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认识厘米教学设计设计说明认识厘米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长度单位第3页的内容。认识厘米是长度单位教学的开始,教学中要让学生经历用不同方式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用问题情境引起学生思考,体会建立统一度量单位的必要性,从而引入刻度尺,指出比较短的物体可以用“厘米”作单位,并通过看一看、比一比、猜一猜、量一量等实践活动了解1厘米大约有多长,从而建立厘米的长度表象,并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并进行测量。为以后学习长度单位“千米、米、分米、毫米”以及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打下基础。1、合作探究,形成技能。课堂教学的核心是课堂教学的效益,学生有无进步与发展是其唯一指标。教学中,教师不仅仅要让学
2、生学会知识,更重要的是要让知识成为载体,促进学生形成能力、体验成功,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本课注重引导学生合作探究为主要的学习方式,首先,组织学生用自己的方式量课桌的长进而体会建立统一测量工具的必要性,引出刻度尺并通过比较讨论认识刻度尺。其次,通过操作、组织小组讨论,通过多种活动建立1厘米的表象。并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了解2厘米、4厘米等几厘米的具体长度,进一步认识厘米。最后,在探究用厘米量的活动中,引导学生充分发挥主体作用,小组合作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使他们在发现知识、形成技能的同时获得创造性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2、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小学数学知识与学生有着密切的联系,教学时要
3、让学生感到生活之中处处有数学。认识厘米的教学,就是从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矛盾中引入的。由此教师引导学生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周围的事物,想身边的事情。在学生获得新知以后,教师又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去估测周围事物的长度,去调查厘米在生活中的运用。这样,既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也可诱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拓展创新空间。3、加强估测,发展空间观念。估测在日常生活中应用非常广泛,加强估测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帮助学生形成1厘米的鲜明表象,帮助今后的实测和单位进率的换算,增强其空间观念与学习兴趣。教学时,教师通过让学生在尺上指1厘米、比划1厘米、闭眼想1厘米多长、找生活中长度大约是l厘米的物体以及对周围物体的长度
4、先估计、再量一量的活动,使学生在比照中积累经验,建立厘米的表象,形成初步的估测能力。4、程序清晰,目标明确。关注细节才能真正实现有效教学,课堂的每一个环节的目标、内容、活动等都要精心设计与准备。本节课的教学环节是新课引入认识直尺认识1厘米、几厘米用厘米量巩固练习拓展练习,每个环节都有教学目标,总结可以由学生总结,学生总结不出来教师总结,这样才能真正创造有效课堂。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使学生初步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2通过开展活动,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3使学生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4在建立长度观念的基
5、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5培养学生初步的实践能力,使其进一步感受生活里的数学事实。教学重点:掌握1厘米的实际长度,学会用尺量物体长度的方法。教学难点: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米尺、学生尺以及可度量长度的物体若干。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1、师:我们知道,课桌的大小是一样的,现在老师想知道课桌的长度,你有什么办法?2、师:用什么量,学生回答。3、师:大家说了那么多方法,下面请你选择你喜欢的方法量一量课桌的长度。4、学生汇报量的结果。5、教师疑惑地问:为什么都是同样的桌子,量的结果却不一样呢?学生回答。总结:同样的桌子,用不同的工具测量,量出的结果不同,要想
6、量出的结果一致,我们必须统一测量工具。我们在测量物体的长度时,通常使用“尺”这个工具。二、新授。1、认识尺。师:老师这里有一把尺,这是一把米尺,这是三角尺、卷尺、量衣服用的皮尺(逐一出示给学生看),你们身边有没有尺,举起来给大家看看。你们的尺是学生用的尺,为了和三角尺区别,我们习惯把它叫做直尺,你们的直尺可以看出看成是米尺的一部分。老师将这把米尺放大,并把它的一部分画了出来,把你的尺和它比较,这些尺上都有的是些什么?师分别解释刻度、厘米的刻度线、cm或“厘米”,在学生回答过程中相机板书课题:认识厘米。引导认识尺后,让学生逐一说出尺上的各部分。2、认识1厘米、几厘米。(1)初步认识1厘米、几厘米
7、。师:引导认识0刻度,在米尺上从0指向1,介绍“从0刻度到刻度1这一段的长度是1厘米,从刻度1到刻度2的这一段也是1厘米。”(课件演示)师:像这样,你还能找出哪两个数之间的长度也是1厘米?点3个学生回答。你是怎么知道的?(得出结论:每两个相邻的数之间的长度就是1厘米)。验证:我们一起来找找看,一边比划一边数出1厘米。从刻度9到刻度10之间是不是1厘米?每两个相邻数字之间的长确定是1厘米。总结:每相邻两个刻度之间的距离都是1厘米。(2)联系生活感受1厘米的长度。师:1厘米到底有多长呢?拿出你的直尺,跟老师一起来先用手在尺上划一划,然后在用手势比划,比划出1厘米的长度。闭起眼睛想一想:刚才比划的1
8、厘米有多长?睁开眼再比划一下,想一想、找一找: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食指的宽度、图钉的长度、数学书的厚度等等。)总结:看来1厘米特别短是吧,量比较短的物体时我们通常用“厘米”作单位。(3)初步认识几厘米。师:想一想,2个1厘米是几厘米?那2厘米里面有几个1厘米呢?师:在直尺上,你能找出2厘米的长度吗?你还能找出4厘米的长度吗?师:你有什么方法可以检验一下他找的对不对。你还能找出哪两个刻度之间的长度也是4厘米?你是怎么知道的?师:比一比这两个同学的找法,哪种一眼就能看出找出来的是4厘米?(从刻度0到刻度4。)总结:要找几厘米从0开始,从0到刻度几就是几厘米,这样找比较方便,你们能记
9、住这种方法吗?3、用厘米量。刚才我们认识了厘米,下面我们就用厘米作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1)量纸条长度(5厘米长)。请学生拿出老师为你们准备的纸条,四人小组活动:先只准看,不准量,估计一下大约是几厘米,把估计的结果写下来。组内说一说,你们估计的结果。再试着用尺量一量它的长度,怎样量?是几厘米?量好后汇报结果。请学生上台演示,教师相机指导量的方法。师示范讲解:生活中如果不需要很准确的长度,我们可以在脑袋里可以想一想1厘米有多长,再估一估,可以知道这个物体的大概长度;要知道准确的长度,就要用尺正确的去测量,量的时候要将尺和物体的边重合,把尺的0刻度对准纸条的一端,再看纸条的另一端对着尺上的刻度,那
10、就是这根纸条的长度。现在这根纸条的右端对着刻度5,那么它的长就是5厘米。判断:有几个小朋友是这样量的,他们量的对吗?(演示学生错误的量法。)总结:我们量物体的时候,要把尺和物体的边重合,尺的0刻度和物体的一端对齐,看另一端指着几,就是几厘米。(2)巩固练习。(教科书第6页1、2、3题)三、拓展练习。(1)用直尺量一量课桌面的长度。(解决尺子不够长的问题。)(2)一把没有0刻度断尺怎么量出铅笔的长度?(培养学生灵活解决问题的能力。)四、引导学生总结。五、课后作业。(1)以厘米为单位,量一量你喜欢的物体的长度,并写下来。(2)课后调查,找一找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长度是以厘米作单位的,并写下来。教学反思
11、【片段1】:初步认识1厘米。师:大家看尺的最左端的数字是几?生:是0。师:这叫0刻度,0在这里表示起点,记住这句话:“一切从0开始”。师:(在米尺上从0指向1)从0刻度到刻度1这一段的长度是1厘米,从刻度1到刻度2的这一段也是1厘米。(课件演示)师:像这样,你还能找出哪两个数之间的长度也是1厘米?生1:从刻度3到刻度4这一段的长度是1厘米。生2:从刻度5到刻度6这一段的长度是1厘米。生3:从刻度7到刻度8这一段的长度是1厘米。师:你是怎么知道的?生1:他们都只有1大格。生2:4-3、6-5、8-7都等于1。师:看来我们可以得出结论:每两个相邻的数之间的长度就是1厘米。我们一起来找找看,一边比划
12、一边数出1厘米。从刻度9到刻度10之间是不是1厘米?每两个相邻数字之间的长确定是1厘米吗?经过验证归纳出:每相邻两个刻度之间的距离都是1厘米。师:1厘米到底有多长呢?拿出你的直尺,跟老师一起来先用手在尺上划一划,再用手势比划,比划出1厘米的长度。闭起眼睛想一想:刚才比划的1厘米有多长?睁开眼再比划一下,想一想、找一找: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生:食指的宽度、图钉的长度、数学书的厚度等等。师总结:看来1厘米特别短是吧,量比较短的物体时我们通常用“厘米”作单位。【反思】:在前一环节认识了直尺后,教师用直尺做教具,告知直尺上多长是1厘米后,让学生模仿举例,再组织学生讨论得出每相邻两个刻度之
13、间的距离都是1厘米、直尺上的1大格是1厘米,帮助学生建立起抽象的表象。接着让学生对照直尺观察比划1厘米的长度、闭起眼睛想一想1厘米有多长、在生活中找一找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通过层层推进的活动,调动了学生多种感官参与,让学生进一步感受1厘米有多长,尤其将食指的宽度、图钉的长度、数学书的厚度这些具体的实物与1厘米建立联系,帮助学生进一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有效突破了难点。【片段2】:用厘米量。师:请学生拿出老师为你们准备的纸条,四人小组活动:先只准看,不准量,估计一下大约是几厘米,把估计的结果写下来。组内说一说,你们估计的结果。再试着用尺量一量它的长度,怎样量?是几厘米?量好后汇报结果。
14、生1上台演示,教师问:为什么用刻度0对着纸条的一端?生1:因为0是起点,一切从0开始。师:要知道纸条多长看哪里?生1:看纸条另一端指着哪个刻度,现在是5,所以纸条的长度是5厘米。生2上台演示,教师问:尺子应该怎么放?生:尺子要和纸条的边重在一起。师:眼睛怎么看?斜着看行吗?生:不行。那样就看不清尺上到底是几,眼睛要在尺子的正上方。师:有几个小朋友是这样量的,他们量的对吗?(1.尺子的0刻度线没有和纸条一段重合;2.尺子斜着,没有和纸条的边重合;3、正确的量法。)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总结量法。【反思】学会用尺量物体长度的方法是本节课的重点,在整个过程中教师始终创造条件让学生动起来,让他们的手动
15、起来、嘴动起来、脑动起来。先让学生估测,再实测,最后交流讨论、总结测量方法,在学生汇报交流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对测量方法的细节进行整理,引导学生进行合理、优化的判断,不断丰富完善测量方法,学生的思维能力在交流中得到了发展。【片段3】:拓展练习。(1)用直尺量一量课桌面的长度。生1:用我的尺量,量一次就在桌子上做个记号,看量几次,最后加起来。生2:每次只能看尺上有刻度的地方,尺两端没有刻度要除开,量1次是20厘米,量了3次,所以是60厘米。生3:我还可以拿3把直尺来量,并在一起看。师:你们都很会想办法,今后如果遇到尺比测量物体的长度短些,可以用这些方法。(2)一把断尺怎么量出铅笔的长度? 经过讨论后
16、学生汇报交流:生1:可以把直尺倒过来看,把刻度20看作刻度0,铅笔的一端对着几,从20倒着数到那个数,看数了几个数就是几厘米。生2:把任意一个刻度对着铅笔的一端,看铅笔的两端有几大格,有几格就是几厘米。生3:我的方法和生2一样,不过我不是数有几格,我是用后面的刻度减去前面的刻度。师:真棒!这种方法最简单实用。【反思】任何教科书都需要教师来续写,不能只把书面上的东西讲完、练完就算完成任务,要有延伸、建构新知、要领会教科书意图。用一把直尺测量课桌的长度显然是不够长的、一把没有0刻度的断尺测量铅笔的长度也是有难度的,但这些都是生活中可能出现的问题,设计这样的两个问题,可以关注不同层次学生,一方面为困难的学生搭脚手架,规范教会测量方法,另一方面还要考虑到学有余力的学生,让他们“跳一跳摘桃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