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五年高考,考点一 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A组 统一命题课标卷题组,1.(2019课标,24,4分)据学者考订,商朝产生了17代30位王,多为兄终弟及;而西周产生了11代1 2位王。这反映出 ( ) A.禅让制度的长期影响 B.王位继承方式的变化 C.君主寿命的时代差异 D.血缘纽带关系的弱化,答案 B 本题考查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旨在考查准确描述和解释历史事物特征的能力。 试题以商周时期王位继承为切入点,考查历史解释素养,引导学生从历史表象中发现问题,对历 史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作出解释。 从材料信息可知,商朝王位继承方式多为兄终弟及,而“西周产生了11代12位王”说明西周王 位继承方式以父死子继
2、为主,这反映出王位继承方式的变化,故选B项。材料信息反映的是王 位世袭制,无法体现禅让制度的长期影响,故A项错误;材料中商周时期王位继承情况与君主寿 命长短无必然联系,故C项错误;兄终弟及体现了兄弟大家庭之间的权力继承,父死子继体现了 父子小家庭之间的权力继承,与前者相比,血缘纽带关系更加强化,故D项错误。,知识链接 夏商周时期创立王位世袭制、分封制、宗法制及礼乐制度,在选官制度上采用世 官制,这一时期的政治制度带有明显的血缘关系色彩,属于典型的贵族政治。,2.(2019课标,24,4分)“教民亲爱,莫善于孝;教民礼顺,莫善于悌;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安上治 民,莫善于礼。”这一思想产生的制度渊
3、源是 ( ) A.宗法制 B.禅让制 C.郡县制 D.察举制,答案 A 本题考查宗法制,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试题 以古代思想家的主张为背景材料,考查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素养,引导学生感受古代中国政治 文明包蕴的家国情怀。 材料“孝”“悌”“礼”表明这一思想产生的制度渊源与宗法制有关,A项正确;禅让制是原 始社会末期的政治制度,郡县制是秦朝开始推行全国的地方行政制度,察举制是汉代的选官制 度,均与题意不符,B、C、D三项错误。,3.(2019课标,24,4分)战国后期,秦国建造了一批大型水利工程,如郑国渠、都江堰等,一些至 今仍在发挥作用。这些工程能够在秦国完成,主要
4、是因为 ( ) A.公田制度逐渐完善 B.铁制生产工具普及 C.交通运输网络通畅 D.国家组织能力强大,答案 D 本题考查秦国中央集权制度初步建立的影响,旨在考查了解历史事实、分析历史 结论的能力。试题以战国时期水利工程兴修为背景材料,考查历史解释和家国情怀素养,旨在 引导学生从历史的角度认识中国的国情,形成对祖国的认同感。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战国时期,秦国能够建造大型水利工程,主要是因为经过商鞅变法,强化了 中央集权,国家可以调动人力、物力和财力从事大型工程建设,即国家组织能力强大,故选D 项。战国后期,公田制度逐渐瓦解,故A项与史实不符;B项中的“普及”表述不当,排除;交通运 输网络通畅有
5、利于大型工程建设,但并非支撑大型工程建设的主要因素,故C项错误。,易错提醒 本题易错选C项,受思维定式的影响导致失误。交通运输网络通畅可以为建造水 利工程提供条件,但并非支撑建造大型水利工程的主要因素。,4.(2018课标,24,4分)据史记记载,商汤见野外有人捕猎鸟兽,张设的罗网四面密实,认为 这样便将鸟兽杀绝了,“乃去其三面”,因此获得诸侯的拥护,最终推翻夏桀,创立商朝。这一 记载意在说明 ( ) A.商汤成功缘于他的仁德之心 B.捕猎是夏商时主要经济活动 C.商朝已经注重生态环境保护 D.资源争夺是夏商更替的主因,答案 A 商汤见猎人所设罗网四面密实,认为这样会将鸟兽杀绝,“乃去其三面”
6、,显示了他 的仁德之心,他从而得到诸侯拥护,并最终取得天下。史记中的这一记载意在说明商汤成 功缘于他的仁德之心,故A项正确。农业生产是夏商时期的主要经济活动,故B项错误。材料 主要强调的是商汤的仁德之心,而非注重生态环境保护,故C项错误。材料强调统治者的治国 理念是夏商更替的主因,故D项错误。,名师点睛 文献史料的主观性 司马迁编写的史记属于典型的文献史料。这类史料具有一定的主观色彩,反映了作者对 历史现象的历史解释。我们在阅读此类史料时,一定要理解作者在叙述这段史料时所要表达 的真实意图。,5.(2017课标,24,4分)周灭商之后,推行分封制,如封武王弟康叔于卫,都朝歌(今河南淇县);封
7、周公长子伯禽于鲁,都奄(今山东曲阜);封召公奭于燕,都蓟(今北京)。分封 ( ) A.推动了文化的交流与文化认同 B.强化了君主专制权力 C.实现了王室对地方的直接控制 D.确立了贵族世袭特权,答案 A 材料中分封的卫、鲁和燕都位于周的东部,原属于殷商文化的分布区。周将王室 成员分封到这些地方,推动了殷商文化与周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促进了这些地区对周文化的认 同。故选A项。周代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故B项错误;分封制下,诸侯具有较大的独立性, 周王室并未实现对地方的直接控制,故C项错误;早在夏商时期,贵族世袭特权已经确立,故D项 表述不当,排除。,错因分析 本题易错选D项。对早期政治制度的特征
8、不熟悉导致失误。随着早期国家的出 现,贵族世袭特权已经确立。,6.(2016课标,24,4分)周代青铜器上的铭文与商代相比,字数越来越多,语句也愈加格式化。 这些铭文大都记述个人业绩,追颂祖先功德,希冀子孙保用。这表明西周时 ( ) A.创造了一种全新的文字体系 B.形成了重视历史传承的风尚 C.宗法制度受到了严重的挑战 D.青铜器的功用发生重大改变,答案 B 周代青铜器上的铭文与商代相比,“大都记述个人业绩,追颂祖先功德”,这表明西 周时形成了重视历史传承的风尚,因此B项符合题意。周代青铜器上的铭文与商代的甲骨文 是继承关系,并非全新的文字体系,故排除A项;宗法制是西周政治的典型特征,C项与
9、史实不符; 材料信息体现的是青铜器上刻的铭文发生了变化,并不能说明青铜器的功用发生重大改变,故 D项错误。,审题方法 解答选择题时,如果题干中有比较内容,必须考虑选项中的比较性选项。,B组 自主命题省(区、市)卷题组,1.(2017江苏单科,1,3分)国语讲“祀,国之大节”。有学者认为,青铜器在商周时期被视为 “政治的权力”。可推断,商周时期青铜器主要用作 ( ) A.农具 B.礼器 C.食具 D.货币,答案 B 本题考查先秦时期的礼乐制度。材料信息显示,青铜器在商周时期是政治权力的 象征,说明青铜器主要用作礼器,故B项正确。A、C、D三项均与“政治的权力”这一信息不 符,故均可排除。,2.(
10、2016江苏单科,1,3分)中国传统家族有“长兄如父”“小儿不及长孙”的说法。这些说法 体现的是 ( ) A.家族和睦 B.等级秩序 C.贵族世袭 D.宗法观念,答案 D “长兄如父”“小儿不及长孙”的说法,反映了“长兄”“长孙”在家族中的地 位至关重要,这体现了宗法观念的影响,故选D项。材料无法体现家族和睦、等级秩序和贵族 世袭等信息,故排除A、B、C三项。,评析 本题考查宗法制的影响,旨在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难 度适中。解题时注意从“长兄”“长孙”在家族中的地位角度分析。,3.(2015江苏单科,1,3分)礼记记述了贵族朝会的列位礼节:天子南向而立;三公,中阶之前
11、; 诸侯,阼阶(东台阶)之东;诸伯,西阶之西;诸子,门东九夷,东门外;八蛮,南门外。与此相关的 政治制度是 ( ) A.分封制 B.三公九卿制 C.郡县制 D.郡国并行制,答案 A 从材料信息看,贵族朝会时,天子、三公、诸侯、诸伯、诸子、九夷、八蛮等都有 严格的列位礼节,这种礼仪规定体现了分封制下的等级特征,故选A项。B、C、D三项均与材 料中的“贵族朝会”特征不符。,评析 本题考查分封制,旨在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难度适中。 可以从材料中的“贵族朝会”和礼仪规定角度分析回答。,4.(2015浙江文综,14,4分)下列选项不能体现宗法制及其影响的是 ( ) A.“封建亲
12、戚,以蕃屏周” B.“谱牒不立,则传久而失宗” C.“父死子继,兄终弟及” D.“内举不避亲,外举不避仇”,答案 D “封建亲戚,以蕃屏周”体现了分封制,分封制是以宗法制为依托的,故A项体现了 宗法制的影响;B项“谱牒不立,则传久而失宗”反映的是宗法制影响下的家谱意识;C项“父 死子继,兄终弟及”反映了统治权在家族内继承,折射出宗法制观念。“内举不避亲,外举不避 仇”反映了一种用人观念,不能体现宗法制及其影响,故D项符合题意。,5.(2015上海单科,32,3分)“乐者为同,礼者为异。同则相亲,异则相敬。乐胜则流,礼胜则离。 合情饰貌者,礼乐之事也。礼义立,则贵贱等矣。乐文同,则上下和矣。”据
13、此,礼乐的主要社 会功能是 ( ) A.规范“和而不同”的秩序 B.塑造人群的集体认同 C.促使君子庶人日趋平等 D.明确社会的等级关系,答案 A 从材料中“贵贱等矣”“上下和矣”可知礼乐的主要功能是规范社会秩序,故A项 表述最为准确。C项曲解了材料的意思,完全错误。B、D两项的表述有一定道理但不是最佳 选项。,6.(2017北京文综,37,10分)(节选)儿童:成长、保护与发展 材料一 孔子曰:“不学礼,无以立。” 中国古代儿童称谓简表,(1)礼乐制度是维护宗法社会的重要基础。表中能够反映礼乐制度对儿童要求的称谓有哪些? 简析在先秦社会礼乐制度是如何渗透到儿童成长过程中的。(10分),答案
14、参考答案要点: (1)称谓:幼学、舞勺、束发、及笄、舞象、弱冠。 简析:先秦有严格的礼乐制度;贵族根据礼乐制度培养子弟;依据儿童年龄划分学习阶段;男女 要求不同;学习礼乐目的在于更好地维护社会等级制度,稳定统治秩序。,解析 (1)主要考查中国古代的礼乐制度。第一小问旨在考查学生对礼乐制度概念的理解,分 析材料可知,孩提和孺子两阶段均不涉及礼乐制度;幼学、舞勺、束发、及笄、舞象、弱冠则 体现了礼乐制度对儿童的要求。第二小问,通过对第一小问的回答可知,先秦时期为了更好地 维护社会统治秩序,形成了较为严格的礼乐制度,贵族根据这套制度培养子弟,儿童不同阶段有 不同的学习内容,同时对男女的要求也不同。,
15、C组 教师专用题组,1.(2014课标,24,4分)周代分封制下,各封国贵族按“周礼”行事,学说统一的“雅言”,促进 了各地文化的整合。周代的“雅言”最早应起源于现在的 ( ) A.河南 B.河北 C.陕西 D.山东,答案 C 西周是由兴起于今陕西岐山一带的周部族建立的,题干中的“雅言”是由当地语 言发展而来的,故C项符合题意。其他三个省份均与周的起源无关。,知识拓展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之一时空观念。时空观念是指对事物与 特定时间及空间的联系进行观察、分析的观念。掌握“时空观念”是学好历史的最基本要 求,也是培养思维能力的基本途径。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要科学地使用与时空有关的概念术
16、 语、古今地图、大事年表等阐述中国及世界历史的进程;依据历史的纪年与时序建构历史事 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之间的相互关联。,2.(2013课标,24,4分)在周代分封制下,墓葬有严格的等级规定。考古显示,战国时期,秦国地 区君王墓葬规模宏大,其余墓葬无明显等级差别;在经济发达的东方六国地区,君王、卿大夫、 士的墓葬等级差别明显。这表明 ( ) A.经济发展是分封制度得以维系的关键 B.分封制中的等级规定凸显了君主集权 C.秦国率先消除分封体制走向集权统治 D.东方六国仍严格遵行西周的分封制度,答案 C 材料表明,战国时期的秦国率先打破了分封制对墓葬等级的规定,形成君王墓葬独 大的局面,这说明秦
17、国率先由分封体制向集权统治演变,故C项符合题意。经济发展是分封制 瓦解的根本原因,A项错误;B项表述错误;战国时期分封制已经遭到破坏,D项错误。,3.(2011课标,24,4分)董仲舒认为孔子撰春秋的目的是尊天子、抑诸侯、崇周制而“大一 统”,以此为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服务,从而将周代历史与汉代政治联系起来。西周时代对于 秦汉统一的重要历史影响在于 ( ) A.构建了中央有效控制地方的制度 B.确立了君主大权独揽的集权意识 C.形成了天下一家的文化心理认同 D.实现了国家对土地与人口的控制,答案 C 董仲舒宣扬孔子撰春秋的目的是尊天子、抑诸侯、崇周制而“大一统”,是 为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实现“
18、大一统”局面而服务的,是实现“大一统”局面的历史依据, 故C项为正确答案。A、B两项反映的是秦统一后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排除;D项仅 反映了西周分封制的影响,排除。,4.(2010课标全国,24,4分)西周分封制在中国历史上影响深远。下列省、自治区中,其简称源自 西周封国国名的是 ( ) A.河南、河北 B.湖南、湖北 C.山东、山西 D.广东、广西,答案 C 本题考查西周的分封制与中国地名的关系。山东简称鲁,源于西周时期分封的鲁 国,山西简称晋,源于西周时期分封的晋国,故C项为正确答案。河南、河北、湖南、湖北、广 东、广西六个省、自治区的简称分别为豫、冀、湘、鄂、粤、桂,均不是西周时
19、期封国的名 称,故可排除A、B、D三项。,5.(2014广东文综,12,4分)“宗”是一个会意字。在甲骨文中,宗字作“ ”,“ ”象宫室屋宇 之形,“ ”可能表示 ( ) A.祖先牌位 B.皇帝宝座 C.青铜兵器 D.铁制农具,答案 A 在夏商周时期,“宗”有宗庙之意,而宗庙是帝王或诸侯祭祀祖宗的场所,即题干中 所说的“ ”,则“ ”就可能表示宗庙里所供奉的祖先牌位,故A项符合题意。由“甲骨文” 信息可知,当时尚未有皇帝称号,故B项错误。青铜兵器和铁制农具均与宗庙之意相差甚远,故 C、D两项可排除。,评析 本题为情境式材料型选择题,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难度 中等偏上。
20、解答此题的关键是抓住题干中的关键信息“会意字”,然后再结合“宗”字在古 代的意思进行分析,只要学生知道“宗”字有宗庙之意,一般都能作出正确判断。,6.(2013广东文综,12,4分)战国以前,“百姓”是对贵族的总称;战国以后,“百姓”成为民众的 通称。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 A.分封制的加强 B.宗法制的衰落 C.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 D.井田制的推行,答案 B 由材料信息可知,战国以前,只有贵族才能被称为“百姓”,战国以后,普通民众也可 以被称为“百姓”,这实际上反映了贵族地位的下降,其实质是宗法制的衰落,故选B项。战国 以后,分封制、井田制日益瓦解,故排除A、D两项;C项与材料信息
21、无关。,7.(2013浙江文综,14,4分)以下为周代世系略图,它透露出的相关制度信息有 ( ),禅让制 分封制 世官制 宗法制 A. B. C. D.,答案 D 禅让制实行于夏朝之前的原始社会,排除。周代世系略图体现了分封制(天子 诸侯卿大夫士)、世官制(贵族世代享有政治、经济特权,世卿世禄)、宗法制(周天子是绝 对的大宗,诸侯、卿大夫在自己的封地内是大宗)。本题选D。,8.(2013海南单科,2,2分)西周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宗法制,不仅是周朝分封制的基础,对后世也 有深刻影响。这表现在 ( ) A.一夫多妻习俗长期延续 B.皇位继承“立嫡不以长” C.诸子平等的财产继承权 D.婚姻中的“门
22、当户对”,答案 B 本题的关键信息是“宗法制”“对后世也有深刻影响”。宗法制的核心是嫡长子 继承制,这与以后历代在皇位继承中遵循的“立嫡不以长”相吻合。,9.(2013山东文综,9,4分)周礼考工记载,建造王城,九里见方,四周各三门,南北和东西大道 各九条,宫城之左为宗庙,右为社稷,前为朝,后为市。它体现的主要思想是 ( ) A.中央集权 B.中正有序 C.敬天法祖 D.君权神授,答案 B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解读史料的能力。由题干材料可知王城建筑平面布置方整、对 称、有序,从而形成严格的中轴对称布局,故答案为B项。A、D两项在周代并未出现;C项不是 材料反映的主要思想。,10.(2012浙江文综
23、,13,4分)中国古代讲究“同姓不婚”。已知春秋时秦晋两国世为婚姻(故称 两姓联姻为“喜结秦晋之好”),而鲁晋两国不可通婚。结合所学关于“西周分封制”的知 识,能够判断 ( ) 晋国是姬姓封国 晋燕两国可以通婚 晋宋两国可以通婚 秦燕两国可以通婚 A. B. C. D.,答案 C 本题考查西周的分封制,同时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解 答本题的关键是了解春秋时期的主要诸侯国。晋燕两国为姬姓封国,根据“同姓不婚”原则, 两国不可以通婚,故正确而错误。宋、秦为非姬姓封国,故晋宋、秦燕可以通婚,故均 正确。,考点二 农业、手工业和商业 A组 统一命题课标卷题组,1.(2018课标,2
24、4,4分)据考古报告,从数十处战国以前的墓葬中发现了铁器实物,这些铁器不 少是自然陨铁制作而成,发现地分布情况见下图。据此可知,战国以前 ( ),A.铁制农具得到普遍使用 B.新疆地区与中原联系紧密 C.我国的冶铁技术已经相当普及 D.铁器分布可反映社会发展程度,答案 D 考古发现可以反映时代风貌。读图可知,战国以前,铁器主要分布在西北地区、黄 河中下游地区和长江中下游地区,说明铁器分布可反映社会发展程度,故选D项。图中反映的 是铁器发现地的分布情况,无法由此推断出铁制农具得到普遍使用,A项排除;汉代张骞通西域 以后,丝绸之路开通,沟通了中原与今新疆地区的联系,故B项错误;材料中的铁器“不少是
25、自然 陨铁制作而成”,无法说明冶铁技术的普及,故C项错误。,易错提醒 本题易错选B项。错因在于审题不清,被表面现象迷惑。在不同地区均发现铁器 并不能说明这些地区之间存在联系,不能凭主观臆断解题。,2.(2017课标,24,4分)下图为春秋战国之际局部示意图。当时,范蠡在陶、子贡在曹鲁之间经 商成为巨富,这一现象反映了 ( ) A.区域位置影响商贸发展 B.争霸战争促进经济交往 C.交通条件决定地方经济状况 D.城市规模扩大推动商业繁荣,答案 A 本题为历史地图类材料型选择题,题中所示为春秋战国之际局部示意图,并设置了 范蠡、子贡在当时经商致富的历史情境,要求学生对这一历史情境作出合理客观的解释
26、,间接 考查了历史解释这一核心素养。从示意图上看,陶位于济水岸边,曹、宋、鲁三国交界地带, “天下之中,诸侯四通”,这种地理位置和交通条件非常适合经商。据此分析可知,A项符合题 意。题中图文材料未涉及争霸战争及城市规模,故B、D两项均可排除。交通条件可以影响一 个地方的经济状况,但不是决定因素,C项表述错误。,考点归纳 古代中国商业的命题集中点 古代中国商业在高考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命题量较大。命题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一是古 代商业发展的成就,特别是两宋时期和明清时期;二是古代的商业政策,虽然古代中国一直坚守 重农抑商政策,但在个别历史时期,特别是南宋时期,商业政策比较灵活,经商环境较为宽松
27、;三 是古代中国对外贸易和国内区域贸易的发展。本考点的命题难度较大,思维含量较高,复习备 考时要多加注意。,3.(2015课标,24,4分)吕氏春秋上农在描述农耕之利时不无夸张地说:一个农夫耕种肥 沃的土地可以养活九口人,耕种一般的土地也能养活五口人。战国时期农业收益的增加( ) A.导致畜力与铁制农具的使用 B.抑制了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C.促进了个体小农经济的形成 D.阻碍了大土地所有制的成长,答案 C 从材料信息看,战国时期农业收益的增加可以养活更多的人,一定程度上可以减轻 小农的生活压力,有利于个体小农经济的形成,故C项正确。畜力和铁制农具的使用有利于农 业收益的增加,A项因果倒置;农
28、业收益增加为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故B项错误;农 业收益的增加会使地主实力上升,有利于土地兼并和大土地所有制的发展,故D项错误。,误区警示 本题易错选A项。畜力与铁制农具的使用有利于农业收益的增加,考生混淆了原 因和结果造成失误。,B组 自主命题省(区、市)卷题组,1.(2019天津文综,1,4分)中国很多地区出土了大量青铜器,它们包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容。 图片中的两件青铜器出土于同一地点,该地点位于地图中 ( ),A. B. C. D.,答案 C 本题以历史文物和历史地图为切入点,考查古代中国手工业的成就。通过展示两 件青铜器,考查学生完整准确地解读历史信息、调动所学知识解决历史问
29、题的能力,体现了时 空观念、历史解释和史料实证的核心素养,引导学生了解并认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识中华 文明的历史价值。 由所学可知,材料展示的两件青铜器,是四川广汉三星堆遗址出土的文物,故C项正确,皆 不在四川境内,A、B、D三项错误。,解题指导 解答本题,一是准确把握出土文物的特征,二是正确解读地图资料。,2.(2019江苏单科,1,3分)据青铜器铭文,西周中后期,裘卫因经营手工业获得财富和地位,一位名 叫矩的贵族用13块耕地,从裘卫那里换取了在王室仪式上穿戴的盛服和玉饰。这一记载反映 了 ( ) A.井田制度松动 B.世袭制度解体 C.抑商政策弱化 D.礼乐制度崩坏,答案 A 本题考查古
30、代中国的土地制度,旨在考查考生准确描述和解释历史事物特征的能 力。试题以青铜器铭文内容为背景材料,考查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素养,引导学生从历史表象 中发现问题,对历史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作出解释。 商周时期,一切土地属于国家,实际归国王所有,贵族没有土地所有权。从材料信息看,一位名 叫矩的贵族用耕地换取了在王室仪式上穿戴的盛服和玉饰,这反映了井田制度松动,故选A项; 材料信息未涉及世袭制度的变化,故B项错误;材料信息没有体现抑商政策,故C项错误;材料信 息仅涉及矩换取“在王室仪式上穿戴的盛服和玉饰”,无法说明礼乐制度崩坏,故D项错误。,易错提醒 本题易错选D项,错因在于被表面现象所迷惑,“换取了在
31、王室仪式上穿戴的盛服 和玉饰”不等于礼崩乐坏,要注意透过现象看本质。,3.(2019北京文综,12,4分)在中国新疆乌鲁木齐南山矿区以及俄罗斯阿尔泰山北麓等地,出土了 公元前7前5世纪楚国生产的凤鸟纹刺绣丝绸。据此可以判断 ( ) A.东周时期丝织品做工精良,远播西域地区 B.楚国是中西交通起点,楚文化有明显西域特征 C.汉代丝路开通之前,中原与西域没有交往 D.东周时期楚国与西域交流广泛,生活方式趋同,答案 A 本题考查古代中国的手工业,考查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体现了家国情怀和时空观念素养。试题通过中国古代文明在丝绸之路沿线的传播和影响,渗 透“一带一路”的热点,引导
32、学生正确认识中华文明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 公元前7前5世纪正处于东周时期,新疆乌鲁木齐南山矿区以及俄罗斯阿尔泰山北麓等地都 属于古代西域地区,在这些地区出土了“楚国生产的凤鸟纹刺绣丝绸”说明东周时期丝织品 做工精良,远播西域地区,因此A项正确;B、C、D三项既不符合史实,也无法从题干材料中判断 得出,故排除。,4.(2018江苏单科,1,3分)被孟子称为“贱丈夫”的民间商人,最初是不合法的,不能到城里市场 上去交易。他们只能在野外找个土岗,“以左右望”,获取利益。后来,民间商人向政府纳过税 后就可以在城里的市场上进行交易了。这一变化反映了( ) A.政府放弃重农抑商政策 B.民间商人推动商业
33、市镇崛起 C.政府不再监管商业活动 D.民间商人可以取得合法地位,答案 D 从材料信息看,民间商人最初是不合法的,不能到城里市场上去交易,后来他们向政 府纳过税后,可以到城里市场上去交易。民间商人通过向政府纳税获取到城里市场上交易的 资格,意味着其可以取得合法地位,故选D项。中国古代一直实行重农抑商政策,A项错误;材料 体现的是民间商人由非法到合法的变化,没有涉及商业市镇崛起的信息,B项错误;政府不再监 管商业活动的说法明显与史实不符,C项错误。,5.(2016上海单科,5,2分)探究因果关系是历史学习的重要技能。根据提示,下表中应填入 ( ) 使用铁器和推广牛耕提高了生产力 少数民族政权入主
34、中原 农民起义频繁 各国竞相实施富国强兵的变革 A. B. C. D.,答案 D 从表中“周王室式微”“百家争鸣”等信息可判断出该时期为春秋战国时期,这 一时期中国出现铁犁牛耕,故正确;同时在政治上各国纷纷变法图强,故正确。故选D项。,C组 教师专用题组,1.(2013江苏单科,1,3分)现代考古在秦、魏等国故地出土了许多生铁铸造的农具。1950195 1年河南辉县发掘了5座大型魏墓,1号墓出土铁器65件,其中农具占58件,包括、锄、铲、 镰、犁铧等一整套铁农具。材料说明战国时期 ( ) A.生铁铸造由魏国独断经营 B.成套铁农具有利农业精耕细作 C.铁制农具成为随葬必备品 D.铁制农具最早出
35、现于河南辉县,答案 B 由所学可知,成套铁农具的使用有利于农业精耕细作,故B项正确。A、C、D三项 都存在以偏概全的错误,故均可排除。,2.(2013海南单科,8,2分)右图反映的是 ( ) A.“小国寡民”的生活图景 B.小农经济的生产形式 C.儒教“夫为妻纲”的伦理观念 D.“男主外、女主内”的家庭关系,答案 B 仔细观察图片:图上方为一位古代男子正驭使一头牛在耕田,图下方为一位古代女子在织机前织布,所以图片反映的是典型的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生产形式。A、C、D三项在题干中无从体现。,3.(2012海南单科,1,2分)礼记月令载,每年正月周天子亲率臣下耕作,称为“藉田”;三月 王后亲率嫔妃举
36、行采桑养蚕仪式,称为“亲蚕”。后来,历代皇帝、皇后不断举行这样的仪 式。这反映了 ( ) A.周代制度在后代被严格奉行 B.古代政治制度变迁异常缓慢 C.重农抑商从周代始一直推行 D.农桑是古代社会经济的主体,答案 D 本题考查古代中国经济,旨在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A项与史实不符, 周代制度并未被后代严格奉行,排除A项。B项与题干主旨不符。重农抑商是从战国时期的商 鞅变法开始的,C项错误。材料中统治者重视农桑,反映出农桑是古代社会经济的主体,D项正 确。,4.(2012广东文综,12,4分)有学者认为早在商代就可能出现了牛耕,对他最有利的证据是 ( ) A.商代遗址中出土了牛骨 B.
37、诗经里有农耕生活的描写 C.孔子学生冉耕字伯牛,名字中有耕、牛二字 D.古文字学家发现甲骨文中有字呈牛牵引犁头启土状,答案 D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农耕经济,考查学生处理历史信息和进行基本历史研究的能 力。解题的关键是对历史研究方法的初步掌握。呈牛牵引犁头启土状字形的甲骨文,属于历 史文物类资料,是证明商代可能出现牛耕的最有利的证据,故D项符合题意。商代遗址中出土 的牛骨,只能证明牛在当时存在,而不能说明牛已用于农耕,A项错误;B、C两项时间不符合。 本题易错选A项,主要原因是混淆了牛与牛耕的区别。,5.(2012江苏单科,2,3分)周礼考工记载:“攻木之工七,攻金之工六,攻皮之工五,设色之工 五
38、,刮摩之工五,抟埴之工二。”材料所反映的当时官营手工业生产的显著特点是 ( ) A.技术先进,生产标准化 B.产品丰富,生产多样化 C.分工细致,生产专业化 D.产量庞大,生产规模化,答案 C 本题考查古代官营手工业的特点,旨在考查学生解读历史材料、阐释历史事物的 能力。材料详细叙述了官营手工业中各环节的分工情况,体现出细致化、专业化的特点,故C 项符合题意。材料只涉及手工业生产过程中的工序分工情况,不能体现生产技术、产品品种 和产量状况,故A、B、D三项错误。,考点三 “百家争鸣”及科技文化 A组 统一命题课标卷题组,1.(2018课标,24,4分)墨子中有关于“圆”“直线”“正方形”“倍”
39、的定义,对杠杆原 理、声音传播、小孔成像等也有论述,还有机械制造方面的记载。这反映出,墨子 ( ) A.汇集了诸子百家的思想精华 B.形成了完整的科学体系 C.包含了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 D.体现了贵族阶层的旨趣,答案 C 本题主要考查对墨家学派成就的认识。墨家学派多数为“农与工肆之人”,直接 参加生产劳动,且注重对生产实践经验的总结和科学研究,其成就和活动主要记载在墨子 一书中。墨子一书记载了几何学、力学、声学、光学及机械制造等方面的科学成就,这 些科学成就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故选C项。材料只反映了墨子对科学成就的记载,排 除A项;中国古代并未形成完整的科学体系,排除B项。墨子中的科学成就是
40、劳动人民在 劳动中探索出来的,不是贵族阶层的贡献,故排除D项。,2.(2017课标,24,4分)下图是西周与战国两个时期相同文字的不同写法,反映出字形发生了变 化,促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 ) A.文字的频繁使用 B.书写材料的不同 C.各国变法的实施 D.“书同文”的推行,答案 A 本题考查文字的演变。图中“车”“马”二字由繁到简,说明从西周到战国,文字 的频繁使用促使人们简化字形,以利于书写,故A项正确。西周至战国,人们把文字刻在甲骨上, 或镌刻在青铜器上,后来更多地使用竹片、木简和帛做书写材料,但未必会影响文字字形的变 化,B项错误;各国变法主要是为了增强自身实力,对字形的变化影响不
41、大,C项错误;“书同文” 推行于秦统一六国以后,时间不符,D项错误。,易错提醒 本题易错选D项,考生看到小篆字体就联想到秦统一文字,忽视了统一文字发生在 秦统一六国之后。,3.(2015课标,24,4分)古代儒家学者批评现实政治,往往称颂夏、商、周“三代”之美,甚至 希望君主像尧、舜一样圣明。这表明了儒者 ( ) A.不能适应现实政治 B.反对进行社会变革 C.理想化的政治诉求 D.以复古为政治目标,答案 C 古代儒家学者称颂夏、商、周“三代”之美,希望君主像尧、舜一样圣明,这表明 了儒者理想化的政治诉求,故C项符合题意。儒者批评现实政治并提出自己的目标,不能说明 儒者不适应现实政治,也不能说
42、明其反对进行社会变革,A、B两项错误。儒者期望实现古代 曾经达到的贤良政治的高度,并不是要求复古,D项错误。,误区警示 本题易错选D项,主要是由于个别考生认为称颂“三代”之美就是复古。事实上, 儒家学者批评现实,希望统治者效法先贤,并不是要求复古。,B组 自主命题省(区、市)卷题组,1.(2018北京文综,12,4分)“王”字在甲骨文中是一把斧头的形象,象征军事首领的征伐权力。 战国时期,孟子认为,“以力假仁者霸以德行仁者王”。他的观点 ( ) A.与甲骨文“王”字的本义一致 B.是“无为而治”的理论依据 C.体现出儒家强调教化的政治理念 D.奠定了宗法制度的思想基础,答案 C 孟子认为“依靠
43、武力而假借仁义的人可以称霸,依靠道德而实行仁义的人才可以 使天下归服”,强调以德服人,体现出儒家强调教化的政治理念,因此C项符合题意。“王”字 在甲骨文中象征着军事首领的征伐权力,与孟子观点相左,排除A项;“无为而治”是道家的主 张,可排除B项;宗法制度形成于商周时期,从时间上可排除D项。,2.(2016北京文综,12,4分)中国古代有一部文学作品集,下图是其作品来源地域示意图。下列诗 句出自这一作品集的是 ( ) A.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B.长门献赋汉相如,东篱赏菊陶元亮 C.汉代李将军,夺得匈奴马 D.政烦方改篆,愚俗乃焚书,答案 A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文学成就,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
44、和运用知识的能 力。示意图中的“齐”“郑”“卫”等名称是西周时期的诸侯国。根据所学知识,诗经 收录了西周至春秋中期的三百多首诗歌,诗句“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出自该作品集,故A项正 确。B项中“汉相如”指西汉时期的司马相如,“陶元亮”指东晋时期的陶渊明;C项中的 “李将军”指西汉时抗击匈奴的名将李广;D项诗句是对秦朝在全国推行小篆为标准字体、 “焚书”的评论。B、C、D三项在时间上不符合题意,排除。,3.(2015安徽文综,12,4分)据史记载:一日,魏太子下车,向一位新贵宫廷文士田子方致 意,竟未得到回礼。太子问:“究竟富贵者还是贫贱者应当骄傲?”田子方答:“贫贱者。”并 解释,他随时都能在别
45、国宫廷被派上用场。这反映了 ( ) A.士人为诸侯国所重用 B.士人轻视功名利禄 C.诸侯国内部等级森严 D.忠君思想已经形成,答案 A 田子方感到骄傲的原因主要是他随时都能在别国宫廷被派上用场,这说明当时各 诸侯国非常重视士人,故A项正确。,4.(2015山东文综,13,4分)尚书酒诰云:“人无于水监(照镜子),当于民监。”这句话体现 的思想是 ( ) A.兼爱尚贤 B.主权在民 C.以民为本 D.道法自然,答案 C “当于民监”即以民为镜,体现出尊重民意、以民为本的思想,故C项符合题意。 “兼爱”是要求消除亲疏、贵贱的分别,同等地去爱所有的人,“尚贤”是墨子的治国主张,反 对任人唯亲。“主
46、权在民”是近代民主政治思想。“道法自然”强调的是顺应自 然。A、B、D三项均与题意不符。,5.(2015四川文综,1,4分)战国中后期,思想领域出现融合倾向。下列选项最能反映这一倾向的 是 ( ) A.克己复礼 B.礼法兼用 C.民贵君轻 D.选贤举能,答案 B 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百家争鸣局面,儒、墨、道、法等学派各执主张,互相诘难、批 驳,又彼此吸收、融合。题干关键信息为“融合倾向”,礼法兼用体现了儒家思想与法家思想 的融合倾向,故B项正确。A、C两项为儒家主张,D项为墨家主张,均不符合题意,排除。,6.(2015海南单科,1,2分)先秦诸子百家既相互辩难,也相互影响。儒家与法家主张的共通之处
47、 是 ( ) A.重农抑商 B.强调制度与秩序 C.厚古薄今 D.重视道德与人伦,答案 B 儒家强调“仁”和“礼”,主张德治和仁政,希望建立贵贱有序的等级秩序;法家主 张建立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国家,倡导法治,因此B项符合题意。法家主张重农抑商;儒家思想 “厚古薄今”、重视道德与人伦,故A、C、D三项错误。,7.(2019江苏单科,21,5分)(节选)汉字是中华文明的重要载体和标志,影响巨大而深远。阅读下 列材料: 材料一 青铜器作为文字的载体有一个很大的局限就是面积太小,无法刻写太多的文字,而且 铸造工艺也比较复杂严格地说,轻便而实用的竹简、木牍才是中国文献史上真正意义上 的“书籍”缣帛成本较
48、高,产量有限,这就使得帛书的使用范围不能像简册那样广泛,只有 朝廷和贵族之家才有条件使用。 王恩全论中国汉字的载体演变及其文化功能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分析简牍在文字载体中一度取得优势地位的原因。(5分),答案 答案要点: (1)原因:面积较大,写字较多;制作工艺简单;轻便实用;成本低;产量高。,解析 (1)注意一定要找全材料一中的有效信息,并对有效信息加以提炼概括,主要从与其他书 写材料相比,简牍具有的比较优势及其本身的优势来分析。,8.(2019天津文综,12,15分)(节选)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孔子称赞管仲辅佐齐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孔子企望周之复兴,“如有用我
49、者, 吾其为东周乎”。 孟子提出“定于一”,尊新王。“当今之时,万乘之国行仁政,民之悦之,犹解倒悬也”,他希望 改朝易姓之后,重现孔子所说“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的盛世。 据论语孟子 (1)依据材料一,指出孔子与孟子主张的异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出现异同的原因。(8分) 材料二 “万乘之主,有能服术行法其兼天下不难矣。” “故治民无常法与时转则治,治与世宜则有功。” “是故诸侯之博大,天子之害也万物莫如身之至贵也,位之至尊也,主威之重,主势之隆 也。” 韩非子 (2)依据材料二,概括韩非子“兼天下”思想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简述秦在实践法家思想上 的成败。(7分),答案 (1)实现国家统一,恢复礼乐制度。 孔子主张复兴周王朝;孟子主张由推行仁政的诸侯建立新的王朝。 春秋战国时期,礼崩乐坏,天下战乱,民心思定。 春秋时期,周王室仍有影响力,孔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