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朱子语类三则朱子语类三则怀念贫困怀念贫困刘世河刘世河 近日和一个曾经私交甚笃的大学同窗聊天。他这几年事业、近日和一个曾经私交甚笃的大学同窗聊天。他这几年事业、家庭顺风顺水,应是春风得意、幸福至极,但他却频频哀叹,虽家庭顺风顺水,应是春风得意、幸福至极,但他却频频哀叹,虽已富有,却无多少幸福感,反而对二十年前的小事津津乐道。已富有,却无多少幸福感,反而对二十年前的小事津津乐道。那时我俩都来自农村,当时学校食堂每周包一回包子,其中那时我俩都来自农村,当时学校食堂每周包一回包子,其中洋葱猪肉馅的,特香。正是二十出头的年纪,每顿吃四五个完全洋葱猪肉馅的,特香。正是二十出头的年纪,每顿吃四五个完全没有
2、问题,可为了省钱,我俩每次都只买两个。那时我俩常说,没有问题,可为了省钱,我俩每次都只买两个。那时我俩常说,等有钱了,包子可劲儿造。几天后再一次吃包子时,杨老师变戏等有钱了,包子可劲儿造。几天后再一次吃包子时,杨老师变戏法似的端出一大盘来,笑着说:法似的端出一大盘来,笑着说:“小馋鬼,老师先帮你俩实现这小馋鬼,老师先帮你俩实现这个理想。个理想。”我俩短暂犹豫后,三下五除二就让盘子见了底,这才我俩短暂犹豫后,三下五除二就让盘子见了底,这才想起对老师说声想起对老师说声“谢谢谢谢”,却看到老师正拿手绢擦拭眼角的泪花。,却看到老师正拿手绢擦拭眼角的泪花。后来我们才知道,杨老师也曾是个穿补丁衣裳长大的农
3、村娃。后来我们才知道,杨老师也曾是个穿补丁衣裳长大的农村娃。听同窗又一次绘声绘色地提及此事,我不由心生酸楚,却也听同窗又一次绘声绘色地提及此事,我不由心生酸楚,却也不无甜蜜。那种狼吞虎咽后的满足,如今想想,才是最原始、最不无甜蜜。那种狼吞虎咽后的满足,如今想想,才是最原始、最纯粹的满足。现在虽然可以时常饱餐山珍海味,但已近乎麻木的纯粹的满足。现在虽然可以时常饱餐山珍海味,但已近乎麻木的味蕾,再也品嚼不出那种无比渴望的香甜。味蕾,再也品嚼不出那种无比渴望的香甜。同样麻木的还有我们的神经。为追求所谓同样麻木的还有我们的神经。为追求所谓“更幸福更幸福”的生活,的生活,我们在宽敞明亮的写字楼里习惯了沉
4、默,在冬暖夏凉的空调房里我们在宽敞明亮的写字楼里习惯了沉默,在冬暖夏凉的空调房里淡忘了季节,在大街上看惯了世态。我们疯狂追逐物质的快感,淡忘了季节,在大街上看惯了世态。我们疯狂追逐物质的快感,却不得不领受精神的失落却不得不领受精神的失落人生苦短,不妨暂时停会儿脚步,重温一下那年那月那个贫人生苦短,不妨暂时停会儿脚步,重温一下那年那月那个贫穷却真实的自己。怀念贫困,并不是安于贫困、不思进取。怀念穷却真实的自己。怀念贫困,并不是安于贫困、不思进取。怀念贫困,是为了借此刺激一下日渐麻木的神经,继而,还原自己,贫困,是为了借此刺激一下日渐麻木的神经,继而,还原自己,还原生活。还原生活。知识卡片知识卡片
5、1.作家作品作家作品朱熹朱熹(11301200),字元晦,号晦庵,徽州,字元晦,号晦庵,徽州婺源婺源(今江西省婺源县今江西省婺源县)人。南宋著名的理学家、人。南宋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教育家、诗人。世称朱子,是孔孟以来思想家、教育家、诗人。世称朱子,是孔孟以来最杰出的弘扬儒学的大师,宋朝理学的集大成者,最杰出的弘扬儒学的大师,宋朝理学的集大成者,他继承北宋时期程颢、程颐的理学,建立更富于他继承北宋时期程颢、程颐的理学,建立更富于理性思辨的唯心主义理学体系,使之达到理学的理性思辨的唯心主义理学体系,使之达到理学的最高水平,并竭力主张以理学治国。后人习惯上最高水平,并竭力主张以理学治国。后人习惯上
6、把朱熹和二程的学说称为把朱熹和二程的学说称为“程朱理学程朱理学”。朱熹既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思想家,又是一位著名的教育家。朱熹既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思想家,又是一位著名的教育家。他一生热心于教育事业,孜孜不倦地授徒讲学,亲手创办同安县他一生热心于教育事业,孜孜不倦地授徒讲学,亲手创办同安县学、武夷精舍、考亭书院,重建白鹿洞书院和岳麓书院,并且还学、武夷精舍、考亭书院,重建白鹿洞书院和岳麓书院,并且还亲自制定学规,编撰教材,形成了自己的学派,起到了弘扬民族亲自制定学规,编撰教材,形成了自己的学派,起到了弘扬民族文化,推进学术发展的作用。朱熹学识渊博,对经学、史学、文文化,推进学术发展的作用。朱熹学识
7、渊博,对经学、史学、文学、乐律乃至自然科学都有研究。著述颇丰,四书章句集注学、乐律乃至自然科学都有研究。著述颇丰,四书章句集注近思录等对后世都有巨大影响,甚至成为南宋以后封建教育近思录等对后世都有巨大影响,甚至成为南宋以后封建教育的正统教材。的正统教材。有有“集大成而绪千百年绝传之学,开愚蒙而立亿万世一定之集大成而绪千百年绝传之学,开愚蒙而立亿万世一定之规规”之誉。之誉。2.背景资料背景资料在宋明理学六七百年的发展过程中,主要有程朱理学和陆王在宋明理学六七百年的发展过程中,主要有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两个主要的派别,其中朱熹是最为关键的人物。心学两个主要的派别,其中朱熹是最为关键的人物。朱熹继承并
8、进一步发展了北宋时期兴起的理学思想,为理学朱熹继承并进一步发展了北宋时期兴起的理学思想,为理学思想体系初步确立了范围及基础。宋明理学发展到朱熹这里,才思想体系初步确立了范围及基础。宋明理学发展到朱熹这里,才确立了独特的学术规模与体系,奠定了确乎不拔的基础地位,并确立了独特的学术规模与体系,奠定了确乎不拔的基础地位,并影响了此后学术思想的发展达六七百年之久。明清两代一般士人影响了此后学术思想的发展达六七百年之久。明清两代一般士人所读的书籍,如五经大全四书大全性理大全等,都所读的书籍,如五经大全四书大全性理大全等,都与朱熹的思想有关。另外,为了维护理学的学术地位,朱熹不但与朱熹的思想有关。另外,为
9、了维护理学的学术地位,朱熹不但反对不同于儒学的佛学、道教,而且还批判了儒学内部与程朱理反对不同于儒学的佛学、道教,而且还批判了儒学内部与程朱理学不同的其他学派。经过了朱熹的努力,理学从北宋时期一个普学不同的其他学派。经过了朱熹的努力,理学从北宋时期一个普通的学术派别,发展成为一个有力量、有影响的学派。但是,在通的学术派别,发展成为一个有力量、有影响的学派。但是,在朱熹晚年,由于他卷入了当时的党争,朱熹的学说也被禁为朱熹晚年,由于他卷入了当时的党争,朱熹的学说也被禁为“伪伪学学”。朱熹去世以后,党禁解除,他的思想学说得到统治者的认。朱熹去世以后,党禁解除,他的思想学说得到统治者的认可,在南宋末期
10、以至元、明、清时期,逐渐成为官方认可的正统可,在南宋末期以至元、明、清时期,逐渐成为官方认可的正统儒学思想。可以说,整个的理学发展都与朱熹有着密切的关系。儒学思想。可以说,整个的理学发展都与朱熹有着密切的关系。3.文化常识文化常识(1)朱子语类朱子语类朱子语类朱子语类140卷,是朱熹与其弟子问答的语录汇编。其卷,是朱熹与其弟子问答的语录汇编。其中四书占中四书占51卷,五经占卷,五经占29卷,哲学专题如理气、知行等,卷,哲学专题如理气、知行等,专人如周、程、老、释等,以及治学方法等,约占专人如周、程、老、释等,以及治学方法等,约占40卷,历史、卷,历史、政治、文学等约占政治、文学等约占20卷,较
11、详尽地保存了朱熹晚年的许多言论,卷,较详尽地保存了朱熹晚年的许多言论,内容生动,极具魅力。内容生动,极具魅力。朱子语类有三大特点:一是朱熹晚年精要语多,可纠正朱子语类有三大特点:一是朱熹晚年精要语多,可纠正其早期著作中的某些不成熟意见;二是书中所涉及的许多问题,其早期著作中的某些不成熟意见;二是书中所涉及的许多问题,在其文集中是言之甚简或完全阙如的,可以弥补其文集之不足;在其文集中是言之甚简或完全阙如的,可以弥补其文集之不足;三是与其他理学家语录多谈性理者不同,朱子语类上自天地三是与其他理学家语录多谈性理者不同,朱子语类上自天地之所以高厚,下至一物之微,无所不谈,范围广泛。从这三个特之所以高厚
12、,下至一物之微,无所不谈,范围广泛。从这三个特点可知其价值之高,点可知其价值之高,“历千载而如会一堂,合众闻而悉归一己历千载而如会一堂,合众闻而悉归一己”。想要深入了解朱子学派的思想,探寻其问题的本意,朱子语类想要深入了解朱子学派的思想,探寻其问题的本意,朱子语类乃是最宝贵的资料。乃是最宝贵的资料。(2)理学理学理学是中国传统哲学思想继先秦诸子、两汉经学、魏晋玄学、理学是中国传统哲学思想继先秦诸子、两汉经学、魏晋玄学、隋唐佛学之后的又一个发展高峰,代表了中国传统哲学发展的最隋唐佛学之后的又一个发展高峰,代表了中国传统哲学发展的最高形态,也是整个中国传统文化发展到最高水平的集中表现。高形态,也是
13、整个中国传统文化发展到最高水平的集中表现。理学又称道学,它是在唐代儒、释、道三教融合、渗透的基理学又称道学,它是在唐代儒、释、道三教融合、渗透的基础上,以儒学为主要内容,孕育、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学术思想,础上,以儒学为主要内容,孕育、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学术思想,是哲学化了的儒学。理学兴起于北宋,理学框架的奠基者是周敦是哲学化了的儒学。理学兴起于北宋,理学框架的奠基者是周敦颐和张载,理学体系的建立者是程颢、程颐二兄弟。到南宋,理颐和张载,理学体系的建立者是程颢、程颐二兄弟。到南宋,理学发展到高峰,朱熹是集大成者。元代,程朱理学成为官学。明学发展到高峰,朱熹是集大成者。元代,程朱理学成为官学。明成
14、祖永乐年间,以程朱的思想为标准,汇辑经传,编为五经大成祖永乐年间,以程朱的思想为标准,汇辑经传,编为五经大全四书大全性理大全,以钦定的形式使程朱理学成为全四书大全性理大全,以钦定的形式使程朱理学成为统治思想。其后,理学在经历了七百多年的发展后,逐渐走向衰统治思想。其后,理学在经历了七百多年的发展后,逐渐走向衰落。落。理学所讨论的中心的哲学问题是理学所讨论的中心的哲学问题是“性性”与与“天道天道”,同时也涉及,同时也涉及政治、教育、道德、史学等方面。性指人性,天道即理或天理。政治、教育、道德、史学等方面。性指人性,天道即理或天理。中庸一开篇就说中庸一开篇就说“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天
15、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提出了性、道、教三个问题。理学家就是顺着中庸的这三个提出了性、道、教三个问题。理学家就是顺着中庸的这三个问题继续讨论。理、气、心、性、太极、无极等成为理学家讨论问题继续讨论。理、气、心、性、太极、无极等成为理学家讨论的主要问题。的主要问题。1.易误读字易误读字自主学习自主学习2.通假字通假字埽,通埽,通“扫扫”著,通著,通“着着”克治,同克治,同“克制克制”3.一词多义一词多义另外另外辨别,区别辨别,区别告别,离别告别,离别应该应该全,满全,满两军交锋两军交锋闭合,收拢闭合,收拢助词,无实义助词,无实义扶,持扶,持将领将领将要将要且,又且,又,请,请率领率领
16、应该,应当应该,应当与与“曲曲”相对相对只是,仅只是,仅通通“值值”关键关键时机,机会时机,机会机灵机灵事务事务引诱引诱延请延请牵引、拽牵引、拽避开,退却避开,退却伸长伸长取过来取过来序言序言4.古今异义古今异义一般人,普通人一般人,普通人仔细仔细指的是心之本然指的是心之本然姑且姑且照应照应5.词类活用词类活用意动用法,以意动用法,以为厌为厌形容词作动词,明白事理形容词作动词,明白事理6.文言句式文言句式(1)被动句被动句乃为人欲引去乃为人欲引去然小路面前有个物引著然小路面前有个物引著(2)判断句判断句盖人心之灵,天理所在盖人心之灵,天理所在(3)定语后置定语后置若贤人资质次于圣人者若贤人资质
17、次于圣人者7.熟语集释熟语集释死而后已:语出孔子论语死而后已:语出孔子论语泰伯,泰伯,“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意思是一直到死后才停止。后形容为意思是一直到死后才停止。后形容为某一事业奋斗到底。某一事业奋斗到底。战战兢兢:语出诗经,形容因恐惧而发抖或特别小心谨慎战战兢兢:语出诗经,形容因恐惧而发抖或特别小心谨慎的样子。的样子。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语出诗经,形容提心吊胆,小心翼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语出诗经,形容提心吊胆,小心翼翼。翼。8.名句集锦名句集锦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18、?(论语论语)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论语)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诗经诗经)文本研读文本研读【主旨归纳】【主旨归纳】本文的三则语类分别谈论了读书的方法、天本文的三则语类分别谈论了读书的方法、天理及人欲问题、义利问题。理及人欲问题、义利问题。一则:朱熹认为读书要熟读精思。从反复诵读入手,做到学一则:朱熹认为读书要熟读精思。从反复诵读入手,做到学与思结合,力求透彻理解和领悟,牢固记忆和掌握。与思结合,力求透彻理解和领悟,牢固记忆和掌握。二则:朱熹所说的二则:朱熹所说的“天理天理”即是心之本然,而即是心之本然,而“人欲人欲”即是超
19、越即是超越延续生存条件、追求美好物质生活的欲望。作者认为延续生存条件、追求美好物质生活的欲望。作者认为“明天理、明天理、灭人欲灭人欲”是复归于人的本心的必要环节,越是修养不高的人,越是复归于人的本心的必要环节,越是修养不高的人,越要努力克制私欲。要努力克制私欲。三则:朱熹引用孔孟的话阐述自己的义利观,认为三则:朱熹引用孔孟的话阐述自己的义利观,认为“为义为义”还还是是“为利为利”是君子与小人的分别。读书为了提升自己就是是君子与小人的分别。读书为了提升自己就是“义义”,而,而为了向别人炫耀就是为了向别人炫耀就是“利利”。1.天理和人欲天理和人欲理学家所说的理学家所说的“天理天理”,首先指宇宙万物
20、的本源和世界的根,首先指宇宙万物的本源和世界的根本规律,同时也指儒家所主张的伦理道德规范。儒家主张天人合本规律,同时也指儒家所主张的伦理道德规范。儒家主张天人合一,天与人是一体的。天不仅化育了万物,而且把天的正理也赋一,天与人是一体的。天不仅化育了万物,而且把天的正理也赋予了万物。每一个个体生命在出生时就被赋予了天理,所以人正予了万物。每一个个体生命在出生时就被赋予了天理,所以人正常的生存需求和欲望也是常的生存需求和欲望也是“天理天理”。正如朱熹在论语集注。正如朱熹在论语集注季季氏所说:氏所说:“天命者,天所赋之正理也。天命者,天所赋之正理也。”而理学家所说的而理学家所说的“人人欲欲”,是指那
21、些超越基本生存需求,对更高物质生活的欲望。,是指那些超越基本生存需求,对更高物质生活的欲望。要点解析要点解析理与欲的问题,简单地说,就是道德规范与人的物质欲望之理与欲的问题,简单地说,就是道德规范与人的物质欲望之间的关系。儒家一贯认为,天理与人欲是对立的,人欲横流则天间的关系。儒家一贯认为,天理与人欲是对立的,人欲横流则天理沦丧,因此要克服人的一己之私欲,使之符合礼理沦丧,因此要克服人的一己之私欲,使之符合礼(或社会道德或社会道德规范规范)的要求。这种把人欲和天理对立起来的看法,为程朱理学的要求。这种把人欲和天理对立起来的看法,为程朱理学所继承,并做了进一步的发挥和论证。朱熹把这一主张归结为所
22、继承,并做了进一步的发挥和论证。朱熹把这一主张归结为“明天理,灭人欲明天理,灭人欲”,认为,认为“天理人欲交战之机天理人欲交战之机”就是道德修养的关就是道德修养的关键。键。朱熹认为,人性虽然得于天理,是纯然至善的,但人又是由朱熹认为,人性虽然得于天理,是纯然至善的,但人又是由阴阳五行气质决定的,因此人禀赋天理的资质各不相同。所以在阴阳五行气质决定的,因此人禀赋天理的资质各不相同。所以在追求天理的过程中,朱熹强调人资质的差异性:追求天理的过程中,朱熹强调人资质的差异性:“若是上智圣人若是上智圣人底资质,不用著力,自然存天理而行,不流于人欲。若贤人资质底资质,不用著力,自然存天理而行,不流于人欲。
23、若贤人资质次于圣人者,到遇事时固不会错,只是先也用分别教是而后行之。次于圣人者,到遇事时固不会错,只是先也用分别教是而后行之。若是中人之资质,须大段著力,无一时一刻不照管克治,始得。若是中人之资质,须大段著力,无一时一刻不照管克治,始得。”2.求真昧,重克己,辨义利,穷天理求真昧,重克己,辨义利,穷天理本单元本单元“经典原文经典原文”选编了三则朱熹语录。这三则分别从读选编了三则朱熹语录。这三则分别从读书的方法、克己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树立正确义利观三个角度,书的方法、克己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树立正确义利观三个角度,谈论读书和明义理的关系。谈论读书和明义理的关系。第一则的主要内容是朱熹谈读书方法。朱
24、熹强调读书不在多第一则的主要内容是朱熹谈读书方法。朱熹强调读书不在多少,而在是否得到书中的少,而在是否得到书中的“真味真味”。朱熹所谓。朱熹所谓“真味真味”就是理学就是理学思想体系中特别强调的思想体系中特别强调的“义理义理”。求学的人应当熟读精思以。求学的人应当熟读精思以“穷穷天理天理”,读书的最终目标不仅仅是增加知识,更重要的是体认天,读书的最终目标不仅仅是增加知识,更重要的是体认天理,提高道德修养和精神境界。这里所讲的读书法,与朱熹的哲理,提高道德修养和精神境界。这里所讲的读书法,与朱熹的哲学思想有密切的关系。学思想有密切的关系。第二则主要谈论了克己的必要性、重要性。在朱熹看来,第二则主要
25、谈论了克己的必要性、重要性。在朱熹看来,“天理天理”和和“人欲人欲”是对立的,人欲横流则天理沦丧。努力是对立的,人欲横流则天理沦丧。努力“克克己己”,才能不被人欲牵引,所以,才能不被人欲牵引,所以“克己克己”便是便是“天理人欲交战之天理人欲交战之机机”。如何。如何“克己克己”呢?朱熹认为首先要呢?朱熹认为首先要“明义理明义理”,然后还要,然后还要勇于践行。朱熹还认为人的禀赋不同,勇于践行。朱熹还认为人的禀赋不同,“克己克己”的工夫也不同。的工夫也不同。通过通过“克己克己”实现道德修养和思想境界的提升,任重而道远,这实现道德修养和思想境界的提升,任重而道远,这应当成为一个人一生的追求,需要时时刻
26、刻谨慎对待。应当成为一个人一生的追求,需要时时刻刻谨慎对待。第三则主要谈论的是读书求学的原则。朱熹的学生问应当读第三则主要谈论的是读书求学的原则。朱熹的学生问应当读什么书,朱熹并没有正面回答学生的这个问题,而是大谈义利之什么书,朱熹并没有正面回答学生的这个问题,而是大谈义利之辨。朱熹认为求学的人读什么书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自己辨。朱熹认为求学的人读什么书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自己想明白是为了求取物质利益而读书,还是为了完善和提升自己而想明白是为了求取物质利益而读书,还是为了完善和提升自己而读书。人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存在一个为义还是为利的问读书。人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存在一个为义
27、还是为利的问题。往这边就是为义,往那边就是为利;把读书明理当作内在的题。往这边就是为义,往那边就是为利;把读书明理当作内在的修养便是走向圣贤之路,把读书当作求取名利的工具便走向愚蠢修养便是走向圣贤之路,把读书当作求取名利的工具便走向愚蠢错误的道路。所以,以实践仁德为毕生目标去读书才是读书明理错误的道路。所以,以实践仁德为毕生目标去读书才是读书明理的真谛。的真谛。1.怎样理解宋明理学的理欲之辨?怎样理解宋明理学的理欲之辨?思路提示:思路提示:一切从感官的愉快与否来决定道德法则的动机永一切从感官的愉快与否来决定道德法则的动机永远不能成为普遍的道德法则。决定人的意志动机的只能是理性法远不能成为普遍的
28、道德法则。决定人的意志动机的只能是理性法则,而不是感性法则。真正的道德行为必须服从理性的命令。则,而不是感性法则。真正的道德行为必须服从理性的命令。文本探究文本探究宋明理学所讲的宋明理学所讲的“存天理,灭人欲存天理,灭人欲”,从直接的意义上讲,从直接的意义上讲,“天理天理”指社会的普遍道德法则,而指社会的普遍道德法则,而“人欲人欲”并不是泛指一切感并不是泛指一切感性欲望,它是指与道德法则相冲突的感性欲望。用康德的话来说,性欲望,它是指与道德法则相冲突的感性欲望。用康德的话来说,天理即理性法则,人欲即感性法则。理学家所要去除的天理即理性法则,人欲即感性法则。理学家所要去除的“人欲人欲”,并不是指
29、人的一切自然生理欲望,在朱熹看来,人因饥饿而并不是指人的一切自然生理欲望,在朱熹看来,人因饥饿而“饮饮食食”,是人的正常生理需要,并不违反,是人的正常生理需要,并不违反“天理天理”,因此把理学叫作,因此把理学叫作禁欲主义是完全不恰当的。理学所讲的理欲之辨,用现代哲学术禁欲主义是完全不恰当的。理学所讲的理欲之辨,用现代哲学术语来说,其实就是理性对感性的限制,这才是真正的道德行为。语来说,其实就是理性对感性的限制,这才是真正的道德行为。在天理人欲的关系当中,人的欲望也会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变在天理人欲的关系当中,人的欲望也会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变化,但道德的本质是对感性欲望加以限制,其限制的具体程度与化,
30、但道德的本质是对感性欲望加以限制,其限制的具体程度与范围虽然随社会的变迁而变化,但伦理学中理性与感性之间的张范围虽然随社会的变迁而变化,但伦理学中理性与感性之间的张力是永恒的,这也正是人之高于鸟兽而成为万物之灵的地方。力是永恒的,这也正是人之高于鸟兽而成为万物之灵的地方。由此,我们才可以对理学所讨论的天理人欲之辨有进一步的由此,我们才可以对理学所讨论的天理人欲之辨有进一步的理解,同时也会对理学有比较公正的了解,从而避免对理学所讲理解,同时也会对理学有比较公正的了解,从而避免对理学所讲的的“存天理,灭人欲存天理,灭人欲”作简单化的否定。作简单化的否定。2.朱子有关读书的观点是什么?是如何表达的?
31、朱子有关读书的观点是什么?是如何表达的?思路提示:思路提示:通过第三则通过第三则“廷秀问读廷秀问读”可以看出,朱子认为读可以看出,朱子认为读什么样的书并不重要,关键是要从什么样的书并不重要,关键是要从“内外内外”“”“义利义利”等方面明确等方面明确读书的目的。朱子还引用了论语和孟子的语言来表达自己的读书的目的。朱子还引用了论语和孟子的语言来表达自己的见解。在朱子看来无论做什么事情,都是见解。在朱子看来无论做什么事情,都是“明理明理”在先,行动在在先,行动在后,读书也是如此。后,读书也是如此。3.在今天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中,我们应怎样理解和在今天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中,我们应怎样理解和
32、继承朱熹的继承朱熹的“天理人欲天理人欲”?思路提示:思路提示:在物质和精神的关系中,必须把精神的要求放在在物质和精神的关系中,必须把精神的要求放在前面。前面。“天理天理”和和“人欲人欲”的关系实际上是人的物质和精神的关系。的关系实际上是人的物质和精神的关系。朱熹主张人追求精神的需求应该超过对物质的需求。这才是朱熹朱熹主张人追求精神的需求应该超过对物质的需求。这才是朱熹的本意。朱熹不是教大家不吃不喝,而是为了说明精神的需求最的本意。朱熹不是教大家不吃不喝,而是为了说明精神的需求最重要,不要为了物质的需求,把精神的需求废除了。这和孔子夸重要,不要为了物质的需求,把精神的需求废除了。这和孔子夸奖他的
33、学生颜回不因为物质生活低下而放弃理想的行为是一致的。奖他的学生颜回不因为物质生活低下而放弃理想的行为是一致的。不过,朱熹是理论化了孔子的这种赞誉。一些人宁可物质生活简不过,朱熹是理论化了孔子的这种赞誉。一些人宁可物质生活简陋和低下,也会努力兴办和发展教育,热心公益事业,再穷也不陋和低下,也会努力兴办和发展教育,热心公益事业,再穷也不会丢弃自己的人格,这正是这种会丢弃自己的人格,这正是这种“天理天理”胜过胜过“人欲人欲”的写照。的写照。宋代义利思想片论宋代义利思想片论(节选节选)朱熹的义利观和欲望论,基本上都是沿袭孔孟之说,认为朱熹的义利观和欲望论,基本上都是沿袭孔孟之说,认为“义利之说乃儒家第
34、一义义利之说乃儒家第一义”。其在理论上没有什么新的见解,只。其在理论上没有什么新的见解,只是更加强调义理的重要,把是更加强调义理的重要,把“义义”提到了更加神圣的、绝对化的提到了更加神圣的、绝对化的“天理天理”的高度。朱熹所讲的的高度。朱熹所讲的“天理天理”,主要体现的是仁义理智,主要体现的是仁义理智等封建道德。他对义利的理解是:等封建道德。他对义利的理解是:“义者,天理之所宜。利者,义者,天理之所宜。利者,人情之所欲人情之所欲”,“义者,宜也。乃理之当行,无人欲之邪曲义者,宜也。乃理之当行,无人欲之邪曲”。其。其进一步在孟子集注中对义利进行阐述:进一步在孟子集注中对义利进行阐述:“仁义根于人
35、心之固仁义根于人心之固有,天理之公也。利心生于物我之相形,人欲之私也。循天理,有,天理之公也。利心生于物我之相形,人欲之私也。循天理,则不求利而事无不利。循人欲,则求利未得而害己随之。则不求利而事无不利。循人欲,则求利未得而害己随之。”对于求富的问题,朱熹也把它同对于求富的问题,朱熹也把它同“天理天理”“天命天命”联系起来。他联系起来。他在注解孔子在注解孔子“富而可求富而可求”的思想时说:的思想时说:“设言富若可求,则虽身为设言富若可求,则虽身为贱役以求之,亦所不辞。然后有命焉,非求之可得也,则安于义贱役以求之,亦所不辞。然后有命焉,非求之可得也,则安于义理而已矣。理而已矣。”在对待贫富的态度
36、上,他认为在对待贫富的态度上,他认为“处贫难,处富易,人处贫难,处富易,人之常情,但人当免其难之常情,但人当免其难”,又说,又说,“圣人之心,浑然天理,虽处困圣人之心,浑然天理,虽处困极,而亦无不在焉,其视不义之富贵,如浮云之无有,漠然无所极,而亦无不在焉,其视不义之富贵,如浮云之无有,漠然无所动于其中也动于其中也”。从这些观点可以看出,朱熹基本上没有脱离孔孟。从这些观点可以看出,朱熹基本上没有脱离孔孟的的“安贫乐道安贫乐道”的说法,这是对儒家传统义利思想的继承。但是有的说法,这是对儒家传统义利思想的继承。但是有些变化,朱熹也并不是完全不谈财利,而是坚持把财利问些变化,朱熹也并不是完全不谈财利
37、,而是坚持把财利问题纳入其天理、人欲之变的界限之内,认为符合题纳入其天理、人欲之变的界限之内,认为符合“天理天理”的财利可的财利可以讲,而且应该讲;从人欲出发的财利则不应当讲。他认为,只以讲,而且应该讲;从人欲出发的财利则不应当讲。他认为,只要是为了要是为了“为民兴利而除害为民兴利而除害”“盖富国强兵之类盖富国强兵之类”,不可不讲利。他,不可不讲利。他反对的是以剥削民众以自肥的私利。在对待个人获取财富的原则反对的是以剥削民众以自肥的私利。在对待个人获取财富的原则和途径问题上,朱熹倡导儒家和途径问题上,朱熹倡导儒家“见利思义见利思义”“先义后利先义后利”,认为,对,认为,对于于“天理之公天理之公
38、”的国家和人民的利益,非但不应否定,还应该加以的国家和人民的利益,非但不应否定,还应该加以宣传,而对于宣传,而对于“人欲之私人欲之私”的利己之心,则应受到道德和伦理的规的利己之心,则应受到道德和伦理的规范和限制。范和限制。关于欲望论,朱熹主张:关于欲望论,朱熹主张:“明天理,灭人欲。明天理,灭人欲。”这里所谓的人这里所谓的人欲,就是指不顾欲,就是指不顾“天下之公天下之公”,而只顾,而只顾“一己之私一己之私”的私欲。天的私欲。天理人欲之分,即是公私之分。这样的私欲才是与天理对立,而不理人欲之分,即是公私之分。这样的私欲才是与天理对立,而不能并存于天地之间的。正是在能并存于天地之间的。正是在“人欲
39、人欲”这个问题上,朱熹提出了这个问题上,朱熹提出了道心和人心、天命之性和气质之性的不同概念和差别。道心和人心、天命之性和气质之性的不同概念和差别。朱熹的义利论和欲望论虽然继承了孔孟的思想和观点,但是朱熹的义利论和欲望论虽然继承了孔孟的思想和观点,但是也有其自身的特点。一是他的义利观和欲望论是建立在也有其自身的特点。一是他的义利观和欲望论是建立在“天理天理”论、论、心性论的基础之上的,因而更具有道德的理性主义色彩,更加强心性论的基础之上的,因而更具有道德的理性主义色彩,更加强调道德的自我完善和自我修养。他对待人们物质生活问题上,重调道德的自我完善和自我修养。他对待人们物质生活问题上,重视社会道德
40、价值和人的理性自觉,应该说是有其积极意义的。二视社会道德价值和人的理性自觉,应该说是有其积极意义的。二是他的义利观和欲望论把合乎天理的是他的义利观和欲望论把合乎天理的“利利”“”“欲欲”和和“义义”等同等同起来,强调他们的同一性。朱熹曾说:起来,强调他们的同一性。朱熹曾说:“利是那义里而生出来底,利是那义里而生出来底,凡事处制得合宜,利变随之,所以云凡事处制得合宜,利变随之,所以云利者,义之和利者,义之和,盖是义,盖是义便兼得利。便兼得利。”这正是这方面的表现。这正是这方面的表现。(摘自摘自“中华文史网中华文史网”)只要我们坚持了,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或许,为了将来,为了自己的发展,我们会把
41、一件事情想得非常透彻,对自己越来越严,要求越来越高,对任何机会都不曾错过,其目的也只不过是不让自己随时陷入逆境与失去那种面对困难不曾屈服的精神。但有时,“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我们更需要用时间持久的用心去做一件事情,让自己其中那小小的浅浅的进步,来击破打破突破自己那本以为可以高枕无忧十分舒适的区域,强迫逼迫自己一刻不停的马不停蹄的一直向前走,向前看,向前进。所有的未来,都是靠脚步去丈量。没有走,怎么知道,不可能;没有去努力,又怎么知道不能实现?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那不如,生活中、工作中,就让这“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完完全全彻彻底底的渗入我们的心灵,着心、心平气和的去体验、去察觉这一种灵魂深处的
42、安详,侧耳聆听这仅属于我们自己生命最原始最动人的节奏。但,这种聆听,它绝不是仅限于、执着于“我”,而是观察一种生命状态能够扩展和超脱到什么程度,也就是那“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深处又会是如何?生命不止,奋斗不息!又或者,对于很多优秀的人来说,我们奋斗了一辈子,拼搏了一辈子,也只是人家的起点。可是,这微不足道的进步,对于我们来说,却是幸福的,也是知足的,因为我们清清楚楚的知道自己需要的是什么,隐隐约约的感觉到自己的人生正把握在自己手中,并且这一切还是通过我们自己勤勤恳恳努力,去积极争取的!“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当我们坦然接受这人生的终局,或许,这无所皈依的心灵就有了归宿,这生命中觅寻
43、处那真正的幸福、真正的清香也就从此真正的灿烂了我们的人生。一生有多少属于我们的时光?陌上的花,落了又开了,开了又落了。无数个岁月就这样在悄无声息的时光里静静的流逝。童年的玩伴,曾经的天真,只能在梦里回味,每回梦醒时分,总是多了很多伤感。不知不觉中,走过了青春年少,走过了人世间风风雨雨。爱过了,恨过了,哭过了,笑过了,才渐渐明白,酸甜苦辣咸才是人生的真味!生老病死是自然规律。所以,面对生活中经历的一切顺境和逆境都学会了坦然承受,面对突然而至的灾难多了一份从容和冷静。这世上没有什么不能承受的,只要你有足够的坚强!这世上没有什么不能放下的,只要你有足够的胸襟!一生有多少属于我们的时光?当你为今天的落
44、日而感伤流泪的时候,你也将错过了明日的旭日东升;当你为过去的遗憾郁郁寡欢,患得患失的时候,你也将忽略了沿途美丽的风景,淡漠了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憧憬。没有十全十美的生活,没有一帆风顺的旅途。波平浪静的人生太乏味,抑郁忧伤的人生少欢乐,风雨过后的彩虹最绚丽,历经磨砺的生命才丰盈而深刻。见过了各样的人生:有的轻浮,有的踏实;有的喧哗,有的落寞;有的激扬,有的低回。肉体凡胎的我们之所以苦恼或喜悦,大都是缘于生活里的际遇沉浮,走不出个人心里的藩篱。也许我们能挺得过物质生活的匮乏,却不能抵挡住内心的种种纠结。其实幸福和欢乐大多时候是对人对事对生活的一种态度,一花一世界,一树一菩提,就是一粒小小的沙子,也有自
45、己精彩的乾坤。如果想到我们终有一天会灰飞烟灭,一切象风一样无影亦无踪,还去争个什么?还去抱怨什么?还要烦恼什么?未曾生我谁是我?生我之时我是谁?长大成人方是我,合眼朦胧又是谁?一生真的没有多少时光,何必要和生活过不去,和自己过不去呢。你在与不在,太阳每天都会照常升起;你愁与不愁,生活都将要继续。时光不会因你而停留,你却会随着光阴而老去。有些事情注定会发生,有的结局早已就预见,那么就改变你可以改变的,适应你必须去适应的。面对幸与不幸,换一个角度,改变一种思维,也许心空就不再布满阴霾,头上就是一片蔚蓝的天。一生能有多少属于我们的时光,很多事情,很多人已经渐渐模糊。而能随着岁月积淀下来,在心中无法忘
46、却的,一定是触动心灵,甚至是刻骨铭心的,无论是伤痛是欢愉。人生无论是得意还是失意,都不要错过了清早的晨曦,正午的骄阳,夕阳的绚烂,暮色中的朦胧。经历过很多世态炎凉之后,你终于能懂得:谁会在乎你?你又何必要别人去在乎?生于斯世,赤条条的来,也将身无长物的离开,你在世上得到的,失去的,最终都会化作尘埃。原本就不曾带来什么,所以也谈不到失去什么,因此,对自己经历的幸与不幸都应怀有一颗平常心有一颗平常心,面对人生小小的不如意或是飞来横祸就能坦然接受,知道人有旦夕祸福,这和命运没什么关系;有一颗平常心,面对台下的鲜花掌声和头上的光环,身上的浮名都能清醒看待。花不常开,人不常在。再热闹华美的舞台也有谢幕的
47、时候;再奢华的宴席,悠扬的乐曲,总有曲终人散的时刻。春去秋来,我们无法让季节停留;同样如同季节一样无法挽留的还有我们匆匆的人生。谁会在乎你?生养我们的父母。纵使我们有千般不是,纵使我们变成了穷光蛋,唯有父母会依然在乎!为你愁,为你笑,为你牵挂,为你满足。这风云变幻的世界,除了父母,不敢在断言还会有谁会永远的在乎你!看惯太多海誓山盟的感情最后星流云散;看过太多翻云覆雨的友情灰飞烟灭。你春风得意时前呼后拥的都来锦上添花;你落寞孤寂时,曾见几人焦急赶来为你雪中送炭。其实,谁会在乎你?除了父母,只有你自己。父母待你再好,总要有离开的时日;再恩爱夫妻,有时也会劳燕分飞,孩子之于你,就如同你和父母;管鲍贫
48、交,俞伯牙和钟子期,这样的肝胆相照,从古至今有几人?不是把世界想的太悲观,世事白云苍狗,要在纷纷扰扰的生活中,懂得爱惜自己。不羡慕如昙花一现的的流星,虽然灿烂,却是惊鸿一瞥;宁愿做一颗小小的暗淡的星子,即使不能同日月争辉,也有自己无可取代的位置其实,也不该让每个人都来在乎自己,每个人的人生都是单行道,世上绝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大家生活得都不容易,都有自己方向。相识就是缘分吧,在一起的时候,要多想着能为身边的人做点什么,而不是想着去得到和索取。与人为善,以直报怨,我们就会内心多一份宁静,生活多一份和谐没有谁会在乎你的时候,要学会每时每刻的在乎自己。在不知不觉间,已经走到了人生的分水岭,回望过
49、去生活的点滴,路也茫茫,心也茫茫。少不更事的年龄,做出了一件件现在想来啼笑皆非的事情:斜阳芳草里,故作深沉地独对晚风夕照;风萧萧兮,渴望成为一代侠客;一遍遍地唱着罗大佑的童年,期待着做那个高年级的师兄;一天天地幻想,生活能轰轰烈烈。没有刀光剑影,没有死去活来,青春就在浑浑噩噩、懵懵懂懂中悄然滑过。等到发觉逝去的美好,年华的可贵,已经被无可奈何地推到了滚滚红尘。从此,青春就一去不回头。没有了幻想和冲动,日子就像白开水一样平淡,寂寞地走过一天天,一年年。涉世之初,还有几分棱角,有几许豪情。在碰了壁,折了腰之后,终于明白,生活不是童话,世上本没有白雪公主和青蛙王子,原本是一张白纸似的人生,开始被染上了光怪陆离的色彩。你情愿也罢,被情愿也罢,生存,就要适应身不由己,言不由衷的生活。人到中年,突然明白了许多:人生路漫漫,那是说给还不知道什么叫人生的人说的,人生其实很短暂,百年一瞬间;世事难预料,是至理名言,这一辈子,你遇见了谁,擦肩而过了谁,谁会是你真心的良朋益友,谁会和你牵手相伴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