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第十九章第十九章 评审他人论文评审他人论文 关键问题 关键问题 审阅他人稿件应包括哪些部分?审阅他人稿件涉及哪些道德问题?审稿时应否暴露自己的身份?如何撰写审稿报告?审稿时应否指出文章的贡献?当审稿人自己没有时间,或并不熟识该文章研究范围时怎么办?怎样审阅特刊邀稿第一节 评审过程第二节 审稿人的工作第一节第一节 评审过程评审过程 一般评审报告最少包括三部分内容。(1)评分:用5点量表等评核内容、研究方法、重要性、切合期刊的内容及目的等项目,最后做一个总体评价(立刻采纳、轻微修改后采纳、重大修改再审、退稿等)。(2)给作者的意见。(3)给编辑的意见。作者通常只会看到第(2)栏的内容,因为编辑需
2、综合数位审稿人的意见,所以不一定与个别审稿人采纳与否的决定相符。因此审稿人在给作者的意见一栏中,不会透露论文最终是否被采纳的决定。在第(3)栏,审稿人可以额外附上一些作者不会知道的信息。例如,虽然建议退稿,但也会告诉编辑,若作者可再加大样本,或进行多元统计分析,可以考虑再审。若该文章内容不适合所投稿的期刊,审稿人亦可向编辑指出,甚至就可投稿的期刊提出建议,让编辑决定是否采纳意见,并转告作者。在审稿时,若审稿人认为文章可能有剽窃或作假成分,亦可在此向编辑指出。第二节第二节 审稿人的工作审稿人的工作1.作为学者的责任绝大部分的期刊是依靠同行学者互相评审稿件。审稿是一个学习过程,也是学者间的道义责任
3、.2.匿名也要负责任不要以为是匿名评审,审稿人便可以随便用恶毒言语,或写一些自己也不知是否正确的意见。3.不可剽窃作为审稿人,不能偷窃他人的研究设计、构想或结果,作为己用。需待该文章刊出后,再引用该文章去进行自己的研究。在极特殊的情况下,可尝试透过编辑部,看看作者是否同意别人引用该尚未发表的文章。未经原作者同意,利用审稿去盗窃他人知识财产(意念、设计等),属剽窃行为。4.注意是否有利益冲突如果审稿人知道或很易猜测作者身份,而因种种原因(如与作者原本属同一所大学,相同院系,但刚转到别校)可能有利益冲突,则可以通知编辑,征求是否需要回避等意见。对一些极小的学科及研究范围,由相熟朋友匿名互评,亦非罕
4、见。5.注意是否匿名评审 很多期刊评审时要求作者及审稿人都匿名,只有编辑知道,也有一些期刊对审稿人提供作者姓名,还有一些期刊是让作者自行选择是否匿名评审。一些网上期刊甚至在文章出版后,将整个评审过程(内容及回应)、审稿人姓名等资料上传供读者评阅。在绝大部分期刊的评审过程中,作者并不知道谁是审稿人。因此在评审文章时,审稿人不应在评审中提供资料,暴露自己的身份。此外,就算审稿人知道作者是谁,也不应私下与作者联络。6.在规定期限内完成编辑一般容许审稿人在26个星期内评审,并会在邀请评审时指定时限。如果答应承担评审工作,应尽责地在时限前完成。7.作为不同类别的审稿人有些时候,编辑会邀请一些特别的专家去
5、评审稿件的某一部分内容。例如,因为审稿人是某种特殊统计方法的专家,编辑可能为此邀请其重点审阅文章的统计方法,提供评论。8.无酬评审评审期刊文章,绝大部分是无偿的学术贡献。评审学位(如博士)论文或研究基金的申请书,则有时可能获得少量的报酬。在评审期刊文章后,部分出版社为答谢评审,在某一段时间(如几个月)免费提供该出版社所有期刊的网上阅览下载权。不过,不同出版社等机构习惯并不相同。9.审稿注意事项 审稿时应注意如下几点:评审对事不对人。避免做人格的评价,如笨等。这些评价不仅会对作者造成伤害,而且不具有建设性。应提出具体的修改意见而不是空泛的、难以操作的批评。例如,讨论的深度还需要加强,可改为应考虑
6、这种新教学法应用理据及数字上的局限。评审要有依据,不要想当然地评价。每个人的思考角度不同,不要认为自己的建议是最好的,避免说作者必须如何去修改。应用讨论的口吻,让作者自己决定是否需要修改。如果作者有自己的理由,可以设身处地从作者的角度考虑,看他是否有道理。如果审稿人不认同作者的想法,表示不同意发表即可。做好自己的家庭作业,对自己把握不准的内容需要先查资料,再写评审内容。用开放的问题引出作者的想法。积极倾听。不要吝啬表扬,文章的优点也应指出来。尽量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评审。如果没有时间,应在收到审稿时就退回编辑部。避免临近期限才说没有时间 同行评审,大家都是同行,而不是说审稿人的地位就高于作者。1
7、0.要正面关注文章的贡献绝大部分研究及文章有其局限和弱点。在评审时,除了提出一些有建设性的批评外,亦应考虑该文章的整体贡献。综合来说贡献较大的文章,应尽量鼓励及协助作者修改,并最终予以发表11.推荐合适人选当审稿人自己没有时间,或并不熟识该文章研究范围时,可以推荐一些合适人选供编辑参考.12.特刊邀稿 某些期刊也喜欢由编辑或特邀的专刊责任编辑,去组织多篇文章成为专刊。虽然很多时候在邀请作者时,都会声明将会依一般审稿程序,不保证采纳稿件,但在实际运作中,因为出版时间所限,拒绝稿件太多便做不成专刊,或者令专刊的覆盖内容有所缺失,所以在很多时候,审稿人只可以不断提修改意见,较难退稿。当审稿人既难以退稿又要求重大修改时,应要求作者在讨论等适当地方清楚地指出该研究在工具、方法、样本等方面的局限,让读者应用结果时有所警惕。课后练习及解析见教材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