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2022届高三下学期新高考预测模拟卷(五)语文人教版高三总复习.docx

上传人(卖家):一起向未来 文档编号:3625424 上传时间:2022-09-27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27.0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广东省2022届高三下学期新高考预测模拟卷(五)语文人教版高三总复习.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广东省2022届高三下学期新高考预测模拟卷(五)语文人教版高三总复习.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广东省2022届高三下学期新高考预测模拟卷(五)语文人教版高三总复习.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广东省2022届高三下学期新高考预测模拟卷(五)语文人教版高三总复习.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广东省2022届高三下学期新高考预测模拟卷(五)语文人教版高三总复习.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广东省2022届高三下学期新高考预测模拟卷(五)语文 人教版高三总复习 广东新高考预测模拟卷(五) 本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文学与历史是人类源远流长的两种文化形态,两者有着紧密联系。从文学与历史的关联处来考察文学与历史的关系,二者之间显而易见的相通之处是叙事性。中国古代就非常重视历史的叙事功能。唐代的刘知几说:“夫史之称美者,以叙事为先。至若书功过,记善恶,文而不丽,质而非野,使人味其滋旨,怀其德音。”美国学者海登怀特更认为历史叙事具有意义建构作用,历史学家按照某种叙事秩序对

2、过去的事件进行了编排,使之呈现为当下的样子,“历史叙事不仅是有关历史事件和进程的模型,而且也是一些隐喻陈述,因而暗示了历史事件和进程与故事类型之间的相似关系,我们习惯上就是用这些故事类型来赋予我们的生活事件以文化意义的”。 历史与文学相通处之二是想象性与情感性。培根较早意识到想象对于历史是必不可少的,“编年史的作者编撰较长历史阶段的著作时,必然面临许多空白之处,他只能利用自己的才智和猜测来填充这些空白”。这里所说的“猜测”就是想象。我国古人也认为历史需要合理的想象。例如左传中“晋灵公不君”中鉏麑自尽前的自白,清人纪昀通过申苍岭之口说:“鉏麑槐下之词,浑良夫梦中之噪,谁闻之欤?”说起历史的情感性

3、,我们可以通过阅读司马迁史记中对屈原和李广父子的描写去感受作者写作时倾注的无限同情。以至于怀特认为历史也是诗性的行为,一种想象性的文学活动,“本质上尤其是语言学的”,因为历史学家总得突出一些事件而贬低另外一些事件,描述特征,变更视角,转换叙事策略等。 但是怀特无疑夸大了历史的文学性。历史终究以记述事件为主,叙事技巧与想象在历史编纂学中还是处于比较低的位置。而情感性在历史写作中的作用更是有较大的争议。如有人认为司马迁本人遭受过宫刑,所以他对历史上同样受过冤屈的人如屈原或李广父子等投射了过多的同情,对他们进行了拔高和美化。这里不去辨析上述争议的是非曲直,但至少说明叙事性、想象性与情感性对于文学来说

4、是整体的、必备的,而对于历史来说则相对是次要的、附属的,也就是说,历史通常只具有低度文学性。问题的关键还在于历史的对象是实在的,文学的对象是虚拟的。历史毕竟还有一个独立于历史学家的历史实在,它作为客观给定物,过去和现在的所有历史学家,尽管观点不同,都可以讨论它。这个“实在”是可公度的,所有历史阐释可以进行有意义的比较、批评和判断。文学则是虚拟的世界,没有这个实在可以比较、批评和判断。可以说,历史是以实在为依据的建构,文学则是以虚拟为基础的创造。用金圣叹的话说,前者是“以文运事”,后者是“因文生事”。 (节选自汪正龙重审文学的历史维度兼论文学与历史的关系) 材料二后现代历史学中最重要的观念之一,

5、就是“把历史看成语言的虚构、一种叙事散文体的论述”。怀特说“史皆文也”,连“历史”也瓦解了,历史成了文学,也不是真实的了。说实在话,我并不认同后现代历史学对真实存在的“过去”和书写出来的“历史”的漠视和瓦解。对于后现代历史学,我们需要问几个问题。 首先,历史学是否承认那个“过去”始终在制约着历史叙述的边界,是否承认那个真实存在过的历史始终在限制着历史的书写。我们不能把这个隐约的制约力一概抹杀,总不能面对着巨大的殷墟遗迹,说它只不过是一个叙述吧。特别是当我们做历史叙述时,过去存在的遗迹、文献、传说、故事等,始终制约着我们不要胡说八道。所以,我们要质疑后现代历史学是否承认一个曾经存在的过去,毕竟是

6、制约着和规定着历史叙述的边界,如果承认,那么历史就不可能是文学式的“散文”。 其次,是否承认不同的“叙述”只是各个不同视野的历史观察。尽管后现代历史学非常深刻地揭露出叙述和书写的意义,但它有意无意地忽略了这种叙述和书写,只是代表了个人,只是某一个片断、某一个角度,它本来并不应当把这种叙述和书写放大来当作普遍性的东西。你看,后现代历史学在进行自己的叙述时,它也希望别人承认它是“历史”。这就有矛盾了,因为,你在强调历史只是一种叙述和书写的时候,应该承认它只是个人视野中的历史,不能宣称自己已经叙述了历史,甚至叙述了真正正确的历史,也不能强迫别人服从这种叙述。 再次,要追问后现代历史学的就是,它是否承

7、认自己的历史书写也是一种权力,也是隐含了权力的话语,隐含了某种意识形态的书写。而且需要追问,是否承认在某个阶段,权力话语下的叙事是有意义和必要的。比如美国学者安德森,他说国家只不过是“想象的共同体”,但这个想象共同体一旦存在,它在某一个历史阶段是否就具有了正当性与必要性? (节选自葛兆光历史是虚构作品吗?)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历史与文学的关系并不是完全隔离的,而是有着诸多的关联之处,但不能过度夸大历史的文学性。 B怀特认为,历史学家通过重建历史叙事,暗示历史事件和进程与故事类型的关系,赋予生活事件以意义。 C一些学者不大认同司马迁在史记中对李广父子

8、的评价,认为司马迁在叙事时主观色彩太浓烈。 D殷墟遗迹的存在,为相关历史叙述提供了客观依据,所以目前学界对殷墟的研究与认识相对一致。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学性的强弱程度是区分被叙述的事件在文化形态上究竟是属于文学还是历史的决定性因素。 B对于同一历史事件,不同的历史学家或许存在阐释的差异,这瓦解了历史的真实性与客观性。 C后现代历史学在叙述历史时,也会受到意识形态影响,所叙述的历史也是自己视野中的历史。 D葛兆光不认同安德森对“国家”的理解,认为“国家”并非想象的共同体,而是事实存在的。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表述与材料二作者的态度立场最接近的一项是(3分)()

9、 A清代学者章学诚在章氏遗书外编丙辰札记中评价三国演义:七分实事,三分虚构,以致观者往往为之惑乱。 B列宁指出,每一个别情况都有其具体的历史环境。如果事实是零碎的和随意挑出来的,那么它们就只能是一种儿戏,或者连儿戏也不如。 C法国作家巴尔扎克在其作品前言中写道:法国社会将写它的历史,我只能当它的书记这样我也许能写出许多历史学家没有想起写的那种历史,即风俗史。 D历史学家安克斯密特认为,过去是混沌的一片,历史编纂学的目标不再是指向背后的“实在”,而是把“实在”吸纳到表现自身之中。 4请简要梳理材料一的行文脉络。(4分) 答: 5春秋记载郑庄公与共叔段相争仅“夏五月,郑伯克段于鄢”一句,而左传将其

10、扩为一篇长文,文中母子“隧而相见”的情节尤为动人。请结合材料分析这种叙述差异。(6分) 答: (二)现代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文本一 黑头 冯骥才 这儿说的黑头,可不是戏曲里的行当,而是条狗的名字。这狗不一般。 黑头是条好狗。但不是那种常说的舍命救主的“忠犬”“义犬”,这是一条除了它再没第二条的狗。 黑头是条菜狗那模样,说它都怕脏了舌头!白底黑花,花也没样儿,像烂墨点子,东一块西一块;脑袋整个是黑的,黑得看不见眼睛,只一口白牙,中间耷拉出一小截红舌头。不光人见人嫌,野狗们也不搭理它。 天津北大关顶大的商号的老伙计商大爷见黑头皮包骨头,瘦得可怜,便时不时叫

11、小伙计扔块鱼头给它。狗吃肉不吃鱼,尤其不吃生鱼,怕腥;但这小崽子却领商大爷的情,就是不吃也咬上几口,再朝商大爷叫两声,摇摇尾巴走开。这让商大爷动了心。 一天,商大爷下班回家,黑头一直跟着他,距离拉得不近不远,它也不出声,直送他到家门口。商大爷开门进去,扭头一看,黑头就蹲在门边的槐树下边一动不动瞧着他。第二天下班回家时,黑头不知嘛时候又来了,又是一直跟着商大爷,不声不响送商大爷回家。一连三天,商大爷明白这小崽子的心思,回到家把院门一敞说:“进来吧,我养你了。” 商大爷日子宽裕,很快把黑头喂了起来,个子长得飞快,一年成大狗,两年大得吓人,它那黑脑袋竟比小孩的脑袋还大,白牙更尖,红舌更长。它很少叫,

12、商大爷明白,咬人的狗都不叫,所以从不叫它出门,即便它不咬人,也怕它吓着人。 其实黑头很懂人事,它好像知道自己模样凶,决不出院门,也决不进房门,整天守在院门里房门外。每有客人来串门,它必趴下,把半张脸埋在前爪后边,不让人看,怕叫人怕,耳朵却竖着,眼睛睁得挺圆,绝不像那种好逞能的家犬,一来人就咋呼半天。可是,一天半夜有个贼翻墙进院,它扑过去几下就把那贼制伏了。它一声没叫,那贼却疼得吓得叽哇乱喊。这让商大爷知道它不是吃闲饭的,看家护院,非它莫属。 商大爷常说黑头这东西有报恩之心,很懂事,知道怎么“做事”。商大爷这种在老店里干了一辈子的人,讲理讲面讲规矩讲分寸,这狗合他的性情,所以让他喜欢。只要别人夸

13、赞黑头,商大爷必眉开眼笑,好像人家在夸他孩子。 可是有一次,黑头惹了祸,而且是大祸。 那些天,商大爷家西边的厢房翻修,进进出出全是生脸。黑头没见过大场面,如临大敌,浑身的毛全竖了起来。但又不能露面吓着人,便天天猫在东屋前,连盹儿也不敢打。七八天过去,老屋拆除,跟着放一大挂雷子鞭,立时引来外面一群看热闹的孩子连喊带叫,拥了进来。 黑头以为出了事,突然腾身蹿跃出来,孩子们一见这黑头花身、张牙舞爪、凶神恶煞般的模样,吓得转身就跑。外边的往里拥,里边的往外挤,在门里门外乱成一团,跟着就听见孩子又叫又哭。 商大爷跑过去一瞧,邻居家的一个男孩儿被挤倒,脑袋撞上石头门墩,开了口子冒出血来。邻居家大人赶来一看

14、不高兴了,迎面给商大爷来了句:“使狗吓唬人嘛人?” 商大爷是讲理讲面儿的人,自己缺理,人家话不好听,也得受着。一边让家里人陪着孩子去瞧大夫,一边回到院里安顿受了惊扰的修房的人。 这时,商大爷扭头一眼瞧见黑头,心火冒起,拾起一根杆子两步过去,给黑头狠狠一杆子,骂道:“畜生就是畜生,我一辈子和人好理好面儿,你把我面子丢尽了!”黑头挨了重重一击,本能地蹿起,龇牙大叫一声,那样子真凶。商大爷正在气头上,并不怕它,朝它怒吼:“干吗,你还敢咬我?” 黑头站那儿没动,两眼直看着商大爷,忽然转身夺门而去,一溜烟儿就跑没了。商大爷把杆子一扔说:“滚吧,打今儿起别再回来,原本不就是条丧家犬吗?” 黑头真的没再回来

15、。那天从白天到夜里,随后一天两天三天过去,黑头影儿也不见,商大爷心里觉得好像缺点嘛,嘴里不说,却忍不住总到门外边张望一下。这畜生真的一去不回头了吗? 又过两天,院门敞着,黑头忽然出现在门口,这时候,商大爷去隆昌上班,工人都盯着手里的活儿,谁也没注意到它。黑头两眼扫一下院子,看见中间有一堆和好的稀泥,突然它腿一使劲儿,朝那堆稀泥猛冲过去,一头扎进泥里,用劲儿过猛,只剩下后腿和尾巴留在外边。这一切没人瞧见。 商大爷下晌回来,工人收工时,有人发现这泥里有个毛糊糊的东西,拉出来一看,大惊失色,原来是黑头,早断了气,身子都有点发硬了。它怎么死在这儿?嘛时候死的?是邻居那家弄死后塞在这儿的吗? 大伙儿猜了

16、半天说了半天,谁也说不清楚。半天没说话的商大爷的一句话,把这事儿说明白了:“我懂它,它比我还要面子,它这是自我了结。”随后又感慨道:“唉,死也要死在自己家里。” (节选自俗世奇人新篇) 文本二二十年前,脑袋里忽冒出一群人物,全是我家乡天津卫的奇人异事。天津这块地里边,有碱有盐还有硝,生出各色性格的人,又热又辣又不好惹。我相信如果没这些人物,就不知道嘛叫作天津卫。 文化学者好述说一地的特征,写小说的只想把这一方水土独有的人物写出来,由此实实在在捧出此地的性情与精神,所以自从我写小说,此地的人物就会自个儿钻出我的笔管,然后一个个活脱脱站出来,独立成篇;一个人物一个故事一篇小说,反过来一篇小说一个故

17、事一个人物,比如俗世奇人就是这种写法,我喜欢这样的写法,好比雕工刻手,雕出一个个有声有色有脾气有模样的形象。 若说地域文化,最深刻的还是地域性格。一般有特色的地域文化只是一种表象,只有进入一个地方人的集体性格的文化才是不可逆的。它是一种真正的精灵。还有比呐喊里更鲜明的鲁镇,比骑兵军那些故事彰显得更夺目的哥萨克吗? (节选自冯骥才俗世奇人新篇序) 6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作者运用比喻手法写黑头貌丑,又用“大得吓人”“白牙更尖,红舌更长”写其凶,为后文黑头惹祸埋下伏笔。 B黑头挨了重击后,蹿起龇牙大叫,面露凶相,并非真想咬商大爷,这可能是它被打后的

18、应激反应。 C黑头离家后,商大爷的反应说明他当时说的只是一时气话,他内心对黑头还是顾念和担心的。 D文章结尾黑头负气而死,传达出一种不被理解的委屈,更是对商大爷无声的反抗和强烈的控诉。 7下列对两则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本一中的黑头形象,既具有一般文学作品中的同类形象的共性,亦有其独特个性,可以说是成功的文学典型。 B文本二是一部作品的序言,介绍了作品的写作缘由、内容概述和艺术特色等,与兰亭集序作用相同。 C文本二中谈及了小说的地域性问题,文本一中一些口语表达,比如“嘛”,非常能体现地方语言的特点。 D根据文本二的说法,家乡的地域文化往往能够在作家的创作中有

19、所投射,正如绍兴之于鲁迅,北京之于老舍。 8黑头是能动不能言的动物形象,作者是怎样写出其丰富的“内心世界”的?请结合文本一简要分析。(4分) 答: 9文本二中冯骥才说天津人“又热又辣又不好惹”,黑头是否具有这样的地域性格特征?请结合文本一举例说明。(6分) 答: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孝宗弘治元年二月,上耕籍田毕,宴群臣,教坊以杂伎承应,或出亵语。马文升厉色曰:“新天子当知稼穑艰难,岂宜以此渎乱宸聪!”即斥去。三月,马文升条时政十五事,上嘉纳之,悉施行。于内节用一条,云:“一应供应之物,陛下量减一分,则民受一分

20、之赐。”言尤剀切。十二年夏五月,吏部尚书屠镛疏请禁内降言天下士事诗书而躬案牍积数十年不可得而奔竞之士或缘技艺蒙幸如拾芥然不可以为训。下所司知之。大学士刘健上言:“自古愿治之君,必早朝晏罢,日省万几。祖宗黎明视朝,每日奏事二次。迩者视朝太迟,散归或至昏暮,四方朝贡,奚所瞻观?矧今各边启衅,四方荐灾,尤为可虑。怠荒是戒,励精是图,庶可以回天意,慰人心。”上嘉纳之。十五年正月,大计天下吏。上召马文升至暖阁,谕之曰:“天下觐吏毕集,卿其用心采访,毋纵毋枉,以彰黜陟。”文升顿首曰:“陛下图治若此,宗社福也,敢不仰承。”乃令中贵人掖之下陛。自是,汰不职者二千余人,皆当。召两广总督刘大夏为兵部尚书。大夏素以

21、安内攘外为己任,命下,人心翕服。先是,大夏在广东、西,一岁再求去,皆不许。召问之曰:“朕素用卿,而数辞疾何也?”大夏对曰:“臣老且病,今天下民穷财尽,万一不虞,责在兵部。臣自度力不足办,故辞耳。”上默然。十八年春正月,上召刘大夏、戴珊面议政事。议毕,因各手白金一锭赐之,曰:“小佐尔廉。”且属“无廷谢,恐他人或觖望”。珊尝以老病乞骸骨,不允。大夏为言:“珊实病。”上曰:“主人留客坚,客且为强留,独不能为朕留耶?且天下尚未平,何忍舍朕!”已,泫然者久之,珊与大夏皆叩首泣。珊出而语大夏曰:“死此官矣。” 谷应泰注曰:“孝宗之世,明有天下百余年矣。海内安,户口繁多,兵革休息,盗贼不作,可谓和乐者乎!”

22、 (节选自明史纪事本末弘治君臣) 【注】谷应泰(16201690年),字赓虞,别号霖苍,清初学者,所著有明史纪事本末等。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吏部尚书屠镛疏请禁内降/言/天下士事诗书/而躬案牍积数十年不可得/而奔竞之/士或缘技艺蒙幸/如拾芥然/不可以为训 B吏部尚书屠镛疏请禁内降/言/天下士事诗书而躬案牍/积数十年不可得/而奔竞之/士或缘技艺蒙幸/如拾芥/然不可以为训 C吏部尚书屠镛疏请禁内降/言/天下士事诗书而躬案牍/积数十年不可得/而奔竞之士/或缘技艺蒙幸/如拾芥然/不可以为训 D吏部尚书屠镛疏请禁内降/言/天下士事诗书/而躬案牍积数十年不可得/而

23、奔竞之士/或缘技艺蒙幸/如拾芥/然不可以为训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耕籍田,又称“亲耕”“籍礼”,即春耕前天子亲自耕田,以示重视农耕。 B视朝,指天子临朝听政,明代早朝一般在凌晨五点开始,中后期有所废弛。 C乞骸骨,自请退职,请求使骸骨归葬故乡,与“致仕”相同,都表示辞官。 D叩首,即伏身跪拜,以头叩地;稽首、顿首、叩首都是我国古代的跪拜礼。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孝宗厉行勤俭,爱惜民力。马文升提出皇室应该节省用度,以苏民困,话语恳切而尖锐,孝宗能够赞许采纳建议,并全都遵照施行。 B孝宗理性治国,整肃吏

24、治。孝宗皇帝鼓励马文升按实际情况认真考课天下官吏,裁掉了两千多名不称职官员,并将他们全部判了罪。 C孝宗虚怀纳谏,能思己过。刘大夏在两广时,一年两次托病乞请离职,并婉谏孝宗要看到国内民穷财尽,形势危殆,孝宗陷入沉思。 D孝宗重用贤良,君臣亲密。戴珊因年老多病上书求退,孝宗没有答应并伤心落泪;戴珊深受感动,并知恩图报,表示将为国尽忠。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怠荒是戒,励精是图,庶可以回天意,慰人心。 译文: (2)议毕,因各手白金一锭赐之,曰:“小佐尔廉。” 译文: 14明史纪事本末的作者谷应泰盛赞“孝宗之世”可谓“和乐”,和乐之景有哪些表现?他这样说的用意是什么

25、?(3分) 答: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516题。 观雨 陈与义 山客龙钟不解耕,开轩危坐看阴晴。 前江后岭通云气,万壑千林送雨声。 海压竹枝低复举,风吹山角晦还明。 不嫌屋漏无干处,正要群龙洗甲兵。 【注】此诗写于1130年夏,此时抗金形势略有好转。诗人在汴京(今河南开封)失陷后,流寓湖南邵州,此时正住在贞牟山上。洗甲兵:武王伐殷,兵行之日大雨,太公曰:“是洗濯甲兵。”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第一句点明诗人的处境,因国破家亡而颠沛流离,寓居异乡。 B第四句寓情于景,意蕴丰富,其中“送”字运用拟人手法,生动形象。

26、 C诗歌渲染了雨来时和雨后的气势,视听结合,描绘出山中暴雨的壮阔之景。 D尾联化用杜甫的诗句并用典,表达了诗人不顾个人利害的爱国情怀。 16本诗被称为“陈与义现存诗中的精品”,最主要的原因是巧妙运用了双关的手法。请结合前两联,简要赏析这一手法。(6分) 答: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杜牧在阿房宫赋中,以“,”对秦始皇的暴取豪夺、奢靡浪费发出强烈的诘问和严厉的谴责。 (2)曹刿论战记载了历史上著名的长勺之战,在战胜齐国军队后,曹刿向鲁庄公解释说“,”,因此才进行了追击。 (3)“沧海”经常出现在唐宋诗文中,和其他意象组合成一个意境

27、,或展现宽阔胸襟,或寄托忧思情怀,或抒发离情别绪等,如“,”。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相对于世俗生活而言,诗是圣洁而温婉的。一旦命运将人们抛进阴森暗淡的沟壑中,也许只有诗才能带领人们走出狭小阴沉的天地,引导人们步入骄子阵营和强者行列。对梦想的坚持和对希望的期许,正是诗的力量和诗的()。诗,坚定地挺立在时代前沿、矗立在生活高地,观测和记录着社会的风霜雨雪,审视和铭刻着时代的阴晴圆缺。诗,坚毅地守护和捍卫着人类良知与社会正义,当其他社会行为都()之时,诗可能就是良知堡垒里的最后一名士兵,就是正义阵地上最顽强的一名战

28、士。正是因为有了诗的存在,世界才变得更加人性化、更富有人情味,人才能成为更加健全、更加自由的人!在物欲()的今天,唯有诗才能抵御人心的畸变与冷漠,才能抗拒精神的异化与堕落,也唯有诗才能()工业文明引发的心理溃疡,使生命始终处于一种强健状态。换言之,只要一个民族诗意激扬诗绪饱满,就更加富有创造活力和创新动能。 18依次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功效销声匿迹沸反盈天拯救 B成效偃旗息鼓甚嚣尘上拯救 C功效偃旗息鼓甚嚣尘上愈合 D成效销声匿迹沸反盈天愈合 1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只要一个民族诗意激扬诗绪饱满,就更加富有创新动能和创

29、造活力。 B只有一个民族诗意激扬诗绪饱满,才更加富有创造活力和创新动能。 C一个民族只有诗意激扬诗绪饱满,才更加富有创造活力和创新动能。 D一个民族只要诗意激扬诗绪饱满,就更加富有创造活力和创新动能。 20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改写为“诗,坚定地立在时代前沿和生活高地,观测和记录着社会的种种艰难,审视和铭刻着时代的种种变化”,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但画波浪线的句子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5分) 答: (二)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 “效法羲和驭天马,志在长空牧群星。”2021年10月14日,的我国首颗太阳探测科学技术试验卫星成功发射,这标志着我国正式

30、步入“探日”时代,实现太阳探测零的突破。羲和是中国上古神话中的太阳女神,“羲和号”顺利升空后,神话般的星海又多了一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奇色彩。 “羲和号”是卫星中的第一位太阳专属“摄影师”,从发射“座驾”再到科学载荷,:发射“座驾”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首次应用栅格舵控制系统,完美解锁了“指哪落哪”的新技能;卫星平台采用了国际首创的“双超”新技术,实现了载荷在轨指向的超高精度和超高稳定度控制;()。每一项技术创新和突破,都凝结着无数航天人的心血和汗水,也昭示着他们追求科技自立自强的信心和决心。 21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与表达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主要科学载荷H成像光谱仪,首次实现了

31、在国际上全日面H波段的光谱成像 BH成像光谱仪在国际上首次实现了全日面H波段的光谱成像,是主要的科学载荷 C主要科学载荷H成像光谱仪,在国际上首次实现了全日面H波段的光谱成像 DH成像光谱仪首次实现了在国际上全日面H波段的光谱成像,是主要的科学载荷 2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6分) 答: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2021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某中学进行考察时指出,孩子们要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做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成为国之栋梁。 德智体美劳,不是孤立存在的,

32、它们相互关联,相互促进,相得益彰。 上述材料给追求全面发展的当代青年以启示。请在智与德、体、美、劳的关系中,任选一组或多组,写一篇文章,体现你对“国之栋梁”的思考和认识。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1答案:D 解析:“所以目前学界对殷墟的研究与认识相对一致”错误,材料二第1段先指出后现代历史学中一个最重要的观念就是“把历史看成语言的虚构、一种叙事散文体的论述”,然后第2段中说“我们不能把这个隐约的制约力一概抹杀,总不能面对着巨大的殷墟遗迹,说它只不过是一个叙述吧”,据此可知学界对殷墟的研究与认识是不一致的。

33、2答案:C 解析:A项,“决定性因素”错误,材料一最后一段中只是说“叙事性、想象性与情感性历史通常只具有低度文学性”,并指出“问题的关键还在于历史的对象是实在的,文学的对象是虚拟的”。B项,“这瓦解了历史的真实性与客观性”错误,由材料一最后一段中的“历史毕竟还有一个独立于历史学家的历史实在,它作为客观给定物,过去和现在的所有历史学家,尽管观点不同,都可以讨论它”可知,不同的历史学家对于同一历史事件阐释的差异不会瓦解历史的真实性与客观性。D项,“而是事实存在的”错误,由材料二最后一段中的“比如美国学者安德森,他说国家只不过是想象的共同体,但这个想象共同体一旦存在,它在某一个历史阶段是否就具有了正当性与必要性”可知,葛兆光是说“国家”这个想象的共同体有时是“事实存在的”,并非一直是想象的。 3答案:B 解析:材料二中作者认为历史是真实存在的,它制约着和规定着历史叙述的边界;不同的“叙述”只?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 > 语文 > 高考专区 > 高考模拟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1,本文(广东省2022届高三下学期新高考预测模拟卷(五)语文人教版高三总复习.docx)为本站会员(一起向未来)主动上传,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2,用户下载本文档,所消耗的文币(积分)将全额增加到上传者的账号。
3,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发送邮件至3464097650@qq.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Www.163Wenku.Com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