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大面积皮肤缺损的修复创面的修复原则创面的修复原则1、直接缝合2、减张缝合3、游离植皮4、局部转移5、带血管蒂的皮瓣转移6、游离皮瓣移植皮瓣的发展历史20世纪50年代以前:1917年的带蒂皮瓣,带蒂转移的随意型皮瓣。20世纪50-70年代,开始了轴型皮瓣及1972年的游离皮瓣的发明。20世纪80年代以后,显微外科技术的支持与普及,皮瓣外科的发展进入了春天,开发出了主干动脉皮瓣,逆行岛状皮瓣,远端蒂皮瓣,筋膜皮瓣,肌间隔血管皮瓣,静脉皮瓣,真皮下血管网皮瓣,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等。1982年的钟世镇院士肌间隔血管的解剖学研究,开始了不损伤主干血管的肌间隔皮瓣的出现。国际显微外科之父harry bun
2、cke在回顾皮瓣外科的7大贡献的时候,提出的其中2个就是我国学者的贡献:1、1981年的前臂桡动脉皮瓣“中国皮瓣”(杨果凡),2,1982年的股前外侧皮瓣(宋业光)。1963年的断臂再植(陈中伟)1966年的足趾移植(杨东岳)1976年的十指离断(陆裕朴)1979年的“中国手”(于仲嘉)1990年的异体手(裴国献)。近年,皮瓣出现“回归的趋势”,由原来的30多处,减少为现在常用的10多处。皮瓣的发展趋势皮(组织)瓣薄型化。皮(组织)瓣移植小型化。皮(组织)瓣组合形式化。组织工程的研究制备与临床应用。“拆了东墙补西墙”,将来细胞组织工程研究成功,可以制备皮肤、肌腱、肌肉、神经、血管、骨骼等组织培
3、养制造工厂和储备库,需要什么组织即可取来进行修复,既提高了疗效,又减少了自身损伤。关于皮瓣的概念:皮瓣(skin flap)是带有自身血液供应的包含皮肤及皮下组织的活的复合组织块。肌皮瓣骨皮瓣皮瓣血供的解剖学类型轴型血管皮瓣:1、直接皮血管皮瓣皮瓣血供的解剖学类型2、肌间隙皮血管皮瓣皮瓣血供的解剖学类型3、肌皮血管皮瓣皮瓣血供的解剖学类型4、动脉干小分支血管皮瓣皮瓣血供的解剖学类型非轴型血管皮瓣皮瓣移植最佳手术方案的选择1、手术比较安全2、根据受区情况能用带蒂皮瓣转移的,就不应用吻合血管的游离皮瓣移植3、切取次要部位的皮瓣修复主要部位4、切取次要血管为蒂的,不切取主要血管为蒂的5、手术成功率较
4、高的小腿及踝、足部皮肤缺损的修复腓肠肌皮瓣适应症:1、膝关节远端及小腿皮肤缺损2、小腿中、上1/3的骨髓炎的肌肉充填应用解剖腓肠肌内外侧动脉分别起自腘动脉的内外侧。血管呈树杈样,肌皮动脉进入皮肤皮瓣切取:关于点、线、面点:点:皮支自深部组织浅出皮下的穿出点,皮支是皮瓣血供来源。线:线:即“皮瓣轴线”,自同一主干血管发出的各皮支,从深部组织浅出皮下所形成的血管链。这种血管链实际并不是线性的,也不存在于同一平面的,而是立体的;这种血管链是所谓的“皮瓣轴线”,也是保证皮瓣有良好血供的主要因素,切取中不可破坏血管链的完整性。简单地将“皮瓣轴线”理解为是各皮支穿出点的连线,是不够客观和准确的。当然临床在
5、皮瓣设计中可以粗略的这样定位。面:面:以血管链为皮瓣轴线所设计皮瓣的大小面积,这是平面的。还有另一个含义,就是皮瓣所切取的立体层次,也就是皮瓣所需要保留的深部组织。皮瓣切取点:即腓肠血管分别进入腓肠肌内外侧头的点线:即腓肠血管在腓肠肌内的走形面:前缘可达胫骨内侧,后缘最多过中心5cm,上届达腘窝,下届最远为内踝上2.0cm,平面位于腓肠肌与比目鱼肌之间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适应症:顺行或逆行转移修复小腿中、下1/3及踝足部的创面应用解剖腓肠神经的解剖应用解剖皮神经的血供是多源性节段状分布,主要有节段血管、营养血管、外膜血管、神经干内微血管。节段动脉除发出多支营养动脉供应皮神经外,还发出分支至邻近
6、的血管网,包括深筋膜血管网、浅静脉血管网及皮下血管网。营养动脉横行走向神经干,进入神经前或经外膜分为上行支及下行支,并相互吻合。小隐静脉营养血管。皮瓣切取线:腘窝中点与外踝顶点连线为轴线点:两点连线的外踝上5cm为旋转点面:两侧至小腿内外侧中线,解剖在深筋膜与肌外膜间进行切取时需要带上小隐静脉,携带筋膜蒂的宽度不小于2cm股前外侧皮瓣适应症:大腿部的皮肤缺损游离移植修复其他部位的皮肤缺损应用解剖旋股外侧动脉降支在股直肌与股中间肌之间行向外下方,在股直肌与股外侧肌之间分为内外两支。外侧支沿股外侧肌与股直肌之间向外行,沿途发出分支穿过股外侧肌或肌间隙,至股外侧皮肤。多数为肌皮穿支,少数为肌间隙皮支。皮瓣切取A髂前上棘B髌骨外缘AB=轴线O=AB中点 =皮支点E腹股沟韧带中点EO=降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