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一節 世界糧食問題的形成第二節 世界糧食問題的解決策略一、地球能養活多少人?二、哪些地方面臨飢餓的問題?三、世界糧食問題形成的原因 環境負載力:環境負載力:一地能供應多少人口需要的糧食,並能容納多少人口所排出的廢棄物程度。人口成長和環境負載力的關係:人口成長和環境負載力的關係:(一)成長型(二)穩定型(三)波動型(四)衰退型 表示環境負載力與人口成長並行成長。人類社會因農業科技的使用,提高糧食作物產量,使地球可以持續養活更多人口。表示人口成長在低於環境負載力的範圍下逐漸趨於穩定。我們可以在不受外界侵擾的部落社會中,找到類似的情況,例如:中國貴州占里。人口因超過環境的負荷,而出現來回的波動。戰
2、爭以及戰爭所引起的饑荒,都是抑制人口成長,以維持生態平衡的一種表現。例如:1990年帶初期,非洲境內爆發數起血腥內戰。當環境的負擔變得過高,會造成人口數目遽減,甚至集體滅亡,而環境的負載力也會跟著衰退。例如:南美洲智利的復活節島。現代社會強調技術與貿易的經濟發展模式,已經使人類的消費欲望無限制的擴張,造成已開發國家的生態赤字(ecological deficit)。生態足跡生態足跡(ecological footprint):一地人口實際的糧食、森林產品、畜牧產品、建築土地等各種財貨或服務的消費,轉換為所需的生態生產土地面積,維持該族群現階段資源消費及廢棄物處理所需的土地。生態足跡愈大生態足跡
3、愈大,表示該地區人口所挪挪用的土地愈多用的土地愈多。生態足跡與生活水準成正比,通常富有國家每人實際消費所必需的生態生產面積,比貧窮國家的人消耗更多。臺灣地區歷年每人糧食生態足跡結構變遷圖臺灣地區歷年每人糧食生態足跡結構變遷圖臺灣農業土地資源供需變遷趨勢圖臺灣農業土地資源供需變遷趨勢圖從糧食供應的角度來看,目前全球糧食的生產量,尚足以養活65億人口。換言之,目前地球的總人口數似乎還未超過地球所能負載的最高極限。但事實上,近幾年來平均每年仍有約2,000萬人死於飢餓與營養不良。比較兩個34年期的糧食生產與人口數量,糧食增產率仍高於人口成長的速度。但未來糧食的增長率會下滑,尤其是開發中國家肉類產品的
4、生產率,預估會逐年下降。非洲、東南亞、南亞,以及中南美洲等地區,是全球營養不良人口分布比例相對較高的區域,其中以撒哈拉以南非洲的情形最為嚴重。世界的飽食帶:世界的飽食帶:高度發展的地區,如北美、西歐,平均每人熱量攝取均超平均每人熱量攝取均超過過3,000大卡大卡,約為正常值的130。飽食帶特徵:飽食帶特徵:1.糧食充裕。2.人民購買力高。3.食物供應質優量多且多元,居民常因營養過剩,而有肥胖等健康問題。世界的飢餓帶:世界的飢餓帶:開發中國家(如非洲等地)的平均每人熱量攝取均低於平均每人熱量攝取均低於2,000大卡大卡,只有正常值的90。飢餓帶特徵:飢餓帶特徵:1.糧食不足。2.人民所得低。3.
5、食物供應來源單一,居民常因營養不良,影響生長及發育,嚴重者更造成死亡。4.社會動盪不安,其中尤以非洲的撒赫爾地區與中部非洲最為嚴重。(一)糧食生產力區域不均(二)糧食消耗量日增,但增產困難(三)糧食自由貿易擴張、深化開發中國家自給問題 開發中國家的糧食作物收成量有大幅成長糧食作物收成量有大幅成長,這些成果歸因於綠色革命。但成果卻被急遽成長的人口給抵銷。綠色革命推展的成效,並非到處一樣。以亞洲、中美洲推展最成功,而非洲較差。綠色革命不僅極化了開發中國家的貧富差極化了開發中國家的貧富差距距,更加速地球不可更新資源的消耗不可更新資源的消耗。人口成長人口成長 消費型態:消費型態:開發中國家對肉品的需求
6、增加。食物浪費:食物浪費:國家收入增加的同時,人們浪費食物的量也會連帶增多。隨著世界人口的暴增,人類無限制地開墾耕地、濫用牧地,終致生態嚴重生態嚴重失衡失衡。環境的惡化使環境負載力降低環境負載力降低,加以全球暖化帶來自然災害增多,還有土質惡化、水源稀少與喪失生物多樣性等問題,讓各地農業都減產。開發中國家將大量土地用來栽培更多的經濟作物以俾能出口,但卻導致糧食自給能力低,若又逢國際貿易糧價的飆漲,窮人通常無力購買高價的進口糧食,因而導致區域性飢餓與營養不良的問題。從世界市場的貿易原則來看,哪些食物被生產,取決於市場需求及利潤。已開發國家的富人,通常比開發中國家的窮人,更具購買潛力,世界糧食市場的
7、交易,無可避免地忽視了窮人的需求。近幾年來,生質燃料的開發,更加速危及全球食物的供應,使得10億的最貧窮人口面臨飢餓的風險升高。目前40.468公畝農田所產的玉米,只能提煉875加侖燃料乙醇,1輛1,600c.c.的轎車加滿油箱的生質燃料,就要耗掉200公斤玉米,相當於非洲窮國布吉納法索 1個成年男子1年糧食。全球糧價指數全球糧價指數(2005(20052007)2007)全球各類糧食商品價格變化趨勢全球各類糧食商品價格變化趨勢(2007)(2007)世界各國糧食安全指數世界各國糧食安全指數(2005)(一)糧食問題形成的背景(二)糧食問題的解決策略一、孟加拉二、撒哈拉以南非洲 人口眾多。孟加
8、拉地勢低窪,氾濫成災,農田破壞。國家貧窮,無力設置先進的防災系統,當洪水來臨時,公路、鐵路都會被水淹沒,國際救援糧食輸送困難。國際貿易糧價的飆漲或有糧商趁機將糧食囤積,以待高價,窮人無力購買高價糧食,導致區域性的飢餓與營養不良等問題。孟加拉地勢低窪,每年6月雨季開始後,陸續降下大量雨水,三角洲地帶的河川水位不斷增高,最後氾濫成災,使全國2/5的土地被淹沒,農田破壞,糧食生產力下降。開發中國家的飢餓來自於貧窮(無購買力),而貧窮則導因於農業結構。若想讓大批窮人增加收入,不僅要強調農強調農村發展村發展,同時要擴大都會區的就業機會擴大都會區的就業機會。在孟加拉發展農村計畫中,最具成效的當屬非營利及非
9、政府組織 格萊閩銀行(Grameen Bank,或稱鄉村銀行)的微微型貸款型貸款計畫(Micro Credit)。創辦人:創辦人:穆罕默德尤努斯(Muhammad Yunus)。成立目的:成立目的:讓無法向商業銀行借款的窮人,可以在此借到錢,並且利用這筆錢做為創業基金,進而改善生活。(一)糧食問題形成的背景(二)糧食問題的解決策略 先天環境的限制:先天環境的限制:土壤貧瘠、不穩定的氣候(乾旱)、熱帶環境多蟲害及疾病。許多歷史、社會、政治因素交互許多歷史、社會、政治因素交互影響:影響:1.農業政策失敗和外債。2.內亂與戰爭。3.人口成長與環境惡化。肯亞等國的環境負載力持續惡化。過去以近285美元
10、出售的牛隻,因草料匱乏,牲畜肉乾奶枯,僅能以4.3美元賤價出售。糧食問題的解決,治標的方式,如國際救援;治本則須從人口的人口的控制控制、脫貧脫貧與區域的糧食自給區域的糧食自給著手。1.國際援助國際援助2.區域糧食自足區域糧食自足 人道救援:人道救援:解決非洲饑荒必要的救急策略。如世界糧食計畫署(WFP)、聯合國兒童基金會(UNICEF)等組織。非官方組織:非官方組織:行動救援的鑿井計畫,以及無國界醫師組織(MSF)為體重不足的孩子提供的兒童營養計畫。必須將人口控制與糧食生產同時考量人口控制與糧食生產同時考量,才是治本之道。行動救援的鑿井計畫行動救援的鑿井計畫無國界醫師組織的兒童營養計畫無國界醫師組織的兒童營養計畫 聯合國三大農業機構(包括聯合國糧食暨農業組織、國際農業發展基金、世界糧食計畫署)與非洲綠色革命聯盟等機構,希望透過積極的農業服務,提高糧食產量,達成區域糧食自給的能力。行動策略:行動策略:改良非洲土壤;培訓非洲本土的農業科學家,找出適用於非洲的農業經營方式;恢復糧食作物的多樣性,回歸傳統的作物輪作、或休耕等因地制宜的生態農業,以減少對環境的破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