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赤壁赋课堂实录师: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苏轼的散文名篇赤壁赋,首先,大家来欣赏一组赤壁的照片,(放王老师游赤壁的照片)我每年都去一次黄州赤壁。黄州距离我们新洲还不到一个小时的车程。每次到达黄州这片镌刻着苏子人生悲喜的红土地,我那浮躁的心一下子就变得无比澄澈。那么,我不禁要问,为什么苏子要到黄州?谁来告诉我?九百多年前,苏子是怎么到黄州来的?点评:以自己的游历、体验导入,引出问题,抓住了学生的注意力。生1:怀古师:哦,他是为了怀古才来黄州看风景的,是吗?有没有不同意见?生2:被贬去的。师:知道是为什么被贬吗?生2:是因为反对王安石变法。师:反对新政,是吧?当时有一场非常著名的文字狱,你知道吗?生2
2、:不知道。点评:没有简单否定生1的答案,而是鼓励其他学生补充,营造了宽松的课堂气氛。师:好,请坐,我来告诉大家,当时在北宋有一场非常著名的文字狱,叫乌台诗案,什么叫乌台呢?乌台就是御史台,因为在汉代的时候御史台外面种着很多柏树,树上栖息着很多乌鸦,所以从汉代开始人们就把御史台称之为乌台。当然,这也是一种戏称,就是说这些监察御史都是些乌鸦嘴,他们要是找上谁,谁就惹麻烦了,而乌台诗案就是监察御史们指责苏轼在诗文中歪曲事实,谤讪朝廷。所以呢,就把苏轼关押在御史台的监狱里边,长达4个月之久,严刑拷打,几乎要置苏轼于死地。后来幸而遇到了天下大赦。这里要感谢一下宋神宗的祖母,也就是太皇太后,她是苏轼的铁杆
3、粉丝。在她病重的时候,宋神宗就说:“那我要天下大赦,为您祈福。”太皇太后就说:“没必要天下大赦,你饶了苏轼一个人就行了。”所以,苏轼就死罪免了,那么,活罪难逃,就被贬到了我们黄州,做了一个小小的团练副使。这是一个什么身份呢?相当于我们现在的民兵副队长。所以是非常小的一个闲职。苏轼可以说是带着文坛和政坛泼给他的脏水,满怀失意地来到黄州。我们的黄州就像一个温柔的老祖母,用她无边的山水风月怀抱着苏轼。所以,苏子在自己人生的最低谷,创造了他文学事业的最高峰。他一口气创作了“三赤”名篇,大家知道是什么吗?点评:背景问题学生能说多少是多少,老师再补充。这里的补充做到了简练、通俗、有趣,又引出苏轼的创作,回
4、扣文本,显得针脚绵密。生3:知道。师:是什么?生3:是赤壁赋、后赤壁赋,还有念奴娇赤壁怀古。师:非常好,坐下来。好,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苏轼的散文名篇赤壁赋,首先,我们一起来朗诵赤壁赋的前三段,思考一下,这三段里面有两个表现人物心情的词语,是一对反义词,大家读的时候把它们圈出来,好,我们一起来诵读。(师生配乐诵读13段)点评:王老师处理朗读有两点值得肯定:一是带着问题来读,读思结合,走进文本;二是师生齐诵,开始学生读得较快,但在老师那抑扬顿挫的朗读中调整了速度,很快找到了感觉,跟读较之范读效果更明显。注意这里不是通读全篇,目的性很强。师:刚才有一个问题,这三段里面有一对反义词,表现人物心情的,是
5、什么?举手告诉我!生4:“饮酒乐甚”的“乐”和“托遗响于悲风”的“悲”。师:说得非常好,大家把这两个字圈出来。我觉得,这就是我们理解这篇散文的两个眼睛,“乐”和“悲”。下面,我们关注文章的一二三段,来读一下苏子的“悲”和“喜”。我有一个问题,这三段里面有几个人物?点评:放下“悲”、“乐”不说,问起人物问题,是欲擒故纵,是深研文本的必要步骤。生:两个师:两个人物,一个是?生:苏子。师:还有一个是?生:客。师:谁悲?生:客悲。师:谁喜?生:苏子喜。点评:悲喜与人物结合,苏子与客,一喜一悲,进一步铺垫。师:哦,我要告诉大家,其实这两个人就是一个人,苏子就是客,客就是苏子。这篇散文用了赋体散文的一种传
6、统写法,叫做“主客问答”。这个客呢,是幻化的,代表了苏子性格中的消极的一面,苏子的“乐”呢,代表的其实是他性格中积极的一面,所以呢,这是一个矛盾的统一体,“悲”和“喜”,都是苏子的悲喜。下面我们小组合作探究一下,一二三段里面哪些句子表现了苏子的喜,哪些句子表现了苏子的悲。点评:分说是苏子与客,合论则为一人,自然引出赋的文体特征。其实,人就是矛盾的统一体,狄德罗说:“说人是一种力量与软弱、光明与盲目、渺小与伟大的复合物;这并不是责难人,而是为人下定义。”这里若再联系我们自身实际,或许更能唤起我们的情感体验。探究题目很具体,且要求结合句子展开,这就便于学生操作,把文本探究落到实处。(讨论4分钟)师
7、:好,我们来交流一下好不好?首先我们来说一下“喜”,哪个同学能举手告诉我,哪些句子你表现出了苏子的“喜”?生5: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师:那这一句你怎么读出来的“喜”?生5:“清风徐来,水波不兴。”风景很好!“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很潇洒!师:非常好!“潇洒”这个词用在苏轼身上真的是非常贴切,那就是说,不仅风景好,而且做的事情也很风雅,是吗?生5:是的!师:用我们常说的一句话,就叫做“赏心乐事”!“风景好”,就叫做“良辰美景”。好,请坐!还有没有其他句子,读出“喜”来了?点评:引用牡丹亭的句子来点评学生的分析,很恰当,显示了教师的专业功底。生6:“
8、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在前一句,他写出了凌空驾风而行,写出了一种比较惬意的生活。后面一句“羽化而登仙”,写出了一种自由,他向往一种美好,说明了他此时像神仙一样,洒脱,自由,惬意。师:非常的好,那你能把这种“洒脱、自由和惬意”通过朗读来传达给我们吗?(生读)点评:老师并不满足学生的分析,进而要求读出“洒脱、自由和惬意”的韵味,对学生是激励也是挑战。师:好!非常好!这个句子里面其实有两个词是叹词,大家发现没有?哪个词啊?生:乎。师:对,这个“乎”相当于我们现在的什么?生:啊师:啊!所以我们读的时候读出一种感叹的语气来,好不好?我们一起来试一下!点评:抓住“
9、乎”这个语气词,既进行了朗读指导,又扣住“喜”作了具体分析。生: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师:好,那还有没有?生7:第二段的“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我们都知道,我们在高兴的时候就会情不自禁的小声哼歌。从这里可以看出他的内心是很高兴、很快乐的。师:嗯!他在这里还不是小声的哼歌,他是怎么样啊?生7:大声地唱歌。师:在星辉斑斓里放歌!是不是啊?生7:还有这个“乐”字,也明写他的高兴。师:哦!明写,而且还有一个词来修饰它的程度,是什么?生7:甚。师:非常非常地快乐,他不仅唱出歌来了,而且还有一个动作,发现没有?生7:扣舷。师:“扣”舷,我换一下,拍舷,拍打船舷
10、,好不好?点评:由句到词,品析语言越来越具体,咬文嚼字,语文味也就越来越浓了。这里是用置换比较法引导学生作比较分析。生:(沉默)师:“扣舷”,这个动作做一下,体会一下,你的同桌好像有话说吧?生8:“扣舷”就是用手去敲打船舷,用“拍”的话,它的声音跟“扣”的声音是不同的,对吧?师:啊,咋个不同法?生8:“敲”的声音比较有节奏一点,而“拍”声音就比较沉重,就是不好听!师:嗯,非常好,有节奏,是吧?那就是说,他“扣舷”是在干嘛呀?生8:他高兴呗!师:哦,高兴呗!在打什么啊?生8:打拍子。师:打拍子,很有节奏,所以这种情不自禁打拍子的动作更显出他的一种什么呀?生8:快乐生8:快乐,陶醉,是吧?生8:是
11、的。点评:品析一个“扣”字,就具体品出了“喜”的情感。学生选的三个句子,老师引导他们各有侧重地作分析:一是着眼了句意,一是抓住了语气词“乎”,一是着重分析了实词“扣”字。方法多样,教学内容是自然生成的。师:好,那刚才戴眼镜的男生,你能不能把这一句快乐的话通过朗读体现出来?生7: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师:非常好啊,坐下来。那关于快乐的句子,还有没有品析的?生9:第三段的,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瓠樽以相属。这是写把鱼虾和麋鹿作为自己的朋友和伴侣,写出了一种比较闲适、淡迫、自由的情趣,表现了苏轼内心的一种喜悦、宁静之情。师:好,请你坐下来,刚才这一句呢,这个同学读出了一种人与自然和谐相
12、处的闲适和快乐,那么这一点有没有同学有自己不同的看法?点评:先肯定学生的分析,再引导他们提出不同看法,“于不疑处生疑”,激活学生的思维,也为下一个环节过渡。生:(沉默)师:和鱼虾和麋鹿作朋友,这挺好的,那么是不是真的就是表现苏子的快乐呢?生10:他说“侣鱼虾而友麋鹿”,表明了作者很孤独。师:为什么?生10:因为他和鱼虾作伴,以鱼虾为伴侣,以麋鹿为朋友。师:潜台词就是说他?生10:没有朋友。师:没有朋友,为什么?他什么身份?生10:一个被贬的人。师:余秋雨说,他其实是以一个戴罪流放犯人的身份到达黄州的。好,坐下来!苏轼在给他弟弟子由的一封信里写道:“得罪以来,深自闭塞平生亲友,无一字见及,纵有书
13、至亦不答”。那就是说,没有人写信给我,即使我写信给别人,别人也怎么样啊?生:也不回信。点评:在看似快乐的语句中品出了孤独和难言之痛,这是深度解读。只有老师的深度,才有课堂的深度。引用余秋雨的话和苏轼的信为佐证,做到了言之有据。师:所以啊,在黄州的苏轼非常孤独,体会到了那种世态炎凉。好,非常好!但是,我觉得刚才那个同学说的那句:“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虽然不是写快乐,但在前面第一段有一处跟这一句内容差不多,是写快乐的,大家能找到吗?生:(找)师:哦,有同学找到了,“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这里就能体现那种什么?生:快乐。师:快乐和自由。特别是哪个字?生:纵。师:这个“纵”字是啥意
14、思啊?生:任凭。师:那就是说这个船啊,非常的自由。其实是写什么的自由?生:人的自由。师:自己心灵的自由,是吧!所以说是“遗世独立”,好像把世俗的一切烦恼都怎么样啊!生:抛开了。师:都抛开了,我欲乘风生:归去。点评:抓住错误不放,又生成出新的教学内容,也是对上面“乐”的补充。错误其实也是一种教学资源,善教者一定会充分利用,绝不会浪费。师:归去,这种很自由、很潇洒的感觉。好,通过大家的品析,我觉得,大家对苏子的快乐应该是领会得很深刻了,所谓的“乐”表现在“良辰”,(板书:良辰)“良辰”指什么时候?生:7月既望。师:那是指什么时候?生:7月既望。师:每月16我们称之为什么?生:(沉默)师:在古代,每
15、月15叫什么?生:望。师:对,那么16呢?生:既望。师:大家前天晚上有没有看红月亮啊?生:看了。师:你们知道前天是什么日子吗?生:月全食。师:你们知道是月全食,我知道是“既望”。前天是农历11月16,所以十五的月亮十六圆,多么美好的景致啊!良辰美景、赏心乐事!(板书:美景、赏心乐事)和朋友去纵游赤壁的山水,享受无边的风月。所以这是游景之乐,下面我们再来赏析一下悲,刚才呢,有同学已经说到了“侣鱼虾而友麋鹿”是很悲的,那么还有没有其他的地方体现苏子之悲呢?举手告诉我。点评:本来说到“悲”,却因学生的误读,横出枝节,老师又与学生一起分析补充,体现了以生为本、自然生成的课堂理念。生:(找)师:我觉得“
16、悲”比“喜”还好品味一些。好!谁来?我们很多的男生很踊跃,我们的女生也相当不错!生11:第二自然段的“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师:说说你的体会好吗?生11:他用拟声词“呜呜然”,一般用这种词的都是很悲的情景,然后“如怨如慕”,也是体现这种“悲”。师:“怨”,是吧?很幽怨。生11:也有诉苦,然后,后面的“幽壑”还有“孤舟”。师:“孤舟”的“孤”,我想把这个“孤”字删掉,我觉得这个句子一点都不整齐!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壑之蛟,泣舟之妇,这多好啊,四字句四字句的,不好吗?生11:不好师:咋了?生11:感觉。点评:用删减法来品味语言揣摩句意,
17、方法很好,学生却不能说出其中的妙处,这就需要寻找新的突破口,需要老师的启发诱导。师:舞壑之蛟,为什么要幽壑,潜蛟呢?生:(沉默、思考)师:“幽”是什么意思?生:深师:这个字有什么意味?生:(思考)师:连深渊里的蛟龙都被这箫声感染了,那说明什么呀?那水面上的鱼儿干脆就是感动得怎么样?生:跳起来了。师:感动得一塌糊涂了。所以说感动的程度很深,那箫声的悲凉也是很深沉的。那泣舟之妇好不好?点评:抓住删掉的“幽”字来品析,由本义体会其语境义,涵咏其效果,问题豁然而解。有了这层铺垫、示范,后面的分析就水到渠成了。这就是教方法。生:不好。因为孤舟就是说只有单独一个,可以表明她很孤独,然后嫠妇是寡妇,都知道寡
18、妇是死了丈夫的女人,也是只有一个人,也是说她很孤独。师:既有丧夫之痛,又有漂泊之苦。是吧?所以,苏子其实是把自己内心的悲伤外化为孤舟上嫠妇的悲伤,很形象地把它传达出来。而且这一处用了很多“如”字,所以,它是用了一连串的什么修辞?生:比喻。师:它是把这种抽象的声音具体化为什么?生:形象。师:外化,形象化,所以写得非常好,你能把这一句话读给我们听一下吗?读出那种“悲”的感觉来。点评:内情外化,内外一体,这是进行审美体验的关键,也是解读文本的切口。生11: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师:非常好,请坐下来,还有没有什么地方你们读出悲伤来了?好,后面
19、有两个男生在举手。生12:第3自然段的“月明星稀,乌鹊南飞”。引用了前面第三课曹操的短歌行“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师:好生12:写出了无家可归,营造出悲的氛围。师:乌鹊在月明星稀的时候早就应该干嘛啊?生12:回家了。师:早应该回家了,黄昏时候就应该回家了,可现在夜深了,它还无家可归,那这能表现苏子的什么情感呢?生12:不得志。师:怎么就不得志了?生12:他无家可归嘛!师:那么,他这里的家指的就是什么?生:心灵的家。师:心灵没有归属感,是这意思吗?生12:是的。点评:从归巢到回家,从肉体的家到心灵的家,自然引出归属感的问题,联系作者的人生际遇来分析,引导学生走进苏子的心灵世界
20、,这就是读懂作者。师:好,坐下来,古语说了,“良禽择木而栖,贤臣择主而事。”什么意思?知道什么意思吗?生13:我觉得如果比喻为一个人的话,应该是每个人都向往美好的东西,就像良禽也希望得到有利于自身发展的良好环境。师:那么苏子有他发展的良好环境吗?生13:没有。师:那么在他周围都是些什么人?生13:我觉得他对国家的抱负不能得到满足,一直是处于一种失意的状态,他周围的人都是那种比较消沉的,这种境况让他感到非常地无奈。师:说得非常好,坐下来。在乌台诗案的时候,他的弟弟子由说过一句话“子瞻何罪?独以名太高。”子瞻有罪吗?生:没有。师:只是因为他的名声怎么样啊?生:太大了。师:所以遭人忌恨。可见他生存的
21、环境非常恶劣,所以“良禽择木而栖,贤臣择主而事”。苏子希望得到一个圣明的皇上赏识他的才华,施展自己的抱负。但是这样的机会有没有?生:没有。师:当时宋神宗是被小人蒙蔽,然后把他贬到黄州,所以,这一句应该是很有苏子的身世之感。非常好啊!还有没有其他句子,刚才后面一个男生举手了。点评:由“何枝可依”,引出“良禽择木而栖,贤臣择主而事”,联系子由的话,将苏子的生存环境还原出来。这里的探究依然是立足文本,引述相关材料来展开的。生14:第三自然段,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把自己比喻成蜉蝣和沧海一粟,表现人生之短促。师:人生不仅是“短”,而且像沧海一粟一样怎样啊?生:小。师:渺小,是吧?这种渺小是跟什么
22、对比得出的结论?生14:沧海。师:跟沧海,也就是什么呀?生14:天。师:天地。宇宙天地无比的博大,而生命却是如此的渺小,好,坐下来。苏轼曾经在一封信中说“我的生命就像是爬在磨盘上的一只蝼蚁,又像是旋风中的一片羽毛。”生命何其脆弱啊!好,通过大家的赏析,我感觉苏子的悲,就悲在:无树可依,功业成灰,人生苦短,生命渺小。好,下面我们进入下面的环节,也就是后面两段。点评:析“悲”着眼于悲的情状和悲的根源,尤其是悲的缘由,赏析具体,最后的概括给学生完整印象,一扫支离破碎之弊。(师生配乐朗诵四五段)下面大家思考一下,苏子是如何劝服自己,由悲转喜的,关注第四段里面苏子的劝说艺术。生:(思考)师:谁可以告诉我
23、,说一点说两点都行。好,后面有一个男生在举手,男生后来的表现很好,女生也要加油哦!生14:第四段“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苏子劝客换一个观点来看。师:换一个思路来看、换一种方式来看,那么,客人看到了天地万物是怎么样的?生14:短暂的。师:天地万物?是永恒的,是吧!生14:比自己生命长。师:而人生,他觉得是短暂的。于是苏子就劝客,虽然天地万物是永恒的,其实人生呢?生14:也是永恒的。点评:短暂与永恒既是矛盾的,又是统一、相互转化的。“一即一切,一切即一”,苏子深悟佛理,但如何理解,确实是难点,启发引导就是关键。这是思想碰撞,也是思维训练。师:
24、你同意这个观点吗?生命是永恒的吗?生14:是的。师:为什么?生14:因为他存在过。师:但是生命是有限的呀,它又怎么是永恒的呢?生14:他曾经存在过。师:怎样让生命永远地存在?生14:你想它永远存在,它就会永远存在。师:你是一个唯心主义者啊!你觉得苏子的生命是永恒的吗?点评:这一问非常好,它是理解短暂即永恒的关键,如礼记学记所言“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善教者也是善问者。生14:是的。师:为什么呢?生14:这篇赋传下来了,所以苏子的生命就是永恒的。师:对,他通过自己的作品使自己的生命获得了永恒,所以我们看问题呀,刚才这个同学说要换个思路看,其实,我们要用一种什么样的态度来看呢?辩
25、证的观点来看,是这意思吗?生14:是的。师:好,坐下来。那么,还有没有其他的办法使苏子劝服了自己?生15:苏子用水和月比喻,借眼前之景来说理,寓情于理。师:嗯,这个说得很专业!就是说他能够用眼前的景来比喻说理,把道理说得很生动,能使人信服。是这样吗?点评:用“很专业”来肯定学生的回答,接着以通俗而具体的话来转述,这种转述有强化、解释的作用。教师的转述就要起到这样的效果:化抽象为形象,化模糊为清晰,化混乱为条理。生15:是的。师:好,非常好!请坐!还有没有其他的?生16:我觉得除了说要辩证地看待问题,还有一种就是,应该珍惜现在拥有的。师:啊,你从哪里看出来的?生16:就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
26、,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末取。”师:那就是说不要总是去看自己没有的。是吧?是你的就是你的,不是你的就生:不要强求。师:也就是说,苏子的劝说艺术就是要比喻说理,要用辩证的眼光来分析,要用发展的眼光去看待。(板书:比喻说理,辩证分析,发展眼光。)点评:这里探究的不止是苏子的思想,更主要的是他的思维方式,因此,总结侧重于说理艺术,这对学生来说实用性更强,作用更大。师:那么王老师最近呢存在着一些疑惑,我在一个小县城里教了15年语文,日子过得忙碌而平静。前几天去参加了一个同学会,回来后很悲伤。昔日同窗有的在北京成了知名的学者,有的呢,在政坛风生水起,就连当年的“小迷糊”也变成了财大气粗的实业家,这让曾经
27、心高气傲的王老师很失落。你们能劝一下我,让我转悲为喜吗?生:(思考)点评:思维方式方法只有在具体的应用中才能内化为一种能力,久之,则能优化自己的心理。这里创设情境,让学生来尝试运用,借以突出语文的实用性。师:谁能帮我一下,悲摧的王老师。生17:我觉得要评判一个人的人生过得如何,应该要问他自己,他觉得快不快乐,而不是在别人的眼中,你的名气有多么大,还有你的成就有多么高。我觉得每一个人如果说得自私一点的话,都是为了自己而活的。当你自己觉得快乐的时候,你的人生就很有意义了。师:谢谢!点评:学生的劝说,其思维方式并不是简单的模仿,有时是一种丰富,是一种补充,老师应就此加以点评。生18:我想问王老师一个
28、问题:你自己觉得知足吗?因为你有你的丈夫,你有你的孩子,你有一个美好的家庭,你应该感到很庆幸。你看看那些大街上没有家的人,他们如此的痛苦,你应该在自己心里面感到庆幸:我是一个拥有美好家庭的人。师:知足常乐,是吧?生18:是的。师:好,谢谢!还有没有同学?生19:我觉得王老师是一位教师,我觉得吧,把你自己的知识传授给这些可爱的学生们,这也是一件非常快乐的事情,所以不必去羡慕他人,自己其实也有非常好的一面。师:在工作中获得生活的成就感,是吗?生19:对,我觉得教师是非常好的。师:谢谢!点评:学生的劝说出自真情,其思考问题的角度,说理的技巧,可谓丰富多彩。这就是新课程追求的目标,激活思想,激活课堂,
29、在师生、生生互动中建构课堂。生20:王老师,你刚才不是说你的生活过得忙碌而平静吗?我觉得那是一种很充实的生活,所以觉得生活很快乐,而且我还同意她(用手指刚才发言的女生)刚才的说法。我觉得当教师还是很快乐的,能够和学生一起打交道,能够把自己的知识教给学生,应该是很快乐的。师:谢谢,谢谢!生21:王老师,你说你那些有成就的同窗是怎么来的呢?还不是老师教出来的?那么,在你教的学生中,也一定会有很多有成就的人出现,你应该感到很欣慰,这就是你生命的意义之所在。师:你这是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真不简单!我觉得通过今天哦,还有同学有话要说,课下再跟我交流,好吗?通过今天的学习,我觉得今年我没有必要去赤壁了。因为苏子的达观已经融化到了我们每一个同学的血液中,这也是我们中华民族一笔永久的精神财富。有中国人的地方,就有苏子,就有“大江东去”,就有“清风徐来,水波不兴”。我想,其实人生不如意事常十之八九,我们要做的就是什么呢?常想一二!不管命运的风暴把我们引向怎样的深渊,我们,都将以强者的姿态爬到岸边。谢谢!点评:回扣开头,在满怀深情且富含哲理的总结中结束教学,相信这堂课对学生的影响必将延伸到课外,延伸到将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