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1592/159 简称流感病毒流感病毒,是流感流感的病原体的病原体。19181919年期间的大流行全球有2000万人死于流感3/1594/1595/1596/1597/159根据核蛋白和根据核蛋白和M M蛋白的不同,分为三蛋白的不同,分为三型:型:甲型甲型:HA:HA、NANA抗原性易发生变异,多抗原性易发生变异,多次引起世界性大流行;次引起世界性大流行;根据根据HAHA、NANA的不同的不同分为若干亚型。分为若干亚型。乙型乙型:对人类致病性较低;对人类致病性较低;丙型丙型:只引起人类不明显的或轻微的只引起人类不明显的或轻微的上呼吸道感染,很少造成流行。上呼吸道感染,很少造成流行。8/15
2、9变异幅度小或连续变异,属于量变,即亚型变异幅度小或连续变异,属于量变,即亚型内变异。引起小范围流行。内变异。引起小范围流行。变异幅度大,属于质变,形成新亚型。变异幅度大,属于质变,形成新亚型。常引起大范围流行。常引起大范围流行。9/159 较弱,耐冷不耐热,较弱,耐冷不耐热,5630min5630min即可使即可使其灭活。其灭活。对干燥、日光、紫外线以及乙醚、甲对干燥、日光、紫外线以及乙醚、甲醛等化学药物也很敏感。醛等化学药物也很敏感。10/159 传染源:传染源:主要是急性期患者,其次为隐性感染主要是急性期患者,其次为隐性感染者,被感染的动物也可能是一种传染源。者,被感染的动物也可能是一种
3、传染源。传播途径:传播途径:主要是带有流感病毒的飞沫经呼吸道主要是带有流感病毒的飞沫经呼吸道进入体内。进入体内。在呼吸道黏膜细胞增殖,不引起病毒血症,症在呼吸道黏膜细胞增殖,不引起病毒血症,症状状中和抗体对同性病毒有免疫力。中和抗体对同性病毒有免疫力。并发症多见于婴幼儿、老人、慢性病患者。并发症多见于婴幼儿、老人、慢性病患者。11/15912/15913/15914/15915/15916/15917/15918/15919/15920/159n感染灵长类动物,出现典型的SARS症状n耐冷不耐热、不耐酸。21/15922/15923/15924/15925/15926/15927/15928/
4、15929/15930/159 传播途径:经传播途径:经粪粪-口途径口途径感染;感染;传染源:患者及无症状的隐性感染者。传染源:患者及无症状的隐性感染者。易感者:儿童易感者:儿童 病程:病程:31/159病毒病毒口口咽部、肠道淋巴结大量繁殖咽部、肠道淋巴结大量繁殖少量血(第一次病毒血症血(第一次病毒血症)全身淋巴组织增殖全身淋巴组织增殖血(第二次病毒血症)血(第二次病毒血症)靶器官(脊髓前角神经细胞、脑膜、心脏靶器官(脊髓前角神经细胞、脑膜、心脏)病变轻微病变轻微暂时性肢体麻痹暂时性肢体麻痹病变严重病变严重迟缓性麻痹迟缓性麻痹极少数极少数延髓麻痹延髓麻痹呼衰、心衰、死亡呼衰、心衰、死亡32/1
5、59较强。较强。在粪便及污水中可存活数周,在酸性环境中在粪便及污水中可存活数周,在酸性环境中较稳定,对胃酸及胆汁抵抗力较强。较稳定,对胃酸及胆汁抵抗力较强。但对热、干燥、紫外线等均敏感。但对热、干燥、紫外线等均敏感。5656经经30min30min可灭活。可灭活。各种氧化剂如高锰酸钾、双氧水、漂白粉等各种氧化剂如高锰酸钾、双氧水、漂白粉等可用于消毒。可用于消毒。33/159最佳措施:人工自动免疫最佳措施:人工自动免疫口服减毒活疫苗口服减毒活疫苗:可在肠道细胞内增殖但不致:可在肠道细胞内增殖但不致病,不发生病毒血症。接种者不仅在血中产生大量病,不发生病毒血症。接种者不仅在血中产生大量IgGIgG
6、、IgMIgM中和抗体,还可在肠道粘膜产生分泌型抗中和抗体,还可在肠道粘膜产生分泌型抗体(体(sIgAsIgA)。)。34/159我国现采用我国现采用3次次口服口服3价糖丸活疫苗价糖丸活疫苗进进行免疫。即从生后行免疫。即从生后2个月开始连服个月开始连服3次,每次,每次间隔次间隔1个月,个月,4岁时再加强一次。岁时再加强一次。该该3价疫苗包括脊髓灰质炎病毒价疫苗包括脊髓灰质炎病毒3个型个型减毒株,但减毒株,但型量少,以防对型量少,以防对型干扰。型干扰。减毒活疫苗的缺点是有极少数人(免减毒活疫苗的缺点是有极少数人(免疫缺陷个体)用后产生疫苗相关麻痹性脊疫缺陷个体)用后产生疫苗相关麻痹性脊髓灰质炎。
7、髓灰质炎。35/15936/15937/15938/15939/15940/159HighIntermediateLowVeryLow41/15942/15943/15944/159粪口途径传播粪口途径传播肠黏膜、局部淋巴结中大量增肠黏膜、局部淋巴结中大量增殖殖入血并形入血并形成病毒血成病毒血症症肝脏为最终靶肝脏为最终靶器官(病毒直器官(病毒直接损伤或免疫接损伤或免疫病理作用)病理作用)通过胆汁随粪通过胆汁随粪便排出体外便排出体外45/15946/159n感染后可产生持久免疫力。感染后可产生持久免疫力。n早期:早期:IgMIgM;同时,从粪便中检出;同时,从粪便中检出sIgAsIgA抗抗体。体
8、。n恢复期:恢复期:IgGIgG,并可持续多年;,并可持续多年;47/15948/15949/159a.过剩的衣壳;b.串连的小球形颗粒;c.即,感染性颗粒。50/15951/159球形球形,双层衣壳。双层衣壳。外衣壳:外衣壳:包膜包膜(脂质双层脂质双层+蛋白质蛋白质)HBsAgHBsAg内衣壳:内衣壳:HBcAgHBcAg、HBeAgHBeAg内部:内部:环状双链环状双链DNADNA、DNA DNA 多聚酶多聚酶52/159HBsAgHBsAg:是是机体受机体受HBVHBV感染的主要标志感染的主要标志之一。之一。具有抗原性,能刺激机体产生具有抗原性,能刺激机体产生保护性保护性抗体,即抗抗体,
9、即抗HBsHBs 。位于位于外衣壳外衣壳,三种颗粒均有。,三种颗粒均有。53/159HBcAg:n主要定位于主要定位于Dane颗粒内衣壳颗粒内衣壳及及感染肝细胞核感染肝细胞核内,不易从内,不易从患者血清中检出。患者血清中检出。nHBcAg抗原性很强,能刺激机体产生抗抗原性很强,能刺激机体产生抗HBc,但无中和作,但无中和作用。用。n检出高效价检出高效价抗抗HBcIgM表示表示HBV在肝内处于复制状态在肝内处于复制状态。HBeAg:n主要定位于主要定位于Dane颗粒核心结构表面颗粒核心结构表面n可作为可作为HBV复制及血清具有传染性复制及血清具有传染性的标志。的标志。n抗抗Hbe对对HBV感染有
10、一定保护作用,但抗感染有一定保护作用,但抗HBe亦可见于携亦可见于携带者及慢性乙型肝炎血清中。带者及慢性乙型肝炎血清中。54/159 HBV HBV 对理化因素的抵抗力相当强:对理化因素的抵抗力相当强:n对低温、干燥、紫外线、醚、氯仿、酚等对低温、干燥、紫外线、醚、氯仿、酚等均有抵抗性。均有抵抗性。n高压灭菌高压灭菌 (12115min)(12115min)、0.5%0.5%过氧乙酸、过氧乙酸、5%5%次氯酸钠、次氯酸钠、3%3%漂白粉液、漂白粉液、0.2%0.2%新洁尔灭等新洁尔灭等均可使均可使HBVHBV失活。失活。55/159 急性、慢性乙肝急性、慢性乙肝患者及患者及HBsAgHBsAg
11、无症状携带者无症状携带者均为传染源,特别是无症状的均为传染源,特别是无症状的HBsAgHBsAg携带者做为携带者做为传染源危害性更大。传染源危害性更大。56/159 乙型肝炎主要是经乙型肝炎主要是经血液或注射途径传播血液或注射途径传播即即非胃肠道非胃肠道的感染的感染1.1.血液、血制品传播血液、血制品传播:输血、注射、手术、采血:输血、注射、手术、采血、拔牙、内窥镜检查、预防接种、针刺、纹身、各种医、拔牙、内窥镜检查、预防接种、针刺、纹身、各种医疗器具,共用牙刷、洗澡刷子、剃须刀等,均可传播乙疗器具,共用牙刷、洗澡刷子、剃须刀等,均可传播乙型肝炎。型肝炎。2.2.母婴垂直传播:母婴垂直传播:主
12、要是在围产期,分娩时新生主要是在围产期,分娩时新生儿经产道接触或吸吞入含儿经产道接触或吸吞入含HBVHBV的母血、羊水、或分泌物的母血、羊水、或分泌物所致,少数可由于宫内感染所致,少数可由于宫内感染(10%)10%),也可通过母乳、,也可通过母乳、体液或密切接触而传播。体液或密切接触而传播。3.3.性行为传播性行为传播:在西方国家将乙肝列为性传播疾:在西方国家将乙肝列为性传播疾病病(STD)(STD)之一。之一。57/159 乙型肝炎的临床表现呈多样性,可表现为乙型肝炎的临床表现呈多样性,可表现为无症状无症状病毒携带者、急性肝炎、慢性肝炎、重症肝炎、肝硬病毒携带者、急性肝炎、慢性肝炎、重症肝炎
13、、肝硬化、肝癌化、肝癌等。等。HBVHBV的致病机制尚未完全明了,的致病机制尚未完全明了,HBVHBV不直接损害肝不直接损害肝细胞,主要是通过宿主的免疫应答引起肝细胞损伤。细胞,主要是通过宿主的免疫应答引起肝细胞损伤。病后可获得对同型病毒的免疫力。病后可获得对同型病毒的免疫力。58/159nELISAELISA法法uHBsAgHBsAg、抗抗HBsHBsuHBeAgHBeAg、抗抗HBeHBeu(HBcAgHBcAg)、)、抗抗HBcHBc59/159采取采取切断传播途径切断传播途径为主的综合性措施:为主的综合性措施:n对乙肝患者及携带者的血液、分泌物和用具对乙肝患者及携带者的血液、分泌物和用
14、具等要严格消毒灭菌;等要严格消毒灭菌;n严格筛选献血员,防止血液传播;严格筛选献血员,防止血液传播;n提倡使用一次性注射器及输液器;提倡使用一次性注射器及输液器;n凡手术操作,使用接触过血液的医疗器械等凡手术操作,使用接触过血液的医疗器械等也必须严格消毒,要防止病人与医务人员间也必须严格消毒,要防止病人与医务人员间的相互传播;的相互传播;n对高危人群要进行特异性预防。对高危人群要进行特异性预防。60/159 接种乙型肝炎疫苗是最有效的预防措施接种乙型肝炎疫苗是最有效的预防措施。乙型肝炎疫苗是纯化的乙型肝炎疫苗是纯化的HBsAgHBsAg,不含,不含HBV DNAHBV DNA,具有良,具有良好
15、免疫原性,而无感染性。好免疫原性,而无感染性。乙肝免疫球蛋白(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HBIg)是由含有高效价抗)是由含有高效价抗HBsHBs人血清人血清提纯而成,可用于紧急预防。主要用于以下情况:提纯而成,可用于紧急预防。主要用于以下情况:医务人员或皮肤损伤被乙型肝炎患者血液污染伤口者医务人员或皮肤损伤被乙型肝炎患者血液污染伤口者;母亲为母亲为HBsAgHBsAg、HBeAgHBeAg阳性的新生儿;阳性的新生儿;发现误用发现误用HBsAgHBsAg阳性的血液或血制品者;阳性的血液或血制品者;HBsAgHBsAg、HBeAgHBeAg阳性者的性伴侣。阳性者的性伴侣。61/159目前治疗乙型肝炎
16、尚无特效药物和方法。除目前治疗乙型肝炎尚无特效药物和方法。除了干扰素有一定效果外,据报道某些核苷类似物了干扰素有一定效果外,据报道某些核苷类似物如无环鸟苷,多聚酶抑制剂及某些逆转录酶抑制如无环鸟苷,多聚酶抑制剂及某些逆转录酶抑制剂(如拉米夫定)对剂(如拉米夫定)对HBVHBV有效,如与免疫调节药物有效,如与免疫调节药物并用治疗乙型肝炎效果会更好。并用治疗乙型肝炎效果会更好。62/159 丙型肝炎病毒(丙型肝炎病毒(HCVHCV)引起引起丙型肝炎丙型肝炎。HCV HCV主要主要经血或血制品传播经血或血制品传播,目前占输血后肝,目前占输血后肝炎的炎的80%80%90%90%。在我国丙型肝炎流行率为
17、在我国丙型肝炎流行率为2.1%2.1%。其临床和流。其临床和流行病学特点类似乙型肝炎,但症状较轻,演变为慢行病学特点类似乙型肝炎,但症状较轻,演变为慢性者多见,部分患者可发展为肝硬化或肝癌。性者多见,部分患者可发展为肝硬化或肝癌。63/159 预防主要通过检测抗预防主要通过检测抗HCVHCV或或HCV RNAHCV RNA筛选献血筛选献血员员来降低输血后丙型肝炎的发病率。来降低输血后丙型肝炎的发病率。其他预防措施同其他预防措施同HBVHBV。免疫球蛋白有无预防作用尚无定论。免疫球蛋白有无预防作用尚无定论。目前还无特异性防治对策,一般治疗原则与乙目前还无特异性防治对策,一般治疗原则与乙型肝炎相同
18、。型肝炎相同。64/159 丁型肝炎病毒(丁型肝炎病毒(HDVHDV)是是丁型肝炎丁型肝炎的病原体。的病原体。是一种是一种缺陷病毒缺陷病毒,必须在,必须在HBVHBV或其它嗜肝或其它嗜肝DNADNA病病毒辅助下才能复制,因此其致病毒辅助下才能复制,因此其致病必须同时有必须同时有HBVHBV感染感染,病情较单纯感染,病情较单纯感染HBVHBV的患者严重。的患者严重。65/159传播方式:与传播方式:与HBVHBV基本相同,主要经输血或注基本相同,主要经输血或注射传播。射传播。由于由于HDVHDV是缺陷病毒,而且其衣壳为是缺陷病毒,而且其衣壳为HBsAgHBsAg,从从而决定了而决定了HDVHDV
19、只能感染只能感染HBsAgHBsAg阳性者阳性者,其感染有两种,其感染有两种形式:形式:共同感染共同感染 :与:与HBVHBV同时感染同时感染;重叠感染重叠感染 :在慢性乙型肝炎或:在慢性乙型肝炎或HBsAgHBsAg携带者的携带者的基础上再感染基础上再感染HDVHDV。66/159 戊型肝炎病毒(戊型肝炎病毒(HEV HEV)是是戊型肝炎戊型肝炎的病原体。的病原体。戊型肝炎主要经戊型肝炎主要经粪口途径粪口途径传播,其临床和流传播,其临床和流行病学特点类似甲型肝炎。行病学特点类似甲型肝炎。67/15968/15969/15970/159脂双层膜脂双层膜gp120gp120gp41gp41包膜糖
20、蛋白包膜糖蛋白p24p24衣壳蛋白衣壳蛋白p17p17内膜蛋白内膜蛋白p7p7核衣壳蛋白核衣壳蛋白逆转录酶逆转录酶蛋白酶蛋白酶整合酶整合酶71/15972/15973/15974/15975/15976/159 77/159 78/15979/159 80/15981/15982/15983/15984/15985/15986/15987/15988/15989/15990/15991/15992/15993/15994/159n动物间狂犬病是由于患病动物咬伤健康动物而传播n人被患病动物咬伤致病。人被咬伤发病率为30%-60%。一旦发病,死亡率高达100%95/15996/15997/1599
21、8/15999/159100/159101/159伊蚊蜱库蚊白蛉102/159103/159104/159105/159106/159107/159带毒蚊虫叮咬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及淋巴节内增殖少量入血肝、脾单核巨噬细胞内增殖二次病毒血症突破血脑屏障中枢神经系统广泛病变108/159109/159110/159111/159112/159113/159114/159115/159116/159117/159118/159119/159120/159121/159122/159123/159124/159125/159126/159127/159128/159129/159130/159131/159132/159133/159134/159135/159136/159137/159138/159139/159140/159141/159142/159143/159144/159145/159146/159147/159148/159149/159150/159151/159152/159153/159154/159155/159156/159157/159158/159159/1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