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学八年级历史上(第二单元)抗击八国联军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22年版)微能力2.0认证-中小学作业设计大赛目 录作业设计方案撰写:TFCF优秀获奖作品3一、单元信息基本信息学科年级学期教材版本单元名称历史八年级第一学期统编人教版近代化的早期探索与民 族危机的加剧单元组织 方式团自然单元 重组单元课时信息序号课时名称对应教材内容1洋务运动第二单元第四课2甲午中日战争与瓜分中 国狂潮第二单元第五课3戊戌变法第二单元第六课4抗击八国联军第二单元第七课二、单元分析( 一) 课标要求本单元内容是统编版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单元标题是“近代 化的早期探索与民族危机的加剧”,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
2、(2022 年版对本 单元的教学要求如下:1.了解洋务运动的内容,初步认识洋务运动的作用和局限性。2.了解 19 世纪中后期的边疆危机和中法战争,知道甲午中日战争的主要战 役和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初步认识马关条约与中国民族危机加剧的关 系。3.了解戊戌变法的主要史事,认识变法的意义和局限性。 4.知道义和团运动和抗击八国联军侵华的史实,结合辛丑条约的主要内容,认识辛丑条约对中国民族危机全面加深的影响。本单元通过对洋务运动、甲午中日战争与瓜分中国狂潮、戊戌变法、抗击八 国联军等事件及相关人物的介绍,讲述了中国近代化的早期探索与民族危机加剧1经济近代化政治近代化早期探索洋务运动 标志破产甲午中日战
3、 争中国战败侵略危机加剧条约挽救中国马关条约反抗 抗击八国联军 的历史。学生需要知道这些人物和事件的大致情况,掌握洋务运动、甲午中日战 争与瓜分中国狂潮、戊戌变法、抗击八国联军等历史事件的基本过程并理解其对 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课程标准在“教学提示”中,建议,通过比较分析南京 条约、马关条约和辛丑条约的主要内容,认识列强通过不平等条约使 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过程,探讨其对中国社会造成的危害。(二) 教材分析1.知识框架戊戌变法八国联军侵华辛丑条约完全沦为半殖民 地半封建社会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 义和团运动2.教学内容分析本单元主要讲述了洋务运动,甲午中日战争,列强瓜分中国狂潮,戊
4、戌变法, 义和团运动以及八国联军侵华等内容。本单元的各课内容围绕“探索”和“危机”两方面展开,第 4 课讲述的是洋 务运动,面对太平天国运动和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内忧外患,清政府统治阶级内部 一些开明官员掀起了一场向西方学习旨在自强求富的运动,创办了一批军事工业 和民用企业,建立了新式海陆军,同时兴办新式学校,培养洋务人才,中国由此 的走向了近代化的第一步。第 5 课甲午中日战争,北洋舰队在战争中全军覆没, 清政府战败,也标志着洋务运动的失败。这说明洋务运动并不能挽救清政府的腐 朽统治。马关条约的签订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刺激了列强瓜分2中国的野心,也促成了自鸦片战争以来前所未有的民族觉醒
5、。第 6 课讲述的戊戌 变法,是一批先进的知识分子认识到必须进行政治制度上的变革,以挽救民族危 亡,他们开展的维新变法运动虽然失败了,但在思想文化方面产生了广泛而持久 的影响。第 7 课讲述的是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主要是说 19 世纪末, 面对空前严重的民族危机,农民阶级发起了波澜壮阔的义和团运动。清政府为了 利用义和团,承认了其合法地位。面对八国联军的侵略,义和团和部分清军英勇 抗争,客观上打乱了列强企图瓜分中国的步骤。在列强的威逼下,清政府再一次 屈服,与 11 国签署了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最终使中国完全陷入了半殖民 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本单元的教学,呈现出两条鲜明的主线。一是列
6、强的侵略与中国人民的战争, 二是中国近代化的探索。面对这两条主线,一方面,要让学生认识到闭关锁国、 愚昧无知给国家和民族带来的沉重灾难,要认识到落后就要挨打,培养学生居安 思危的意识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感。另一方面,要让学生体会先 辈们为了争取自强自立而坚持不懈、英勇斗争的精神,感悟民族英雄抗击侵略、 不怕牺牲的爱国精神,认识台湾自古以来就是我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从而 树立维护国家统一的信念。(三) 学情分析经过一年多的学习,八年级的学生已经拥有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储备和历史学 习能力,对于历史课堂有着浓厚的兴趣,初中的学生思维比较活跃,非常喜欢提 出自己的看法,所以逐渐的对历史事
7、件也就形成了自己的认知。但是八年级的学 生毕竟年龄较小,对历史事件广度、深度的认识有一定的局限性,比如对于洋务 运动的影响、戊戌变法的影响以及八国联军侵华根本原因的分析缺乏全面的认识, 对相关史料的分析也存在一定困难,再加上本单元理论知识较多,很难形成整体 且清晰的历史思维,这就需要教师进行积极引导,既要进行趣味教学保持学生的 历史学习兴趣,深化学生的知识结构,提升学生的历史知识储备,也要关注学生 思想和心理变化,在教学过程中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三、单元学习与作业目标1.能叙述洋务运动、甲午中日战争、维新变法、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等历史事 件的基本进程,理解历史事件之间存在的内在(因
8、果)关系。2.能准确说出马关条约、辛丑条约的主要内容,并分析其对民族危 机的影响。33.结合洋务运动、维新变法、义和团运动等改革和运动的失败原因,认识地 主阶级、资产阶级和农民阶级的局限性。4.通过对比洋务运动前后中国在社会经济、思想文化方面的变化,理解近代 化的含义。5.通过对历史人物及历史事迹的学习,感悟近代各阶层探索国家出路,救亡 图存的奋斗精神,勇于同列强抗争,挽救民族危亡的牺牲精神。四、单元作业设计思路本单元的作业设计,紧扣“近代化的早期探索与民族危机的加剧”的单元主题,在分析课标、教材、学情的基础上制定单元作业与作业目标,并将这些目标 分解、落实到 4 个教学课时教学中,再通过 4
9、 个课时作业和 1 个单元检测作业加 以检测和巩固。课时作业立足课时教学重点、难点和学习目标,以基础题为主, 每课时作业在 10 分钟左右。在课时学习和课时作业的基础上,紧扣单元学习和 作业目标,立足单元主题,落实核心素养,整体设计 30 分钟左右的单元质量检 测作业。五、课时作业第 4 课 洋务运动作业时间:10 分钟一、单项选择题1.洋务派倡导洋务运动的根本目的是( )4A.镇压农民起义C.维护清政府的统治B.发展军用工业D.发展民用工业【评价实施主体】教师【评价标准】C【作业分析】A 项 19 世纪 60-90 年代清政府面临“内忧外患”的困境。清政府 内部爆发农民起义太平天国运动,这一
10、事件是洋务运动爆发的背景而非根本 目的,考察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B 项和 D 项是洋务运动的内容,考察学生 对历史知识的分析和理解能力。C 项是教材原文,洋务运动的根本目的是维护清 政府的统治,考察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设计意图】本题主要考查了洋务运动的相关知识,通过本题的设计,考察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识记和理解能力,渗透核心素养。2.下图是洋务运动时期以“自强”为口号创办的军用工业,该工业企业是 ( )A江南制造总局 B开平煤矿C汉阳铁厂 D轮船招商局【评价实施主体】教师【评价标准】A【作业分析】B、C、D 三项均是洋务运动后期以“求富”为口号创办的民用工业, 考查学生对洋务运动时期创办
11、的军用和民用工业的区分,培养学生辨别知识点的 能力,提高学生的时空观念。A 项符合题意,该图是洋务派以“自强”为口号创 办的江南制造总局,是军用工业,选项正确,考察了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设计意图】本题以洋务运动为背景,考察学生将图片信息与历史知识相对接的 能力。通过本题的设计,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和“历史解释”素养。 3.曾国藩、李鸿章以及直接受太平军威胁的地方官吏何桂清、薛焕等人感知,在 军事上,太平天国借用了西洋技法,因而需“借洋兵助”,在中央的奕、桂良等人也力主改变国策,向西方学长技。这表明,太平天国运动 ( )A、引起清朝权力结构的变化B、 曾得到外国势力的援助C、改变了清政府
12、官员的思想D、促进了洋务运动的发生【评价实施主体】教师【评价标准】D【作业分析】A 项与材料不符,材料没有提及权力结构的变化,考察学生分析材 料的能力,考察“史料实证”素养。B 项材料内容未涉及外部势力对于太平天国 运动的援助,考察了学生的“史料实证”素养。C 项夸大了太平天国运动的作用, 太平天国运动并未改变清政府官员的思想,考察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D 项 太平天国运动爆发之后,由于农民军借用了西洋技法,因此清政府的官员认为有 必要学习西方的技术,这说明太平天国运动客观上促进了洋务运动的发生,考察5了“唯物史观”素养。【设计意图】本题主要通过洋务运动中“师夷长技”的主张,考查考生阅读史料
13、、 获取与解读信息、调动与运用知识等能力和“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等素养。 4.下列关于洋务运动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一次失败的封建统治者的自救运动B引进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C推动了中国政治制度的近代化D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与发展【评价实施主体】教师【评价标准】C【作业分析】A 项说法正确,考察洋务运动的性质,洋务运动是清政府为了维护 自身统治而实行的一场自救运动,结果是失败的。此项考察了学生的“历史解释” 素养。B 项说法正确,洋务运动主要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以维护清王朝封 建统治,考察了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能力,渗透核心素养。D 项考察学 生洋务运动的历史意义,是教
14、材的原文,体现了“历史解释”素养。C 项错在“中 国政治制度的近代化” ,洋务运动只学习西方先进技术,未涉及政治制度层面, 这也是其失败的重要原因。洋务运动失败为维新派提供了经验教训,主张学习西 方政治制度,进而推动了我国政治制度的近代化。此项考察了学生的“唯物史观” 素养。【设计意图】多角度考察洋务运动的相关知识,通过本题设计,帮助学生明晰洋 务运动的历史史实,落实历史学科核心素养。5.奕排行第六,又力倡洋务,于是被称为“鬼子六”;洋务能手丁日昌则有“丁 鬼奴”之称;李鸿章一生事业与洋务相连,晚年则心酸地自谓:“三十年来无时 不在被谤。 ”材料说明了洋务运动 ( )A、客观上促进了中国资本主
15、义产生,是由外国侵略者领导的 B、以自强求富为目标,发展近代军事、民用工业C、用西方先进技术进行自救之过程,阻力重重并不一帆风顺 D、根本目的是发展资本主义经济【评价实施主体】教师【评价标准】C【作业分析】A 项错在“是由外国侵略者领导的”,此项考察学生对洋务运动基6本史实的理解,洋务运动的领导者是封建地主阶级,此项也在考察学生的“历史 解释”素养。B 项本身说法正确,但材料并未提现洋务运动创办的军事和民用工 业,此项考察学生对材料的理解能力,也体现了“史料实证”的素养。D 项错在 “发展资本主义经济”,洋务运动是清朝封建统治阶级中的洋务派为了维护清朝 的封建统治而实行的一场自救改革运动,根本
16、目的是维护清朝的统治,此项考察 学生的“唯物史观”素养。C 项根据材料“奕排行第六,又力倡洋务,被称为鬼子六,洋务能手丁日昌则有丁鬼奴之称;李鸿章一生事业与洋务相连, 晚清时曾心酸地自谓:三十年来无时不在被谤并结合所学可知,奕和丁日 昌都因为力倡洋务而被人们骂“鬼”或被诽谤,说明他们学习西方的洋务运动遭 到很多人的鄙视,在传统思想下洋务运动不被世人所接受,表明洋务运动过程中 遇到了重重阻力,体现了“史料实证”的素养。【设计意图】洋务运动是本课教学的一个重点。通过本题的设计,多角度多维度 考察学生对洋务运动的理解,渗透学科核心素养。二、选做题6.搜集有关洋务运动的资料,进而感知洋务运动与中国近代
17、化的关系,撰写一篇 历史小论文。【评价实施主体】教师【评价标准】观点应明确、清楚,论据准确求真。论证时要选择能证明论点的典 型史实。 论证过程应有“历史味” ,用学科语言,做到言必有据,论从史出、史论结合。例:洋务运动与中国近代化19 世纪 60 年代至 90 年代,清政府领导了旨在“自强”和“求富”的洋务 运动。洋务运动开办了一批具有近代性质的军用与民用工业。尽管洋务运动的初 衷是维护清朝的王朝统治,但其成果客观上促进了中国走上近代化的变迁之路。 其中军用工业的出现催生了中国近代化工业企业。民用工业催生了中国第一批近 代化的民族资本家,尤为难得的是在各类洋务企业中诞生了中国历史上近代产业 工
18、人。洋务派兴办各类洋务学堂开启了中国近代实业教育和近代翻译教育的先河, 为中国培养了一批与封建社会不一样的知识分子群体。选派留学生出洋的举措, 为中国培养出了一大批有真才实学的国家栋梁之才,为 19、20 世纪之交的新式 教育大发展起了奠定性作用。总之,洋务运动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近代化运动。7【作业分析】撰写历史小论文需要学生有一定的写作能力,还要论从史出,史论 结合,这是一种比较开放的作业形式,能体现学生的个性化认识。由于撰写历史 小论文对学生能力要求较高,故而将本题设为选做题,供学有余力的同学选做。【设计意图】学生自己动手搜集资料,可以培养学生选择材料,运用材料的能力, 加深学生对洋务运动
19、中所创办的军用工业、民用工业、选派留学生等内容的认识。 撰写历史小论文可以培养学生论从史出的能力,落实“史料实证”、“历史解释” 等核心素养。第 5 课 甲午中日战争与瓜分中国狂潮作业时间:10 分钟一、单项选择题1.2020 年 9 月 17 日,定远舰的铁甲片出水,重 18.7 吨,这次吊起的不仅是厚 重的铁甲,更是一段我们都该铭记的历史。该段历史应是 ( ) 。8A.鸦片战争C.甲午中日战争B.第二次鸦片战争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评价实施主体】教师【评价标准】C【作业分析】A 项、B 项、D 项均错在学生误将定远舰当作鸦片战争,第二次鸦 片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战役中,因此通过这一选项
20、来了解对甲午中日战争 中战役的了解,考察学生对甲午中日战争中战役的掌握程度,考查学生的“时空 观念”素养。C 项正确,由材料中出现的“定远舰”并结合所学知识,甲午中日 战争的黄海战役中,定远舰及全舰官兵在抗击日本侵略中英勇牺牲。【设计意图】本题考察甲午中日战争,以甲午中日战争为背景,考察学生分析史 料和识记历史知识能力。2.甲午战败、三国干涉还辽以及德国强占胶州湾等事件,引发了 ( )A.太平天国运动爆发C.五四爱国运动爆发B.新文化运动兴起D.列强瓜分中国狂潮【评价实施主体】教师【评价标准】D【作业分析】A 选项太平天国运动爆发,时间是 1851 年1864 年。背景是中国鸦片战争的失败进一
21、步加深了清政府的统治危机,统治阶级与被统治阶级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这跟材料背景不符。由于天国运动具有反帝性质所以学生很容易和 列强瓜分中国这一知识点相混淆,因此通过此选项来了解学生对“列强瓜分中国 狂潮”这一知识点的掌握程度,考查学生的“时空观念”素养。B 选项 1915 年 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是袁世凯掀起了尊孔复古的逆流。面对更危难的局面,先 进知识分子认识到需要进行一场思想文化领域的革命才能救中国。这个选项既考 察了学生“时空观念”的素养,也考察了学生对于“历史解释”的能力。C 项五 四运动的导火线是 1919 年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失败,中国和日本同作为战胜国, 但是会上却把德国在中国山
22、东的特权转让给了日本,这块知识点容易与题干中 “德国强占胶州湾”混淆。这个选项通过“德国”这“关键词”要求学生要严格 检验获取可信史料,主要考察了学生“史料实证”素养。D 选项正确,甲午中日 战争失败,刺激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野心,引发三国干涉还辽、德国强占胶州 湾等事件。这个选项考察学生需要理解其意义的情感取向和理性认识等知识考察 学生的“历史理解”素养。【设计意图】本题考察甲午中日战争,1894 年1895 年的甲午中日战争中,中国 战败,被迫签订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本题以甲午中 日战争为背景,考察学生分析史料和识记历史知识能力。3.小丽同学以抗击外来侵略为主题整理所学
23、内容,其中恰当的一组是 ( )9A.丁汝昌黄海大战C.邓世昌威海卫战役B.曾国藩镇压太平军D.左宝贵平壤战役【评价实施主体】教师【评价标准】D【作业分析】A、C 选项中,英雄人物和相关战役对应错误,应该是邓世昌对应 黄海战役,丁汝昌对应威海卫战役,故排除。这个选项考察学生“史料实证”素 养。B 选项曾国藩镇压太平军不是抗击外来侵略,而是镇压国内人民的反抗斗争, 故错误。此项考察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D 项正确,为教材原文,此项同样 考察学生的“史料实证”素养。【设计意图】本题主要考察甲午中日战争中抗击外来侵略的相关战役及英雄人物 的对应,通过本题的设计,多角度考查学生对甲午中日战争中几个战役
24、的理解, 多维度考查、渗透学科核心素养。4.仔细观察下面两幅地图,与图一相比,我们从图二中得出的正确结论 是( )10图一 南京条约中开放的五个通商口岸图二 马关条约中新增的通商口岸A中国的近代历史开始了B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C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D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了【评价实施主体】教师【评价标准】D【作业分析】A 项错误,中国近代历史开始的标志是鸦片战争,而鸦片战争之后 签订的是图一南京条约。所以图二并没有体现中国近代历史开始的这一观点。 这个选项考察学生对于图一和图二两次战争的深远意义理解的准确程度,考察了 学生历史学科的“史料实证”素养。B 项错误关键在“
25、开始”两个字, 根据图 二的地图和注释,我们可以得出这次战争为甲午中日战争。而选项中开始沦为半 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在图一鸦片战争南京条约签订之后,所以该选项跟题干 不符合。该选项考察学生历史学科的“历史解释”素养。C 项同样考察对于历史 意义的理解和区分,该项关键错在完全,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是在八国联军侵华之后签订的辛丑条约,所以这跟题干不符合。该选项也是 考察学生历史学科的历史解释素养。D 项中国的半殖民化程度大大加深了,是甲 午中日战争后签订马关条约对中国的影响,符合题意。该选项考察学生历史 学科的“时空观念”和“历史解释”素养。【设计意图】本题考察甲午中日战争的意义,是本
26、节课较为重要的部分,通过本 题的设计,考查学生对甲午中日战争意义的理解,主要考察时空观念、历史解释 等学科核心素养。5.甲午中日战争是西方列强侵华的一个分界线,甲午战争之前列强的主要侵华方 式是“贸易+特权”,甲午战后则变为“投资+特权”。据此,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马关条约后,列强停止对中国的经济侵略。B.甲午战后,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C.甲午战后列强侵略方式由商品输出转向资本输出为主。D.甲午战后中国民族工业迅速发展。【评价实施主体】教师【评价标准】C【作业分析】A 项错在“停止”,此选项考查学生对甲午战后列强侵华的方式变 化的把握程度,甲午战后列强侵略方式由商品输出转向资本输
27、出为主,但并未停 止对中国的经济侵略,此项也在考查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B 项考察学生对 材料的理解,区分列强侵华的意义和侵略方式的变化,该选项并不符合侵略方式 变化的题意,此项也在考查学生的“历史分析”素养。D 项错在“促进”,此项 考查学生对历史事件发生对中国民族企业影响的理解,列强对中国经济侵略的方 式由商品输出为主转为资本输出为主,这极大的阻碍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考 查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C 项是正确的,甲午战争之前列强的主要侵华方式 是“贸易+特权”,甲午战后则变为“投资+特权”。说明列强的侵略方式由商品 输出转向资本输出为主。【设计意图】马关条约是本课的一个重点,以列强侵略
28、方式发生转变为切入 点,多维度考查、渗透学科核心素养。二、选做题6.材料:那个时候中国跟日本打起仗来,而中国却战败了,这便是甲午中日之战 了。割去台湾之后还要求各口通商, 日本臣民可随便从事各项工艺制造。摘编自包天笑钏影楼回忆录 (1) 根据材料概括马关条约签订的背景。(2) 小林同学认为“要求各口通商日本沉民可随便从事各项工艺制作”这一条 约破坏了中国的领土主权。你同意他的看法吗?请说明理由。【评价实施主体】教师【评价标准】 (1) 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 (2) 不同意,理由:中破坏了中 国的领土主权的条款是清政府割辽东半岛,台湾,澎湖列岛给日本,“要求各口 通商,日本臣民可随便从事工艺
29、制作”条款反映的是列强的经济侵略由商品输出 转为资本输出。【作业分析】(1) 由“那个时候中国跟日本打起仗来,而中国却战败了,这便是甲午中日之11战了”看出“战败”“中日”等是关键词,所以可以得出答案甲午中日战争,中 国战败。这个问题考察了分析历史材料,以史料为依据,以历史理解为基础的“历 史解释”素养。(2) 马关条约中破坏了中国的领土主权的条款是清政府割辽东半岛,台湾, 澎湖列岛给日本,而材料中“要求各口通商,日本臣民可随便从事工艺制作”的 条款反映的是列强侵略方式发生了变化:由商品输出为主转为资本输出为主。因 此,看法错误。这个问题依托于对内容的理解,要理解其内在含义和对中国的意 义,考
30、查学生的“历史理解”素养。【设计意图】马关条约是本课教学的一个重点和难点。通过本题的设计,多 角度考查学生对马关条约的签订背景及内容意义等的理解,多维度考查、渗 透学科核心素养。第 6 课 戊戌变法作业时间:10 分钟一、单项选择题1.“戊戌变法”法令中最能体现发展资本主义愿望的是 ( )12A.允许官民上书言事C.开办新式学堂B.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D.训练新式军队【评价实施主体】教师【评价标准】B【作业分析】A、B、C、D 四个选项均为戊戌变法内容,A 项“允许官民上书言事” 属于政治方面内容,意味着政治民主化的开始;B 项“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 属于经济方面内容,有利于资本主义发展,符
31、合题意;C 项“开办新式学堂”属 于文化教育方面内容;D 项“训练新式军队”属于军事方面的内容。本题考查学 生对戊戌变法内容的理解,帮助学生提升“历史解释”素养。【设计意图】戊戌变法是学生理解本单元标题“近代化早期探索”关键之一,是 本单元重点之一,而对“戊戌变法”内容的理解又是本课重点,学生看到“戊戌 变法”很容易想到政治方面变法措施,但是却很容易忽视经济、军事和文化方面 的措施。经通过本题的设计,加深学生对相关史实的把握。 2.梁启超在变法通议中说: “变法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兴,在开学校;学校之立,在废科举,而一切要其大成,在变官制。”可见梁启超认为要推行维新变法,从根本上说要改革 (
32、 )13A.教育制度C.文化制度B.科举制度D.政治制度【评价实施主体】教师【评价标准】D【作业分析】从材料中“一切要其大成,在变官制”可得出梁启超认为要推行维 新变法,从根本上说要改革政治制度,本题一方面通过对梁启超变法通议里 一段史料的理解,培养学生“史料实证”素养,另一方面通过对本题的理解,渗 透“历史解释”素养。【设计意图】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签订马关条约,使先进的知识分子看 到中国制度方面的落后,要求变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为君主立宪制,本题截取了梁 启超变法通议里简短却直击现实的一段材料,一方面考察学生阅读史料、理 解史料以及将史料有效信息和教学内容相结合的能力;另一方面深化学生对维新
33、 变法背景以及维新派代表人物变法图强观点的理解。3. 了解历史时序,初步掌握历史事件发展的线索是学习历史的基本要求之一,下面关于戊戌变法的线索中对应错误的史实是 ( )【评价实施主体】教师【评价标准】A【作业分析】1895 年马关条约签订的消息传到北京之后,群情激愤。正在 京师参加会试的康有为、梁启超等,联合各省 1300 多名参加会试的举人,联名 上书光绪帝,请求拒和、迁都、变法。这就是著名的“公车上书”。这次上书并 没有上达光绪帝,却轰动京、沪,拉开了变法维新运动的序幕。而通过对于历史 史实以及历史事件发展线索的掌握,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和时空观念 素养。【设计意图】通过本题的设计
34、,使学生整体感悟变法维新运动相关史实,巩固知 识点,多维度考查、渗透学科核心素养。4.他放弃了逃生的机会,愿以自己的流血牺牲来唤醒民族觉醒,他在刑场上悲愤的朗诵了自己的绝命诗“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慷慨就义,他是 ( )14A.康有为C.梁启超B.光绪帝D.谭嗣同【评价实施主体】教师【评价标准】D【作业分析】1898 年 6 月 11 日,光绪皇帝颁布明定国是诏书,戊戌变法开始, 但是变法触动了以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的利益。他们掌握实权,阻挠和破坏变 法法令的贯彻。1898 年 9 月 21 日,慈禧太后等发动政变,囚禁光绪帝,搜捕维 新人士,废除变法诏令。康有为、梁启超先
35、后出逃。谭嗣同放弃了自己的逃生机 会,慷慨就义,他在刑场上悲愤的朗诵了绝命诗,愿以此唤醒国民意识、促进民 族觉醒,考察学生家国情怀素养。【设计意图】通过对维新派代表人物和事迹的了解,看到民族危亡之下的时代强 音,体味变法不易,看到维新派代表身上所具备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 国情操以及高度的历史使命感责任感,从中学习视死如归、舍生取义的崇高气节。 5.有人曾经这样评价过戊戌变法:“作为一场政治运动,百日维新短命而败,但 作为一场更广阔意义上的社会文化运动,自有其成功之处。”这里的成功之处主 要是指戊戌变法运动 ( )A. 阻止了民族危机继续加深B.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作用C.改革了君主专制
36、政体D.动摇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评价实施主体】教师【评价标准】B【作业分析】戊戌变法作为一场政治运动,最后以失败而告终,并没有改变中国 的封建旧体制,也没能阻止民族危机的加深,因此 A 项错误,本项考察学生“历 史解释”素养;B 项戊戌变法虽然失败了,但是变法的理论更加深入人心,人们 认识到变是古今通理,不变,没有出路,中国应该大变,同时也激起了新一轮向 西方寻求救国真理的热潮,变法失败后,更多的年轻人出国留学,更多的西方学 说被引进到中国,中国的思想界更为活跃,考察“家国情怀”素养和“唯物史观素”养;C 项维新派主张学习西方的君主立宪制,但戊戌变法运动在真正实施的过程中并没有涉及到此项内容
37、,考察学生“历史解释”素养;D 项动摇儒家思想 正统地位的是新文化运动,考察学生“历史解释”素养。【设计意图】本题考查学生对于戊戌变法的评价,使学生认识到事物都有其对立 面,要一分为二的去看待历史问题,培养学生的唯物史观;同时通过对各选项的 理解,渗透“家国情怀”素养和“历史解释”素养。二、选做题6.观看电影谭嗣同,根据电影情节结合相关史实,写一篇观后感。【评价实施主体】师生共同完成【评价标准】要求语言流畅、论从史出,从历史中感受先进知识分子救亡图存的 决心。综合上述要素按优、 良、合格、基本合格 4 个等级进行评价。【作业分析】写观后感是一种较为开放的作业形式,需要学生有一定的语言功底, 通
38、过观后感能看到学生对本课的认识,对先辈的敬仰,使学生形成正确的情感态 度价值观。由于观看电影、写作读后感都需要花费一定时间,所以依据学生的实 际情况,供学有余力的同学选做。【设计意图】一是通过观看影片,更加直观地感受先进知识分子救亡图存的抗争 探索精神,培养学生“家国情怀”素养;二是提升学生对本课内容的理解,提高 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区分艺术与现实,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素养。第七课 八国联军侵华与辛丑条约签订作业时间:10 分钟一、单项选择题1 漫画扯线木偶寓意为“清政府完全成为洋人的走狗” (如图) 。与该漫 画有关的战争是 ( )15A 鸦片战争 B 第二次鸦片战争C 甲午中日战
39、争 D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评价实施主体】教师【评价标准】D【作业分析】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对于知识点的识记能力。A 选项鸦片战争的影响 是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B 选项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影响是中国的半 殖民化程度进一步加深,这与“完全”这一说法不符。该项考查学生对史料的分 类与辨析。C 选项甲午中日战争的影响是使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引 发了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同样是考查学生对史料的分类与运用。D 选项是正确 的,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清政府被迫同英、美、俄、 日、法、德、意、奥等国 签订辛丑条约,从此,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完全 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扯线木偶
40、漫画,讽刺了清政府已变成“洋人的朝 廷”,讽刺的是在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之后签订的辛丑条约。此选项考查学生 对历史事件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评价的能力。【设计意图】本题以漫画扯线木偶为背景,考查了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和辛 丑条约的相关知识。以漫画图作为切入点,把知识点变得形象化,体现了中华 民族危机的全面加深。通过本题设计,加深了学生对于辛丑条约意义的理解, 从而渗透“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等学科素养。2.在中国军民的阻击下,西摩尔联军给养完全断绝,“进京之路,水陆皆穷”, 被迫夺路回逃。义和团在战斗中表现出的大无畏气慨令侵略者震撼,西摩尔事后 心有余悸地承认:“如果义和团所用的武器是近代枪炮的话,那么
41、我所率领的联 军必定会全军覆灭。 ”这主要说明了 ( )A.义和团运动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气焰B.义和团的武器较为落后C.义和团运动打败了八国联军的军事进攻D.清政府与义和团作战英勇【评价实施主体】教师16【评价标准】A【作业分析】B 选项武器的落后是对客观事实的说明,与题中义和团的大无畏气 概无关,此选项考察学生分析史料的能力。C 选项错在“打败”,义和团在中外 反动势力的联合镇压下失败。因此,通过此项考察学生对义和团运动的结果这一 历史知识点的掌握程度,考察学生识记历史知识点的能力。D 选项知识点错误, 为维护统治,慈禧下令剿杀义和团,并请求八国联军“助剿”。此选项容易与义 和团口号“扶清
42、灭洋”混淆,因此该选项通过对历史知识的理解角度考察学生的 “历史解释”素养。A 选项是正确的,材料中“义和团”以“扶清灭洋”为口号, 激发了中国人民反对帝国主义的斗争意志,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野心。 通过义和团运动的大无畏气概来考察学生的“家国情怀”素养。【设计意图】本题考查义和团运动的影响,是本节课的重要知识点。通过本题的 设计,考察学生对义和团运动意义的理解,从“历史解释”、“家国情怀”等角 度考察核心素养。3.辛丑条约规定凡是有义和团活动的地方,停止科举考试五年;规定条约内 容及附件都要以皇帝的名义在全国各地张榜公布,以警告全国官民。这反映了列强企图( )17A.划分“势力范围”
43、C.进行心理征服B.增设通商口岸D.废除科举制度【评价实施主体】教师【评价标准】C【作业分析】本题主要考察学生的知识点识记的能力。A 选项、B 选项、D 选项 均错在“不是辛丑条约的相关历史知识”。因此通过本题来加强对辛丑条 约内容的巩固,培养学生辨别历史知识点的能力。C 选项正确,列强通过控制 清政府,禁止中国人民参加各种形式的反帝活动,使清政府沦为洋人统治中国的 工具。从而加强对中国人民的思想,精神控制。此选项考察学生的“历史解释” 素养。【设计意图】本题考察辛丑条约内容的理解。通过本题的设计,帮助学生理 解民族危机的不断加深,考察学生的史料分析能力,培养“史料实证”素养。 4.有人把八国
44、联军侵华战争作为近代前期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可以支持这一观点 的依据有 ( )使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统治秩序完全确立使中国由一国独霸向多国共同支配的局面过渡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社会两大矛盾汇流,集中表现在反对清朝统治的斗争上18A.C.B.D.【评价实施主体】教师【评价标准】A【作业分析】使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统治秩序完全确立是八国联军侵华的重要 影响。是错误的,八国联军容易让学生出现混淆,认为使中国由一国独霸向 列强共同支配的局面过渡。是九国公约后,中国处在被几个帝国主义国家共 同支配的局面。本序号需要学生有较强的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的能力。清政 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
45、的工具是八国联军侵华产生的影响。八国联军侵 华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进一步激化了我国的阶级矛盾和民族矛 盾。因此 是正确的,这里考察学生对于书本知识的掌握及历史分析的能 力。【设计意图】本题主要考查八国联军侵华对中国的影响,要求学生结合八国联军 侵华的影响来分析。多角度渗透核心素养。 5.历史叙述有史实陈述、历史评价等方式。其中,历史评价是指对历史现象或历 史事件进行态度与价值的评判表达。下列选项中属于历史评价的是 ( )A.林则徐在禁烟时说:“若鸦片一 日不绝,本大臣一 日不回,誓与此事相始 终。 ”B.洋务运动期间,创办了军事和民用工业C.辛丑条约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D.百日维新梁启超开办新式学堂培养人才【评价实施主体】教师【评价标准】C【作业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如何区分史实陈述、历史评价的相关史实。历史叙述 有史实陈述、历史评价等方式。其中,历史评价是指对历史现象或历史事件进行 态度与价值的评判表达。选项 ABD 属于史实陈述、选项 C 属于历史评价,选项 C 符合题意。【设计意图】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考察学生识记与灵活掌握史实陈述、历史评价的相关能力培养学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