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考点一 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和民族工业的兴起 A组 课标卷题组 1.(2017课标,28,4分)1879年以前,福州船政局所造之船均“派拨各省,并不索取原价分文”; 此后造船所用材料费由用船一方拨付,采取“协造”方式生产。这种变化反映了 ( ) A.军用工业由官办转为商办 B.“协造”意在缓解经费压力 C.军工产品市场化趋势明显 D.近代轮船制造业走出困境,五年高考,答案 B 本题以洋务企业福州船政局采取“协造”方式生产作为背景材料,考查学生理解 历史事实、分析历史结论的能力。福州船政局创办之时,所需经费完全由政府拨付,因此所造 之船完全免费派拨给各省使用。随着政府投入的减少,福州船政局的资
2、金出现严重困难,不得 不让用船一方承担一定的费用,这才产生了“协造”这一生产方式,据此分析B项正确。当时, 军用工业仍然以官办为主,故A项错误。当时,军工产品依然是直接供应国家军队,市场化趋势 并不明显,故C项错误。当时,近代轮船制造业面临着资金短缺、技术落后等一系列困难,并没 有走出困境,故D项错误。,考点归纳 洋务运动的考查视角 洋务运动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具有较为重要的历史地位和作用,在高考中也经常考查。对洋 务运动的考查主要体现在:面对外来事物,国人观念的变化与冲突,如2015年课标全国卷第28 题;洋务派的主要活动,如创办企业、培养人才、创办近代海军;洋务运动的影响,如洋务运动 是中国
3、近代化的开端,不但使中国产生了近代化企业,而且还在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外来侵略。,2.(2015课标,28,4分)奕力倡洋务,又因在兄弟中排行第六,被称为“鬼子六”;洋务派官员 丁日昌被称为“丁鬼奴”;郭嵩焘在一片冷嘲热讽中出任第一任驻英公使。这反映了 ( ) A.洋务运动与传统的观念发生冲突 B.崇洋媚外行为遭到社会鄙视 C.洋务派改器物不改制度受到批判 D.西方列强侵略激起国人抵制,答案 A 从事洋务的官员遭到蔑视和嘲讽,说明洋务派的活动还未得到认可,体现的是洋务 运动与传统观念的冲突,故A项符合题意。洋务运动奉行“中体西用”,并非崇洋媚外,B项错 误;材料信息反映的是一种保守思想,而非主张改
4、变制度的先进思想,C项错误;材料未涉及国人 对西方列强侵略的态度,D项错误。,疑难突破 “反映”类试题考查考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洋务派被顽固势力蔑视和嘲 讽,其本质反映了新旧观念的激烈冲突。,3.(2019课标,41,15分)(节选)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清康熙时解除海禁,在广东、福建、浙江、江苏设立四处海关,管理对外贸易。海关 设置后即制定税则,不分进出口,往来贸易统一征税,包括正税和杂税,税率总计10%左右。乾 隆时期对浙海关税率提高两倍,试图“寓禁于征”,但效果不显著,之后实行粤海关一口通商。 摘编自韦庆远、叶显恩主编清代全史等 材料二 1843年,五口通商章程及海关税则
5、规定,进出口货物按值百抽五交纳关税。根据 这个税则,一些主要进口货物的税率较原来粤海关实征的税率大幅降低,出口税率一般也比过 去降低。此后,列强利用协定关税权,一再压低中国进口税率,使其长期低于出口税率。 摘编自许涤新、吴承明主编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等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代海关税率的变化,并简析其原因。(15分),答案 (1)变化:从不区分进口税率与出口税率,到区分进口税率和出口税率,并且出口税率高 于进口税率;晚清海关税率较鸦片战争前降低。 原因:清代中前期限制中外贸易,鸦片战争后国门被打开;协定关税,海关主权丧失;列强向中国 倾销商品。,解析 (1)第一小问,据材料一
6、中“海关设置后即制定税则,不分进出口”和材料二中“出口税 率”“进口税率”的相关信息进行比较,得出变化;据材料二中“一再压低中国进口税率”并 结合所学得出,协定关税后海关税率降低。第二小问,联系清朝实行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鸦片 战争后列强对华经济侵略等知识回答。,4.(2018课标,42,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889年,两广总督张之洞从英国预购炼铁机炉,有人提醒先要确定煤、铁质地才能配置 合适的机炉,张之洞认为不必“先觅煤、铁而后购机炉”。张之洞调任湖广总督,购得大冶铁 矿,开始筹建汉阳铁厂,由于找不到合适的煤,耗费六年时间和巨资,仍未能炼出合格的钢铁。 盛宣怀接手后,招商
7、股银200万两,并开办萍乡煤矿,但由于原来定购的机炉不适用,依然未能炼 出好钢,只得贷款改装设备,才获得成功。通过克服种种困难,汉阳铁厂成为中国第一家大型的 近代化钢铁企业。1949年后收归国有。 摘编自陈真等编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等 材料提供了一个中国近代企业发展的案例,蕴含了现代化的诸多启示。从材料中提炼一个启 示,并结合所学的中国近现代史知识予以说明。(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言之成理。),答案 示例一: 启示:现代化建设是一个不断探索的过程。 说明:中国现代化的早期探索充满了艰辛与曲折。19 世纪60 年代,面对落后的现实,洋务派提 出“自强”口号,创办军事企业,但在创办过程中面临设备
8、落后、人才缺乏、原材料短缺等问 题。通过不断探索,创办民用工业和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突破顽固势力的阻挠,建立起一批 近代化的工业企业。 示例二: 启示:官商不分的体制阻碍中国近代化进程。 说明:洋务运动中,洋务派创办的官办企业隶属总督、巡抚,形同官僚衙门,导致官商不分、政 企不分。企业经营管理上存在官僚主义作风,在汉阳铁厂的筹建过程中,存在设备购置盲目、 选址不当导致生产成本提高等问题,投产六年后企业濒临破产。由此可见,产生于半殖民地半 封建社会的洋务企业,官商不分的体制是问题和弊端的根源。洋务派实现工业化、富国强兵 的目的,最终幻灭。 南京国民政府统治时期,四大家族凭借掌握国家政权,垄断国
9、家经济命脉,形成官僚资本,官商结合,阻碍民族工业发展和近代化进程。 结论:在旧中国,官商不分的体制,成为中国经济近代化的重要阻碍因素。,解析 本题为开放性试题,要求从材料中提炼启示并加以说明。首先要从材料所述现象中总 结出启示,注意启示一定要深刻。既可以从经验的角度谈启示,也可以从教训的角度来谈。然 后运用典型史实论证说明提炼出来的启示,注意论证要充分,做到史论结合,有理有据。,方法技巧 提炼观点型开放性试题的解题方法 (1)明确要求。仔细审题,抓住材料的主题,明确设问要求,做到心中有数,有的放矢。 (2)提炼观点。在研读材料的基础上,提炼出其中的主要观点,以备论证。 (3)遴选史实。从所学的
10、知识中搜寻和遴选出可论证观点的史实。 (4)表述成文。做到论从史出、史论结合、论证有力。,B组 课标、课标、自主命题省(区、市)卷题组 1.(2019课标,28,4分) 川沙县部分名人简历表,上表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毗邻上海的川沙县部分名人的简历,说明当时国内 ( ) A.科举取士转向选拔实务人才 B.传统社会结构受到冲击 C.儒家的义利观念被抛弃 D.新式工业在经济中居于主导,答案 B 本题以士人从事实业为切入点,考查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通过列举部分名 人的出身和从业信息,考查学生完整准确理解材料、描述和解释历史现象的能力,体现史料实 证和历史解释素养,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发展和生产生活。
11、 材料表明,士人参与或创办实业,突破了传统“士农工商”的观念,说明传统社会结构受到冲 击,故B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士人从业的变化,不是科举取士选拔方向的变化,A项错误;有士 人投身实业并不能说明儒家传统义利观念被抛弃,C项错误;材料体现了当时国内新式工业的 发展,但在经济中居主导地位的依然是小农经济,D项错误。,解题指导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围绕“士人从事实业”这一有效信息,联系传统社会结构的特 征进行分析。,2.(2019课标,28,4分)19世纪六七十年代,外国人将自己的名字租借给中国人经办新式企业的 做法,在通商口岸较为盛行。这一做法 ( ) A.导致民间设厂高潮局面的出现 B.有利于中国新
12、的社会阶层发展 C.加剧了外国资本对中国的输入 D.扭转了中国对外贸易入超局面,答案 B 本题考查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和民族工业的兴起,同时考查考生调动和运用 知识、说明和证明历史现象的能力,体现出对历史解释这一核心素养的考查。本题有助于学 生从历史的角度认识中国的国情,形成对祖国的认同感和正确的国家观念。 根据材料可知,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人租借外国人的名字经办新式企业,这样可以获得一定 的便利条件,有利于推动中国近代企业的创办,从而推动中国新的社会阶层的发展,故B项正 确。甲午中日战争后出现民间设厂的高潮,与题中时间“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不符,故A项错 误。材料现象的产生与外国资本输
13、入无关,故C项错误。材料并未涉及中国对外贸易的情况, 故D项错误。,3.(2019北京文综,16,4分)为下表选取表名,最恰当的是 ( ),A.京津冀地区晚清民族企业简表 B.北京近代民族企业简表 C.洋务运动时期北方企业简表 D.近代民族资本主义企业简表,答案 A 本题考查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与民族工业的兴起及初步发展,以表格型材料 为载体考查学生对有效信息进行完整、准确解读的能力,体现的核心素养为时空观念和史料 实证。本题有助于学生形成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和正确的民族观,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从地理位置上看,表格中开滦唐山煤矿位于河北,北洋水师大沽船坞与北洋银元局均位于天津, 京师自来
14、水公司位于北京;从建立时间与企业性质上看,表格中四个企业均属于晚清时期建立 的民族企业。故A项正确。这些企业只有京师自来水公司位于北京,故B项错误。北洋银元局 和京师自来水公司建立时,洋务运动已破产,故C项错误。这四个企业属于官办企业,不属于近 代民族资本主义企业,故D项错误。,4.(2018江苏单科,6,3分)江南制造总局是个十足的封建衙门。管理者是以督办为首的一群大 大小小的官吏。他们对军器制造一窍不通,一切生产技术大权都操纵于洋人手中。有些洋匠 不懂技术,招摇撞骗,因造不出火药,竟称“中国天气异于外国,与造此药不宜”。这表明,洋务 企业 ( ) A.管理体系逐步完善 B.过度依赖西方技术
15、 C.逐渐成为外资企业 D.所雇洋匠皆为外行,答案 B 从材料信息看,江南制造总局属于封建性质的官督商办企业,其生产技术大权被洋 人操纵,甚至出现不懂技术的洋匠招摇撞骗的情况,这表明洋务企业过度依赖西方技术。故选 B项。材料信息反映了洋务企业管理的不合理之处,过度依赖洋匠,排除A项;洋务企业并不是 外资企业,排除C项;材料信息说明个别洋匠属于外行,而非全部,排除D项。,知识拓展 洋务运动时期军事工业的特点和影响 洋务派兴办的军事工业,具有垄断性、落后性和封建性等特点,其在客观上对中国社会生产力 的发展和民用企业的产生,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5.(2017课标,28,4分)开平煤矿正式投产时,
16、土煤在国内从一个通商口岸装船到另一个通商口 岸卸货,须缴纳出口税和复进口税,每吨税金达1两以上,比洋煤进口税多20余倍。李鸿章奏准 开平所产之煤出口税每吨减为1钱。这一举措 ( ) A.增强了洋务派兴办矿业的信心 B.加强了对开平煤矿的管理 C.摆脱了列强对煤矿业的控制 D.保证了煤矿业稳健发展,答案 A 从材料信息可知,开平煤矿正式投产时每吨土煤缴税比洋煤多20余倍,后经李鸿章 奏准减少10多倍,税收的大幅减少增强了洋务派兴办矿业的信心,故选A项。材料无法体现对 开平煤矿的管理,排除B项;减轻税收无法说明近代中国摆脱了列强对煤矿业的控制,在当时情 况下不可能保证煤矿业稳健发展,故C、D两项错
17、误。,6.(2017课标,28,4分)1897年,有人指出:“中国创行西法已数十年,皆属皮毛,空言无补。至今 两年来,忽大为变动,如邮政、银行、铁路,直见施行,今天津亦有小轮,风气之开,人力诚难阻隔 也。”产生上述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 A.维新变法运动迅速兴起 B.政府大力扶持官督商办企业 C.列强对华资本输出减少 D.政府放宽了兴办实业的限制,答案 D 本题以19世纪末中国社会出现的现象为切入点,旨在考查在全面解读材料的基础 上正确解释历史现象的能力。材料表明,甲午战争以后,中国出现了兴办实业的高潮,近代工业 得到了较快发展,这得益于政府放宽了兴办实业的限制,故D项正确。这一时期,维新变
18、法运动 还没有上升到政府政策的层面,其影响力有限,A项错误;政府对官督商办企业大力扶持是在洋 务运动时期,甲午战败标志着洋务运动的破产,B项错误;甲午战争以后,列强对华资本输出大大 增加,C项错误。,解题思路 注意抓住关键信息:“1897年”“至今两年来,忽大为变动,如邮政、银行、铁路, 直见施行”。联系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相关史实解答。,7.(2016课标,28,4分)19世纪中期以后,中国市场上的洋货日益增多,火柴、洋布等用品“虽 穷乡僻壤,求之于市,必有所供”。这种状况表明 ( ) A.中国关税主权开始丧失 B.商品经济基本取代自然经济 C.民众生活与世界市场联系日趋密切 D.中国市场由被
19、动开放转为主动开放,答案 C 材料表明,19世纪中期以后,西方生活日用品越来越广泛地进入中国市场,说明民众 生活与世界市场联系日趋密切,故C项正确。中国开始丧失关税主权的标志是南京条约 中协定关税,A项错误;中国近代商品经济虽然有所发展,但始终未取代自然经济的统治地位,B 项错误;D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易错警示 本题易错选B项,错误原因在于对教材基础知识掌握不够扎实。B项属于本身史实 错误,自然经济在中国近代始终占据主导地位,因此当时商品经济不可能基本取代自然经济。,8.(2016课标,29,4分)甲午中日战争爆发前夕,有些西方人士认为中国拥有一定的军备优势, “毫无疑问的是日本必然最后被彻
20、底粉碎”。他们做出上述判断的主要依据应是,中国 ( ) A.已完成对军队的西式改革 B.集权制度有利于作战指挥 C.近代化努力收到较大成效 D.能获得更广泛的外部援助,答案 C 从材料信息可知,一些西方人认为甲午中日战争爆发前夕,中国拥有军备优势,这与 洋务运动兴办军事企业、编练海军、举办民用工业和新式教育,多方面推进近代化并取得明 显成效有关,故C项正确。当时中国军队的西式改革主要体现在海军建设上,远未完成对军队 的西式改革,A项错误;B项中“集权制度”与题干材料中“军备优势”的叙述不符,排除;当时 中国是西方侵略的主要对象之一,不会获得更广泛的外部援助,D项错误。,名师指导 根据阶段特征法
21、解题。在甲午战争爆发前夕,洋务运动已开始多年并取得一些成 效,中国迈出了近代化的第一步。正是基于此特征,一些西方人士才会认为中国一定会在甲午 战争中取胜。,9.(2015天津文综,5,4分)天津开埠后,直隶顺德府(今河北邢台)农民开始在农闲时结伙赴陕甘 蒙等地贩运皮毛,冬去春回。到20世纪初,收购的皮毛除大量转运到天津供出口外,部分生皮在 顺德加工成皮袄、皮褥等向国内销售。在皮毛运销和加工业带动下,从事非农业生产的人越 来越多。这一现象主要表明 ( ) A.中国内地农村经济市场化程度提高 B.近代天津是北方重要港口城市 C.外国资本主义全面冲击中国传统经济 D.中国农村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答案
22、 A 本题考查晚清经济结构的变化。据“从事非农业生产的人越来越多”可判断A项 正确。仅据材料无法得出B项。材料不涉及外国资本主义,故C项不正确。中国农村自然经济 开始解体是在鸦片战争后,故D项错误。,10.(2016天津文综,14,6分)(节选)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二 近代中国大城市主要兴起于沿海和条约口岸。这些地方外资集中,进出口贸易繁忙, 政府又开展了自强运动,使得更多的中国商人移居那里,同时,失去生计的农民也来到城市寻找 工作。这样,越来越多的沿海和条约口岸成为中国金融、工商业和人口集中之地,如上海、南 京、广州、汉口、天津都发展成为相当规模和拥有一定财富的中心城市。 摘编自徐中约
23、中国近代史 (2)依据材料二,概括近代中国大城市发展的原因,并指出其时代背景。(6分),答案 (2)沿海和条约口岸贸易繁忙;政府的自强运动(洋务运动)。 西方势力侵入,中国开始近代化进程。,解析 (2)直接提取材料信息,从沿海和条约口岸进出口贸易繁忙、政府开展自强运动等方面 回答第一小问。结合19世纪中期中国社会状况回答第二小问。,11.(2015重庆文综,13,14分)(节选)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盛宣怀(18441916),江苏武进人。从1870年开始充当李鸿章幕僚,创办了一系列实 业与教育事业。1896年,他将自办银行的见解向清廷作了系统的表述:“银行昉(开始)于泰西, 其大旨在
24、流通一国之货财,以应上下之求给。立法既善于中国之票号、钱庄,而国家任保护,权 利无旁挠,故能维持不敝。各国通商以来,华人不知务此,英、法、德、俄、日本之银行乃推行 来华,攘我大利商务枢机所系,现又举办铁路,造端宏大,非急设中国银行,无以通华商之气 脉,杜洋商之挟持。” 摘编自谢俊美编中国通商银行 材料二 1897年5月27日,经过盛宣怀一段时间的筹备,中国自办的第一家银行中国通商 银行在上海正式成立。银行股份全属华股,总董全是华人,其构成不是封建官僚就是买办商人, 实行“权归总董,利归股商”。它的内部章则制度完全仿照英商汇丰银行章程来拟订,用洋人 为大班,掌握业务经营上的实权。它以上海总行为中
25、心,积极开展业务。 中国通商银行(上海总行)各类放款占其放款总额百分比,摘编自中国人民银行上海市分行金融研究室编 中国第一家银行中国通商银行的初创时期 (2)根据材料一,归纳盛宣怀提出的中国自办银行的理由。(6分) (3)根据材料二,指出中国通商银行初创时期放款的重点领域。(2分)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该 行在重点领域放款所起的作用,(4分)指出该行在初创时期存在的不足。(2分),答案 (2)银行比中国传统金融机构优越;有利于促进铁路建设等事业的发展;有利于抵制洋商 独揽中国银行利权。 (3)民族工商业及交通业。推动了民族工商业及交通运输业的发展;促进了中国经济的近代 化。在经营管理上依赖洋人,
26、没有完全摆脱列强的控制。,解析 第(2)问据材料一信息从银行与票号、钱庄之比较,自办银行之积极影响角度归纳。第 (3)问第一小问据材料二中表格信息判断放款的重点领域;第二小问从对民族工业、经济近代 化产生的影响角度分析其主要作用;第三小问据材料二中“内部章则制度完全仿照英商汇丰 银行章程来拟订”“用洋人掌握实权”等信息归纳。,C组 教师专用题组 1.(2016江苏单科,7,3分)1884年刊行的直隶玉田县志载:“洋舶互市我之需于彼者,至 不可胜数,饮食日用曰洋货者,殆不啻十之五。”又据光绪雄县乡土志:“亚谷城村,居民 多以熬硝或以硫黄蘸促灯为业,自火柴行,而此业渐歇。”综合这些材料,可知这一时
27、期 ( ) A.经营洋货和新产品的店铺增多 B.中国传统的手工业遭到沉重打击 C.洋货的销售在口岸遭到了抵制 D.外来技术的传入促进手工业发展,答案 B A项“店铺增多”在题干材料信息中无法体现,排除;“居民多以熬硝或以硫黄蘸 促灯为业,自火柴行,而此业渐歇”表明中国传统手工业遭到沉重打击,B项正确,D项错误;材料 没有涉及“口岸”的相关信息,C项错误。,2.(2015江苏单科,7,3分)1876年,郭嵩焘出使海外期间常写信给李鸿章,报告日本派到西洋的留 学生不限于机械一门,学政治、经济的都有,劝其扩大留学范围。他的这些言论引起了士大夫 们的谩骂,有人说他是“汉奸”。结果,出使不到两年他就回国
28、了。这说明 ( ) A.李鸿章的洋务思想日趋保守 B.郭嵩焘对西方体制过于推崇 C.郭嵩焘的主张超越主流思想 D.清廷的对外政策发生了变化,答案 C 郭嵩焘在出使海外期间提出扩大留学范围、学习西方政治和经济的建议。这一建 议遭到国内士大夫的诋毁,郭嵩焘很快被召回国内。这说明当时中国的主流思想仍是“中 学”,而郭嵩焘的建议则远远超出了国内士大夫的思想认识水平,故C项符合题意。,评析 本题考查“中体西用”思想,考查学生透过现象理解历史本质的能力,难度适中。解题 的关键是准确捕捉郭嵩焘与国内士大夫的分歧。,3.(2015四川文综,4,4分)1893年,驻外公使薛福成在出使日记中写道:“总理衙门大臣萃
29、毕 生之全力以经理交涉事务者,殆鲜其人。或以官高挂名,或以浅尝自喜;或骤出骤入,听其自 然。一闻海国图志瀛寰志略两书之名,尚有色然以惊者。”这主要反映了 ( ) A.中外交涉事务的减少 B.顽固派对洋务的抵制 C.立宪思想传播的困境 D.洋务专业人才的匮乏,答案 D 总理衙门大臣“一闻海国图志瀛寰志略两书之名,尚有色然以惊者”,本 质上说明了当时中国洋务专业人才缺乏,故选D项。自鸦片战争后,中外交涉事务越来越多,A 项错误;题干材料不能反映出顽固派对洋务的抵制,B项错误;题干材料并未反映传播立宪思想, C项错误。,4.(2015浙江文综,18,4分)有学者认为,徽商胡雪岩“垄断蚕丝,冀获暴利。
30、此既为出口大宗,适 光绪九年(1883年)外国丝市不振,洋商不购,而胡氏存货山积,悉归腐敝。由是尽丧其资,波及全 国,钱庄分设各地者,纷纷倒闭,而胡氏一蹶不振”。在该学者看来,胡雪岩破产的主要原因是 ( ) A.没有投资近代工矿企业 B.买办商人势力的恶性竞争 C.金融业形势发生了变化 D.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影响,答案 D 题干材料表明,1883年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低迷不振,导致胡雪岩囤积的大量生丝无 法销售出去,造成胡雪岩破产,故答案为D。其他选项与材料信息无关。,5.(2015山东文综,16,4分)下列四项为中国近代不同时期的考题,其中19世纪70年代初洋务学堂 使用的考题应是 ( ) A.
31、“蒸汽有力可用,由何而生?” B.“论吾国银行失信用之可惧。” C.“试比较英、美、法、瑞士、中国行政机关元首之产生方法。” D.“法国大革命对于欧洲民族主义之发展,有何影响?试举例明之。”,答案 A 洋务学堂以“中体西用”为办学的指导思想,主要关注西方科技,“蒸汽有力可用, 由何而生”探究的是西方科技,故A项符合题意。19世纪70年代尚无中国自办的银行,B项错 误;行政机关元首的产生方法属于政治制度,C项错误;法国大革命对欧洲民族主义发展的影响 属于政治问题,D项错误。,评析 本题考查“中体西用”思想,考查学生辨析历史概念的能力,难度较低。解题的关键是 准确把握洋务运动的思想主张。,6.(2
32、014课标,28,4分)据研究,1853年,印度人均消费英国棉纱、棉布9.09便士,而中国是0.94便 士。这反映出当时中国 ( ) A.经济受到鸦片战争的破坏 B.实行保护本国经济的政策 C.经济的发展水平低于印度 D.传统的小农经济根深蒂固,答案 D 从材料信息看,19世纪中期,中国人均消费英国棉纱、棉布远远低于印度,出现此现 象的主要原因是中国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对西方工业品有顽强的抵制力,故D项正确。A项与 材料主旨不符;鸦片战争后,中国国门洞开,开始丧失关税自主权,故B项与史实不符;1853年,中 国经济的发展水平并不低于印度,C项与史实不符。,疑难突破 要注意印度和中国当时国情的不同
33、。当时的印度已经成为英国的殖民地,完全被 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而当时中国国门打开不久,小农经济仍然根深蒂固,尚未完全卷入资 本主义世界市场。,7.(2014山东文综,17,4分)19世纪60年代,江浙地区出现了“蚕事乍毕丝事起,乡农卖丝争赴市 番舶来银百万计,中国商人皆若狂遂使家家置纺车,无复有心种菽粟”的现象。它反 映出 ( ) A.资本输出成为列强侵华的主要手段 B.开埠通商促进了江浙地区民族工业的发展 C.中国对外贸易由入超变为出超 D.市场扩大刺激了江浙地区丝织业发展,答案 D 根据材料信息“19世纪60年代”“番舶来银”可知,鸦片战争后,丝织品的国外市 场扩大;由“商人皆若狂”“家
34、家置纺车”可知,市场扩大刺激了江浙地区丝织业的发展。故 D项正确。材料反映的不是民族工业的发展,排除B项。资本输出成为列强侵华的主要手段、 中国对外贸易由入超变为出超均与中国19世纪60年代的史实不符,A、C两项错误。,8.(2014浙江文综,15,4分)清末某官员谈到铁路修建时说:“内开未尽之地宝,外收已亏之利 权。是铁路之利,首在利民,民之利既见,而国之利因之。利国之大端,则征兵转饷是矣。”这 一言论的含义是 ( ) A.“求富”“自强” B.“师夷长技” C.“中体西用” D.“民生主义”,答案 A 根据题干材料信息“铁路之利,首在利民,民之利既见,而国之利因之”可知,铁路修 建可使百姓
35、、国家从中获利,这体现了“求富”的思想;从“利国之大端,则征兵转饷是矣”可 以得出“自强”的思想。故A项正确。“师夷长技”“中体西用”这些思想主要指学习西方 先进技术,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B、C两项错误。“民生主义”属于孙中山的三民主义,显然 不符合题意,D项可排除。,9.(2014天津文综,6,4分)19世纪八九十年代,李鸿章在为格致书院所出考题中,曾问到西方测 温、测热、测电的方法,问到西方平弧三角与周髀算经的关系,问到西方关于64种化学物 质在中国语言为何物这说明当时的中国人 ( ) A.开始开眼看世界 B.坚持“中体西用” C.普遍接受西式教育 D.关注西方科技,答案 D 题干中的“测
36、温、测热、测电”“平弧三角”“化学物质”等属于西方科技范 畴,因此D项符合题意。19世纪40年代林则徐开始开眼看世界,排除A项;“中体西用”虽为洋 务派的主张,但材料没有体现出“中体”,排除B项;C项中“普遍”的表述不符合史实,排除。,评析 本题旨在考查学生从文字材料中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难度适中。解答本题的关键 是抓住题干中的“测温、测热、测电”“平弧三角”等信息。,10.(2014大纲全国,16,4分)晚清一著名人士提出,“机器厂可兴作业,小轮舟可便通达,今各省皆 为厉禁徒使洋货流行”,建议“宜纵民为之,并加保护”。这种主张被正式推行是在 ( ) A.19世纪70年代 B.19世纪80年
37、代 C.19世纪90年代 D.20世纪20年代,答案 C 从材料信息看,该人士主张兴办工厂和航运事业,鼓励、保护民间参与以分洋商之 利。联系所学可知,甲午战争后,清政府为扩大税源,鼓励民间办厂,因此出现了民间办厂的浪 潮,所以该主张被正式推行是在19世纪90年代,故选C项。,评析 本题考查近代中国民族工业的初步发展,旨在考查考生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难度适 中。解题的关键是理解材料反映的是鼓励发展民族工业,联系民族工业初步发展的相关知识 回答即可。,11.(2014江苏单科,7,3分)在20世纪20年代浙江上虞县的下管村,“生产上它是一个农业社会, 下管人除粮食和菜蔬肉类等还能自给自足,并有毛
38、竹和茶叶等山货可以外销外,日常生活 的工业品,几乎全是外来的洋货。除了制造和修理农具和家具的一些手工业外,家庭 纺织业等已被淘汰殆尽”。据此可知,近代以来下管村自然经济瓦解的征象是 ( ) A.毛竹和茶叶等山货的外销 B.农具等制造业和修理业的存在 C.粮食和菜蔬肉类等的生产 D.纺织和部分土产加工业的淘汰,答案 D 自然经济瓦解的征象是“耕”与“织”的分离、“纺”与“织”的分离,由题干 材料中“日常生活的工业品,几乎全是外来的洋货”“家庭纺织业等已被淘汰殆尽”等 信息可知,D项正确。A项只是自然经济瓦解的部分征象;解读题干信息可知 B、C两项并不能 体现自然经济的瓦解。,评析 本题考查近代中
39、国自然经济的解体,主要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 的能力,难度中等。解题的关键是理解自然经济的特点及其瓦解的表现。,12.(2012课标全国,30,4分)1895年,身为状元的张謇开始筹办纱厂,他称自己投身实业是“捐弃 所恃,舍身喂虎”。这反映出张謇 ( ) A.毅然冲破视商为末业的传统观念 B.决心投入激烈的民族工商业竞争 C.预见到国内工商业发展前景暗淡 D.具有以追求利润为目的的冒险精神,答案 A 本题考查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旨在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 事物的能力。难度稍大。秦汉以来,统治者多推行重农抑商政策。张謇是晚清状元,毅然挂冠 经商、兴办实业,这一行为
40、冲破了传统的“商为末业”观念,因此A项符合题意。材料信息无 法体现“民族工商业竞争”,排除B项;甲午战争后,清政府允许民间办厂,民族工业有了初步发 展,故C项与史实不符;D项与材料主旨不符。,13.(2014广东文综,38,15分)(节选)对同一史实,不同史料可能有不同反映,探究历史应注意史料 的适用性和局限性。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自道光年间,大开海禁,西人之工于牟利者,接踵而来,操贸易之权,逐锥刀之利,民间生 计,皆为其所夺自洋布洋纱入口,土布销场遂滞,纺绩稀少,机轴之声几欲断矣。 盛世危言 材料二 (20世纪初)所食者率皆本地所树之粟,所衣者率皆本地所出之棉,男耕女织,终岁勤劳,
41、 常见农民自顶至踵所用衣、袜、鞋、带皆由自力织成者。 民国河北元氏县志 (1)中国古代小农经济的特征是什么?材料一和材料二所反映的近代农村经济结构状况有何不 同?(8分) (2)材料一和材料二对于探究中国近代农村经济结构的变迁,分别有何局限?综合两则材料可 以推知中国近代经济发展的何种特点?(7分),答案 (1)特征:以家庭为单位,耕织结合,自给自足。(4分) 不同: 材料一:自然经济(传统的小农经济)解体; 材料二:河北元氏县仍以自然经济(传统的小农经济)为主。(4分) (2)局限:材料一有夸大之处;材料二只反映局部。(4分) 特点:地区发展不平衡。(3分),解析 第(1)问第一小问结合所学
42、知识作答,注意语言要精练。第二小问属于比较题,要从两则 材料中提取关键信息加以归纳总结。 第(2)问第一小问考查史学研究方法,注意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进行分析。第二小问 要综合两则材料,围绕中国近代化的特征展开阐述。,14.(2013课标,40,15分)(节选)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我国是最早利用海洋的国家之一。殷墟即发现了来自南海乃至阿曼湾的海贝。齐 国借助“边海”的地理条件,发展“鱼盐之利”,成为春秋战国时最为富庶的国家。汉代“海 上丝绸之路”雏形即已出现,魏晋而后,僧人“附商舶”西行“求法”,成为佛教东传的重要方 式。宋元时代指南针等远洋航行工具的使用,使海外贸易达到鼎
43、盛。明朝前期,在郑和下西洋 的背景下,出现了一批重要的航海著作,如瀛涯胜览星槎胜览西洋番国志等,记录 海行见闻,反映当时东南亚、印度以及阿拉伯、东非等地的风土人情、山川形胜。明后期,郑 若曾针对倭寇等问题,在筹海图编中明确提出“海防”的主张:“欲航行于大洋,必先战胜 于大洋。”而明、清政府常常采用“海禁”的办法。到鸦片战争前,“各省水师战船,均为捕 盗缉奸而设”。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等 材料二 鸦片战争后,中国被卷入世界市场体系,通商口岸不断增加。魏源认为海运“优于河 运者有四利:利国、利民、利官、利商”。18421846年,茶出口增长一倍,丝的出口增长将近 五倍;18461856年,
44、茶出口又增长55%,丝的出口增长三倍多。海关税收从1861年的490余万,两增加到1902年的3000余万两。1866年,左宗棠创办福州船政局,附设福州船政学堂。1868年, 江南制造总局制造的第一艘近代海轮“惠吉”号下水。1872年轮船招商局成立,“使我内江 外海之利,不致为洋人占尽”。1885年,海军衙门设立。随着西方商品与资本输出的扩大,部分 国人提出与列强进行“商战”。1904年,张謇上奏朝廷,请准各省成立海洋渔业公司,购置新式 渔轮,发展海洋渔业。19世纪60年代后,清政府与英法等国签订条约,允许百姓出国,“毫无禁 阻”,仅南洋地区,就有中国移民500万人。 摘编自许涤新、吴承明主编
45、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等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晚清海洋利用的主要变化及启示。(15分),答案 (2)主要变化:在西方冲击下海禁政策失效,政府被动参与海洋利用;海洋权益的各方面 都受到西方列强的干预控制;通商口岸增加,海外贸易拓展;对海洋重要性的认识逐步深入;海 洋管理机构逐步建立,试图建立有效的海防力量;海外移民、留学成为重要现象,对国内的影响 加深。 启示:加强海洋领土及海权意识;开发利用海洋资源。,解析 第(2)问“主要变化”要结合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这一主干知识,从政治、经济、 军事、文化等角度进行总结。“启示”可以从国家主权、发展经济等角度思考。,命题评审 就全国
46、卷而言,试题一般提供大段的材料信息,文字数量多、隐含信息量大,既要注 意阅读速度,又要注意信息提取的准确和全面,能力要求较高。材料的用处主要有两个,一是引 出问题,但不能提供答案信息,二是不仅引出问题,而且提供答案信息,两者相比,后者居多。因 此回答问题时,应注意材料信息与教材知识的有机结合,本题就典型地反映了上述命题特点。,考点二 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 A组 课标卷题组 (2016课标,30,4分)抗战胜利后,国民政府将日伪纺织企业合并,成立了国有的中纺公司。政 府高层解释称,商民在抗战之后,对于所接收之敌伪纱厂,“即便有人承购,事实上仍需由政府 予以维持,等于仍由政府自行拨款接办,国
47、库并不因出售纱厂而有大量之收入”。这反映了此 时期 ( ) A.政府试图缓解民族工业困境 B.国家实行对轻纺工业的统制 C.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开始衰落 D.政府在经济中主导地位加强,答案 D 从题干中“成立了国有的中纺公司”“事实上仍需由政府予以维持”等关键信 息,可知抗战胜利后,国民政府在经济中的主导地位逐渐加强,故选D项。A项题干材料未体现, 排除;仅从成立了国有的中纺公司一件事不能说明国家实行对轻纺工业的统制,故B项以偏概 全;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开始衰落是在全面抗战时期,排除C项。,易错警示 本题易错选B项。在抗战时期,国民政府对全国经济实行“统制”政策,目的是集 中全国的财力、物力保障抗战
48、的需要。而在战争结束后,国民政府已无实行此政策的必要,故 基本停止了统制经济政策。,B组 课标、课标、自主命题省(区、市)卷题组 1.(2019江苏单科,10,3分)民国时期,有学者认为,“在发展过程中,为着帝国主义间,彼此有矛盾, 所以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有某限度的蓬勃,但总不能蓬勃到可以脱离半殖民地的地位”。在他 看来 ( ) A.民族资本主义在当时的中国没有发展空间 B.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依赖于帝国主义间矛盾 C.民族独立以民族资本主义蓬勃发展为前提 D.民族资本主义蓬勃发展以民族独立为前提,答案 D 本题考查民国时期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考查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 运用知识的能力。试题
49、以民国时期的学者观点为背景材料,考查历史解释素养,引导学生认同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历史的必然。 材料“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有某限度的蓬勃,但总不能蓬勃到可以脱离半殖民地的地位”表明 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民族资本主义难以独立发展,只有取得民族独立,民族资本主义 才能更好地发展,C项错误,D项正确;民族资本主义在当时的中国没有发展空间与“有某限度 的蓬勃”不符,A项错误;B项是对材料的片面理解,排除。,2.(2017江苏单科,3,3分)中国的近代高等教育从无到有,逐步发展。依据下图(局部)可以推断: 影响高等学校分布的主要因素是 ( ) A.经济政治 B.文化传统 C.人口密度 D.地理环境,答案 A 本题考查近代中国教育的发展。读图可知,1936年时,我国专科以上学校主要分布 在华北、华东和东南沿海一带的重点城市,在广大的内地和西部地区,高校较少,导致这一现象 出现的原因是华北、华东和东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