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四单元第四单元苟利国家生死以,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岂因祸福避趋之。【清】林则徐【清】林则徐1.1.通过课文中动作、语通过课文中动作、语言、神态的描写,体会言、神态的描写,体会人物的内心。人物的内心。2.2.尝试运用动作、语尝试运用动作、语言、神态描写,表现言、神态描写,表现人物的内心。人物的内心。从军行即从军歌,是乐府诗题,这类从军行即从军歌,是乐府诗题,这类诗大多描写边疆军事生活。标题有的加上诗大多描写边疆军事生活。标题有的加上“歌歌”“”“引引”“”“曲曲”“”“吟吟”“”“行行”等,都等,都属于乐府诗。从军行七首是王昌龄采属于乐府诗。从军行七首是王昌龄采用乐府旧题写的一组边
2、塞诗,载于全唐用乐府旧题写的一组边塞诗,载于全唐诗卷一百四十三。我们今天学习的是其诗卷一百四十三。我们今天学习的是其中的第四首从军行(青海长云暗雪中的第四首从军行(青海长云暗雪山)。从军行乐府曲名,内容多写边山)。从军行乐府曲名,内容多写边塞情况和战士的生活。塞情况和战士的生活。了解乐府诗:汉乐府是指由朝廷乐府系统或相当于乐府职能的音乐管理机关搜集、保存而流传下来的汉代诗歌。汉乐府掌管的诗歌按作用主要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供执政者祭祀祖先神明使用的郊庙歌辞,其性质与诗经中“颂”相同;另一部分则是采集民间流传的无主名的俗乐,世称之为乐府民歌。什么是边塞诗?边塞诗又称出塞诗,是以边疆地区汉族军民生活
3、和自然风光为题材的诗。从军行从军行 【唐】王昌龄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唐】【唐】王昌龄王昌龄王昌龄:王昌龄:(约690756),字少伯,汉族,河东晋阳(今山西太原)人。盛唐著名边塞诗人。擅长七绝,被后世称为“七绝圣手”。存诗一百七十余首,多为当时边塞军旅生活题材,描绘边塞风光,激励士气,气势雄浑,格调高昂,手法细腻。代表作有从军行七首出塞芙蓉楼送辛渐闺怨等。作者简介作者简介青海:指青海湖。词词注注语语释释长云:层层浓云。长云:层层浓云。雪山:这里指甘肃省的祁连山,山巅终年积雪,故云“雪山”。玉门关:古关名,故址在今甘肃敦煌西北,一作“雁门关”。孤城:
4、即玉门关。穿:磨破。金甲:战衣,金属制的铠甲。楼兰:汉时西域国名,即鄯善国,在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鄯善县东南一带。西汉时楼兰国王与匈奴勾通,屡次杀害汉朝通西域的使臣。此处泛指唐西北地区常常侵扰边境的少数民族政权。从军行从军行 【唐】王昌龄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青海湖上蒸腾而起的漫漫青海湖上蒸腾而起的漫漫云雾,遮得连绵雪山一片云雾,遮得连绵雪山一片黯淡,边塞古城,玉门雄黯淡,边塞古城,玉门雄关,远隔千里,遥遥相望。关,远隔千里,遥遥相望。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这两句诗描写的景物有青海湖、长云、雪山、孤城和玉门关,这些静物展示了千里地域的广阔,展现
5、了当时西北戍边将士生活、战斗的典型环境,给人一种壮阔苍凉的感觉。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突出了西北战场的特征暗示戍边时间之长和战斗的频繁 铿锵有力,掷地有声,是身经百战的将士豪壮的誓言和保家卫国、不打败敌人誓不还乡的坚定决心。这两句诗形成鲜明对照,尽管金甲磨穿,战争环境恶劣,但将士们的报国壮志并没有消磨。戍边时间之漫长战事之频繁战斗之艰苦敌军之强悍边地之荒凉思考:思考:“黄沙百战穿金甲黄沙百战穿金甲”是一句概括是一句概括力极强的诗句,我们从中可以体会到什么?力极强的诗句,我们从中可以体会到什么?诗的前两句写景,境界阔大,展示了西北边地的辽阔与萧条。后两句叙事兼抒情,情调悲壮。第三句叙事,既写了环境之恶劣,战事之频繁,同时体现了战争的激烈残酷;第四句点明了全诗的主旨,表现了将士的壮志雄心、英雄气概和鲜明的爱国情怀。拓展延伸拓展延伸1.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李清照夏日绝句2.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王昌龄出塞3.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陆游示儿4.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王翰凉州词抒发爱国之情的诗句:根据古诗内容,完成练习。从军行前两句_,突出了戍边将士_;后两句_,抒发了戍边将士的_。A抒情 B写景 C生活艰苦 D雄心壮志BC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