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专题九 文言文阅读 五年中考 分类真题 A组 河北中考题组 一、(2019河北,710)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问题。(14分) 凡读书,二十岁以前所读之书与二十岁以后所读之书迥异。幼年知识未开,天真纯固,所读者虽久不温习, 偶尔提起,尚可数行成诵。若壮年所读,经月则忘,必不能持久。故六经、秦汉之文,词语古奥,必须幼年 读。长壮后,虽倍蓰其功,终属影响。自八岁至二十岁,中间岁月无多,安可荒弃或读不急之书?此时,时文 固不可不读,亦须择典雅醇正、理纯辞裕、可历二三十年无弊者读之。若朝华夕落、浅陋无识、诡僻失 体、取悦一时者,安可以珠玉难换之岁月而读此无益之文?何如诵得左国一两篇及东西汉典贵华 腴之文
2、数篇,为终身受用之宝乎? 我愿汝曹 将平昔已读经书,视之如拱璧 ,一月之内,必加温习。古人之书,安可尽读?但读得一篇,必求可,A组 河北中考题组,以背诵,然后思通其义蕴 ,而运用之于手腕之下。如此,则才气自然发越 。若曾读此书,而全不能举 其 词,谓之“画饼充饥”;能举其词而不能运用,谓之“食物不化”。二者其去 枵腹 无异。汝辈于此,极 宜猛省。 (选文有删节) 注 迥异:相差很远。开:开导,启发。古奥:古拙深奥,不容易理解。倍蓰(x):数倍。影响:影 子和回声,指不切实际、不持久。时文:当时流行的文体,多指科举应试之文。华:花。诡僻:荒谬邪 僻。左国:左传国语。华腴(y):丰美有文采。 曹:
3、辈。 拱璧:大璧,泛指珍宝。 义蕴:内在的意义。 发越:散播。 举:举出。 去:距。 枵(xio)腹:腹中空虚。 极:通“亟”,急。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的词语。(每小题1分,共4分) (1)时文固不可不读 固: (2)若朝华夕落 若: (3)古人之书,安可尽读 尽: (4)然后思通其义蕴 通:,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每小题2分,共4分) (1)安可以珠玉难换之岁月而读此无益之文? (2)汝辈于此,极宜猛省。 3.作者认为“六经、秦汉之文,词语古奥,必须幼年读”,其理由是什么?(3分) 4.从选文加线句子中,你获得了怎样的启示?(3分),一、 1.答案 (1)固然(本来) (2
4、)像(如) (3)完全(全部) (4)通晓(懂得) (每小题1分,有错该小题不给分) 解析 本题考查理解文言实词含义的能力,可用课内迁移法解题。“固”的本义为“坚固”,这里是引申 义“本来”,与“人固有一死”中的“固”意义相同。“若”与“门庭若市”中的“若”都是“好像”的 意思。“尽”与“一食或尽粟一石”中的“尽”意义相同。“通”为“通晓”,与“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中的“通”意义相同。 2.答案 (1)怎么可以用珠宝美玉都难以换来的时光来读这些没有益处的文章呢? (2)你们这些人在这些方面,应当赶快反省(醒悟)。 (每小题2分,意思对即可) 解析 本题考查翻译语句的能力,要注意逐字翻译。 (1
5、)“安”译为“怎么”;“以”译成“用”,而不是“可以”;“益”译为“益处”,还要注意语句通顺。 (2)“汝”是“你”“你们”之意;“此”译为“这件事”或“这种行为”;“宜”译为“应该”,与“牡丹 之爱,宜乎众矣”中的“宜”意义相同;“省”翻译时可联想“吾日三省吾身”中的“省”,句意要通顺。,3.答案 幼年读书经久不忘。(意思对即可) 解析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分析概括能力。解答本题首先在文中找到“六经、秦汉之文,词语古奥,必 须幼年读”这句话,而这句话前有一“故”字,属于总结句,所以从该句前寻找答案。 4.答案 读书要注重背诵、思考和运用。(围绕“背诵”“思考”“运用”任意一点作答,言之成理,
6、也可 给满分) 解析 本题考查阅读感受与启示的能力。通读全文,本文主要围绕读书来写,强调读书要趁早,读书要背诵, 读书要思考,读书要运用;解答此类题,要在理解文章主要内容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实际作答,注意语言要简 洁流畅。 参考译文 人们凡是读书,二十岁之前所读的书与二十岁之后所读的书相差很远。幼年时期知识未经开导,性格天真 固执,所读的书即使很久不复习,偶尔提起,也可以背诵几行。如果壮年时期所读的书,过了一个月就忘了,这 样一定不能长久。所以“六经”和秦汉时期的文章,词语古拙深奥,不容易理解,一定要在幼年时期读。等,到壮年之后,即使花费数倍于幼年时期的努力,终究也只是不切实际罢了。从八岁到二
7、十岁,这之间时间不 长,怎么能荒废时间或读无关紧要的书呢?这个时候,当时流行的文体本来不能不读,(但)也要挑选内容典雅 纯正、内涵丰富且文字优美、历经二三十年没有错误的书来阅读。像早上开花傍晚凋落、浅薄低俗、荒 谬邪僻、毫不得体、取悦一时的文章,怎么可以用珠宝美玉都难以换来的时光来读这些没有益处的文章 呢?不如背诵左传国语中的一两篇文章和东西汉经典华美且富有文采的几篇文章,作为终身受用 的珍宝呢! 我希望你们这些人把过去已经读过的经书,视若珍宝,一个月之内,一定加以温习。古人写的书,怎么能全部 读完?但每读一篇,必须做到能够背诵,之后考虑通晓其中的含意,并且在手中灵活运用。像这样做,才气自 然
8、散播。如果曾经读过这本书,但根本不能举出书中字词的,就叫他“画饼充饥”;能举出其中字词而不能 运用的,就叫他“食物不化”。这两者大概距离空腹没有什么差别。你们这些人在这些方面,应当赶快反 省(醒悟)。,二、(2018河北,711)阅读下面四篇短文,回答问题。(14分) 屈原以五日死,楚人以舟楫拯之,谓之竞渡。又曰:五日投角黍以祭屈原,恐为蛟龙所夺,故为龙舟以逐 之。 后汉黄琬,祖父琼,为太尉,以日食状闻。太后诏问所食多少,琼对未知所况 。琬年七岁,时在旁,曰: “何不言日食之余,如月之初 。”琼大惊,即以其言对。 刘峻家贫好学,常燎 麻炬 ,从夕达旦,时或昏睡,及觉复读,常恐所见不博。闻有异书
9、,必往祈 借。 齐有一足鸟,舞于殿前。齐侯问于孔子,孔子曰:“此鸟名商羊。儿童有谣曰:天将大雨,商羊鼓舞 。是 为大雨之兆 。”后果然。 注 屈原:战国楚诗人。以:在。舟楫:泛指船只。拯:从水中救出淹溺的人。角黍,即粽子。 黄琬:人名。琼:人名,即黄琼。太尉:官职名。诏:召见。况:比方。 初:夏历指每月的开头几天。 燎:燃烧。 炬:火把。 祈:乞求。 鼓舞:手足舞动,形容欢悦。 兆:预兆,征兆。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的词语。(每小题1分,共4分) (1)谓之竞渡 谓:,(2)何不言日食之余,如月之初 何: (3)从夕达旦 旦: (4)是为大雨之兆 是: 2.下列选项中,与“舞于殿前”的“
10、于”字意义或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2分) ( ) A.行者休于树(醉翁亭记) B.骈死于槽枥之间(马说) C.皆以美于徐公(邹忌讽齐王纳谏) D.公与之乘,战于长勺(曹刿论战) 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每小题2分,共4分) (1)琼大惊,即以其言对。 (2)及觉复读,常恐所见不博。 4.第一篇短文中,包含哪两项传承至今的民间习俗?(2分) 5.请给第三篇短文拟一个恰当的题目。(2分),二、 1.答案 (1)叫作(叫做、称为、称作) (2)为什么(怎么) (3)早晨 (4)这 解析 本题考查解释文言文词语的能力,可用课内迁移法进行解释。如“何”在曹刿论战“肉食者谋 之,又何间焉?”中是“为
11、什么”的意思;“旦”在三峡“每至晴初霜旦”中是“早晨”的意思。这些 课文中常见的词语应重点掌握。 2.答案 C 本题考查理解文言虚词意义及用法的能力。题干中“于”是“在”的意思,C项中“于”是 “比”的意思。 知识拓展 “于”字的用法 (1)说明行为发生的时间,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在”“到”。 例句: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出师表)于:在。 (2)引出行为的处所,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在(从、到)”。 例句:公与之乘,战于长勺。(曹刿论战)于:在。 舜发于畎亩之中。(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于:从。,(3)引出行为的对象,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向”“给”“对”等。 例句: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
12、告之于帝。(愚公移山)于:向。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于:给。 (4)用在被动句中,介绍行为的主动者,可译为“被”。 例句: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廉颇蔺相如列传)于:被。 (5)用在形容词之后,表示比较。一般可译作“比”。 例句:苛政猛于虎也。(捕蛇者说)于:比。 (6)引出动作的范围、方面,译为“在中”“在方面”。 例句: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于:在上。 3.答案 (1)黄琼非常吃惊,就(立即)用他的话来回答。 (2)等到睡醒又开始读书,常常担心见识不广博。 (每小题2分,意思对即可) 解析 本题考查翻译文言文语句的能力。文言文的翻译原则为字字落实
13、,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字字对应,每一个实词的含义在句中都要有所体现,而虚词的用法和意义也要准确。 (1)“即”有“当即、立即、就”的意思。“以”在这里是“用”的意思,送东阳马生序中“以衾拥 覆,久而乃和”的“以”就是“用”的意思。“对”是“回答”的意思,例如“无言以对”。 (2)“及”是“等到”的意思。“觉”是“睡醒”的意思,口技中“惊觉欠伸”的“觉”是“睡醒” 之意。 4.答案 龙舟竞渡(赛龙舟);吃粽子(包粽子、送粽子)。 (答出一项给1分,意思对即可) 解析 从“屈原”“五日”“竞渡”“投角黍”等很明显可判断出是“端午节”,对于端午节这个传统节 日,大家并不陌生。所以吃粽子(包粽子、送粽
14、子)、龙舟竞渡(赛龙舟)很容易写出来。 5.答案 刘峻好学 (符合题目要求,意思对即可) 解析 本题考查拟写标题的能力。可用中心句概括法作答。第三篇短文首句是“刘峻家贫好学”,后面的 内容都是首句的具体体现,抓住这一句,即可拟写出标题。,参考译文 屈原在五日这天投江而死,楚国人用船救他,(后来)称为划船比赛。又说:五日这天投粽子来祭祀屈原,恐怕 被蛟龙争夺,所以划龙舟来驱逐它们。 后汉黄琬,祖父黄琼,做太尉,(京城看不见日食情况,)黄琼把日食的情况告诉皇上。太后召见他问太阳被吃 了多少,黄琼不知用什么比方来回答。黄琬当时七岁,在旁边,说:“为什么不说日食剩下的像月初的月 亮?”黄琼大吃一惊,就
15、按照他说的回答太后。 刘峻家里贫穷,爱好读书,经常点燃麻制的火把,从晚上到早晨,有时昏睡过去,等到睡醒了再接着读,经常担 心自己的见识不够广博。听说有难得的书籍,一定要去乞求借阅。 齐国有一足鸟,在殿前舞蹈。齐侯向孔子发问(这是什么鸟),孔子说:“这种鸟名叫商羊。有儿童歌谣说: 天将降大雨,商羊会手足舞动。这是大雨的征兆。”后来果然是这样。,三、(2017河北,811)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14分) 复儿子书 来信均悉,兹再汇汝日本洋五百元。儿自去国至今,为时不过四月,何携去千金业皆散尽?是甚可 怪!汝此去,为求学也。求学宜先刻苦,又不必交友酬应。千金之资,亦足用一年而有余,何四月未满即
16、已告 罄?汝苟在理应用者,虽每日百金,力亦足以供汝,特汝不应若是耳。汝如此浪费,必非饮食之豪,起居之 阔,必另有所销耗。且汝亦尝读孟子乎?大有为者,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困心衡 虑之后,而始能作。吾儿恃 有汝父庇荫 ,固 不需此,然亦当稍知稼穑 之艰难,尽其求学之本分。非然 者,即学成归国,亦必无一事能为。今汝若此,余今而后恐无望于汝矣!用钱事小而因之怠弃学业损耗精力虚 度光阴则固甚大也。余前曾致 函 戒汝,须努力用功,何竟忘之?光阴可贵,求学不易,此中甘苦,应自知 之。毋 负 老人训 也。 (选文有改动) 注 本文节选自张之洞回复儿子的书信。悉:知道。兹:现在。汝:你。
17、业:已经。资:钱财,费 用。即:就,便。告罄:财物用尽。苟:假如。特:不过。 恃:倚仗,依赖。 庇荫:比喻尊长的保护、,照顾。 固:本来。 稼穑:泛指农业劳动。 致:给予。 函:信件。 毋:不要,不可。 负:辜负。 训: 教诲,教导。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的词语。(每小题1分,共4分) (1)儿自去国至今 去: (2)求学宜先刻苦 宜: (3)特汝不应若是耳 是: (4)困心衡虑之后,而始能作 作: 2.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标四处)(2分) 用 钱 事 小 而 因 之 怠 弃 学 业 损 耗 精 力 虚 度 光 阴 则 固 甚 大 也。 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每小题2分
18、,共4分) (1)虽每日百金,力亦足以供汝。 (2)余今而后恐无望于汝矣! 4.作者给儿子写这封书信的目的是什么?(4分),三、 1.答案 (1)离开 (2)应当(应该) (3)这样(这) (4)奋起,指有所作为(答成“奋起”或“有所作为”也给1 分) (每小题1分) 解析 此题中四个实词的含义均在课文中出现过。“去”在岳阳楼记(“去国怀乡”)中,是“离开” 之意;“宜”在出师表(“不宜偏私”)中,是“应当”之意;“是”在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天将降 大任于是人也”)中,是“这”之意;“作”在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而后作”)中,是“奋起”之意。这 四个词均是需要掌握的重点实词。 备考策略 中考
19、对文言实词的考查是以课文为基础的,大部分实词均出自课内。这就要求学生在平时的学 习中,重视对课内知识的积累、梳理和掌握,得法于课内,运用于课外。 2.答案 用钱事小/而因之怠弃学业/损耗精力/虚度光阴/则固甚大也。 (标对两处或三处均给1分,标对四处给2分) 解析 文言虚词“而”“则”前一般应断开,同时结构相似的短语“怠弃学业”“损耗精力”“虚度光,阴”间应断开,再根据句子的意思,恰当断句即可。 3.答案 (1)即使每天用掉一百金,按财力我也完全可以供你。 (2)我从今以后恐怕对你没有指望了! (每小题2分,意思对即可) 解析 文言文翻译要遵循字字对应的原则,每一个实词的含义在句中都要有所体现
20、,而虚词的用法和意思 要翻译准确。第(1)题的难点是“力”,根据上下句语境可解释为“财力”;第(2)题中的“而”可以不翻 译。 易错警示 此题中,“虽”经常被翻译成“虽然”。“虽然”用在转折关系的复句中,“即使”用在条件 关系的复句中。根据上下句之间的关系,可以确定“虽”在句子中应为“即使”的意思。 4.答案 劝诫儿子要生活节俭,刻苦求学。 (答出“生活节俭”给2分;答出“刻苦求学”或“珍惜光阴”给2分。意思对即可) 解析 从“为求学也”“求学宜先刻苦”“须努力用功”等句子中,可以看出作者在要求孩子刻苦求学; 从“汝如此浪费”“然亦当稍知稼穑之艰难”等句子中,可以看出作者在劝告孩子要生活节俭。
21、,参考译文 来信全看了。现再汇给你日本大洋五百元。你从出国到现在,时间不过四个月,为何带去的千金钱财都已 经用完了?这太奇怪!你去日本,是为求学啊。求学应该首先刻苦,又不必交友应酬。千金钱财,也足够用一 年而且还有余,为何四个月不到,就用完了?你如果用得在理,即使每天用掉一百金,按财力我也完全可以供 你,不过你不应该这样。你如此浪费,不是饮食豪奢,起居阔绰,(就)一定另有消费。况且你也曾读过孟 子吧?(里面说,)成大事的人,必定要先使他的心志困苦,使他的筋骨劳累,使他忍饥挨饿,使他受贫困之苦, 经受内心困苦、思虑阻塞之后,才可能有所作为。你凭着有父亲的荫庇,本来不需要这样,但(你)也应当知 道
22、耕作的艰难,尽你求学的本分。不这样,即使学成归国,也一定一事无成。如今你像这样,我从今以后恐怕 对你没有指望了!用钱的事小,而因为它怠慢荒废学业,损耗精力,虚度光阴,就是大事了。我之前给你写信告 诫你,要努力用功(学习),怎么就忘了呢?时间可贵,求学不容易,这中间的滋味,(你)自己应该明白,不要辜负了 老人的教诲。,四、(2016河北,71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15分) 邵民瞻为东坡买一宅,为钱五百缗,东坡倾囊仅能偿之。卜吉日入新第,既得日矣。夜与邵步月,偶 至一村落,闻妇人哭声极哀,东坡徙倚听之,曰:“异哉,何其悲也!岂有大难割之爱,触于其心欤?吾将问 之。”遂与邵推扉而入,则一
23、老妪 ,见东坡,泣自若 。东坡问妪何为哀伤至是。妪曰:“吾家有一居,相传 百年,保守不敢动,以至于我。而吾子不肖 ,遂举以售诸 人。吾今日迁徙来此百年旧居一旦诀别 宁 不 痛心此吾之所以泣也。”东坡亦为怆然。问其故居所在,则东坡以五百缗所得者也。东坡因再三慰抚,徐 谓之曰:“妪之旧居,乃吾所售 也。不必深悲,今当以是屋还妪。”即命取屋券 ,对妪焚之。呼其子,命 翌日 迎母还旧第,竟不索 其直 。 注 邵民瞻:人名。东坡:苏轼的号。五百缗:五百贯钱。倾囊:尽出其所有。偿:偿还。卜:选 择。第:按一定等级建造的大宅院。得日:过了几天。徙倚:走过去斜靠着。何其:多么。 老妪: 老妇。 自若:依然如故
24、。 不肖:不成材。 诸:相当于“之于”。 诀别:分别。 宁:难道。 徐:慢慢 地。 售:这里是“买”的意思。 券:契据。 翌日:次日。 索:求取。 直:通“值”,价钱。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的词语。(4分),(1)闻妇人哭声极哀 闻: (2)东坡亦为怆然 怆然: (3)即命取屋券,对妪焚之 即: (4)竟不索其直 竟: 2.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标四处)(2分) 吾 今 日 迁 徙 来 此 百 年 旧 居 一 旦 诀 别 宁 不 痛 心 此 吾 之 所 以 泣 也。 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东坡问妪何为哀伤至是。 (2)则东坡以五百缗所得者也。 4.请用一句话
25、概括选文所叙写的故事。(3分) 5.从“夜与邵步月”这句话,你会联想到记承天寺夜游一文中的哪个情境?(2分),四、 1.答案 (1)听到(听见) (2)悲伤(忧伤)的样子 (3)立即(马上) (4)竟然(每小题1分,意思对即可) 解析 本题考查对课外文言文词语的理解能力。平时注意多积累归纳,学会迁移运用,如桃花源记里 “鸡犬相闻”的“闻”是“听到”的意思,登幽州台歌里“独怆然而涕下”的“怆然”指悲伤的样 子,桃花源记里“太守即遣人随其往”的“即”是“立即”的意思,“竟不知有汉”的“竟”是“竟 然”的意思。 2.答案 吾今日迁徙来此/百年旧居/一旦诀别/宁不痛心/此吾之所以泣也。(标对两处或三处
26、均给1分,标对 四处给2分) 解析 第一个“此”指代地方,“此”之后断句;第二个“此”指代哭泣的原因,“此”之前断句;根据给出 的注释,“宁”译为“难道”,“宁”之前断句。 解题关键 文言文断句八法 (1)名词断句法 通读全文,找出人名、地名、事名、物名、朝代名、国名、官职名等。这些名词常在句中做主语或宾,语。然后考虑:什么人,办什么事,采用什么方式,取得什么结果。 (2)动词断句法 当无法判断某个名词是属于前句还是后句时,或是遇到省略主语或宾语的情况时,就需要用动词断句 法。动词通常充当句中的谓语,我们可根据动词与前后短语的关系及语意关联进行推断,这样往往能提高 准确率。 例:“马无故亡而入
27、胡/人皆吊之”中,动词有“亡”“入”“吊”(“而”在句中,它前后一般不断句),因此 可区分出两个句子。 (3)特殊句式断句法 文言文中有一些特殊语序,如宾语前置、定语后置、介词结构后置、谓语前置等。还有一些特殊句式,如 判断句式、被动句式等。准确把握这些特殊语序和特殊句式,对文言文断句会有很大帮助。 (4)修辞断句法(对偶、排比) 古人写文章非常讲究语句的整齐对称,行文中常常上下句用相同的字数和结构。把握文言文的这一特点, 对断句很有帮助。,(5)对话断句法 文言文中,有一些对话的标志,如“曰”“云”“言”等。在这里应注意两点:一是对话中又有对话的情况, 二是文中省略说话人和“曰”字的情况。
28、(6)虚词断句法 根据文言虚词在句中常处的位置断句: 句首语气词“其、盖、唯、夫、且夫、若夫”等前面可断句; 常用于句首的关联词,如“苟、纵、是故、于是、纵使、向使、然则、是以”等前面大多可断句; 常用于句首的时间词,如“顷之、未几、已而、斯须、既而、俄而”等前面也常断句; 句末语气词“也、矣、耶、哉、乎、焉、兮、耳、而已”等后面可断句; 介词“以、为”,连词“而、则”等常在句子中间,它们的前面是否必断,要具体分析。 虚词断句有一个口诀,对我们断句也有一定帮助。 “曰”后冒(:),“哉”后叹(!),“夫”“盖”大都在句前。 “于”“而”一般在句中,“矣”“耳”后面画圆圈(。)。,或句(。)或逗
29、(,)看情形,“盖”“夫”“若夫”“纵”“向使”。 “然则”“是故”“于是”“苟”,经常用于句子首。 (7)顶真断句法 前一句结尾之字或词作为后一句开头之字或词,使相邻两句蝉联。 例:“夫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错 手足矣”。 (8)反复断句法 反复,特别是间隔反复,也是文言文中常见的修辞手法。如邹忌讽齐王纳谏中“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多次反复,这也为断句提供了有力的帮助。 3.答案 (1)东坡询问老妇为什么悲痛到这种地步。 (2)就是东坡用五百贯钱所买到的住宅。 (每小题2分,意思对即可) 解析 (1)“妪”译为“老妇人”;“何为”
30、译为“为什么”;“至是”译为“到这种地步”。,(2)“者也”表判断;“则”是“是”的意思;“以”是“用”的意思。 解题关键 解答此类题目,关键把握:一一对应,先对后串,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关键词语要翻译正确,关键句 式要规范处理,语气不可忽视。翻译步骤:对词串句顺意。具体方法:“留”(人名、地名等保留)、 “换”(关键词语换成现代汉语)、“增”(增补省略成分)、“删”(无实义的虚词不翻译或重复的意思要 删去)、“调”(与现代汉语规范不同的语序要调整)、“变”(变通,直译有障碍的,可考虑意译,译出大 意)。 4.答案 苏东坡无偿退还老妇宅第。(答出“东坡还宅”也给3分,意思对即可) 解析 提炼故
31、事中的人和事,用简洁的语言表达清楚即可。 思路分析 如何进行分析理解? 此类题主要涉及要点归纳、主旨概括、情感把握、写法分析等。答题时一定要认真阅读原文,答案常常就 在原文中,要关注文章的前后照应,关注题目,认真体会文章中流露出来的思想感情,紧扣文章主旨,全面考 虑。答题时不仅要做到用词准确,更要结合文章具体内容加以论说。 5.答案 (示例1)苏轼与张怀民月下在庭院中一起散步。,(示例2)相与步于中庭。 (示例3)夜与怀民步月。 (意思对即可) 解析 首先要理解“夜与邵步月”的意思,即“某夜苏东坡和邵民瞻一起在月下散步”;其次回顾记承 天寺夜游中的相关语句,可以用现代汉语表述,也可以用原句表述
32、。 参考译文 邵民瞻给苏东坡买了一套价值五百贯钱的房子,苏东坡倾其所有的钱刚能偿还邵民瞻。他选择了个吉利的 日子住入新家,已经有几天了。某夜他与邵民瞻在月下散步,偶然到了一个村子,听到有个老妇人哭得很伤 心,东坡靠近倾听,说:“奇怪了,这妇人为什么哭得这么悲伤呢?难道有什么非常难以割舍的事情,令她这么 伤心吗?我要问一问她。”于是和邵民瞻推门进去,见一老妇人,老妇人看见东坡,仍然自顾自地哭泣。东坡 问老妇人为什么悲伤到这种地步。老妇人说:“我家有一套房子,世世代代传了几百年,保有守着不敢卖,一 直到我这一辈。但是我的儿子不成材,把它卖给了别人。现在我搬到这儿来了,住了百年的旧房子一旦分 别,怎
33、能不痛心?这就是我哭泣的原因。”苏东坡也很悲伤。问她的那套房子在哪儿,正是苏东坡用五百贯,钱买的房子。苏东坡于是再三安慰,慢慢地对她说:“你的房子是我买的。不用太悲伤,现在我把房子还给 你。”苏东坡随即叫人拿来买房的契据,当着老妇人的面烧了。叫出了老妇人的儿子,让他次日接他母亲 回到原来的住所,竟然不索取所花之钱。,五、(2015河北,812)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15分) 归钺,早丧母,父娶后妻,生子,由是失爱。家贫,母即喋喋罪过钺,父大怒逐之。钺数困,匍匐道中,比归,母 又复杖之,屡濒于死。钺依依户外,俯首窃泪下,族人莫不怜也。 父卒,母与其子居。钺贩盐市中,时私其弟,问母饮食,致甘
34、鲜焉。后大饥,母不能自活。钺往涕泣奉迎,母 自惭,从之。钺得食,先予母、弟,而己有饥色。奉母终身怡然。既老且死,终不言其后母事也。 归氏孝子,身微贱而其行卓,独其宗亲邻里知之,于是思以广其传焉。 (选文有改动) 注 归钺:人名。喋喋:说话没完没了。数:屡次。依依:依恋的样子。窃:偷偷地。致:送达。 饥:饥荒,年成不好。奉迎:迎接。奉,敬辞。卓:高。 1.古汉语常用字字典中,“比”的义项有:并列,挨着;顺从,和顺;比较;及,等到。“比归,母又复 杖之”中的“比”,应选的一项是(填序号)(2分) ( ) 2.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词的意义或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3分) ( ) A.父大怒逐之,属予作文
35、以记之(岳阳楼记) B.母与其子居 似与游者相乐(小石潭记) C.独其宗亲邻里知之 必先苦其心志(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D.身微贱而其行卓 出淤泥而不染(爱莲说) 3.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的词语。(4分) (1)父娶后妻,生子,由是失爱 由是: (2)钺贩盐市中 市: (3)而己有饥色 色: (4)奉母终身怡然 怡然: 4.对选文中加横线句子展开合理想象,写一段对话,表现人物情感。(3分) 5.归钺的哪些孝行让人感动?请根据选文第二段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3分),五、 1.答案 解析 解答此题,既可根据语境来判断,也可联系学过的课文进行分析,如陈涉世家中的“比至陈”。 2.答案 A A.代词
36、,“他”,指归钺;代词,“这件事”,指重修岳阳楼之事。B.均是连词,相当于 “和”。C.均是第三人称代词,相当于“他的”。D.均是表转折的连词,相当于“却”。 3.答案 (1)因为这样(因此) (2)市场(集市) (3)脸色 (4)高兴的样子 (每小题1分) 解析 要结合语境来理解词义,要注意古今异义、一词多义等语言现象,要学会将单音节词变成双音节词。 4.答案 (示例)归钺流着泪说:“母亲,我接您来了。现在闹饥荒,请您住到我家去吧!我会好好照顾您的!” 后母说:“孩子,过去都是我糊涂啊,让你受委屈了。那我就跟你走吧。” (对话符合当时情境和人物身份给2分,语言通顺给1分,意思对即可) 解析
37、准确理解句意是展开合理想象的基础。先明确画线句中的人物归钺及其后母,再联系上下文想 象二人的对话内容。,5.答案 关心后母送食物;灾荒年接后母;忍饿让食给后母;侍奉后母始终很高兴;从不说后母不 好。(答出一点给1分,答出任意三点给3分,意思对即可) 解析 归钺的孝行集中在选文第二段,从第二段的记叙中找到归钺的五点“孝行”,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 即可。 思路分析 回答时应先注意题干要求,“归钺的哪些孝行”提示了所回答的内容必须是讲归钺的孝行的, 且不止一点;“根据选文第二段”说明答案可以在选文第二段中找到;“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提示了凡 用原文句子回答的均不得分。通读第二段,由文中“问母饮食,致甘
38、鲜焉”可概括出“关心后母送食物”, 由“钺往涕泣奉迎”可概括出“灾荒年接后母”,由“钺得食,先予母、弟,而己有饥色”可概括出“忍饿 让食给后母”,由“奉母终身怡然”可概括出“侍奉后母始终很高兴”,由“终不言其后母事也”可概括 出“从不说后母不好”。这五点都是讲归钺的孝行的,根据题干给出的3分的分值可知,此题答出任意三点 即可得满分。,参考译文 归钺早年丧母,父亲又娶了后妻,生了个儿子,他从此失去父爱。家中贫穷,后母就没完没了地数说归钺的过 错,父亲听了非常生气,就把他赶出了家门。归钺屡次陷入困境,在路上爬行。等他回到家中,后母又用棍子 打他,他多次接近死亡的边缘。归钺依依不舍地站在门外,低着头
39、偷偷地流泪,同族的人没有不怜悯他的。 父亲死后,后母和她的儿子住在一起。归钺就在集市上卖盐,时常偷偷地见他的弟弟,询问后母的饮食,送给 他们甘甜鲜美的食物。后来发生严重饥荒,后母不能养活自己。归钺到后母家里,哭着迎接后母(到自己 家),后母自己深感惭愧,跟随他去了。归钺有了食物先给后母和弟弟吃,而自己却面带饥色。归钺高高兴兴 地侍奉后母一直到终老。归钺年事已高即将死去,始终不说后母以前虐待自己的事。 姓归的孝子,身份低微却品行高尚,只有他的族人和邻居知道,因此想把他的事迹使更多的人知道并流传下 去。,B组 20152019年全国中考题组 一、(2019湖南长沙,1215)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
40、问题。(12分) 石奢者,楚昭王相也。行县,道有杀人者,相追之,乃其父也。纵其父而还自系焉。使人言之王曰:“杀人者, 臣之父也。夫以父立政,不孝也;废法纵罪,非忠也;臣罪当死。”王曰:“追而不及,不当伏罪,子其治事矣 。”石奢曰:“不私其父,非孝子也;不奉主法,非忠臣也。王赦其罪,上惠也;伏诛而死,臣职也。”遂不受 令,自刎而死。 李离者,晋文公之理也。过听杀人,自拘当死。文公曰:“官有贵贱,罚有轻重。下吏有过,非子之罪也。” 李离曰:“臣居官为长,不与吏让位;受禄为多,不与下分利。今过听杀人,傅其罪下吏,非所闻也。”辞不 受令。文公曰:“子则自以为有罪,寡人亦有罪耶?”李离曰:“理有法,失刑
41、则刑,失死则死。公以臣能听微 决疑,故使为理。今过听杀人,罪当死。”遂不受令,伏剑而死。 (史记循吏列传) 注 行县:出行属县。以父立政:以惩治父亲来树立政绩。子其治事矣:你还是去治理国事吧。 惠:恩惠。听:偏听,偏信。居官:担当的官职。不与吏让位:不曾把官位让给下属。傅:推诿。听 微决疑:听察细微隐情,决断疑难案件。,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解释正确的一项是(2分) ( ) A.纵其父而还自系焉 (纵:越过) B.不私其父,非孝子也 (私:偏袒) C.过听杀人,自拘当死 (过:经过) D.辞不受令 (辞:言辞) 2.下列选项中加点文言虚词的意思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2分) ( ) 例
42、句:公以臣能听微决疑,故使为理 A.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送东阳马生序) B.卷石底以出(小石潭记) C.属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记) D.咨臣以当世之事(出师表) 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3分) 官有贵贱,罚有轻重。下吏有过,非子之罪也。,4.文段中石奢和李离两个人物形象的共同特点是什么?这些共同特点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用自己的话 简要概括。(5分),一、 1.答案 B 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言实词意思的能力。A.纵:释放。C.过:错误地。D.辞:推辞。 2.答案 A 本题考查学生把握虚词“以”字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A项和例句中的“以”都是介词, “因为”的意思。B.
43、连词,相当于“而”,表修饰。C.连词,来,表目的。D.介词,用,拿。 3.答案 官职贵贱不一,刑罚也轻重有别。(1分)这是你手下官吏有过失,(1分)不是你的罪责。(1分)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文言句子的翻译,每一个字都要有对应的意思,以直译为主,意 译为辅。注意“官”“罚”“过”的翻译。 4.答案 共同特点是守法(或担当责任)。(1分)具体表现:石奢认为放走了犯罪的父亲,应该受到法律惩罚, 于是以自杀的形式伏法。(2分)李离因为审判案情有误而枉杀人命,于是伏剑自刎而死。(2分) (评分说明:意思相近便可。)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文段中对于人物的
44、刻画主要采用了语言描写, 可通过语言描写把握其形象特点。由关键句“不私其父,非孝子也;不奉主法,非忠臣也。王赦其罪,上惠也; 伏诛而死,臣职也”“理有法,失刑则刑,失死则死。公以臣能听微决疑,故使为理。今过听杀人,罪当死”分 析把握石奢和李离的共同特点。,审题方法 回答“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即回答“人物的哪些举动体现出了这些特点”或“这些特点是 通过人物的哪些举动体现的”。 参考译文 石奢,是楚昭王的国相,(一次)出行属县,(恰逢)途中有凶犯杀人,他追捕凶犯,(发现凶犯)竟是自己的父亲。他 放走父亲,归来便把自己拘囚起来。他派人告诉昭王说:“杀人凶犯,是臣的父亲。若以惩治父亲来树立政 绩,这
45、是不孝;若废弃法度纵容犯罪,这是不忠;因此我该当死罪。”昭王说:“你追捕凶犯而没抓获,不该论 罪伏法,你还是去治理国事吧。”石奢说:“不偏袒自己的父亲,不是孝子;不遵守王法,不是忠臣。您赦免我 的罪责,是主上的恩惠;服刑而死,则是臣的职责。”于是石奢不接受昭王的命令,刎颈而死。 李离,是晋文公的狱官,他错误地听取了下级的汇报而判人死罪,于是把自己关押起来定了死罪。晋文公说: “官职贵贱不一,刑罚也轻重有别。这是你手下官吏有过失,不是你的罪责。”李离说:“我担任的官职是 长官,并不曾把官位让给下属;享受俸禄多,不曾和下属平分利益。现在我错误地听取了下级汇报而判人死 罪,却把罪推诿到下级官吏身上,
46、是没有听说过的。”他推辞而不接受命令。晋文公说:“你如果自以为有,罪,我也有罪吗?”李离说:“狱官遵守法纪,错误地判刑,应判自己的刑,错误地判人死罪,就应判自己死罪。 您因为我能听察细微隐情,决断疑难案件,所以让我当狱官。现在我错误地听取下级的汇报而判人死刑,该 当死罪。”于是他不接受命令,用剑自杀而死。,二、(2019吉林,1416)阅读下面文章,完成问题。(5分) 造白糖 凡闽、广南方经冬老蔗,榨汁入缸,看水花为火色。其花煎至细嫩,如煮羹沸,以手捻试,粘手则信来矣。此 时尚黄黑色,将桶盛贮,凝成黑沙。然后以瓦溜置缸上。其溜上宽下尖,底有一小孔,将草塞住,倾桶中黑沙 于内。待黑沙结定,然后去
47、孔中塞草,用黄泥水淋下。其中黑滓入缸内,溜内尽成白霜。最上一层厚五寸 许,洁白异常,名曰西洋糖。下者稍黄褐。 (节选自天工开物上海古籍出版社) 注 粘手则信来矣:如果粘手就说明火候到了。瓦溜:用糖膏重力分离糖蜜以取得砂糖的陶制工具, 类似过滤漏斗。黄泥水:取黄泥水上层溶液,起脱色、除蜜作用。 1.“最上一层厚五寸许”中“许”字在文中的意思是 。(1分) 2.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分) 此时尚黄黑色,将桶盛贮,凝成黑沙。 3.本文的说明顺序是什么?(2分),二、 1.答案 左右,大约(表示约计的数量即可) 解析 本题考查理解文言词语的能力。我们可以运用迁移的方法,联系课文核舟记中的“高可
48、二黍 许”一句来理解“许”在本句中的意思。 2.答案 此时(蔗汁)仍然是黄黑色,拿桶盛放,(蔗汁)凝结成黑沙。(“将”释义1分,语句通顺1分) 解析 本题考查翻译文言语句的能力。要注意重点词语和特殊句式的翻译。如本句中“将”是“取、 拿”的意思。 3.答案 时间顺序 解析 本题考查对说明顺序的把握能力。解答时要抓住文段中的关键词语进行判断,本文中有明确表示时 间的词语“此时”“然后”“待”,所以是时间顺序。 知识拓展 说明顺序,说明顺序 参考译文 我国福建和广东南部过了冬的成熟老甘蔗,将榨出的糖汁引入糖缸之中,熬糖时要注意观察蔗汁沸腾时的 水花来控制火候。当熬到水花呈细珠状,好像煮沸的稀糊那样,就用手捻一下,如果粘手就说明火候到了。 这时的糖浆还是黄黑色的,把它盛装在桶里,让它凝结成糖膏。然后把瓦溜放在缸上。这种瓦溜上宽下尖,底下留有一个小孔,用草将小孔塞住,把桶里的糖膏倒入瓦溜中。等糖膏凝固以后就除去塞在小孔中的草, 用黄泥水从上淋浇下去。其中黑色的糖蜜就会流进缸里,留在瓦溜中的全部是白糖。最上面的一层约有五 寸厚,非常洁白,名叫“西洋糖”。下面一层稍带黄褐色。,三、(2018陕西,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