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6章 审计计划、重要性和审计风险 6-1审计计划 6-2重要性 6-3审计风险6-1审计计划审计计划是指审计人员为了完成各项审计业务,达到预期审计目标,在执行审计程序之前编制的工作计划。1、审计计划的作用n使审计人员能根据具体情况收集充分、适当的证据。n可以保持合理的审计成本,提高审计工作的效率和质量。n可以避免与被审计单位之间发生误解。2、审计计划的内容(1)总体审计策略是对审计的预期范围和实施方式所做的规划,用以确定审计范围、时间和方向,并指导具体审计计划。确定审计业务特征明确审计业务的报告目标重要会计问题及重点审计领域审计工作进度及时间、费用预算审计小组组成人员及分工审计重要性的确定及
2、审计风险的评估对专家、内部审计人员及其他审计人员工作的利用其他有关的内容(2)具体审计计划是依据总体审计策略制定的,对实施总体审计策略所需的审计程序的性质、时间和范围所作的详细规划与说明。n审计目标n审计步骤n执行人及执行时间n审计工作底稿的索引号n其他有关内容(3)审计计划的编制 n审计计划应由审计项目负责人编制。n审计计划应形成书面文件,并在工作底稿中加以记录。n时间预算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内容。n具体审计计划,在实际工作中,一般是通过编制审计程序表的方式体现的。n形式有表格式、问卷式、文字叙述式。时间项目去年实际耗用时间本年预算 本年实际本年实际与预算差异差异说明总时数 其中:张X李X赵X
3、现金应收账款 .10 40 .8 35 .7 36 .7 8 .28 .-1 +1 .时间预算表单位:小时审计程序表 步骤 审计程序 执行人日期 工作底稿索引1234 XX公司20XX年12月31日XX账户总页次索引号编制人日 期复核人日 期(4)审计计划的审核 n编制完成的审计计划,应当经会计师事务所的有关业务负责人审核和批准。n对在审核中发现的问题,应及时进行相应的修改、补充、完善,并在工作底稿中加以记载和说明。(5)计划审计工作步骤第一步了解被审计单位经营及所属行业的基本情况第二步执行分析程序第三步初步评价重要性水平第四步考虑审计风险第五步对重要认定制定初步审计策略第六步了解被审计单位内
4、控制度第七步进行符合性测试及评估控制风险第八步确定检查风险及设计实质性测试注意:前四个步骤主要同总体计划制定有关注意:后四个步骤主要与具体计划制定有关F符合性测试指审计人员在对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进行初评的基础上,为证实该控制是否在实际工作中得以贯彻执行,贯彻执行的实际效果是否符合设立该控制的初衷而进行的测试活动。F实质性测试,是指在符合性测试的基础上,为取得直接证据而运用检查、监盘、观察、查询及函证、计算、分析性复核等方法,对被审计单位会计报表的真实性和财务收支的合法性进行审查,以得出审计结论的过程。6-2 重要性(1)重要性的定义我国独立审计准则对重要性的定义是:“本准则所称重要性,是指被审
5、计单位会计报表中错报或漏报的严重程度,这一程度在特定环境下可能影响会计报表使用的判断或策。”n重要性概念是针对会计报表而言的。n重要性概念必须从会计报表使用者的角度来考虑。n重要性的判断离不开特定的环境。n重要性与可容忍误差之间的关系。(2)重要性的适用范n执行会计报表审计时,应当运用重要性原则。n执行其他鉴证业务时,除非其他规定和其他准则有特定要求,应当参照重要性原则办理。(3)重要性的应用1)运用重要性原则的一般要求n对重要性的评估需要运用专业判断n审计人员在审计过程中应当运用重要性原则n审计人员应当合理运用重要性原则n审计过程中需要运用重要性原则的情形有两种:一是在确定审计程序的性质、时
6、间和范围时。二是评价审计结果时。2)金额和性质的考虑涉及舞弊与违法行为的错报可能引起履行合同义务的错报影响收益趋势的错报或漏报不期望出现的错报3)两个层次重要性的考虑n财务报表层次n账户和交易层次4)重要性与审计风险的关系n审计人员应当考虑重要性与审计风险之间的关系n重要性水平与审计风险之间呈反向关系n审计人员应当保持应有的职业谨慎重要性与审计风险的关系n当重要性水平为50万元时,注册会计师只要执行必要的审计程序,合理确定审计范围和审计工作量,检查出50万元以上的错报漏报就行;n但当重要性水平下降为20万元时,注册会计师就要在原有的工作基础上,增加审计程序,扩大审计范围,查出20-50万元之间
7、的错报漏报。n显然,重要性水平为20万元时收集的审计证据要多于重要性水平为50万元时。(4)编制审计计划时对重要性的评估1)对重要性评估的总体要求n编制审计计划时对重要性水平作出初步判断n初步判断的目的是确定所需要审计证据的数量n重要性水平与审计证据之间呈反向关系2)对重要性水平作出初步判断时应考虑的因素以往的审计经验被审计单位的经营规模及业务水平内部控制与审计风险的评估结果财务报表各项目的性质及其相互关系财务报表各项目的金额及其波动幅度3)财务报表层次重要性水平的确定判断基础和计算方法判断基础:资产总额、净资产、营业收入、净利润等。选择的判断基础要合理。如果被审计单位的净利润为0,则不能选择
8、净利润作为判断基础;如果被审计单位的本年利润变动较大,则不能选择本年利润作为判断基础;如果被审计单位是劳动密集型企业,则不能选择资产总额或净资产作为判断基础。选择的比率要合理。大规模企业的重要性水平比率要比小规模企业的重要性水平比率要低。如果同一期间各会计报表的重要性水平不同,根据谨慎性原则,注册会计师应当取其最低者作为整个会计报表的重要性水平。计算方法(固定比率法):资产总额(0.5%-10%)净资产(1%)营业收入(0.5%-1%)税前利润(5%-10%)等。甲企业是一间从事高科技产业的上市公司,2004年其净利润为100元,营业收入为20000元,资产总额为100万元,净资产为50万元。
9、根据判断重要性水平的原则,我们可以选择营业收入作为确定利润表层次重要性水平的判断基础,比率为8%,选择资产总额作为确定资产负债表重要性水平的判断基础,比率0.5%,于是判断利润表的重要性水平=1600(20000*8%)、资产负债表的重要性水平=5000元(100万*0.5%)。又根据判断原则,我们应把整个报表层次的重要性水平定为1600元。4)账户或交易层次重要性水平的确定在制定账户或交易的审计程序前,可将财务报表层次的重要性水平分配至各账户或各类交易,也可单独确定各账户或各类交易的重要性水平。n分配的方法举例:财务报表层次重要性水平为资产总额的1%,即,1400万元*1%=140万元。举例
10、:重要性水平分配 单位:万元项目金额甲方案1%乙方案(专业判断 从成本角度)现金70072.8应收账款21002125.2存货42004270固定资产70007042总计14000140140不分配方法举例各账户或交易的重要性水平为财务报表层次重要性水平的1/61/3。设财务报表层次重要性水平为90万元,应收账款的重要性水平为这一金额的1/3,存货为1/5,应收账款为1/5,则其重要性水平的金额分别是30万元、18万元和18万元。(5)评价审计结果时对重要性的考虑1)评价审计结果时所运用的重要性水平n评价审计结果时所运用的重要性水平可能不同于编制审计计划时确定的重要性水平n如果评价审计结果时所
11、运用的重要性水平大大低于编制审计计划时确定的重要性水平,审计人员应当重新评估所执行的审计程序是否充分。2)错报的汇总评价审计结果时,应当汇总已经发现但未调整的错报,以考虑其金额性质是否对财务报表的反映产生重大影响。已发现的错报推断的错报3)汇总数超过重要性水平的处理n扩大实质性测试范围,以进一步确认汇总数是否重要。n提请被审计单位调整财务报表,以使汇总数低于重要性水平。4)汇总数接近重要性水平的处理6-3审计风险(1)审计风险形成的原因 1)客观原因审计对象的复杂性和审计内容广泛性被审计单位内控制度的强弱对审计结论的依赖程度和审计结论的影响范围审计法律环境的直接影响2)审计风险形成主观原因审计
12、人员的经验和能力审计人员的工作责任心审计人员的工作失误3)审计方法自身的原因审计风险和审计成本的均衡统计抽样和分析性审核方法采用现代审计模式的运用(2)审计风险的组成要素及其相互关系n审计风险的含义,是指会计报表存在重大错报或漏报,而审计人员审计后发表不恰当审计意见的可能性。传统风险导向审计:审计风险=固有风险*控制风险*检查风险。经营风险导向审计:审计风险=重大错报风险*检查风险。n固有风险:假定不存在相关内部控制时,产生重大错报的可能性。n控制风险:未能被内控制度防止、发现或纠正的可能性。n检查风险:未能被实质性测试发现错报的可能性。n重大错报风险:指财务报表在审计前存在重大错报的可能性。
13、(3)评估重大错报风险1)识别和评估两个层次的重大错报风险n财务报表层次 与控制环境有关,并与财务报表整体存在广泛联系,审计人员应正确评估,确定应对措施,如分派更有经验或具有特殊技能的审计人员、利用专家的工作或提供更多的督导等。n各类交易、账户余额、列报认定层次 与各类交易和事项相关的认定(发生、完整性、准确性、截止、分类);与期末账户余额相关的认定(存在、权利和义务、完整性、计价和分摊);与列报相关的认定(发生、完整性、分类和可理解性、准确性与计价);2)需要特别考虑的重大错报风险n特别风险通常与重大的非常规交易和判断事项有关:n管理层更多地介入会计处理。n数据收集和处理涉及更多的人工成分。
14、n复杂的计算或会计处理方法。n下列原因可能导致更高的重大错报风险:n对涉及会计估计、收入确认等方面的会计原则存在不同的理解。n所要求的判断可能是主观和复杂的,或需要对未来事项作出假设。3)仅通过实质性程序无法应对的重大错报风险。4)对重大错报风险评估的修正(4)固有风险与控制风险由于控制风险与固有风险相互联系,审计人员应当对固有风险与控制风险进行综合评估,并据以作为检查风险的评估基础。评估固有风险应考虑的因素管理人员的品行和能力财务人员的变动情况管理人员遭受的异常压力业务性质影响被审计单位所在行业的环境因素控制风险的初步评估 在对控制风险进行初步评估时,审计人员应当遵循稳健原则,宁可高估控制风
15、险,不可低估控制风险。进行了符合性测试后,审计人员应当根据符合性测试的结果,评估内部控制的设计和运行是否与控制风险的初步评估结论相一致。如果存在偏差,应当修正对控制风险的评估,并据以修改实质性测试程序的性质、时间和范围。审计人员在终结审计之前,应当根据实质控制测试的结果和其他审计证据,对控制风险进行最终评估,并检查其是否与控制风险的初步评估结论相一致。(5)检查风险对确定实质性测试性质、时间和范围的影响 审计人员实施的实质性测试,其性质、时间和范围的决定,最终取决于根据固有风险和控制风险的综合水平所确定的可接受的检查风险。实质性测试可接受的检查风险性质时间范围高分析性复核和交易测试为主期中审计
16、为主较小样本、较少证据中分析性复核,交易测试以及余额测试结合运用期中审计、期末审计和期后审计结合运用适中样本、适量证据低余额测试为主期末审计和期后审计为主较大样本、较多证据检查风险不能降低至可接受水平,可发表保留意见或无法表示意见。检查风险(6)检查风险与审计意见的类型如果经过实施有关实质性测试后,审计人员仍认为与某一重要账户或交易类别的认定有关的检查风险不能降低至可接受的水平,那么,他应当发表保留意见或无法发表意见。审计风险与审计证据之间成反向变动关系固有风险与审计证据之间成正向变动关系控制风险与审计证据之间成正向变动关系检查风险与审计证据之间成反向变动关系检查风险与固有风险和控制风险的综合水平之间成反比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