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高考专用)第二章 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第二章 第7讲.doc

上传人(卖家):LY520 文档编号:360272 上传时间:2020-03-12 格式:DOC 页数:32 大小:5.54M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0年高考专用)第二章 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第二章 第7讲.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2页
亲,该文档总共3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第7讲外力作用和地貌最新考纲核心素养定位考情报告1.地表形态变化的外力作用2.地壳物质循环1.掌握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综合思维)2.掌握三大类岩石的成因、特点及转化过程。(综合思维)1.以景观图、剖面图、区域图等为载体,考查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考查频度高,考查形式主要为选择题。2.以循环图、示意图等为载体,考查地壳物质循环及岩石类型与特征,考查频度低,考查形式主要为选择题。梳 理 知 识 体 系再 现 基 础 知 识一、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1.外力作用的表现形式及关系2.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塑造读四种地貌景观图,回答问题。代码地貌类型实例A流水侵蚀地貌峡谷、我国黄土高原千沟万壑B流

2、水堆积地貌冲积平原和河口三角洲C风力侵蚀地貌戈壁、风蚀洼地、风蚀蘑菇等D风力堆积地貌沙丘、沙垄等【疑难辨析1】黄土高原形成与其表面地貌形态的成因分别是什么地质作用?提示按照“风成说”理论,风力携带亚欧大陆内部的黄土,在黄土高原沉积形成巨厚的黄土层,因此黄土高原是风力沉积的结果;而黄土高原表面千沟万壑的地表形态是由于流水侵蚀切割而形成的。二、岩石圈的物质循环读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回答问题。(1)写出图中字母代表的地理事物。A.沉积岩、B.变质岩、C.岩浆、D.侵入型岩浆岩、E喷出型岩浆岩。(2)图中地质作用中属于内力作用的是,属于外力作用的是。(填数码)(3)图中被称为“岩石之本”的是岩浆,具

3、有层理结构和含有化石的是沉积岩。(4)从图中可以看出,岩石圈物质循环除了岩石圈外,还涉及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等。【疑难辨析2】地壳物质循环中岩石都可以直接转化吗?提示不可以。三大类岩石在地质循环过程中是可以相互转化的,但岩浆岩只能由岩浆喷出或侵入地壳冷凝而成,因此沉积岩和变质岩不能直接转化成岩浆岩,必须经过高温高压的岩浆才能转化。考点一外力作用与地貌【例1】(2016全国卷,79)贝壳堤由死亡的贝类生物在海岸带堆积而成,在沿海地区经常分布着多条贝壳堤,标志着海岸线位置的变化,下图示意渤海湾沿岸某地区贝壳堤的分布。据此完成(1)(3)题。(1)在任一条贝壳堤的形成过程中,海岸线()A.向陆地方向

4、推进B.向海洋方向推进C.位置稳定D.反复进退(2)沿岸流动的海水搬运河流入海口处的泥沙,并在贝壳堤外堆积。由此()A.形成新的贝壳堤B.加大贝壳堤距海岸线的距离C.形成河口三角洲D.迫使河流改道(3)河流冲积物是该地海岸线变动的物质来源。多条贝壳堤的形成说明河流入海口()A.位置稳定,泥沙沉积量小B.位置稳定,泥沙沉积量大C.位置多次变动,泥沙沉积量小D.位置多次变动,泥沙沉积量大尝试自解(1)_(2)_(3)_审题能力培养1.从文字材料中获取信息(1)贝壳堤是死亡的贝类生物堆积而成,某一条贝壳堤的形成过程中,海岸线必须稳定,死亡贝类生物持续堆积才能形成。(2)河流冲积物是海岸线变动的物质来

5、源,河流入海的位置变动导致海岸线的不断变化。2.从图示材料中获取信息答案(1)C(2)B(3)D1.风化作用易错提示 风化作用和风力作用的区别:地表或接近地表的岩石,在温度、水以及生物等的影响下,发生崩解和破碎等破坏作用,叫做风化作用。风化作用与风无关,而风力作用则是指风的侵蚀、搬运、堆积等作用,故风化作用与风力作用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2.主要侵蚀作用及形成的地貌作用因素作用表现作用结果流水湿润半湿润地区的水的流动破坏地表岩石及其风化物,并将侵蚀掉的物质带离原地水蚀地貌,如沟谷(“V”型谷)、瀑布等风干旱半干旱地区风力破坏地表岩石及其风化物,并将侵蚀掉的物质带离原地风蚀地貌,如风蚀蘑菇、风蚀

6、城堡、戈壁冰川高纬度或高山地区,冰川运动不断侵蚀底部岩石和侧面岩壁冰蚀地貌,如冰斗、角峰、“U”型谷波浪在岩石海岸,波浪不断击打、侵蚀岩壁,使海岸后退海蚀地貌,如海蚀柱、海蚀崖等易混比较风化作用与侵蚀作用的差异风化是指岩石在无外动力作用下,因热胀冷缩、水的冻融、生物作用而发生的破坏。虽然有个“风”字,但它与风并无关系。侵蚀则是在“外动力”作用下发生的破坏,这些“外动力”包括风力、流水、冰川、海浪等。风化的结果是岩石变碎、变小;侵蚀的结果是物质被移走,留下千疮百孔、沟壑纵横的面貌。3.主要堆积作用及形成的地貌作用因素作用表现作用结果流水地势变缓或河道弯曲,流水的速度减慢山间河流流出山谷:冲积扇河

7、流中下游地区:冲积平原河流入海口处:三角洲风力气压梯度减小或遇到地形阻挡,风速减慢堆积物质以沙粒为主:沙漠(沙丘)堆积物质以黄土为主:黄土高原波浪波浪遇倾斜海岸,速度减慢沙滩、潟湖冰川冰川在移动过程中融化,其中夹杂的物质发生堆积冰碛地貌、冰碛湖等4.判断外力作用的空间分布规律及相应地貌的方法(1)不同区域的主导性外力作用不同(以我国为例)(2)同一种外力作用在不同区域形成不同的地貌流水作用:上游侵蚀,中游搬运,下游沉积。因此,上游为高山峡谷,中游河道变宽,下游为冲积平原、河口三角洲、冲积岛等。(如图所示)冰川作用:高山上部侵蚀冰斗、角峰等;山下堆积冰碛丘陵、冰碛湖等。风力作用:在风的源地附近,

8、以侵蚀作用为主,形成风蚀蘑菇、风蚀城堡等;在风力搬运途中,风力减弱会形成沙丘、黄土堆积地貌等。5.外力地貌的应用(1)风向的判定(2)河流流向的判定(2019威海调研)下图为“四个不同地区的景观图”。据此完成(1)(3)题。(1)图示地貌景观成因中,具有因果联系的是()A. B. C. D.(2)两地貌景观形成的主要外力作用分别是()A.流水侵蚀、风力沉积 B.流水沉积、风力侵蚀C.风力沉积、流水沉积 D.风力侵蚀、流水侵蚀(3)与地貌类似的景观可能存在于我国的()A.四川盆地 B.云贵高原C.准噶尔盆地 D.山东丘陵解析第(1)(2)题,读图可知,图中为岛屿,是地壳运动形成的,为风蚀城堡,是

9、风力侵蚀形成的,为黄土高原的沟壑,是流水侵蚀形成的,为黄河三角洲,是流水沉积形成的。由于流水侵蚀,使得河流含沙量增大,在河口地区沉积形成河口三角洲,二者具有因果关系。第(3)题,风蚀城堡,主要分布在我国西北干旱地区,四川盆地和云贵高原及山东丘陵均位于我国季风区,准噶尔盆地位于我国西北干旱区,故选C。答案(1)A(2)D(3)C素养一综合思维:风化作用与地貌1.(2016海南地理,1920)地表或接近地表的岩石,在温度变化等的作用下,在原地发生机械破碎而不改变岩石化学成分的作用叫物理风化作用。通常情况下,气温日较差大的地区,物理风化作用强烈。据此完成(1)(2)题。(1)如果不考虑其他因素,在北

10、半球中、高纬度地区物理风化作用最强的坡向是()A.东北坡 B.西北坡 C.东南坡 D.西南坡(2)地球表面物理风化作用最弱的自然带是()A.温带荒漠带 B.温带草原带C.热带雨林带 D.亚寒带针叶林带解析第(1)题,根据材料提示,气温日较差大的地区,物理风化作用强烈,在北半球中、高纬度地区,南坡昼夜温差大,西坡下午受到太阳辐射强,西坡的白天气温高一些,所以西南坡气温日较差大。第(2)题,从材料提取信息“气温日较差大的地区,物理风化作用强烈”,说明气温日较差最小的地区,物理风化作用最弱。热带雨林带终年高温多雨,气温日较差最小;温带荒漠带和草原带,气温日较差最大;亚寒带针叶林带,气温日较差较大。故

11、选C。答案(1)D(2)C素养二综合思维:河口三角洲外力作用的影响2.(2015全国卷,1011)下图示意在黄河三角洲近岸海域的某监测剖面上,不同年份水深2米的位置与监测起始点的距离。起始点是位于海岸一侧的固定点。读下图,完成(1)(2)题。(1)19752004年,该剖面近岸海域海底侵蚀、淤积的变化趋势是()A.持续淤积 B.先侵蚀、后淤积C.持续侵蚀 D.先淤积、后侵蚀(2)推测19921997年期间()A.黄河流域年均降水量增加B.黄河入海年径流量减少C.黄河流域植被覆盖率降低D.黄河沿岸农业灌溉面积减少解析第(1)题,若黄河三角洲近岸海域以沉积为主,则海水变浅,水深2米的位置与监测起始

12、点距离会越大。反之,若黄河三角洲近岸海域以侵蚀为主,则海水变深,水深2米的位置与监测起始点距离会越小。图中两者距离19751978年扩大,此后总体减小,故先以淤积为主、后以侵蚀为主。故D正确。第(2)题,19921997年期间两者距离缩小,说明泥沙沉积作用减弱,黄河入海泥沙减少,只有B项所述能出现这一现象。故B正确。答案(1)D(2)B考点二河流侵蚀地貌与堆积地貌【例2】(2017全国卷,911)洪积扇是河流、沟谷的洪水流出山口进入平坦地区后,因坡度骤减,水流搬运能力降低,碎屑物质堆积而形成的扇形堆积体。下图示意贺兰山东麓洪积扇的分布,除甲地洪积扇外,其余洪积扇堆积物均以砾石为主。贺兰山东麓南

13、部大多数洪积扇耕地较少,且耕地主要分布在洪积扇边缘。据此完成(1)(3)题。(1)贺兰山东麓洪积扇集中连片分布的主要原因是贺兰山东坡()A.坡度和缓 B.岩石裸露C.河流、沟谷众多 D.降水集中(2)与其他洪积扇相比,甲地洪积扇堆积物中砾石较少的原因主要是()降水较少山地相对高度较小河流较长风化物粒径较小A. B. C. D.(3)贺兰山东麓南部大多数洪积扇耕地较少的主要原因是()A.海拔较高 B.土层浅薄C.光照不足 D.水源缺乏尝试自解(1)_(2)_(3)_审题能力培养第1步从文字材料获取信息洪积扇形成过程是:河流、沟谷的洪水较多;在山口位置;坡度骤减,地形平坦;流速减慢;大量碎屑物质堆

14、积。贺兰山东麓洪积扇连片分布,除甲地外,洪积扇堆积物以砾石为主,颗粒较大。贺兰山东麓南部洪积扇耕地较少。第2步从图示材料中获取信息答案(1)C(2)B(3)B1.河流侵蚀地貌(1)河流的侵蚀方式与河谷特征。侵蚀方式主要有溯源侵蚀、下蚀和侧蚀。不同河段,河流所受的侵蚀方式不尽相同,地貌各有差异。如下图所示:(2)河流凹岸侵蚀与凸岸堆积河流流经弯道时,水流做曲线运动产生离心力。在离心力的作用下,表层水流趋向于凹岸,冲刷凹岸,使凹岸水面略高于凸岸,因此,底部水流在压力作用下由凹岸流向凸岸,形成弯道环流,在弯道环流的作用下,凹岸发生侵蚀,凸岸发生堆积。如下图所示:2.河流堆积地貌冲积平原是典型的堆积地

15、貌,有三种类型:组成及分布形成机制及图示洪积冲积平原(山前)季节性的洪水或河流流出谷口,水流速度放慢,河流搬运物质堆积下来,形成多个洪积扇或冲积扇,最后连接形成洪积冲积平原。地貌特点:以谷口为顶点呈扇形,冲积扇顶端到边缘,堆积物质由粗到细河漫滩平原(河流中下游)凹岸侵蚀,凸岸堆积,形成河漫滩,河流改道,废弃的河漫滩,连接成河漫滩平原。地貌特点:地势平坦、宽广三角洲平原(河口地区)河流携带的泥沙,在河口堆积形成三角洲,若干个河口三角洲连成三角洲平原。地貌特点:多呈三角形,地势平坦,河网稠密,河道由分汊顶点向海洋方向呈放射状思维拓展河流堆积地貌对农业生产的影响(1)共同性:土壤肥沃,有利于农业生产

16、活动。(2)不同点:洪积冲积平原既不旱,也不涝,为农业高产田;河漫滩平原旱涝较为严重,粮食产量不稳定;三角洲地区易出现土地盐碱化,影响农业生产。(2019深圳高三期末)扇三角洲是由邻近高地推进到稳定水体中的冲积扇。下图是扇三角洲示意图。读图回答(1)(2)题。(1)扇三角洲的特征是()A.发育在河流入海口 B.分布在湿润地区C.沉积物大多为粉沙 D.可多次堆积形成(2)图中的辫状河流()A.流量稳定 B.河道较深C.容易改道 D.无结冰期解析第(1)题,扇三角洲发育在河流出山口,与水体相连,但不一定是河流入海口,A错。扇三角洲是河流堆积作用而形成,有河流、山体、水体的地方可发育,不一定在湿润地

17、区,B错。沉积物具有明显的分选性,下层是砾石、粗砂,上层大多为粉沙,泥土,C错。读图并结合文字材料,可知经多次堆积形成,D对。第(2)题,图中的辫状河流是河流在冲积扇上多次改道形成,C对。受山间降水量影响,流量不稳定,A错。位于地势较平坦的三角洲,落差较小,河道较浅,B错。不能确定有无结冰期,D错。答案(1)D(2)C素养一区域认知:河流地貌特征分析1.(2018全国卷,68)下图示意某河流上游河段的单侧断面。该河段两岸依次分布着海拔不同的四个平坦面T0、T1、T2、T3,平坦面上均堆积着河流沉积砾石。砾石的平均砾径T3T0T2T1。洪水期河水仅能淹没T0。据此完成(1)(3)题。(1)面积仍

18、在扩大的平坦面是()A.T0 B.T1 C.T2 D.T3(2)该断面河流流速最大的时期为()A.T3形成时期 B.T2形成时期C.T1形成时期 D.T0形成时期(3)推测该河段所在区域的地壳经历了()A.持续下降 B.持续抬升C.间歇性下降 D.间歇性抬升解析第(1)题,由材料可知,该河段位于河流上游,下蚀作用明显;且洪水期河水仅能淹没T0,说明T0为河漫滩,枯水期河流水位降低,河漫滩出露地表,接受泥沙堆积,面积会扩大。第(2)题,河流流速越快,堆积的砾石颗粒越大。由材料可知T3时期砾石的平均砾径最大,说明T3时期该断面流速最大,A正确。第(3)题,图中显示T3、T2、T1现位于地势较高的河

19、流阶地上,说明该河段所在区域的地壳经历了抬升作用。由图可知,每个时期的阶地面都较平坦,说明各个时期内地壳比较稳定,可推断该河段所在区域的地壳经历了间歇性抬升,D正确。故选D。答案(1)A(2)A(3)D素养二综合思维:河流弯曲段地貌分析2.(2013海南地理,22,10分)阅读图文材料,完成问题。河流在弯曲段存在“凹岸侵蚀,凸岸堆积”的现象。法国罗讷河上的圣贝内泽桥始建于1177年,13世纪和15世纪曾大修和重建,1668年被废弃。1669年的大洪水冲毁了河流右岸的桥墩,后来左岸的残桥(左侧图中粗实线)成为旅游景点圣贝内泽断桥(右侧照片)。通过比较断桥处河流左右岸附近河水的深浅及流速差异,说明

20、该断桥能保存至今的原因。(10分)解析河流在弯曲河段有“凹岸侵蚀,凸岸堆积”现象。结合图文材料可知,圣贝内泽桥修建于河流弯曲处,右岸为凹岸,侵蚀作用强,河水较深、流速较快,甚至在洪水期冲毁桥墩;而左岸堆积作用强,河水较浅、流速较缓,河流对桥的冲蚀作用较弱,所以断桥得以保存至今。答案桥梁修建在河流的弯曲河段,右岸为凹岸,水深、流急,对河岸的冲蚀强烈;左岸为凸岸,河水浅、流速慢,河岸较少受冲蚀,对断桥的冲蚀作用很弱。考点三地壳物质循环过程及循环示意图的判读【例3】(2013上海地理,56)岩石物质循环模型说明岩石通过不同的过程可以从一种形态转化成为另一种形态。读图,回答(1)(2)题。(1)大理岩

21、是石灰岩经过程形成的。在这一过程中()A.温度升高,压力降低 B.温度降低,压力升高C.温度升高,压力升高 D.温度降低,压力降低(2)图中能够反映大洋中脊处新的洋壳形成过程的代码是()A. B. C. D.尝试自解(1)_(2)_审题能力培养从图示材料中获取信息答案(1)C(2)C1.地壳物质不断以各种岩石相互转化的形式进行循环,其过程和岩石特征如下所示:2.常见岩石在生产生活中的用途类型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岩浆岩侵入岩质地坚硬,常用作建筑材料,如花岗岩板材喷出岩形态各异,常可作为观赏石材,如玄武岩制作的盆景岩浆岩经过了高温冷凝,富含多种金属矿物沉积岩石灰岩是最常见的建筑材料之一,也是重要的化

22、学生产原料,如水泥生产、钢铁生产和玻璃生产等沉积岩中富含非金属矿产,如煤、石油、天然气等变质岩大理岩是由石灰岩经高温高压变质而成,质地坚硬,是重要的建筑及装饰板材板岩是页岩经高压变质而成,也是重要的建材石英岩是重要的建材和化工原料许多变质岩本身就是重要的金属矿物3.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的判读技巧(1)巧用岩浆岩浆是岩石圈物质循环的出发点和归宿。有些示意图是较为单一的单向循环图,岩浆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岩浆。(2)巧用箭头判断三大类岩石和岩浆,大致可以用进出箭头的多少来区分:岩浆:三进一出。岩浆岩:一进三出。变质岩和沉积岩:二进二出。(3)巧用辅助性信息沉积物。各种岩石均可以转化为沉积物,是通过外

23、力作用(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将岩石转化为沉积物。沉积物只能转化为沉积岩,是通过外力作用(固结成岩作用)实现的。化石和岩层。含有化石或有层理特征(地层)的岩石为沉积岩,形成的地质作用是外力作用。由沉积岩发出的箭头指向的另一种岩石,是变质岩,该箭头是变质作用。1.下图中、为沉积岩,、为岩浆岩。读图,完成(1)(2)题。(1)上图中岩石形成的先后顺序最可能为()A. B.C. D.(2)若为石灰岩,则与接触地带易形成()A.花岗岩 B.大理岩C.页岩 D.砾岩解析第(1)题,一般下面的沉积岩先沉积、上面的后沉积,则、形成的先后顺序为;岩浆岩穿过了岩层,则形成年代更晚;岩浆岩穿过了岩层,说明形成年

24、代晚于。故C项正确。第(2)题,岩浆具有很高的温度,故岩浆运动过程中,会使接触处的岩石发生变质作用形成变质岩;石灰岩会变质形成大理岩。答案(1)C(2)B2.下图为地球系统物质循环示意图。读图回答下题。关于图中a、b、c、d所示箭头代表的地质作用,正确的是()a指化学沉积作用b指搬运作用c指成岩作用d指火山喷发作用A. B. C. D.解析a箭头由水圈指向沉积岩,应为沉积作用,对;b箭头由土壤/沉积物指向沉积岩,应为沉积作用,错;c箭头由变质岩指向土壤/沉积物,应为外力对岩石的侵蚀作用,错;d箭头显示岩浆中的物质进入大气圈,应为火山喷发作用,对。答案D素养一综合思维:地壳物质循环与地质作用1.

25、(2018北京文综,4)下图为某地的地质剖面示意图。读图,回答下题。图中()A.甲处的物质主要来源于地壳B.断层发生在花岗岩形成之后C.岩浆侵入可能导致乙处岩石变质D.丙处的溶洞景观由岩浆活动造成解析甲表示花岗岩,是来自上地幔顶部软流层的岩浆侵入地壳内部后冷却凝固形成的;读图可知,断层顶部存在一个侵蚀面,由此可判断断层上覆岩层的形成时间要晚于断层,断层顶部的砂岩层中存在岩浆侵入,由此可判断花岗岩的形成时间要晚于断层顶部砂岩的形成时间,即断层发生在花岗岩形成之前;乙处岩层为石灰岩,远离地面,承受着巨大的压力,岩浆入侵导致乙处温度骤然升高,在高温高压的环境下,乙处岩石可能发生变质作用;丙处的溶洞是

26、由流水溶蚀作用形成的。综上可知,选项C正确。答案C2.(2018天津文综,3)读图文材料,回答下题。依据上图中信息判断,造成甲、乙、丙三地地貌类型不同的最主要原因是()A.年降水量的差异 B.地质构造部位不同C.植被覆盖率不同 D.地表岩石种类不同解析结合图例可知,甲地对应的地下岩石为砂岩,质地坚硬不易侵蚀;乙地对应的地下岩石为页岩,位于向斜外侧,受张力易被侵蚀;丙地对应的地下岩石为石灰岩,易与水产生化学反应,形成喀斯特地貌。三地地貌差异主要是由岩石种类不同造成的,D对。甲、乙、丙三地相距较近,皆位于我国广西境内,年降水量差异并不明显,A错;根据地下岩层弯曲状况,甲、乙皆位于向斜的左侧,B错;

27、植被覆盖率大小对地貌的形成影响较小,且甲、乙、丙三地植被覆盖率大小无法判断,C错。答案D素养二综合思维:岩石圈物质循环的过程与环节3.(全国高考题)下图为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图中、分别代表沉积环境、熔融环境和变质环境,箭头线代表不同的地质过程。读图,回答(1)(2)题。(1)花岗岩的形成过程属于()A. B. C. D.(2)古生物进入并成为岩石中化石的地质环境和过程是()A. B. C. D.解析第(1)题,根据地壳物质循环规律,结合图,可知代表重熔作用,代表岩浆活动,代表地壳运动,代表变质作用,花岗岩的形成过程属于岩浆冷凝作用。第(2)题,化石存在于沉积岩中,是古生物的遗体保留在沉积环境

28、中,经过长期的外力作用而形成的。答案(1)B(2)A限时规范专练(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本卷共25个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10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2019广东汕头期末)某旅客于2017年8月14日,在河西走廊最西端的国家某地质公园进行考察,该公园属于古罗布泊的一部分。公园中的特殊地貌,东西长约15千米,南北宽约2千米,土质坚硬,呈浅红色,与黑色的戈壁滩形成了强烈的对比。下图为该游客拍摄该地貌的局部景观照片。据此完成12题。1.图中特殊地貌主要形成于()A.风化作用 B.风力侵蚀作用C.流水侵蚀作用 D.断裂抬升作用2.图中特殊地貌的物质组成主要

29、来源于()A.风力堆积作用 B.固结成岩作用C.流水沉积作用 D.冰川堆积作用解析第1题,图中特殊地貌位于西北干旱半干旱区,主要形成于风力侵蚀作用,B项对。风化作用不是地貌形成的主要作用,A项错。干旱、半干旱区流水侵蚀作用较少,C项错。图示不能体现断裂抬升作用,D项错。第2题,图中特殊地貌的岩层层次清晰,土质坚硬,物质组成主要来源于流水沉积作用,C项对。风力堆积作用形成的岩层土质疏松,A项错。固结成岩作用形成岩石,不是地貌的物质组成来源,B项错。冰川堆积作用物质没有分选性,无层次,D项错。答案1.B2.C(2019湖北孝感期末)伯利兹蓝洞位于中美洲洪都拉斯首都东面60里海面上,直径为305米。

30、洞内水深137.9米。据科考推测伯利兹蓝洞是冰河时代末期形成的一个石灰石坑洞。读图,完成34题。3.关于伯利兹蓝洞说法正确的是()A.伯利兹蓝洞内没有任何生物B.伯利兹蓝洞内有钟乳石或石笋C.伯利兹蓝洞内岩石是变质岩D.巴西暖流从伯利兹蓝洞上面经过4.关于伯利兹蓝洞形成说法正确的是()A.伯利兹蓝洞形成与渭河平原形成相似B.伯利兹蓝洞形成先是冰川侵蚀,后是海面上升C.伯利兹蓝洞形成先是流水溶蚀,后是海面上升D.伯利兹蓝洞形成过程伴随气候的变化是先暖后冷解析第3题,由材料可知,伯利兹蓝洞是石灰石坑洞,为喀斯特地貌,故洞内有钟乳石或石笋;喀斯特地貌形成的气候条件是温暖湿润,温暖湿润的条件适合生物生

31、存,洞内应该有生物。第4题,伯利兹蓝洞的形成是流水溶蚀作用,渭河平原成因是断裂下陷,成因不同;伯利兹蓝洞位于低纬度地区,没有冰川作用,先是流水溶蚀,后是海面上升形成的;由材料可知,伯利兹蓝洞形成过程伴随气候的变化是先冷后暖。答案3.B4.C(2019山东泰安第一次质检)风沙运动是造成流动沙丘土壤风蚀量在不同坡向上差异的原因。下图是某年6月份雅鲁藏布江山南宽谷流动沙丘不同坡向的土壤风蚀状况统计图。沙丘呈南北走向,与河谷主导风向垂直,风向变化是流动沙丘由风蚀作用向风积作用变化的主要原因,风蚀记为负值,风积记为正值。读图,完成56题。5.图示沙丘风蚀、风积的变化说明()A.沙丘顶的高度不断升高B.6

32、月11日沙丘东坡是迎风坡C.6月26日沙丘西坡是迎风坡D.6月2126日风向发生变化6.6月521日,该地沙丘的移动趋势是()A.向东 B.向西 C.向南 D.向北解析第5题,风蚀记为负值,风积记为正值。根据图例,图示6月份沙丘顶被侵蚀,高度不断降低。迎风坡侵蚀,背风坡堆积。6月26日西坡堆积,是背风坡。6月11日东坡堆积,是背风坡。6月下旬风向发生变化,由东坡堆积改为东坡侵蚀。第6题,6月521日,该地沙丘的东坡是正值,风积为主,是背风坡,说明移动趋势是向东。答案5.D6.A(2019山东淄博一模)某平原分布有深厚的沉积岩层,且基岩裸露。图1示意该区域地表岩层分布,图2示意三种岩石样本。据研

33、究,河流的搬运能力与其流速、流量有关。据此完成78题。7.该区域砾岩沉积期间到页岩沉积期间最可能发生的是()河流落差增大河流落差减小河流流量增大河流流量减小A. B. C. D.8.该平原的地质构造和地貌类型分别是()A.背斜沉积平原 B.向斜沉积平原C.背斜剥蚀平原 D.向斜剥蚀平原解析第7题,砾岩、砂岩、页岩属于沉积岩,河流的流量越大,流速越快,沉积物的颗粒越大。砾岩的组成颗粒较大,说明当时流量较大,河流落差大,流速较快;页岩的组成颗粒较小,说明当时流量较小,河流落差减小,流速较缓,沉积颗粒较小。第8题,读图分析可知,该处表层岩层中间老,两侧新,属于背斜构造。由岩层裸露可知,该地受外力侵蚀

34、,岩层缺失,从而形成剥蚀平原。答案7.D8.C地质工作者对某河流的一个断面开展科学考察,并借助现代技术推测出该断面河流水位及地层(沉积岩)的上升过程。由于流水的侵蚀作用,地层上升过程中河流水位保持相对稳定。下图是根据推测结果绘制的坐标图,其中实线表示河流水位的时间变化,虚线表示甲、乙、丙三个地层上表面高度的时间变化。据此完成911题。9.造成该断面附近地层上升的主要作用是()A.岩浆活动 B.地壳运动C.堆积作用 D.变质作用10.该断面上,甲地层比乙地层()A.形成早,厚度小 B.形成旱,厚度大C.形成晚,厚度小 D.形成晚,厚度大11.当前,该断面地貌类型是()A.V型谷 B.河漫滩C.冲

35、积扇 D.三角洲解析第9题,根据材料,地层上升过程中河流水位保持相对稳定。根据流水侵蚀的痕迹,该处的岩层不断稳定上升,造成该断面附近地层上升的主要作用是地壳运动, B对。岩浆活动形成岩浆岩,该地岩层是沉积岩,A错。堆积作用发生在低洼处,C错。变质作用形成变质岩,D错。第10题,沉积岩层中,下面的沉积层形成的早,上面的形成的晚。该断面上,甲地层在上面,形成的比乙地层晚,根据水流侵蚀线宽度,比乙地层厚度小,C对。A、B、D错。第11题,当前,该断面岩层持续上升,以流水侵蚀作用为主,地貌类型是V型谷,A对。河漫滩、冲积扇、三角洲以流水沉积作用为主,B、C、D错。答案9.B10.C11.A(2019金

36、优冲刺卷)当河流流经地区的地壳运动是间歇性上升时,那么在地壳上升运动期间,河流以下切为主;在地壳相对稳定期间,河流以侧蚀和堆积为主,这样就在河谷两侧形成多级阶地。克里雅河发源于昆仑山,向北汇入塔里木盆地的沙漠中,下图为某科考队绘制的克里雅河出山口处河床至阶地剖面示意图,据此回答1214题。12.低阶地表层沉积物分选性明显较高阶地差的原因是()A.大陆性气候风速多变B.径流量随季节变化明显C.沉积物质来源复杂D.物理风化作用较强13.高阶地与中阶地相对高差和表面大小不同是由于地壳抬升的()A.高度 B.速率 C.规模 D.年代14.科考队发现该地阶地下部存在古老的砾石沉积层,其原始地貌可能是()

37、A.风积沙丘 B.风蚀沟谷C.冲(洪)积扇 D.三角洲解析第12题,由图可知,高阶地表层沉积物以沙丘沙为主,这是风力沉积物,而低阶地沉积物既有风力沉积的沙丘,又有河流沉积的粉砂粘粒,来源较高阶地复杂,所以沉积物均匀程度较差,据此选C。第13题,由图可知,高阶地落差较大,表面倾角大,说明地壳抬升较快,河流下切侵蚀作用强烈;中阶地落差小,表面倾角小,说明地壳相对稳定,河流以侧蚀和堆积为主,所以影响因素是地壳抬升的速率不同,选B。第14题,根据文字材料可知,该剖面图绘制于克里雅河出山口处,河流刚出山,携带的大量砾石、泥沙等在河流出山口会大量堆积形成山前冲积扇或洪积扇,据此选C。答案12.C13.B1

38、4.C(2019烟台质检)大石河位于燕山褶皱带的西部,地质构造复杂,河流蜿蜒曲折,其中甲、乙、丙、丁四河段村庄都分布于河流北岸,但丁河段村庄经常遭受洪涝灾害。下图为“大石河不同河段河流流向、聚落分布和地质剖面图”。据此完成1516题。15.凉水泉至九道河泉河段河谷的主要成因是()A.冰川侵蚀 B.流水溶蚀C.背斜成谷 D.向斜成谷16.图示河段沉积物多的主要季节和沉积地貌最显著的分别是()A.夏季、甲 B.夏季、乙C.秋季、丙 D.秋季、丁解析第15题,地质剖面图岩层向上拱,可判断为背斜,在外力侵蚀作用下,形成河谷。第16题,该河段地处华北地区,雨季为夏季,河水侵蚀作用强,河水含沙量大,沉积物

39、多,乙处河谷较甲、丙、丁处都宽阔,沉积作用最显著。答案15.C16.B(2019四川南充一模)河流像蛇一样弯弯曲曲地流淌,是一种河流造就的地貌景观,地理学者把它称作曲流地貌或蛇曲地貌,一般形成于草原、湿地等平坦地区。下图为青藏高原上青海玉树直门达村附近的通天河,该河穿行于山脉之间,仿佛嵌入岩石深处,如游龙一般蜿蜒曲折,被称为“嵌入式蛇曲”,展现另类的立体蛇曲之美。据此完成1718题。17.图中通天河蛇曲具有另类之美的原因是()A.侧蚀作用强烈,更加弯曲B.位于青藏高原,落差更大,立体感强C.流量大,水流湍急,水力资源丰富D.地壳断裂下陷,峡谷幽长,更加柔美18.据材料推测“立体蛇曲”的形成过程

40、()冰川侵蚀地壳隆起侧蚀断裂下陷下切侵蚀A. B.C. D.解析第17题,图中通天河蛇曲具有另类之美的原因是位于青藏高原,该河穿行于山脉之间,仿佛嵌入岩石深处,落差更大,立体感强。第18题,根据材料,蛇曲地貌一般形成于草原、湿地等平坦地区。推测“立体蛇曲”的形成过程先是在地形平坦时期,受侧蚀作用,发育成蛇曲,后来发生地壳隆起,地势落差大,河流下切侵蚀增强,形成嵌入式蛇曲。因此顺序是。答案17.B18.D(2019黑龙江齐齐哈尔一模)河口海岸线的变化受河流、潮汐的共同作用。下图为近百年来尼罗河河口海岸线变化示意图。读图,完成1920题。19.尼罗河河口海岸线各地段()A.19001971年全都向

41、陆地方向推进B.19711982年全都向陆地方向推进C.19821987年全都向陆地方向推进D.19871991年全都向陆地方向推进20.尼罗河河口海岸线变化特征说明()A.尼罗河上游侵蚀作用增强B.尼罗河上游堆积作用减弱C.尼罗河河口海浪侵蚀加剧D.尼罗河入河的总水量增加解析第19题,读图可知,19001971年海岸线只有部分向陆地推移,两侧海岸线1900年和1971年相交,说明没有变化;19821987年以及19871991年海岸线也有相交位置;19711982年海岸线无相交,且向陆地推移。第20题,近百年来,尼罗河海岸线整体向陆地推进,说明尼罗河下游泥沙堆积物减少或者海水侵蚀增强;泥沙堆

42、积物的减少则是因为上游修建大坝后泥沙沉积,入海泥沙减少。答案19.B20.C(2019福建福州期末)青木川镇发轫于明中叶,成型于清中后期,鼎盛于民国年间,距今已有600余年,古木建筑保存完好,为国家4A级景区。回龙场是青木川老街的传统称谓,民国时期曾是繁荣的商业、文化交流场所。左图示意青木川镇位置,右图是回龙场老街景观田。据此完成2122题。21.发轫期,青木川古镇先民的选址主要考虑()A.河宽水深,便于航运B.冲积平原,地形平坦C.依山傍水,风景优美D.位置优越,便于陆运22.民国时,回龙场商贸鼎盛的主要原因是()A.国家支持,政策推动B.民族杂居,交流频繁C.毗邻三省,经济活跃D.资源丰富

43、,工业发达解析第21题,由材料“青木川镇发轫于明中叶”可知,明朝为农业社会,选址主要考虑地形,即地形平坦,便于农耕。第22题,回龙场是青木川老街的传统称谓。从图中可看出青木川镇位于甘肃、陕西、四川三省交界地区,鼎盛的主要原因是毗邻三省,经济活跃。答案21.B22.C(2019广东佛山二模)干热岩是温度高于200 、埋深在地下310千米处的高温岩体,这种岩体的绝大部分为侵入岩。可燃冰是天然气水合物。当海洋板块下沉到地球内部时,海底天然气便在板块交界带边缘上涌,在接触冰冷海水和深海压力下形成水合物。下图为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据此完成2325题。23.图中导致干热岩形成的主要地质作用和岩石类型是(

44、)A.、乙 B.、丙C.、沉积岩 D.、甲24.青藏高原南部是我国干热岩资源最丰富的地区,这是因为这里()A.地处高海拔的高原 B.地壳的厚度较薄C.靠近板块交界地带 D.玄武岩地层广布25.可燃冰多形成于()A.海岭附近的深海盆 B.海沟附近的沉积岩C.三角洲附近的浅海 D.高纬的较寒冷海域解析第23题,依据“三进一出是岩浆”,可判断甲为岩浆,则乙为岩浆岩。材料提及干热岩为侵入岩,属于岩浆岩;则干热岩形成的地质作用是岩浆冷凝,即图中;故A正确。第24题,侵入岩是岩浆上升冷凝形成,在地壳活动频繁区域易出现岩浆活动;青藏高原南部处于印度洋板块与亚欧板块交界地带,地壳断裂带多,易于形成岩浆活动,故该处干热岩资源丰富。第25题,依据“当海洋板块下沉到地球内部时,海底天然气便在板块交界带边缘上涌”形成可燃冰,可判断海沟处最易形成,故B正确。答案23.A24.C25.B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 > 地理 > 高考专区 > 一轮复习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1,本文((2020年高考专用)第二章 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第二章 第7讲.doc)为本站会员(LY520)主动上传,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2,用户下载本文档,所消耗的文币(积分)将全额增加到上传者的账号。
3,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发送邮件至3464097650@qq.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Www.163Wenku.Com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