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考点一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课标、课标、自主命题省(区、市)卷题组,五年高考,1.(2018北京文综,12,4分)“王”字在甲骨文中是一把斧头的形象,象征军事首领的征伐权力。 战国时期,孟子认为,“以力假仁者霸以德行仁者王”。他的观点 ( ) A.与甲骨文“王”字的本义一致 B.是“无为而治”的理论依据 C.体现出儒家强调教化的政治理念 D.奠定了宗法制度的思想基础,答案 C 孟子认为“依靠武力而假借仁义的人可以称霸,依靠道德而实行仁义的人才可以 使天下归服”,强调以德服人,体现出儒家强调教化的政治理念,因此C项符合题意。“王”字 在甲骨文中象征着军事首领的征伐权力,与孟子观点相左,排除A
2、项;“无为而治”是道家的主 张,可排除B项;宗法制度形成于商周时期,从时间上可排除D项。,2.(2015课标,24,4分)古代儒家学者批评现实政治,往往称颂夏、商、周“三代”之美,甚至 希望君主像尧、舜一样圣明。这表明了儒者 ( ) A.不能适应现实政治 B.反对进行社会变革 C.理想化的政治诉求 D.以复古为政治目标,答案 C 古代儒家学者称颂夏、商、周“三代”之美,希望君主像尧、舜一样圣明,这表明 了儒者理想化的政治诉求,故C项符合题意。儒者批评现实政治并提出自己的目标,不能说明 儒者不适应现实政治,也不能说明其反对进行社会变革,A、B两项错误。儒者期望实现古代 曾经达到的贤良政治的高度,
3、并不是要求复古,D项错误。,3.(2015四川文综,1,4分)战国中后期,思想领域出现融合倾向。下列选项最能反映这一倾向的 是 ( ) A.克己复礼 B.礼法兼用 C.民贵君轻 D.选贤举能,答案 B 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百家争鸣局面,儒、墨、道、法等学派各执主张,互相诘难、批 驳,又彼此吸收、融合。题干关键信息为“融合倾向”,礼法兼用体现了儒家思想与法家思想 的融合倾向,故B项正确。A、C两项为儒家主张,D项为墨家主张,均不符合题意,排除。,4.(2015山东文综,13,4分)尚书酒诰云:“人无于水监(照镜子),当于民监。”这句话体现 的思想是 ( ) A.兼爱尚贤 B.主权在民 C.以民为本
4、D.道法自然,答案 C “当于民监”即以民为镜,体现出尊重民意、以民为本的思想,故C项符合题意。 “兼爱”是要求消除亲疏、贵贱,同等地去爱所有的人,“尚贤”是墨子的治国主张,反对任人 唯亲。“主权在民”是近代民主政治思想。“道法自然”强调的是顺应自然。A、B、D三 项均与题意不符。,5.(2015安徽文综,12,4分)据史记载:一日,魏太子下车,向一位新贵宫廷文士田子方致 意,竟未得到回礼。太子问:“究竟富贵者还是贫贱者应当骄傲?”田子方答:“贫贱者。”并 解释,他随时都能在别国宫廷被派上用场。这反映了 ( ) A.士人为诸侯国所重用 B.士人轻视功名利禄 C.诸侯国内部等级森严 D.忠君思想
5、已经形成,答案 A 田子方感到骄傲的原因主要是他随时都能在别国宫廷被派上用场,这说明当时各 诸侯国非常重视士人,故A项正确。,6.(2019天津文综,12,15分)(节选)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孔子称赞管仲辅佐齐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孔子企望周之复兴,“如有用我者, 吾其为东周乎”。 孟子提出“定于一”,尊新王。“当今之时,万乘之国行仁政,民之悦之,犹解倒悬也”,他希望 改朝易姓之后,重现孔子所说“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的盛世。 据论语孟子 (1)依据材料一,指出孔子与孟子主张的异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出现异同的原因。(8分) 材料二 “万乘之主,有能服术行法其兼天下不难矣。” “故
6、治民无常法与时转则治,治与世宜则有功。” “是故诸侯之博大,天子之害也万物莫如身之至贵也,位之至尊也,主威之重,主势之隆 也。” 韩非子 (2)依据材料二,概括韩非子“兼天下”思想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简述秦在实践法家思想上 的成败。(7分),答案 (1)实现国家统一,恢复礼乐制度。 孔子主张复兴周王朝;孟子主张由推行仁政的诸侯建立新的王朝。 春秋战国时期,礼崩乐坏,天下战乱,民心思定。 春秋时期,周王室仍有影响力,孔子对周天子抱有期望;战国时期,诸侯纷纷称王,孟子对周王室 不再抱有幻想。 (2)强调法、术、势的作用;主张以法治国,法随时变;宣扬君权至上。 秦奉行法家思想,富国强兵,进行统一战
7、争结束割据局面,建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开创 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秦朝推行严刑峻法,实施暴政,迅速灭亡。,解析 第(1)问第一小问,据材料一中“孔子称赞霸诸侯,一匡天下企望周之复 兴”“孟子提出定于一重现孔子所说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的盛世”归纳相同点; 据“孔子企望周之复兴”“孟子尊新王”归纳不同点。第二小问,结合春秋战国时期的 时代背景回答。 第(2)问第一小问,据材料二中“万乘之主,有能服术行法”“法与时转则治,治与世宜则有 功”“诸侯之博大,天子之害也”等信息归纳;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即可。,教师专用题组,1.(2014海南单科,1,2分)有先秦思想家认为,“君上之于民也,有难则用其
8、死,安平则尽其力”。 据此可知这位思想家强调( ) A.君主无为而治 B.强化血缘等级 C.推行礼乐仁政 D.实行严刑峻法,答案 D 题干材料的大意是:国君们所需要的民众,一是要战时能为他们卖命,二是要平时能 为他们效力。这显然与主张实行严刑峻法,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国家的法家思想相吻合。 A、C两项与材料主旨不符;B项在材料中无从体现。,2.(2014山东文综,13,4分)春秋时期,孔子兴办私学,学生来自士农工商各阶层。这一做法 ( ) A.打破了贵族垄断教育的特权 B.瓦解了宗法分封制度 C.动摇了周王室的统治基础 D.适应了诸侯争霸战争的需要,答案 A 在孔子兴办私学之前,只有贵族子弟享
9、有受教育的权利。而孔子招收的学生来自 士农工商各阶层,这就打破了贵族垄断教育的特权,故A项正确。材料信息主要反映了春秋时 期教育领域的变化,B、C、D三项与材料信息不符。,3.(2014上海单科,12,2分)“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 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此段文字出自 ( ) A.孟子 B.庄子 C.韩非子 D.道德经,答案 A 材料中的“仁”“义”“辞让”“礼”“智”均是儒家的主张。庄子与道 德经是道家学派的著作,韩非子是法家学派的著作,孟子是儒家学派的著作,故选A 项。,考点二 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和宋明理学,A组 课标卷
10、题组,1.(2019课标,25,4分)在今新疆和甘肃地区保存的佛教早期造像很多衣衫单薄,甚至裸身,面 部表情生动;时代较晚的洛阳龙门石窟中,造像大都表情庄严,服饰亦趋整齐。引起这一变化的 主要因素是 ( ) A.经济发展水平 B.绘画技术进步 C.政治权力干预 D.儒家思想影响,答案 D 本题考查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 运用知识的能力。本题以佛教造像的表情、服饰变化为背景材料,考查历史解释素养,旨在引 导学生认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正确认识中华文明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 儒家思想强调伦理道德、礼义廉耻。佛教造像由早期的衣衫单薄、面部表情生动到后来的 服饰整
11、齐、表情庄严,表明后来的佛教文化受到儒家思想的影响,D项正确。经济发展水平、 政治权力干预不会直接引起佛教造像面部表情和服饰的变化,A、C两项错误;材料中佛教造 像风格的变化与绘画技术进步无关,B项错误。,知识拓展 儒、佛、道三家相互影响和融合 (1)儒家的政治伦理思想和道家哲学思想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2)道教理论和儒家思想结合起来,提出道教徒要以忠孝仁信为本。 (3)佛教调整了与世俗王权的关系,调整了与儒学的关系,调整了与民俗的关系。,2.(2018课标,42,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东汉史学家班固所撰汉书古今人表中的部分人物及相应等级,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中国古代史知识,对
12、表格的内容提出自己的看法,并予以说明。(要求:看 法具体明确,说明须史论结合),答案 看法:班固按当时的观念将老子列为第四等,不合理。 说明:老子是春秋时期著名的思想家,开创了道家学派,提出了顺应自然、万事万物相互依存、 无为而治等思想,影响很大,也可以列入圣人行列。 看法:主流思想影响史书的记录和对历史人物的评价。 说明:东汉时,儒家思想占据主流地位,儒家倡导的仁政等思想理念影响班固对历史人物的记录 和评价。汉书将尧、舜、周文王列为上上等的圣人,这些人均是儒家所推崇的“内圣外 王”的贤明君主,体现儒家“法先王”的理念。奉行法家思想的秦始皇、李斯被列为中下等, 昏庸无道、腐败亡国的夏桀和商纣王
13、被列为下中、下下等,这些人的理念与儒家所倡导的 “仁政”思想相违背,汉书通过历史批判弘扬儒家施仁义、行王道的政治主张;陈胜起义 推翻暴政的秦王朝,这与儒家提倡的“仁义忠孝”观念冲突,被列为中下等,汉书通过历史 批判,弘扬忠君思想,鞭挞“乱臣贼子”。 综上所述,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儒家思想上升为社会主流思想,儒学深刻地影响 着史书的修撰和历史人物的评价。,解析 本题为典型的论证探讨型非选择题。首先要根据材料中某一个或几个等级的历史人 物发表自己的见解,既可肯定汉书作者班固的划分标准,也可反对其划分标准。然后运用 唯物史观,联系一些重大史实来论证自己的见解。论证时一定要做到有理有据,史
14、论结合。,B组 课标、课标、自主命题省(区、市)卷题组,1.(2019课标,25,4分)西汉初期,道家学说兼采阴阳、儒、墨、名、法各家学说的精髓;后来 董仲舒的儒家学说也吸收阴阳五行、法、道等各种思想。促成当时学术思想上呈现这种特 征的主要因素是 ( ) A.王国势力强大 B.百家争鸣局面的延续 C.现实统治需要 D.兼收并蓄的文化政策,答案 C 本题考查汉代儒学,旨在考查历史解释的能力。试题以道家学说和董仲舒新儒学 对其他思想的吸收为切入点,考查历史解释素养,引导学生对历史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作出解 释。 西汉初年,国力贫弱,统治者吸取秦亡教训,实行休养生息政策,兼采阴阳、儒、墨、名、法各 家
15、学说精髓的道家思想适应了统治的需要;到汉武帝时期,倡导无为而治的黄老之学不利于加 强中央集权,董仲舒把阴阳五行家、法家、道家的一些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加以改造,形成 了新儒学,适应了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据此可知C项符合题意。,2.(2019课标,26,4分)程颢诗云:“闲来无事不从容,睡觉东窗日已红。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 佳兴与人同。道通天地有形外,思入风云变态中。富贵不淫贫贱乐,男儿到此是豪雄。”其体 现的主旨是 ( ) A.人类与自然和谐共处 B.人与万事万物皆同理 C.张扬自我的人生态度 D.无为而治的思想理念,答案 B 本题考查宋明理学,旨在考查准确描述和解释历史事物特征的能力
16、。试题以程颢 诗句为背景材料,考查历史解释和家国情怀素养,引导学生了解并认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识 中华文明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 作为程朱理学的代表人物,程颢的诗句体现的主旨是天地万物都蕴含道理,人与万事万物皆同 理,故选B项。人与自然和谐共处不是材料主旨,排除A项;材料信息无法体现张扬自我和无为 而治,排除C、D两项。,3.(2019北京文综,13,4分)诗书等原是孔子编订的私学教材,至汉代,位列官方史书 汉书的艺文志第一大部类“六艺略”。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 A.诸子“百家争鸣” B.始皇帝焚书坑儒 C.汉武帝独尊儒术 D.司马迁撰史记,答案 C 本题考查汉代儒学,考查调动和
17、运用知识的能力和历史解释素养,引导学生了解并 认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材料所示,孔子编订的私学教材诗书等到汉代时位列官方史书汉书的艺文 志第一大部类,这与当时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有关,C项正确。,4.(2018天津文综,1,4分)朱熹在四书章句集注中说:“盖国以民为本,社稷亦为民而立,而君 之尊又系于二者之存亡,故其轻重如此。”这一说法 ( ) A.强调了君主至尊的观念 B.体现了儒家传统的民本思想 C.呼应了“存天理,灭人欲”的主张 D.推动了儒家思想的新发展,答案 B 朱熹强调国以民为本,社稷为民而立,“君之尊”依赖于国和社稷的存亡,这体现的 是儒家传统的民本思想,
18、故B项正确。材料从维护“君之尊”的视角肯定了“民之贵”,借此 告诫君主应该重视百姓生活,关心民心向背,而非强调君主至尊的观念,A项错误;材料未体现人 欲与天理的关系,C项错误;材料阐述的是儒家传统的民本思想,没有体现儒学的新发展,D项错 误。,5.(2017江苏单科,4,3分)孔子主张“克己复礼”“为仁由己”。朱熹对“克己”作如下解释: “克”意为“胜”,“己”指的是“身之私欲”。这种解释 ( ) A.将人性置于天理之上 B.以满足个人欲望为目标 C.完全曲解孔子的本意 D.与孔子本意不完全一致,答案 D 孔子主张的“克己复礼”即约束自己,使自己的言行符合于礼。朱熹按照自己的 理学思想将“克己
19、”理解为战胜自己的私欲,这种理解带有强烈的个人主观色彩,与孔子的本 意不完全一致,故D项正确。A、B两项与朱熹的思想正好相反。“完全”的表述过于绝对,故 C项错误。,6.(2016课标,24,4分)孔子是儒家学派创始人,汉代崇尚儒学,尊尚书等五部书为经典,记 录孔子言论的论语却不在“五经”之中。对此合理的解释是 ( ) A.“五经”为阐发孔子儒学思想而作 B.汉代儒学背离了孔子的儒学思想 C.儒学思想植根于久远的历史传统 D.儒学传统由于秦始皇焚书而断绝,答案 C “五经”中的尚书出现时间远早于论语,汉代尊为儒学经典的“五经” 不包括记录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言论的论语,说明汉代人认为儒学来源于远
20、早于孔子的 久远历史传统,故C项符合题意。“五经”中尚书的出现远早于论语,A项错误;汉代 儒学没有背离孔子的儒学思想,B项错误;材料体现出汉代儒学对儒学传统的追溯,说明秦始皇 焚书并未断绝儒学传统,D项错误。,7.(2016上海单科,8,2分)诗歌创作往往受到时代思想的影响。“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 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首说理诗最有可能受哪种思想影响 ( ) A.孔孟思想 B.黄老学说 C.两汉经学 D.宋明理学,答案 D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体现了探究万物,领悟其理的认识论,这属于 程朱理学的认识方法,故应选D项。A、B、C三项均与题干信息不符。,8.
21、(2019天津文综,12,4分)(节选)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孔子称赞管仲辅佐齐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孔子企望周之复兴,“如有用我者, 吾其为东周乎”。 孟子提出“定于一”,尊新王。“当今之时,万乘之国行仁政,民之悦之,犹解倒悬也”,他希望 改朝易姓之后,重现孔子所说“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的盛世。 据论语孟子 材料二 “万乘之主,有能服术行法其兼天下不难矣。” “故治民无常法与时转则治,治与世宜则有功。” “是故诸侯之博大,天子之害也万物莫如身之至贵也,位之至尊也,主威之重,主势之隆 也。” 韩非子 材料三 董仲舒说:“今汉继秦之后,如朽木粪墙矣,虽欲善治之,亡可奈何为政而不行,甚
22、者必变而更化之,乃可理也当更化而不更化,虽有大贤不能善治也。故汉得天下以来,常欲 善治而至今不可善治者,失之于当更化而不更化也。”“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 汉书 (3)材料三中,董仲舒看到“至今不可善治”的一些问题,提出了“春秋大一统”。依据材料 一、二、三,结合所学知识,概述董仲舒“大一统”理论的历史意义。(4分),答案 (3)适应时代需要,发展了大一统理论,加强了中央集权,维护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对后 世产生深远影响。,解析 第(3)问,综合三则材料并结合所学,从加强中央集权、维护多民族国家统一等角度回 答。,9.(2018江苏单科,21,12分)中国文化具有强大的包
23、容力和生命力,儒家思想是传统文化的主 体。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中国文化发生过三次历史性融合。汉代学者对先秦文化进行了整理和发挥,这属于 本土文化内部的综合提升。这是中国文化的第一次融合。第二次是中国文化与佛教文化的 融合,属于东方文化的局部交流。随着佛教文化的渗入,特别是唐代玄奘大师从印度带回佛教 经典,开辟了传统秦汉文化与印度佛教文化的融合时代。由此形成了多姿多彩的中国佛教、 精密深邃的佛教哲学,并对宋代理学和明代心学以深刻影响。这是中国文化的第二次融合。 明代中期以来,西方传教士来到中国,在传播西方宗教的同时,也带来了某些科学工艺。这是中 国文化第三次融合的开始。 摘编自李良玉新文化的
24、起源 材料二 佛教的禅宗一支,是儒学演进到宋明理学真正的阶梯。宋明理学的出现,说明中国学 术思想发展到空前成熟的时期。它极大地深化了传统的儒学,进一步巩固和凸显了它在中国 传统文化中的主体地位。儒、释(佛教)、道的界分变得不那样重要了。它们都以自己的方式 在理学的新天地中得到了升华,并进入了人们的精神世界,进入了社会生活王阳明的学说,虽然没有像朱熹那样得到官方的认可,但在士林的影响却是很大的,特别在晚明几成笼罩之 势。 摘编自刘梦溪中国现代学术经典总序等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从文化区域的角度,指出中国文化三次融合的对象有何不同。(3分) (2)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以宋明理学
25、为例,就中国文化的“包容力”和“生命力”写 一篇小论文。(9分) (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通畅;280字左右),答案 答案要点: (1)不同: 第一次:本土文化内部的融合;第二次:东方文化内部的融合(与东方局部地区文化的融合);第三 次:东西方文化的融合(与西方文化的融合)。 (2)评分标准:论点02分,论据和论证06分,论述01分,具体赋分要求如下:,解析 (1)提取材料一中的关键信息进行适当概括即可,关键信息主要有“本土文化内部的综 合提升”“东方文化的局部交流”“传播西方宗教”等。 (2)首先提出论点,然后结合宋明理学的具体内容论证这一论点,最后可用一句话总结或提升自
26、己的观点。,10.(2016北京文综,37,8分)(节选)“教育是一个民族最根本的事业”邓小平 材料一 董仲舒按人性把人分为上中下三个等级,占人口多数的“中民”是教育的主要对 象。他主张设立各级学校,教授儒家经典,将他们培养为“笃于礼薄于利”“以天下为忧”的 君子,以使得“教化大行,天下和洽”。 古罗马教育家昆体良(3595年)认为,学校教育优于家庭教育,培养演说家是公民教育的重要 目标。他还认为,完美的演说家“不能仅有超群的演说天赋,还要有完美的品格”“能尽公民 之义务,能在公私事务中完成使命,能以忠告引导国家,能以立法奠定其雄厚基础”。 (1)阅读材料一,概括董仲舒和昆体良教育主张的相同点
27、。(8分),答案 (1)相同点:教育的主要对象不是全体民众;学校教育是培养人的重要方式;教育要培养 品德高尚的人;人才要为国家服务。,解析 (1)解读材料一,提取董仲舒和昆体良关于教育的主张或认识,从教育的对象、学校教育 的地位、教育的目标等角度归纳其相同点。,11.(2015课标,40,10分)(节选)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历史中,儒学一直在发展与创新。唐代韩愈以周公、孔子的继承者自居,排斥佛、 道,鄙薄汉代以来的儒学,认为周公、孔子之道在孟子之后已经断绝。他在原道中说:“吾 所谓道也,非向(先前)所谓老与佛之道也。尧以是传之舜,舜以是传之禹,禹以是传之汤,汤以是 传之文、武、
28、周公,文、武、周公传之孔子,孔子传之孟轲。轲之死,不得其传焉。”他的这一 主张被宋代儒者接受并发扬。当代学者认为韩愈开了宋代“新儒学”的先河。 摘编自卞孝萱等韩愈评传 (1)结合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指出汉代儒学与孔孟儒学的不同之处,并概括宋代理学在哪些方面 对儒学有所发展。(10分),答案 (1)不同之处:孔孟思想核心是仁政、民本、教化,而汉儒强调天人感应、君权神授、三 纲五常。(5分) 发展:更加重视论语孟子,重视思辨,强调个人的修养与完善。(5分),解析 (1)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孔孟儒学主张仁政和民本思想以及教化,而汉代董仲舒改造了儒 学,结合董仲舒新儒学的内容回答“不同之处”。结合宋代儒学
29、家对儒家思想的改造回答 “发展”。,C组 教师专用题组,1.(2014课标,25,4分)唐高祖李渊自认为是老子后裔,规定老子地位在孔子之上,佛教位居第 三;武则天时明令佛教位在道教之上;后来唐武宗又大规模地“灭佛”。这反映出唐代( ) A.皇帝的好恶决定宗教兴亡 B.道教的社会影响最大 C.儒学的政治地位最为稳固 D.佛教的社会基础薄弱,答案 C 唐朝时期,统治者奉行三教并行的政策,即尊道、礼佛、崇儒。从材料信息可知,唐 高祖时尊道、武则天时礼佛、唐武宗时“灭佛”,但儒学的地位并未动摇,这说明儒学的政治 地位最为稳固,故选C项。皇帝的好恶会影响宗教发展,但A项中“决定宗教兴亡”的表述过 于绝对
30、;从“武则天时明令佛教位在道教之上”可知B项表述不当;唐武宗大规模地“灭佛” 从反面说明佛教的社会基础深厚,D项错误。,2.(2014课标,26,4分)人性是先秦以来一直讨论的问题。基于对人性的新认识,宋明理学家主 张“存天理,灭人欲”,他们认为人性 ( ) A.本质是善 B.本质为恶 C.非善非恶 D.本善习远,答案 D 在理学家看来,“理”是世界的本原,是天下万物都要遵循的普遍原则。“理”体 现在社会上是儒家道德伦理,体现在人身上就是人性。理学家认为,人性本善,但由于后天环境 不同,所受教育不同,就会产生过度的私欲,即人性本善,但习相远,因此人们只有战胜后天的私 欲才能恢复本善之性。故D项
31、符合题意。A、B两项分别属于孟子和荀子对人性的认识,而非 宋明理学家“对人性的新认识”,排除;C项与理学思想不符,排除。,知识拓展 “人性论”是朱熹以“理”为核心建立起来的哲学思想体系中的一个重要论 题。朱熹继承、发展了张载的人性二元论以及二程的“性即理也”的思想,并据此对理气、 性命、道心、人心、天理、人欲、义利作了具体深入的阐释。他提出了“存天理,灭人欲” 的思想主张,认为“存天理,灭人欲”的过程,就是“克己复礼”的方法和过程。在人性善恶问 题上,朱熹认为人性本善,但习性相差甚远。,3.(2014课标,25,4分)秦朝法律规定,私拿养子财物以偷盗罪论处,私拿亲子财物无罪;西晋时 规定,私拿
32、养子财物同样无罪。这一变化表明,西晋时 ( ) A.养子亲子权利相同 B.血缘亲情逐渐淡化 C.宗族利益受到保护 D.儒家伦理得到强化,答案 D 秦、晋时期的法律对待亲子、养子的态度由不同到一致,说明形式上的亲情关系 也得到认同,这是儒家伦理发展、强化的结果,故D项符合题意。仅从私拿养子财物是否有罪 的变化不能得出亲子、养子权利相同的结论,A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血缘亲情淡化,B项错误; 材料没有体现对宗族利益的保护,C项错误。,4.(2014江苏单科,1,3分)在对天、君、民关系的认识上,原始儒学以孟子为例,主张民贵君轻,董 仲舒主张“屈民以伸君,屈君以伸天”。材料表明,董仲舒 ( ) A.继
33、承了原始儒学的全部宗旨 B.背离了原始儒学的民本思想 C.背离了原始儒学的仁爱思想 D.摒弃了原始儒学的德治主张,答案 B 从材料信息看,原始儒学以孟子为例,主张民贵君轻,但董仲舒则认为人民应服从君 主统治,君主应顺从天意。据此可知,董仲舒背离了原始儒学的民本思想,故选B项。A项中的 “全部”表述不当;C、D两项与史实及材料信息均不符。,5.(2014广东文综,15,4分)红楼梦中,贾宝玉的父亲让仆人转告贾府私塾老师说:“什么 诗经、古文,一概不用虚应故事,只是先把四书一气讲明背熟,是最要紧的。”据此推 出符合史实的结论是 ( ) A.理学居于统治地位,“四书”更受重视 B.孔子权威地位动摇,
34、诗经遭到轻视 C.科举制度弊端暴露,富家子弟弃儒从商 D.红楼梦取材于现实,反映宋代生活,答案 A 题干材料显示贾宝玉之父非常重视“四书”,而“四书”是理学的经典文献,也是 后世科举考试依据的教科书,联系所学知识分析可知,当时理学居于统治地位,故而“四书”备 受知识分子的重视,A项正确。当时孔子权威地位并未动摇,故B项错误。C项与题干材料无 关。红楼梦取材于现实,反映清代生活,故D项错误。,6.(2014上海单科,5,2分)儒学成为官学是由哪位思想家的主张直接促成的 ( ) A.孔子 B.孟子 C.董仲舒 D.朱熹,答案 C 西汉时董仲舒主张确立儒学独尊的地位,得到了汉武帝的认可,儒学的地位大
35、大提 升。“独尊儒术”的措施结束了各派学术思想平等竞争的局面。此后,儒家思想成为历代统 治者推崇的正统思想,儒学成为官学。孔子、孟子生活的春秋战国时期,统治者对富国强兵感 兴趣,儒学未受尊崇,故排除A、B两项;朱熹生活在南宋时期,这之前儒学早就成了官学,故排除 D项。,7.(2014海南单科,2,2分)“礼之所去,刑之所取,失礼则入刑,相为表里者也。”东汉时的这一说 法反映出当时 ( ) A.礼制观念淡化 B.儒法两家结合加深 C.崇尚法家思想 D.儒学独尊地位动摇,答案 B “礼”与“刑”分别对应儒家思想与法家思想。材料大意是:礼与刑罚是互为表 里,相辅相成的。道德教化所不能完成的用刑罚来补
36、充。这反映出当时儒法两家结合加深。 选B。,8.(2013课标,25,4分)自汉至唐,儒学被奉为“周(公)孔之道”,宋代以后儒学多被称作“孔孟 之道”,促成这一变化的是( ) A.宗法血缘制度逐渐瓦解 B.仁政理念深入人心 C.程朱理学成为统治思想 D.陆王心学日益兴起,答案 C 孔子创立的儒学是对周公所创周礼文明的继承和发展,所以自汉至唐,儒学被奉为 “周(公)孔之道”。宋代创立的理学推崇气节、修养,将继承和发展周礼之道、强调“重义 轻利”“养浩然之气”的孟子学说奉为儒家经典之一,所以儒学在宋代以后多被称作“孔孟 之道”,故C项符合题意。,9.(2015山东文综,38,16分)宋代理学是传统
37、儒学的新发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城市与生活 北宋东京(开封)内城平面示意图 材料二 生活与观念,(1)分析说明上述材料所反映的历史现象与宋代理学兴起和发展之间的联系。(10分) (2)若进一步探究宋代理学兴起和发展的原因,你认为还需要补充什么材料?举一例说明。(6 分),答案 (1)城市坊市界限被打破,瓦子等娱乐场所出现,商品经济发展到新水平;社会上出现了 追求奢靡享乐、僭越礼制的现象。 面对社会生活对传统儒家伦理秩序的冲击,儒学家把封建道德伦理上升到“理”的高度,提出 了“存天理,灭人欲”等思想,以“理”来约束人们的行为,进而规范社会秩序。 (2)例:需要补充与佛教、道教发展相关
38、的材料。 理由:佛教和道教的发展使传统儒学面临挑战;为应对挑战,儒学吸收了佛教和道教的部分思 想,获得了新发展。 (若有其他答案,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解析 本题考查宋代理学产生的背景,考查学生论证、阐释历史现象的能力。(1)首先依据材 料信息,概述其所反映的历史现象,再联系宋代理学的主要内容,抓住宋代理学重兴儒学、规范 秩序、突出封建伦理道德等关键点与材料所述现象之间的关系进行论证。(2)属于开放性设 问,言之成理即可。注意表述言简意赅。,10.(2015江苏单科,21,6分)(节选)中华文明灿烂辉煌,对保持国家的稳定和统一发挥了积极作 用。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对于一个旁观者来说,4世
39、纪时世界历史的情况可能是这样:罗马帝国总算历劫而存, 而中华帝国的时代已成为过去。可是中华帝国在罗马帝国已不复存在时最后重新组成。中 华帝国为什么能恢复而罗马帝国却不能,一个原因可能是中国王朝比拜占庭帝国更充分地保 留了帝国的传统。如果皇帝依靠不是按照出身或机遇而是按才干选拔的官僚知识分子行使 权力,那他就会实行公正的道德的统治。中国的文字也比西方的拉丁文和希腊文有着更大的 文化上的连续性。 摘编自费正清中国:传统与变革 材料二 理学家提出“理”作为宇宙万物的本原,它以儒家的礼法、伦理思想为核心,吸收佛 道思想中的精粹,形成了析理精微、论证明确的哲学体系,这是两汉的粗糙儒学所无法比拟 的。理学
40、家以儒家“圣人”为最高境界,充分肯定人的现实生活、道德精神的意义;它摒弃佛 道所宣扬的彼岸世界,不相信灵魂不灭、轮回转世之说,而力求在现实世界中实现崇高的理想, 所以它是一种理性主义的哲学。 马克垚世界文明史,请回答: (2)据材料二,指出理学的积极作用。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儒学由“粗糙”趋向“精微”的原 因。(4分) (3)据上述材料,说明中华文明在传承和发展过程中所体现的基本特质。(2分),答案 (2)作用:引导人们关注现实;有利于培养道德品质。 原因:儒学受到佛道思想的挑战(冲击);复兴儒学的需要(宋明理学家的学术创新)。 (3)特质:延绵不断(尊重传统);兼收并蓄(与时俱进)。,解析 (
41、2)第一小问注意材料二关键信息“充分肯定人的现实生活”。第二小问要结合理学 产生的背景分析。(3)回答时注意要高度概括,能够充分体现中华文明在传承和发展过程中的 特点。,11.(2015重庆文综,14,8分)(节选)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高祖皇帝晚年手敕太子书:“吾遭乱世,当秦禁学,自喜,谓读书无益。洎践祚(及登基) 以来,时方省书,乃使人知作者之意。追思昔所行,多不是吾生不学书,但读书问字而遂知 耳今视汝书,犹不如吾。汝可勤学习。每上疏,宜自书,勿使人也。” 摘自明梅鼎祚编两汉文纪 (1)根据材料一,回答汉高祖对太子的要求及其原因。(6分)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秦禁学”的 具体表现。(
42、2分),答案 (1)勤奋学习;自己写奏章。汉高祖对读书无益的反思。焚书坑儒。,解析 第(1)问据材料一中“汝可勤学习”“每上疏,宜自书”概括汉高祖对太子的要求,据材 料一主旨说明原因;迁移秦朝实行的思想文化方面的措施回答“秦禁学”的具体表现。,12.(2013安徽文综,37,9分)(节选)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二 中国的县志中有丰富的女性资料,它们清楚地表明,妇女的贞节是当地荣誉的象征 对风俗的描述,列女志的前言,甚至许多地方志的编纂体例都清楚地显示,女性贞节是向外部 世界描绘地方道德标准的综合价值观的组成部分。来自长江下游的一些例子很有说服力,其 中有如下描写:“歙称闺门邹鲁(指文教
43、兴盛之地),盖山川清淑之气所独钟,抑亦程朱之教 泽。” 邓小南等中国妇女史读本 (2)依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程朱理学何以对女性贞节作为地方道德标准产生影响。(9分),答案 (2)“二程”把天理和伦理道德直接联系起来,朱熹认为三纲五常就是天理,强调“存天 理,灭人欲”;程朱理学在宋以后成为居于统治地位的官方哲学,并成为地方教化的工具;女性 贞节观是程朱理学的体现,受到地方推崇和不断强化,从而成为地方道德标准。,解析 第(2)问实际考查程朱理学对中国社会生活的影响,要结合程朱理学中关于纲常名教的 内容进行分析。,考点三 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 课标、课标、自主命题省(区、市)卷题组,1.(20
44、16北京文综,16,4分)17世纪来华传教士曾将论语大学等译为拉丁文在欧洲出版, 19世纪中期传教士理雅各又将多部儒家经典译成英文,在西方引起轰动。这表明 ( ) A.儒家思想被西方学者普遍接受 B.中国传统文化在西方引起关注 C.中西文化交流限于传教士之间 D.儒家思想推动了西方政治革命,答案 B 本题考查中国传统文化的世界影响。论语大学等被译为拉丁文,多部儒 家经典被译成英文,在西方引起轰动,表明中国传统文化在西方引起关注,故B项正确。“在西 方引起轰动”不能表明其被西方学者普遍接受,故A项错误;题干所述传教士对中国文化西传 的贡献,不能表明中西文化交流仅限于传教士之间,故C项错误;题干材
45、料没有涉及儒家思想对 西方政治革命的影响,故D项错误。,2.(2016江苏单科,5,3分)明末思想家李贽是一位狂狷之士:他剃光头发留着长须,“儒帽裹僧 头”,穿着亦僧亦儒的怪异服装;他讲学传道,却收女弟子。由此可见,李贽 ( ) A.致力于儒学和佛教的融合 B.认可明代妇女地位的变化 C.力图冲破封建传统的束缚 D.渴望得到超然物外的自由,答案 C 材料中李贽的做法“离经叛道”,说明其力图冲破封建传统的束缚,故选C项。李 贽的做法与致力于儒学和佛教的融合无关,排除A项;“收女弟子”无法说明李贽认可明代妇 女地位的变化,排除B项;李贽的怪异行为无法体现其渴望得到超然物外的自由,排除D项。,3.(
46、2015福建文综,17,4分)顾炎武在日知录中说:“今将静百姓之心,而改其行,必在制民之 产,使之甘其食,美其服,而后教化可行,风俗可善也。”在此,顾炎武强调 ( ) A.培养人才,经世致用 B.弘扬道德,规范言行 C.富足百姓,移风易俗 D.教化民众,静心明志,答案 C 顾炎武认为,要让百姓服从教化,改善风俗,必须先使百姓“甘其食,美其服”,即让 百姓生活富足,故C项正确。,4.(2015天津文综,14,16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孔子极力倡导仁人君子之道。从理想人格的意义讲,孔子所谓的仁人君子不仅应关 切个人自我道德品格修养,具备忠信、孝悌、克己、礼让、好学、知勇、仁恕等诸美德,
47、而且 更应怀抱经世济民的情怀,“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 姓”。 林存光孔子新论 (1)材料一中,孔子心目中的“仁人君子”应具备怎样的品德?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孔子的政治 抱负。(6分) 材料二 君子之为学也,非利己而已也,有明道淑人之心,有拨乱反正之事,知天下之势之何以 流极而至于此,则思起而有以救之。 近世,号为通经者,大都皆口耳之学,无得于心,既无心得,尚安望其致用哉? 顾炎武顾亭林诗文集 (2)材料二中,顾炎武提倡的治学目的是什么?他的学术实践在当时有何意义?(4分) (3)上述两位思想家的主张有何共同点?结合当今时代,谈谈你的认识。(6分),答案 (1
48、)注重个人自我修养;具有经世济民情怀。 改变春秋时期天下大乱的政治局面,主张“克己复礼”,匡正社会秩序。 (2)经世致用(明道救世)。 批判空谈,开朴实学风先河。 (3)强调社会责任感。 社会责任感是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之一,当代青年应该继承和发扬这一传统,肩负起民族 振兴、国家富强的重任。,解析 第(1)问第一小问应注意“不仅而且”提到的两方面内容。第二小问结合所 学简述即可。第(2)问依据材料“明道”“救之”“致用”可知治学目的是经世致用;结合所 学知识回答意义。第(3)问第一小问,结合孔子、顾炎武所处时代及其思想主张进行归纳即可; 第二小问言之有理即可。,教师专用题组 1.(2011课标,26,4分)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中说:“使朝廷之上,闾阎之细(民间百姓),渐摩 濡染,莫不有诗书宽大之气。天子之所是未必是,天子之所非未必非,天子亦遂不敢自为非是, 而公其非是于学校。”与这一论述的精神实质最为接近的是( ) A.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B.民为邦本 C.天下为公 D.民贵君轻,答案 C 题干材料“天子之所是未必是,天子之所非未必非,天子亦遂不敢自为非是,而公其 非是于学校”,体现了黄宗羲反对君主专制的思想,实质上反映了“天下为公”的民主思想,故 答案为C项。A项体现的是民族意识,应排除;B、D两项体现的是民本思想,排除。,2.(2015广东文综,38,6分)(节选)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