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成人巨结肠1发病机制v先天性巨结肠是先天性肠道发育畸形,主要由于胚胎期内骶部副交感神经在发育过程中,因机体有病毒感染或代谢紊乱等原因,出现发育停顿,故使远端肠道肠壁间神经丛的神经节细胞发育缺如,以致受累肠道处有持续收缩状态,大量粪便滞留在近端结肠,不能通过狭窄段形成慢性肠梗阻,引起近端结肠扩张与肥厚,形成巨结肠。2v先天性巨结肠病变不在扩张与肥厚的肠壁,先天性巨结肠病变不在扩张与肥厚的肠壁,而在其远端的狭窄部分。而在其远端的狭窄部分。v成人巨结肠大部分为先天性巨结肠引起,约占先天性巨结肠的45,另一部分由特发性巨结肠引起,先天性之所以延误至成人,多因家属及患者对此病认识不足或经济困难,未及时诊
2、治所致。3临床表现v1、间歇性便秘间歇性便秘:常随年龄增大而加重,经常以肥皂块、开塞露或灌肠通便,可有间歇期。另有一些特发性巨结肠患者以长期排便时间长为特征。4v2、间隙性腹胀间隙性腹胀:常呈间歇性、腹胀和便秘程度关系明显,轻者可以自觉无明显复张,重者腹胀明显,多能耐受。5v3、腹部触及粪块腹部触及粪块:粪块为多年积聚所形成坚硬粪石团,粪块不易通过灌肠排除或变小,若病史不祥时,易误诊为腹腔肿块。6v4、肠梗阻肠梗阻:该病发作时可表现为急性机械性低位肠梗阻,出现腹痛、腹胀、呕吐、肛门停止排便排气等临床症状。7影像表现v钡灌肠是临床诊断巨结肠的主要方法之一,较典型的影像学特点有:v(一)狭窄段(一
3、)狭窄段:根据神经节细胞缺失的范围,其狭窄段通常局限在直肠及乙状结肠远端,有的呈“S”形,有的僵硬如腊肠,有的呈不规则收缩。8v(二)移行段(二)移行段:多呈漏斗状,少数神经节缺如肠段位于肛门直肠交界处者,仅显示扩张肠段而无移行段。9v(三)扩张段(三)扩张段:狭窄近端结肠肠管扩张,肠壁增厚,结肠袋消失。v(四)有粪便或粪石存留,并发结肠炎、溃疡。v(五)钡灌24小时后复查,大部分病人都有不同程度的钡剂残留。1011影像表现v钡灌肠表现,按先天性巨结肠标准诊断分为:v(一)、短段型:狭窄段累及直肠下段,上界位于第2骶椎水平以下,狭窄段短于6cm,其上段移行扩张。12v短段型:狭窄段累及直肠下段
4、,其上段移行扩张。13v(二)、常见型:狭窄段累及直肠近段或直肠、乙状结肠交界处,甚至乙状结肠远段。14v常见型:狭窄段累及直肠近段或直肠、乙状结肠交界处,甚至乙状结肠远段。15v(三)长段型:狭窄段累及乙状结肠近段至降结肠。16v长段型:狭窄段累及乙状结肠近段至降结肠。17v全结肠型:狭窄段包括直肠、全部结肠及回肠末端,直肠、结肠痉挛、僵直,直径小于正常,结肠框变形、缩短,呈“?”状。18v全结肠型:狭窄段包括直肠、全部结肠及回肠末端,直肠、结肠痉挛、僵直,直径小于正常,结肠框变形、缩短,呈“?”状。19v由于成人巨结肠病病史较长,且多数患者为短段型或常见型中狭窄段相对短者,移行段结肠逐渐扩
5、张,结肠系膜过长并储留大量粪便,X线下难以看到移行段的存在,主要表现为结肠扩张的同时结肠袋消失。20v注意注意!v怀疑成人巨结肠患者行钡灌肠检查不应进行肠道准备,以免大便排出后造影无法反映结肠的真实特征性表现。21v临床CT检查确诊的较少,CT征象表现为扩张的巨结肠内大便潴留,内夹杂气体及点状高密度或团状粪石。v临床狭窄段病理检查见神经节细胞缺失、减少或气泡状变性是诊断本病最有力的依据。22鉴别诊断v(一)特发性巨结肠v病因不明,便秘史多开始于23岁以后,钡剂灌肠可见直肠以上结肠扩张,没有狭窄段和移行段。特发性巨结肠黏膜下神经丛和肌间神经丛有神经节细胞。23v(二)继发性巨结肠v由于炎症或肿瘤
6、引起肠腔狭窄,结肠壁神经节细胞分布正常,肠管扩张程度较轻。24v(三)克汀病v甲状腺功能不足引起,导致肠蠕动减退而发生便秘,钡剂灌肠可见钡剂潴留,排空延迟,可作碘131测定鉴别。25治疗v目前治疗成人巨结肠的方法主要为巨结肠根治术,切除扩张的肠段和无神经节远端狭窄部分的肠段,再重建肠道的连续性。26手术要点v1.术前行巨结肠清洁洗肠!既可减轻扩张段肠管黏膜水肿!又可减少术中污染!延长术后排便时间!对吻合成功至关重要。2.解剖游离结肠应至适当高度!将扩张肠段尽量切除!因该段肠管在功能和形态上均不易恢复正常!对有粪石残留者应同肠管一并切除。3.充分切除扩张远端的移行段及狭窄段肠管!判断有困难时!可于术中行冰冻切片检查证实肠壁肌间有无神经节细胞。3.用吻合器时!常规浆肌层缝合!以防近端肠壁肥厚#吻合钉未能穿透!造成吻合口漏“。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