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資本主義的形成與發展一、近世歐洲擴張與重商主義二、資本主義的形成二、資本主義的擴張與新帝國主義 人類在歷史發展中的特性o 人與自然的抗衡:人類是自然本身的一種力量,他與自然的物質鬥爭,當他改變自然的物質時,他同時也改變了他本身的性質。亦即人類藉由所謂的文化手段(廣義的工具)起而與自然抗衡。o 人類的社會性:人因群聚生存,其社會組織的方式也就支配了,其對抗與轉化自然的方式;而此轉型的自然又影響人類社會關係的建構。勞動o 勞動是人與自然互動的複雜關係。o 勞動的過程:便是人與自然之間的新陳代謝o 人的社會性,導致勞動永遠是由一個有組織的社會大多數人來動員與調度。o 了解調度社會勞動力的系統,乃是我
2、們了解自然的技術性轉型,及其如何與人類社會性組織相結合。社會勞動力的方式o 附屬納貢性生產方式 原始共產主義的原始公社方式 歐洲古代奴隸制度 封建莊園 亞細亞的生產方式o 資本主義附屬納貢性生產方式的現象o 生產者可以接觸到生產手段(生產工具與方式),但是沒有處置物品的自由。o 掌握生產手段的權貴人士,卻用各種政治或軍事的手段來榨取他們的(生產者)貢獻。o 勞動力的動員與調度:主要是以權力和支配為手段,也就是一個政治過程。o 因此社會勞動力的調度,就得視政權焦點而異,其兩極端為中央集權與封建制度。中央集權(亞細亞生產方式)-附屬納貢性生產方式的勞動力調度(一)o 中央集權:權力集中在居於權力體
3、系頂的菁英統治階級之手。(亞細亞生產方式)集權政府能控制生產過程中的某一關鍵因素,如水利工程。集權政府能控制某一威逼的關鍵因素,如高強軍事效能的常備軍。如此可以不藉地方權貴之助,以調遣自己的收集貢物人員。得到生產剩餘農民的支持,以避免居間者的敵意。封建生產方式-附屬納貢性生產方式的勞動力調度(二)o 地方上收取盈餘的人掌握關鍵性生產要素和威逼手段。o 中央 地方權貴 地方派別的紛爭,因而削弱主要生產者的地位,以致他們必須找人保護因應紛亂和掠奪(莊園經濟)。附屬納貢性生產方式的特色o 非生產階級為了爭取最高權力,所造成的不同的結果。o 都是以非經濟性壓力的機制,壓制生產者。o 歷史現象:基於附屬
4、納貢性生產方式的社會,容易走向中央集權或分裂,或在這兩個極端之間搖擺。商人的角色-附屬納貢性生產方式o 部分貢納物品的流通與交換。o 商業勢力擴大時,往往受到一再的壓抑。o 商人的地位:得視政治和經濟的情形來決定。o 貿易或商人的存在,其本身並不會導致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出現。o 歐洲商人的優勢:因歐洲近海、航運成長早。水運比陸運成本低,經濟效益較高。資本主義的特色o 資本主義的條件財富的累積不再依靠經濟以外的方法去榨取剩餘物資。財富的累積不再依靠由商人銷售剩餘物資購買機器,把持工藝技術,並擁有使自然轉型的物質設備。購買勞力,資本可以自由支配社會勞動力,並依照自己的意思去使用並改造自然。o 資本
5、主義本質(生產方式而非市場):在財富、人力與工具配合成為一個合理的體系,用社會力轉化自然的方式。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誕生:十八世紀後半葉。一、舊帝國主義-近世歐洲擴張與重商主義o 近世歐洲擴張始於十世紀,擴張過程,商業財富開闢流通的路線,也開啟了交易管道。o 擴張方式:以政治、軍事勢力奪取供應地區。以政治、軍事勢力取得接觸供應者的特權。以政治、軍事勢力消除阻礙貿易上闖入的競爭者。以政治、軍事勢力壟斷銷售控制,確保最大利潤。近世歐洲擴張的因素o 長距離貿易模式的轉變o 政治上的統一o 建國與擴張(一)近世歐洲擴張的因素之一 -長距離貿易模式的轉變o 義大利港市的興起:威尼斯、比薩、熱那亞o 新航路
6、、新大陸的發現:葡萄牙、西班牙、荷蘭。o 使歐洲由亞洲的從屬邊緣,而成為發展中的關鍵地區。威尼斯、比薩、熱那亞的商業貿易o 威尼斯:威尼斯的歷史可回溯到568年。當時,義大利北部遭受倫巴底人的侵略,許多難民逃到威尼斯島避難。在8世紀中,威尼斯人因抵法蘭克,而歸屬於拜占庭帝國。當拜占庭帝國沒落之時,威尼斯的自治權漸增,最後取得獨立,成立威尼斯共和國(9世紀至18世紀)。威尼斯擁有強大的海上勢力,是十字軍東征的重要基地之一。同時與拜占庭帝國、北非回教商人的東方貿易。輸出糧食、酒、木材等,自東方輸入工業品與奢侈品,然後再轉售鄰近城市。至11世紀中葉,他們已經控制了亞得里亞海,並且在希臘沿海建立許多殖
7、民地。o 熱那亞:熱那亞是僅次於威尼斯一個重要的貿易城市。1097年的十字軍軍隊,由熱那亞與比薩載運,因此貢獻使其商人在耶路撒冷享有特殊的優待,其貿易遍佈地中海和黑海。13世紀晚期佔領科西嘉島,並爭奪西西里控制權。o 法國香檳市集的繁榮(12-14世紀):1285年因法王課重稅而沒落。熱那亞佛羅倫斯君士坦丁堡威尼斯米蘭倫巴底佛羅倫斯香檳市集貿易路線的轉型與紡織業o 海路貿易的開啟:1277年熱那亞打通法蘭德斯與地中海的航線。1317年佛羅倫斯也相繼效仿。在14-15世紀間,義大利的帆船與西歐貿易,將香料、芳香劑、水果、紡織品與明礬帶動西歐港口,回航多運回英國羊毛。o 佛羅倫斯的紡織工業的興起:
8、14世紀初,義大利人已經掌控英國的羊毛貿易,乃將西方最好的羊毛與東方最佳的染料,乃締造佛羅倫斯最富盛名的布料,其他尚有倫巴底、加泰隆的布料。同時意大利也發展絲綢工業,產品足以在中東的東方絲綢媲美。熱那亞佛羅倫斯君士坦丁堡威尼斯米蘭倫巴底佛羅倫斯1277年1317年十六世紀後的大航海與國際貿易o 哥倫布(14511506)發現新大陸:1492年,哥倫布終於得到西班牙王后的支持,並得到國王資助西行航海的計劃。從1492年到1502年間四次橫渡大西洋。o 達伽馬(1460-1524)發現新航路:1497年駕駛了4艘船由葡萄牙里斯本往非洲的黃金海岸航行。1497年,達伽馬的船隊通過了魚河,進入了東非沿
9、岸。1498年1月時,他們抵達了今日莫三比克的所在地,屬於阿拉伯的疆土,也是印度洋海上貿易網的一部份,開啟了新航路。o 新航路、新大陸的重要性:1.可以直接前往亞洲,不再受到中亞遊牧民族與中東阿拉伯商人的 干涉。2.開啟歐洲與亞洲直接貿易的時代。3.美洲大量的資源(如銀礦)成為歐洲人的重要財富。西班牙葡萄牙葡萄牙西班牙澳門台灣明朝中國(二)近世歐洲擴張的因素之二 -政治上的統一o 歐洲封建中央主權走向政治統一的前提:公元1000年以後精耕與農業的擴展,使得剩餘產品大幅成長。歐洲大陸濃密的森林日漸開闢,可耕地擴大。o 封建中央主權走向政治統一的能力:搾取貢物以支付戰爭的用度。須能配合政治任務的大
10、小,發揮製造戰爭的潛力。政治統一的方法o 向外擴張,掠取外在敵人的剩餘產品:葡萄牙、卡斯提爾、亞拉岡等國家,以征服伊比利半島的回教勢力時,主要策略即掠取國外的資源;法國與英國發動十字軍東征也是使用這個策略。o 發現新資源(不論本國或劫掠),售予商人換取所需貨物或信貸。o 擴大皇室的領土:如法國國王透過戰爭、教士的支持與締結婚姻等策略,擴大其直轄版圖。如1328年皇家版圖與法國國王的封土加起來幾乎等於全部法國。(三)近世歐洲擴張的因素之三 -建國與擴張o 對外作戰、貿易與內部統一,歐洲創建許多新的邦國,並逆轉早期具支配力的東方與赤貧的西方之關係。o 1300年前後的危機:歐洲成長速度緩慢下來-生
11、產力極限、農業成長停滯、流行病-引起農民抵抗與反叛。o 化解危機-發現新的邊疆-非洲的黃金與美洲的白銀3-1.葡萄牙o 第一個在海外追求財富,擴張活動中心的歐洲國家。o 1385年擊敗卡斯提爾人,建立完整的國家o 十分倚重農業,縱然航行海角天涯。o 國內木材很少,必須進口大半木材與海運軍需品,最鼎盛時只有三百艘遠洋的船。o 船隻均在印度的臥亞;葡籍船員不足,僱傭他籍貨奴隸為海員。o 最大的商人為國王,亨利王子為其代理人。3-2.西班牙o 1469年卡斯提爾與亞拉岡締結婚姻,統一為西班牙。o 卡斯提爾征服依比利半島的回教勢力後,將征服的土地分配給軍事貴族,造成2%的人口擁有97%的土地-放牧綿羊
12、。統一後卡斯提爾主導支配權。o 畜牧經濟壓抑西班牙境內的工業發展。o 西班牙以戰爭掠取人民與資源,成為社會繁殖的主要方式,而非工商業的發展。3-2.1新世界對西班牙的影響o 白銀增加國王的財源。o 綿羊與白銀:西班牙在歐洲發動大規模的戰爭,如查理五世。造成皇家官僚的政治成長,遠超過西班牙經濟的負荷-以未來進口的白銀和出售羊毛的稅收為抵押向外國金融業者(熱那亞、巴伐利亞)舉債。o 1550年西班牙國王首次破產-尼德蘭起而反叛。o 1575-1576年西班牙國王再次破產。熱那亞成為國際和世界財富的主人翁。o 新世界的征服只不過是依比利半島本身再征服的延伸。3-3.荷蘭o 波羅地海與西歐間的海上貿易
13、:十五世紀o 漁業:1452年青魚的捕撈o 外國資本(義大利與日耳曼)的資金投注與查理五世的特許。o 1588年與西班牙決裂:改宗基督新教。荷蘭開始擴大貿易的範圍,阿姆斯特丹成為歐洲金銀塊貿易的中心(維持了二百年)。(四)歐洲國家之擴張o 葡萄牙:掌控向東的新航路,開始殖民亞洲,尤其東南亞。o 西班牙:向西航行發現美洲,殖民中南美洲,並完成全球航線,建立所謂的大帆船航線o 法國:向西北航行,發現今日的加拿大與美國東岸o 英國:殖民今日美國東岸,再進入內陸地區4-1 葡萄牙o 1510年(明朝)取得印度洋海岸的臥亞,以此為基地與印度通商獲得鉅利。o 1511年(明朝)到達麻六甲,開始殖民東南亞。
14、o 1516年(明朝)到達廣東,此為歐洲人與中國海上交通之始。此後,葡人與明朝中國在廣東廣州、福建廈門、浙江寧波等地與中國通商,明朝政府稱之為佛朗機人。o 1557年(明朝,嘉靖36年),葡人透過向地方官員行賄的方式,明朝政府正式同意將澳門出租給葡萄牙人,允許葡人在澳門囤積貨物,作為通商的根據地。4-2 西班牙o 1492年(明朝)哥倫布發現新大陸 o 1521年(明朝)麥哲倫(Magellan)跨越新大陸到達菲律賓,後完成航行地球一週的任務。o 1565年(明朝),西班牙正式佔領菲律賓(明朝政府稱:呂宋),並以之為根據地,招引中國人前往通商,開啟華人移民東南亞的浪潮。o 對美洲文明的衝擊與影
15、響 4-3 荷蘭在台灣o 1588年後脫離西班牙帝國為獨立王國。o 1602年(明朝)组東印度公司,取得爪哇、蘇門達臘為根據地,並建巴達維亞城(今印尼雅加達),以此為基地,發展對中國、日本的通商貿易。o 1604年荷蘭人第一次佔領澎湖。o 1622年荷蘭人第二次佔領澎湖並築紅毛城。o 1624年退往台灣,開啟荷蘭人經營台灣的歷史 4-3.1葡萄牙與荷蘭在亞洲-1619年巴達維亞麻六甲4-3.2荷蘭在台的經營-亞洲區間貿易網的建構 台灣日本巴達維亞大陸絲、金白銀、香料絲、鹿皮、糖白銀絲、白銀香料4-3.3 荷蘭在台灣的統治方式 荷蘭東印度公司漢 人台灣原住民臣服恩賜納稅或租金合作與利用4-4 英
16、國人在印度o印尼貿易的重視(直至十七世紀):因與荷蘭關係居於不利地位。荷蘭東印度公司的資金,是英國東印度公司的八倍。後來轉向印度的經營。o在印度的發展:葡萄牙(宗教傭兵)、荷蘭人(政治脅迫),英國採經濟模式。亦即接受土著統治者的宗主權,並保護其免受葡萄牙與荷蘭的欺壓,依靠磋商從貿易中獲取利益。o莫臥爾(1526年-1857年,十六世紀帖木兒王朝的土耳其人建立)的善意:十七世紀英國商人的依靠。o1690年後,英人從莫臥爾帝國的式微得利。1765年東印度公司正式成為孟加拉民政機構,後來迅速而有效地擴張其對領土的統治,東印度公司已變為英國政府的一個軍事和官僚部門。o1793年英國人在孟加拉定訂永久產
17、業贈與,讓印度酋長徹底成為地主(私有化),但是他們由農夫所收到的貢獻,90%得交英國當局,10%自己留用。英國也創建軍隊結束,莫臥爾帝國。4-4 英國人在中國o 1685-1760年,英國人獲准福建、浙江貿易。向中國購買絲綢、瓷器與藥品,他們原想以英國毛織品支付,但中國人不接受,於是用鉛、錫、藤、胡椒、硝石與稻米。可是1793年拒絕接受,不得不支付白銀。o 中國茶與白銀外流問題:1783年單是東印度公司便進口600萬磅,所有茶葉都必須支付白銀。o 鴉片貿易:1773年東印度公司取得印度鴉片銷售的專利權,1797年延伸到鴉片的生產權。英國人大量走私貿易至中國,以平衡貿易逆差。o 新興海上帝國:西
18、班牙、葡萄牙、荷蘭、英國等o 海外貿易對於國家政治與社會的影響?(五)西方興起的模式推估o 貨幣的時代。o 貨幣增長 財富重組 階級結構的變化 制度變遷 經濟增長 5-1 貨幣增長與財富重分配o 貨幣增長的途徑貿易與銀礦:如西班牙。走私貿易:尤以直接打入美洲的走私貿易。海盜掠奪方式:以英國最強悍(德雷克)。o 財富重分配的方式毆洲商人地位提升(商人特許權)歐洲物價革命,使土地貴族沒落:5-2 階級結構變化與制度的遷變o 英國階級結構的變化1588年:63貴族占有3390個莊園;1602年時降為2220個。1600年時,2/3的舊貴族入不敷出,甚至頻臨破產。商人階級與統治者的關係日益密切。o 制
19、度的變遷:產權保護對外擴張(帝國主義擴張)5-3 階級與產權的保護o 近代國家的基本職能:提供一系列所謂保護與公正的服務界定產權,以應付其他主權國家或潛在統治者的競爭。保證統治者租金最大化,降低交易成本,促進社會總產出最大化。總之,追求國家與個人的最大共容利益。o 新興商人階級與統治集團之共容利益最大。5-4 商人階級的興起o 以財產決定政治權利分配的年代。o 十七、十八世紀歐洲商人的社會地會與政治權力可說是獨一無二,更以英國為典型。如1603年伊麗莎白統治晚年受200位大商人的影響。o 英國下議院:14-15世紀僅296名,16世紀為460名;伊莉莎白時期倫敦歷任市長皆為商人;倫敦出席上議院
20、的26位議員,1640年一半以上為東印度公司商人把持。o 以議會與樞密院為舞台,英國商人展現其政策的影響力,如圈地運動,1720年禁止印度棉布進入英國-重商主義。5-5 重商主義的興起o 歐洲商人通商網絡的建構。o 國家財富與商人的關係:商人混合使用壓力與行銷獲得消費者的合作與順從,因此永遠得依靠政府幫忙。o 重商主義:如何透過國際貿易來累積金銀,富強國家。(1)金銀為國家的財富 (2)禁止進口 (3)獎勵出口o 影響:為累積國家財富,促使野心的君王從事擴張領土的藉口。結合商人(利益)與君王的野心(財政)向外侵略,即為帝國主義(舊帝國主義)。並促進民族國家的統一。5-6 資產階級革命o 商業繁
21、榮的前提國家對財產權利的保護;對契約的有效保護傳統國家與社會皆無法有效提供:如西班牙王室常宣佈破產,使得商人對國債投資的嚴重損失。o 光榮革命(1688)與權利法案(1689)第四條:凡未經議會准許,借口國王特權,為國王徵收或供國王使用而徵收金錢,超出國會准許之時限貨方案者,皆為非法。議會掌握財政權與軍權,議員並獲得人身安全、言論自由等。二、資本主義的形成-以英國為例o 十八世紀以前,西歐的工業生產只不過是商業的附屬品。o 構成資本主義的條件:財富的累積不再依靠經濟以外的方法去榨取剩餘物資。財富的累積不再依靠由商人銷售剩餘物資購買機器,把持工藝技術,並擁有使自然轉型的物質設備。購買勞力,資本可
22、以自由支配社會勞動力,並依照自己的意思去使用並改造自然。馬克思:商業成為工業生產的僕傭。o 資本主義本質(生產方式而非市場):在財富、人力與工具配合成為一個合理的體系,用社會力轉化自然的方式。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誕生:十八世紀後半葉。資本主義為何誕生於歐洲?o 具有落後狀態的特殊條件:政治支離破碎、掌權的人軟弱。軍事政治霸主與商人之間的關係不明確,然而卻更需要商人去以剩餘物資交換關鍵性的商品。相反地,中央集權國家可以透過稅收籌集所有必要供應品。歐洲商人不許取得土地與政治力量,迫使他們將財富再投資於貿易,而非較安全的地產。因此,歐洲商人得以在較為弱勢的政治勢力下,得以建立商業的連鎖,將大區域的剩餘
23、物資轉化為商品,又將商品轉化為財富與金錢。英國的轉型-資本密集農業與自由勞工o羊毛紡織業:十五世紀時,英國已由養綿羊取毛賣到國外,過渡為自己生產羊毛織品。羊毛紡織業成為英國主要製造業。o羊毛紡織業所開啟的四種關聯性:圈地運動:使得地主逐漸將農業轉化為企業。羊毛織品貿易形成一個商業者的階級組織,將倫敦與內地相連接,使得商人與土地貴族互動密切。自由勞工的形成-商人與地主聯合剝削農民:雖然十五世紀結束力役與實務納貢,地租固定也對農民有利;貴族轉而以金融手段合理改革農業生產。如將農夫擁有土地使用權改為租用土地,這對耕作大面積的富農有利,迫使弱勢農民兼任首手工藝副業。至十七世紀末,40%的英國人口已離開
24、土地。連續的政治鬥爭,削弱支持國王的大貴族力量,使得較低的土地持有人與商業經紀人有較大的自由。英國的轉型-降低成本的方式o 農業轉型為資本密集,商業經紀人的活力以及流動自由勞力等,使得商人(商業經紀人)得以在各處鄉間擴大經營,其辦法:外包工制:商人 原料與機器 工人;工人 成品 商人 。向工藝師傅訂貨:商人向工藝師傅訂貨,然後工藝師傅使用家庭勞力,或僱人在小工作坊照商人所囑製造。商人及其經紀人收集完工產品,再送至市場荷蘭與印度的競爭o 荷蘭人在染色與布料的表面處理技術,皆比英國人精良。印度的紡織品比歐洲皆物美價廉。o 英國人的策略:降低製造成本:將生產由都市轉移到鄉下(取得廉價勞動力),而後又
25、將紡織工業機械化。關貿政策:禁止印度(英國東印度公司)紡織品進口。模仿印度的紡織技術:如印花布、麻紗布。進口替代政策的成功。新興企業家o 組織上的創新:外包工制的紡織制度。o 商人與經紀人的角色:親自監督布料生產的各個階段,如漂白、染色與印花。-進而改進生產的工程或設備。o 資金的來源:透過親屬、婚姻、友誼和熟人關係的籌借。o 資本家、金融業者、作坊經理、商人兼推銷員。機械化o 機械化的關鍵問題:紡紗與織布不能同時進行。十八世紀一個印度手紡紗工人處理100磅棉花需5萬小時;1795年動力紡紗機只需300小時,1825年羅勃茲自動紡紗機只要135小時。動力織布機雖於1785年發明,確到1820年
26、代以後才推廣開來。工廠制度與外在市場的需求o 外包制度上的缺陷:勞力的密集度與持久性受到頗大的限制。-工廠制度因應而生。生產者分散難以監督,品質與原料成本難以控制。生產者皆為兼任性質,農事、宗教活動都會影響生產。o 工廠制度的問題:工作的持續性成為最重要的前提-外在市場的需求。勞動階級普遍不願意進工廠工作,直至19世紀中葉。棉布(承載工業)-代工外銷與專業化生產o 棉織品約佔英國外銷總值的一半,可是英國本土棉花生產相當少。o 棉花哪裡來?1787年以前由歐屬西印度全島進口;1807年後,60%來自美國(奴隸問題);1882年接管埃及後,加強棉花種植。印度棉花:英國外銷到中國的主要貨品之一o 棉
27、布哪裡去?拉丁美洲:1840年英國棉布約佔35%。印度與中國:1840年英國棉布約佔22%,1850年31%,1873年以後約50%以上。資本主義-新的生產方式與社會秩序o 主要原因:英國圈地運動與農業改良造成失業勞工,導致外包工制度家庭大量增加。英國紡織工業乃得以僱用自由勞力克服荷蘭人與印度人的競爭。o 形式:資本家購買機器、僱用勞工操作機器,新的勞工人口必須服從工廠的工作紀律,賺取工資。-資本家控制了生產手段。o 擴張:資金可以在國內或國際間不停的周轉,將越來越多的人群吸收,並複製其關鍵性的關係。o 連鎖反應:大大加強既存制度的勞力需求。如奴隸大農場取代美國南方土著人口、埃及開發大農場種植
28、棉花。資金流向鐵路後,又帶動支持鐵路時代所創造的人與機械的組合。-專門化。危機與再次擴張o 十九世紀三十至四十年代,英國的發展突然沉滯,這是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第一次結構上的大危機。o 修築鐵路-擴大投資、發掘新市場的新工業:大量吸收資金,緩和貨幣的週轉率。產業革命由棉紡織業轉而鋼鐵工業;冶金工業的發展,由先前的戰爭擴大至和平時期。冶金工業帶動煤礦與鐵礦的開採。產業循環與擴張關係示意圖採礦:如鐵、煤工業原料加工:如煉鐵、煉梅機械生產製造運輸:船舶、火車產業革命連鎖影響示意圖蒸汽機紡織業採礦運輸能源利用建築材料汽車火車柴油機織布業紡紗業自動控制電腦控制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影響o 市場導向的農業生產o
29、中產階級的興起o 工人階級的形成o 新帝國主義的形成:英、法o 都市繁榮與新建築的來臨o 新時代的問題:國與國之間的問題 三、資本主義的擴張與帝國主義 o 資本主義的危機工藝技術 生產手段投資的比例 勞動資本投資 危機一:不斷擴大投資生產手段嚴重威脅到獲利率,當獲利率降低到某個臨界點,便發生危機。危機二:消費者不能充分吸收生產商品-生產過剩o 危機的後果工廠倒閉 失業 工資下跌 復甦。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不穩定性的週期循環。資本主義的擴張與帝國主義o 擴張-危機的處理模式擴大消費市場:由國內市場而國際市場。尋找新的原料,以及處理新原料的廉價勞動力。而這種原料與勞動力的控制,往往是使用壓力取得,且
30、使用壓力迫使勞動人口購買在別處所生產的商品。新的原料與勞動力的取得,往往是使用壓力取得,因而引起主宰非資本主義方式的過程-帝國主義的侵略行為。資本家的國際競爭的背後,國家政治與軍事的競爭。資本主義中心與支配邊緣地區關係的形成。資本主義下的變異o 週期性的不穩定發展擴張期:1793-1825(最初以工匠製造機器取代手工藝);1848-1873(最初使用機器製造與修築鐵路);1894-1913(最初使用電動機與內燃機);1941-1966(戰爭工業與各種電子業)縮收期:在每一個獲利率加速上升以後,接踵而來的便是減速階段。o 錢(資本)能影響與控制社會勞動力的質與量:商業貿易過程,商人置身於生產過程之外,他混合使用壓力與行銷獲得消費者的合作與順從,因此永遠得依靠政府幫忙。工業資本則控制商品的生產,商人成為資本的經紀人。資本主義下的政府變異o 英國霸權的擴張,以期資本家喚醒所有與它競爭的民族國家間的團結。o 這樣的團結強化各國內部控制的生產條件,以保護初生的工業對抗英國。-關稅壁壘。o 強大政府與昂貴政府的興起。o 政府經費之籌措:稅收與貸款。o 政府的產經政策:產業利益分配的問題 衝突。英國傳統生產資本家工廠A國傳統市場資本生產資本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