾

24、隆中期开始,合族祠因为“把持讼事,挟众抗官”,引发了一次又一次大规模的禁祠行动。乾隆二十 九年(1764年),皇帝专门发布上谕,要求各地对行为失范的合族祠“一体严行禁治,以维风化,以正人心”。 广东随后就要求“无论州府县城内不准妄联姓氏创立祠宇”。又据曲江侯书院图记记载:“乾隆三十 七年,巡抚张彭祖以城内合族祠类多把持讼事、挟众抗官,奏请一律禁毁。于是各姓宗祠皆改题书院,我祠,之以书院名亦由于此,故祠制也。”因此,清代广州城中的合族祠大多以“某氏书院”“某氏书室”“某 氏试馆”为名,而鲜有题为“大宗祠”的。 (选编于广州陈氏书院实录) 链接一 陈氏书院就是一处典型的宗祠建筑群,建筑呈方形平面展

25、开,建筑面积超过6 400平方米,三路主体建筑由南 向北分别为前门、中厅和后寝,形成“三进三路九堂两厢抄”的格局。门前留有宽阔广场,过去曾竖立着 很多石制旗杆夹,旗杆夹上镌有中举族人的姓名及中举年代,昭示着陈氏家族的荣耀。每路建筑各有三进, 纵横左右共有6院8廊19座建筑。大小建筑之间墙体均用活动隔扇。庆典之时,隔扇拆除可使三堂两院的内 外空间融为一体,形成了外部封闭,内部开放的建筑特点。 徜徉书院之中,最吸引眼球的莫过于精品雕塑。其中,屋顶灰雕、墙壁砖雕、门窗木雕、阶前石雕都有着 繁复细腻的图案。 (选自刘小芳宗族中国的历史镜面,有删改),链接二 于清光绪十四年(1888年)开始营建的陈氏书

26、院是如何在“禁令”中顺利开工的呢?聪慧的陈氏族人首先邀 请了清末翰林院编修陈伯陶、总理各国事务大臣陈兰彬等著名陈氏士绅,组建“倡建陈氏书院绅耆”,以 正视听,大张旗鼓筹建陈氏书院。其次,精心选址,在当时广东最高学府“广雅书院”旁择地筑祠。陈氏 书院记中说:“于城西之简塾购得余地,宜命之曰陈氏书院,意盖别有取也。何取尔?取其与广雅咫尺 也。”这一选址等于是向世人宣告,这是一处与“德”为邻,沐浴“广雅”人文之风的巍巍广厦,而不仅仅 是传统意义上的宗族聚会之所。最后,淡化宗祠的血缘关系和世系关系,如各支族牌位的摆放以提捐款项 的多寡作为前提。凡此种种,陈氏书院降低了“挟众抗官”的嫌疑,也找到了它得以

27、创建和存在的依据。 (节选自百科知识2016年第一期) 1.阅读上述材料,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 ) A.书院本来是人们读书的地方,主要是为组织教育教学和准备科举考试提供服务的。 B.祠堂是人们供奉祖先牌位、举行天地祭祀的场所,明末清初在广东乡村普遍存在。 C.合族祠也是一种祠堂,它是由数县或数十县具有同一姓氏的血缘群体集资兴建的。 D.精美的雕塑是陈氏书院的亮点。灰雕、砖雕、木雕、石雕都有着繁复细腻的图案。,2.下列对材料中“陈氏书院”的表述,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 ) A.陈氏书院三堂两院的内外空间融为一体,形成了“三进三路九堂两厢抄”的格局。 B.当年建陈氏书院的主

28、要目的只是为陈氏宗族子弟来广州应考科举提供暂时居住地。 C.陈氏书院曾经因容留各地族人,祠内龙蛇混杂,扰乱治安,一度被禁止开展活动。 D.陈氏书院不取名为“大宗祠”是因为从乾隆中期开始合族祠被官府严令禁止创建。 3.下列对材料中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合族祠有别于普通的宗族祠堂,它往往有利于形成超越社区以至地域的同姓组织。 B.依托合族祠形成的同姓组织不符合正统的礼制,这就直接导致其被官府屡屡取缔。 C.由于朝廷严厉打击,为了求生存,合族祠纷纷改头换面,以书院、书室、试馆为名。 D.陈氏书院选址“广雅书院”旁,意在借助“广雅”的人文气息来弱化其宗族色彩。 4.

29、第段引用了哪些材料?请简要概括,并分析其作用。(4分) 5.陈氏书院又名陈家祠,如果让你在这两个名称中选择一个作为官方名称,你更认同哪一个?请结合文本,再 联系实际,谈谈你的理由。(5分),三、 1.答案 B A.从原文第段“书院的建立,本来主要为讲学课试、应考科举提供场所”中可以找到。B. 由原文第段中的“明末清初,民间建造祠堂祭祀祖先的活动在珠江三角洲非常普遍”可知,不是“广东 乡村”。C.从原文第段“这种祠堂又与普通的宗族祠堂不同,最突出的区别就是它是由数县或数十县同 一姓氏的血缘群体合资捐建的”中可以找到。D.从链接一最后一段“徜徉书院之中,最吸引眼球的莫过于 精品雕塑。其中,屋顶灰雕

30、、墙壁砖雕、门窗木雕,阶前石雕都有着繁复细腻的图案”中可以找到。 2.答案 D A.条件不完善,由链接一原文“隔扇拆除可使三堂两院的内外空间融为一体”可知,选项中的 “陈氏书院三堂两院的内外空间融为一体”错;强加因果,A项前后无因果关系。B.过于绝对,由原文第 段和链接二可以看出,陈氏书院建造的目的并不只是为陈氏宗族子弟来广州应考科举提供暂时居住地。C. 偷换主语,由原文第段中的“合族祠内时常容留各地族人,龙蛇混杂,对当地的社会治安造成不良影响” 可知,不是陈氏书院。D.可从原文第段找依据。,3.答案 B A.由原文第段中的“他们通过共同在省城建立祠堂,形成了超越社区以至地域的同姓组 织”可知

31、,A项正确。B.过于绝对,可从原文第段中找依据。C.由原文第段“清代广州城中的合族祠大 多以某氏书院某氏书室某氏试馆为名,而鲜有题为大宗祠的”及前文可知,C选项正确。 D.可从链接二中找依据。 4.答案 引用了皇帝发布的谕令,广东发布的政策,曲江侯书院图记的记载,以及广东地区对合族祠的 各式命名。 作用:直接引用谕令和政策中的文字,可以使表达的语言含蓄典雅,简洁凝练。 为文中“各合族祠不以大宗祠为名,而以书院书室试馆为名,是因为乾隆中期开始,合 族祠被官府严令禁止创建”的观点提供确凿有力的论据,增强文章说服力,富有启发性。 解析 回到第段中寻找表明关键信息的词语,明确有哪几件事。关键点有:“乾

32、隆二十九年(1764年)” “广东随后就要求”“又据曲江侯书院图记记载”“因此”。在此基础上给第段划分层次,一层一 件事,提炼概括即可。作用方面,一是从语言方面分析,含蓄典雅;一是从内容方面分析,使说明更具有说服力。,5.答案 (示例)我同意用“陈家祠”作为官方名称。 理由:陈家祠本身就是合族祠,具有祠堂的某些特点,用陈家祠命名,名正言顺。从形式上看,陈家祠与在广东 各地乡村中普遍存在的宗族祠堂一样,都是供奉祖先牌位,举行祖先祭祀的地方;从现实中看,现在的广州地 铁站,以及景点名称均以“陈家祠”命名,这个名字更加深入人心。因此,我同意用“陈家祠”作为官方名 称。 我同意用“陈氏书院”作为官方名

33、称。 理由:陈氏书院是陈氏族人在“禁令”中顺利开工的,费尽陈氏族人的心血。陈氏书院建造在广雅书院旁, 以“陈氏书院”为名,体现了它是一处与“德”为邻,沐浴广雅人文之风的地方;陈氏书院它不仅仅是传统 意义上的宗族聚会之所,它淡化了宗祠的血缘关系和世系关系,找到了陈氏书院得以创建和存在的依据;从 现实看,以“陈氏书院”为名,体现了陈氏书院丰富的人文底蕴,并且让游览者关注相关的历史和人文。因 此,我同意用“陈氏书院”作为官方名称。 解析 先表态,同意选择哪一个,再根据文本的内容,结合生活实际作答。,四、(2016广州,1317,18分)阅读下面文字,回答问题。 互联网安全吗? 李 然 如今,人们越来

34、越深地把自己的生活构建在互联网上,我们已离不开网络,但是互联网安全吗?假如世界上所 有的互联网都瘫痪了,会发生什么情况?早期的互联网使用者丹尼希里斯曾忧心忡忡地呼吁人们充分考虑 互联网崩溃的可能性和后果,“互联网变化之快让人难以想象,只消一小时,一切都可能变得完全不同”。 赞成希里斯意见的人大都对互联网的脆弱性感到焦虑。 互联网远比我们想象的更“健壮” 其实想把整个互联网弄瘫痪并没那么简单。互联网的“结实”程度远比我们想象的要高,这和它本身的结 构有关。互联网并不存在一个“总开关”,它的核心设施分布在全球各个国家的重要节点。这些节点包括 解析域名的根域名服务器,连接各大洲的海底电缆,还有储存、

35、管理和分发海量信息的超级数据中心。日 常的网络服务大部分是通过这些重要节点来运行的。重要节点之间也不是由一台计算机来指挥运行的。 比方说,全球共有13组504台根域名服务器,遍布世界各国。这些服务器又互相支持,并行运转,即便其中一,台损坏,互联网也能在其他服务器的支持下继续运转下去。最典型的例子是2002年10月发生的一场黑客攻 击,当时瘫痪了13组根域名服务器中的9组,但互联网并未因此彻底瘫痪。在攻击结束之后,网络迅速恢复了 正常。事件结束之后,全球各地的根域名服务器迅速加强了免疫措施。和十多年前相比,今天的互联网对 黑客来说更难攻破。 这种通过重要节点运转的网络被称作“无尺度网络”,它的结

36、构其实和人类大脑或人际关系的结构非常相 似。美国印第安纳州圣母大学的一项研究表明:在“无尺度网络”中,除非将重要节点全部删除,否则即便 大量地删除节点,网络的性能也不会受到影响。 用物理方法能彻底摧毁互联网吗 还真有可能。攻击计划的第一步是切断互联网通信的基础海底电缆。这些电缆承担了95%以上的网络传 输,没有它们,各大洲会变成信息孤岛。不过,想要阻断全球信息传输,你必须把目前正在使用的285条电缆 都砍断才行。 下一步,摧毁根域名服务器,如果你能跨越重重安保措施,将这些服务器摧毁的话,就等于给了互联网“致命 一击”。,最后,你要做的是攻击全球数据中心。首选的打击对象是那些具有一定规模的超级数

37、据中心,它们出故障 会导致所属区域大片网络瘫痪。 如果你完成了以上步骤,你已经让全球99%的互联网瘫痪了。不过,鉴于互联网的超强修复能力,上述步骤 最好同步完成。也就是说,不消耗规模惊人的人力物力来发动一场全球规模的“战争”,是不可能完成这 个计划的。如果爆发了这样规模的全球战争,可能在互联网被彻底摧毁之前,人类文明就已经崩溃了。在 这种情况下,互联网消失后会怎样显然已经不是人们最该担心的问题了。 (选自百科知识2015.2,有删改) 链接一: 我们有各种各样应对互联网瘫痪的备用方案。一种可行的方案是改变信息传递结构。网状网络就是这样 一种新技术。在这种网络中,每个设备都能利用蓝牙、电信通道等

38、连接邻近的节点,在没有互联网的情况 下组成独立的局域网,也可通过其中一个节点与互联网相通。哪怕真的断网,也不必恐慌,因为人类社会本 身,就已经是个足以媲美互联网的超级网络。我们通过互联网能够做的事,借助人际网络照样能够完成,只 不过速度和效率要差得多了。 (摘自网络,有删改),链接二: 互联网上的内容会一直存在吗?互联网现有的机制,就是用新信息冲刷旧信息,将“新”的价值放大,“老” 的价值弱化。互联网还没有建立“保存有价值的历史资料”的系统。英国的学者悲观地认为,互联网上的 “历史资料”会随着网站的关闭和内容的删除而消失,他们称之为“21世纪的数字黑洞”。很多现在看来 平常但却具有历史价值的片

39、段,将会随着互联网的变迁而消失得无影无踪。为此,英国数个图书馆联手开 展一项历史资料保存计划,将互联网上的内容保存下来。杂志、图书、文学、新闻、评论、学术论文等内 容,都会被收集存底,以便供历史研究使用。 (摘自网络,有删改) 链接三: “绵羊墙”是西方各种黑客大会或安全大会上经常出现的趣味活动。在体验区中,组织者设置了专门的钓 鱼Wi-Fi,你的手机如果接入此Wi-Fi,就会被人通过钓鱼页面盗取姓名、手机号码等信息,这些信息会展示 在“绵羊墙”上。此举旨在警示手机用户,不要随意登录陌生的Wi-Fi,一旦登录,就可能被轻易盗取资料。,因此,除了不断更新技术手段外,提高个人网络安全意识,至关重要

40、。 (摘自网络,有删改) 1.阅读上述材料,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 ) A.互联网发展变化速度之快让人难以想象,人们都对互联网的脆弱性感到忧心忡忡。 B.互联网的核心设施分布全球各国,网络服务大部分是由超级数据中心独立完成的。 C.互联网并非完全坚不可破,使用物理方法切断传输通信的海底电缆可彻底摧毁它。 D.有人认为互联网的变迁会让很多“历史资料”消失,造成“21世纪的数字黑洞”。 2.下列对材料中“无尺度网络”的描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 ) A.支持“无尺度网络”运转的多个重要节点,它们并不是由一台计算机来控制的。 B.“无尺度网络”和人际关系在结构上类似,这种结构

41、远比我们想象的“健壮”。 C.除非将“无尺度网络”中的重要节点全部删除,否则不会对网络性能产生影响。 D.2002年10月黑客攻击的典型事例,是为了充分说明“无尺度网络”极其脆弱。,3.下面对材料中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我们依赖网络,越来越深地把生活构建在互联网上,需要提高个人网络安全意识。 B.人们要想用物理方法让互联网彻底瘫痪,在目前看来,只是在理论上具有可行性。 C.“历史资料保存计划”将取代“保存有价值的历史资料”系统,成为各国关注重点。 D.如果随意地使用手机登录陌生Wi-Fi,我们的姓名、手机号码等信息将可能被盗取。 4.请分析下面语句中加点词的

42、表达效果。(4分) 这些电缆承担了95%以上的网络传输,没有它们,各大洲会变成信息孤岛。 5.请分别概括以上材料中谈及的几个方面的网络安全问题。除此之外,还有什么网络安全问题?你将如何 应对?(5分),四、 1.答案 D A.原文:“赞成希里斯意见的人大都对互联网的脆弱性感到焦虑。”并非所有人都担心互联 网的脆弱性。B.原文:“日常的网络服务大部分是通过这些重要节点来运行的。重要节点之间也不是由一 台计算机来指挥运行的。比方说,全球共有13组504台根域名服务器,遍布世界各国。这些服务器又互相支 持,并行运转。”“这些重要节点”可从前文找到。可见,网络服务大部分并不是由超级数据中心独立完 成的

43、。C.原文:“想要阻断全球信息传输,你必须把目前正在使用的285条电缆都砍断才行。下一步,摧毁根 域名服务器攻击全球数据中心鉴于互联网的超强修复能力,上述步骤最好同步完成。也就是说, 不消耗规模惊人的人力物力来发动一场全球规模的战争,是不可能完成这个计划的。”所以,彻底摧 毁互联网仅靠砍断海底电缆是不够的。 2.答案 D 原文举该例子是为了说明“即便其中一台损坏,互联网也能在其他服务器的支持下继续运转 下去”。 3.答案 C 原文:互联网还没有建立“保存有价值的历史资料”的系统。选项将未然变为已然。,4.答案 (示例)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各大洲”比喻为“孤岛”,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电缆被切断后

44、各大 洲无法与外界进行信息交流的状况。 解析 解答本题,首先要明白词语本义,然后根据语境理解其实质含义。很明显,此处是比喻的说法,结合比 喻修辞的特点及语境分析效果即可。 5.答案 材料谈及了以下三个方面的网络安全问题:互联网核心设施安全问题;互联网上的历史资料保存问 题;个人信息安全问题。 (示例1)除此之外,还有网页传递不健康信息这方面的安全问题;我将拒绝登录非法、低俗的网站。 (示例2)除此之外,还有利用网络传递虚假信息,进行网络欺诈这方面的安全问题;我将努力辨别信息真伪,不 信谣、不传谣。 (示例3)除此之外,还有网络病毒造成计算机、手机软硬件受损这方面的安全问题;我将安装正规的杀毒软

45、 件并及时更新。 解析 解答本题,需要从原文筛选信息,然后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后面两问是开放性试题,根据文章内容并 结合生活实际提出问题和应对措施即可。,思路分析 内容概括题,需要先给文段或者材料划分层次,注意标题、关键词等提示语。如根据文章的标 题“互联网安全吗?”可知,整篇文章就说了一件事互联网的安全问题;后面的链接一是对网络安全的 进一步补充介绍;链接二说了一个方面关于互联网上的历史资料的保存问题;链接三说了个人网络信 息安全问题。如果能够把整个材料分成这么几块来分析,就很容易概括。至于其他网络安全问题,根据自 己对互联网的了解和生活实际作答即可。,五、(2015广州,1317,18分)阅

46、读下面文字,回答问题。 数字时代,我们的大脑被改变了? 晓 晖 人类的大脑是可塑的,当人类生活方式改变时,大脑也将会发生变化。当远古人类首次发现如何使用工具 时,人类的大脑就受到迅速而明显的影响。数字时代,我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当我们每天离 不开网络、离不开手机时,我们的大脑是否也被改变了?科学家认为,对网络科技的深度依赖,不仅改变了人 们的思维方式,也改变了人类的大脑结构。 人类并不是天生就会阅读的。在正常情况下,理解和运用口头语言的能力由人类基因决定的程序形成,而 阅读能力的形成却需要每个人的刻苦练习。这些在我们浏览网站时是体会不到的。虽然两种行为都被称 为阅读,但对书籍的深阅读

47、与在网页上为了获取信息而进行的阅读是不一样的,两者有着不同的阅读体验, 并且培养出了不同的阅读技能。 传统阅读需要耐心,而数字阅读堪称“耐心杀手”。以微博为例,浏览一个微博页面只要几分钟,眼睛在每 条微博上停留的时间只有几秒。不断地扫视、浏览、搜寻感兴趣的关键词,点击阅读这个过程因为信,息的丰富性、多样性而足够刺激,但显然不足以锻炼耐心。一本优秀的图书通常是有内在的逻辑框架的, 只有进入这一逻辑框架,才能说是阅读。而网络内容特别是微博这样的社交媒体每一条都互不关联,跳跃 性的阅读当然谈不上深入和逻辑了。 大脑和肌肉一样,是很有适应能力的,给它什么刺激就会发展出什么样的模式。习惯于数字阅读的快速

48、、 跳跃、浏览,就难以适应传统的慢速、品味和思考的阅读方式。 数字时代,智能手机和互联网已经完全渗入到了每个人的日常生活中。在信息时代长大的“数字原住 民”,因长时间用拇指操控智能手机和上网,从而改变了大脑形成神经通路的方式,更适应碎片化信息,也更 善于利用网络资源,但结交线下朋友的能力却越来越弱。 (选自2015年百科知识,有删改) 链接一: 人们可以分成两个类别:数字原住民(出生于数字时代)和数字移民(出生在数字时代前,但现在开始应用数 字工具的人)。前者更依赖于用手指输入,而后者阅读他人表情的能力则更胜一筹。上网时,前者和后者的 大脑受到的训练是不一样的,尤其在社交和学习能力上,是两种完

49、全不同的模式。科学家发现,互联网虽然,影响着所有年龄层的人群,但受影响最大的还是数字原住民。 (节选自加里斯莫尔网络化大脑:适应现代大脑的技术变革) 链接二: “过去几年中,我一直有一种不舒服的感觉,觉得某些人或某些东西正在摆弄我的大脑,重塑中枢神经系统, 重置记忆。我的大脑正在变化,我目前的思考方式与过去相比已经截然不同,当我阅读时,能最为强烈地感 觉到这一点。全神贯注于一本书或一篇长文,曾经是易如反掌之事,我的大脑能够抓住叙述的演进或论点 的转折,我曾耗费数个小时徜徉在长长的诗行里。但如今不再如此,往往阅读两三页后我的注意力就开始 漂移了。我变得焦虑不安,开始寻找其他事情来做。我感觉我一直在试图将自己任性的大脑拽回到书本, 过去曾经甜美如蜜的阅读已变成一场战斗。” (节选自美国技术专家尼古拉斯卡尔网络也有黑暗一面) 链接三: 美国心理学家玛丽安娜沃尔夫说:“我们并非只被阅读的内容影响,我们也被阅读的方式所影响。”网络 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 > 语文 > 中考专区 > 二轮专题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1,本文(2020年广东中考语文复习课件专题七 说明文阅读.pptx)为本站会员(小豆芽)主动上传,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2,用户下载本文档,所消耗的文币(积分)将全额增加到上传者的账号。
3,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发送邮件至3464097650@qq.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Www.163Wenku.Com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