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劳动经济学劳动经济学第二章第二章 劳动力供给劳动力供给l2.1 劳动力供给概述劳动力供给概述l2.2 个人劳动力供给个人劳动力供给l2.3 家庭劳动力供给家庭劳动力供给 l2.4 社会劳动力供给社会劳动力供给l2.5 劳动力供给弹性劳动力供给弹性2.1 劳动力供给概述劳动力供给概述2.1.1 劳动力供给及类型劳动力供给及类型2.1.2 劳动力供给及其表达方式劳动力供给及其表达方式2.1.1 劳动力供给及类型劳动力供给及类型(一)劳动力界定(一)劳动力界定l1、从理论角度、从理论角度l(1)马克思)马克思l劳动(能)力:劳动(能)力:人人的身体即的身体即活的人体中活的人体中存在的、每当人存在的、
2、每当人生生产产某种使用价值某种使用价值时运用的体力和智力的总和时运用的体力和智力的总和。l(2)劳动经济学中)劳动经济学中l一般将劳动人口定义为:在一般将劳动人口定义为:在一定年龄范围一定年龄范围之内,之内,具有劳动具有劳动能力与就业要求能力与就业要求,能够从事某种职业劳动能够从事某种职业劳动的全部人口,包的全部人口,包括就业者和失业者。括就业者和失业者。l2、从现实角度、从现实角度l一指人的劳动能力。一指人的劳动能力。leg:“开发劳动力开发劳动力”l二指劳动者。二指劳动者。l eg:“管理劳动力管理劳动力”l三指一国家三指一国家/地区地区/部门劳动者总和。部门劳动者总和。l eg:“工业劳
3、动力工业劳动力”人力资源数量构成图人力资源数量构成图适龄就业人口老年就业人口少年就业人口失业人口求学人口家务劳动军队服役放弃寻找工作在押服刑等丧失劳动能力人口 少年人口少年人口 16 16 劳动适龄人口劳动适龄人口 男男6060女女55 55 老年人口老年人口 人口资源、人力资源、劳动力资源和人才资源之间的数量关系见图11。人才资源劳动力资源人力资源人口资源劳动力资源是人力资源的一部分,后者还包括尚未成为劳动力但未来能够成为劳动力的人口。劳动力资源是人力资源的一部分,后者还包括尚未成为劳动力但未来能够成为劳动力的人口。几个相关概念的关系人口或人口资源人力资源人口资源作为一个宏观的概念,侧重数量
4、,人才资源不但内涵小,而且侧重质量,人力资源概念介于两者之间,包含数量和质量两方面;劳动力资源与现实人力资源具有相同的外延,但劳动力资源较侧重数量;劳动力资源人才资源(二)劳动力供给的类型(二)劳动力供给的类型l1、劳动力供给的含义、劳动力供给的含义l1)定义定义 是指在一定的市场工资率是指在一定的市场工资率(W)下,劳动力供给的决策)下,劳动力供给的决策主体愿意并且能够提供的劳动主体愿意并且能够提供的劳动时间时间/量。量。2)内涵内涵l从从质的角度质的角度定义:定义:l 劳动力的劳动力的供给主体供给主体在一定的劳动条件在一定的劳动条件下自愿下自愿对对存在于主体之中的存在于主体之中的劳动力使用
5、权劳动力使用权的出让;的出让;l从从量的角度量的角度定义:定义:l 指一个指一个经济体经济体在某一段时间中在某一段时间中可以获可以获得的得的劳动者愿意提供的劳动者愿意提供的劳动能力的总和。劳动能力的总和。3)要要点点1.个体决策个体决策2.主体愿意主体愿意3.时间要素时间要素劳动力供给的意愿性包含两个含义:劳动力供给的意愿性包含两个含义:(1)劳动力供给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劳动力供给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eg:当时的工资水平高低、工作时间长短、个人和家庭的经济状况、:当时的工资水平高低、工作时间长短、个人和家庭的经济状况、人口规模与结构等人口规模与结构等(2)劳动力供给量不等同于劳动力的实际使
6、用)劳动力供给量不等同于劳动力的实际使用量或称实际就业人数。量或称实际就业人数。eg:现有工资水平较高,一部分劳动者愿意提供劳动力,但因为找:现有工资水平较高,一部分劳动者愿意提供劳动力,但因为找不到工作而失业。即取决于劳动力市场的竞争和用人单位的选不到工作而失业。即取决于劳动力市场的竞争和用人单位的选择意愿。择意愿。主体愿意主体愿意1)劳动能力的总和不仅包括劳动力的数量,还包括)劳动能力的总和不仅包括劳动力的数量,还包括劳动者愿意提供的劳动时间和强度等。劳动者愿意提供的劳动时间和强度等。2)一般假设满足社会规定工作时间的要求。)一般假设满足社会规定工作时间的要求。3)考察短期劳动力供给:)考
7、察短期劳动力供给:关注某天、某月或某年的供给关注某天、某月或某年的供给数量;数量;考察长期劳动力供给:考察长期劳动力供给:从人口的波动和从人口的波动和L供的变化角度,供的变化角度,对未来对未来3年、年、5年或更长时期的劳年或更长时期的劳L供趋势进行分析和预测。供趋势进行分析和预测。时间要素时间要素2、劳动力供给的类型、劳动力供给的类型l分类依据:分类依据:供给主体的不同。供给主体的不同。l类别:类别:l1)个人劳动力供给)个人劳动力供给l2)家庭劳动力供给)家庭劳动力供给l3)社会劳动力供给)社会劳动力供给1)个人劳动力供给)个人劳动力供给l定义:定义:l劳动者劳动者个人个人一生中一生中各个阶
8、段各个阶段向社会提供的向社会提供的劳动劳动总量总量。l一般而言一般而言:l青年青年L供供 较少;较少;l中年中年L供供 较多;较多;l接近退休接近退休L供供 甚少(社会工作时间逐渐减少甚少(社会工作时间逐渐减少直至为直至为0)。)。2)家庭劳动力供给)家庭劳动力供给l定义:定义:l指从家庭成立(结婚)指从家庭成立(结婚)家庭解体(丧偶或离家庭解体(丧偶或离异),家庭全体成员向社会提供的异),家庭全体成员向社会提供的L总。总。l一般一般:子女越多子女越多子女受教育时间子女受教育时间越长越长父母的劳动力父母的劳动力供给越多供给越多3)社会劳动力供给)社会劳动力供给l定义:定义:l一个社会一定时期劳
9、动力供给总量。一个社会一定时期劳动力供给总量。l特征:特征:l不稳定不稳定l(受适龄劳动人口、工资制度等多种因素影响)(受适龄劳动人口、工资制度等多种因素影响)补充:劳动力供给假设补充:劳动力供给假设 劳动力供给主体的目标假设:劳动力供给主体的目标假设:以追求效用最大化为主要目标以追求效用最大化为主要目标效用来自效用来自:供给主体在市场劳动时间内获得的供给主体在市场劳动时间内获得的+从闲暇时从闲暇时间中获得的效用。间中获得的效用。市场环境假设市场环境假设 完全竞争、不完全竞争、垄断性市场完全竞争、不完全竞争、垄断性市场 关于劳动力质量的假设关于劳动力质量的假设 是否同质?是否同质?2.1.2
10、劳动力供给及其表达方劳动力供给及其表达方式式1 1、劳动力供给函数、劳动力供给函数1 1)多种因素影响下的劳动力供给函数)多种因素影响下的劳动力供给函数S=f S=f(X X 1 1 ,X X 2 2 ,X X 3 3 X X n n)2)工资率影响下的劳动力供给函数:)工资率影响下的劳动力供给函数:假设:其他条件不变,工资率是影响劳动力供给的唯一假设:其他条件不变,工资率是影响劳动力供给的唯一因素因素 S=f (W)劳动力供给劳动力供给影响劳动力供给的因素影响劳动力供给的因素2 2、劳动力供给表、劳动力供给表3、劳动力供给曲线、劳动力供给曲线(图(图2-1)工资率(W,元/每小时)劳动力供给
11、量(S,人)组合1.5150a2.0200b2.5280c3.0380d3.5500e4.0700f表2-1 劳动力供给表工资率012345劳动力供给量(人)劳动力供给量(人)100200 300 400 500 600700abcdefS是一平滑曲线的原因:假定工资率与劳动力供给无限可分。S:从左下到右上倾斜的曲线;S2.2 个人劳动力供给个人劳动力供给分析劳动力供给的分析劳动力供给的基本出发点基本出发点:效用最大化效用最大化2.2.1 效用理论和时间效用2.2.2 劳动与闲暇的选择无差异曲线2.2.3 预算约束线2.2.4 约束条件下的效用最大化2.2.5 约束条件变化与最佳时间结构的调整
12、2.2.6 个人劳动力供给曲线2.2.1 效用理论和时间效用效用理论和时间效用(一)效用(一)效用1、定义:定义:是指商品或者服务存在于消费者心中的满足欲是指商品或者服务存在于消费者心中的满足欲望或需要的能力。望或需要的能力。即效用就是消费者在消费商品或劳务即效用就是消费者在消费商品或劳务时的满足程度。时的满足程度。2、一种商品或服务、一种商品或服务对消费者是否有效取决于:对消费者是否有效取决于:消费者对其是否有欲望;消费者对其是否有欲望;其是否具有满足消费者欲望的能力。其是否具有满足消费者欲望的能力。3、为了、为了衡量效用与满意度之间的关系衡量效用与满意度之间的关系,相继,相继提出了基数效用
13、论和序数效用论。提出了基数效用论和序数效用论。(二)总效用与边际效用(二)总效用与边际效用总效用:总效用:指消费者在一定时间内消费一定数量的商品或劳指消费者在一定时间内消费一定数量的商品或劳务务所得到的效用总量或满足总和所得到的效用总量或满足总和。边际效用:边际效用:每增加一个单位商品或劳务的消费所得到的每增加一个单位商品或劳务的消费所得到的总效总效用增量。用增量。即即 边际效用边际效用=总效用的改变量总效用的改变量/商品消费量的改变量商品消费量的改变量 一般来说:随着消费量的增加,边际效用是递减的。一般来说:随着消费量的增加,边际效用是递减的。(a)总效用曲线 (b)边际效用曲线 TUMUQ
14、q根据表根据表2-2画出的画出的TU和和MU曲线:曲线:Q1、TU随消费量随消费量而以递减的速度而以递减的速度增加,达到消费饱和点时,增加,达到消费饱和点时,TU不不再增加,曲线为水平状。再增加,曲线为水平状。2、MU随消费量随消费量而而递减;递减;3、TU和和MU间的关间的关系:系:MU为正时,为正时,TU,MU=0时,时,TU的的增加停止。增加停止。边际效用递减规律:边际效用递减规律:消费者在一定时间内消费某一商品时,消费者在一定时间内消费某一商品时,随着消费量的增加,该随着消费量的增加,该商品的边际效用商品的边际效用或或总效用增量总效用增量趋于递减。趋于递减。(三)时间效用(三)时间效用
15、余暇时间可以带来效用收入也是一种效用人们面临的是牺牲收入增加余暇时间,还是增加劳动时间以提高收入的选择2.2.2 劳动与闲暇的选择劳动与闲暇的选择无差异曲线无差异曲线l1、无差异曲线(、无差异曲线(indifference cure)l含义:含义:l表示表示给个人带来某一特定水平效用或满足的实给个人带来某一特定水平效用或满足的实际收入和闲暇时间的组合。际收入和闲暇时间的组合。l图形形式图形形式即为:某一坐标系中具有相同效用的即为:某一坐标系中具有相同效用的组合所代表的点所连接而成的曲线。组合所代表的点所连接而成的曲线。2、闲暇、闲暇 收入无差异曲线图形收入无差异曲线图形收入Y时间HBAAyay
16、bha ha hbU1U0O图2-2 无差异曲线1、在图上A,B两点的组合,对主体的效用相同;2、U1 U0,具有优先的选择顺序;3、主体的选择偏好系统。闲暇时间劳动时间无差异曲线的特征(无差异曲线的特征(P50)向右下方倾斜向右下方倾斜密集性密集性离原点越远,效用越大离原点越远,效用越大不能相交不能相交斜率为负,凸向原点(边际替斜率为负,凸向原点(边际替代率递减)代率递减)3 无差异曲线的边际替代率无差异曲线的边际替代率 若若h=0,MRS就是与就是与无差异曲线相切于某点的切线的斜率。(参照P50图2-3 边际替代率)其经济含义经济含义是在主体保持效用不变的条件下,增加(减少)一些余暇时间,
17、需要减少(增加)多少劳动收入。公式:公式:MRS=h/y=-收入的边际效用余暇的边际效用 无差异曲线上每一个点都表示一个闲暇与收入的组合,任何一个组合与其他组合相较,闲暇与收入之间的替代比值均不同。因此边际替代率有无数个值,并且在曲线上从左向右切线由比较陡峭变得比较平缓,表示边际替代率递减。边际替代率绝对值的递减是无差异曲边际替代率绝对值的递减是无差异曲线凸向原点的原因。线凸向原点的原因。2.2.3 预算(收入)约束线预算(收入)约束线表示个人在表示个人在时间时间和和劳动能力状况劳动能力状况约束下,所能消费余暇和获得收入的最大组合线。约束下,所能消费余暇和获得收入的最大组合线。其斜率即为其斜率
18、即为个人放弃余暇从而获得收入的比率个人放弃余暇从而获得收入的比率,即,即工资率工资率,亦可以看做余暇的机亦可以看做余暇的机会成本。会成本。Y闲暇 劳动预算约束线OTan=OYOH劳动收入时间在约束线在约束线内内的任一点的任一点所表示的余暇和收入所表示的余暇和收入的组合,均的组合,均无法实现无法实现效用最大化;效用最大化;在约束线在约束线外外的任一点的任一点所示的组合,在既定所示的组合,在既定的可支配时间和劳动的可支配时间和劳动能力和能力和条件下是无法条件下是无法达到的达到的。图2-4 收入约束线MN图2-5 个人预算约束线的决定h1 h2 h3Yy3y4y2y1O时间H1)假设个人可支配时间)
19、假设个人可支配时间h1,h2,h3,劳动能劳动能力相同,故力相同,故W相同相同,三条约束线平行。,三条约束线平行。得出:因为得出:因为h1h2 h3,所以,所以y1y2 y32)假设个人)假设个人可支配时间同为可支配时间同为h1,劳动能力,劳动能力有差异,故有差异,故W不相同。不相同。可看出:可看出:W1 W4,则收入,则收入y1y4。结论:结论:预算约束线的形状取预算约束线的形状取决于个人可支配的时间及劳决于个人可支配的时间及劳动能力状况。动能力状况。2.2.4 约束条件下的效用最大化约束条件下的效用最大化主体均衡:主体均衡:余暇-收入无差异曲线说明个人的主观愿望和偏好,收入约束线反映个人的
20、现实条件。主体均衡主体均衡即在资源约束的条件下余暇与收入的组合能使主体获得最大效用的状态。主体均衡的条件:主体均衡的条件:W=MRS 即工资率=边际替代率图2-6 主体均衡图U3U2U1AC收入Y时间HByAhAONM无差异曲线在点无差异曲线在点A的斜率与收的斜率与收入约束线的斜率相等入约束线的斜率相等而而收入约束线的斜率收入约束线的斜率是个人放是个人放弃余暇从事劳动从而获得收入弃余暇从事劳动从而获得收入的比率,的比率,即工资率即工资率W;无差异曲线无差异曲线A点的斜率点的斜率是余暇是余暇代替劳动收入的代替劳动收入的边际替代率边际替代率MRS。主体均衡的条件:主体均衡的条件:W=MRS。闲暇时
21、间劳动时间l讨论:约束条件改变时,个人如何讨论:约束条件改变时,个人如何分配自己的时间以取得最大效用,分配自己的时间以取得最大效用,如何实现新的均衡?如何实现新的均衡?2.2.5 约束条件变化与最佳时间结约束条件变化与最佳时间结构的调整构的调整1)收入效应)收入效应(W不变,收入变化不变,收入变化)U2U1时间时间HYhA hByAB图2-7 收入效应NMMT假设:非劳动收入假设:非劳动收入y增加,增加,NM右移到右移到TM,均衡点由,均衡点由AB,U1提高到提高到U2,闲闲暇时间暇时间,劳动时间减少,劳动时间减少。O定义:指在定义:指在W不变情况下,由于收入的变化引起的不变情况下,由于收入的
22、变化引起的工作时间的变化工作时间的变化。2)替代效应替代效应(工资率改变工资率改变,引起个人收入约束线的改变),引起个人收入约束线的改变)YHUAChAhBMMBNW,均衡点:由均衡点:由AB结果:结果:劳动供给时间从劳动供给时间从NhA到到Nhb,余暇时间从余暇时间从OhA到到OhB。原因:原因:W,心理因素,心理因素,H必必;消费余暇的机会成本提高了,消费余暇的机会成本提高了,其价格上升,需求量必定其价格上升,需求量必定。O图2-8 替代效应指在保持收入不变情况下,因指在保持收入不变情况下,因W的变化引起的愿意的变化引起的愿意工作时间的变化工作时间的变化。图2-9 收入效应与替代效应YHU
23、2AChAhC hBYCYBBYA闲暇 劳动12但但W变化同时带来两种效应: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变化同时带来两种效应: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应综合考虑。应综合考虑。4结论:结论:此图总此图总AB,H增增hAhB,实际上是两种效应共实际上是两种效应共同作用的结果。同作用的结果。MMNU1O1原条件:原条件:工资率没变工资率没变时,为时,为W1,收入约束线收入约束线NM,均衡点,均衡点为为A点,此点,此时,余暇为时,余暇为OhA,收入,收入为为OYA。2总变化:总变化:若若W1为为W2,新约束,新约束NM,在,在B点实现新的点实现新的均衡。余暇均衡。余暇,H 正向增量,由正向增量,由HhA 到到Hh
24、B,Y也有正向也有正向增量,由增量,由YA 到到YB。3分解:分解:AC,U不变而只有不变而只有W改变,改变,替代效应,替代效应,H 受正向影响受正向影响;(替代效(替代效应)应)CB,W不变,不变,Y,为获得较,为获得较多余暇,减少劳动力供给时间。多余暇,减少劳动力供给时间。(收入(收入效应)效应)W3W2W1 h1 h3 h2 时间H C工资率W图2-10 个人劳动力供给曲线表现表现:由由W1到到W2(AB,收入收入效应,效应,H减减h1h2););由由W2到到W3(B C,替代替代效应,效应,H增增h2h3)。总变化:总变化:H减少了减少了h1h3.解释:解释:S曲线向后弯曲的原曲线向后
25、弯曲的原因。因。BA2.2.6 个人劳动力供给曲线个人劳动力供给曲线(上面结论(上面结论不具有普适性不具有普适性,两种效应的相互关系取决于:主体的闲暇偏,两种效应的相互关系取决于:主体的闲暇偏好曲线,或者说取决于主体的效用函数。)好曲线,或者说取决于主体的效用函数。)ON收入效应替代效应结论:工资变化与工作决策 替代效应 收入效应 工资效应=替代效应+收入效应(1)替代效应大于收入效应,工资效应为正(2)替代效应小于收入效应,工资效应为负2.3 家庭劳动力供给家庭劳动力供给l(1)一方工作且收入不变条件下的决策l(2)不同条件下家庭劳动力供给(1)一方工作且收入不变条件下的决策l假设:丈夫已就
26、业,收入不变妻子的决策是在丈夫的收入基础之上工作时间为制度时间:对一个劳动者来说,要么不工作,一旦工作,必须工作的时间。(1)HT为制度工作时间。(2)W1,W2,W3为工资水平(3)U1,U2,U3为无差异曲线(4)YA,YB,YC为家庭收入水平结论:当工资小于W2时,不会就业。W会对就业会对就业产生产生正正效应。效应。(2)不同条件下家庭劳动力供给l家庭成员收入增加后的影响(负)l家务劳动的影响(负)l劳动时间长短的影响(缩正、长负)l教育培训的影响(负)(一)收入效应(是分析已就业成员收入增加对家庭非就业成员劳动参与的影响。)表现:表现:YAYB,V,W1,就业与否无差异;YAYB,R,
27、最低劳动力供给价格上升到W2。结果:结果:如市场工资率仍为W1或虽有所增加但仍小于W2,家庭非就业成员将选择不就业。结论:结论:负负面影响面影响。(二)家务劳动的影响结论:结论:最低劳动力供给价格提高到W2。家务劳动家务劳动的存在的存在会对就业会对就业产生产生负负效应。效应。(三)制度劳动时间长度的影响结论:结论:制度劳动时间制度劳动时间缩缩短短,效用水平提高,效用水平提高(U2U1),对劳动参,对劳动参与有与有正正效应;效应;反之,存反之,存在负效应在负效应。(四)教育培训的影响结论:结论:最低劳动力供最低劳动力供给预期价格提升,故给预期价格提升,故存在存在负负效应效应。2.4 社会劳动力供
28、给l2.4.1 劳动参与率及影响因素l2.4.2 市场劳动力供给曲线l2.4.3 劳动力供给量的变动与劳动力供给的变动 2.4.1 劳动参与率及影响因素劳动参与率及影响因素1、劳动参与率劳动参与率q指指一定范围内的现实劳动力占该范围的劳动一定范围内的现实劳动力占该范围的劳动适龄人口(或潜在劳动力)的比例。适龄人口(或潜在劳动力)的比例。q它准确的反应了劳动力参与的变化,因此成为分析劳动力它准确的反应了劳动力参与的变化,因此成为分析劳动力供给变动的工具。供给变动的工具。q反映一定范围内的反映一定范围内的人口参与市场性劳动的程度人口参与市场性劳动的程度的研究劳动的研究劳动就业状态就业状态的重要统计
29、指标。的重要统计指标。依照不同标志依照不同标志分类分类:1)总人口劳动参与率)总人口劳动参与率=劳动力人口/总人口X 100%2)法定劳动年龄人口劳动力参与率)法定劳动年龄人口劳动力参与率=法定劳动年龄中的劳动力人口/法定劳动年龄人口X 100%3)年龄别(性别)劳动参与率)年龄别(性别)劳动参与率=某年龄(性别)劳动力人口/某年龄(性别)的人口X 100%2、人口的变化与劳动参与率、人口的变化与劳动参与率 人口的变化是由出生率与死亡人口的变化是由出生率与死亡率的变化所引起的。率的变化所引起的。劳动力人口的变化由一定范围劳动力人口的变化由一定范围的人口和劳动参与率的变化所决的人口和劳动参与率的
30、变化所决定。定。q 各年龄段劳动参与率的时间序列变化各年龄段劳动参与率的时间序列变化 受人口结构变化的左右受人口结构变化的左右年龄结构(高龄者的劳动参与率最低)性别结构 受教育程度结构 受受社会学性质的因素和社会学性质的因素和经济学性质的因素经济学性质的因素 的影响的影响 婚育、家庭形态、家务劳动的负担、健康状况、就业观念等 工资与资产状况、税制与社会保障制度、雇佣习惯等3、影响劳动参与率的因素、影响劳动参与率的因素l第一类:宏观因素:第一类:宏观因素:l宏观经济状况宏观经济状况l社会经济政策社会经济政策l劳动适龄人口规模劳动适龄人口规模l国家教育事业的发展状况和受不同教育程度的国家教育事业的
31、发展状况和受不同教育程度的劳动力工资率的差距劳动力工资率的差距l劳动保障制度和劳动保障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社会保障制度l l (我国:就业、工资、福利三位一体我国:就业、工资、福利三位一体)第二类:微观因素第二类:微观因素(与个人或家庭参与劳动决策直接相关的因素)l性别性别l工资政策和工资关系工资政策和工资关系l(越是向受教育者倾斜,人们对教育投入越大,参与率越低)l工资水平工资水平l(W高低,是调节劳动力供给与需求的经济杠杆)l个人非劳动收入个人非劳动收入l(eg:入股获得的利润、分红;银行存款获得的利息,以及馈赠、遗产、救济等)l居民家庭生产率的变化居民家庭生产率的变化第三类:其他因素第三类
32、:其他因素 社会文化、风俗习惯等也会对劳动力参与率产生影响。Q:中国劳动参与率偏高的原因?l(1)经济发展水平偏低l(2)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l高校扩招的影响?lAnswer:l1、工资收入偏低,扩大了家庭对社会的劳动力输出;、工资收入偏低,扩大了家庭对社会的劳动力输出;l2、投资市场不完善,劳动收入仍是个人收入的主要、投资市场不完善,劳动收入仍是个人收入的主要来源;来源;l3、就业关联型社会福利政策增加劳动者就业意愿;、就业关联型社会福利政策增加劳动者就业意愿;l4、教育观念较为落后,教育普及程度还较低;、教育观念较为落后,教育普及程度还较低;l5、工资与工龄挂钩,劳动者提早进入劳动力市场;、
33、工资与工龄挂钩,劳动者提早进入劳动力市场;l6、养老保险等社会保障制度仍不完善。、养老保险等社会保障制度仍不完善。对策:对策:l1、完善投资市场相关法律法规,保护劳动者合、完善投资市场相关法律法规,保护劳动者合法非劳动收入法非劳动收入;l2、调整工资政策,工资与绩效、能力挂钩;、调整工资政策,工资与绩效、能力挂钩;l3、大力发展教育事业,提高教育普及程度;、大力发展教育事业,提高教育普及程度;l4、完善劳动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对就业年龄实、完善劳动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对就业年龄实行限制;行限制;l l5、调整完善福利政策,进一步完善养老保险等、调整完善福利政策,进一步完善养老保险等社会保障制度社会
34、保障制度。4、补充:经济周期与劳动参与率假说、补充:经济周期与劳动参与率假说a、经济周期:、经济周期:1)定义:)定义:指经济运行中周期性出现的经济扩张与经济紧缩交替更迭、循环往复的一种现象。2)阶段划分(四阶段):)阶段划分(四阶段):繁荣、衰退、萧条、复苏 b、两种假说:、两种假说:1)附加性劳动力假说)附加性劳动力假说 2)悲观性劳动力假说)悲观性劳动力假说附加性附加性和和悲观性悲观性劳动力假说的前提条件劳动力假说的前提条件:男性成年人 的劳动参与率对经济周期不存在灵敏的反应性。因为:他们的流动表现为就业者与失业者角色的变化,而不是劳动力和非劳动力之间的变化。上述群体是劳动力市场的一级劳
35、动力一级劳动力。与之相对的是二级劳动力二级劳动力。其劳动力参与率对经对经济周期反应较灵敏济周期反应较灵敏,主要由中年妇女组成。附加性劳动力假说:附加性劳动力假说:表现:经济衰退时,一些一级劳动力处于表现:经济衰退时,一些一级劳动力处于失业状态。为失业状态。为保证家庭已有收入水平,二保证家庭已有收入水平,二级劳动力走出家庭,寻找工作级劳动力走出家庭,寻找工作。结论:结论:此时,二级劳动力参与率与失业率存此时,二级劳动力参与率与失业率存在在正向关系正向关系。失业率。失业率,则二级劳动力参,则二级劳动力参与率与率 悲观性劳动力假说:悲观性劳动力假说:表现:就业下降、失业上升时期,一些一表现:就业下降
36、、失业上升时期,一些一级劳动力处于失业状态,但仍滞留在劳动级劳动力处于失业状态,但仍滞留在劳动力市场。力市场。许多二级劳动力对寻找新的工作许多二级劳动力对寻找新的工作机会的前景持悲观态度机会的前景持悲观态度,宁愿退出劳动力,宁愿退出劳动力市场而不愿作为失业者。市场而不愿作为失业者。结论:结论:此时,二级劳动力参与率与失业率存此时,二级劳动力参与率与失业率存在在反向关系反向关系。失业率。失业率,则二级劳动力参,则二级劳动力参与率与率 综合结论:综合结论:经济衰退期,两种假设效应同时存在,经济衰退期,两种假设效应同时存在,由于作用相反,表现为不同的波动由于作用相反,表现为不同的波动情况。情况。但总
37、的说来,在经济衰退时期,但总的说来,在经济衰退时期,多数多数情况下劳动力参与率下降,即悲观情况下劳动力参与率下降,即悲观性劳动力效应更强一些。性劳动力效应更强一些。2.4.2 市场劳动力供给曲线W 后,替代效应收入效应,H:2030、40h1、市场、市场S曲曲线不同于个线不同于个人人S的主要的主要原因是:总原因是:总体上体上W变化变化的的收入效应收入效应小于小于替代效替代效应应。实际工资率劳动量需求曲线供给曲线供大于求供不应求图示:稳定的劳动力市场2、市场工资高于均衡工资、市场工资高于均衡工资时,过度供给,劳动者为避时,过度供给,劳动者为避免失业会竞相降低工资,从免失业会竞相降低工资,从而最终
38、达到均衡工资。而最终达到均衡工资。图2-10 劳动力供给量的变动图2-11 劳动力供给的变动W劳动量LW2W0 W1SbacW劳动量LW0 L2 L0 L1 L1 L0 L2s0s2s1bac2.4.3 劳动力供给量的变化与劳动力供给量的变化与劳动力供给的变动劳动力供给的变动是指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仅由是指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仅由W变动所引起的变动所引起的S的变动,的变动,表现为:表现为:在同一条劳在同一条劳动力供给曲线上的移动。动力供给曲线上的移动。是指是指W不变的情况下,其他因素的变化引起的不变的情况下,其他因素的变化引起的S的变化。的变化。表现为:表现为:劳动力供给曲线的劳动力供
39、给曲线的位移。位移。(eg:社会保障制度的变化、教育成本的变化等):社会保障制度的变化、教育成本的变化等)A E C D B2.5 劳动力供给弹性劳动力供给弹性定义:劳动力供给量变动对工资率变动的反应程度定义:劳动力供给量变动对工资率变动的反应程度公式:公式:Es=S/S/W/W工资率W劳动量LEs=0(不论(不论W如何变化,如何变化,S不变)不变)Es1(缺乏弹性,(缺乏弹性,S变化变化W的变化)的变化)Es=1(W与与S变化的百分比相同)变化的百分比相同)Es1(富有弹性,(富有弹性,S变化变化 W的变化,的变化,较平坦)较平坦)Es=(W固定,固定,S无穷增加)无穷增加)图图2-20 劳
40、动力供给量的变动劳动力供给量的变动案例:报考公务员“大热”的思考?来自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的消息:根据2019年度中央机关及其直属机构公务员招考实施方案的安排,为期10天的网上报名工作已于24日结束。截止24日24时,共有135万人通过招录机关的资格审查,预计今年将有100万人确认参加考试1(据本报10月26日A16版报道)(新华社北京10月25日电)。近年来,公务员报考热度迅速攀升已近白热化。自从中央、国家机关公务员招考实行网上报名以来,仅通过的报名人数就从2019年的3万多人激增到2019年的近64万人,考录比约为46 1;2009年报考人数飙升至百万人,考录比例达73 1。而在2019年的招考中达到“千里挑一”的职位就多达10个以上,最高已达4080:1,公务员岗位的吸引力之大可见一斑。而其中,毕业大学生则成为报考队伍中的主要力量。l案例讨论 l1、分析形成“公务员热”的主要原因?为什么?l2、试分析产生当前“公务员热”的劳动力市场环境。作业题:l1、推导并画出个人和市场劳动力供给曲线,为什么个人劳动力供给曲线向后弯曲而市场的劳动力供给曲线却不是?l2、影响劳动力参与率的因素有那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