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游天姥吟留别》学案(人教版高二).docx

上传人(卖家):一起向未来 文档编号:3625926 上传时间:2022-09-27 格式:DOCX 页数:33 大小:47.4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梦游天姥吟留别》学案(人教版高二).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3页
《梦游天姥吟留别》学案(人教版高二).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3页
《梦游天姥吟留别》学案(人教版高二).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3页
《梦游天姥吟留别》学案(人教版高二).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3页
《梦游天姥吟留别》学案(人教版高二).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梦游天姥吟留别学案(人教版高二) 【课文导入】(2014.江苏卷) 休暇日访王侍御不遇韦应物 九日驱驰一日闲,寻君不遇又空还。 怪来诗思清人骨,门对寒流雪满山 访隐者不遇成二绝(其二) 城郭休过识者稀,哀猿啼处有柴扉。 沧江白石樵渔路,日暮归来雨满衣。 (1)请简要分析第一首诗中作者情绪的变化过程。(3分) 答案:乘兴而往怅惘不遇欣赏叹慕。 解析:“九日驱驰”是欣然前往的,“寻君不遇又空还”是怅恼的,友人“诗思清人骨”是值得欣赏的。认真把握、解读每句诗,情感的体悟应该没有什么问题。 (2)第二首诗中从哪些地方可看出“隐者”的身份?请简要概括。(3分) 答案:城里少有人知:家住深山;与渔樵为伍;

2、居室简陋。 解析:“城郭休过识者稀”,是言不要经过城郭,因为认识他的人少;“哀猿啼处”,是言他住在深山老林里,不然哪里来的“猿啼”;(此句有点深)“柴扉”,是言他家居简陋;“渔樵路”,是言他过着渔樵生活,是隐也;“日暮归来雨满衣”,是言他完全与山相融也,亦隐也。 (3)请分别赏析两首诗结句的表达效果。(5分) 答案:第一首诗的结句,通过描写友人住处环境,揭示其诗歌独特风格的成因,并暗寓对友人品性的赞颂。第二首诗的结句,通过描写诗人不遇隐者、日暮归来而雨湿衣衫的情景,突出访人的执着和情怀的深挚(或:通过想象隐者日暮归来而雨湿衣衫的情景,展示其生活情趣)。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首先理

3、解两句的基本含义,再结合诗歌内容,分析每句对诗歌主旨及结构方面的作用。第一句与“怪来诗思清人骨”形成因果关系,也是诗人情感凝结处,第二句存在理解的多向性,可以从正面展现诗人自己的情态,也可以从侧面衬托隐者的生活状态。 【再见李白】 李白(公元701年公元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其人爽朗大方,爱饮酒作诗,喜交友。其诗歌总体风格豪放俊逸,清新飘逸,气势磅礴,大气十足。既反映了时代的繁荣景象,也揭露了统治阶级的荒淫和腐败,表现出蔑视权贵,反抗传统束缚,追求自由和理想的积极精神,并具有浪漫主义精神。 【作品背景

4、】唐玄宗天宝元年(742年),由于道士吴筠的推荐,李白奉诏来到京城长安。他本想能够施展才能,有所作为,但玄宗只把他看作词臣,并不重用。李白不肯与权贵同流合污,又因醉中命宠臣高力士脱靴,得罪京城权贵,受到排挤,使他只居住了一年多便被“赐金放还”。“由布衣而卿相”的梦幻就此破灭。离开长安后,与杜甫、高适游山东,在兖(Yn)州话别,准备南游吴越,临行作本诗,借以表白心情。李白有“济苍生,安黎民”的远大抱负,但每每受挫。李白诗中展示的精神翱翔,大多是建立在现实的苦闷之上。本篇作于李白在长安受到权贵排挤出京的第二年,借梦游表示自己对现实的不满和反抗。 【题解】殷璠河岳英灵集收此诗题为梦游天姥山别东鲁诸公

5、。后世版本或题为梦游天姥吟留别诸公,或作梦游天姥吟留别,或作别东鲁诸公。天姥山;在今绍兴新昌县东五十里,东接天台山。传说曾有登此山者听到天姥(老妇)歌谣之声,故名。选自李太白全集。唐玄宗天宝三年(744),李太白在长安受到权贵的排挤,被放出京。745年,他将由东鲁(山东)南游会稽(绍兴,越州),写了这首描绘梦中游历天姥山的诗,留给在东鲁的朋友,所以也题作梦游天姥山别东鲁诸公。题目的断句:梦游天姥/吟留别,根据题目明题材:赠别诗也是一首纪游诗,也称“游仙诗”。“吟”本指吟咏,即作诗。以后作为一种诗体的名称,内容多有悲愁慨叹之意,其形式较为自由,节奏多变,有四字、五字、七字等句式。留别:留恋作别(

6、此处可否作偏义复词理解,偏义于别?)此诗是一篇临别赠友表心情之作,故题又为别东鲁诸公。所以整个题目的意思就是用梦游天姥的诗向朋友话别。 【课文全解】海客谈瀛(yng)洲,烟涛微茫信难求;越人语天姥,云霞明灭或可睹。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天台(ti)一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 【注释】【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经常出海的人谈起瀛洲这个地方,都说大海烟波浩渺,瀛洲实在难以找到。瀛洲,古代传说中的东海三座仙山之一(另两座叫蓬莱和方丈)。烟涛,波涛渺茫,远看像烟雾笼罩的样子。微茫,景象模糊不清。信,确实,实在。【越人】指浙江一带的人。【明灭】忽明忽暗。【向天横】直插天空。横,直插。【势

7、拔五岳掩赤城】山势高过五岳,遮掩了赤城。拔,超出。五岳,指东岳泰山、西岳华(hu)山、中岳嵩山、北岳恒山、南岳衡山。赤城,和下文的“天台(ti)”都是山名,在今浙江天台北部。【一万八千丈】一作“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对着天姥这座山,天台山就好像要倒向它的东南一样。意思是天台山和天姥山相比,显得低多了。 【译文】海外来的客人谈起瀛洲,(大海)烟波渺茫,(瀛洲)实在难以寻求。吴越一带的人谈起天姥山,在云雾忽明忽暗有时还能看见。天姥山仿佛连接着天遮断了天空。山势高峻超过五岳,遮掩过赤城山。天台山虽高一万(一万为正确版本,四万经考证为误传)八千丈,对着天姥山,(却矮小得)好像要向东南倾斜拜倒

8、一样。 【赏析】李白早年就有济世安邦的远大抱负,梦想着有朝一日得展才干。但当时文人盛行的通过科举登上仕途,这与他“不屈己,不干人”的性格,以及“一鸣惊人,一飞冲天”的宏愿都不相符合。他希望由布衣一跃而成为卿相。因此,他漫游全国各地,结交名流,以扩大声誉。天宝元年,经友人推荐,被唐玄宗召入长安。已经42岁的李白以为大展抱负的机会来了,他喜悦地写道:“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他也的确曾有过短暂的得意,然而,不久他就发现李隆基仅只把他当作供己消遣的御用文人。李白一身傲骨,不肯与权贵同流合污,又因醉酒命玄宗的宠臣高力士脱靴,得罪了权贵,招致他们的排挤。甚至连玄宗也开始对他不满,因而,他在长安

9、仅住了一年多,就被唐玄宗以“赐金还乡”为名,逐出京城。在这短短的一年多时间里,李白亲眼目睹了统治集团内部的昏庸腐败,宫廷生活的残酷斗争。李白离开长安后,先到洛阳与杜甫相会,结下深厚的友谊。随后,二人又同游梁宋等地。这时,高适也来与他们相会。三人一同往山东游览。到兖州不久,杜甫西入长安,李白南下吴越故地。李白离开东鲁,南游吴越之际,写下了这首“留别”诗,向亲友们表明了自己蔑视权贵,傲岸不屈,与宫廷生活彻底绝裂的态度。 李白一生大半过着浪游的生活,写下了不少游历名山大川的诗篇,其中还有一些诗和他求仙学道的生活联系在一起。他那种酷爱自由,追求解放的独特性格,常常是借这类诗篇表现出来。梦游天姥吟留别就

10、是这样的代表作。诗歌开头便从海客和越人的话语谈起,“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越人语天姥,云霞明灭或可睹。”在海上归人的话语中,瀛洲隔着茫茫大海,实在难以寻找,这样便使人觉得瀛洲很虚无,难以追寻,但越人的口中说来却又在云霞里时隐时现。一开头,天姥山便有了神秘色彩。接下来作者极力描写天姥山的高大:“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作者用夸张手法极言天台的高,而又将天台山与天姥山相比,更烘托出天姥山的高大,使人对天姥山油然而生敬意。天姥山原本是神话中的仙山,但作者却写来好像真有其山,使得梦有了现实的基础。作者对高大神秘的天姥山的向往,本身就是对美好事物的热情的向

11、往和追求,文章在此便初显了诗人的浪漫的主义气质。如果说这个梦可以看做是诗人前半生的生活的折射,那么,这里我们似乎可以看出诗人当初隐居山林,想通过终南捷径来走上仕途,曾经对国家和政治前景抱有多么美好的愿望! 【原文】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shn)溪。谢公宿(s)处今尚在,渌(l)水荡漾清猿啼。脚着(zhu)谢公屐(j),身登青云梯。 【注释】【因之】因,依据。之,指代前边越人的话。【镜湖】又名鉴湖,在浙江绍兴南面。【剡(shn)溪】水名,在浙江嵊(shng)州南面。【谢公】指南朝诗人谢灵运。谢灵运喜欢游山。游天姥山时,他曾在剡溪这个地方住宿。【渌(l)】清。【清】

12、这里是凄清的意思。【谢公屐(j)】谢灵运穿的那种木屐。南史.谢灵运传记载:谢灵运游山,必到幽深高峻的地方;他备有一种特制的木屐,屐底装有活动的齿,上山时去掉前齿,下山时去掉后齿。木屐,以木板作底,上面有带子,形状像拖鞋。【青云梯】指直上云霄的山路。 【译文】我根据越人说的话梦游到吴越,一天夜晚飞渡过明月映照下的镜湖。镜湖上的月光照着我的影子,一直伴随我到了剡溪。谢灵运住的地方如今还在,清澈的湖水荡漾,猿猴清啼。我脚上穿着谢公当年特制的木鞋,攀登直上云霄的山路。 【赏析】诗人在梦中来到了天姥山,在梦里他来到了他所追求的美好的仙境:“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诗人于

13、“梦”字上,置一“欲”字,是“想要,打算”,我们可以看出,这个“欲”字承上启下领提下段“梦”中之事。这足以表明,李白本无此“梦”,这个“梦”不过是他的一个奢望,是他在清醒状态下安排设计出来的“白日梦”,因此,它看似奇幻不测,实则有细致的理脉。天姥山的风光明净澄澈,溪水清澈,浩空明月,夜色如洗,湖面若镜,这就是诗人心中的仙人世界,是一片净土。“谢公宿处今尚在,绿水荡漾清猿啼,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谢灵运是东晋山水诗人,他自恃有才,又是士族家庭出身,渴望能建功立业,但是却不得重用,他忧愤于心,于是寄情于山水,想在山水中去寻找自己的自由。李白在这里穿上了谢灵运的木屐,他也希望能在山水中去消除心中

14、的忧伤。 【原文】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熊咆龙吟殷(yn)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云青青兮欲雨,水澹(dn)澹兮生烟。列缺霹雳,丘峦崩摧。 【注释】【半壁见海日】上到半山腰就看到从海上升起的太阳。【天鸡】古代传说,东南有桃都山,山上有棵大树叫桃都,树枝绵延三千里,树上栖有天鸡,每当太阳初升,照到这棵树上,天鸡就叫起来,天下的鸡也都跟着它叫。【迷花倚石忽已暝(mng)】迷恋着花,依靠着石,不觉天色已经很晚了。暝,日落,天黑。【熊咆龙吟殷岩泉】熊在怒吼,龙在长鸣,岩中的泉水在震响。“殷岩泉”即“岩泉殷”。殷,这里用作使动词,震响。【栗深林兮惊层巅】使深林战栗,使层巅

15、震惊。栗、惊,使动用法。【青青】黑沉沉的。【澹澹】波浪起伏的样子。【列缺】指闪电。 【译文】(上到)半山腰就看见了从海上升起的太阳,在半空中传来天鸡报晓的叫声。无数山岩重叠,道路盘旋弯曲,方向不定,迷恋着花,依倚着石头,不觉天色已经晚了。熊在怒吼,龙在长鸣,岩中的泉水在震响,使森林战栗,使山峰惊颤。云层黑沉沉的,像是要下雨,水波动荡生起了烟雾。电光闪闪,雷声轰鸣,山峰好像要被崩塌似的。 【赏析】“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站在高山之巅,看见东海的红日在半山涌现,传说中的天鸡在空中啼叫。梦境是这样的美丽而真实,诗人的梦五彩缤纷,幻想的色彩越来越浓。接下来,诗人为我们展现了一个似真似幻,光怪陆离的

16、神仙世界。“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在千回万转的山石间,道路弯曲没有方向,诗人沉醉在这种仙境的美丽中,却也的不知走往何处的迷茫。 然而在这样一个美丽的仙境,却开始出现了一些不和谐的东西。“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熊在咆哮,龙在吟啸,这些声音不再如天鸡声那般让人觉得清朗美丽,山石,泉水,深林都在这种恐怖阴森的声音中发抖,在美丽的仙境也会有这些威慑,何尝不似人间?天气急剧变化,青青的云天像要下雨了,蒙蒙的水面烟雾缭绕,仙境也不是永远的晴空如洗,一样有阴晴,作者不希望梦中的仙境会是这样,因此,梦境又在作者的笔下发生了变化。 【原文】洞天石扉,訇(hng

17、)然中开。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 【注释】【洞天石扉,訇(hng)然中开】仙府的石门,訇的一声从中间打开。洞天,仙人居住的洞府。扉,门扇。訇然,形容声音很大。【青冥浩荡】青冥,指天空。浩荡,广阔远大的样子。【金银台】金银铸成的宫阙,指神仙居住的地方。【云之君】云里的神仙。 【译文】仙府的石门,訇的一声从中间打开。洞中蔚蓝的天空广阔无际,看不到尽头,日月照耀着金银做的宫阙。用彩虹做衣裳,将风作为马来乘,云中的神仙们纷纷下来。 【赏析】“列缺霹雳,丘峦崩摧。洞天石扇,訇然中开。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霹雳雷电大作,山峦崩裂,轰隆一声,通向神仙

18、洞府的石门打开了,在一望无边、青色透明的天空里,显现出日月照耀着的金银楼阁。在天门打开以前,诗人极力铺叙昏暗恍惚的色彩和惊天动地的响声,而天门打以后,景象又是一片光辉灿烂,壮丽非凡。看到这种壮丽的景象,诗人心中无疑是喜悦和兴奋的,他在等待着将要出现的场景。接着神仙出场了:“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许多神仙出来,穿着彩虹做的衣裳,以风为马,老虎奏乐,鸾凤拉车。仙境的场景是这样的壮丽,然而,我们不得不看到,诗人在这种繁华之前,只是一个旁观者,只是一个过客,所有的热闹与他无关,仙人众多,华衣彩服,但是,却只是一个梦幻,看到这种繁华又能怎么样,面对这种美景

19、,诗人只能旁观,无从参与。 【原文】虎鼓瑟兮鸾(lun)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ji)。惟觉(ju)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 【注释】【鸾回车】鸾鸟驾着车。鸾,传说中的如凤凰一类的神鸟。回,旋转,运转。【恍】恍然,猛然。【觉时】醒时。【失向来之烟霞】刚才梦中所见的烟雾云霞消失了。向来,原来。烟霞,指前面所写的仙境。 【译文】老虎弹奏着琴瑟,鸾鸟驾着车。仙人们成群结队密密如麻。忽然(我)魂魄惊动,猛然惊醒,不禁长声叹息。醒来时只有身边的枕席,刚才梦中所见的烟雾云霞全都消失了。 【赏析】对神仙世界,对理想的憧憬转眼间便化为乌有。这和诗人朝中做官时所处的环境是何等的相似,满

20、朝百官,唐皇贵妃需要的,不是他来治国安邦,不要他的理政才华,他们要的只是一个能记录太平盛世,能为他们唱吟风月的御用文人。朝中一载,诗人恍然惊觉,他不属于那个看上去繁华昌盛的朝庭。这种情感同样体现在梦境中,看到了仙家盛景,诗人没有像在别的诗作中那样,极力表现自己的感受和自己的所作所为。紧接下来就是“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心惊梦醒一声长叹,枕席依旧,刚才的烟雾云霞哪里去了?那个神仙的美好世界,朝中一载的富贵生活,不过是一场求仙访道的梦幻。 【原文】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别君去兮何时还?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q)访名山。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

21、心颜! 【注释】【东流水】像东流的水一样一去不复返。【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暂且把白鹿放在青青的山崖间,等到要行走的时候就骑上它去访问名山。白鹿,传说神仙或隐士多骑白鹿。须,等待。【摧眉折腰】低头弯腰摧眉,即低眉。 【译文】人世间的欢乐也是像梦中的幻境这样,自古以来万事都像东流的水一样一去不复返。告别诸位朋友远去(东鲁)啊,什么时候才能回来?暂且把白鹿放牧在青崖间,等到要远行时就骑上它访名山。岂能卑躬屈膝,去侍奉权贵,使我不能舒心畅意,笑逐颜开! 【赏析】李白在诗歌中张扬个性,表现自我,然后在这首诗里,诗人却只是写了一场自己无法参加盛会,在极其热闹的场景后,我们却似乎可以看到诗人内心

22、的孤寂和失落。这种落寞之情让诗人写出了“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别君去兮何时还?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这样的句子。梦醒后,诗人转入现实,梦幻中的天姥山不是诗人该去的所在,追求那样的行乐,不过是如同东流之水,作者下定决心,从此后,要离开那个不属于自己的地方,放弃那个美丽的梦幻,还是去流连于名山大川,将自己的情感寄托于山水之中。“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即然那个仙家之所,帝王之乡不属于自己,那么为什么要屈膝逢迎,降低人格,放弃自由,去讨好那些权贵们?诗人在感叹人生无常之后,虽然表现出了消极的一面,但是他并没有放弃自己的立场去与当朝权贵同流合污。离开也是一种无声的反抗

23、,游览名山大川的目的便在于远离权贵。诗人在诗中表现出了对权贵的蔑视,表现出了一个封建士大夫阶层文人的反抗精神,正直不阿,洁身自好,也表现出了作为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本色的清高孤傲,豪放狷狂。 【高考文言虚词再复习之因】 罔不因势象形。(核舟记)介词,依照,根据。 译文:无不是就着材料原来的形状模拟各种事物的形象。 2、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动词,沿袭,继续。 译文:常受外国军队的侵犯,加上内部又有饥荒。 3、于今无会因。(孔雀东南飞)副词,原因,缘由,机缘。 译文:从此没有再见面的机会了。 4、相如因持璧却立(廉颇蔺相如列传)副词,于是,就;因而。 译文:蔺相如于是捧着璧退了几步站住,背靠着柱

24、子。 5、因造玉清宫,伐山取材,方有人见之。介词,因为,由于。 译文:由于(因为)建造玉清宫,砍伐山中的树木,获得建造的材料,砍伐地方(面积),人人都见得到。 不如因而厚遇之。(鸿门宴)介词,趁着,趁此。 译文:不如趁此机会好好地对待他。 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烛之武退秦师)介词。依靠,凭借。 译文:依靠别人的力量做了国君却损害他,是不仁义的。 故事因于世,而备适于事(五蠹)动词,根据 因招樊哙出(鸿门宴)副词,于是,就;因而。 译文:于是招樊哙出来。 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谏太宗十思书)介词,因为,由于。 译:施加恩泽,就要考虑不要因为一时高兴而赏罚不当。 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廉颇蔺

25、相如列传)介词,通过,经由。 译:通过宾客到蔺相如门前谢罪。 12、又因厚币用事者臣靳尚。(屈原列传)介词。依靠,凭借。 译文:又凭借丰厚的钱财贿赂(在怀王手下)当权的大臣靳尚。 13、因击沛公于坐。(鸿门宴)介词,趁着,趁此。 译文:顺着把刘邦击倒在座位上,杀掉他。 14、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过秦论)介词。依靠,凭借。 译文:秦国趁着胜利的机会,宰割天下的土地,分裂各国的河山。 15、故凡举事必循法以动,变法者因时而化。介词,依照,根据。 译文:所以凡是要做事就一定要遵循法令制度来行动,改革制度的人要根据时势而变通! 16、蒙故业,因遗策。(过秦论)动词,沿袭,继续。 译文:继承祖

26、上的事业,沿袭既定的政策。 17、善战者因其势而利导之。介词,依照,根据。 译文:善于打战的人会根据形势把战争朝着有利的方向引导。 【高考文言虚词再复习之以】 娘以指扣门扉(项脊轩志)介词,表示工具。译为:拿,用,凭着。 译:你母亲用手指敲着房门 2、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涉江)动词,用,任用。 译文:忠臣不一定被任用啊,贤者不一定被推荐。 3、皆以美于徐公。邹忌讽齐王纳谏动词以为认为作为 译文:都认为我比徐公美。 4、自王侯以下莫不逾侈。作语助,表示时间、方位和范围。 译文:当时社会长期太平无事,从王侯到下边的官吏,没有谁不过度奢侈的。 5、逆以煎我怀。孔雀东南飞助词,作语气助词,起调整音

27、节的作用。 译:违背我的心意让我心中煎熬。 6、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归去来兮辞连词,表修饰关系,译为“地”或不译 译:树木欣欣向荣,泉水缓缓流动。 7、不赂者以赂者丧(六国论)连词,表示因果关系,常用在表原因的分句前,可译为因为。 译文:不贿赂秦国的国家因为有贿赂秦国的国家而灭亡。 8、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六国论)连词,表示目的关系,后一动作行为往往是前一动作行为的目的或结果。可译而来用来以致等。 译文:(真可悲叹啊!有这样的有利形势)却被秦国积久的威势所胁迫,天天割地,月月割地,以至于走向灭亡。 9、当求数顷之田,于伊、颍之上,以待余年,教吾子与汝子(祭十二郎文)连

28、词,表示目的关系,后一动作行为往往是前一动作行为的目的或结果。可译而来用来以致等。 译文:还是回到老家去置办几顷地,度过我的余年。教养我的儿子和你的儿子,希望他们成才。 10、余与四人拥火以入。(游褒禅山记连词,表示承接关系,前一动作行为往往是后一动作行为的手段或方式。可译为而或省去。 译:我与四个人打着火把走进去。 忽魂悸以魄动。(梦游天姥吟留别)连词,表示并列或递进关系。可译为而又而且并且等,或者省去。 译文:猛然间(我)心惊胆颤,神志恍惚,一惊而起,不禁长声叹息。 12、余船以次俱进。(赤壁之战)介词,表示依据。译为:按照,依照,根据。 译文:其余船只都依次前进。 13、不以物喜,不以己

29、悲。(岳阳楼记)介词,表示原因。译为:因为,由于。 译:不因为物(财物、外物)的丰富、富有而骄傲和狂喜;也不因为个人的失意潦倒而悲伤。 14、果予以未时还家,而汝以辰时气绝。介词,表示时间、处所。译为:于,在,从。 译文:果然我在未时回到家,而你在辰时已经断气了。 15、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过秦论)介词,表示所处置的对象。译为:把。 译:在南面攻取了百越的地面,把那里设置为桂林郡和象郡。 16、以勇气闻于诸侯。(廉颇蔺相如列传)介词,表示凭借。译为:凭,靠。 译文:于是廉颇凭他的勇猛善战而闻名于诸侯各国。 17、无以,则王乎?通假,通“已”,止。 译文:(如果)一定要说,那么还是说

30、说行王道的事吧。 18、古人秉烛游,良有以也(李白春夜宴桃李园序)名词。译为:缘由,原因。 译文:古代的人秉烛夜游,的确是有原因的啊。 19、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以:方位)(廉颇蔺相如列传)作语助,表示时间、方位和范围。 译文:指点着说要把从这里到那里的十五座城划归赵国。 20、五亩之宅,树之以桑(寡人之于国也)介词,表示工具。译为:拿,用,凭着。 译:五亩的田地,用桑树栽上树的话 21、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连词,表示因果关系,常用在表原因的分句前,可译为因为。 译:是因为他们探究、思考深邃而且广泛,没有不探究、思考到的。 22、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廉颇蔺相如列传)连

31、词,表示目的关系,后一动作行为往往是前一动作行为的目的或结果。可译而来用来以致等。 译文:就请允许我立太子为王,以便断绝秦国要挟赵国的念头。 23、樊哙侧其盾以撞。(鸿门宴)连词,表示承接关系,前一动作行为往往是后一动作行为的手段或方式。可译为而或省去。 译文:樊哙侧举盾牌一撞。 24、夫夷以近,则游者众。(游褒禅山记)连词,表示并列或递进关系。可译为而又而且并且等,或者省去。 译:那(路)平坦而又近的地方,前来游览的人便多。 25、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游褒禅山记)连词,表示因果关系,常用在表原因的分句前,可译为因为。 译文:距离那禅院东边五里,是人们所说的华阳洞,因为它在华

32、山南面而这样命名。 26、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廉颇蔺相如列传)介词,表示原因。译为:因为,由于。 译文:难道赵王会因为一块璧的缘故而欺骗秦国吗? 27、诸侯以公子贤,多客,不敢加兵谋魏十余年。(信陵君窃符救赵)连词,表示因果关系,常用在表原因的分句前,可译为因为。 译文:这时候,诸侯由于公子的贤能,又有很多食客,十几年不敢兴兵谋取魏国。 28、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屈原列传)介词,表示原因。译为:因为,由于。 译文:怀王因为不知道什么样是忠臣,所以在内被郑袖蛊惑,在外被张仪欺骗。 29、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璧之下。(石钟山记)介词,表示工具。译为:拿,用,凭

33、着。 译文:士大夫终究不愿夜晚乘着小船停靠在悬崖绝壁下面。 30、操当以肃还付乡党。(赤壁之战)介词,表示所处置的对象。译为:把。 译文:现在我鲁肃迎顺曹操,曹操想必会把我送还乡里。 31、以八月十三斩于市。介词,表示时间、处所。译为:于,在,从。 译文:在八月十三日这天,在刑场上被害。 32、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陈情表介词,表示凭借。译为:凭,靠。 译:我想圣朝是用孝道来治理天下的。 33、久之,能以足音辨人。(项脊轩志)介词,表示凭借。译为:凭,靠。 译:时间长了,能凭借走路的脚步声辨别是谁。 34、戒奢以俭。谏太宗十思疏介词,表示工具。译为:拿,用,凭着。 译:用节俭来戒掉奢侈。 35、

34、固以怪之矣。通假,通“已”,已经。 译文:(有士兵买鱼回来煮着吃,发现鱼肚子里有绢信)本来就觉得这件事够怪的了。 【复音词】 1以为,认为,把当作或看作。 虎视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 译文:老虎看到它是一个庞然大物,认为是神灵。 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译文:医生爱给没有病的人治病,把治好的“病”做为自己的功劳! 2、把作为或制成 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过秦论 译:在南面攻取了百越的地面,把那里设置为桂林郡和象郡。 铸以为金人十二。(过秦论 译文:用来铸成十二个金人。 3、以是、是以,相当因此,引出事理发展或推断的结果。 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石钟山记) 译:我

35、因此写下了这篇记,是因为感叹郦道元(记叙)的(过分)简单,并且嘲笑李勃的鄙陋。 公子往而臣不送,以是知公子恨之复返也。信陵君窃符救赵 译:公子去了,我却不给您临别赠言,因此我知公子心里怪我,定会回来的。”. 4、有以、无以:“有什么办法用来”“没有什么办法用来” 项王未有以应。 译:项王没有话来回答,便说:坐。 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劝学 译:所以不积累一步半步的行程,就没有办法达到千里之远;不积累细小的流水,就没有办法汇成江河大海。 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陈情表 译:臣下我如果没有祖母,没有什么办法活到今天,祖母如果没有我的照料,也无法度过她的余

36、生。 王语暴以好乐,暴未有以对也(庄暴见孟子) 译文:(我朝见大王)大王和我谈论喜好音乐的事,我没有话应答。 怀古咏史诗是诗人在读史或览古时,有感于历史上的人、事、物、象,在登高望远、咏叹史实、怀念古迹中引发对国家时运、自己身世的兴衰感慨,托古讽今、寄托哀感之诗。 【怀古咏史诗特点】 (一)形式标志。标题有古迹、古人名,或有“咏”“怀古”“咏怀”等字眼。 (二)表现手法。常用典故、写景、对比、衬托、抑扬、讽刺等。 (三)结构内容。临古地思古人忆其事抒己志,写眼前衰败、荒凉、萧条,也写历史事件经过,抒发感慨。 【怀古咏史诗思想内容归纳】怀古诗常触及诗人心灵最深处,具有很高鉴赏价值。思想内容有如下

37、几方面: (一)怀人伤己 作者追念古人,一般是作者身世际遇与古人有相似性,触发点在古人,落脚点在自己。分两种。 1、同病相怜型 自己和古人遭遇相同,追思古人更体现自己不得意,感慨身世,观照自我,抒发自己渴望建功立业、感伤怀才不遇(怀古伤己)的心境。 【例如】蜀相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创作背景】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蜀相一诗,依照仇兆鳌注,断为公元760年(唐肃宗上元元年)春天,杜甫“初至成都时作”。唐肃宗乾元二年(759年)十二月,杜甫结束了为时四年的寓居秦州、同谷(今甘肃省成县)的颠沛流离的生活,到

38、了成都,在朋友的资助下,定居在浣花溪畔。成都是当年蜀汉建都的地方,城西北有诸葛亮庙,称武侯祠。唐肃宗上元元年(760年)春天,他探访了诸葛武侯祠,写下了这首感人肺腑的千古绝唱。蜀汉章武元年(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国号汉,任命诸葛亮为丞相,“蜀相”的意思是蜀汉国的丞相,诗题“蜀相”,写的就是诸葛亮。杜甫虽然怀有“致君尧舜”的政治理想,但他仕途坎坷,抱负无法施展。他写蜀相这首诗时,安史之乱还没有平息。他目睹国势艰危,生灵涂炭,而自身又请缨无路,报国无门,因此对开创基业、挽救时局的诸葛亮,无限仰慕,备加敬重。 【诗歌鉴赏】古典诗歌中常以问答起句,突出感情的起伏不平。这首诗的首联也是如此。“丞相

39、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一问一答,一开始就形成浓重的感情氛围,笼罩全篇。上句“丞相祠堂”直切题意,语意亲切而又饱含崇敬。“何处寻”,不疑而问,加强语势,并非到哪里去寻找的意思。诸葛亮在历史上颇受人民爱戴,尤其在四川成都,祭祀他的庙宇很容易找到。“寻”字之妙在于它刻画出诗人那追慕先贤的执著感情和虔诚造谒的悠悠我思。下句“锦官城外柏森森”,指出诗人凭吊的是成都郊外的武侯祠。这里柏树成荫,高大茂密,呈现出一派静谧肃穆的气氛。柏树生命长久,常年不凋,高大挺拔,有象征意义,常被用作祠庙中的观赏树木。作者抓住武侯祠的这一景物,展现出柏树那伟岸、葱郁、苍劲、朴质的形象特征,使人联想到诸葛亮的精神,不禁

40、肃然起敬。接着展现在读者面前的是茵茵春草,铺展到石阶之下,映现出一片绿色;几只黄莺,在林叶之间穿行,发出宛转清脆的叫声。 第二联“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所描绘的这些景物,色彩鲜明,音韵浏亮,静动相衬,恬淡自然,无限美妙地表现出武侯祠内那春意盎然的景象。然而,自然界的春天来了,祖国中兴的希望却非常渺茫。想到这里,诗人不免又产生了一种哀愁惆怅的感觉,因此说是“自春色”、“空好音”。“自”和“空”互文,刻画出一种静态和静境。诗人将自己的主观情意渗进了客观景物之中,使景中生意,把自己内心的忧伤从景物描写中传达出来,反映出诗人忧国忧民的爱国精神。透过这种爱国思想的折射,诗人眼中的诸葛亮形象就更

41、加光彩照人。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第三联浓墨重彩,高度概括了诸葛亮的一生。上句写出山之前,刘备三顾茅庐,诸葛亮隆中对策,指出诸葛亮在当时就能预见魏蜀吴鼎足三分的政治形势,并为刘备制定了一整套统一国家之策,足见其济世雄才。下句写出山之后,诸葛亮辅助刘备开创蜀汉、匡扶刘禅,颂扬他为国呕心沥血的耿耿忠心。两句十四个字,将人们带到战乱不已的三国时代,在广阔的历史背景下,刻画出一位忠君爱国、济世扶危的贤相形象。怀古为了伤今。此时,安史之乱尚未平定,国家分崩离析,人民流离失所,使诗人忧心如焚。他渴望能有忠臣贤相匡扶社稷,整顿乾坤,恢复国家的和平统一。正是这种忧国思想凝聚成诗人对诸葛亮的敬慕

42、之情;在这一历史人物身上,诗人寄托自己对国家命运的美好憧憬。 诗的最后一联“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咏叹了诸葛亮病死军中功业未成的历史不幸。诸葛亮赍志以殁的悲剧性结局无疑又是一曲生命的赞歌,他以行动实践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誓言,使这位古代杰出政治家的精神境界得到了进一步的升华,产生使人奋发兴起的力量。 这首诗分两部分,前四句凭吊丞相祠堂,从景物描写中感怀现实,透露出诗人忧国忧民之心;后四句咏叹丞相才德,从历史追忆中缅怀先贤,又蕴含着诗人对祖国命运的许多期盼与憧憬。全诗蕴藉深厚,寄托遥深,造成深沉悲凉的意境。概言之,这首七律话语奇简,但容量颇大,具有高度的概括力,短短五十六字,诉

43、尽诸葛亮生平,将名垂千古的诸葛亮展现在读者面前。后代的爱国志士及普通读者一吟诵这首诗时,对诸葛亮的崇敬之情油然而生。特别是一读到“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二句时,不禁黯然泪下。 在艺术表现上,设问自答,以实写虚,情景交融,叙议结合,结构起承转合、层次波澜,又有炼字琢句、音调和谐的语言魅力,使人一唱三叹,余味不绝。人称杜诗“沉郁顿挫”,蜀相就是典型代表。 2、对比失落型 有的着眼个人境遇变化,借古人古事感慨自己。古人一展抱负,建功立业,得遂心愿,自己却被朝廷冷落,不能才尽其用,郁郁寡欢乃至消极遁世或者激愤。 【例如】书愤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州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44、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创作背景】此诗作于孝宗淳熙十三年(1186)春,这时陆游退居于山阴家中,已是六十二岁的老人。从淳熙七年起,他罢官已六年,挂着一个空衔在故乡蛰居。直到作此诗时,才以朝奉大夫、权知严州军州事起用。因此,诗的内容兼有追怀往事和重新立誓报国的两重感情。 【诗歌鉴赏】前四句概括了自己青壮年时期的豪情壮志和战斗生活情景,其中颔联撷取了两个最能体现“气如山”的画面来表现,不用一个动词,却境界全出,饱含着浓厚的边地气氛和高昂的战斗情绪。又妙在对仗工整,顿挫铿锵,且一气贯注,组接无痕,以其雄放豪迈的气势成为千古传诵的名联。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当英雄无用武之地时,他会回到金戈铁马的记忆里去的。想当年,诗人北望中原,收复失地的壮心豪气,有如山涌,何等气魄!诗人何曾想过杀敌报国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行业 > 待归类文档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1,本文(《梦游天姥吟留别》学案(人教版高二).docx)为本站会员(一起向未来)主动上传,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2,用户下载本文档,所消耗的文币(积分)将全额增加到上传者的账号。
3,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发送邮件至3464097650@qq.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Www.163Wenku.Com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