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考点一 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和民族工业的兴起,A组 自主命题江苏卷题组,五年高考,1.(2018江苏单科,6,3分)江南制造总局是个十足的封建衙门。管理者是以督办为首的一群大 大小小的官吏。他们对军器制造一窍不通,一切生产技术大权都操纵于洋人手中。有些洋匠 不懂技术,招摇撞骗,因造不出火药,竟称“中国天气异于外国,与造此药不宜”。这表明,洋务 企业 ( ) A.管理体系逐步完善 B.过度依赖西方技术 C.逐渐成为外资企业 D.所雇洋匠皆为外行,答案 B 从材料信息看,江南制造总局属于封建性质的官督商办企业,其生产技术大权被洋 人操纵,甚至出现不懂技术的洋匠招摇撞骗的情况,这表明洋务企业过度依
2、赖西方技术。故选 B项。材料信息反映了洋务企业管理的不合理之处,过度依赖洋匠,排除A项;洋务企业并不是 外资企业,排除C项;材料信息说明个别洋匠属于外行,而非全部,排除D项。 易错警示 本题属于容易题,误选集中于C、D两个选项。误选C项的主要原因是概念不清,不 理解外资企业的内涵。误选D项的主要原因是阅读不细致,犯了以偏概全的错误。本题的答 题情况说明,失分的考生在历史学习中仍停留在机械记忆层面,不能理解重要的历史概念,阅读 能力不强。,2.(2016江苏单科,7,3分)1884年刊行的直隶玉田县志载:“洋舶互市我之需于彼者,至 不可胜数,饮食日用曰洋货者,殆不啻十之五。”又据光绪雄县乡土志:
3、“亚谷城村,居民 多以熬硝或以硫黄蘸促灯为业,自火柴行,而此业渐歇。”综合这些材料,可知这一时期 ( ) A.经营洋货和新产品的店铺增多 B.中国传统的手工业遭到沉重打击 C.洋货的销售在口岸遭到了抵制 D.外来技术的传入促进手工业发展,答案 B 材料中没有涉及“店铺”“口岸”的信息,A、C两项排除;“居民多以熬硝或以硫 黄蘸促灯为业,自火柴行,而此业渐歇”表明中国传统手工业遭到沉重打击,B项正确;“外来技 术的传入促进手工业发展”与材料主旨恰恰相反,D项错误。,知识拓展 晚清时期,随着外国商品的大量涌入,经营进口日用品(洋货)的行业有一定的发展, 原有的杂货店开始兼营洋货。随着进口的扩大,洋
4、货的销售逐步向农村县镇扩展。销售的商 品也由原来的手工业品日益倾向于机器制品,并逐渐包括新兴的民族工业制品。机器制品低 廉的价格和优良的质地,成为对付传统手工业的重炮利器。因此,洋货的涌入不可能给传统手 工业和商业带来好运。,考点二 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1.(2017江苏单科,11,3分)据统计,1948年外国在华投资总额约31.97亿美元,其中美国14.10亿美 元,占总量44.10%,英国11.15亿美元,占总量34.88%,其他国家6.72亿美元,占总量21.02%。由此 可见 ( ) A.英国的国际地位正在迅速地提高 B.日本在投资总额中占有相当比例 C.外国资本已完全掌控中国
5、的经济命脉 D.美国在外国对华投资中处于优势地位,答案 D 本题考查解放战争时期民族工业的发展状况。从1948年外国在华投资的占比情况 来看,美国占44.10%,比例最大,说明美国在外国对华投资中处于优势地位,这与抗战胜利后美 国通过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取得了在华的政治、经济等特权有关,因此D项符合题 意。二战后英国国际地位下降,美国国际地位迅速提高,排除A项;B项说法在材料中无法体现; C项中“完全”的说法太绝对,且与史实不符。,知识拓展 二战结束后,英、法等国都失去了扩大海外投资的能力。在中国的外国资本中,美 国居独霸地位。英国作为老牌资本主义强国,对华资本输出的历史悠久,但与之前相比,数
6、额有 较大幅度的下降,显示出英国资本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力有所减弱。日本对华资本额的变动最 大,1945年日本在华资本额接近70亿美元,大部分被南京国民政府接收,至解放战争时期,日本 在华投资已不复存在。本题主要考查考生的数据分析能力,这一能力的体现建立在考生对基 本史实掌握清楚的基础上。在历史复习过程中,要构建完整细致的知识网络,清晰地掌握基本 史实,学会数据分析方法。,2.(2015江苏单科,8,3分)下表展示了19141920年华商火柴厂的发展情况。,对表中数据的解读正确的是 ( ) A.辛亥革命直接导致了19141915年工业发展 B.火柴进口量的递减影响着华商投资额的递增 C.火柴业发展
7、折射出近代民族工业的某些特征 D.反对“二十一条”推动了1920年的投资高潮,答案 C 辛亥革命的结果与民族工业发展构成因果关系,但辛亥革命发生在1911年,故其不 是导致19141915年工业发展的“直接”原因,A项解读错误;这一时期火柴进口量递减,但华 商火柴厂厂均资本额并没有呈现持续递增的状况,个别年份呈下降态势,B项解读错误;表中数 据显示,1920年出现了投资高潮,但因为反对“二十一条”而掀起的抵制日货、提倡国货运动 发生于1915年,D项解读错误。此表可以反映近代民族工业的某些特征,如资金少、偏重轻工 业等,C项解读正确。,误区警示 本题多数考生误选D项,主要原因是时间概念不清,反
8、对“二十一条”的群众性爱 国运动发生在1915年,对当时民族工业的发展起了促进作用,但与1920年火柴业的投资高潮之 间并无直接的因果联系。识记是一种能力,历史学习离不开必要的记忆,尤其是一些重要的时 间,更要记清记牢。,3.(2018江苏单科,22,14分)20世纪30年代后期,中国在经济上经历了从为全国的抗日战争作准 备向建立战时经济体制的转变。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935年前后,国民政府加强了对四川、云贵等地区的主要工业资源的调查和开发,陆 续将东部沿海地区的军工企业西迁,并停办、调整了一些军工企业,改善设备,统一制式,增加 生产。政府还进一步整修旧公路,修筑新公路,开辟航空线。19
9、36年通过的1937年度军费预算, 在普通军费预算4.12亿元的基础上,增加了国防建设专款2.22亿元,使整个国防预算达到6.34亿 元。总之,国民政府的抗战准备,在一定程度上为以后的全国抗战创造了有利条件。 材料二 全国抗战开始后,国民政府开始实行平时经济向战时经济转轨。从1938年起,国民政 府对庞杂的经济行政机构进行大规模调整,把所有经济机构都定位于为战争服务,逐步使经济 行政机构集中归行政院管辖。各主要经济管理部门出台了一系列经济统制措施。与此同时, 政府组织和支持东部沿海地区的一批军工企业和民营企业内迁。截止到1938年底,迁到大后 方的工厂达304家。这一大规模的内迁被誉为中国实业
10、界的壮举。 以上材料摘编自支绍曾主编中国抗日战争史,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概括国民政府在经济上为抗战所作的准备。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当时的历史背 景。(6分) (2)据材料二,指出国民政府为抗战所采取的新的经济举措。(3分) (3)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抗战时期国民政府采取的经济举措所带来的影响。(5分),答案 答案要点: (1)准备:发展内地军工企业;改善交通;增加国防建设费用。 背景:日本发动局部侵华战争;抗日救亡运动兴起;国民经济建设运动的开展。 (2)举措:建立统一的经济管理体制;实行统制经济政策;支持民营企业内迁。 (3)影响:提供了长期抗战的经济支持;促进了西南地
11、区的开发;改变了全国工业的布局;造成了 官僚资本的膨胀;阻碍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解析 (1)第一小问,直接归纳材料要点作答即可。第二小问,可从日本侵华、中国抗战及国民 政府的重大举措等方面归纳。 (2)提取材料关键信息并加以概括即可。 (3)作答时应从积极和消极两个角度思考。积极方面要从对抗战、地区开发、工业布局的影 响等角度分析,消极方面要从官僚资本的膨胀及对民族资本主义的压制等方面分析。,命题评审 本题难度较大,5.62%的考生得0分,得6分的考生人数最多。第(2)问,经济角度的国 民经济建设运动只有极少数考生能够答到,说明通史思维缺乏,并且对历史的时序、基本概念 的准确性模糊。第(3
12、)问共5分,需要多角度思考问题,但多数只能从抗战的角度进行分析,难以 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联系到西部开发、工业布局和官僚资本等知识作答,导致本问得分 多数在01分。,考点三 民族工业在中国近代历史发展进程中的地位,1.(2019江苏单科,10,3分)民国时期,有学者认为,“在发展过程中,为着帝国主义间,彼此有矛盾, 所以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有某限度的蓬勃,但总不能蓬勃到可以脱离半殖民地的地位”。在他 看来 ( ) A.民族资本主义在当时的中国没有发展空间 B.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依赖于帝国主义间矛盾 C.民族独立以民族资本主义蓬勃发展为前提 D.民族资本主义蓬勃发展以民族独立为前提,答案 D 本题
13、考查民国时期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考查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 运用知识的能力。试题以民国时期的学者观点为背景材料,考查历史解释素养,引导学生认同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历史的必然。 材料“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有某限度的蓬勃,但总不能蓬勃到可以脱离半殖民地的地位”表明 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民族资本主义难以独立发展,只有取得民族独立,民族资本主义 才能更好地发展,C项错误,D项正确;民族资本主义在当时的中国没有发展空间与“有某限度 的蓬勃”不符,A项错误;B项是对材料的片面理解,排除。,2.(2017江苏单科,9,3分)中国的近代高等教育从无到有,逐步发展。依据
14、下图(局部)可以推断: 影响高等学校分布的主要因素是 ( ) A.经济政治 B.文化传统 C.人口密度 D.地理环境,答案 A 读图可知,1936年时,我国专科以上学校主要分布在华北、华东和东南沿海一带的 重点城市,在广大的内地和西部地区,高校较少,导致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是华北、华东和东南 沿海一带的重点城市经济较发达、政治地位重要,故A项符合题意。山东、湖南等地有良好 的文化传统,但高校数量并不多,B项错误;湖南、河南等地人口密度较大,但高校数量较少,C项 错误;北京(北平)和南京、江苏和山西等高校较多的地区,在地理环境上差异很大,D项错误。,误区警示 本题考生失分的主要原因有两个:一是读图
15、能力较差,不能从地图中看出东部地区 的高等学校明显多于西部地区,尤其是集中在长江中下游和京津两个地区。二是没有掌握唯 物史观,不清楚经济、政治对教育的发展起决定性作用。结合相关的教材知识可知,从洋务派 兴办新式学堂到北京大学的改革,近代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与政权更迭、政治运动以及民族 工业的发展等因素密切相关。尽管文化传统、人口分布、地理位置和环境也会影响高等学 校的分布,但它们都属于次要因素。在诸因素中起决定作用的只能是经济、政治因素。,考点一 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和民族工业的兴起,B组 统一命题、省(区、市)卷题组,1.(2019课标,28,4分) 川沙县部分名人简历表,上表是19世纪末2
16、0世纪初毗邻上海的川沙县部分名人的简历,说明当时国内 ( ) A.科举取士转向选拔实务人才 B.传统社会结构受到冲击 C.儒家的义利观念被抛弃 D.新式工业在经济中居于主导,答案 B 本题以士人从事实业为切入点,考查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通过列举部分名 人的出身和从业信息,考查学生完整准确理解材料、描述和解释历史现象的能力,体现史料实 证和历史解释素养,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发展和生产生活。 材料表明,士人参与或创办实业,突破了传统“士农工商”的观念,说明传统社会结构受到冲 击,故B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士人从业的变化,不是科举取士选拔方向的变化,A项错误;有士 人投身实业并不能说明儒家传统义利观念
17、被抛弃,C项错误;材料体现了当时国内新式工业的 发展,但在经济中居主导地位的依然是小农经济,D项错误。 解题指导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围绕“士人从事实业”这一有效信息,联系传统社会结构的特 征进行分析。,2.(2017课标,28,4分)开平煤矿正式投产时,土煤在国内从一个通商口岸装船到另一个通商口 岸卸货,须缴纳出口税和复进口税,每吨税金达1两以上,比洋煤进口税多20余倍。李鸿章奏准 开平所产之煤出口税每吨减为1钱。这一举措( ) A.增强了洋务派兴办矿业的信心 B.加强了对开平煤矿的管理 C.摆脱了列强对煤矿业的控制 D.保证了煤矿业稳健发展,答案 A 从材料信息可知,开平煤矿正式投产时每吨土煤
18、缴税比洋煤多20余倍,后经李鸿章 奏准减少10多倍,税收的大幅减少增强了洋务派兴办矿业的信心,故选A项。材料无法体现对 开平煤矿的管理,排除B项;减轻税收无法说明近代中国摆脱了列强对煤矿业的控制,在当时情 况下此举不可能保证煤矿业稳健发展,故C、D两项错误。,3.(2017课标,28,4分)1879年以前,福州船政局所造之船均“派拨各省,并不索取原价分文”; 此后造船所用材料费由用船一方拨付,采取“协造”方式生产。这种变化反映了 ( ) A.军用工业由官办转为商办 B.“协造”意在缓解经费压力 C.军工产品市场化趋势明显 D.近代轮船制造业走出困境,答案 B 本题以洋务企业福州船政局采取“协造
19、”方式生产作为背景材料,考查学生理解 历史事实、分析历史结论的能力。福州船政局创办之时,所需经费完全由政府拨付,因此所造 之船完全免费派拨给各省使用。随着政府投入的减少,福州船政局的资金出现严重困难,不得 不让用船一方承担一定的费用,这才产生了“协造”这一生产方式,据此分析B项正确。当时, 军用工业仍然以官办为主,故A项错误。当时,军工产品依然是直接供应国家军队,市场化趋势 并不明显,故C项错误。当时,近代轮船制造业面临着资金短缺、技术落后等一系列困难,并没 有走出困境,故D项错误。,4.(2017课标,28,4分)1897年,有人指出:“中国创行西法已数十年,皆属皮毛,空言无补。至今 两年来
20、,忽大为变动,如邮政、银行、铁路,直见施行,今天津亦有小轮,风气之开,人力诚难阻隔 也。”产生上述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 A.维新变法运动迅速兴起 B.政府大力扶持官督商办企业 C.列强对华资本输出减少 D.政府放宽了兴办实业的限制,答案 D 本题以19世纪末中国社会出现的现象为切入点,旨在考查考生在全面解读材料的 基础上正确解释历史现象的能力。材料表明,甲午战争以后,中国出现了兴办实业的高潮,近代 工业得到了较快发展,这得益于政府放宽了兴办实业的限制,故D项正确。这一时期,维新变法 运动还没有上升到政府政策的层面,其影响力有限,A项错误;政府对官督商办企业大力扶持是 在洋务运动时期,甲午战
21、败标志着洋务运动的破产,B项错误;甲午战争以后,列强对华资本输出 大大增加,C项错误。,5.(2015课标,28,4分)1852年,一位在华英国人在报告中称,英国商人运往伦敦的中国生丝是 以“无用的”曼彻斯特上等棉布包装的。而在此之前,用于包装的主要是中国产的土布。包 装布的这种变化反映了当时 ( ) A.中国的土布质量粗糙 B.英国棉布价格更具优势 C.中国生丝在英国畅销 D.英国棉布在中国滞销,答案 D 1852年时,尽管东南沿海地区自然经济逐渐解体,但在广大的中国农村,自然经济对 西方工业品仍有顽强的抵制力,这导致西方工业品很难在中国销售。由材料信息可知,英国曼 彻斯特上等棉布在中国被认
22、为是“无用的”、被在华英国商人当作生丝包装布使用,说明英 国棉布在中国滞销,故选D项。B项在题干材料中无从反映。A、C两项与题干材料表达的意 思不符。,6.(2015浙江文综,18,4分)有学者认为,徽商胡雪岩“垄断蚕丝,冀获暴利。此既为出口大宗,适 光绪九年(1883年)外国丝市不振,洋商不购,而胡氏存货山积,悉归腐敝。由是尽丧其资,波及全 国,钱庄分设各地者,纷纷倒闭,而胡氏一蹶不振”。在该学者看来,胡雪岩破产的主要原因是 ( ) A.没有投资近代工矿企业 B.买办商人势力的恶性竞争 C.金融业形势发生了变化 D.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影响,答案 D 题干材料表明,1883年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低
23、迷不振,导致胡雪岩囤积的大量生丝无 法销售出去,并最终破产,故答案为D。其他选项与材料信息无关。,考点二 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1.(2016课标,30,4分)抗战胜利后,国民政府将日伪纺织企业合并,成立了国有的中纺公司。 政府高层解释称,商民在抗战之后,对于所接收之敌伪纱厂,“即便有人承购,事实上仍需由政 府予以维持,等于仍由政府自行拨款接办,国库并不因出售纱厂而有大量之收入”。这反映了 此时期 ( ) A.政府试图缓解民族工业困境 B.国家实行对轻纺工业的统制 C.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开始衰落 D.政府在经济中主导地位加强,答案 D 从题干中“成立了国有的中纺公司”“事实上仍需由政府予以
24、维持”等关键信 息,可知抗战胜利后,国民政府在经济中的主导地位逐渐加强,故选D项。A项题干材料未体现, 排除;仅从成立了国有的中纺公司一件事不能说明国家实行对轻纺工业的统制,故B项以偏概 全;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开始衰落是在抗日战争时期,排除C项。,2.(2016课标,30,4分)右图是1932年出产的一款 火柴上的图案。据此可知,当时中国 ( ) A.民族火柴工业举步维艰 B.新的营销方式得到采用 C.开始兴起实业救国思潮 D.全国抗日救亡运动高涨,答案 D 1932年时日本已经发动了侵华的“九一八事变”,图案中的“振我中华”“挽回 利权”“抗敌”等信息表明此时中国掀起了全国性的抗日救亡运动,故
25、应选D项。1932年正 处于民族工业的快速发展时期,材料信息也不能反映出民族火柴工业举步维艰,排除A项;材料 信息也不足以体现新的营销方式,排除B项;实业救国思潮早在甲午战后就已经兴起,排除C项。,3.(2015山东文综,17,4分)下图是英、德、俄、日四国中的某一国在中国出口贸易总额中所占 比重(%)变化示意图。这一国家是 ( ) A.英国 B.德国 C.俄国 D.日本,答案 D 示意图显示,1881年后,该国在中国出口贸易总额中所占比重迅速增长,尤其是在19 111921年增长更加迅猛,这体现的是日本在明治维新后发展为资本主义强国、大肆侵华并 对中国进行大量商品输出的情况,故D项符合题意。
26、受第一次世界大战影响,英、德、俄三国 在战争期间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这与示意图不符,A、B、C三项错误。,考点三 民族工业在中国近代历史发展进程中的地位 (2015重庆文综,13,18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盛宣怀(18441916),江苏武进人。从1870年开始充当李鸿章幕僚,创办了一系列实 业与教育事业。1896年,他将自办银行的见解向清廷作了系统的表述:“银行昉(开始)于泰西, 其大旨在流通一国之货财,以应上下之求给。立法既善于中国之票号、钱庄,而国家任保护,权 利无旁挠,故能维持不敝。各国通商以来,华人不知务此,英、法、德、俄、日本之银行乃 推行来华,攘我大利商务枢机
27、所系,现又举办铁路,造端宏大,非急设中国银行,无以通华商 之气脉,杜洋商之挟持。” 摘编自谢俊美编中国通商银行 材料二 1897年5月27日,经过盛宣怀一段时间的筹备,中国自办的第一家银行中国通商 银行在上海正式成立。银行股份全属华股,总董全是华人,其构成不是封建官僚就是买办商人, 实行“权归总董,利归股商”。它的内部章则制度完全仿照英商汇丰银行章程来拟订,用洋人 为大班,掌握业务经营上的实权。它以上海总行为中心,积极开展业务。,摘编自中国人民银行上海市分行金融研究室编 中国第一家银行中国通商银行的初创时期 (1)19世纪中后期中国与世界的经济联系日益密切。根据所学知识,指出当时世界经济的基本
28、 状况。(4分) (2)根据材料一,归纳盛宣怀提出的中国自办银行的理由。(6分) (3)根据材料二,指出中国通商银行初创时期放款的重点领域。(2分)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该 行在重点领域放款所起的作用,(4分)指出该行在初创时期存在的不足。(2分),中国通商银行(上海总行)各类放款占其放款总额百分比,答案 (1)工业革命和科技革命深入开展;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基本形成。 (2)银行比中国传统金融机构优越;有利于促进铁路建设等事业的发展;有利于抵制洋商独揽中 国银行利权。 (3)民族工商业及交通业。推动了民族工商业及交通运输业的发展;促进了中国经济的近代 化。在经营管理上依赖洋人,没有完全摆脱列强的控
29、制。,解析 第(1)问紧扣“19世纪中后期”,迁移两次工业革命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基本形成的 相关知识回答当时世界经济的基本状况。第(2)问据材料一信息从银行与票号、钱庄之比较, 自办银行之积极影响角度归纳。第(3)问第一小问据材料二中表格信息判断放款的重点领域; 第二小问从对民族工业、经济近代化产生的影响角度分析其主要作用;第三小问据材料二中 “内部章则制度完全仿照英商汇丰银行章程来拟订”“用洋人掌握实权”等信息 归纳。,考点一 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和民族工业的兴起,C组 教师专用题组,1.(2014江苏单科,7,3分)在20世纪20年代浙江上虞县的下管村,“生产上它是一个农业社会, 下管
30、人除粮食和菜蔬肉类等还能自给自足,并有毛竹和茶叶等山货可以外销外,日常生活的 工业品,几乎全是外来的洋货。除了制造和修理农具和家具的一些手工业外,家庭纺 织业等已被淘汰殆尽”。据此可知,近代以来下管村自然经济瓦解的征象是( ) A.毛竹和茶叶等山货的外销 B.农具等制造业和修理业的存在 C.粮食和菜蔬肉类等的生产 D.纺织和部分土产加工业的淘汰,答案 D 自然经济瓦解的征象是“耕”与“织”的分离、“纺”与“织”的分离,由题干 材料中“日常生活的工业品,几乎全是外来的洋货”“家庭纺织业等已被淘汰殆尽”等 信息可知D项正确。A项只是自然经济瓦解的部分征象;解读题干信息可知B、C两项不是自 然经济瓦
31、解的征象。,2.(2019北京文综,16,4分)为下表选取表名,最恰当的是 ( ),A.京津冀地区晚清民族企业简表 B.北京近代民族企业简表 C.洋务运动时期北方企业简表 D.近代民族资本主义企业简表,答案 A 本题考查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与民族工业的兴起及初步发展,以表格型材料 为载体考查学生对有效信息进行完整、准确解读的能力,体现的核心素养为时空观念和史料 实证。本题有助于学生形成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和正确的民族观,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从地理位置上看,表格中开滦唐山煤矿位于河北,北洋水师大沽船坞与北洋银元局均位于天津, 京师自来水公司位于北京;从建立时间与企业性质上看,表格中四个企业
32、均属于晚清时期建立 的民族企业。故A项正确。这些企业只有京师自来水公司位于北京,故B项错误。北洋银元局 和京师自来水公司建立时,洋务运动已破产,故C项错误。这四个企业属于官办企业,不属于近 代民族资本主义企业,故D项错误。,3.(2016课标,29,4分)甲午中日战争爆发前夕,有些西方人士认为中国拥有一定的军备优势, “毫无疑问的是日本必然最后被彻底粉碎”。他们做出上述判断的主要依据应是,中国( ) A.已完成对军队的西式改革 B.集权制度有利于作战指挥 C.近代化努力收到较大成效 D.能获得更广泛的外部援助,答案 C 材料强调甲午中日战争爆发前夕,中国拥有军备优势,这与洋务运动兴办军事企 业
33、、编练海军、举办民用工业和新式教育,多方面推进近代化并取得明显成效有关,故C项正 确。当时中国军队的西式改革主要体现在海军建设上,远未完成对军队的西式改革,A项错误; B项中“集权制度”与题干材料中“军备优势”的叙述不符,排除;当时中国是西方侵略的主 要对象之一,不会获得更广泛的外部援助,D项错误。,4.(2016课标,28,4分)19世纪中期以后,中国市场上的洋货日益增多,火柴、洋布等用品“虽 穷乡僻壤,求之于市,必有所供”。这种状况表明 ( ) A.中国关税主权开始丧失 B.商品经济基本取代自然经济 C.民众生活与世界市场联系日趋密切 D.中国市场由被动开放转为主动开放,答案 C 材料表明
34、,19世纪中期以后,西方生活日用品越来越广泛地进入中国市场,说明民众 生活与世界市场联系日趋密切,故C项正确。中国开始丧失关税主权的标志是南京条约 中协定关税,A项错误;中国近代商品经济虽然有所发展,但始终未取代自然经济的统治地位,B 项错误;D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5.(2014山东文综,17,4分)19世纪60年代,江浙地区出现了“蚕事乍毕丝事起,乡农卖丝争赴市 番舶来银百万计,中国商人皆若狂遂使家家置纺车,无复有心种菽粟”的现象。它反 映出 ( ) A.资本输出成为列强侵华的主要手段 B.开埠通商促进了江浙地区民族工业的发展 C.中国对外贸易由入超变为出超 D.市场扩大刺激了江浙地区丝织
35、业发展,答案 D 根据材料信息“19世纪60年代”“番舶来银”可知,鸦片战争后,丝织品的国外市 场扩大;由“商人皆若狂”“家家置纺车”可知,市场扩大刺激了江浙地区丝织业的发展。故 D项正确。材料反映的不是民族工业的发展,排除B项。资本输出成为列强侵华的主要手段、 中国对外贸易由入超变为出超均与中国19世纪60年代的史实不符,A、C两项错误。,6.(2014大纲全国,16,4分)晚清一著名人士提出,“机器厂可兴作业,小轮舟可便通达,今各省皆 为厉禁徒使洋货流行”,建议“宜纵民为之,并加保护”。这种主张被正式推行是在( ) A.19世纪70年代 B.19世纪80年代 C.19世纪90年代 D.20
36、世纪20年代,答案 C 从材料信息看,该人士主张兴办工厂和航运事业,鼓励并主张保护民间参与以分洋 商之利。联系所学可知,甲午中日战争后,清政府为扩大税源,鼓励民间办厂,因此出现了民间 办厂的浪潮,所以该主张被正式推行是在19世纪90年代,故选C项。,7.(2014课标,28,4分)据研究,1853年,印度人均消费英国棉纱、棉布9.09便士,而中国是0.94便 士。这反映出当时中国( ) A.经济受到鸦片战争的破坏 B.实行保护本国经济的政策 C.经济的发展水平低于印度 D.传统的小农经济根深蒂固,答案 D 从材料信息看,19世纪中期,中国人均消费英国棉纱、棉布远远低于印度,出现此现 象的主要原
37、因是中国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对西方工业品有顽强的抵制力,故D项正确。A项与 材料主旨不符;鸦片战争后,中国国门洞开,开始丧失关税自主权,故B项与史实不符;1853年,中 国经济的发展水平并不低于印度,C项与史实不符。,8.(2014浙江文综,15,4分)清末某官员谈到铁路修建时说:“内开未尽之地宝,外收已亏之利 权。是铁路之利,首在利民,民之利既见,而国之利因之。利国之大端,则征兵转饷是矣。”这 一言论的含义是 ( ) A.“求富”“自强” B.“师夷长技” C.“中体西用” D.“民生主义”,答案 A 根据题干材料信息“铁路之利,首在利民,民之利既见,而国之利因之”可知,铁路修 建可使百姓、国
38、家从中获利,这体现了“求富”的思想;从“利国之大端,则征兵转饷是矣”可 以得出“自强”的思想。故A项正确。“师夷长技”“中体西用”这些思想主要指学习西方 先进技术,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B、C两项错误。“民生主义”属于孙中山的三民主义,显然 不符合题意,D项可排除。,9.(2013北京文综,18,4分)1893年,有位官员上奏朝廷说:“近来体察沿海各口商务情形,洋纱一 项进口日多,较洋布行销尤广。江、皖、川、楚等省,或有难销洋布之区,更无不用洋纱之 地。”由此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 ) A.洋纱洋布主要在通商口岸使用 B.进口洋布在中国销售市场萎缩 C.长江流域传统织布业逐渐消失 D.民族织布业大
39、量使用进口洋纱,答案 D 材料反映出洋纱行销甚广,南方各省几乎没有不使用洋纱的地区,故D项分析正 确。A项洋纱洋布并不是主要在通商口岸使用,B项完全曲解了材料的意思,C项内容在材料中 无从体现。,10.(2019课标,41,15分)(节选)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清康熙时解除海禁,在广东、福建、浙江、江苏设立四处海关,管理对外贸易。海关 设置后即制定税则,不分进出口,往来贸易统一征税,包括正税和杂税,税率总计10%左右。乾 隆时期对浙海关税率提高两倍,试图“寓禁于征”,但效果不显著,之后实行粤海关一口通商。 摘编自韦庆远、叶显恩主编清代全史等 材料二 1843年,五口通商章程及海关税
40、则规定,进出口货物按值百抽五交纳关税。根据 这个税则,一些主要进口货物的税率较原来粤海关实征的税率大幅降低,出口税率一般也比过 去降低。此后,列强利用协定关税权,一再压低中国进口税率,使其长期低于出口税率。 摘编自许涤新、吴承明主编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等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代海关税率的变化,并简析其原因。(15分),答案 (1)变化:从不区分进口税率与出口税率,到区分进口税率和出口税率,并且出口税率高 于进口税率;晚清海关税率较鸦片战争前降低。 原因:清代中前期限制中外贸易,鸦片战争后国门被打开;协定关税,海关主权丧失;列强向中国 倾销商品。,解析 (1)第一小问,据材料
41、一中“海关设置后即制定税则,不分进出口”和材料二中“出口税 率”“进口税率”的相关信息进行比较,得出变化;据材料二中“一再压低中国进口税率”并 结合所学得出,协定关税后海关税率降低。第二小问,联系清朝实行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鸦片 战争后列强对华经济侵略等知识回答。,11.(2018课标,42,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889年,两广总督张之洞从英国预购炼铁机炉,有人提醒先要确定煤、铁质地才能配置 合适的机炉,张之洞认为不必“先觅煤、铁而后购机炉”。张之洞调任湖广总督,购得大冶铁 矿,开始筹建汉阳铁厂,由于找不到合适的煤,耗费六年时间和巨资,仍未能炼出合格的钢铁。 盛宣怀接手后,
42、招商股银200万两,并开办萍乡煤矿,但由于原来定购的机炉不适用,依然未能炼 出好钢,只得贷款改装设备,才获得成功。通过克服种种困难,汉阳铁厂成为中国第一家大型的 近代化钢铁企业。1949年后收归国有。 摘编自陈真等编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等 材料提供了一个中国近代企业发展的案例,蕴含了现代化的诸多启示。从材料中提炼一个启 示,并结合所学的中国近现代史知识予以说明。(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言之成理。),答案 示例一: 启示:现代化建设是一个不断探索的过程。 说明:中国现代化的早期探索充满了艰辛与曲折。19 世纪60 年代,面对落后的现实,洋务派提 出“自强”口号,创办军事企业,但在创办过程中面临
43、设备落后、人才缺乏、原材料短缺等问 题。通过不断探索,创办民用工业和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突破顽固势力的阻挠,建立起一批 近代化的工业企业。 示例二: 启示:市场、资金、技术与资源的有效配置是工业化成功之路。 说明:在张之洞创办的汉阳铁厂陷入困境之际,盛宣怀接手经营后,他采用市场经济手段,募集 资金,解决资源问题,并有效改进技术,最终使汉阳铁厂发展成为中国第一家近代化钢铁企业, 为中国近代化作出重大贡献。 20 世纪70 年代末开始,我国逐步摆脱计划经济体制的束缚,发挥市场功能,吸收外资,引进技术, 利用国内各种资源,使经济建设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 结论:综上所述,市场、资金、技术与资源的有效
44、配置,是工业化发展必须遵循的经济规律。,示例三: 启示:官商不分的体制阻碍中国近代化进程。 说明:洋务运动中,洋务派创办的官办企业隶属总督、巡抚,形同官僚衙门,导致官商不分、政 企不分。企业经营管理上存在官僚主义作风,在汉阳铁厂的筹建过程中,存在设备购置盲目、 选址不当导致生产成本提高等问题,投产六年后企业濒临破产。由此可见,产生于半殖民地半 封建社会的洋务企业,官商不分的体制是问题和弊端的根源。洋务派实现工业化、富国强兵 的目的,最终幻灭。 南京国民政府统治时期,四大家族凭借掌握国家政权,垄断国家经济命脉,形成官僚资本,官商 结合,阻碍民族工业发展和近代化进程。 结论:在旧中国,官商不分的体
45、制,成为中国经济近代化的重要阻碍因素。,解析 本题为开放性试题,要求从材料中提炼启示并加以说明。首先要从材料所述现象中总 结出自己从中获得的启示,注意启示一定要深刻。既可以从经验的角度谈启示,也可以从教训 的角度来谈。然后运用典型史实论证说明提炼出来的启示,注意论证要充分,做到史论结合,有 理有据。 命题立意 现代化是中国人民艰苦奋斗一百多年仍在进行的伟大事业,今天,中国的社会主义 现代化建设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前景更加辉煌。中国现代化要追溯到内忧外患的近 代。两次鸦片战争的惨败沉痛地告诉我们:落后就要挨打。为了免遭外国列强的侵略和欺凌, 中国必须富强,而富强只能走现代化之路。现代化是历
46、史交给中国人民的任务。19世纪609 0年代的洋务运动以自强、求富为目标,开启了中国的现代化(近代化)最早历程,汉阳铁厂在洋 务企业中具有代表性。这是本题的立意所在。 本题材料讲述了一个非常著名的洋务企业汉阳铁厂的建立、生产的曲折过程,在当时众 多的洋务企业中具有代表性。这个过程的细节可以以小见大,反射出许多耐人思考的中国现 代化道路的经验、教训,即历史的启示,这些历史的启示至今仍有现实意义。以史为鉴是本题 的另一个立意。,12.(2017课标,41,15分)(节选)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雍正时期,各地奏请开矿,清廷经常以“开矿聚集亡命,为地方隐忧”为由,下达“严 行封禁”“永远封
47、禁”等命令;对一批朝廷获利甚多的矿产,则由朝廷和地方官府严加控制。 1872年,李鸿章在一份奏折中指出,上海各工厂“日需外洋煤铁”极多,“可忧孰甚”。他建议 清政府“设法劝导官督商办,但借用洋器洋法,而不准洋人代办于富国强兵之计殊有关 系”。清政府采纳李鸿章建议,决定先在部分地区试办“开采煤铁事宜”。 摘编自戴逸主编简明清史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清政府在雍正年间与19世纪70年代矿业政策的差异及原 因。(15分),答案 (1)差异: 雍正年间:限制开矿,政府垄断。 19世纪70年代:允许开矿,官督商办。 原因: 雍正年间:推行重农抑商政策;清廷认为开矿影响社会稳定;政府谋取矿
48、利。 19世纪70年代:列强的经济侵略;洋务运动的推动;煤铁等关系到国防、民生,需求很大。,解析 (1)第一小问,从政府政策、开采方式等方面概括;第二小问,雍正年间,从当时主导性经 济政策、开矿对社会稳定的影响、政府利益等方面分析;19世纪70年代,从外部环境、洋务运 动、对矿产资源的需求等方面归纳。,13.(2016天津文综,14,6分)(节选)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二 近代中国大城市主要兴起于沿海和条约口岸。这些地方外资集中,进出口贸易繁忙, 政府又开展了自强运动,使得更多的中国商人移居那里,同时,失去生计的农民也来到城市寻找 工作。这样,越来越多的沿海和条约口岸成为中国金融、工商业和
49、人口集中之地,如上海、南 京、广州、汉口、天津都发展成为相当规模和拥有一定财富的中心城市。 摘编自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2)依据材料二,概括近代中国大城市发展的原因,并指出其时代背景。(6分),答案 (2)沿海和条约口岸贸易繁忙;政府的自强运动(洋务运动)。 西方势力侵入,中国开始近代化进程。,解析 (2)直接提取材料信息,从沿海和条约口岸进出口贸易繁忙、政府开展自强运动等方面 回答第一小问。结合19世纪中期中国社会状况回答第二小问。,14.(2014广东文综,38,8分)(节选)对同一史实,不同史料可能有不同反映,探究历史应注意史料 的适用性和局限性。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自道光年间,大开海禁,西人之工于牟利者,接踵而来,操贸易之权,逐锥刀之利,民间生 计,皆为其所夺自洋布洋纱入口,土布销场遂滞,纺绩稀少,机轴之声几欲断矣。 盛世危言 材料二 (20世纪初)所食者率皆本地所树之粟,所衣者率皆本地所出之棉,男耕女织,终岁勤劳, 常见农民自顶至踵所用衣、袜、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