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青岛版科学五年级上册教学计划一、指导思想:以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积极倡导让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培养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他们对科学本质的理解,使他们学会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为他们终身的学习和生活打好基础。二、教材分析:本册教材由“光”、“水循环”、“热的传递”、“地球和地表”“材料的性能”“创造与发明”六个单元组成。光单元首先引导学生们观察光的传播(直线传播和反射)特点及其在生产和生活中的运用;接着指导学生认识许多光源在发光的时候也在发热,太阳是地球最大的光源和热源。阳光下物体得到的热与受到的光照强弱有关系,也与物体本身的性质有关系。最后通过制作太阳能热水器综合运用相关
2、知识。 水循环是在四年级学习了“蒸发”“沸腾”“凝结”的基础上探究自然界中的不同状态。教科书设计了雾和云露和霜雨和雪小水滴的旅行四课内容。“雾和云”本节课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引领,认识雾和云,接下来让学生经历观察猜想实验验证的过程,探究雾和云是怎样形成的,最后通过交流探讨,感受雾和云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露和霜”以“露和霜的形成”这一天气现象为线索,引导学生认识什么是露,什么是霜,知道它们是一种自然的天气现象、能通过模拟实验制造出雾和霜,了解它们的形成,并通过并通过类比推理解释自然界中露和霜的形成原因,让学生经历观察-猜测-探究-解惑的过程。“雨和雪”以探究“雨和雪的形成”为主线,引导学生认识
3、雨、冰雹、雪。能通过模拟实验制造出雨,并通过“假设”这一探究技能推理出“雪”的形成。最终推理解释大自然中雨和雪的形成,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小水滴的旅行”在学生初步认识了雾、云、露、霜、雨、雪等自然现象的基础上,以“水滴旅行”为线索,通过水蒸发、形成云、遇到冷空气凝结成雨雪降落回地面等现象,引导学生了解水循环的过程。热的传递包括热传导热对流热辐射三课内容,“热传导”引领学生认识热是怎样在固体中传递的,不同材料传热的本领不一样,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乐于用学到的知识改善生活,树立科学服务于生活的思想。“热对流”借助煮稀饭、烧水的生活经验,以“沸水中活鱼游动”现象为切
4、入点,通过研究木屑在水中的游动过程,使学生初步建立对流的概念,并由水的对流推想到空气的对流,学会利用学到的科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常见现象。“热辐射”以“太阳的热传递”为切入点,从生活现象中发现问题,通过猜想和验证、表达与交流使学生认识到不同颜色的物体吸收太阳光的能力不同,使学生能利用科学道理解释身边的生活现象,激发学生学科学、用科学的热情。地球和地表包括地球引力地球内部有什么地震划伤、擦伤怎么办火山喷发地表变化六课内容。“地球引力”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引领,思考物体落地的原因,接下来让学生经历猜想实验探究推理结论的过程,认识地球引力,最后通过交流探讨,感受地球引力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地球内部有
5、什么”是学生在学习了地球引力之后对地球内部构造和结构的进一步探究,通过丰富的图文资料让学生对地球内部有什么进行思考,唤起学生的经验认识,并通过模拟实验让学生认识地球的内部结构。“地震”是在学生认识了地球内部构造及特征的基础上,借助对地震成因的探究,学生进一步认识地球内部的物质组成及其运动变化。地震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既会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好处,也会带来负面影响,培养学生辩证地看待事物的能力。“划伤、擦伤怎么办”是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遇到划伤、和擦伤的情况如何学会自会自救知识。“火山喷发”是借助对火山成因的探究,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地球内部的物质组成及其运动变化。火山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既会给我
6、们的生活带来好处,也会带来负面影响,培养学生用辩证的观点对待事物的能力。“地表的变化”是在学生对地球内部构造、火山与地震现象认识的基础上,综合认识地球表面的变化,让学生了解地球沧海桑田的变迁历史,地表形态改变的力量,以及人类活动对地表形态改变的双重性,认识到人类与自然界绝不是简单的征服与被征服的关系,保护环境就是保护人类自己。材料的性能单元包括材料的导热性材料的漂浮能力陶瓷材料保温技术居室甲醛哪里来。本单元属于“物质科学”领域的第一个概念“物质具有一定的特征,材料具有一定的性能”中的观察常用材料的漂浮能力、导热性灯性能,说出它们的主要用途。“材料的导热性”分成三部分。第一部分活动准备,提醒学生
7、准备不同的材料和加热用具。第二部分探究活动。活动一探究不同材料的导热性,从生活现象入手,引发学生思考:为什么锅身和锅柄要用不同材料做?进而引导学生设计实验。活动二探究金属材料的导热性,在活动一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探究。活动三举例说明生活中怎样合理利用材料的导热性。第三部分拓展活动,启发学生设计一个不烫手的杯子。“材料的漂浮能力”本课分成三部分,第一部分:准备部分,以古人造船为情境,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选择木材造船。在猜测的基础上,选带易拉罐、木条、铁丝等材料。第二部分:4个探究活动。活动一,水中漂浮的物体时用什么材料做成的?学生在探究活动中将材料分成可漂浮和下沉两类。活动二、改变物体形状,它们还能
8、漂浮吗?深入探究漂浮材料的漂浮能力与形状无关。活动三、比较漂浮材料的漂浮能力一样吗?这个实验设计时,要遵循单一变量原则。活动四、人们利用材料的漂浮能力可以做什么?将科学知识应用于生活实践中。第三部分:拓展活动,试着改变沉入水中的材料的形状,让它们在水中浮起来。将科学探究的兴趣延伸到课后。“陶瓷材料”探究陶瓷的性能,知道陶瓷是人造材料,了解陶瓷的用途。“保温技术”本课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准备部分,提供带盖纸杯和棉花等材料。第二部分:三个探究活动,活动一、探究棉衣保温的原理;活动二、探究保温瓶的保温设计:活动三、生产、生活中的保温技术。第三部分:拓展活动,设计冬暖夏凉的房子,体会科学知识对生活的
9、影响。“居室甲醛哪里来”贴近生活,探究家庭中甲醛的来源,了解甲醛的危害,并知道初甲醛的方法。创新与发明包括生物的启示印刷术走进虚拟世界三课。“生物的启示”以学生研究葱叶的典型生活经验为切入点,通过构建模型,搜集有关仿生学的信息资料,使学生了解什么是仿生,怎样进行仿生,知道人们在生物的启示下进行的发明创造,培养学生亲近自然的情感和勇于创新的科学态度。“印刷术”以书籍上文字的来源为探究点,引发学生思考,泡泡语的提示将这一问题的探究方向做了适当引导,激发学生对古代书籍字的来源以及现在印刷厂的探究兴趣。通过亲身体验制作印章,体验活字印刷术的制作,锻炼学生的观察和动手实践能力。感受伟大发明活字印刷术的神
10、奇,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走进虚拟世界”以学生观看VR视频为切入点开启VR之旅,让学生对VR眼镜的结构产生兴趣,设计制作VR眼镜,从而走进虚拟世界。三、学情分析通过四年科学学习,学生对科学课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求知欲和参与科学活动的愿望明显增强,学生的观察与描述能力有了明显的发展,在进行观察、记录、实验、交流等一系列活动时,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也得到培养。受年龄的限制,学生的思维依旧处于形象思维阶段,抽象概括和语言表达能力仍然比较弱,教师的指导和帮助仍然非常重要。教师还要注重观察、记录方法的示范和引导,注重提供语言表达的范例。学生已能初步控制自己的情感和行为,但还有不稳定的现象,自制力还不强
11、,意志力较差,遇事很容易冲动,活动的自觉性和持久性都比较差,且常与兴趣密切相关。另外,他们精力旺盛、活泼好动,具有好奇、好动等特点,在活动过程中需要通过不断巡视来关注学生的观察体验进展,用学生喜欢的形式来促进学生更好地开展观察、体验等活动。四、教学措施1.了解学生前概念,把握小学生科学学习特点,因势引导开展教学。2.让探究成为科学学习的主要方式。3.用丰富多彩的亲历活动充实教学过程。4.引导学生在观察和实验的过程中做好记录。5.引导学生用准确、恰当的词语描述观察到的事实和现象。6.引导学生对观察和实验结果进行整理和加工,形成正确的解释。7.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辅助教学。五、课时安排:第一单元1
12、. 认识光 1课时2. 光的反射 1课时3. 潜望镜的秘密 1课时4. 彩虹的秘密 1课时 第二单元5. 雾和云 1课时6. 露和霜 1课时7. 雨和雪 1课时8. 小水滴的旅行 1课时第三单元9. 热传导 1课时10. 热对流 1课时11. 热辐射 1课时第四单元12. 地球引力 1课时13. 地球内部有什么 1课时14. 地震 1课时15. 火山喷发 1课时16. 地表的变化 1课时第五单元17. 材料的导热性 1课时18. 材料的漂浮能力 1课时19. 陶瓷材料 1课时20. 保温技术 1课时第六单元21. 生物的启示 1课时22. 印刷术 1课时23. 走进虚拟世界 1课时1.认识光教
13、学设计【教材分析】认识光是青岛版小学科学(五四学制)四年级下册光单元的第一课时。本节课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引领,认识光源,接下来让学生经历观察猜想实验验证的过程,认识光是沿直线传播的,最后通过交流探讨,感受光与生活的密切关系。教材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活动准备,从思考光来自哪里引入本节课的学习,并提示学生准备直纸筒、弯曲的纸筒、蜡烛、手电筒、纸屏、3个带孔的纸板等,为接下来的探究活动做好材料准备;第二部分活动过程,让学生根据光源图片及生活经验,交流探讨,认识生活中自己可以发光的物体是光源。接下来,通过观察生活中的光现象,对光的传播方式提出自己的猜想,再通过探究实验验证猜想,获得光在空气中沿直线传
14、播的结论。最后通过交流探讨,认识光对人们生活的多种作用;第三部分拓展活动,让学生了解古人对光沿直线传播的认识,并指导学生用蜡烛、有孔的纸板和纸屏做小孔成像实验,引发学生继续探究的兴趣。本课学习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紧密相关,首先从观察生活现象入手认识光源,再研究光源发出的光是怎样在空气中传播的,最后回归生活,研究光在生活中的作用,充分体现了“科学来源于生活,又回归生活”的理念。【学生分析】学生生活在光的世界里,许多学生对一些因光而产生的现象产生过无限的遐想。学生对身边的光很熟悉,经常见到阳光、各种灯光等,但是对什么是光源、光是怎么传播的等问题还是比较陌生的,没有进行进一步地观察、质疑、思考。同时,四
15、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猜想、探究实验的能力及比较、分类、归纳、综合等科学思维。【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1.认识光源,知道光在空气中是沿直线传播的。 科学探究目标:1.能对光的传播方式做假设性解释,并能制定比较完整的探究计划。2.能够利用实验的方法探究光在空气中的传播方式,并能用科学语言表述探究结果。科学态度:1.能对光在空气中的传播方式表现出探究兴趣。2.尊重证据,不迷信权威,愿意合作与交流。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1.了解光沿直线传播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2.了解人类的好奇和社会的需求是科学技术发展的动力。【器材准备】学生准备:直纸筒、弯曲的纸筒、蜡烛、手电筒、记录单。教师准备
16、:激光笔、纸屏、带孔的纸板、课件。PPT 2 出示带孔的纸板、纸屏、直纸筒、弯曲的纸筒、激光笔、手电筒、蜡烛图片,及课前活动要求:思考光来自哪里。【教学过程】一、引入课题1.PPT 3 出示美丽的城市夜景图片导入新课。引导学生感受光对生活的重要意义。2.学生谈感受。3.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光与我们的生活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认识光。板书课题:1.认识光。二、活动过程PPT 4 出示活动一:生活中有哪些能发光的物体?1.教师提出问题:光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想一想,生活中哪些物体会发光呢?2.学生交流。3.PPT 5 出示日光、萤火虫光及灯光图片。认识这些物体可以自己发光。4.PP
17、T 9 出示月光图片。学生交流月亮能否自己发光。5.PPT 10 出示师生总结光源的概念。 我们看到的光,有的是物体自身发出的,如太阳光、灯光,发光的物体叫作光源;有的不是物体自身发出的,如月光。PPT 13 出示活动二:光在空气中是怎样传播的?1.PPT 14 出示阳光穿过丛林的光束及夜晚直升机射出的光束图片,引导学生猜想光在空气中是怎样传播的。2.学生交流讨论,做出假设。3.师生总结: 这些现象说明了光在空气中沿直线传播。4.PPT 15 出示光在空气中传播的实验活动场景图片:用激光灯沿着桌面照射、用直纸筒和弯曲的纸筒分别观察蜡烛发出的光及用手电筒、纸屏、三个带孔的纸板探究光在空气中的传播
18、方式,以及实验提示:不要用激光笔照射别人的眼睛。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探究光在空气中是怎样传播的。5.开展实验,学生活动,教师巡视指导。6.PPT 17 出示学生分小组汇报研究结果。光照射在桌面上、纸筒中及通过纸板的小孔时的传播路线示意图。7.师生总结。PPT 18 出示光在空气中是沿直线传播的。PPT 20 出示活动三:利用光可以做什么?1.PPT 21 出示灯光照明、激光切割金属、浴霸及太阳能发电图片。2.根据生活经验,举例说出光在生活中的更多作用。3.PPT 23 出示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利用光可以照明、取暖、发电等,光具有能量。三、拓展活动了解古人对光沿直线传播的认识,并试着做一做小孔成像实验
19、。1.PPT 24 出示了解古人对光沿直线传播的认识。墨子图片及小孔成像实验。2.PPT 25 出示我们也来做一做小孔成像实验把!用蜡烛、有孔的纸板和纸屏做小孔成像实验。【板书设计】1.认识光光源沿直线传播 利用光可以照明、取暖、发电等,光具有能量。【记录表】2.光的反射教学设计【教材分析】光的反射是青岛版小学科学(五四学制)四年级下册光单元的第二课时。本节课教学是光是怎样传播的延续,研究行进中的光遇到物体时传播的特点,通过观察用平面镜反射太阳光的现象,及探究我们怎样看到物体,认识光的反射规律,然后通过交流探讨,认识光的反射现象在生活中的应用。教材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活动准备,让学生思考古诗
20、描写的现象、初步感知光的反射现象来引入本节课的学习,并提示学生准备平面镜等,为接下来的探究活动做好材料准备;第二部分活动过程,让学生分别利用一个、两个平面镜将阳光反射到教室的天花板上,并认真观察思考,认识反射现象发生时光的传播方向会发生改变。接下来,让学生在黑暗与明亮环境中观察物体,再尝试使用两面平面镜观察自己脑后的头发,认识我们能看到物体的条件。第三部分拓展活动,在经历探究实验和交流活动后,激发学生继续探究的好奇心,找一找反射现象在生活中的应用。引导学生观察生活,加深对光的反射原理的理解与认识。本课学习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紧密相关,学生通过探究实验活动,让学生进一步感知,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通过
21、思维导航明确学生探究的方向,引导学生由浅入深地思考,体现探究的进阶性。【学生分析】学生对光的反射现象是熟悉的,学生们经常玩这种游戏,用一块小镜子或者金属的文具盒在太阳下活动,把反射的光投射到天花板上或其它物体上。但是学生对光的反射规律、我们看到物体的条件等问题没有进行进一步思考、探究。四年级的学生经过四年的科学学习,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猜想、设计方案、实验验证等科学探究的能力。【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1.知道行进中的光遇到物体时,会发生反射,光的传播方向会发生变化。2.知道我们看到物体的条件是:物体能发光、有光且物体反射光。科学探究目标:1.能够通过观察和实验,探究光的反射。2.能够运用分
22、析、比较、推理、概括等方法得出科学探究的结论,认识我们看到物体的条件。情感态度价值观:1.能够对光的反射规律表现出探究兴趣。2.愿意沟通交流,能够在光的反射实验中,反思、调整自己的探究,尊证证据。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1.了解光的反射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器材准备】学生准备:平面镜、记录单。教师准备:课件。PPT 2 出示平面镜图片,及课前活动要求:观察生活中光的反射现象。【教学过程】一、引入课题1.PPT 3 出示辛弃疾的生查子独游雨岩,引导学生进一步体会这首古诗中的美景,并思考在哪里还见过类似的美景?其中包含什么科学原理?2.学生回答。3.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板书课题:2.光的反射。二、
23、活动过程PPT 4 出示活动一:光照在镜子上,传播方向有什么变化?1.PPT 5 出示利用一个平面镜进行光的反射实验活动场景图片:在教室里学生手持一个平面镜,将阳光通过平面镜反射到教室的天花板上。2.开展实验,学生活动,教师巡视指导。3.学生分小组汇报研究结果。PPT 6 出示一个平面镜将阳光反射到教室天花板上的光的的传播路线图。4.PPT 7 出示利用两个平面镜进行光的反射实验活动场景图片:在教室里两个学生分别拿着一个平面镜,将阳光通过第一个平面镜反射到第二个平面镜上,又通过第二个平面镜反射到教室的墙壁上。5.开展实验,学生活动,教师巡视指导。6.学生分小组汇报研究结果。PPT 8 出示通过
24、两个平面镜将阳光反射到教室的墙壁上的光的的传播路线图。7.师生总结光的反射规律。PPT 9 出示发生光的反射现象时,光的传播方向会发生改变。PPT 10 出示活动二:在什么条件下能看到物体?1.PPT 11 出示在黑暗与明亮环境中观察物体实验及思维导航,引导学生探究我们能看到物体的条件。2.开展实验,学生活动,教师巡视指导。3.学生分小组汇报研究结果。PPT 12 出示我们看到物体时的光的的传播路线图。4.师生小结。PPT 13 出示我们看到物体的条件是:物体能发光、有光且物体反射光。5.PPT 14 出示尝试用两面平面镜观察自己脑后的头发实验。6.开展实验,学生活动,教师巡视指导。7.学生分
25、小组汇报研究结果。PPT 15 出示 用两面平面镜看到自己脑后的头发时的光的的传播路线图。8.师生小结。PPT 16 出示这是平面镜多次反射光的结果:后脑勺反射的光传到手拿的平面镜上,再通过平面镜反射到桌面上的平面镜上,光线再次通过平面镜反射到我们的眼睛。9.师生总结。PPT 17 出示我们的结论:物体发出的光或反射的光进入眼睛,就能使我们看到物体。 三、拓展活动-找一找反射现象在生活中的应用。1.学生交流反射现象在生活中的应用。PPT 20 出示 舞蹈房平面镜、弯道反光镜图片。2.学生交流反射现象在生活中的更多应用。 PPT 21 出示 汽车后视镜、太阳灶、潜望镜图片。3.师生总结。【板书设
26、计】2.光的反射 阳光平面镜传播方向发生改变看到物体的条件是:物体能发光、有光且物体反射光。【记录表】3.潜望镜的秘密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潜望镜的秘密是青岛版小学科学(五四学制)四年级下册光单元的第三课时。本节课以军事上常用的潜望镜为研究对象,让学生认识潜望镜在军事及生活中的应用,再通过探究及制作活动认识潜望镜的内部构造及工作原理。使学生意识到科学技术的重要性,激发学科学、用科学的热情。教材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活动准备,从思考潜望镜作为潜水艇的眼睛是怎样发挥巨大作用的来引入本节课的学习,并提示学生准备牙膏盒、小镜片、剪刀、双面胶等,为接下来的探究活动做好材料准备;第二部分活动过程,让学生交流
27、讨论潜望镜在生活中的应用,思考潜望镜是如何工作的,引出探究活动的主题。再通过制作潜望镜、多次调整平面镜以改进潜望镜来探究潜望镜的秘密,并用制作好的潜望镜进行观察,将所学科学应用于生活;第三部分拓展活动,让学生继续改进自己的潜望镜,指导学生不断完善、调整自己的作品,引发继续探究的兴趣,进一步加深对潜望镜的认识。本节课的各部分活动是逐层递进的。认识潜望镜在生活中的应用激发了学生探究潜望镜秘密的兴趣;探究潜望镜秘密的活动,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了潜望镜的工作原理;改进自己的潜望镜,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潜望镜的认识。一系列的活动引导学生的思维不断深入。【学生分析】通过4年的科学学习,四年级学生的探究能力、观察
28、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思维能力等都有了很大地提高。学生在生活中大多接触或使用过潜望镜,对于潜望镜的作用有或多或少的了解,但是对于潜望镜内部的结构及工作原理还不是很清楚,带着这些疑问进入本节课的探究,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1.认识平面镜反光性质的应用。2.会设计与制作简易潜望镜。科学探究目标:1.能基于所学知识,制定比较完整的潜望镜制作计划。2.能用语言、文字、绘图等方式表述所设计的潜望镜,并对其进行评价与改进。情感态度价值观:1.能对潜望镜的结构和工作原理表现出探究兴趣。2.尊重他人劳动成果,愿意合作交流。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1.关心新科技、新发明。2.充分利用
29、生活的中的废旧材料进行制作活动,树立环保的意识。【器材准备】学生准备:牙膏盒、小镜片、剪刀、双面胶、刻度尺、量角器、记录单。教师准备:自制潜望镜、课件。PPT 1 出示牙膏盒、小镜片、剪刀、双面胶、刻度尺、量角器图片,及课前活动要求:思考潜望镜作为潜水艇的“眼睛”,是怎样发挥作用的。【教学过程】一、引入课题1.PPT 3 出示 “隔桌找物”游戏要求,进行师生互动游戏,导入新课。2.PPT 4 出示潜望镜图片,并出示自制潜望镜,引导学生思考潜望镜是怎样工作的?3.学生回答。4.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板书课题:3.潜望镜的秘密。二、活动过程PPT 5 出示活动一:哪些地方用到潜望镜?1.学生交流生活中
30、潜望镜的应用。2.PPT 6 出示地下掩蔽工事中的潜望镜、潜水艇中的潜望镜图片。3.PPT 7 出示资料卡。师生总结:潜望镜是在潜水艇或地下掩蔽工事里观察水面或地面以上情况所用的光学仪器。4.教师引导学生交流生活中潜望镜的更多应用。5.学生交流。6.师生总结:可以利用地下管道潜望镜检测下水道PPT 8 出示地下管道潜望镜图片,也可以利用伸缩潜望镜从楼下观察高楼内的情况。PPT 9 出示伸缩潜望镜图片,潜望镜式相机。PPT 10 出示相机里的潜望镜图片)、潜望镜式猫眼。PPT 11 出示潜望镜式猫眼图片)也利用了潜望镜。PPT 12 出示活动二:探究潜望镜的秘密。1.提出问题:利用潜望镜为什么能
31、从低处看到高处的物体?2.PPT 13 出示认识潜望镜的工作原理实验。让学生通过“解暗箱”的方法,观察潜望镜的内部构造,并用已有的知识解释潜望镜的工作原理。3.开展实验,学生活动,教师巡视指导。4.学生分小组汇报研究结果。PPT 14 出示平面镜使潜望镜内光的传播方向发生改变的光的的传播路线图,引导学生认识潜望镜的工作原理是利用了平面镜反光的性质。5.师生总结。PPT 15 出示潜望镜里有两个能使光的传播路线发生改变的平面镜。 6.利用制作潜望镜的方法进一步探究潜望镜的秘密。PPT 16 出示制作潜望镜活动情景图片,引导学生进行制作潜望镜改进自己的作品用自制潜望镜观察活动。2.开展活动,教师巡
32、视指导。3.交流并改进自己的作品。4.师生总结。PPT 18出示潜望镜内两个平面镜应镜面相对,倾斜摆放。两片镜片要互相平行,与底面成45度角。三、拓展活动-继续改进自己的潜望镜。PPT 19出示 继续改进自己的潜望镜。在对自己和他人制作的潜望镜交流与评价的基础上,让学生继续完善自己的作品。【板书设计】3.潜望镜的秘密平面镜 45 45两个平面镜要镜面相对,互相平行,与底面成45度角。利用了平面镜反光的性质。 【记录表】4.彩虹的秘密教学设计【教材分析】彩虹的秘密是青岛版小学科学(五四学制)四年级下册光单元的第四课时。本节课是让学生在认识了光的传播的基础上,通过模拟实验等方法来认识彩虹形成的原因
33、,引导学生从身边的自然现象中发现和提出问题,然后提出探究活动的大致思路,并积极开展探究活动,进而获得科学结论。教材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活动准备,从思考彩虹是怎样形成的来引入本节课的学习,并提示学生准备镜子、喷水壶等,为接下来的探究活动做好材料准备;第二部分活动过程,让学生利用阳光、三棱镜和纸屏做彩虹模拟实验,观察分析彩虹的成因,并进行交流讨论和归纳总结,揭示彩虹的成因。再让学生用多种方法制造“彩虹”,进一步理解、感知光的色散现象。第三部分拓展活动,让学生思考为什么彩虹一般在天空中出现的时间不太长。引导学生继续探究彩虹的秘密,加深对光的色散原理的理解与认识。本节课的各部分活动是逐层递进的。认识
34、彩虹是怎样形成的为制造“彩虹”的活动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方法准备,制作“彩虹”活动是对彩虹成因即光的色散原理的实践应用,拓展活动引导学生继续探究彩虹的秘密,使学生加深对光的色散原理的理解与认识。一系列的活动引导学生的思考与探究逐步深入。【学生分析】彩虹,是学生非常喜欢的一种自然现象,经常在雨后看到它,有时也会在喷泉旁边看到它。同时,学生对彩虹的形成原因也充满了猜测,对这种奇妙的自然现象充满了期待。但学生对于彩虹的成因大多不了解,也没有进行过深入、细致的研究。通过之前的学习,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初步的通过模拟实验进行科学探究的能力。学生通过本课学习,可以在模拟彩虹实验中发现彩虹形成的秘密,认识光的
35、色散现象。【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1.描述太阳光穿过三棱镜后形成的彩色光带,知道太阳光包含有不同颜色的光。2.知道彩虹的形成原因。科学探究目标:1.能基于所学知识,从太阳光的组成、彩虹的成因等方面提出可探究的科学问题并作出假设。2.能提出探究活动的大致思路,能用简单器材做简单的模拟实验。情感态度价值观:1.能够对彩虹的形成原因表现出探究兴趣。2.积极探究,尊重证据,在探究活动中采用新方法和新材料,乐于合作分享。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1.了解光的色散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器材准备】学生准备:平面镜、喷水壶、泡泡液、透明的塑料尺、装满水的塑料瓶、光盘、记录单。教师准备:三棱镜、水槽、纸屏、平
36、行光源等、课件。PPT 2 出示三棱镜、平面镜、水槽、纸屏、喷水壶、装满水的塑料瓶、透明的塑料尺、光盘、泡泡液、平行光源图片,及课前活动要求:思考彩虹是怎样形成的。【教学过程】一、引入课题1.PPT 3 出示美丽的彩虹图片导入新课。2.教师提出问题:你知道彩虹的哪些秘密?关于彩虹,你还想了解些什么?3.学生交流:彩虹有七种颜色,彩虹在雨后产生3.师生总结。板书课题:4.彩虹的秘密。二、活动过程PPT 4 出示活动一:彩虹是怎样形成的?1. 猜想彩虹是怎样形成的。PPT 5 出示雨后彩虹图片及喷泉上形成彩虹的图片。引导学生猜想彩虹的成因。2.学生交流。3.师生总结:与阳光有关、与水汽有关、雨过天
37、晴、有雾气等等。4.通过模拟实验验证猜想。PPT 6 出示彩虹模拟实验活动场景图片:学生利用阳光、三棱镜和纸屏做彩虹模拟实验,及利用阳光、水槽、平面镜和纸屏做彩虹模拟实验。5. PPT 7 出示实验提示:阳光不足时,可以用平行光源代替阳光进行上述两种实验。也可以利用光的色散与合成演示器进行彩虹模拟实验。6.开展实验,学生活动,教师巡视指导。7.学生分小组汇报研究结果。PPT 8 出示三棱镜把阳光分散为七种色光图片,引导学生认识三棱镜可以把阳光分散为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色光,这是一种光的色散现象。8.PPT 10 出示水槽中的平面镜与水形成“三棱镜”示意图,引导学生认识实验中的水起到了
38、三棱镜的作用,把阳光分散为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色光。9.师生总结。PPT 11 出示水与三棱镜都可以把阳光分散为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单色光,并且七种色光的排列顺序是不变的。10.获得科学结论。教师引导学生交流彩虹是怎样形成的。11.PPT 12 出示教科书介绍的太阳光组成、光的色散现象的资料。10.师生总结归纳彩虹的成因,认识彩虹是一种光的色散现象。PPT 13 出示活动二:制造“彩虹”。1.教师引导学生交流制造“彩虹”的方法。2.PPT 14 出示制造“彩虹”活动场景图片:学生在阳光下用喷壶喷水制造“彩虹”。3.教师引导学生交流更多的制造“彩虹”的方法。PPT 15 出示
39、阳光下吹泡泡制造“彩虹”图片,及更多的制造彩虹的方法:阳光透过塑料尺、阳光透过装满水的塑料瓶、阳光照在光盘上4.学生活动,教师巡视指导。5.汇报制造“彩虹”的感想,交流发现。三、拓展活动-思考为什么彩虹一般在天空中出现的时间不太长。1.PPT 16 出示思考为什么彩虹一般在天空中出现的时间不太长。2.学生交流。3.师生总结:在阳光下,小水滴受热蒸发,彩虹就消失了。【板书设计】4.彩虹的秘密三棱镜阳光分散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色光“彩虹”小水滴【记录表】5.雾和云教学设计【教材分析】雾和云是青岛版小学科学(五四学制)四年级下册水循环单元的第一课时。本节课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引领,认识雾和云
40、,接下来让学生经历观察猜想实验验证的过程,探究雾和云是怎样形成的,最后通过交流探讨,感受雾和云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教材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导入部分,通过出示“浮云不共此山齐,山霭苍苍望转迷”从而引出问题:云和雾来自哪儿呢?由诗句入手,带领学生进入情境。利用问题让学生对云和雾产生好奇心,为后续的探究奠定基础。第二部分活动过程,由二个环节组成,第一个环节:自然界中哪里有雾?哪里有云?在这个环节中先认识自然界中雾和云。通过教科书呈现的两幅雾和云的图片,引导学生从自然观察开始,逐步深入认识自然界中的雾和云从而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再通过讨论、交流,深入认识雾和云。第二个部分:雾和云是怎样形成的?先利
41、用实验制造雾,引导学生通过实验发现雾和云形成的原因,然后通过视频播放自然界雾和云形成的原因,帮助学生梳理,加深学生的认知,在学生整理、分析数据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表达与交流,形成结论。第三部分拓展活动,查阅资料,了解了解雾和霾有什么区别?通过查阅资料的方式引导学生了解霾的形成过程,知道雾和霾的区别,引导学生树立保护自然环境的意识。本课学习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紧密相关,首先从生活现象入手认识雾和云,再研究雾和云是怎样形成的,最后回归生活,研究雾和云与人类生活的关系,充分体现了“科学来源于生活,又回归生活”的理念。【学生分析】雾和云在学生生活中比较常见,正因为太常见了反而容易忽视它。教材将这一常见的
42、自然现象当做研究对象,势必会引起学生浓厚的兴趣。本阶段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科学思维能力和科学探究的能力,在教师的引导下,能够通过搜集整理资料、进行模拟实验的方法以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必要的探究活动。【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通过观察认识雾和云的天气现象,知道雾和云是如何形成的,了解雾和云是自然界的水存在的一种形态。科学探究目标:能通过实验探究了解雾的成因,会用类比推理的方法推理出自然界雾和云的形成。科学态度目标:会整理分析搜集的信息,能与他人合作交流,培养实践探究和推理能力。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能通过雾霾天气现象,区别雾和霾,知道自然现象会影响人们的生活,意识到人与自然要和谐相处,树立
43、环保意识。【重 难 点】根据现象进行思考并合理根据判断进行科学实验,在科学探究的过程中与他人合作,科学整理分析搜集到的信息得出科学的结论。【器材准备】学生准备:搜集整理关于雾与云的各种资料(包括图文、视频等)教师准备:课件、蒸汽熨斗、温水、大口瓶、冰块实验器材。【教学过程】一、 引入课题1.PPT 3 出示出示云和雾的图片,提问云和雾来自哪儿呢?2.学生谈自己的想法。3.教师引导学生回答并出示蒸汽熨斗。师:你们见过这个东西吗?生:是电熨斗。师:通电后按下开关,大家看看有什么现象?生:冒出“白汽”。师:生活中在哪见过类似的白汽现象?生:烧水。生:做饭。生:冬天在户外呼气。师:这种现象与什么有关?
44、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一下!二、学习新课 1PPT4出示指导学生了解“白汽”形成的原因。师:为了弄清“白汽”究竟是什么,让我们先来做一个实验。 ( 拿出装有温水的大口瓶。 ) 师:大口瓶内除了水之外,还有别的物体吗?生:有水蒸气。 师:一会儿,我们用镊子夹取一块冰慢慢地接近瓶口,看看会发生什么现象?把冰块移开,情况会怎样?反复做几次,结果又怎样?下面我们分小组实验,看看你们有什么发现?学生分组实验,教师巡视指导。PPT5出示师:实验有什么发现?说明了什么?生:冰块周围有“白汽”,“白汽”是在受冷的条件下形成的。 师:“白汽”是什么物体受冷形成的呢?想一想,瓶内除了水以外还有什么?生:水蒸气师:大口
45、瓶内的温水蒸发出看不见的水蒸气,水蒸气在瓶口遇到冰块周围的冷空气时,会凝结成许许多多小水滴。这些小水滴聚集在一起,飘浮在空中,就形成了我们所看到的冒“白汽”。因此,“白汽”实际是飘浮在空中的小水滴,而不是水蒸气。 2.指导学生认识雾和云的成因。 师:在自然界中看到过像“白汽”这样的现象吗? 生:深秋的早晨有时看到雾,在高山上能看到云海,海边有时会出现平流雾,还有天上的白云。师:根据“白汽”的形成原因,推想这些现象是怎样形成的?生: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结成小水滴形成的。生:天上的白云是水蒸气上升到高空遇冷凝结在一起的小水滴。生:深秋昼夜温差大,水蒸气遇冷迅速凝结形成雾。PPT6出示师播放课件介绍:空气中含有从地球表面的土壤、江河、湖海、植物体内的水蒸气,这些水蒸气如果受了冷,就会凝结成小水滴或小冰晶,聚集在一起,飘浮在空中,形成“白汽”。 夜里,由于没有太阳照射,大地散热很快,到了早晨,靠近地面的气温比较低。这时,如果空气中水蒸气较多,就会凝结成许多小水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