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大战中的插曲优质课公开课获奖教案优质公开课获奖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二选择性必修上) 教学目标 1、厘清全文的线索、情节,了解聂荣臻将军这一人物形象的特点。 2、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把握文章的思想内涵,感受伟大的革命人道主义精神。 语言建构与运用:了解作者及文章的写作背景。 思维发展与提升:学习文章表达方式。 审美鉴赏与创造:鉴赏本文运用的手法,体会表达效果。 文化传承与理解:把握文章的思想内涵,感受伟大的革命人道主义精神。 重点:了解聂荣臻将军的任务形象特点。 难点:感受伟大的革命人道主义精神。 1、指导学生完成预习 2、制作课件 一、导入新课 和平是来之不易的,是先辈们用鲜血换来的。战场是
2、残酷的,有枪林弹雨,朝不虑夕。但战时的生活,并不都是炮火轰鸣、刀光剑影,也常常遇到一些曲折有趣的事情,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近大战中的插曲 二、写作背景 本文选自聂荣臻回忆录(解放军出版社2007年版)。1940年8月,我军打响了著名的“百团大战”,晋察冀军区是作战的主力之一。1940年8月20日晚,晋察冀军区司令员聂荣臻一声令下,中央纵队三团,在工人的配合下,扑向井经车站,8月21日黎明,矿区的日军全部被消灭。在这次战斗中,井经火车站的日本副站长夫妇去世,留下了一对女儿,被八路军从硝烟中救了出来。 三、作者介绍 聂荣臻(1899年12月29日-1992年5月14日),字福骈
3、,曾用名聂云臻,出生于重庆江津吴滩镇。1923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24年到苏联学习。建国后,历任中央军委秘书长兼中国人民解放军代总参谋长,国防委员会副主席,中央军委副主席,国务院副总理兼国家科委主任、国防科委主任,中国老龄问题全国委员会名誉主任,中国发明协会名誉会长。1955年被授予元帅军衔,曾获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聂荣臻同志是久经考验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党和国家的卓越领导人,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创建人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开国元勋,深受全党、全军、全国人民的尊敬和爱戴。 四、题目解说 “大战”指历史上著名的“百团大战”,“插曲”的意思是“
4、比喻连续进行的事情中插入的特殊片段”,在文中指拯救两个日本小姑娘的故事。 五、层次结构 全文可分为五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综述,引出故事。 第二部分(第2-5段):聂荣臻在战火中照料日本孤女。 第三部分(第6-10段):聂荣臻派人送回日本孤女。 第四部分(第11-14段):孤女谢恩。 第五部分(第15段):“插曲”成佳话。 六、全文分析 1、从7、8两段中可以看出聂荣臻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我们的八路军是一支什么样的队伍? 聂荣臻是一个具有革命人道主义精神、至仁至义的品质以及政治家、军事家的远见卓识的人。八路军怀有革命人道主义精神,是一支不畏强敌的仁义之师、正义之师。 2、本文的标题为“大
5、战中的插曲”,作者是如何叙述这一“插曲”的? 文章第一自然段介绍故事背景,点题并引出“插曲”。再用倒叙的方式,叙述大战中聂荣臻拯救两个日本女孩并将她们送回日方的故事,体现了中国军人的革命人道主义精神。文章以小见大,通过叙述大战中的一个小小的“插曲”,写出中国军人在处理战争中各种问题的方式和态度,体现出中国军人的人道主义精神,这个故事也成为中日友谊的象征。文章用质朴、自然、亲切的语言回忆过去,用第一人称的方式叙述,流露出作者理性又真诚的感情。 3、聂荣臻在送回日本女孩的时候,为什么要写一封没有加封的信给日本军官? 聂荣臻写这封信是为了交代事件的原委并表明自己的立场。聂荣臻送回两个日本女孩是为了让
6、她们回到自己的祖国,回到她们的亲人身边,这么做是出于对孩子的照顾,为孩子的安全和将来考虑。信件不加封是为了让更多的日本下层人员有到,以此了解我军的思想和精神,聂荣臻的信义正词严、不卑不亢,展现了其作为政治家、军事家的远见卓识,体现了其革命人道主义精神和至仁至义的品质,体现了我们的军队是一支不畏强敌的仁义之师、正义之师。战火中的信件体现了我们八路军对战争的认识和态度,日本士兵和日本人民都是战争的受害者,我们应给予同情;对于侵略我们的日本法西斯,为了民族的生存和人类的和平,我们要抗战到底。 4、读完这篇文章,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聂荣臻? 井陉之战中,聂荣臻拯救了两个日本女孩,认为“孩子是无罪的”,表
7、现了他的博大胸怀和革命人道主义精神;通过照料孤女的细节,我们可以看出他的细心慈爱、和善亲切;从给日本官兵的信中,我们可以看出他的深明大义、胸怀宽广、富有正义;在送回孤女之后,“每逢想起这件事,还常常为她们担心”,体现出他的善良仁慈。聂荣臻具有革命人道主义精神和至仁至义的品质,具有政治家、军事家的远见卓识,是一位慈善仁义、和蔼可亲、宽厚细心的将军。 七、中心思想 聂荣臻用回忆的方式,以朴实无华的笔触记述了百团大战中件“曲折有趣”又“很有意义”的事情,即聂将军关心和照顾在战火中受伤的两个日本孤女,并设法将她们送回日方的故事。这一事件既彰显了伟大的革命人道主义精神,也包含了对日本侵略者残酷暴行的控诉
8、。 八、写作特点 (1)行文结构严谨。 文章采用总-分-总的结构,思路清晰,构思精巧。开头综述,引出“插曲”,接着叙述聂荣臻拯救日本孤女并送回她们的故事,之后叙述孤女谢恩,最后以总结“插曲”的影响和意义来结束全文。 (2)语言质朴。 这是一篇回忆录,以第一人称的方式叙述故事,语言质朴,真诚感人。 九、补充资料 回忆录 在西方,很早就出现了回忆录这种文体。公元前四世纪,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的学生克塞诺封写了一本书,比较完整而忠实地记载了苏格拉底的言论和经历,书名就叫回忆录。这可能是历史上最早以回忆录题名的一本书了。在我国,撰写回忆录的历史也十分悠久。儒家经典论语,就是一部带有回忆录性质的著作。西
9、汉史学家司马迁的太史公自序,可以看作是一篇回忆录文章。古人撰写的一些吊唁文章和墓志铭,也带有回忆录的性质。到了近代和现代,回忆录这种文体有了很大的发展。对人民作出过杰出贡献的伟大人物,人民将永远纪念他们。因此,同这些伟人共事过的、接触过的人,就撰写回忆录来表示自己的崇敬心情,同时也为后人贡献宝贵的文献资料。它是一段历史的真实写照,是全面研究断代史、学术成果不可缺少的资料之一。 一般分为: 关于一系列事件的记录,通常由参加者所写而不像历史那样拘于形式和完备,如凯撒的高卢战争回忆录 一种自传体描述,其口吻常闲逸而亲切、注意的焦点通常在作者所知的人物、事件或时代上。 十、总结全文 1980年,人民日
10、报发表了日本小姑娘,你在哪里?的报道,在中日两国引起强烈反响。经多方努力,人们终于在日本宫崎县都城市找到了两个小姑娘中的姐姐美穗子。当年,她和妹妹被送到日军兵营后,妹妹因病在石门铁路医院身亡。1980年,美穗子携全家来中国,向聂帅和帮助过她的中国人民表达了诚挚的感谢。聂帅救孤的佳话由此传遍了全世界。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聂荣臻曾外孙王佳口述的我的老爷爷聂荣臻,由解放军文艺出版社出版。作为开国元勋,聂荣臻的人生故事许多都早已为人熟知,但是,这本书运用的大量素材是只有当事人才了解的_,许多还是第一次见诸文字。书中特别_了聂荣臻如何支持科研工作之事。1958年冬,大雪_,加上三年因难时期
11、已经开始,从事国防科研的技术人员有不少被冻伤,聂荣臻派人给200多位科学家和技术人员挨个儿看手。此外,聂荣臻还向周恩来倡议,“向各大军区、海空军募点捐”,为一线科研人员弄到了猪肉、黄豆、海带、鱼、豆油等。当时聂荣臻还宣布,“全部分给专家和技术人员,领导、行政人员一律不分”,“我们领导要是吃了一两,就开除我们的党籍”。 这是一本少儿读物,因此这本书的叙事口吻完全是一个孩子的口吻,形式也是讲故事的形式。为方便孩子们阅读和理解,(),让小读者在充满历史画卷的故事情景中,带着_的求知欲快乐阅读和感知。 (1)下列各句中的破折号和文中“我的老爷爷聂荣臻”的破折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A.这简直就是颠倒
12、黑白说得不客气一点无耻之尤! B.“最近人人喜欢听这首歌,只有你不喜欢,听说了吗?隔壁班的班主任下海经商去了!”陈骏小声说道。 C.我望着它们,心里想:我的好儿子在岛上留下了一样美好的东西鲜花。 D.“营长他连中三发子弹,他牺”小战士还没说完就大哭起来。 (2)下列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项是() A.内幕披露沸沸扬扬浓重B.内幕揭露纷纷扬扬强烈 C.细节揭露沸沸扬扬浓重D.细节披露纷纷扬扬强烈 (3)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话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A.作者精心设计的每一章节的故事,以及独具匠心设计的与之相关的“小链接” B作者独具匠心地在每一章节的故事中,精心设计了与之相关的“
13、小链接” C.作者精心设计的与之相关的“小链接”,被其独具匠心地体现于每一章节的故事中 D.作者独具匠心地设计了“小链接”,并将其放入与之相关的每一章节的故事中 答案:(1)C;(2)D;(3)B 解析:(1)C项与题干中的破折号均标示注释内容或补充说明。A项,标示插入语。B项,标示话题的转换。D项,标示话语的中断或间隔。 (2)内幕:外界不知道的内部情况(多指不好的)。细节:细小的环节或情节。文段指书中所运用的大量素材是只有当事人才了解的细小的情节,应用“细节”。揭露:使隐蔽的事物显露。披露:发表;公布。表露。语段说的是书中公布了聂荣臻支持科研工作的事情,应用“披露”。纷纷扬扬:(雪、花、叶
14、等)飘洒得多而杂乱。沸沸扬扬:像沸腾的水一样喧闹,多形容议论纷纷。语段中用于形容大雪,应用“纷纷扬扬”。强烈:极强的;力量很大的。鲜明的;程度很高的。强硬激烈。浓重:(烟雾、气味、色彩等)很浓很重。语境用于修饰“求知欲”,应用“强烈”。 (3)从前文“为方便”可知,所填语句的主语为人,故排除A、C项。比较B、D两项,B项比D项表述更加简洁、顺畅,故选B。 1.下面的文段有四处语言表达存在问题,请指出有问题句子的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 科学家虽然要承担科研任务,但是还应该担负起科普的责任。当前,互联网等技术迅猛发展,科学家应当充分运用这些现代传播工具,做好科普工作,更好地服务于大众。
15、国家应当凭借国外科普工作的经验,设立国家科普基金,科普评价激励机制逐步完善,鼓励科学家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科普工作中,开发我国科普工作的新局面。 2.请对下面这段新闻报道进行压缩。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60字。 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起于何时?长期以来,由于受“西方中心论”的影响,外国学者大都认为起始于1939年9月德国入侵波兰。近年来,随着历史研究的深入,越来越多的外国学者认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起点在中国。这其中又有三种主要观点:一种主张起始于1931年“九一八事变”,认为日本对中国东北的占领是全球战争冲突的开始;一种主张起始于1937年的“七七事变”,认为中国是第一个对抗轴
16、心国的国家,比英法早2年,比美国早4年;还有一种主张起始于1937年的“淞沪会战”,认为这次会战是中日双方主力部队第一次大规模正面作战。国内学者大多倾向于把1931年“九一八事变”确定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起点。我们认为,把“九一八事变”作为起点符合历史事实,是基于日本发动侵略战争的法西斯性质得出的结论,也是基于日本自此以后持续扩大侵略的战争行为得出的结论,更是基于从那时起武装反抗法西斯侵略的中国军民的壮举得出的结论。 3.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字。 1980年春,日本著名的读卖新闻头版头条刊登了大标题为美穗子姐妺,中国元帅
17、聂荣臻想念你们的文章,立刻吸引了日本人民的目光,当然也_,美穗子决定:_!1980年7月的一个阳光灿烂的上午,人民大会堂大厅里聚满了各大媒体的记者,他们是来记录美穗子面谢救命恩人这一历史时刻的。1980年,中日两国关系在各个领域都开始升温。“将军救孤女”这样一段将流芳千古的佳话,_。例如,中央相关新闻媒体就拍摄了记录美穗子访华的电影美穗子探亲。 4.下列各句中加粗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 洛迪和约使意大利半岛享受了半个世纪的珍贵和平。城邦间的大规模冲突停止,较量从刀光剑影的战场转向外交、庆典和赞助文化艺术。 党的作风关系人心向背,关系党的生死存亡,抓作风建设一刻也不能松懈,“全面从
18、严治党永远在路上”。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键盘上的“敲字如飞”常常代替了一笔一画的汉字书写,“提笔忘字”蔚然成风,这实在令人担忧。 进入,新一轮人才抢夺暗潮涌动,城市抢人战已从“隔空争夺”升级到“上阵肉搏”,各大城市以千金买骨的气魄,纷纷向人才抛出橄榄枝。 在莫言看来,乡愁诗人余光中对中国古典文学运用纯熟,作品处处可看到汉赋、唐诗、宋词的雪泥鸿爪,这是真正高明的继承。 “大眼睛”苏明娟能够从一个贫穷山村的农家女孩脱胎换骨,完成人生的华丽转身,离不开好心人的帮助,更离不开自己的勤奋。 A.B.C.D.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虽然”改为“不仅”,删掉“但是”。,“凭借”改为“借鉴”。,“科
19、普评价激励机制逐步完善”改为“逐步完善科普评价激励机制”。,“开发”改为“开创”。 解析:语句中,前后句无转折关系,“虽然但是”关联词使用错误,可将“虽然”改为“不仅”,且删掉“但是”。语句中,对于国外科普工作的经验,不能用“凭借”,应用“借鉴”。语句,偷换主语,应改为“逐步完善科普评价激励机制”。语句中,“开发”与“局面”不搭配,可将“开发”改为“开创”。 2.答案:许多外国学者认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起点在中国,他们的观点主要分为三种,而国内学者大多认为起点是“九一八事变”。 解析:第一个句号之前的内容是过去学者的观点,不符合新闻报道的时效性特征,不是重要内容。中间部分主要讲国外学者的种主要
20、观点。剩下的内容主要是阐释中国学者的观点及理由。这样,综合以上分析就可以得出答案了。 3.答案:引起了美穗子的注意;到中国去面谢救命恩人;是任何一个新闻媒体都不会放过的 解析:第处,从“立刻吸引”“当然也”和后面的“美穗子”可以判定,此处所填语句的基本内容是“引起了美穗子的注意”。第处,从后面的内容可以判定美穗子的决定应该是当面感谢聂荣臻元帅。第处,从前文的“聚满了各大媒体的记者”和后文的“例如,中央相关新闻媒体”,可以推断此处应填“是任何一个新闻媒体都不会放过的”之类的内容。 4.答案:B 解析:刀光剑影:隐约显现出刀的闪光和剑的影子。形容环境充满了凶险的气氛。此处使用正确。人心向背:指人民大众的拥护或反对。此处使用正确。蔚然成风:指一件事情逐渐发展、盛行,形成一种良好风气。此处感情色彩不当。千金买骨:用重金去买良马的骨头。比喻求贤若渴。此处使用正确。雪泥鸿爪:大雁在雪泥上踏过留下的爪印。比喻往事遗留的痕迹。此处不合语境。脱胎换骨:比喻通过教育,思想得到彻底改造。此处不合语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