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教師檢定考準備方向課程與教學報名人數報名人數/及格率及格率資料來源:高博銓(2008)。如何準備教師資格檢定考課程與教學教師檢定考試通過標準教檢與教甄之差別資料來源:高博銓(2008)。如何準備教師資格檢定考課程與教學。應試科目應試科目課程與教學考科內涵1資料來源:高博銓(2008)。如何準備教師資格檢定考課程與教學。課程與教學考科內涵2資料來源:高博銓(2008)。如何準備教師資格檢定考課程與教學。教師檢定各科參考書目教師檢定各科參考書目資料來源:高博銓(2008)。如何準備教師資格檢定考課程與教學。題型比例與考試時間98中等學校與課程考題分析99中等學校與課程考題分析100中等學校與課程考
2、題分析100教師檢定考問答題命題特色資料來源:高博銓(2008)。如何準備教師資格檢定考課程與教學。準備要領資料來源:高博銓(2008)。如何準備教師資格檢定考課程與教學。熟悉重要的基本概念資料來源:高博銓(2008)。如何準備教師資格檢定考課程與教學。分析歷屆考題的趨勢1資料來源:高博銓(2008)。如何準備教師資格檢定考課程與教學。課程設計的模式課程設計的模式課程設計的模式取自黃光雄、蔡清田(1999)課程設計-理論與實際,108頁課程設計的模式分析歷屆考題的趨勢2課程組織規準課程組織規準 課程組織的原則垂直垂直分析歷屆考題的趨勢3資料來源:高博銓(2008)。如何準備教師資格檢定考課程與
3、教學。課程組織的類型課程組織的類型以科目和科目之間的關以科目和科目之間的關係為依據係為依據課程組織的類型課程組織的類型以科目和科目之間以科目和科目之間的關係為依據的關係為依據課程組織的類型課程組織的類型科目課程科目課程(B)10.將干性質相關的同科目內容(如歷史、人類學與社會學)安排在當代研究一門課內,此屬於下哪一種課程組織方式?(99)(A)垂直組織(B)水平組織(C)旋組織(D)同心圓組織(A)4.下哪一種課程組織,較強調學習者的重要性?(99)(A)心的組織(B)的組織(C)社會的組織(D)哲學的組織(A)11.學校課程應重視課程即科目的意義,強調學科知的重要性,此主張比較偏向下何種主義
4、?(99)(A)粹主義(B)科技主義(C)經驗主義(D)重建主義分析歷屆考題的趨勢5課程的意義與結構課程的意涵與結構學校課程學校課程實有課程實有課程空無課程空無課程外顯課程外顯課程潛在課程潛在課程正式課程正式課程非正式課程非正式課程(C)5.王師上課時,特別注重服裝儀容的端莊合宜,以做為學生學習的楷模。請問,王師的作為可視為何種課程?(A)正式課程(B)懸缺課程(C)潛在課程(D)核心課程分析歷屆考題的趨勢6課程設計取向 一、學科取向課程設計念:學科中心念相信學校應傳授有系統的學科知。學科的體系是一個金字塔的結構,最上層的是大學教授在創造學科知,中層是中、小學師傳授知,底層是學生學習知。二、認
5、知取向課程設計念:認知取向課程基本上也是學科取向課程的念之一,它是相對於學科內容,著重於認知過程,依據學科專家對於學科知、原原則的探究方法,進行課程設計。三、學生取向課程設計念:主張學校教育應該以兒童或青少年此時此課的興趣、需求為中心,課程組織採取工作單元的大單元形式,強調在真實活動裡做中學。四、社會適應取向與社會問題取向:社會適應取向在國中小較明顯,學科知旨在追求高深學問,在適應社會。至於社會問題取向則較可見於1989 年版的生活與倫科教科書,以及1996 年版的國民小學課程標準中的道德與健康科。教科書中常見以衝突性問題來培養兒童批判思考能力。五、科技取向(或目標取向)至於科技取向課程或是目
6、標模式雖說是課程的主要典範,將學科知的複雜性予難以拆解,變成編序教材。(C)16.張師針對最近颱風帶來的災害,設計一個教學單元,教導學生探討氣候災害的成因、水土保持的重要、經濟與環保的難、國土保育的必要,並且鼓學生提出可行的策行動,以改善現有問題。請問,張師採行的是下哪一種課程設計取向?(99)(A)活動課程取向(B)認知過程取向(C)社會重建取向(D)社會適應取向分析歷屆考題的趨勢7-課程實施的觀點課程實施的觀點(D)17.王師認為教科書是由專家學者依課程綱要編製,教師只要遵守教科書的內容進行教學,即可達成能力指標。此種想法反映的是下哪一種課程實施觀?(A)權變觀(B)調適觀(C)締造觀(D
7、)忠實觀分析歷屆考題的趨勢8-課程評鑑的模式課程評鑑的模式 分析歷屆考題的趨勢9各學派與學者之教學資料來源:高博銓(2008)。如何準備教師資格檢定考課程與教學。(C)20.讓學習者自行創造對學習主題的知解,這種教學主張比較接近下哪一種?(99)(A)擬情(B)行為(C)建構(D)態(B)21.將學校學習場合視為解決生活中真實問題的實驗室,強調學習者透過各種真實事物或事件的思考,運用各種舊有的學習經驗,解決所面的各種問題。請問,這種做法比較接近下哪一種教學的主張?(99)(A)皮亞傑(J.Piaget)建構主義(B)杜威(J.Dewey)做中學(C)布納(J.Bruner)發現學習(D)凱(F
8、.Keller)個別化學習分析歷屆考題的趨勢10各式教學法(A)23.師想要在一群個別差很大的學生之間,達成一致性的教學目標,他應使用以下哪一種方式較合適?(99)(A)直接式教學(direct instruction)(B)間接式教學(indirect instruction)(C)適應式教學(adaptive teaching)(D)交互式教學(reciprocal teaching)(A)6.當教師必須於短時間內,將大的資訊傳授給學生,而學生又無法自行組織這些內容時,宜採取下何種教學法?(99)(A)直接教學法(B)間接教學法(C)實作取向教學法(D)思考啟發取向教學法(D)19.為激發
9、學生創造思考能力,教師鼓小組成員盡提出意見,並對各種意見先作批評。這是下哪一種討技巧的應用?(99)(A)拼圖法(B)菲普66(C)辯比賽(D)腦力激盪法試說明直接教學(direct instruction)的意義,及其優點與限制。分析歷屆考題的趨勢11資料來源:高博銓(2008)。如何準備教師資格檢定考課程與教學。效應與原則大魚小池效應(1)大魚小池效應(2)大魚小池效應(3)遺留效應遺留效應分析歷屆考題的趨勢12(B)18.師對學生說:如果書面報告寫得很好,可以免除下次的小考。請問,這種做法屬於下何者?(99)(A)懲罰(punishment)(B)負增強(negative reinfor
10、cement)(C)正增強(positive reinforcement)(D)移除增強(reinforcement removal)分析歷屆考題的趨勢13資料來源:高博銓(2008)。如何準備教師資格檢定考課程與教學。(C)9.在評歷程中,師須與學生頻繁的雙向互動,並提供學生必要的指導或協助,以提高學生的表現水準。這種評方式跨越多個時間點,以評定學生在某一學習領域或科目之學習歷程的演變。此種方式為下哪一種評?(99)(A)評定表(B)檔案評(C)動態評(D)雙層次測驗分析歷屆考題的趨勢14(A)8.教師為明瞭學生的人際關係,因此採用社會計法來解學生的社交網絡。請問,教師所用的社會計法是屬於下
11、哪一種評方式?(99)(A)同儕評鑑(B)檔案評(C)標準化測驗(D)自陳報告表分析歷屆考題的趨勢15資料來源:高博銓(2008)。如何準備教師資格檢定考課程與教學。分析歷屆考題的趨勢16資料來源:高博銓(2008)。如何準備教師資格檢定考課程與教學。(D)1.某校輔導教師想自編一份評學生考試焦慮程高低的表,他可挑選某基金會編製的憂鬱表,當作建下何種效的依據?(99)(A)表面效(B)內容效(C)複核效(D)效標關效(B)30.周師說:考試範圍一樣,但學生在同試卷中測得的百分等級卻差這麼多,到底要相信哪一次的成績?從周師的問話,我們可推這種測驗具有下哪特性?(99)(A)類化係數佳(B)複本信
12、佳(C)折半信佳(D)內部一致性佳(C)29.進行試題分析時,有關難(P)與鑑別(D)的解釋,及二者間之關係,下敘述何者正確?(99)(A)難與鑑別者並無相關(B)鑑別出現負值,代表題目太過容(C)難越趨近於0,鑑別亦趨近於0(D)難越趨近於1,鑑別亦趨近於1分析歷屆考題的趨勢17(D)28.吳師上英語課時,教導附屬子(subordinate clauses)的用法,學生熟後,距下課還剩約15分鐘。為運用剩餘時間,吳師繼續講解這項主題,但學生卻顯得興趣缺缺,並開始交頭接耳。請問,根據庫(J.Kounin)的觀點,這位師的教學,發生下何種現象?(99)(A)全面掌控(withitness)(B)
13、搖擺定(flip-flop)(C)支破碎(fragmentation)(D)過飽足(satiation)分析歷屆考題的趨勢18(D)7.有關教室布置的敘述,下何者比較正確?(99)(A)教室布置工作應由教師負起全責加以完成(B)教室布置是學生的責任,教師必關心(C)為避免師動眾,教室布置最好以一年換一次為宜(D)教室布置的空間規劃,宜考有助於單元教學目標的達成(C)25.師在進行班級經營時,當學生出現教師期望的好行為,即給予記點加分,以兌換其喜歡的增強物。請問,教師的這種做法,比較接近下哪一種的獎賞類型?(99)(A)社會性的獎賞(B)活動性的獎賞(C)代幣式的獎賞(D)物質性的獎賞(A)27
14、.班級經營成功與否,與教師的管教態有關。請問,下哪一種教師的說法較為正向?(99)(A)師希望解作業遲交的原因,也希望小師可以幫忙督促(B)小義同學,你如果是舒服,就坐好,上課時要趴在桌上(C)小平同學,上課怎麼可以打瞌睡!真是費爸媽的辛苦血汗錢(D)段考成績總平均達到全學年前三名,全班到運動場做青蛙跳分析歷屆考題的趨勢19表意目標2.安德森(L.Anderson)與克斯霍爾(D.Krathwohl)(2001)提出個教學認知目標層次。請針對記憶層次以外的五個層次,各舉一例說明之。分析歷屆考題的趨勢19(C)22.小英到課本上有關原住民歲時祭儀的單元,其中提到阿美族有豐年祭、賽夏族有矮祭,因此
15、請教師這種祭典的差別。師並未直接答覆,而是請賽夏族的大雄回答該問題。這種提問方式屬於下哪一種技巧?(99)(A)轉引(redirection)(B)深究(probing)(C)轉問(relay)(D)反問(reverse)分析歷屆考題的趨勢20掌握教育政策的內容資料來源:高博銓(2008)。如何準備教師資格檢定考課程與教學。(B)12.下何者是我國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所強調的基本能力之一?(99)(A)愛國情操(B)終身學習(C)鄉土語言(D)就業能力(B)15.依我國課程綱要的,現行中學教科書的採用,屬於以下何種制?(99)(A)統編制(B)審定制(C)部編制(D)開放制(A)2.以下
16、何種點倡導廢除現行學校,改用教育媒體網絡、技藝交網絡、伙伴磋網絡與專家諮詢網絡來取代?(99)(A)去學校(deschooling)(B)自由學校(free school)(C)開放學校(open school)(D)人本學校(humanizing school)去學校(Deschooling SocietyDeschooling Society)作 者:Ivan Illich 出版 社:Harper&Row 出版日期:1971 年 Illich 認為學校教育有許多人詬病之處,缺點也已經到無法挽回的地步。必須有替代方式,而認為應採行完全非正式的學習,使人們主動、好奇、敏銳、全心全意地投法到個人
17、或社會激進地改變,及提供為人們接受的終生學習情境。為使人們學到真正而富有意義的知,必須透過非正式化、隨機的學習。因此,Illich 提出學習網(learning webs)的,作為學校之外的另一種變通的選擇。學習網在教育施當中稱為教育網(education networks),它可以取代學校,其性質就如電視或電話服務一樣,無遠弗屆,時時可以加以運用和學習。這四種教育網,簡單地說就是教具(things)、楷模(models)、同好(peers)、前輩(elders)。1.學習者所接觸到的各種教具的世界。2.以有能力和品格的人作為楷模。3.同好團體經驗的學習。4.向有經驗長輩學習。(99)(A)3
18、5.高登(T.Gordon)所發展出來的教師效能訓(teacher effectiveness training)模式,旨在建好的師生關係,因此特別重視三種技巧。請問下何者包括在內?【99】(A)介入處(B)主動傾聽(C)化解衝突(D)解決問題教師效能訓模式教師效能訓模式(Teacher Effectiveness TrainingTeacher Effectiveness Training)教師效能訓練模式教師效能訓練模式(Teacher Effectiveness Training)(D)19.為激發學生創造思考能力,教師鼓小組成員盡提出意見,並對各種意見先作批評。這是下哪一種討技巧的應用
19、?【99】(A)拼圖法(B)菲普66(C)辯比賽(D)腦力激盪法菲普法(Phillips 66)(D)14.就教師教學專業主義的課程發展觀點而言,比較強調下何種課程的概念?(A)課程即科目(B)課程即目標(C)課程即課本(D)課程即研究假設 第二節 課程發展進 英國的課程改革 第一波 19601970年代 採取教學本位的課程發展進策,強調課程即研究假設的課程意義與教學專業主義課程設計意型態場,重視歷程模式的課程設計。英國課程改革(D)34.課程學者普特(D.Pratt)認為,教育人員對課程改革的態可分為五類,且呈常態分配。下敘述何者符合其原意?(99)(A)反對者占比例最多(B)支持者占比例最
20、多(C)反對者比例大於拖延者(D)沉默者比例大於支持者課程實施之影響因素普特(Pratt)借用羅吉斯(E.Rogers)的,認為一般人對課程改革的態,呈現出類似常態分配的模型。一般人對課程改革的態可分成五類:反對者、拖延者、沉默者、支持者、熱誠者。這五類所佔的人數比例,以中者最多,有40,其次為支持者與拖延者,各有25,熱誠者與反對者最少,各為5蒐集相關的考試資訊問答題作答技巧陳銘村(2008)。教師資格檢定考試研習-課程與教學。99.9.19,下載自:http:/140.127.56.51/otipeg/jsf/0st/isd-1/971202.ppt答 題 架 構陳銘村(2008)。教師資格檢定考試研習-課程與教學。99.9.19,下載自:http:/140.127.56.51/otipeg/jsf/0st/isd-1/971202.p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