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药学总论医学知识中药学总论医学知识总 论2序序一、中药学一、中药学的概念 中药学中药学:是研究中药的基本理论和各种中药的来源、采制、性能、功效、临床应用等知识的一门学科,是祖国医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古代称为“本草”。中药学总论医学知识3二、“中药中药”与“本草本草”中药:中药:是指在中医理论指导下认识并有其独特应用形式的药物。包括植物药、动物药、矿物药及部分加工品。是祖国传统药物的总称。“本草”首见于神农本草经。由于中药以植物药居多,使用也最普遍,所以自古以来人们习惯把中药称为“本草”。中药学总论医学知识4我国现有中药以达12807种,其中药用植物11146种(占87%以上),药用动物15
2、81种,药用矿物80种,仅对320种常用植物类药材的统计,总蕴藏量就达850万吨左右。中药学总论医学知识5第一章第一章 中药的起源和中药学的发中药的起源和中药学的发展展6第一节 中药的起源中药起源于古代人民的生活、生产及医疗实践 中药的起源-药食同源药食同源 无意识有意识试用观察体验积累记录 文字记载可追溯到公元前1000多年 西周医师“掌医之政令,聚毒药以供医事”。此时期的特点:逐步形成了最初的药学知识中药学总论医学知识7这部分内容安照历史发展分为十个时期讲述,每个时期按下列内容介绍:1.该时期中药学发展特点2.该时期的代表著作代表著作:作者 成书时间 主要内容 著作的贡献第二节 中药学的发
3、展中药学总论医学知识8(一)夏商周时期(一)夏商周时期(公元前21世纪公元前221年前)先先秦时期秦时期(二)秦汉时期(公元前(二)秦汉时期(公元前221-221-公元公元220220)西汉西汉公元前公元前202202年年公元公元8 8年年(三)两晋南北朝时期(公元(三)两晋南北朝时期(公元265581265581年)年)(四)隋唐时期(公元(四)隋唐时期(公元581-907581-907年)年)(五)宋代(公元(五)宋代(公元960-1127960-1127北宋,北宋,1127127911271279南宋)南宋)(六)金元时期(公元(六)金元时期(公元1279136812791368)(七)
4、明代(公元(七)明代(公元1368164413681644)(八)清代(八)清代(1644191116441911年)年)(九)民国时期(九)民国时期(1911194919111949)(十)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十)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491949)中药学总论医学知识9(一)夏商周时期(一)夏商周时期(公元前21世纪公元前221年前)先秦时期先秦时期 人工酿酒和汤液的发明与应用,对医学的发展起了巨大的促进作用。五十二病方 载方约300首,涉及药物247种中药学总论医学知识10(二)秦汉时期(公元前(二)秦汉时期(公元前221-221-公元公元220220)西汉西汉公元前公元前20220
5、2年年公元公元8 8年年 神农本草经 东汉末年 载药365种,现存最早药学专著,初步奠定了药学理论的基础。中药学总论医学知识11(三)两晋南北朝时期(公元(三)两晋南北朝时期(公元265581265581年)年)本草经集注 梁 陶弘景 载药730种,首创了药物自然属性分类法,标志着综合本草模式的初步确立。中药学总论医学知识12(四)隋唐时期(公元(四)隋唐时期(公元581-907581-907年)年)新修本草(唐本草)唐 李勣、苏敬等,收载药物844种,增添了药物图谱和文字说明,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药典性本草,第一部官修本草,中药学总论医学知识13(五)宋代(公元(五)宋代(公元960-1127
6、960-1127北宋,北宋,1127127911271279南宋)南宋)经史证类备急本草 宋 唐慎微 载药约1558种,有附图和附方,收载了医学和民间的单方和验方,而且搜集采纳大量有关药学的文献资料。中药学总论医学知识14(六)金元时期(公元(六)金元时期(公元1279136812791368)饮膳正要 元代 忽思慧 是饮食疗法的专门著作中药学总论医学知识15(七)明代(公元(七)明代(公元1368164413681644)本草纲目 明代 李时珍 52卷,载药1892种,附图1100多幅,附方11000余首,是16世纪以前本草学成就的全面总结,是我国科学史上极其辉煌的硕果。中药学总论医学知识1
7、6(八)清代(八)清代(1644191116441911年)年)本草纲目拾遗1765年 赵学敏 载药921种,新增药716种,对补充本草纲目有很大贡献。中药学总论医学知识17(九)民国时期(九)民国时期(1911194919111949)中国药学大辞典 1935年 陈存仁 收录词目约4300条,为一部具有重要影响的大型药学辞书。中药学总论医学知识18(十)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十)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49-1949-)中医药事业走上了健康发展的轨道,本草学了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中药学总论医学知识19第二章第二章 中药的产地与采集中药的产地与采集中药学总论医学知识20 第一节第一节 中药
8、的产地中药的产地 1.何谓道地药材道地药材?所谓道地药材,又称地道药材,是优质纯真药材的专用名词。是指历史悠久、产地适宜、品种优良、产量丰富、炮制考究、疗效突出、带有地域特点的药材。2.确定道地药材道地药材的主要因素有哪些?确定道地药材,除与药材产地、品种、质量、产量等因素有关外,临床疗效临床疗效是确定道地药材的关键。品质品质和疗效疗效是主要标准。中药学总论医学知识21四川黄连、川芎、附子、贝母、川楝子江苏薄荷、苍术广东砂仁、陈皮、东北人参、细辛、五味子云南茯苓、三七河南地黄、牛膝、菊花、山药山东阿胶、瓜蒌、银花、沙参中药学总论医学知识22第二节 中药的采集一、植物类药物的采收1、全草类:植物
9、充分生长或刚开花时采收2、叶类:花蕾将开放或正盛开时。3、花类:花正开放、含苞欲放及花刚刚开放时4、果实和种子:多数在果实成熟后。5、根和根茎类:春初和秋末6、树皮和根皮类:春、夏时节。二、动物类药物的采收中药学总论医学知识23第三章第三章 中药的炮制中药的炮制中药学总论医学知识24 炮制:炮制:又称“炮炙”“修事”“修治”,是指药物在应用或制成各种剂型前,根据医疗、调制、制剂的需要,而进行必要的加工处理的过程,它是我国的一项传统制药技术。本草蒙荃“凡药制造,贵在适中,不及则功效难求,太过则气味反失。”雷公炮炙论、炮炙大法、修事指南等为炮制专著。中药学总论医学知识25第一节第一节 炮制的目的炮
10、制的目的(1)除去杂质,纯净药材(2)便于制剂和贮存;(3)降低或消除毒副作用,确保安全用药;(4)增强功效,提高疗效;(5)改变性能,扩大应用范围;(6)矫臭、矫味,便于服用;(7)引药入经,便于定向用药。中药学总论医学知识26第二节第二节 炮制的方法炮制的方法 炮制的方法主要有五类修治、水制、火制、水火共制、其他 中药学总论医学知识27一、修治修治包括纯净、粉碎、切制药材三道工序。1、纯净处理-有挑、筛、刷、刮、挖、撞等方法,去掉灰屑、杂质及非药用部分。2、粉碎处理-有捣、碾、研、磨、镑、挫等方法,使药物粉碎,以符合制剂和其它炮制法的要求。3、切制处理-主要有切、铡等方法,把药物切制成一定
11、的规格。中药学总论医学知识28二、水制法水制是用水或其它液体辅料处理药物的方法。1、润使清水或其它液体辅料慢慢渗透到药材内部。2、漂将药物置宽水或长流水中浸渍一段时间,反复换水,去掉腥味、盐分及毒性成分。3、水飞药物与水共研,借药物在水中的沉降性质分取极细粉末的方法。中药学总论医学知识29 三、火制法 火制法是将药物经火加热处理的方法。常用的火制法有炒、炙、烫、煅、煨等1、炒-清炒-炒黄、炒焦、炒炭 辅料炒-如土、麸、米或砂、滑石、蛤粉等(皆为固体辅料)。炒黄、炒焦-使药材宜于粉碎加工、缓和药性或煎煮时有效成分易于溶出。炒炭能缓和药物的烈性、副作用,或增强其收敛止血、止泻的作用。中药学总论医学
12、知识30 烫法-先在锅内加热中间物体(如砂石、滑石、蛤粉等),用以烫炙药物,使其受热均匀,膨胀松脆,不能焦枯,烫毕,筛去中间物体,至冷即得。砂烫穿山甲、蛤粉烫阿胶珠。中药学总论医学知识312、炙法-是用液体辅料液体辅料拌炒药物,使辅料渗入药物组织内部,以改变药性,增强疗效或降低毒副作用的方法。常用的液体辅料有:蜜、酒、醋、姜汁、盐水等。中药学总论医学知识323、煅法-将药物用猛火直接或间接煅烧,使质地松软,易于粉碎,便于有效成分得以煎出,以充分发挥疗效。明 煅煅牡蛎、煅龙骨 密闭煅煅棕榈炭、煅血余炭。中药学总论医学知识334、煨法-是将药物用湿面或湿纸包裹,置于热火灰中或用吸油纸与药物隔层分开
13、进行加热的方法。目的:是除去药物中的部分挥发性及刺激性成分,以缓和药性,降低副作用,增强疗效。如煨木香、煨生姜中药学总论医学知识345、烘焙-将药材用微火加热,使之干燥的方法。可降低毒性和腥臭气味,便于粉碎。如焙虻虫、焙蜈蚣。中药学总论医学知识35四、水火共制-是指既要用水又要用火,或加入其他辅料进行炮制药物的方法。方法有 煮-豆腐煮硫磺、姜矾煮半夏 蒸-酒蒸大黄 潬-潬杏仁 淬-醋淬鳖甲中药学总论医学知识36五、其他制法 制霜-西瓜霜、巴豆霜 发酵-神曲、淡豆豉 发芽-谷芽、麦芽、大豆黄卷 精制-朴硝精制成芒硝、元明粉 药拌-朱砂拌茯神中药学总论医学知识37第四章第四章 中药的性能中药的性能
14、38中药的药性(中药的性能)中药的药性(中药的性能)-是指药物的性质和功能,它是对中药作用的基本性质和特征的高度概括,是中药理论的核心。中药治病基本原理中药治病基本原理-药物治病的基本作用是扶正祛邪,消除病因,恢复脏腑功能的协调,纠正阴阳气血偏盛偏衰的病理状态,以偏纠以偏纠偏。偏。其基本内容包括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有毒无毒等。中药学总论医学知识39中药的作用中药的作用 1.治疗作用-药物治病防病的基本作用。2.不良作用-副作用:在常用剂量时出现的与治 疗需要无关的不适反应。毒性作用:指用药后引起的机体损害性 反应。(与用药剂量过大或用药时间过长有关,也与人的体质因素有关)。中药学总论医
15、学知识40第一节第一节 四气四气中药学总论医学知识41四气概念:是指药物的寒、热、温、凉四种药性。中药学总论医学知识42 四气反映药物在影响人体阴阳盛阴阳盛衰、寒热变化衰、寒热变化方面的作用倾向,是说明药物作用性质的重要概念之一,又称“四性”。起源:最早见于神农本草经序录“药有酸咸甘苦辛五味,又有寒热温凉四气”。素问至真要大论即有“寒者热之,热者寒之”的论述。中药学总论医学知识43温热 阳寒凉 阴四气程度的区别:温次于热(大热、微温)凉次于寒(大寒、微寒)四气的阴阳属性:中药学总论医学知识44 平性:是指寒热界限不很明显,药性平和,作用较缓和的一类药,如党参、山药、甘草等。中药学总论医学知识4
16、5 四气确定的依据:用药反应(从药物作用于机体所发生的反应和所获得的疗效)四气确定的基准:病证寒热(与所治疾病的寒、热相对而言)中药学总论医学知识46药性的确定:药性的确定:凡能减轻或消除热证 的药物,一般属于寒性或凉性。如石膏,知母。凡能减轻或消除寒证 的药物,一般属于温性或热性。如附子,肉桂。中药学总论医学知识47四气的作用 寒凉药物:清热泻火、凉血、解毒、平肝等作用。主要用于实热烦渴、温毒发斑、血热吐衄、火毒疮疡、热结便秘、高热神昏等一系列阳热证。中药学总论医学知识48四气的作用 温热药物:温里散寒、补火助阳、温经通络、回阳救逆等作用。主要用于中寒腹痛、寒疝作痛、阳萎不举、宫冷不孕、阴寒
17、水肿、亡阳虚脱等一系列阴寒证。中药学总论医学知识49药性寒热与治则:本经谓:“疗寒 以热药,疗热以寒 药。”中药学总论医学知识50药性的临床应用一、阳证、热证用寒凉的药物,阴证、寒证用温热的药物。二、针对病证寒、热的不同程度,选用程度相当的寒凉药物与温热药物。三、寒热错杂之证,须寒药与热药并用。四、对于寒热真假证,针对疾病本质选用药物。中药学总论医学知识51 平性药的应用:作用缓和,临床上多用于用温药有顾虑,用凉药有困难的病症,其使用的灵活性较大,随配伍可用于寒证或热证,阴证或阳证。中药学总论医学知识52注意:“阳胜则热,阴胜则寒”,“温热伤阴”,“寒凉伤阳”中药学总论医学知识53第二节第二节
18、 五味五味中药学总论医学知识54五味的含义及起源五味的含义及起源五味-指药物有辛、甘、酸、苦、咸五种药味,还有淡味和涩味。习惯上淡附于甘,涩附于酸,故习称“五味”。另外,香气还附于辛味。中药学总论医学知识55起源:五味最早见于内经、本经。1、药物的滋味药物的滋味。通过口尝得到,是药物真实味道的反应。前人有“入口则知味,入腹则知性”,这里的味、性即指药味、药性。2、药物作用药物作用。不同味道的药物作用于人体,产生不同的反应,获得不同的治疗效果,是对药物作用的高度概括。内经内经云:云:“辛甘淡属阳,酸苦咸涩属阴。辛甘淡属阳,酸苦咸涩属阴。”中药学总论医学知识56五味的作用五味的作用 辛味辛味:能散
19、:能散-发散发散 能行能行-行气、行血行气、行血 散散:辛味能发散,可解除侵于肌表的六淫之邪,具有发散表邪的作用。治疗表证。如麻黄行行:辛味能促进气血运行,故有行气、行血的作用。治疗气滞证、血瘀证。如木香辛香辛香:具有芳香气味的药物也标上“辛”,称辛香之气,有芳香辟秽、开窍、化湿的作用。治疗窍闭、湿滞中焦证等。如藿香中药学总论医学知识57 甘味甘味 能补能补-补益补益 能缓能缓-缓急止痛缓急止痛 能和能和-调和药性、和中、解毒调和药性、和中、解毒补补:有补益的作用。治疗虚证。如人参和和:有和中、调和药性的作用。治疗脾胃不和证,入复方调和诸药。如甘草缓缓:有缓急止痛、缓解毒性的作用。治疗腹部或四
20、肢挛急疼痛、药物或食物中毒。如绿豆中药学总论医学知识58 酸味酸味 能收能收-收敛收敛 能涩能涩-固涩既具有固涩既具有收敛固涩收敛固涩作用作用。一般固表止汗、敛肺止咳、涩肠止泻、固精缩尿、固崩止带的药物多具有酸味。可用于体虚多汗、肺虚久咳、久泻久痢、遗精滑精、尿频遗尿等正虚无邪之滑脱不禁诸证。另外,酸味药还具有生津、开胃、消食、生津、开胃、消食、安蛔安蛔等作用中药学总论医学知识59 涩味涩味-收敛固涩收敛固涩。本经“涩为酸之变味,涩味能收,与酸味同”。即涩附于酸之意。涩味与酸味作用基本相同,故酸涩并称,如龙骨、牡蛎、等;但涩味与酸味有不同之处,涩味不具有酸味的生津、开胃、消食、安蛔等作用。中药
21、学总论医学知识60 苦味苦味:能泄、能燥、能坚能泄、能燥、能坚 泄泄 通泄通泄:通泄实邪,如泻下通便,治疗便秘。降泄降泄:降泄气逆,如降肺气、降胃气的咳喘、呕吐等。清泄清泄:清泄火热,如清上焦之热、清中焦之 热、清下焦湿热等。燥燥-燥湿燥湿 苦温药,苦温燥湿,用于寒湿证;苦寒药,苦寒燥湿,用于湿热证。坚阴坚阴-或称“存阴”,即泻火存阴,用于火热亢盛,灼伤阴液者。中药学总论医学知识61 咸味咸味:能软:能软-软坚散结软坚散结 能下能下-泻下泻下 泻下或润下通便及软化坚硬、消散结块的药物多具有咸味,多用治疗大便燥结、痰核、癥瘕痞块、瘰疬、瘿瘤等证。如昆布、海藻 鳖甲、芒硝等。中药学总论医学知识62
22、 淡味淡味:能渗、能利能渗、能利 即有渗湿利尿的作用。用于水湿内停所致的水肿、小便不利等,如茯苓、猪苓等。中药学总论医学知识63第三节第三节 升降浮沉升降浮沉中药学总论医学知识64 升降浮沉的概念升降浮沉的概念 升降浮沉:反映药物对人体作用的趋向性趋向性,是说明药物性质的概念之一。是药物作用的定向定向概念。中药学总论医学知识65病势趋向:向上如呕吐、喘咳、呃逆向下如泄利、脱肛、遗尿、崩漏向外如自汗、盗汗向内如表证不解、疹毒内陷改善或消除这些病证的药物,相对而言就分别具有向下、向上、向内、向外的作用趋向。中药学总论医学知识66升-上升、提升,作用趋势向上浮-发散、外行,作用趋势向外(向上)。如:
23、荆芥发表透疹,柴胡升阳举陷降-下降、降逆,作用趋势向下。沉-向内收敛固藏、泄利二便,作用趋势 向内(下)。如:半夏降逆止呕,牡蛎收敛止汗升降浮沉的阴阳属性升降浮沉的阴阳属性升浮-属阳沉降-属阴中药学总论医学知识67 升降浮沉的确定升降浮沉的确定升浮药性升浮药性-具有升阳发表、祛风散寒、涌吐、开窍等功效的药物,都能上行向外。适用于脱肛、表证、痰涎壅盛、窍闭神昏等证。沉降药性沉降药性-具有泻下、清热、利水渗湿、重镇安神、潜阳息风、消食导滞、降逆止呕、收敛固涩、止咳平喘等功效的药物,能下行或向内。适用于里热证、实热便秘、呕吐呃逆、咳喘、水肿等证。中药学总论医学知识68有些药物作用趋势具有“二向二向”
24、性,如:麻黄-即能发汗解表(升浮之性),又能利水消肿(向下的趋向);川芎-既能“上行头目”祛风止痛(升浮),又能“下行血海”活血调经(沉降)。另外,某些药物升浮沉降均不明显,如南瓜子,具有杀虫作用。中药学总论医学知识69 升降浮沉与气、味的关系升降浮沉与气、味的关系升浮之性的药物-多具有辛、甘(淡)味、和温热之性、属阳。沉降之性的药物-多具有酸(涩)、苦、咸味,寒凉之性、属阴。药物的升降浮沉是从药物的作用趋势这一角度,对药物的作用进行概括归纳,是与药物功效直接相关,而通过药物的功效间接反映了升降浮沉与气、味的关系中药学总论医学知识70 临床意义:(1)更好地指导临床用药,改变病势趋向,纠正机体
25、功能失调,使之恢复正常。(2)因势利导,以助祛邪外出。“同病位,逆病势同病位,逆病势”病变在上、在表-宜用升浮,不宜用沉降。病变在下、在里-宜用沉降,不宜用升浮。病势上逆者-宜降,不宜升。病势下陷者-宜升,不宜降。中药学总论医学知识71影响药物升降浮沉的因素影响药物升降浮沉的因素气味升浮:辛甘之味,温热之性 沉降:酸苦咸涩之味,寒凉之性 药物的质地升浮:花、叶、皮、枝 沉降:种子、果实、矿物、贝壳炮制酒炒则升,姜汁炒则散,醋炒则收敛,盐水炒则下行。配伍能制约药物升降浮沉的性能。中药学总论医学知识72第四节第四节 归经归经中药学总论医学知识73归经的概念:归经的概念:归经-是指药物对人体某部分的
26、选择性作用,是表示药物作用部位,即药物作用的定定 位位概念。归-是药物作用的归属部位经-是指脏腑经络的概称,代表某一经络或 某一脏腑。中药学总论医学知识74归经的源流:最早在内经有“五入”、“五走”的记载伤寒论有六经辨证用药理论的记载,为归经理论的形成奠定了基础。至清代,沈金鳌正式提出“归经”一词。在要药分剂一书中,于每味药下均列“归经”一项,用以说明药物的作用范围。至此归经理论得以完备。中药学总论医学知识75归经的理论基础和依据:归经的理论基础和依据:归经是以脏腑经络理论以脏腑经络理论为基础;以所治疗的所治疗的病证病证为依据而确定的。对药物归经的标注,较多使用的是腑脏及十腑脏及十二经脉二经脉
27、,有时也综合使用三焦、卫气营血、伤寒六经以及气血等来表示。归经相同而功效却不同,如泽泻和羌活中药学总论医学知识76 归经的应用归经的应用 1、提高临床用药的准确性。提高临床用药的准确性。如:同为热证 肺热-石膏、桑白皮、黄芩 胃热-黄连、升麻、石膏 心火-栀子、丹参、朱砂 肝火-夏枯草、龙胆草中药学总论医学知识77 2、有助于区别功效相似的药物有助于区别功效相似的药物 同为利尿药 麻黄宣肺利尿 黄芪健脾利尿 附子温阳利水 猪苓通利膀胱之水湿同治头痛药 羌活、川芎太阳经头痛(后项)葛根、白芷阳明经头痛(前额)柴胡、川芎少阳经头痛(两侧)吴茱萸厥阴经头痛(巅顶)细辛、独活少阴经头痛(偏正)中药学总
28、论医学知识783、根据脏腑经络间的关系及传变规律而选择根据脏腑经络间的关系及传变规律而选择 用药用药 水不涵木肝肾两用药滋水涵木,益阴降火 肺病及脾脾肺两经药,培土生金,补脾益 肺 中药学总论医学知识794、必须与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学说结合起来,必须与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学说结合起来,才能指导我们全面掌握药物的功效应用。才能指导我们全面掌握药物的功效应用。同归肺经,四气不同 温-紫苏:温散肺经风寒 凉-薄荷:散肺经风热 热-干姜:温肺化饮 寒-黄芩:清泻肺热同归肺经,五味不同 辛-麻黄:宣肺平喘 甘-党参:补益肺气 酸-乌梅:敛肺止咳 苦-杏仁:降气平喘 咸-蛤蚧:补肾益肺平喘同归肺经,升浮沉降
29、之性不同 升浮-桔梗、麻黄:开宣肺气,止咳平喘 沉降-杏仁、苏子:降肺气,止咳平喘中药学总论医学知识80第五节第五节 毒性毒性中药学总论医学知识81附子半夏雷公藤巴豆中药学总论医学知识82周礼有“医师掌医之政令,聚毒药以供医事”的说法。中药学总论医学知识83古代常常把毒药看作是一切药物的总称,而把药物的毒性看作是药物的偏性药物毒性的概念中药学总论医学知识84毒性毒性:一般系指药物对机体所产生的不 良影响及损害性。毒药毒药:指对机体发生化学或物理作用,能损害机体,引起功能障碍、疾病甚至死亡的物质。副作用副作用:指在常用剂量时出现的与治疗需要无关的不适反应(过敏反应)。现代药物毒性的概念中药学总论
30、医学知识85 剧毒药物剧毒药物-是指中毒剂量与治疗剂量比较接近,或某些治疗量已达到中毒剂量范围,因此治疗用药时安全系数小;也指毒性对机体组织器官损害剧烈,可产生严重或不可逆的后果。中药学总论医学知识86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采用大 毒、有毒、小毒三类分类方法中药毒性的分类中药学总论医学知识87一、剂量过大二、误服伪品三、炮制不当四、制剂服法不当产生中药中毒的原因中药学总论医学知识881、有利于恰当选择药物并确定剂量,以防止过量和蓄积中毒。2、在保证用药安全的前提下,可以采用某些毒药治疗某些疾病。3、便于诊断中毒的原因,以便及时采取合理、有效的抢救治疗手段。指导临床用药的意义中药学总论医学知识89正
31、确总体评价中药毒性正确对待本草文献记载重视中药中毒的临床报道加强对有毒中药的使用管理正确对待中药的毒性中药学总论医学知识90中药中毒常见的临床表现 有毒中药所含毒性成分有生物碱(乌头、附子)类、毒苷类(苦杏仁、桃仁)、毒性蛋白类(巴豆)、萜与内酯类(苦楝、艾)等的不同,作用于人体不同的系统或器官组织如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呼吸系统、消化道等等,而引起不同的症状。中药学总论医学知识91第五章第五章 中药的应用中药的应用 92第一节第一节 配伍配伍中药学总论医学知识93配伍的概念配伍的概念配伍:是根据病情需要和用药法度,有目的地选择 两种以上的药物配合同用。目的:增强疗效、降低毒副作用、分清主次,
32、全面 兼顾病情。中药的中药的“七情七情”七情:前人把单味药的应用及药物之间的(六种)配伍关系概括为七种情况,称为“七情”。单行-单味药的应用又称为“单行”。如独参汤、清 金散等药物的配伍关系有六种:相须、相使、相畏、相杀相须、相使、相畏、相杀 相恶、相反相恶、相反。中药学总论医学知识941 1、相须、相须:性能、功效相类似的药物的配合使用,能明 显增强原有疗效。(无主次之分)。如:大黄配芒硝,增强攻下泻热的治疗作用。麻黄配桂枝、石膏配知母、附子配干姜 一般是同类药物合用,它构成了复方用药的配伍核心,是中药配伍应用的主要形式中药学总论医学知识952 2、相使、相使:在性能功效方面有某些共性的药物
33、配伍使 用,而以一种药为主,另一种药为辅,辅药 能提高主药的疗效。(有主次之分)。如:黄芪配伍茯苓,用治气虚水肿,以黄芪为主补 气利水,茯苓为辅利水健脾,两者均能利水,以达到治疗气虚水肿的目的。不必是同类药,一主一辅,相辅相成中药学总论医学知识963 3、相畏、相畏:一种药物的毒性反应或副作用,能被另一 种药物减轻或消除。如:甘遂畏大枣4 4、相杀、相杀:一种药物能减轻或消除另一种药物的毒性 反应或副作用。如:绿豆杀巴豆毒,生白蜜杀乌头毒 相畏与相杀是对一个问题,从两个不同的方面进行说明。如:生半夏之毒能被生姜所解,称为生半夏畏生姜,为相畏;生姜能解生半夏之毒,称为生姜杀生半夏之毒,为相杀。是
34、临床应用有毒、作用峻猛或有副作用药物时常用的配伍方法。中药学总论医学知识975 5、相恶相恶:即两药合用,一种药物能使另一种药物原 有的功效降低,甚至丧失。如:人参恶莱菔子,莱菔子能消弱人参的补气作 用。只是两药的某些方面或某几个方面的功效减弱或丧失,并非二药的各种功效全部相恶。中药学总论医学知识986 6、相反、相反:两种药物合用,能产生或增强毒性反应或 副作用。如:十八反,十九畏。(属于配伍禁忌,应避免使 用)中药学总论医学知识99配伍的临床指导意义:配伍的临床指导意义:药物配伍后产生协同作用,增强了疗效,临床应该充分利用。(相须、相使)药物配伍后能减轻或消除原有的药物毒性或副作用,在使用
35、有毒药物、烈性药物时,必须考虑选用。(相杀、相畏)药物配伍后可能产生拮抗而抵消或降低原有的功效、作用,用药时应注意。(相恶)药物配伍后可以产生或增加毒副作用,属于配伍禁忌者,原则上应该避免应用。(相反)中药学总论医学知识100第二节第二节 用药禁忌用药禁忌101配伍禁忌配伍禁忌配伍禁忌配伍禁忌-在复方配伍用药中,有些药物应避免配在复方配伍用药中,有些药物应避免配 合应用,以免降低和破坏药效,产生剧合应用,以免降低和破坏药效,产生剧 烈的毒副作用,称配伍禁忌。烈的毒副作用,称配伍禁忌。神农本草经所谓:神农本草经所谓:“勿用相恶、相反者。勿用相恶、相反者。”据蜀本草谓本经载药365种,相反者18种
36、,相恶者60种。新修本草承袭了18种反药的数目。证类本草载反药24种,金元时期将反药概括为“十八反”、”十九畏”,累计37种反药,并编成歌诀,便于诵读。中药学总论医学知识102十九畏十九畏 (最早见于刘纯医经小传)(最早见于刘纯医经小传)硫磺硫磺原是火中精,原是火中精,朴硝朴硝一见便相争;一见便相争;水银水银莫与莫与砒霜砒霜见;见;狼毒狼毒最怕最怕密陀僧密陀僧;巴豆巴豆性烈最为上,偏与性烈最为上,偏与牵牛牵牛不顺情;不顺情;丁香丁香莫与莫与郁金郁金见;见;牙硝牙硝难合难合京三棱京三棱;川乌川乌草乌草乌不顺不顺犀(犀角)犀(犀角);人参人参最怕最怕五灵脂五灵脂;官桂官桂善能善能调冷气,若逢调冷气
37、,若逢石脂(赤石脂)石脂(赤石脂)便相欺;大凡修合看便相欺;大凡修合看顺逆,炮爁(顺逆,炮爁(lanlan)炙煿(炙煿(bobo)莫相依。莫相依。中国药典1963年版“凡例”中明确规定:“注明畏、恶、反,系指一般情况下不宜同用。”中药学总论医学知识104证候禁忌证候禁忌 由于药物的药性不同,其作用各有专长和一定由于药物的药性不同,其作用各有专长和一定的适应范围,因此,临床用药也就有所禁忌,的适应范围,因此,临床用药也就有所禁忌,称称“证候禁忌证候禁忌”。如:麻黄辛温,功能发汗解表、散风寒,又能如:麻黄辛温,功能发汗解表、散风寒,又能宣肺平喘利尿,故只适宜于宣肺平喘利尿,故只适宜于外感风寒表实无
38、汗外感风寒表实无汗或或肺肺气不宣的喘咳气不宣的喘咳,而对表虚自汗及阴虚盗汗、肺肾虚,而对表虚自汗及阴虚盗汗、肺肾虚喘则禁止使用。喘则禁止使用。所以除了药性极为平和者无须禁忌外,一般药所以除了药性极为平和者无须禁忌外,一般药物都有证候用药禁忌,其内容详每味药物的物都有证候用药禁忌,其内容详每味药物的“使用使用注意注意”部分。部分。中药学总论医学知识105妊娠用药禁忌妊娠用药禁忌妊娠用药禁忌:指妇女妊娠期间除中断妊娠、引产妊娠用药禁忌:指妇女妊娠期间除中断妊娠、引产 外,禁忌使用或须慎重使用的药物。外,禁忌使用或须慎重使用的药物。禁用药禁用药-毒性较强、药性猛烈及有堕胎作用的药物。毒性较强、药性猛
39、烈及有堕胎作用的药物。如巴豆、牵牛、大戟、商陆、麝香、三棱、莪术、如巴豆、牵牛、大戟、商陆、麝香、三棱、莪术、水蛭、斑螫、雄黄、砒霜等。水蛭、斑螫、雄黄、砒霜等。慎用药慎用药-通经祛瘀、行气破滞及辛热的药物。如桃通经祛瘀、行气破滞及辛热的药物。如桃仁、红花、牛膝、大黄、枳实、附子、肉桂、干姜、仁、红花、牛膝、大黄、枳实、附子、肉桂、干姜、木通、冬葵子、瞿麦等;木通、冬葵子、瞿麦等;中药学总论医学知识106现代研究现代研究:1 1、增强子宫收缩、增强子宫收缩流产(莪术、桃仁、红花)流产(莪术、桃仁、红花)2 2、刺激子宫内膜,产生炎症反应、刺激子宫内膜,产生炎症反应流产(芜花)流产(芜花)3 3
40、、导致畸形(半夏)、导致畸形(半夏)4 4、终止妊娠(流产、不孕):如水蛭、冰片、终止妊娠(流产、不孕):如水蛭、冰片中药学总论医学知识107螈斑水蛭及虻虫,乌头附子配天雄螈斑水蛭及虻虫,乌头附子配天雄野葛水银并巴豆,牛膝薏苡与蜈蚣野葛水银并巴豆,牛膝薏苡与蜈蚣三棱芜花代赭麝,大戟蝉蜕黄雌雄三棱芜花代赭麝,大戟蝉蜕黄雌雄牙硝芒硝牡丹桂,槐花牵牛皂角同牙硝芒硝牡丹桂,槐花牵牛皂角同半夏南星与通草,瞿麦干姜桃仁通半夏南星与通草,瞿麦干姜桃仁通硇砂干漆蟹爪甲,地胆茅根与庶虫硇砂干漆蟹爪甲,地胆茅根与庶虫中药学总论医学知识108服药时的饮食禁忌服药时的饮食禁忌服药饮食禁忌服药饮食禁忌:指服药期间对某些
41、食物的禁忌,又:指服药期间对某些食物的禁忌,又 简称简称食忌食忌,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忌口。,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忌口。其主要内容包括:其主要内容包括:在服药期间,一般应忌食在服药期间,一般应忌食生冷、辛热、油腻、腥膻、生冷、辛热、油腻、腥膻、有刺激性有刺激性的食物。的食物。根据病情的不同,饮食禁忌也有区别。如热性病,根据病情的不同,饮食禁忌也有区别。如热性病,应忌食辛辣、油腻、煎炸性食物;寒性病,应忌食应忌食辛辣、油腻、煎炸性食物;寒性病,应忌食生冷食物、清凉饮料等。生冷食物、清凉饮料等。古代文献记载的一些禁忌。如鳖甲忌苋莱,常山忌古代文献记载的一些禁忌。如鳖甲忌苋莱,常山忌葱等,也应作为服药禁忌的
42、参考。葱等,也应作为服药禁忌的参考。中药学总论医学知识109第三节第三节 剂量剂量110剂量剂量:临床应用中药饮片的克量,主在指每味临床应用中药饮片的克量,主在指每味干燥干燥后后 的中药的中药饮片饮片在在汤剂汤剂中中成人成人的的一日一日的用量。如改的用量。如改 制丸、散剂减半,鲜品加倍。制丸、散剂减半,鲜品加倍。中药用量是比较分量,也就是相对剂量(如,六一散,中药用量是比较分量,也就是相对剂量(如,六一散,滑石:甘草为滑石:甘草为6 6:1 1)。除特殊标明外,均指的生药。)。除特殊标明外,均指的生药。计量单位计量单位:1 1公斤公斤=1000=1000克克 1 1两约两约=31.25=31.
43、25克克 1 1钱约钱约=3.125=3.125克克 1 1分约分约=0.3=0.3克克 1 1厘约厘约=0.03=0.03克克 常规剂量常规剂量:1.1.普通饮片普通饮片10-1510-15克。克。2.2.花、叶等质地轻的药物,花、叶等质地轻的药物,3-103-10克。克。3.3.金石、贝壳等质地重的药物,金石、贝壳等质地重的药物,1 15-305-30克。克。4.4.鲜品,鲜品,30-6030-60克。克。5.5.剧毒药物,应严格按具体的药物取量。剧毒药物,应严格按具体的药物取量。中药学总论医学知识111药物剂量的确定:药物剂量的确定:1.1.药物的性质性能:药物的性质性能:质优力强者,花
44、叶质轻,气味浓厚,作质优力强者,花叶质轻,气味浓厚,作用峻猛者用量宜。用峻猛者用量宜。质次力弱,金石、贝壳质重及鲜品,气质次力弱,金石、贝壳质重及鲜品,气味平淡,作用缓和的药物,用量宜大。味平淡,作用缓和的药物,用量宜大。有毒者,应严格控制剂量;有毒者,应严格控制剂量;中药学总论医学知识1122.2.用药方法用药方法:根据方药配伍、剂型用使用目的而定。:根据方药配伍、剂型用使用目的而定。如:单味药如:单味药 辅佐药辅佐药 汤剂汤剂 丸剂、散剂丸剂、散剂 主药主药 辅药辅药3.3.患者情况患者情况:根据患者体质、年龄、性别、病程、病:根据患者体质、年龄、性别、病程、病 势及生活习惯与职业情况而定
45、。势及生活习惯与职业情况而定。如:青壮年用量宜大,小儿、老年人用量宜小如:青壮年用量宜大,小儿、老年人用量宜小 5 5岁以下,成人量的岁以下,成人量的1/41/4;6 6岁以上,成人量的岁以上,成人量的1/21/24.4.因时、因地制宜因时、因地制宜:根据地域、季节及气候而增减用量:根据地域、季节及气候而增减用量中药学总论医学知识113第四节第四节 用法用法中药学总论医学知识114 1 1.给药途径给药途径:口服、皮肤给药为主,还有吸:口服、皮肤给药为主,还有吸 入、舌下、黏膜给药、直肠给药等,皮下注入、舌下、黏膜给药、直肠给药等,皮下注射、肌肉注射等。射、肌肉注射等。2 2.应用形式(剂型)
46、应用形式(剂型):汤剂、丸剂、膏剂、:汤剂、丸剂、膏剂、散剂、贴剂、栓剂、针剂等等。散剂、贴剂、栓剂、针剂等等。3 3.煎煮方法煎煮方法:器具、用水、浸泡、煎煮火候:器具、用水、浸泡、煎煮火候及时间、榨汁、煎煮次数及时间、榨汁、煎煮次数中药学总论医学知识115煎药法煎药法1.煎药用具煎药用具:有盖的陶瓷砂锅、瓦罐,忌用金:有盖的陶瓷砂锅、瓦罐,忌用金 属器具。属器具。2.煎药用水煎药用水:饮用水。:饮用水。3.火候及时间火候及时间:有先武后文、武火急煎、文火:有先武后文、武火急煎、文火 久煎三种。久煎三种。4.煎药过程煎药过程:加水浸泡:加水浸泡煎煮煎煮2-3次(次(100-150 毫升)毫升
47、)去渣取汁(混合)去渣取汁(混合)-分分2-3次服用。次服用。中药学总论医学知识1165.5.入药方法入药方法先煎:先入煎先煎:先入煎3030分钟,再纳入其它药同煎。多为分钟,再纳入其它药同煎。多为 有效成分不易煎出的(龟甲、龙骨)、须有效成分不易煎出的(龟甲、龙骨)、须 久煎去毒的(附子)久煎去毒的(附子)后下:在药物煎好前后下:在药物煎好前3-53-5分钟时下,以防有效成分分钟时下,以防有效成分 挥散或破坏。(薄荷、砂仁)挥散或破坏。(薄荷、砂仁)包煎包煎 :有些药物应用纱布包裹煎煮(蒲黄、车前:有些药物应用纱布包裹煎煮(蒲黄、车前 子、辛夷)子、辛夷)另煎:某些贵重药物,为了避免有效成分
48、被其它另煎:某些贵重药物,为了避免有效成分被其它 药渣吸附,可切片另煎取汁(人参)药渣吸附,可切片另煎取汁(人参)中药学总论医学知识117溶化(烊化):胶类药,黏性大且易溶解的药物,溶化(烊化):胶类药,黏性大且易溶解的药物,宜单独溶化(阿胶、)宜单独溶化(阿胶、)泡服(焗服泡服(焗服):有效成分易溶于水或久煎容易破坏:有效成分易溶于水或久煎容易破坏药药 效的,用开水或煎液趁热浸泡,加效的,用开水或煎液趁热浸泡,加盖盖 闷润(胖大海)闷润(胖大海)冲服:贵重药、入水即化的药以及汁液性药物,温冲服:贵重药、入水即化的药以及汁液性药物,温 开水或煎液冲服(麝香、三七粉、竹沥)开水或煎液冲服(麝香、
49、三七粉、竹沥)煎汤代水:先煎后取其上清液代水再煎煮其他药物煎汤代水:先煎后取其上清液代水再煎煮其他药物 (灶心土、玉米须)(灶心土、玉米须)中药学总论医学知识118服药法服药法1.1.内服药剂:内服药剂:服药时间服药时间:应根据肠胃状况、病情需要及药物:应根据肠胃状况、病情需要及药物 特性来确定。特性来确定。服药次数服药次数:一般每日一剂,日:一般每日一剂,日2-32-3次。次。服药冷热服药冷热:多温服。:多温服。药后调理药后调理:据病情而定。:据病情而定。中药学总论医学知识1192.2.外用药剂外用药剂 各药的用药次数和换药时间,可根据不各药的用药次数和换药时间,可根据不同剂型的性能和所治病证而决定,一般可每同剂型的性能和所治病证而决定,一般可每日日1-31-3次,硬膏药可几日换次,硬膏药可几日换1 1次次。中药学总论医学知识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