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山东高考生物复习练习课件专题16 生物的进化.pptx

上传人(卖家):小豆芽 文档编号:359362 上传时间:2020-03-12 格式:PPTX 页数:40 大小:43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0年山东高考生物复习练习课件专题16 生物的进化.pptx_第1页
第1页 / 共40页
2020年山东高考生物复习练习课件专题16 生物的进化.pptx_第2页
第2页 / 共40页
2020年山东高考生物复习练习课件专题16 生物的进化.pptx_第3页
第3页 / 共40页
2020年山东高考生物复习练习课件专题16 生物的进化.pptx_第4页
第4页 / 共40页
2020年山东高考生物复习练习课件专题16 生物的进化.pptx_第5页
第5页 / 共4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A组 山东省卷、课标卷题组,五年高考,考点1 生物进化与物种的形成 (2015课标全国,32,9分)假设某果蝇种群中雌雄个体数目相等,且对于A和a这对等位基因来 说只有Aa一种基因型。回答下列问题: (1)若不考虑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则该果蝇种群中A基因频率a基因频率为 。理 论上,该果蝇种群随机交配产生的第一代中AA、Aa和aa的数量比为 ,A基因频率为 。 (2)若该果蝇种群随机交配的实验结果是第一代中只有Aa和aa两种基因型,且比例为21,则对 该结果最合理的解释是 。根据这一解释,第一代再随机交配,第二代 中Aa和aa基因型个体数量的比例应为 。,答案 (1)11 121 0.5 (

2、2)A基因纯合致死 11,解析 本题综合考查了基因频率、基因型频率与基因分离定律的关系。(1)在不考虑基因突 变和染色体变异的情况下,对于只有一种基因型Aa且雌雄个体数目相等的果蝇群体而言,A基 因频率a基因频率=11。从理论上分析,Aa随机交配相当于Aa自交,故产生的第一代中 AA、Aa、aa的数量比应为121,A基因频率为0.5。(2)依据上述分析,若产生第一代中不是 1AA2Aa1aa,而是2Aa1aa,则可推知,该群体存在显性纯合子(AA)致死现象。由第一代 的基因型及比例可计算A、a所占比例为A=1/3,a=2/3,故第二代中Aa和aa基因型个体数量的比 例为(21/32/3)(2/

3、32/3)=11。 素养解读 本题通过基因频率的相关计算考查科学思维中的演绎与推理能力。 知识拓展 致死基因会导致异常分离比。若Aa自交后代隐性纯合致死,则AaAA=21(只 有一种表现型);若Aa自交后代显性纯合致死,则Aaaa=21;但若A基因使雄配子死亡,则Aa 自交时,只能产生一种成活的a雄配子,A和a两种雌配子,形成的后代有两种基因型,即Aaaa= 11。,考点2 共同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 (2018课标全国,29,10分)回答下列问题: (1)大自然中,猎物可通过快速奔跑来逃脱被捕食,而捕食者则通过更快速的奔跑来获得捕食猎 物的机会,猎物和捕食者的每一点进步都会促进对方发生改变,

4、这种现象在生态学上称为 。 (2)根据生态学家斯坦利的“收割理论”,食性广捕食者的存在有利于增加物种多样性,在这个 过程中,捕食者使物种多样性增加的方式是 。 (3)太阳能进入生态系统的主要过程是 。分解者 通过 来获得生命活动所需的能量。,答案 (1)协同进化(或答共同进化) (2)捕食者往往捕食个体数量多的物种,为其他物种的生存提供机会 (3)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将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储存在有机物中 呼吸作用将动植物遗体 和动物排遗物中的有机物分解,解析 本题考查生物共同进化等相关知识。(1)大自然中猎物与捕食者在逃脱被捕食和捕食 过程中相互选择,共同进化。(2)根据“收割理论”分析:食性广

5、捕食者往往捕食个体数量多的 物种,这样就会避免出现一种或少数几种生物在生态系统中占绝对优势的局面,食性广捕食者 的存在有利于增加物种多样性。(3)太阳能主要通过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过程进入生态系统, 分解者通过呼吸作用分解有机物来获得能量,满足生命活动的需要。 素养解读 本题通过猎物和捕食者的关系考查生命观念中的进化与适应观。 知识归纳 从不同角度理解共同进化 共同进化指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共同进化 可以通过不同生物间的种间互助(如某种长有细长花距的兰花与生有细长口器的蛾)或种间斗 争(如猎豹与斑马)实现。,B组 课标卷、其他自主命题省(区、市)卷题组,考

6、点1 生物进化与物种的形成,1.(2019天津理综,6,6分)囊鼠的体毛深色(D)对浅色(d)为显性,若毛色与环境差异大则易被天敌 捕食。调查不同区域囊鼠深色表现型频率,检测并计算基因频率,结果如图。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 A.深色囊鼠与浅色囊鼠在不同区域的分布现状受自然选择影响 B.与浅色岩P区相比,深色熔岩床区囊鼠的杂合体频率低 C.浅色岩Q区的深色囊鼠的基因型为DD、Dd D.与浅色岩Q区相比,浅色岩P区囊鼠的隐性纯合体频率高,答案 B 本题借助基因频率的计算,考查考生通过分析与综合的方法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 行解释、推理和判断的能力;试题中对基因频率与分离定律的考查,体现了科学思维素

7、养中的 分析与推断要素。 图中深色囊鼠与浅色囊鼠在不同区域的分布现状是自然选择的结果,A正确;d的基因频率= Dd的基因型频率+dd的基因型频率,因此,Dd的基因型频率=2(d的基因频率-dd的基因型频 率),深色熔岩床区囊鼠的杂合体频率为0.3-(1-0.95)2=0.50,浅色岩P区囊鼠的杂合体频率为 0.9-(1-0.18)2=0.16,B错误;囊鼠的深色(D)对浅色(d)为显性,浅色岩Q区囊鼠种群中D、d基 因同时存在,故深色囊鼠的基因型为DD、Dd,C正确;浅色岩P区囊鼠的隐性纯合体基因型频率 为1-0.18=0.82,浅色岩Q区囊鼠的隐性纯合体基因型频率为1-0.50=0.50,D

8、正确。,方法技巧 基因频率的计算方法 (1)某基因频率=该基因的数目/该基因与其等位基因的总数100%。 (2)某基因型频率=该基因型的个体数/总个体数100%。 (3)运用哈迪温伯格定律进行计算:p2+2pq+q2=1。其中p2是AA(纯合子)基因型的频率,2pq是 Aa(杂合子)基因型的频率,q2是aa(纯合子)基因型的频率。,2.(2018江苏单科,4,2分) 下列关于生物进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群体中近亲繁殖可提高纯合体的比例 B.有害突变不能成为生物进化的原材料 C.某种生物产生新基因并稳定遗传后,则形成了新物种 D.若没有其他因素影响,一个随机交配小群体的基因频率在各代保

9、持不变,答案 A 群体中近亲个体携带相同基因的概率较高,故子代纯合体的比例较高,A正确;各种 类型的突变均可成为生物进化的原材料,B错误;生物通过基因突变产生新基因并稳定遗传后, 若与原种间未形成生殖隔离,则没有形成新物种,C错误;没有其他因素影响的情况下,种群基因 频率及基因型频率都不会发生改变的前提是种群数量足够多,个体间随机交配等,D错误。 知识归纳 种群基因频率保持不变的条件 满足以下条件时种群基因频率保持不变:种群非常大、所有雌雄个体间都能自由交配并产生 后代、无迁入和迁出、自然选择对研究的一对相对性状无作用、无遗传漂变等。,3.(2016北京理综,3,6分)豹的某个栖息地由于人类活

10、动被分隔为F区和T区。20世纪90年代初, F区豹种群仅剩25只,且出现诸多疾病。为避免该豹种群消亡,由T区引入8只成年雌豹。经过 十年,F区豹种群增至百余只,在此期间F区的 ( ) A.豹种群遗传(基因)多样性增加 B.豹后代的性别比例明显改变 C.物种丰(富)度出现大幅度下降 D.豹种群的致病基因频率不变,答案 A 因地理隔离形成的F区和T区两个种群,在自然选择的作用下,它们种群的基因库有 一定的差别,因此,将T区的豹引入F区后,会导致豹种群基因多样性增加,A项正确;从题干中无 法确定豹后代的性别比例是否会发生改变,B项错误;由于T区和F区的豹只存在地理隔离,未产 生生殖隔离,仍为同一物种

11、,所以T区的豹迁到F区后,物种丰(富)度不发生改变,C项错误;F区在 引入健康豹繁殖子代后,豹种群的致病基因频率将降低,D项错误。 解题思路 注意剔除冗余信息,提炼关键信息“F区豹种群仅剩25只由T区引入8只成年雌 豹F区豹种群增至百余只”,由此可推知豹种群基因多样性增加。,4.(2016江苏单科,12,2分)如图是某昆虫基因pen突变产生抗药性示意图。下列相关叙述正确 的是 ( ) A.杀虫剂与靶位点结合形成抗药靶位点 B.基因pen的自然突变是定向的 C.基因pen的突变为昆虫进化提供了原材料 D.野生型昆虫和pen基因突变型昆虫之间存在生殖隔离,答案 C 基因突变为生物进化提供了丰富的原

12、材料,C选项正确;基因突变是不定向的,突变 的结果是产生新基因,但突变生物与原生物并没有产生生殖隔离,B、D选项错误;据图中信息 知:野生型昆虫细胞的靶位点与杀虫剂结合后,杀虫剂进入细胞内,说明杀虫剂与靶位点结合并 不会形成抗药靶位点,pen基因突变型昆虫细胞的抗药靶位点不能与杀虫剂结合,说明抗药靶 位点的形成可能与靶位点结构发生变化有关,A选项错误。 易错警示 抗药靶位点的产生是基因突变的结果,不是杀虫剂与靶位点结合的结果,杀虫剂起 选择作用,而不是诱导作用;产生生殖隔离是形成新物种的条件,可根据两种生物是不是同一物 种判断它们是否存在生殖隔离。,5.(2015安徽理综,5,6分)现有两个非

13、常大的某昆虫种群,个体间随机交配,没有迁入和迁出,无突 变,自然选择对A和a基因控制的性状没有作用。种群1的A基因频率为80%,a基因频率为20%; 种群2的A基因频率为60%,a基因频率为40%。假设这两个种群大小相等,地理隔离不再存在, 两个种群完全合并为一个可随机交配的种群,则下一代中Aa的基因型频率是 ( ) A.75% B.50% C.42% D.21%,答案 C 两种群均处于遗传平衡状态,且种群大小相等,故两种群完全合并后A、a的基因频 率分别为两种群A、a基因频率的平均值,A基因频率=(80%+60%)2=70%,a基因频率=(20%+4 0%)2=30%。该种群随机交配后,子一

14、代中Aa的基因型频率为270%30%=42%,故选C。 解题思路 利用取平均值法计算合并后种群的基因频率是快速解题的关键;计算随机交配子 代中杂合子基因型频率是该题的易错点。,考点2 共同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 (2017江苏单科,7,2分)下列关于生物进化的叙述,错误的是 ( ) A.某物种仅存一个种群,该种群中每个个体均含有这个物种的全部基因 B.虽然亚洲与澳洲之间存在地理隔离,但两洲人之间并没有生殖隔离 C.无论是自然选择还是人工选择作用,都能使种群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 D.古老地层中都是简单生物的化石,而新近地层中含有复杂生物的化石,答案 A 本题考查生物进化的相关知识。种群中的一个个

15、体一般不会含有这个物种的全部 基因,A错误;亚洲人和澳洲人属于同一个物种,二者不存在生殖隔离,B正确;在自然选择或人工 选择的作用下,具有有利变异或人工选择的变异的个体留下后代的机会多,种群中相应基因频 率也会不断提高,C正确;越古老的地层中形成化石的生物结构越简单、越低等;越年轻的地层 中形成化石的生物结构越复杂、越高等,D正确。,C组 教师专用题组,考点1 生物进化与物种的形成,1.(2014江苏单科,8,2分)某医院对新生儿感染的细菌进行了耐药性实验,结果显示70%的致病 菌具有耐药性。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 A.孕妇食用了残留抗生素的食品,导致其体内大多数细菌突变 B.即使孕妇和

16、新生儿未接触过抗生素,感染的细菌也有可能是耐药菌 C.新生儿体内缺少免疫球蛋白,增加了致病菌的耐药性 D.新生儿出生时没有及时接种疫苗,导致耐药菌形成,答案 B 细菌可通过突变产生耐药性,抗生素通常只起选择作用而不起诱变作用,A错误,B正 确;体内是否有免疫球蛋白或是否对新生儿接种疫苗只影响个体的特异性免疫能力,与细菌耐 药性无关,C、D错误。,2.(2013海南单科,15,2分)果蝇长翅(V)和残翅(v)由一对常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控制。假定某 果蝇种群有20 000只果蝇,其中残翅果蝇个体数量长期维持在4%。若再向该种群中引入20 00 0只纯合长翅果蝇,在不考虑其他因素影响的前提下,关于纯

17、合长翅果蝇引入后种群的叙述,错 误的是 ( ) A.v基因频率降低了50% B.V基因频率增加了50% C.杂合果蝇比例降低了50% D.残翅果蝇比例降低了50%,答案 B 因该果蝇种群长期保持vv的基因型频率为4%,由此算出v的基因频率为0.2 ,V的基 因频率为0.8,进而计算出引入纯合长翅果蝇前,vv基因型的果蝇有0.0420 000=800(只),Vv基 因型的果蝇有20.20.820 000=6 400(只),VV基因型的果蝇有0.80.820 000=12 800(只)。 引入纯合长翅果蝇后,v基因频率为(8002+6 400)/(40 000 2)=0.1,V的基因频率为1-0.

18、1=0.9,A 正确、B错误;因Vv、vv基因型的果蝇的数目不变,而该种群个体总数增加一倍,所以Vv、vv 的基因型频率降低50%,C、D正确。,3.(2013江苏单科,12,2分)下图为四个物种的进化关系树(图中百分数表示各物种与人类的 DNA相似度)。DNA碱基进化速率按1%/百万年计算,下列相关论述合理的是 ( ) A.四个物种都由共同祖先通过基因突变而形成 B.生殖隔离是物种朝不同方向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C.人类与黑猩猩的DNA差异经历了约99万年的累积 D.大猩猩和人类的亲缘关系,与大猩猩和非洲猴的亲缘关系的远近相同,答案 C 本题考查生物进化的相关知识。四个物种都是由共同祖先通过突变

19、和基因重组形 成的;自然选择是物种朝不同方向发展的决定性因素;人类与黑猩猩的DNA差异为0.99%,该差 异经历了约0.99%(1%/百万年)=99万年的累积;大猩猩和人类的DNA差异为1.1%,而大猩猩与 非洲猴的DNA差异为 2.24%,因此大猩猩与人类的亲缘关系更近,所以C最为合理。,考点2 共同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1.(2014北京理综,4,6分)为控制野兔种群数量,澳洲引入一种主要由蚊子传播的兔病毒。引入 初期强毒性病毒比例最高,兔被强毒性病毒感染后很快死亡,致兔种群数量大幅下降。兔被中 毒性病毒感染后可存活一段时间。几年后中毒性病毒比例最高,兔种群数量维持在低水平。 由此无法推

20、断出 ( ) A.病毒感染对兔种群的抗性具有选择作用 B.毒性过强不利于维持病毒与兔的寄生关系 C.中毒性病毒比例升高是因为兔抗病毒能力下降所致 D.蚊子在兔和病毒之间的协同(共同)进化过程中发挥了作用,答案 C 该生态系统中引入兔病毒,兔病毒对兔种群的抗性进行了选择,A正确;强毒性病毒 使兔种群数量大幅下降,使病毒的寄主减少,不利于维持病毒与兔的寄生关系,B正确;病毒和兔 之间相互选择、共同进化,中毒性病毒比例提高的同时,兔的抗病毒能力也升高,C错误;病毒的 传播需依靠蚊子,所以蚊子在兔和病毒之间的共同进化过程中发挥了媒介作用,D正确。,2.(2014广东理综,3,4分)某种兰花有细长的花距

21、(如图),花距顶端贮存着花蜜,这种兰花的传粉 需借助具有细长口器的蛾在吸食花蜜的过程中完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 A.蛾口器的特征决定兰花花距变异的方向 B.花距变长是兰花新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C.口器与花距的相互适应是共同进化的结果 D.蛾的口器会因吸食花蜜而越变越长,答案 C 生物变异是不定向的,A错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是隔离,B错误;口器与花距的 相互适应是共同进化的结果,C正确;生物的性状是由基因决定的,吸食花蜜不会使蛾的口器变 长,D错误。,三年模拟,A组 20172019年高考模拟考点基础题组,考点1 生物进化与物种的形成,1.(2019山东临沂质检,20)关于生物进化的叙述

22、,正确的是 ( ) A.突变和基因重组可为生物进化提供最初原材料 B.若种群中的个体随机交配,则后代的基因频率与亲代相同 C.某种生物产生新基因并稳定遗传后,便形成了新物种 D.自然选择和人工选择都能使种群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答案 D 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进化的原材料,基因突变是生物进化的原始材料,A错误;若不 符合遗传平衡定律,一个随机交配群体的基因频率在后代中可能会发生改变,B错误;有新基因 产生并稳定遗传后,该种群的基因频率变了,说明生物进化了,但不能说明形成了新物种,C错 误;无论是自然选择还是人工选择,都能使种群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D正确。,2.(2019山东日照校际联考,15)雄

23、性蓝孔雀尾屏很大,使其逃避天敌的能力下降,但这一特性对 雌性孔雀具有吸引力,使大尾屏个体的交配机会增加,并使该特性代代保留。下列相关叙述正 确的是 ( ) A.雄性蓝孔雀大尾屏的有害或有利并不是绝对的 B.蓝孔雀种群进化的实质在于有利变异的逐代积累 C.孔雀开屏是在向异性传递物理信息,有利于种群的繁衍 D.对配偶的选择属于种群内部因素,不会影响种群基因频率,答案 A 根据题意,雄性蓝孔雀尾屏很大,对逃避天敌是有害的,对增加交配机会是有利的,A 正确;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定向改变,B错误;孔雀开屏是在向异性传递行为信息, 有利于种群的繁衍,C错误;对配偶的选择会影响种群基因频率,D错误

24、。 解题关键 解答本题要求考生理解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内容的知识要点,把握知识的内在联系 并具有应用相关知识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判断的能力。,3.(2019山东青岛调研,13)下列关于变异、进化相关知识的叙述,不正确是 ( ) A.生物的变异不一定会引起基因频率的改变和生物进化 B.一般情况下,根尖细胞只能发生基因突变或染色体变异,不能发生基因重组 C.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的是基因突变与基因重组 D.基因的突变率虽然很低,但基因突变仍能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料,答案 C 生物的变异包括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不一定会引起基因频率的改 变和生物进化,A正确;一般情

25、况下,根尖细胞只能进行有丝分裂,因此只能发生基因突变或染色 体变异,不能发生基因重组,B正确;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内容认为,可遗传变异包括基因突变、染 色体变异、基因重组,都可以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C错误、D正确。 解题关键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理解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内容的实质,明确可遗传变异包括基因 突变、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三者都可以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考点2 共同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1.(2019山东日照期末,14)关于生物进化的叙述,错误的是 ( ) A.抗生素的使用对病原体产生的变异进行了定向选择 B.有性生殖的出现加快了地球上生物进化的速度 C.温和的环境条件比恶劣的环境条件更有

26、利于加快生物进化的速度 D.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共同进化可导致生物多样性的形成,答案 C 抗生素的选择是定向的,A正确;生物通过有性生殖实现基因重组,增强了生物的变 异性和适应性,加快了生物进化的步伐,B正确;恶劣的环境条件比温和的环境条件更有利于加 快生物进化的速度,C错误;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共同进化可导致生物多样性的 形成,D正确。,2.(2019山东济南五模,24)下列有关叙述不符合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是 ( ) A.自然选择能定向改变种群基因频率,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 B.滥用抗生素会诱发病菌产生抗药性变异,从而出现耐药病菌 C.猎豹和斑马奔跑能力的提高是二者相互

27、选择的结果 D.植物花期不同使得种间杂交不能完成的现象属于生殖隔离,答案 B 自然选择通过作用于个体的表现型而使种群基因频率发生定向变化,进而使生物 朝着一定的方向进化,A正确;抗生素的使用起选择作用,不是诱发病菌产生抗药性变异的因素, B错误;猎豹和斑马奔跑能力的提高是二者共同进化、相互选择的结果,C正确;植物花期不同 使得种间杂交不能完成的现象属于生殖隔离,D正确。,3.(2018山东省潍坊三模,5)下列对变异与进化内容的理解,正确的是 ( ) A.同胞兄弟的遗传差异主要与基因重组有关 B.基因突变所涉及的碱基对数目多于染色体变异 C.遗传病患者体内一定能检测到致病基因 D.共同进化导致生

28、物多样性的形成,与群落演替过程无关,答案 A 进行有性生殖的真核生物,后代差异的主要原因是基因重组,因此同胞兄弟的遗传 差异主要与基因重组有关,A正确;基因突变是基因中个别碱基对的变化,不会引起基因数目和 排列顺序的变化,染色体变异涉及的碱基对数目多,会引起基因数目和排列顺序的变化,因此一 般基因突变所涉及的碱基对数目少于染色体变异,B错误;遗传病患者体内不一定有相应的致 病基因,如21三体综合征患者体内可以没有任何致病基因,C错误;共同进化与群落演替均会导 致生物多样性的形成,D错误。 解题关键 解答本题需要考生掌握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共同进化等概念的内涵与外延,并 能利用所学知识准确答题。

29、,4.(2018山东济南期末,12)下列有关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型频率的改变 B.地理隔离是生物进化的必要条件,生殖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标志 C.自然选择是定向的,突变和基因重组是不定向的 D.共同进化是指不同的生物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答案 C 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A错误;隔离是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生殖 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标志,B错误;自然选择是定向的,突变和基因重组是不定向的,C正确;共同 进化是指不同物种之间及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D错误。 易错警示 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新物

30、种形成的标志是出现生殖隔离。,B组 20172019年高考模拟专题综合题组 时间:45分钟 分值:65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35分),1.(2019山东烟台诊断性测试,4)下列关于生物进化的叙述,错误的是 ( ) A.环境条件保持稳定,种群基因频率就不会发生变化 B.不是所有的变异都可以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 C.同一环境中往往存在很多不同物种,它们之间在相互影响中共同进化 D.隔离的实质是阻断基因交流,种群间不能进行基因交流不意味着新物种形成,答案 A 本题通过对生物进化的分析考查科学思维中的归纳与概括能力。影响基因频率改 变的因素有不随机交配、自然选择、遗传漂变和迁移等,因此环境条件

31、稳定时,种群基因频率 也可能发生改变,A错误;突变和基因重组可以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而不可遗传变异不能为 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B正确;同一环境中往往存在很多不同物种,它们之间在相互影响中共同 进化,C正确;新物种形成的标志是生殖隔离,而地理隔离也能够阻断种群间基因的交流,因此种 群间不能进行基因交流不意味着新物种形成,D正确。,2.(2019山东济南月考,14)下列有关生物进化、物种形成和生物多样性的叙述中,正确的有几 项 ( ) 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是种群 生物进化的实质是基因频率的改变 突变和基因重组、选择和隔离是生物进化的三个基本环节 自然选择可决定进化的方向 生物多样性的三个层次是基因

32、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 一切物种的形成都要经过长期的地理隔离 A.3 B.4 C.5 D.6,答案 C 本题通过对生物进化、物种形成和生物多样性的分析考查科学思维中的归纳与概 括能力。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正确;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正 确;突变和基因重组提供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导致新物种形成, 、正确;生物多样性包括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正确;物种的形成 都要经过隔离,但不一定经过地理隔离,错误。故选C。 解题关键 解答本题需要考生明确:(1)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而非基因型频 率的改变;(2)新物种的形成

33、标志是生殖隔离。,3.(2019山东济南期末,26)下列有关遗传、变异和生物进化的叙述错误的是 ( ) A.一个随机交配的足够大的种群中,某一相对性状中显性性状表现型的频率是0.36,则该种群 繁殖一代后杂合子的频率是0.32 B.基因突变、基因重组、染色体变异为生物进化提供了原材料 C.种群基因频率发生变化,不一定会形成新物种 D.共同进化是指在同物种之间、不同物种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答案 D 本题通过对遗传、变异和生物进化的具体分析考查科学思维中的归纳与概括能 力。一个随机交配的足够大的种群中,显性性状占0.36,所以隐性性状占0.64,设用A和a表示,即 aa=0.64,所以

34、a的基因频率为0.8,A的基因频率为0.2,杂合子Aa=20.80.2=0.32,A正确;基因突 变、基因重组、染色体变异都属于可遗传变异,都为生物进化提供了原材料,B正确;种群基因 频率发生变化说明生物发生进化,但不一定形成新物种,C正确;共同进化是指不同物种之间、 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D错误。,4.(2019山东日照期末,24)某地区人群中,男性红绿色盲发病率为7%,高度近视(常染色体隐性 遗传病)的发病率为1%。一对健康的夫妇,生有一个患高度近视的女儿,两人离异后,女方又与 当地另一健康男性再婚。下列有关这两种遗传病在此地区的判断中,错误的是 ( ) A.该地区

35、女性中红绿色盲的发病率为0.49% B.该地区高度近视在男性中的发病率是1% C.高度近视的发病率可以在该患者家系中调查 D.这对再婚夫妇生一个患高度近视的孩子的概率约为1/22,答案 C 本题通过患病概率等相关计算考查科学思维中的演绎与推理能力。红绿色盲为伴X隐性遗传病(设由B/b控制),已知某地区人群中男性红绿色盲的发病率为7%,则Xb的基因频率为7%,因此该地区女性红绿色盲的发病率=7%7%=0.49%,A正确。高度近视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在人群中的发病率为1%,故在男性中发病率也为1%,B正确。调查统计某种遗传病在人群中的发病率应在人群中随机抽样调查,然后用统计学方法进行计算,C错误

36、。假设高度近视致病基因为a,已知高度近视在人群中的发病率为1%,即aa=1%,则a=1/10,A=9/10,因此正常人中杂合子Aa的概率=(21/109/10)(21/109/10+9/109/10)=2/11。这对再婚夫妻中,女方基因型为Aa,男方基因型为Aa的概率为2/11,则他们生一个患高度近视的孩子的概率约为2/111/4=1/22,D正确。,5.(2019山东博兴第三次月考,19)某与外界隔离的岛屿上,经调查该地区居民中白化病的致病 基因频率为a,红绿色盲的致病基因频率为b,抗维生素D佝偻病的致病基因频率为c。下列有关 叙述不正确的是 ( ) A.女性个体中同时患红绿色盲和抗维生素D

37、佝偻病的占bc B.男性个体中患红绿色盲的个体所占的比例为b C.不患抗维生素D佝偻病的女性个体占全部个体的(1-c)2/2 D.正常个体中白化病携带者所占的概率为2a/(1+a),答案 A 本题通过患病概率等相关计算考查科学思维中的演绎与推理能力。女性个体患红 绿色盲的概率为b2,患抗维生素D佝偻病的概率为2c-c2,同时患红绿色盲和抗维生素D佝偻病的 占b2(2c-c2),A错误;红绿色盲为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男性个体中患红绿色盲的个体所占比例 为b,B正确;抗维生素D佝偻病的正常基因频率为1-c,不患抗维生素D佝偻病的女性个体占全部 个体的(1-c)2/2,C正确;因为白化病的致病基因

38、频率为a,所以正常基因频率为1-a,白化病携带者 概率为2a(1-a),正常个体概率为1-a2,所以正常个体中白化病携带者所占的概率为2a/(1+a),D正确。 解题关键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明确白化病、红绿色盲和抗维生素D佝偻病的遗传病类型,再 根据题意作答。,6.(2019山东青岛第二学段模块考,5)不同基因型的褐鼠对灭鼠灵的抗性和对维生素K的依赖 性(即需要从外界环境中获取维生素K才能维持正常生命活动)见表。在维生素K含量不足的 环境中对褐鼠种群长期用灭鼠灵进行处理,则褐鼠种群 ( ),A.r基因频率会接近50% B.Rr基因型频率不变 C.基因库不会发生变化 D.抗性个体RRRr=11,答

39、案 A 本题通过基因频率等相关计算考查科学思维中的演绎与推理能力。据表格分析, 若对褐鼠种群长期使用灭鼠灵,根据进化理论观点,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RR、Rr的个体数 量应增加,rr个体数量应减少,但因环境中维生素K含量不足,致使RR的个体数量受到限制,只有 中间类型Rr存活的机会较大,r的基因频率最终接近50%,A正确;若对生活在维生素K含量不足 环境中的褐鼠种群长期用灭鼠灵进行处理,该褐鼠种群中绝大多数个体的基因型为Rr,故Rr基 因型频率较大,B、D错误;基因库会发生变化,C错误。,7.(2019山东济南月考,17)下表各选项中,符合“M一定能推理出N”的是 ( ),答案 D 本题通过

40、对现象与结论的分析考查科学思维中的演绎与推理能力。花药离体培养 获得的是单倍体植株,但其体细胞中不一定只有一个染色体组,如四倍体的花药离体培养获得 的单倍体细胞中含有2个染色体组,A错误;狮和虎交配虽然可以繁殖后代,但其后代不可育,故 两者仍存在生殖隔离,B错误;F2中出现31的性状分离比需要满足一定的条件,如F1形成的配 子生活力相同、子代数量足够多、不同基因型个体的存活率相同等,C错误;生物进化的实质 是种群基因频率的定向改变,因此种群基因频率发生改变说明生物一定发生了进化,D正确。 易错警示 (1)花药离体培养属于单倍体育种的一个过程,该过程得到的是单倍体,但染色体组 数目不一定只有一个

41、;(2)判断是否存在生殖隔离的标准是看其在自然条件下能否相互交配并 产生可育后代。,二、非选择题(共30分),8.(2019山东烟台期末,26)螺旋蛆蝇是家畜的毁灭性物种。在实验室里对两组数量相同的螺旋 蛆蝇进行不同的处理:一组使用杀虫剂;另一组使用电离辐射,促使雄性不育。实验结果如图所 示,请回答有关问题。(15分) (1)用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解释图中杀虫剂处理后群体中的个体数逐渐上升的原因: 。用电离辐射促使雄 性不育的方法最终能达到理想的效果,即消灭螺旋蛆蝇,但所需时间较长,其最主要的原因是 。,(2)螺旋蛆蝇的翅色有黄翅黑斑和橙黄黑斑两种。研究得知,黄翅黑斑(A)对橙黄黑斑(a)是显 性

42、,且亲代基因型及比例是AA(30%)、Aa(60%)、aa(10%)。若它们随机交配,则子代的基因型 频率是 。若要使其后代的基因频率维持在这一理想状态下,除本小题题 干给出的特点外还应具备哪些条件? (答出两点即可)。 (3)近年发现该种群出现了突变的白翅螺旋蛆蝇,专家分析该种群的基因频率将会发生改变。 请分析白翅基因的频率可能会怎样变化? 。,答案 (1)螺旋蛆蝇中存在抗药性基因突变,在杀虫剂的选择作用下,抗药性基因频率增大,抗 药性个体增多 基因突变的频率较低,需要在几代中反复进行,才能使突变个体(即雄性不育 个体)的数量逐渐增多 (2)AA=36%、Aa=48%、aa=16% 没有迁入

43、和迁出,自然选择对翅色 这一相对性状没有作用,基因A、a不产生突变等(答出两点即可) (3)如果该性状适应环境,则 白翅基因频率会增大,如果该性状不适应环境,则白翅基因频率会减小,解析 本题通过对两组数量相同的螺旋蛆蝇进行不同的处理考查科学思维中的演绎与推理 能力。(1)螺旋蛆蝇中存在抗药性基因突变,杀虫剂处理后,具有抗药性基因的个体生存和繁殖 后代的机会增大,抗药性基因频率升高,抗药性个体增多,因此群体中的个体数逐渐上升。由于 基因突变的频率较低,需要在几代中反复进行,才能使突变个体(即雄性不育个体)的数量逐渐 增多,所以采用电离辐射促使雄性不育的方法消灭螺旋蛆蝇,所需时间较长。(2)亲代基

44、因型及 比例是AA(30%)、Aa(60%)、aa(10%),则A的基因频率=30%+1/260%=60%,a的基因频率为4 0%。若它们随机交配,子代的基因型频率是AA=(60%)2=36%、Aa=260%40%=48%、aa=(4 0%)2=16%。若要使其后代的基因频率维持在这一理想状态下,需要满足以下条件:种群足够 大,没有迁入和迁出,自然选择对翅色这一相对性状没有作用,基因A、a不产生突变,随机交配 (题干中给出的特点)。(3)如果突变的白翅性状适应环境,在自然选择中拥有该性状的个体生 存和繁殖后代的机会增大,则白翅基因频率会增大,如果该性状不适应环境,则白翅基因频率会 减小。 解题

45、关键 解答本题需要:(1)注意螺旋蛆蝇抗药性的出现并不是杀虫剂引起的,而是本来就有 的,杀虫剂只起到选择作用。(2)掌握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的相关计算。,9.(2019山东章丘二检,32)桦尺蛾是一种栖息在密林中、白天停歇在树干上的昆虫,一般为浅 色,它借助与环境相似的体色躲避鸟类天敌。在工业污染区,黑色桦尺蛾的数量有增多的趋 势。为证实两种体色的桦尺蛾因环境不同而数量比例不同,进行如下探究。请完成下列探究 方案。(15分) (1)假设: 。 (2)实验步骤: 选择工业污染区A和 区B; 收集桦尺蛾,并在翅下用有色颜料分别标记黑色桦尺蛾和浅色桦尺蛾若干; 将标记的不同体色的桦尺蛾分别释放到上述

46、两地区; 一段时间后用诱蛾灯诱捕,记录、统计结果。 (3)实验结果:如表 桦尺蛾释放数和回收数,(4)结论: 。 (5)分析与评论:人们观察到工业污染导致树皮变黑,从这个角度解释上述实验结果。 。,答案 (1)在工业污染区,黑色桦尺蛾数量占优势 (2)非工业污染 (4)在工业污染区,黑色 桦尺蛾数量占优势;在非工业污染区,浅色桦尺蛾数量占优势 (5)不同污染程度区域的树皮颜 色不同,使停歇在树干上不同体色的桦尺蛾被鸟类捕食的概率不同,导致它们的存活率不同,解析 本题通过对桦尺蛾体色与环境的关系的分析考查科学探究中的实验设计与分析能 力。(1)根据题干信息,在工业污染区,黑色桦尺蛾的数量有增多的

47、趋势,因此可作出的实验假 设是在工业污染区,黑色桦尺蛾数量占优势。(2)实验中应只有一个自变量环境,因此应 选择工业污染区A和非工业污染区B。(4)根据表内数据可知,在工业污染区A内,浅色桦尺蛾的 回收率是52400=13%,黑色桦尺蛾的回收率是150500=30%;在非工业污染区B内,浅色桦尺 蛾的回收率是60500=12%,黑色桦尺蛾的回收率是30600=5%,据此可得出结论:在工业污染 区,黑色桦尺蛾数量占优势;在非工业污染区,浅色桦尺蛾数量占优势。(5)人们观察到工业污 染导致树皮变黑,从这个角度解释题中实验结果,可能的原因:不同污染程度区域的树皮颜色不 同,使停歇在树干上不同体色的桦

48、尺蛾被鸟类捕食的概率不同,导致它们的存活率不同。 解题关键 解答本题需要回想生物进化及生物多样性的形成等相关知识,按照实验设计的原 则,根据实验目的完善实验步骤,再分析表中数据,得出结论。,C组 20172019年高考模拟应用创新题组,1.(2019 53创新)许多年前,某大峡谷中的松鼠被一条河流分隔成甲、乙两个种群,两个种群所 发生的变化如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 A.a表示地理隔离,长期的地理隔离可能出现生殖隔离 B.b表示突变和基因重组,能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 C.c可以定向改变种群的基因频率,导致生物定向进化 D.渐变式和爆发式的物种形成方式不一定都经过d,答案 D a表示地理隔离,长期的地理隔离可能出现生殖隔离,A正确;b表示突变和基因重组, 属于可遗传的变异,能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B正确;c为自然选择,可以定向改变种群的基因 频率,导致生物定向进化,C正确;d是生殖隔离,生殖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标志,因此渐变式和爆 发式的物种形成方式都要经过d,D错误。 易错警示 隔离是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形成新物种一定会经过生殖隔离,但不一定会经历地 理隔离。,2.(2019 53改编)下列关于生物进化与物种形成的叙述错误的是 ( ) A.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 B.二倍体西瓜和四倍体西瓜杂交形成的三倍体西瓜是新物种 C.外界环境发生变化会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 > 生物 > 高考专区 > 二轮专题突破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1,本文(2020年山东高考生物复习练习课件专题16 生物的进化.pptx)为本站会员(小豆芽)主动上传,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2,用户下载本文档,所消耗的文币(积分)将全额增加到上传者的账号。
3,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发送邮件至3464097650@qq.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Www.163Wenku.Com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