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22 学年第一学期高一阶段练习 语文试题 2022 学年第一学期高一阶段练习 语文试题 高一 班 学号 姓名 成绩 高一 班 学号 姓名 成绩 一 积累运用(15 分)一 积累运用(15 分)1.按要求默写(8 分)(1)琵琶行中以指法和名曲来表现琵琶女琴艺高超娴熟的句子是:_,_。(2)芣苢出自诗经_,其中表现妇女们把衣襟掖在腰带上来兜起车前草的句子是_,_。(3)苏轼在赤壁赋中描写江面美景,与王勃的“秋水共长天一色”有异曲同工之妙的句子是:_,_。(4)纤云弄巧,飞星传恨,_。2.解释下列加点字词(7 分)(1)或病其为矫心()(饮泉亭记)(2)文章合为时而著()(与元九书)(3)启奏
2、之间,有可以救济人病,裨补时阙()(与元九书)(4)曝麦于庭,令凤护鸡()(高凤专心致志)(5)每言人而不学,则何以成()(任末好学勤记)(6)家贫无书,常游洛阳市肆()(王充市肆博览)(7)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王安石伤方仲永)二 阅读(45 分)二 阅读(45 分)(一)阅读下文,完成题目。(10 分)材料一(一)阅读下文,完成题目。(10 分)材料一 作品的艺术价值的高下,就要看生活现实、作家心灵以及艺术作品这三者的结合,是不是和谐融洽,以及其和谐融洽的程度如何。真正的文艺批评,就应该是一种关于艺术与生活、艺术与心灵,以及艺术作品当中的生活与心灵的关系的研究。第一,作家的创作,总有
3、他的意图,他总是对社会、对生活有所爱,有所憎,有所主张,有所匡正才提起笔来的,但他的意图,又是包容在形象当中,通过艺术手法表现出来的。作品往往是比较含蓄的,一般读者,不一定立刻就能抓住作者的用意和作品的客观思想,这即使对批评家来说也并不容易。别林斯基说过,那种以为把一部作品的思想意义说清楚是很容易的事的观念是不对的。只有具有同思考力相结合的深刻审美感觉的人才能做得到。这不但对于批评家而言很难,就是作家本人也不一定能说清楚,所以歌德也拒绝回答浮士德的思想是什么的问题。再有,有些内容作家也只是艺术地感觉到了,还不能清晰地意识到,因此不能用明确的语言把它说出来。比如奥斯特洛夫斯基写了大雷雨,他有没有
4、像杜勃罗留波夫所说的意识到是表现了“黑暗王国中的一线光明呢”?不见得。所以在这种情况之下,读者希望批评家能够为他阐明作者的意图和作品的客观思想,做作者与读者之间的桥梁。在这个意义上讲,(1)批评家起着 的作用。第二,艺术是现实的反映,作家的作用是把生活现实转化成艺术作品。实际上,从广泛的意义讲,一切作品都是反映着一定的社会现实的,不但现实主义作品是这样,浪漫主义作品也是有现实内容的,甚至荒诞派的作品,它的一些想法尽管离奇古怪,也还是从生活里面引申出来的。不过有的是直接地反映生活,有的是间接地反映生活,当然还有正确的反映与歪曲的反映,这些反映的深浅的差别,不是一般读者所能认识到的,这就又要仰仗于
5、批评家了。而且作者反映生活,不是把生活直接搬上作品,它是经过了作者心灵的折射和有意识的加工改造的。歌德讲过,作家的作品,没有一个字不是他亲身体验过的,但他写出的事物,却没有一点与他体验过的生活完全相同。真实性的原则当然是不能违反的,但对真实的理解却不能简单化。既不能因为生活是怎样的,就要求作品也要怎样。反过来也不能用作品来硬套生活。但是作者是怎样从生活中撷取他的题材的?作品是不是正确地反映了生活?他要把生活引向哪里去?方向是不是符合生活的发展规律?一句话,批评是作品与生活之间的桥梁,使读者通过作品来理解生活,认识生活。从这意义上,批评就是判断、检验的作用。第三,科学给人以知识,而艺术打动人的感
6、情,给人以美、愉快、喜悦。高尔基说一切艺术作品,都贯穿了一个共同的追求,追求用语言和思想所抓不到的,就是连感觉都抓不到的一些秘密的东西,这就是美,就是使我们心花怒放的东西。艺术不单使人懂得应该怎样生活,有认识作用和教育作用,还能向人们展示出艺术境界,给人一种美的享受,有审美的作用。正因为有这种审美作用,才使它的认识作用、教育作用,格外的深入人心,格外的真切有力。所以契诃夫说,艺术家一喊,人们都会跟他走的。我们的艺术就要有这种力量,否则就没有存在的价值了。但是,对于作品中的美来讲,必须具备一定的欣赏能力,才能讲清楚,才能享受。这种欣赏能力,也不是所有读者都能具备的。因此,要使广大读者都能欣赏某一
7、艺术作品的美,也有赖于批评家的辛勤劳动。批评家应通过自己独特的创造性的劳动,把这作品中所包含的美,转变为比较容易欣赏、容易理解的美。在这意义上,(2)批评家起着 的作用。(摘编自钱谷融谈文艺批评问题)材料二 材料二 文学批评向读者揭示文学作品的这些意义,不是凭空杜撰,也不是生硬拼贴,而是依靠批评家对读者所处时代及其社会历史文化情境的了解。在整个文学批评活动进程中,批评家首先是作为一个文学接受者,参与普通读者的文学接受活动,而后才运用他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把从文学接受活动中所得的经验和感受,进行归纳、提炼,上升到理性高度,形成批评意见。在这种情况下,批评家告诉读者公众的,就不应该是个人的主观好恶,
8、而应该是根据一个时代的“普遍的理性法则”(别林斯基语),对文学作品所进行的判断和评价。这种“普遍的理性法则”,就包含这个时代读者公众的意志、愿望和要求,包括他们的文学趣味和审美倾向等。这就需要批评家站在时代的高度,深入了解现实关系的各种变动,把握历史发展的进程,把对现实人生和社会历史文化问题的思考,凝聚成一种理性的判断力,以之作为解读作品、评论得失的思想利器。文学批评被人称之为“运动着的美学”,也是这个意思。(摘编自於可训回到文本,面向读者)3.根据文意,用具有概括性的文字将材料一两处空白内容补充完整。(2 分)(1)批评家起着 的作用。(2)批评家起着 的作用。4.阅读材料一,下列不能作为论
9、据支持第段观点的一项是()。(2 分)A.托尔斯泰说:“要让我说出战争与和平的思想,除非我再写一遍给你看。”B.有人问歌德:“你在 塔索 里,究竟要表现什么思想呢?”他说:“思想?我怎么知道。我所看见的只是塔索的生活。”C.马尔克斯谈 百年孤独 时说:“你们所谓的魔幻,在我们拉美本来就是现实的一部分,而且是我从小熟悉的。”D.曹禺说:“我对雷雨的了解只是有如母亲抚慰自己的婴儿那样单纯的喜悦,感到的是一团原始的生命之感”。5.下列对材料一、二相关内容的分析和推断,正确的一项是()。(2 分)A.奥斯特洛夫斯基可以写出大雷雨,但是他意识不到作品可以表现“黑暗王国中的一线光明”,说明文学批评比文学写
10、作更艰难。B.艺术作品都要反映一定的社会现实,不过有的是间接地反映,有的是直接地反映,区别就在于是否经过了作者有意识地加工改造。C.批评家应该像普通读者一样参与文学接受活动,但是不能产生个人的主观好恶,而是应该按照公众的意志、愿望和要求去思考。D.文学批评被称为“运动着的美学”,正如“五四运动”后红楼梦批评由“旧红学”走向“新红学”,因为批评标准会随时代而变动。6.朱自清的背影以其对父子情感的真挚描绘打动了一代代读者,某高校一教授却以背影中的父亲“违反交通规则,形象又很不潇洒”为由,认为其宣扬违法行为和病态审美,应将背影从教材中删除。其言论遭到各方的反对。请结合材料一、二中有关文学批评的观点,
11、反驳该教授。(4 分)(二)阅读下文,完成题目。(10 分)(二)阅读下文,完成题目。(10 分)秋天,无论在什么地方的秋天,总是好的;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我的不远千里,要从杭州赶上青岛,更要从青岛赶上北平来的理由,也不过想饱尝一尝这“秋”,这故都的秋味。江南,秋当然也是有的,但草木凋得慢,空气来得润,天的颜色显得淡,并且又时常多雨而少风;一个人夹在苏州上海杭州,或厦门香港广州的市民中间,浑浑沌沌地过去,只能感到一点点清凉,秋的味,秋的色,秋的意境与姿态,总看不饱,尝不透,赏玩不到十足。秋并不是名花,也并不是美酒,那一种半开、半醉的状态,在领略秋的过程上,是不合
12、适的。不逢北国之秋,已将近十余年了。在南方每年到了秋天,总要想起陶然亭的芦花,钓鱼台的柳影,西山的虫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钟声。在北平即使不出门去吧,就是在皇城人海之中,租人家一椽破屋来住着,早晨起来,泡一碗浓茶,向院子一坐,你也能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从槐树叶底,朝东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或在破壁腰中,静对着像喇叭似的牵牛花(朝荣)的蓝朵,自然而然地也能够感觉到十分的秋意。说到了牵牛花,我以为以蓝色或白色者为佳,紫黑色次之,淡红色最下。最好,还要在牵牛花底,叫长着几根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使作陪衬。北国的槐树,也是一种能使人联想起秋来的点缀。像花而又
13、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扫街的在树影下一阵扫后,灰土上留下来的一条条扫帚的丝纹,看起来既觉得细腻,又觉得清闲,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儿落寞,古人所说的梧桐一叶而天下知秋的遥想,大约也就在这些深沉的地方。秋蝉的衰弱的残声,更是北国的特产,因为北平处处全长着树,屋子又低,所以无论在什么地方,都听得见它们的啼唱。在南方是非要上郊外或山上去才听得到的。这秋蝉的嘶叫,在北方可和蟋蟀耗子一样,简直像是家家户户都养在家里的家虫。还有秋雨哩,北方的秋雨,也似乎比南方的下得奇,下得有味,下得更像样。在灰沉沉的天底下,忽而来一阵
14、凉风,便息列索落地下起雨来了。一层雨过,云渐渐地卷向了西去,天又晴了,太阳又露出脸来了,着着很厚的青布单衣或夹袄的都市闲人,咬着烟管,在雨后的斜桥影里,上桥头树底下去一立,遇见熟人,便会用了缓慢悠闲的声调,微叹着互答着地说:“唉,天可真凉了”(这了字念得很高,拖得很长。)“可不是吗?一层秋雨一层凉了!”北方人念阵字,总老像是层字,平平仄仄起来,这念错的歧韵,倒来得正好。11南国之秋,当然也是有它的特异的地方的,比如廿四桥的明月,钱塘江的秋潮,普陀山的凉雾,荔枝湾的残荷等等,可是色彩不浓,回味不永。比起北国的秋来,正像是黄酒之与白干,稀饭之与馍馍,鲈鱼之与大蟹,黄犬之与骆驼。12秋天,这北国的秋
15、天,若留得住的话,我愿把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换得一个三分之一的零头。7.第段中短语“一椽破屋”的表达很有特点,请你据此特点仿写下列两个短语:(2 分)一_ 残月 一_ 远山 8.与其他三项所用的修辞手法不同的一项是()。(1 分)A.秋并不是名花,也并不是美酒,那一种半开、半醉的状态,在领略秋的过程上,是不合 适的。B.或在破壁腰中,静对着像喇叭似的牵牛花(朝荣)的蓝朵,自然而然地也能够感觉到十 分的秋意。C.这秋蝉的嘶叫,在北方可和蟋蟀耗子一样,简直像是家家户户都养在家里的家虫。D.比起北国的秋来,正像是黄酒之与白干,稀饭之与馍馍,鲈鱼之与大蟹,黄犬之与骆驼。9.有评论家说,郁达夫散文的意境
16、和语言既具有文人特质又含平民姿态,请结合第、两段文字加以分析。(4 分)10.请在“陶然亭的芦花、钓鱼台的柳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钟声”四处景致中任选其一,运用课文写景的手法,合理想象,做一段景物描写,体现故都秋“清、静、悲凉”三者中的任一个特点,字数不少于 60 字。(3 分)(三)阅读下文,完成题目。(6 分)(三)阅读下文,完成题目。(6 分)春泛若耶溪春泛若耶溪 (唐)綦毋潜 幽意无断绝,此去随所偶。晚风吹行舟,花路入溪口。际夜转西壑,隔山望南斗。潭烟飞溶溶,林月低向后。生事且弥漫,愿为持竿叟。【注】若耶溪:在今浙江绍兴市东南,风光如画。11.对本诗抒发的情感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17、(2 分)A.诗歌表达了作者任其自然,随遇而安的闲适心情。B.诗歌表达了作者对斗转星移、时间流逝的淡淡忧愁。C.诗歌表达了作者对春溪、月夜、花路构成的美景的喜爱。D.诗歌表达了作者不愿沾染世俗,渴望归隐避世的愿望。12.赏析本诗划线句中“飞”与“低”二字的妙处。(4 分)(四)阅读下文,完成题目。(10 分)(四)阅读下文,完成题目。(10 分)公讳光,字君实。年十五,书无所不通。年二十,举进士甲科。故相庞籍,见公而奇之,及是为枢密副使,荐公召试馆阁校勘。天圣中,始禁田河西者,虏乃得稍蚕食其地,俯窥麟州,为河东忧。籍请公按视。公为画五策。籍移麟州,如公言。而兵官郭恩勇且狂,夜开城门,引千余人渡
18、河,载酒食,不为战备,遇敌死之。议者归罪于籍,罢节度使知青州。公守阙,三上书,乞独坐其事,不报。王安石始为政,行其法于天下,谓之新法。迩英进读,至萧何、曹参事。公曰:“参不变何法,得守成之道。故孝惠、高后时,天下晏然,衣食滋殖。”后数日,吕惠卿进讲。因言:“先王之法,有五年一变者,巡狩考制度是也。有三十年一变者,刑法世轻世重是也。有百年不变者,父慈子孝兄友弟恭是也。前日光言非是,其意以讽朝廷,且讥臣为条例司官耳。”上问公:“惠卿言何如?”公曰:“诸侯有变礼易乐者,王巡狩则诛之,王不自变也。刑新国用轻典,乱国用重典,平国用中典,是为世轻世重,非变也。且治天下譬如居室敝则修之非大坏不更造也。大坏而
19、更造,非得良匠美材不成。今二者皆无有,臣恐风雨之不庇也。”惠卿不能对。则以书喻安石,三往反,开喻苦至,犹幸安石之听而改也。且曰:“巧言令色鲜矣仁。彼忠信之士,于公当路时,虽龃龉可憎,后必徐得其力,谄谀之人,于今诚有顺适之快,一旦失势,必有卖公以自售者。”对宾客,辄指言之曰:“覆王氏者,必惠卿也。”其后六年,而惠卿叛安石,上书告其罪,苟可以覆王氏者,靡不为也。由是天下服公先知。(选自苏轼司马温公行状,有删改)注:迩英进读:臣子于迩英阁在皇帝前朗读诗文。13.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2 分)(1)见公而奇之 奇()(2)乞独坐其事 坐()1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2
20、 分)A庞籍麟州任职时,采纳了司马光的建议并取得成效。B郭恩的狂妄使庞籍受到牵连,被朝廷降职调离麟州。C司马光认为曹参没有变法,得到了安守天下的方法。D吕惠卿认为司马光意在讽刺朝廷变法以及讥嘲自己。15.请用“/”为文中第段画波浪线部分断句。(3 分)且 治 天 下 譬 如 居 室 敝 则 修 之 非 大 坏 不 更 造 也 16.分析第段中“天下服公先知”的具体原因。(3 分)(五)阅读下文,完成题目。(9 分)(五)阅读下文,完成题目。(9 分)赤壁赋 赤壁赋 苏轼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
21、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
22、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客喜而笑,洗盏更酌。肴核既尽,杯盘狼籍。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17.“壬戌”用的是古代干支纪年法,文中
23、指宋神宗元丰五年,请利用干支纪年法推算宋神宗元丰七年为_年。(1 分)18.下列句中加点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2 分)A.举酒属属客 (属,劝请)B.苏子愀然愀然 (愀然,容色改变的样子)C.知不可乎骤骤得 (骤,一下子)D.洗盏更更酌 (更,连续)19.下列选项对文本的理解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 分)A全文以风、水、月为描写主景,由景生情,由情入理,融画意、诗情、哲理于一体。B全文以“乐-悲-乐”为情感线索,首段写乐,第二段由乐转悲,末段又转悲为乐。C本文语言明快自然,不事雕琢,句式上以整句为主,兼用散句和韵语,亦文亦赋。D文中哲理出自庄子,但不止于对追名逐利的人生价值的消解,还有价值的重构。20.“主客问答,抑客伸主”是赋的传统表现手法,作者借此形式,实际上是与自己进行思想上的对话,请结合本文内容,分析这种手法的表达效果。(3 分)三 写作(40 分)三 写作(40 分)21.西方谚语说:“好奇心害死猫。”法国作家法郎士说:“好奇心造就科学家和诗人。”对此,你有怎样的思考?请以“也说好奇心”为题,写一篇不少于 700 字的议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