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内科教学课件湿阻.ppt

上传人(卖家):三亚风情 文档编号:3569081 上传时间:2022-09-19 格式:PPT 页数:60 大小:521.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医内科教学课件湿阻.ppt_第1页
第1页 / 共60页
中医内科教学课件湿阻.ppt_第2页
第2页 / 共60页
中医内科教学课件湿阻.ppt_第3页
第3页 / 共60页
中医内科教学课件湿阻.ppt_第4页
第4页 / 共60页
中医内科教学课件湿阻.ppt_第5页
第5页 / 共6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第1页,共60页。湿阻是指湿邪阻滞中焦,运化功能减弱,以脘腹满闷,肢体困重,纳食呆滞等为主要临床特征的外感病。古代又称为“湿证”、“湿病”、“伤湿”。第2页,共60页。湿阻之病,在江南、沿海等潮湿地区,尤其是在夏令梅雨季节较为常见,因其身困食少,影响患者的工作和生活,中医药对湿阻病的治疗有较强优势,可以取得理想的效果。第3页,共60页。第4页,共60页。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素问生气通天论素问六元正纪大论等许多篇章对湿病的病因、临床特征都有所讨论,指出外湿“感则害人皮肉筋脉”,困阻中焦等。第5页,共60页。汉金匮要略痉湿暍病脉证并治专门讨论了内、外湿病,尤其是外湿致病的种种表现以及治疗法。并提出了治

2、湿病的三项禁忌。第6页,共60页。宋重订严氏济生方,诸湿门指出治湿病“唯当利其小便”。明景岳全书杂证谟,湿证对湿证的病因有出于天气者、有出于地气者、有由于饮食者进行了论述,提出“辨治之法其要惟二,则一曰湿热,一曰寒湿”。第7页,共60页。清代温病学派对湿邪致病的病因、病理、治法、方药都有较大的发展和补充。如临证指南医案湿中,从外湿、内湿两方面阐述湿邪致病的机理,以及由于感邪和体质不同,其病理属性的转归亦有区别。又如温病条辨,中焦重点叙述湿邪与中焦脾胃的发病关系及湿病的病理转化。第8页,共60页。湿阻为病,可见于许多疾病的过程之中,由于湿邪阻滞的部位不同,临床的病理反应亦不一致,如有湿阻经络、湿

3、阻三焦、湿阻募原、湿阻气分、湿阻脾胃等,本节湿阻讨论仅涉及湿阻中焦脾胃,其他各种病证,均不属本节的讨论范围。西医学中的胃肠功能紊乱等,可参照本节辨证论治。第9页,共60页。1感受湿邪:长期阴雨,空气潮湿,或久居卑湿之地,或涉水作业,或工作于潮湿之处,或冒雨露雾湿,湿邪则易袭人而病。我国长江流域,沿海等地,每到夏令梅雨季节,雨量集中、空气潮湿,持续时间亦较长,这段时期稍有不慎,即可感湿而病。第10页,共60页。第11页,共60页。第12页,共60页。2脾虚生湿:生活不节,如嗜食生冷酒醴肥甘,或饥饱不匀,损伤脾胃,脾胃运化失职,津液不得运化转输,停聚而生湿。第13页,共60页。病因:有外湿与内湿之

4、分。侵入途径:就外感而言,是从体表、肌肤而入。至于内生湿邪,是因脾胃功能失职,运化失常而生。外湿与内湿在发病过程中又常相互影响。外湿发病;多犯脾胃,致脾失健运,湿从内生;而脾失健运,又容易招致外湿的侵袭。第14页,共60页。湿阻的病位:在脾,因脾为湿土,不论外湿、内湿伤人,必同气相求,故湿必归脾而害脾。湿阻的基本病机:是湿邪阻滞中焦,升降失常,运化障碍。第15页,共60页。脾为湿土,其性喜燥恶湿,湿为阴邪,其性粘腻重浊,湿邪阻滞中焦脾胃,则脾为湿困,脾不能升清,胃不能降浊,脾胃运化失职。水谷既不能运化,则脘痞纳呆,腹胀,大便不爽等;水津亦不能转输,脾主肌肉,湿困肌肤则头身困重。湿性粘腻,故病势

5、缠绵,病程较长。第16页,共60页。在疾病的过程中,有湿邪从寒而化,亦有从热而化的病理变化趋向。形成湿邪寒化和热化的不同病理变化的主要条件:(1)感邪性质或环境。如在高温高湿的环境,或天暑地蒸,或嗜食酒酪所致,湿邪多从热化;或居于阴冷卑湿之地,或嗜食生冷所致,湿邪多从寒化。第17页,共60页。(2)体质差异。凡面白阳虚之人,一旦感受湿邪,湿易从寒化,成为寒湿之证;面赤阴虚之人,一旦感受湿邪,易从热化,成为湿热证。(3)脾胃状态。素体脾胃虚弱者,感湿易从寒而化;平素胃中积热火盛者,感受湿邪易于热化。第18页,共60页。(4)治疗用药。若过用寒凉之品,湿邪易于寒化;妄用燥热之剂,湿邪易于热化。湿从

6、寒化,多易损伤脾阳;湿从热化,多易损伤胃阴,这又是湿邪寒化或热化后的病理发展趋势。但湿为阴邪,性粘滞重浊,湿胜则阳微,湿从寒化,乃是湿邪致病的主要发展趋势,故湿阻在临床表现上,寒化者多于热化。第19页,共60页。湿阻病起病缓慢,迁延时间较长。一般入夏发病,至秋渐缓。典型的临床表现是重、闷、呆、腻、濡。第20页,共60页。重为肢体困重;闷为脘腹痞闷;呆指纳食乏味呆滞;腻指口粘苔腻:自觉口中粘腻不适,口淡无味,或口中有甜味,一般不渴,亦有口干口苦者,但必渴不欲饮,或但欲漱水而不欲咽。总见苔腻,或白腻,或黄腻,或黄白相兼而腻;濡为脉象濡。第21页,共60页。1发病于江南、沿海等潮湿地区,发病于夏令梅

7、雨季节。2起病缓慢,病势缠绵,病程较长。病位固定不移。第22页,共60页。3以肢体困重,脘腹满闷,饮食呆滞,舌苔腻浊,脉濡等为主症。4实验室理化检查,各项指标数据大致在正常范围内,多无器质性改变依据。第23页,共60页。湿阻病与湿温病相鉴别,二者是不同的病变。相似之处:二者感受病邪湿邪、发病季节、临床症状、病势缠绵等都有相似之处。第24页,共60页。湿温病属温病范畴,病邪以暑湿、湿热为主,其病状发热甚且稽留不退,病变始留恋于气分;进而会向营血传变,变证较多而病情较重。湿阻病病因以湿邪为主,症状以脾胃功能障碍为主,发热不甚、甚至无发热,病情远较湿温病为轻,一般不会发生传变和变证。第25页,共60

8、页。辨证要点辨证要点 湿阻的辨证要点在于分清寒热,即寒湿证与湿热证。第26页,共60页。两者的共同表现有脘闷,身重,纳呆,苔腻,脉濡等,两者的鉴别则可从体温、口味、舌苔、脉象等方面进行比较。寒湿证身重而恶寒,脘腹痞闷,喜揉按,口中淡而无味,或有甜味,便溏,舌苔白腻,脉濡缓;湿热证身重而有热,脘痞似痛,不喜揉按,口中苦而粘腻,尿赤,舌苔黄腻,脉濡数。第27页,共60页。第28页,共60页。第29页,共60页。第30页,共60页。第31页,共60页。第32页,共60页。第33页,共60页。治疗本病,一是祛湿,一是运脾。祛湿即是祛邪,祛除困阻脾胃之因;运脾即是恢复被困之脾胃功能。祛湿有助于运脾,运脾

9、也有助于祛湿。第34页,共60页。1祛湿:本草纲目十剂有“风药可以胜湿,燥药可以除湿,淡药可以渗湿,湿而有热,苦寒之剂燥之;湿而有寒,辛热之剂燥之。”的记载。可见其主张用风药、燥药、利药以祛湿。第35页,共60页。临床根据湿是否寒化、热化,最常采用芳香化湿、苦温燥湿、苦寒燥湿治法,不论寒化、热化,均须佐以淡渗之品,有时亦佐以风药以胜湿。第36页,共60页。2运脾:运脾泛指运脾、健脾、醒脾等法以健运脾胃,恢复脾之运化水湿之功能,故证治汇补湿症说:“治湿不知理脾,非其治也。”第37页,共60页。脾虚生湿为主者,治以健脾,佐以化湿;湿困而脾运呆顿者,治以醒脾、运脾为治,兼以化湿。湿从寒化,伤及脾阳者

10、,除苦温燥湿外,还应配合温运脾阳之法。湿从热化,伤及脾阴者,又当化湿养阴并治,清热化湿而不伤阴,生津养阴而不助湿。第38页,共60页。总之;治疗湿阻,方药应以轻疏灵动为贵。轻指剂量宜轻,轻可去实;疏指应疏利气机,顺其脾胃升降;灵指方药有效,结构灵活;动指方药不宜呆滞,忌用腻滞之品。第39页,共60页。轻疏灵动,一则可使湿邪得以透达,再则可使脾运得以健旺。正如临证指南医案湿说:“总以苦辛寒治湿热,苦辛温治寒湿,概以淡渗佐之,或再加风药,甘酸腻浊,在所不用。”第40页,共60页。湿困脾胃(寒湿证)症状:肢体困倦而重,或头重如裹,胸闷腹胀,纳食不香,口中粘腻无味,便溏,或有形寒,舌苔白腻,脉搏濡滑。

11、治法:芳香化湿。方药:藿香正气散。第41页,共60页。方中以藿香、紫苏、陈皮、白芷芳香化湿;厚朴、法夏、白术苦温燥湿;大腹皮、茯苓淡渗利湿。集芳香、苦温、淡渗于一方,并配合桔梗宣通肺气,甘草甘缓和中,共奏温化寒湿之效。第42页,共60页。若口有甜味者,加佩兰以加强芳香化浊之力。若兼见食滞嗳腐吞酸者,加用山楂、神曲、鸡内金消食化滞。若腹胀便溏者,合用平胃散,以增强健脾燥湿的作用。若兼有表证寒热者,加荆芥、防风辛散表邪。第43页,共60页。湿热中阻 症状:脘痞闷似痛,纳呆,大便不爽,口中苦而粘腻,渴不欲饮,四肢困重,或有身热不扬,汗出而热不退,舌苔黄腻,脉濡数。治法:清热化湿。方药:王氏连朴饮。第

12、44页,共60页。本方以黄连、山栀苦寒清热燥湿;法夏、厚朴运脾化湿除满;石菖蒲、芦根、香豉和中清热,醒脾除湿。第45页,共60页。亦可加滑石、鲜荷叶、薏苡仁清利渗湿。脘连腹胀,加陈皮、大腹皮理气宽满。身重痛者,加木防己除湿通络止痛。本证又可吞服甘露消毒丹,每服5-10g,日服2次,以清热利湿,芳香化浊。第46页,共60页。脾虚湿滞 症状:四肢困乏,脘腹痞闷,喜揉按,大便溏薄,神疲乏力,厌食油腻,舌苔薄腻或舌质胖淡。治法:健脾化湿。方药:香砂六君子汤。第47页,共60页。本方以党参、茯苓、白术、甘草健脾益气;法半夏、陈皮理气化湿;木香、砂仁和胃醒脾。可加葛根、藿香升清化湿。如面浮肢肿者,加黄芪、

13、扁豆、苡仁益气利湿消肿。第48页,共60页。湿阻病中,尚有部分患者,在盛夏季节;出现心烦口渴,无汗或出汗较少,发热不退,胸闷,纳呆,神疲乏力,舌苔腻,脉数;此乃暑湿外袭,又名“疰夏”;第49页,共60页。可用鲜藿香、鲜荷叶、羌活、薄荷、板蓝根、六一散等清化暑湿,每能获效。第50页,共60页。本病病情变化较少,患者预后良好,多能痊愈。初起湿困脾胃,正气未伤,及时治疗,湿邪易去,脾胃功能易于恢复。第51页,共60页。若治疗不力,因湿伤阳而脾阳受损,运化失司,水湿内停而成肿胀;或因湿郁化热而成湿热中阻证。第52页,共60页。湿热交阻,若误用苦温燥湿而助热,或过用化湿利湿而伤阴,则转化为湿热夹阴虚证,

14、化湿则伤阴,养阴则碍湿,治疗虽难,精心调治下亦能治愈。第53页,共60页。若病势迁延失治,脾气虚弱,湿邪留恋,脾不运化水湿,祛湿更难,易致病势缠绵,稍感外湿或饮食不当,又可发作或加重。第54页,共60页。预防方面注意改善工作、生活的潮湿环境,涉水冒雨后及时更换干衣;第55页,共60页。梅雨季节取鲜藿香、鲜佩兰及焦麦芽之类,水煎代茶饮,以芳香醒脾,和中化湿;夏季注意勿过于劳累,以免降低抗湿能力。无论是预防或调摄,饮食上慎食滋腻食品。第56页,共60页。湿阻是湿邪阻滞中焦,脾胃功能运化障碍的病证。病因以感受外湿为主,受季节、气候、地域等因素影响,也与饮食不节有关,病机特点为中焦脾胃为湿所困,临床表现为肢体困重,脘腹满闷,纳食呆顿等为特征。第57页,共60页。湿邪因体质、治疗等因素有寒化、热化之分,临床寒化者多见。治疗总不离祛湿、运脾为原则,如芳香化湿、苦寒燥湿、淡渗利湿等使湿去脾健,在病情发展出现脾虚之象时,则当以健脾与化湿之剂配合使用,慎用汗下之法,忌用滋腻之品。本病虽预后良好,但病情多缠绵,亦有人反复发病。第58页,共60页。第59页,共60页。第60页,共60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行业 > 各类PPT课件(模板)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1,本文(中医内科教学课件湿阻.ppt)为本站会员(三亚风情)主动上传,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2,用户下载本文档,所消耗的文币(积分)将全额增加到上传者的账号。
3,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发送邮件至3464097650@qq.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Www.163Wenku.Com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