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丰台区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

上传人(卖家):悟卿 文档编号:365050 上传时间:2020-03-13 格式:DOCX 页数:29 大小:53.4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北京市丰台区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北京市丰台区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亲,该文档总共2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丰台区20192020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练习高一语文2020.01(本试卷共120分,作答时长120分钟)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先将答题卡上的学校、班级、姓名、准考证号用黑色字迹签字笔填写清楚,并认真核对条形码上的准考证号、姓名,在答题卡的“条形码粘贴区”贴好条形码。2.本次考试所有答题均在答题卡上完成。选择题必须使用2B铅笔以正确填涂方式将各小题对应选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涂干净后再选涂其它选项。非选择题圆必须使用标准黑色字迹签字笔书写,要求字体工整、字迹清楚。3.请严格按照答题卡上题号在相应答题区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如效,在试题、草稿纸上答题无效。4.请保持答题卡卡

2、面清洁,不要装订、不要折叠、不要破损.一、多文本阅读(共19分)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国学”这个词,其实已经存在几千年了。“国学”原指国家学府,如古代的太学、国子监等。礼记学记也说:“古之教者,家有塾,党有庠,术有序,国有学。”近代以来人们对于“国学”的界定见仁见智,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大概主要原因是近代中国文化处于激烈的变革时期,也可以说是 时期,中西古今文化交流冲突,国学不可能确立自己相对独立的疆域、规范。近代的“国学”概念后来又相继演变出“国粹”“国故”等概念词。有感于亡国灭种的危机,清末民初有一批知名的学者,他们形成了一股以“研究国学,保存国粹”为宗旨的学术文化思潮。_

3、,_,_,_,被称为“国粹派”,“国学”“国粹”两词难分轩轾,二者都流行于20世纪初年,蕴含爱国知识分子文化反思的意义。他们把文化传统冠之以“国”,包含了深厚的爱国 。“五四”新文化运动期间,新旧文化激烈交锋之时,“国故”一词流行开来,大有取代“国学”之势,“旧派”“新派”国学家都使用了“国故”一词。为了弘扬国学,章太炎明确地将语言、文学、诸子学等一并纳入,进一步拓展了“国故”的传统涵义,大致勾勒出近代“国故”一词的涵盖范围。义和团运动后,西洋势力在中国迅速扩张,研究西学的学者日益增多,他们为区隔于以往的旧学术,将他们研究的内容称为“新学”,而称固有的学术为“旧学”;另一方面,他们 以旧学之名

4、,称固有的学术,于是发行杂志,名为国粹学报,与外来的学术相抗。后来有识之士认为,中国固有的学术,也未必都为jng cu,于是又将“保存国粹”之称,改为“整理国故”。随着“五四”新文化浪潮低落,“国学”一词在30年代得到普遍承认和运用,“国故学”的称谓则不翼而飞。(取材于国学与大学德育)材料二中国固有之学问,如经学、宋明理学、佛教、道教、孙子兵法、诗词歌赋,固然都可列入国学之林,而当今文化学者致力于研究的具有“中国性”“中国特色”的学问,也都可称为“国学”。季羡林先生认为:“国学应该是广义的大国学范畴,不是狭义的国学。既然这样,那么国内的各地域文化和56个民族所创造的文化,就都包括在国学的范围之

5、内。”国学不是“汉学”“儒学”等xi i的国学,而是集中国56个民族文化财富于一身的“大国学”。中国人民大学2005年成立国学院,首任院长冯其庸先生曾专门到医院与季美林交流,二人一致认为“大国学”教育应以多民族共同创造的涵盖广博、内容丰富的文化学术为主要内容,“大国学”蕴含着中国作为由56个民族组成的大民族家庭的和谐统一的思想精髓。这个思想告诉并告诫我们,真正广义的“国学”,应该是由56个民族共同创造的文化核心思想的集萃,同时这所有的文化思想又是一脉相承、相辅相成的,它们构成了整体的中国文化。很多学者认为,国学研究形成于20世纪中西古今文化冲突、交流、融汇的历史时期,已经不可能完全脱离既有的话

6、语环境。国学可以理解为参照西方学术对以儒学为主体的中华传统文化进行研究和阐释的一门学问。我们今天已经处在一个中西不可分隔的对话的时代,不可能完全离开西方学术思想谈中国学术思想,而是应该在批判继承百年来国学发展成就的基础上,深入发掘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在重新确立中国文化主体性基础上,以自己的文化传统为主体来吸收、消化外来文化,同时以自己的文化传统为主体来参与世界多元文明的融合。(取材于国学与大学德育)1. 文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A. 见仁见智B. 莫衷一C. 难分轩轾D. 不翼而飞2. 将下列语句填入文中第三段横线处,最恰当的顺序是文化保守特点尤为明显 在社会上赢得了广泛影响一边从

7、事政治与文化活动 一边进行学术研究A. B. C. D. 3. 将下列词语依次填入文中处,正确的一项是A. 过渡情结不屑B. 过度情结不懈C. 过度情节不屑D. 过渡情节不懈4. 下列对文中加点字注音与拼音对应汉字的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 国子监(jin) 精髓(su) 精粹 挟隘B. 国子监(jin) 精髓(su) 精粹 狭隘C. 国子监(jin) 精髓(sui) 精萃 狭隘D. 国子监(jin) 精髓(su) 精萃 挟隘5. 下列涉及文中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 “五经”一般指对儒家典籍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的合称。B. 荀子名况,字卿,是春秋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提出“性善论”,

8、代表作劝学。C. 律诗是近体诗中的一种诗歌体裁,讲究平仄和押韵,颔联和颈联一般要求对仗。D. 儒家思想也称儒学,以“仁”为核心,孔子、孟子、荀子是儒家学派代表人物。6. 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 近代以来,人们对于“国学”的界定众说纷纭,最主要的原因是国学没有独立的规范。B. 章太炎为弘扬儒学,拓展了“国故”一词的涵义,并明确界定了“国故”的涵盖范围。C. 季羡林先生认为,国学应是汇聚多民族文化的“大国学”,不包含“汉学”“儒学”。D. 作者认为我们当今处于中西文化交流的时代,所以我们应适当学习并吸收外来文化。7. 请给材料二中提出的“大国学”下一个定义。8.

9、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阐述“国学”一词内涵的发展与变化。【答案】1. D 2. C 3. A 4. B 5. B 6. D 7. “大国学”是由中国各地域和各民族所创造的文化,以涵盖广博、内容丰富的文化学术为主要内容,蕴涵着中华民族和谐统一的思想精髓,不同民族的文化思想又是一脉相承、相辅相成的。 8. 国学原指国家学府,如古代的太学、国子监等;清末民初的一批知名学者为弘扬国学,提出了“国粹”“国故”等概念,蕴含了文化反思的意义;国学也可以指当今文化学者致力于研究的具有“中国性”“中国特色”的学问;季羡林认为国学应为中国各地区、各民族共同创造的文化;国学也可以指参照西方学术对以儒学为主体的中华传统

10、文化进行研究和阐释的一门学问。【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成语的正确使用的能力。首先要明确成语的语义,分清其适用范围、对象、感情色彩以及与其它词语的搭配然后仔细分析语境。可以用排除法做成语题。A项,见仁见智:比喻因个体差异,对事物就会有不同的看法。B项,莫衷一是:意思是不能决定哪个是对的。形容意见分歧,没有一致的看法。C项,难分轩轾:轩和轾分别指古代车辆的车轮的外圆和内圆,很难区分其准确的大小,因此引申为不分伯仲,难以区分。D项,不翼而飞:意思是比喻东西突然不见了。使用对象错误,不能用于“国故学的称谓”,可以改为“不胫而走”。故选D。【2题详解】本题考查语句的连贯性。做题时,要注意行文内容前后

11、一致与衔接,也要注意语意表达的前后勾连。要注意提示性词语,总结性词语,还要注意句中的标点符号,要在感知语段内容的基础上,结合上下文具体的语境分析概括。语段说的是“国粹派”产生的原因、方式、特点及意义。而要求排序的四句话是说清末民初的学者研究国学的方式和影响,两句说的是他们研究国学的方式,是说他们研究的国学的特点和影响。按照逻辑,在一起,在一起,而且应在句之前。这样就排除A、D项。其中是说“国粹派”产生的广泛影响,应放在四句话的最后,这样排除B项。故选C。【3题详解】本题考查准确使用词语能力。首先要阅读所给的语段内容,了解所给的近义词语的意思和使用方法,主要区别近义词语的不同指出,人后结合具体的

12、语句分析词语所在的内部语境,最后做出准确判断。“过度”意为超过一定强度。“过渡”指事物发展过程中由一个阶段转入另一个阶段,表示正在或将要变化的某种暂时状态。结合语境“近代中国文化处于激烈的变革时期”,应选用“过渡”。“情节”指的是事情的变化和经过。“情结”则指心中的感情纠葛、深藏在心底的感情。结合语境中的“深厚的爱国”,应选用“情结”。“不屑”的意思是认为不值得;轻视。“不懈”是指不松懈。结合语境是说他们“将他们研究的内容称为新学,而称固有的学术为旧学”的做法可知,他们对旧学之名的态度是轻视的,所以应选用“不屑”。故选A。【4题详解】本题考查汉字字音和字形的正确书写。该题对于基础知识掌握的扎实

13、的学生来说这样的题并不难,平时要注意识记和辨析。汉字是音、形、意的结合体,使用在书写字形前要准确拼读语音,在注音是要看准字形,无论是字意还是字形,都要根据字意来确定。国子监(jin):中国封建时代最高的教育管理机构,有的朝代兼为最高学府。读“jin”时的意思:古代官名或官府名:太监、国子监、钦天监(掌管天文历法的官府)、监生(在国子监肄业者,亦可用钱捐得)。精髓(su):一指精气真髓。比喻事物的精华。二比喻事物的精要部分。“髓”只有一个读音,读“su”音,是指事物的精华部分。“精粹”:读音是“jng cu”。意思是精练纯粹;(事物)精美纯粹的部分。没有“精萃”这样的写法。“狭隘”:读音是“xi

14、 i”,意思是不宽阔,引申为心胸、气量、见识等不宏大宽广或非常局限。没有“挟隘”的写法。故选B。【5题详解】本题考查识记文学常识的能力。记忆文学常识时,作家的姓名字号、朝代、作品、风格特点、文学流派、文学主张或个人的思想等都要记忆清楚,不可张冠李戴。B项,荀子是战国末期人,提出“性恶论”。故选B。【6题详解】本题考查理解并分析文中重要内容的能力。首先浏览选项,然后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进行比较、辨析。解答理解和分析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寻找细微的差别。阅读材料一和材料二后,结合文意进行判断正误。A项,曲解文意,错在“最主要的原因是国学没有独立的规范”

15、。原文“大概主要原因是近代中国文化处于激烈的变革时期,也可以说是过渡时期,中西古今文化交流冲突,国学不可能确立自己相对独立的疆域、规范”。由此可知其最主要的原因不是国学没有独立的规范,而是国学处于过渡时期,不可能确立自己相对独立的疆域、规范。B项,错两处:一是在“为弘扬儒学”,偷换概念;二是“并明确界定了国故的涵盖范围”,曲解文意。原文“为了弘扬国学,章太炎明确地将语言、文学、诸子学等一并纳入,进一步拓展了国故的传统涵义,大致勾勒出近代国故一词的涵盖范围。”原文弘扬的是是“国学”,而选项说成是“儒学”,原文是“大致勾勒出”,选项说是“明确界定了”。C项,错解文意,错在“不包含汉学儒学”。原文“

16、国学不是汉学儒学等狭隘的国学,而是集中国56个民族文化财富于一身的大国学”。显然,“国学”是包括“汉学”和“儒学”的。故选D。【7题详解】本题考查压缩语段的能力。这道题考的是给“大国学”下一个定义。具体方法:先是在原文查找能表述主要信息的关键语句,如议论文中表述论点的语句;然后保留材料中主要信息,删除次要信息;最后将符合题干要求的信息筛选整合连缀最终答案,必须按照“被定义概念”+“是”+“种差”(事物的本质特征)+“属概念”的格式给“大国学”下定义。本题,“大国学教育应以多民族共同创造的涵盖广博、内容丰富的文化学术为主要内容”“蕴含着中国作为由56个民族组成的大民族家庭的和谐统一的思想精髓”“

17、真正广义的国学,应该是由56个民族共同创造的文化核心思想的集萃,同时这所有的文化思想又是一脉相承、相辅相成的”概括为:“大国学”是由中国各地域和各民族所创造的文化,以涵盖广博、内容丰富的文化学术为主要内容,蕴涵着中华民族和谐统一的思想精髓,不同民族的文化思想又是一脉相承、相辅相成的。【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题干要求阐述“国学”一词内涵的发展与变化。分析这类题目首先要速读题干,明确对象及要求,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材料一和材料二的内容,尤其是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筛选整合答案。材料一,“国学原指国家学府,如古代的太学、国子监等”可作为

18、答案的第一点。“近代的“国学”概念后来又相继演变出国粹国故等概念词国学国粹两词难分轩轾,二者都流行于20世纪初年,蕴含爱国知识分子文化反思的意义”概括为答案的第二点:清末民初的一批知名学者为弘扬国学,提出了“国粹”“国故”等概念,蕴含了文化反思的意义。材料二,“当今文化学者致力于研究的具有中国性中国特色的学问,也都可称为国学”概括为答案的第三点:国学也可以指当今文化学者致力于研究的具有“中国性”“中国特色”的学问。“季羡林先生认为国内的各地域文化和56个民族所创造的文化,就都包括在国学的范围之内”概括为答案的第四点:季羡林认为国学应为中国各地区、各民族共同创造的文化。“国学可以理解为参照西方学

19、术对以儒学为主体的中华传统文化进行研究和阐释的一门学问”可以直接做诶答案的第五点:国学也可以指参照西方学术对以儒学为主体的中华传统文化进行研究和阐释的一门学问。综上概括、提取,本题从以上五个方面回答即可。【点睛】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类题目的解题方法有这样几点:通读全文,整体感知。根据题干要求,确定提取信息的范围。在确定了提取信息的目标之后,要根据目标浏览全文,确定提取信息的区间。准确寻找,筛选提取。筛选和提取信息类试题的答案均在文中,因此,对材料进行比较辨别,分类整理选取关键词或句子。转化信息时,要紧扣题意,选择正确的句式作答,可以直接提取原文的语句回答,也可以筛选整合后用自己的话作答。答题原则

20、:列点分条陈述,依据分值答题。熟记一些常用的答题熟语,并合理利用。二、文言文阅读(共12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师说韩愈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

21、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22、9. 下列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 君子不齿 看不起B. 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 老师C. 郯子之徒 同类的人D.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全面10. 下列句中加点字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A 士大夫之族 蚓无爪牙之利B. 吾从而师之 非能水也,而绝江河C.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位卑则足羞D. 不拘于时,学于余 此非德之困于周郎者乎11. 下列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是A. 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我学习的是道,哪管他是生在我之前还是生在我之后呢?B. 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现在的很多人,他们离圣人也远去了,却以向老师学习为耻。C.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

23、于此乎?圣人之所以成为圣人,愚人之所以成为愚人,难道都出于这个原因吗?D.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句读不了解,疑惑就不能解决,有的向老师学习,有的不向老师学习。12. 下列对文章内容理解或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 第段提出“古之学者必有师”的观点,接着阐述老师的职责,继而论述从师学习的必要性,再提出择师的标准。B. 第段运用对比论证批判士大夫们“耻学于师”的不良风气,突出其严重的危害,从反面论证了学者必有师的论点。C. 第段交代写作师说目的是赞许李蟠“不拘于时”“能行古道”。“时”指“时间”,“古道”指“从师”传统。D. 本文以散句为主,运用多种不同句式,又兼以慨叹、质疑、讽刺等

24、语气,语言错落有致,情感充沛,又富有气势。13. 韩愈引用“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来证明要从师求学的观点。论语中也有许多讲学习的名言。请从下面三则中选择其一,说说你的理解。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学而日知其所亡,月无忘其所能,可谓好学也已矣!子张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答案】9. B 10. D 11. A 12. C 13. 做事勤劳敏捷,说话谨慎,到有道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这样,就可以说是好学了。这里告诉我们,为学做事要少说多做,注重自我修养。每天都能学到自己不会的知识,每月都不忘掉已经掌握的知识,这样,就可以说是好学了。这里告诉我们,既要学新又要温故,

25、才能不断进步。(对于任何学问和事业)懂得它的人不如喜爱它的人;喜爱它的人不如以它为乐的人。为学有“知之”“好之”“乐之”三种境界。这里告诉我们,兴趣浓厚、乐于学习才是做事学习的最高层次.【解析】【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意义的把握。考生应把选项中的句子代入文中,结合上下文的语境推测意思和用法的正误。“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意思是孔子曾以郯子、苌弘、师襄、老聃为师。其中“师”,作谓语,名词活用作动词,译为“以为师”。故选B。【10题详解】本题考查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考生应把选项中的句子代入文中,结合上下文的语境推测意思和用法的正误。A项,“之”:代词,这;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不译。

26、B项,“而”:连词,表承接,并且,而且;连词,表转折,然而,却。C项,“则”:连词,表转折,然而,却;连词,就。D项,“于”:都作介词,表被动,被。故选D。【11题详解】本题考查文言句子正确翻译的能力。翻译时首先要找出关键字或句式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除一些带有比喻性的词语然后再整体翻译,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达到词达句顺。注意文言实词中的多义词、通假字、偏义复词以及特殊句式、虚词翻译的是否正确。B项,古今异义词“众人”译错,“众人”古义是“一般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翻译不够准确。该句的正确译文为:现在的一般人,他们的才智跟圣人相差很远,却以向老师学习为耻。C项,虚词“其”的用法译错。“其”

27、表示猜测语气,应译为“大概”,而不能译为表示反问语气的“难道”。该句的正确译文为:圣人之所以能成为圣人,愚人之所是愚人,大概都是出于这里吧?D项,虚词“之”的用法译错。“之”作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句读之不知”的现代汉语语序是“不知句读”,译为“不了解句读”。该句的正确译文为:不了解句读,疑惑就不能解开,有的向老师求解,有的却不向老师求解。A项,翻译正确。故选A。【12题详解】本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答题时注意:第一步,逐项审查每一个选项有几个分句,分句与分句之间是什么关系,一般的有因果、条件、假设、目的等关系。第二步,比对每一分句的意义在原文是否有依据,分句与分句之间的逻辑

28、关系在原文中是否有依据。C项,错在“交代写作师说目的是赞许李蟠”。原文第段交代写作师说的缘由,作者本文的写作目的不仅仅是赞许李蟠“不拘于时”“能行古道”,更是通过赞许李蟠的做法,再一次强调自己“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的观点。其中“时”不是指“时间”,而是指“时俗”。搞错C。【13题详解】本题考查理解名言的内容的能力。根据题干的要求,在回答时,要先从三则名言中选择自己最理解的一句,答出该句的意思,然后根据句意分析出该句从哪个角度阐述学习的。比如:先回答第一句“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的意思是做事勤劳敏捷,说话谨慎,到有道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这样,就可以说是好学了。然后从“敏于

29、事而慎于言”的角度得出自己的理解:所谓“好学”就是要“少说多做,注重自我修养”。第二句“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的意思是知道学习的人比不上爱好学习的人,爱好学习的人比不上以学习为快乐的人。这里讲的是“乐学”,即兴趣浓厚、乐于学习才是做事学习的最高层次第三句“日知其所亡,月无忘其所能,可谓好学也已矣”的意思是每天知道一些过去所不知道的知识,每月不忘记(那些)已经掌握的东西,(这样)可以称为好学的人了。这句话要求学习时既要学习新知识,又要温习旧知识,这样才能不断进步。以上三句选择其中一个回答本题即可。【点睛】虚词的辨析方法如下:一、关注词性差异。二、把握位置不同。很多虚词的用法和意义都

30、会随其在句中位置的改变而改变,明确这一点,不仅能在学习的时候做到纲举目张,事半功倍,答题时也能给我们提供一个更为清晰而高效的思路。三、理解用法本质。应该说大多数虚词的用法都是比较容易理解的,只要多积累,多总结,熟练掌握并不难,但对其中一些虚词的重要用法,如果没有准确、深刻的认识,只看表象而抓不住其本质特征,便很容易在做题时丢分。四、结合具体语境。考试答题时,面对试卷中陌生的语段,我们一定要根据“词不离句、句不离段”的原则,结合具体语境,在准确理解句意的基础上判断相应虚词的用法和意义,切不可机械、盲目。参考译文:古代求学的人一定有老师。老师,是用来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释疑难问题的人。人不是生下

31、来就懂得道理的,谁会没有疑惑呢?有了疑惑,如果不跟从老师学习,他所存在的疑惑,就最终不能理解了。在我之前出生的人,他们听闻见识事情也本来比我早,我应该跟从他,把他当作老师;在我之后出生的人,如果他懂得的道理也早于我,我也应该跟从他把他当作老师。我是向他学习道理,哪里去考虑他的年龄比我大还是小呢?因此,无论地位高低贵贱,无论年纪大小,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存在的地方。唉,古代从师学习的风尚不流传已经很久了,想要人没有疑惑难啊!古代的圣人,他们超出一般人很远了,尚且跟从老师向老师请教;现在的一般人,他们的才智跟圣人相差很远,却以向老师学习为耻。因此圣人就更加圣明,愚人就更加愚昧。圣人之所以能成为

32、圣人,愚人之所是愚人,大概都是出于这里吧?人们爱他们的孩子,就选择老师来教他,但是对于他自己呢,却以跟从老师学习为可耻,真是糊涂啊!那些教小孩子的启蒙老师,是教他们读书,帮助他们学习断句的,不是我所说的传授道理、解答疑难问题的老师。不了解句读,疑惑就不能解开,有的向老师求解,有的却不向老师求解,小的方面去学习,大的方面反而放弃不学,我没看出那种人是明智的。巫医乐师和各种工匠这些人,不以向他人学习为耻。士大夫这类人,听到称“老师”称“弟子”的,就聚集在一起讥笑人家。问他们为什么讥笑,就说:“他和他年龄差不多,道德学问也差不多,以地位低的人为师就感到羞耻,以高官为师就近乎谄媚。”唉!古代那种跟从老

33、师学习的风尚不能恢复,从这些话里就可以明白了。巫医乐师和各种工匠这些人,君子们不屑一提,现在他们的见识竟反而赶不上这些人,难道值得奇怪吗?圣人没有固定的老师。孔子曾以郯子、苌弘、师襄、老聃为师。郯子这些人,他们的贤能都比不上孔子。孔子说:“几个人一起走,其中一定有可以当我的老师的人。”因此学生不一定不如老师,老师不一定比学生贤能,听到的道理有早有晚,学问技艺各有专长,如此罢了。李家的孩子蟠,年龄十七,喜欢古文,六经的经文和传文都普遍地学习了,不受时俗的拘束,向我学习。我赞许他能够遵行古人从师的途径,写这篇师说来赠送他。三、诗歌阅读(共13分)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下面小题。始作镇军参军经曲阿作陶

34、渊明弱龄寄事外,委怀在琴书。被褐欣自得,屡空常晏如。时来苟冥会,宛辔憩通衢。投策命晨装,暂与园田疏。眇眇孤舟逝,绵绵归思纡。我行岂不遥,登降千里余。目倦川途异,心念山泽居。望云惭高鸟,临水愧游鱼。真想初在襟,谁谓形迹拘。聊且凭化迁,终返班生庐。注释:晋安帝元兴三年(404年),40岁的陶渊明为生活所迫,出任镇军将军刘裕的参军,赴京口上任,行经曲阿(今江苏丹阳)途中,作此诗。冥会:暗合。宛辔:放松缰绳。通衢,喻仕途。眇眇:渺小。聊且,姑且。班生庐,指隐者居住的地方。14. 下列对诗歌内容理解或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 前四句写诗人年少钟爱琴书,寄心事外;虽衣食贫乏却怡然自得;表现了清高自守的品格,

35、为后面写自己暂时出仕终将归隐的志趣做了铺垫。B. “时来苟冥会”四句写诗人把此次出仕看作命运的巧合和人生旅途中的小憩,于是命人准备行装,暂时告别田园,这体现了他顺应自然的天性。C. 后四句叙写诗人今后立身行事的打算:坚守本性,不被现实约束,顺随自然,终将返回田园。这种儒家的处事原则,既有理智,又流露真情。D. 陶诗的语言于平易中见精彩。如“目倦川途异”,一个“异”字便突显了江南山水之胜;对此美景,著一“倦”字,反映了对出仕的厌倦。15. 从“眇眇孤舟逝”到“临水愧游鱼”,描述旅途所见所感。请结合具体内容,分条概括这几句诗抒发的情感。【答案】14. C 15. (1)随小舟远去,离故乡越来越远,

36、思乡之情越来越浓。(2)虽然沿途山水奇异,但旅程漫长,也产生厌倦之感。(3)诗人羡慕飞鸟、游鱼自由自在的生活,对此番违背本性出仕感到惭愧(或后悔)。【解析】【14题详解】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表达技巧和情感的能力。诗歌鉴赏的选择题,综合考核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文章的思想内容,每一个选项都是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注意:错误的地方一般有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或只答表层含义,或故意拔高等,一般都存在明显的错误。C项,错在“这种儒家的处事原则”。最后四句中的“真想”就是寄怀琴书

37、,不与世事之想;“形迹”就是如今为宦之形,出仕之迹。作者从旅途的愧悔心情中悟出仕宦实非自己本性所愿,也悟出自己愿过隐居淡泊生活的本性并未丧失,既然如此,按道家“养志者忘形”(庄子让王)的理论,那么形迹就可以不拘了。所以,最后四句叙作者今后立身行事的打算是道家的处事原则,而非儒家。故选C。【15题详解】此题的考点是分析诗歌的内容和情感的能力。读懂全诗,根据具体诗句分析。全诗可分四段。首四句,自叙年轻时淡泊自持之志。作者开宗明义,强调自己年青时寄身事外、委怀琴书的生活,实际就表达了他对当时迫不得已出仕的自我谴责,对即将到来的周旋磬折、案牍劳形的仕宦生涯的厌恶。“时来苟冥会,宛辔憩通衙”等四句对自己

38、的出仕之由作的解释。但是,通衢大道毕竟不能久停车马,这与园田的分别也就只能是暂时的。作者抱着这样的打算,坦然出仕了。“眇眇孤舟逝”至“临水愧游鱼”八句叙作者旅途所感。抱着随顺自然,不与时忤的打算登上小舟,从悠闲、宁静山村驶向充满了险恶风波的仕途,刚出发心情也许还比较平静,但随着行程渐远,归思也就渐浓。计程已千里有余,旅程漫长,这时诗人产生厌倦之感,思归之情。初出发时的豁达态度已为浓重的后悔情绪所替代。他甚至看见飞鸟、游鱼亦心存愧怍,觉得它们能各任其意,自由自在地在天空翱翔、在长河中游泳,自己却有违本性,踏上仕途,使自己的心灵和行动都受到了无形的束缚。对此番违背本性出仕感到惭愧(或后悔)。“目倦

39、川途异”四句深刻地表达了诗人内心对此行的厌倦和自责情绪。一个“异”字便突显了江南山水之胜;对此美景,著一“倦”字,反映了对出仕的厌倦。最后四句,“真想初在襟,谁谓形迹拘”是说自己本来怀着一种淳真的思想,谁说能受仕途的拘束呢?作者在叙自己今后立身行事的打算:随运顺化,终返田园。作者从旅途的愧悔心情中悟出仕宦实非自己本性所愿,也悟出自己愿过隐居淡泊生活的本性并未丧失。后两句“聊且凭化迁,终返班生庐”是说且任凭时运的变化吧,最后总要返回园田。前一句是作者对处境的对策,在表面豁达的自我安慰中隐约流露出无可奈何的悲哀。综上对全诗的理解,本题从思乡、厌倦官场、自责后悔等方面回答。【点睛】解答诗歌情感的答题

40、方法如下:从题材入手。同一类题材往往都表达这类似的情感。从抒情议论的句子入手,这些句子是直接表达思想感情的地方。从作者和创作背景入手,做到知人论世。从题目入手,题目往往交代了诗歌的主要内容,创作的缘由和主要表现的思想感情。从景物形象入手,景物形象衬托或烘托诗人的情感或借景抒情。分析景物的色彩倾向,一般来说景物的色调和作者内心的情感是相辅相承的,暖色调和积极向上有关,冷色调和哀愁有关。从用典入手,典故是将历史和现实对照,含蓄的表达自己的观点、态度和情感。同时还要注意诗文后面的注解。关注体现情感的重要词语。古代诗人特别注重关键词,并以此作为情感表达、意境营造的核心。如“残、缺、断、愁”等词语常与诗

41、人内心的寂寞和孤寂有关。16.名篇名句默写在横线处填写作品原句,任选其中的三个小题。陶渊明“弱龄寄事外”,写出自己年少时就不会逢迎世俗、钻营取巧,这种本性在归园田居中是这样表达的:(1)“_,_。”他在做彭泽令时,挂印去职,留下“不为五斗米折腰”的佳话。这种洁身自好、蔑视权贵的风骨,对后世影响深远。李白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也写道:(2)“_,_!”师说和劝学都是我国古代探讨学习问题的名篇。师说提出“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3)_,_。”的观点。劝学论证学习可以改变自己、提高自己,就像“木受绳则直,(4)_,_,则知明而行无过矣”。【答案】 (1). 少无适俗韵 (2). 性本爱丘山 (3).

42、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 (4). 使我不得开心颜 (5). 道之所存 (6). 师之所存也 (7). 金就砺则利 (8).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解析】【详解】本题考查默写常见古诗文名篇名句的能力。高考所选择的名句大多出自课内所学篇目,只有少数来自课外,该如何识记这些课内的名句,需要一定的技巧。高考所考的名句,字不一定有多复杂,但一定很有迷惑性,所以,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记字形。注意重点字,如同音字、形似字、通假字、难写字等字的写法。如“韵”“摧”“折”“事”“颜”“砺”“利”“参省”,理解字义去记忆。【点睛】考查常见的名篇名句默写常常分为两类:识记式默写、情景式默写(理解性默写),其中识记式默写考

43、查字形默写,情景式默写(理解性默写)主要考查在语境中的具体运用,具有一定难度,理解和记忆同时考查。高考所选择的名句大多出自课内所学篇目,只有少数来自课外,该如何识记这些课内的名句,需要一定的技巧。名句默写要注意字形,而字形与字义分不开,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记字形。另外,较长的句子不能掉字。四、名著阅读(共6分)17.费孝通先生在乡土中国中论述了“差序格局”“礼治与法治”问题,请从这两个角度任选其一,结合书中的内容,评价下面的事例。不少于150字。因父亲总是在高速路上开车时接电话,家人屡劝不改,女大学生小陈迫于无奈,更出于生命安全的考虑,通过微博私信向警方举报了自己的父亲;警方查实后,依法对老陈进

44、行了教育和处罚,并将这起举报发在官方微博上。小陈举报父亲之事,赢得众多网友点赞,也引发一些质疑。【答案】答案示例1:差序格局是指在乡土社会中,发生在亲属关系、地缘关系中的,以自己为中心推及开来形成的有次序差异的社会格局。小陈举报父亲引发质疑,质疑者是源于差序格局意识,认为“子为父隐”,举报父亲,即使是为他好,也是不孝。社会结构格局是“差序格局”,会引发普遍的“私”的毛病,是不利的。众多网友为小陈点赞,则说明时代已进入现代社会,很多人早已淡化甚至脱离了这种乡土意识。答案示例2:礼治秩序提出,乡土社会用礼来维持秩序。礼是社会公认的行为规范,是经过教化而主动服膺于传统的习惯。乡土社会正是靠礼来有效应

45、对生活问题的。但现代社会变迁快,价值多元,传统礼治已无法保证,这就需要法治。小陈举报父亲,体现了法治意识,正是借助法律手段保障人的生命安全。网友为小陈点赞,说明越来越多的人法制观念增强了。【解析】【详解】本题考查个性化解读社会事件的能力。题干要求从“差序格局”“礼治与法治”这两个角度中任选一个,结合书中的内容,评价所给的事例。在“差序格局”或“礼治与法治”中选择自己最理解最有感触的角度的基础上,回答此题分三步走:首先,要正确解释自己对所选的这一角度的内涵和外延。比如“差序格局”是指在乡土社会中发生在亲属关系、地缘关系中的以自己为中心推及开来形成的有次序差异的社会格局;而“礼治与法治”是说乡土社

46、会中的“礼”是社会公认的行为规范,“礼”是用来维持社会秩序的,经过教化“礼”要主动服膺于传统习惯。乡土社会靠“礼”来应对生活问题,但在价值多元的现代社会,也需要“法治”。然后,在正确理解所选角度的基础上,结合小陈举报父亲事件,从“差序格局”或“礼治与法治”的角度分析她的做法引起网友“点赞”或“质疑”的原因。比如,如果从“差序格局”的角度可以这样分析:质疑者认为甚微晚辈 的女儿举报长辈就是不孝。点赞则说明现代社会中很多人早已淡化甚至脱离乡土意识。网友的这两种不同的态度是源于“差序格局”意识。如果从“礼治与法治”的角度就可以这样分析:点赞是因为小陈举报父亲这一做法体现了“法治”意识。在“礼治”无法保证的情况下,就需要“法治”,要借助法律手段保障人的生命安全。所以,具体情况具体对待,要灵活操作两者。而且,网友为小陈点赞,说明越来越多的人法制观念增强了。五、文学类文本阅读(共20分)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小题。天坛墙根儿小记天坛是一座老园林,论辈分,颐和园都无法和它相比。如今,天坛在二环以里,交通方便,游人如织。我小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 > 语文 > 考试试卷 >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1,本文(北京市丰台区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为本站会员(悟卿)主动上传,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2,用户下载本文档,所消耗的文币(积分)将全额增加到上传者的账号。
3,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发送邮件至3464097650@qq.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Www.163Wenku.Com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