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社会生物学(社会生物学(sociobiology)的社会心理学简介的社会心理学简介观念对对碰观念对对碰 观念1:人类是生物学中的特例。对人类这一独立存在的物种,生物学法则和理论不能完全解释。观念对对碰观念对对碰 进化解答:人类也是动物。人类与其他动物相比,并没有什么特别之处,这是进化心理学的第一条也是最根本的法则。人类与其他物种一样,但这并不表示人类不特别。人类确实很独特,但其他物种也一样。进化心理学认为,生物进化法则适用于人类,也适用于其他物种。观念对对碰观念对对碰 观念2:进化止于颈部。人类大脑是人体中独立存在的部分,丝毫没有受到进化的影响。观念对对碰观念对对碰 进化解答:人类大脑并无特别
2、之处。对于进化心理学家来说,人类大脑只是身体的一部分,就像人类的双手和胰腺一样。正如经历了数百万年的进化才逐步让双手和胰腺拥有了今天的形态和某些特定的功能,进化的结果也让人类大脑形成了今天的形态和功能,也就是帮助人类解决适应性问题,帮助人类生存并成功地繁育后代。进化并不止于颈部,人类从头到脚都有进化的痕迹。观念对对碰观念对对碰 观念3:人类本性纯洁质朴(就像一块白板)。人类不存在本性,是自然界的例外。观念对对碰观念对对碰 进化解答:人类的本性是固有的。狗有狗固有的本性,猫也有猫固有的本性,人类从生下来开始也有自己固有的本性,适用于狗和猫的法则也同样适用于人类。社会化只不过是不断地重复和加强已经
3、存在于人类大脑里的观念(比如说是非观念)。与“社会学经典理论”中的人类大脑像一块白板的假设不同,进化心理学致力于解读人类本性。观念对对碰观念对对碰 观念4:人类行为完全是环境和社会化的产物。例如,性别社会化导致了男性与女性行为的差别。观念对对碰观念对对碰 进化解答:人类行为是人类固有的本性和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基因表现也就是基因如何对行为产生影响通常是由环境决定和诱导的,相同的基因在不同的环境下表现出不同的形式。因此,由基因主导的人类本性,以及人类成长的环境对人类行为的形成有着同样重要的作用。与传统社会学观点不同的是,进化心理学认为,人类行为完全是由这两个因素决定的。现代社会心理学:本能 vs
4、 环境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20年,凭借达尔文进化论和高尔顿优生学,本能论先拔头筹。现代社会心理学:本能 vs 环境达尔文进化论的主要观点是自然选择(natural selection)和适者生存(survival of the fittest),即动物或植物中能够适应环境的物种或个体可以被保存下来,而那些体质弱、结构特征不适于环境的物种或个体就会因食物不足或竞争不过对手而死去,这样的物种就逐渐会被淘汰,这就是自然选择。最适应环境的物种或个体就可以生存下来,也就是适者生存。另外一个有关的概念是适应性(adaptive),能适应环境的动植物才能存留下来。现代社会心理学:本能 vs 环境20世纪5
5、0年代以前,条件反射、行为主义、文化人类学使环境论成了社会心理学的主导学说。转机:习性学研究转机:习性学研究习性学(ethology):是研究动物在其自然环境中的习惯或行为的科学,也称动物行为学。思想渊源:达尔文认为,自然选择不仅是动物和人类形态与生理的基础,而且也是动物和人类行为的基础。转机:习性学研究转机:习性学研究 我们的原始祖先99.9%以上的进化都是在非洲大草原以及地球上的其他地区完成的,他们以狩猎和采集为生。大约在一万年前,当农业革命发生后,人类的祖先开始种植粮食和饲养牲畜。今天我们周围所见到的一切城市、国家、房舍、街道、政府机构、写作、避孕方法、电视、电话和电脑几乎都是在最近的一
6、万年中出现的。但对人类的身体而言,适应的却是远古环境,也就是说我们拥有一个石器时代的身体,包括大脑。这也就意味着人类的身体无法适应最近一万年间出现的任何事物。环境变化得太快,而人类进化的速度又太慢。转机:习性学研究转机:习性学研究习性学之父:康拉德洛伦兹(Konrad Lorenz)和耐克廷伯根(Niko Tinbergen)。康纳德洛伦兹1903年生于奥地利维也纳。19岁那年,因其父反对他与女友盖帕哈特的恋爱,洛伦兹被强行送往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求学。炽热的恋情成就了他后来的事业。不久,这位年轻人就因思念女友重返维也纳大学,并于1928年和1933年先后获动物学硕士和博士学位;否则很难想象当时盛
7、行美国的行为主义传统能够培养他对习性学的兴趣。转机:习性学研究转机:习性学研究1973年,洛伦兹、廷伯根同另一位奥地利习性学家卡尔冯弗里契共同荣膺诺贝尔奖。尽管该奖归入了“生理学或医学奖”,但却是一项道地的心理学或社会心理学奖。这项诺贝尔奖的名称“在有机体与个体发生以及社会行为模式方面的若干发现”昭示人们,习性学研究有着无可争议的社会心理学性质。转机:习性学研究转机:习性学研究习性学强调决定行为的进化因素,即基因和自然选择的作用。习性学家从事研究的主导思想是由于自然选择的结果,每个动物的行为都具有一定的适应意义。行为可以分析成许多固定的运动序列,它们可以被内外环境的适当刺激激发,因此可以在适当
8、场合下出现。所以,他们注重研究能够直接与自然选择联系起来的天生的或本能的行为模式。习性学的重要概念习性学的重要概念固定行为模式、社会释放物和本能释放机制固定行为模式、社会释放物和本能释放机制习性学家经常描述的动物的动作称为固定行为模式(fixed action pattern)。其性质是:(1)在一个物种内(特别是在同性个体中),其表现形式是极端一致的;(2)可能是天生的;(3)个体每次重复这些行为时,形式都是一样的;(4)每当被激活后总要全部表现出来;(5)不易改变。习性学的重要概念习性学的重要概念习性学家把引起固定行为模式的刺激叫信号刺激(sign stimuli),也叫做释放刺激(rel
9、easer)。信号刺激通过先天释放机制(innate releasing mechanism)引起一系列自动化行为反应。固定行为模式一旦被发动,就顽固地把整套动作完成下来。如雄性啄木鸟的黑色触须和狼的颈项:G贝克尔的实验(1936):当被画上假黑色触须的雌鸟飞回其雄性配偶身边时,会导致后者立即对前者的攻击。而将前者的触须除去以后,雄鸟又会向雌鸟主动地作出正常的求爱表示。一只在战斗中败北的狼会将自己的颈项暴露给敌手,以此作为使后者息怒的表示。这种姿势释放了一种强有力的阻止信号,即阻止强者杀戮弱者。此时,胜利的一方会停止自己的进攻而免于种群灭绝。习性学的重要概念习性学的重要概念印刻效应(印刻效应(
10、imprinting)。)。草丛里有一个鹅巢,鹅妈妈端坐着认真孵蛋。鹅蛋眼看着要开裂了,研究者却把鹅妈妈抱开了。一会儿,鹅蛋“啪啪”地一声声裂开了,一只只毛茸茸的小鹅依次从蛋壳中钻了出来。它们昂着细细的脖子,抖抖身上的茸毛,小眼睛骨溜溜打量着周围的一切,好像在寻找什么。它们寻找什么?是食物,还是鹅妈妈?习性学的重要概念习性学的重要概念 这时,洛伦茨出现在这群鹅宝宝附近。不料,这一群刚钻出壳的小鹅,立刻迈开细细的小腿,跟在了洛伦茨的身后,还一摇一摆地紧跟不舍。鹅妈妈从远处赶来,“嘎嘎”叫着,召唤自己的鹅宝宝。可是,鹅宝宝跟却在科学家的身后正走得欢,对自己的鹅妈妈居然不理不睬。习性学的重要概念习性
11、学的重要概念 洛伦茨走上了一个小土坡上,小鹅们犹豫地停下了脚步。洛伦茨在土坡上一挥动双臂,鹅宝宝们立即拍打着翅膀,毫不犹豫地爬上土坡,奔向洛伦茨。鹅宝宝把洛伦茨当成了自己的“妈妈”。习性学的重要概念习性学的重要概念 洛伦兹在对“小鹅认母行为”的进一步研究发现,小鹅在出生的20个小时内,会把自己第一眼看到的活动物体都当成“母亲”,并且追随不放。小鹅第一眼见到的是鹅妈妈,它就跟着鹅妈妈走;而当小鹅见到洛伦兹时,就跟随洛伦兹走,并把他这个大男人当成自己的“妈妈”。习性学的重要概念习性学的重要概念 洛伦兹还发现,如果在出生后的20小时内不让小鹅接触到任何活动的物体,过了12天后,无论是鹅妈妈,还是洛伦
12、兹,怎么努力与小鹅亲近,小鹅都不会跟随。小鹅的认母行为就丧失了。这种现象几乎存在于所有哺乳动物中,甚至包括人类。洛伦兹把这种无需培养强化的,在一定时期容易形成的反应叫做“印刻”现象。习性学的重要概念习性学的重要概念 印刻是动物一种天生的、本能的、迅速的学习方式。这种方式发生在动物生命中很短的一段时期,它能使动物形成最初的依恋和合群关系。在自然环境中,印刻现象对小动物的生存具有很重要的价值。母鸟是小鸟的保护者,印刻使鸟宝宝紧随母鸟,这会使小鸟的安全得到保证。洛伦兹把“印刻”这种特殊生理状态发生期叫做“发展关键期”。习性学的重要概念习性学的重要概念 这只威尔士矮脚狗名叫Yogi,它后面随时随地都会
13、跟着两只鸭子。它们不是普通的朋友关系,而是情同父子。因为Yogi恰好在小鸭子出生那一刻从它们面前经过,后来它就必须负责了。习性学的重要概念习性学的重要概念印刻效应的特点:其一,它是本能的、不可逆和不易消除的,它不依赖强化过程;其二,印刻效应的发挥具有明白规定的关键期或“敏感期”,假如个体无法在这一时期进行其早期学习的话,是无法重新获得机会的。这使我们能够理解,那些早年未能学会一种特定语言的儿童,必然会在以后遭际更多的困难。习性学的重要概念习性学的重要概念尽管洛伦兹对印刻的论述由于过分依赖本能的概念而受到批评,但印刻对社会心理学的重要性是无可怀疑的,它表明了母子间早期接触的社会意义。在著名的哈洛
14、实验中,缺乏正常的母子接触的幼猴会出现明显的行为问题。那些由“人造母猴”养大的小猴,长大后不会当父母,其中严重的甚至不能进行交媾活动。习性学的重要概念习性学的重要概念“水力学侵犯行为模式水力学侵犯行为模式”。洛伦兹在论侵犯一书中提出的“水力学侵犯行为模式”,认定侵犯是一种内在的和自发的本能性行为,是一种能量的集结。当这种集结的能量达到高峰时,即使没有适当的刺激作用,它也会如蓄满水库的水一样奔涌而出。尽管这种观点与精神分析理论对侵犯行为的解释十分相似,但洛伦兹和廷伯根的看法却要比弗洛伊德的看法乐观得多。他们都一致认为,侵犯非但没有毁灭本能,反而是动物保存生命、获取配偶和滋生地盘的必要手段。当侵犯
15、行为消迹时,“人从早到晚,从刮胡子到艺术或科学的创作,都将缺乏推动力。”习性学的重要概念习性学的重要概念 从某种程度上说,洛伦兹和廷伯根对动物侵犯行为抱有的较为乐观的看法,来自朱利安赫胥黎的“仪式化”概念。动物的侵犯行为所以不会导致种的毁灭,是因为自然选择对侵犯行为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改造。这种改造使侵犯在大多情况下仅仅具有仪式性的象征意义,它使一动物个体只需传递某种恐吓信息,便能获得另一动物个体的屈从。因此,这种仪式化行为具有明显的疏导侵犯的社会功能。如前所述,狼之间的仪式化争斗或屈从阻止了战斗升级,并进一步保证了种的延续。习性学家的后继努力习性学家的后继努力 洛伦兹和廷伯根之所以被人们奉为“习
16、性学之父”,除了上述贡献之外,还在于他们培养或影响了一大批在该领域日后的发展中举足轻重的人物:如沃夫干威克勒、苔斯蒙德莫里斯、罗伯特阿德里、布勒顿琼斯,以及罗伯特欣德。习性学家的后继努力习性学家的后继努力 在上述习性学家中,影响最大的要数英国学者苔斯蒙德莫里斯(Desmond Morris)。这位廷伯根在英国牛津大学的学生,不仅继承了其师的理论,而且凭着裸猿(1967年)、人类动物园(1969年)和亲密行为(1985年)等一系列惊世骇俗的著作,轰动了整个西方社会。习性学家的后继努力习性学家的后继努力 裸猿是奠定莫里斯的学术地位的扛鼎之作。在全世界销售超过两千万本。1968年38岁的莫里斯同时兼
17、了6份工作,终于累得病倒时他不由得感叹,我终究不是一台机器。对自己的反观使他产生了对人类行为的研究兴趣,而裸猿正是他以动物学家的眼光,对人类基本行为的起源、模式和功能加以考察,从而揭示出人性中动物性的一面。习性学家的后继努力习性学家的后继努力 这本著作的名字充分反映了习性学家对人性和人类行为的看法。莫里斯将人类称为“裸猿”,乃是为了说明人类与一般动物尤其是猿类在进化上的连续性。裸猿这本书它开宗明义地告诉读者,人类就是没毛的猿是动物。莫利斯在序言里写道:习性学家的后继努力习性学家的后继努力 “现存的猴类和猿类共有193种。其中的192种身上遍布体毛。唯一例外的物种是一种全身裸露的猿类,他自诩为人
18、类(Homosapiens)。这个物种无与伦比、成就卓绝,不惜花费大量的时间去考察他高雅的动机,与此同时却故意对自己的基本动机弃之不顾,或者不惜花费同样多的时间来掩饰这一点。他引以自豪的,是他的脑容量在所有的灵长目中名列榜首。但是他的生殖器之大也使他在灵长目中位居第一。对于这一事实,他却竭力加以掩盖,宁可把这一殊荣张冠李戴,送给力大无穷的大猩猩。他精于言辞、敏于探索、拥挤群居,对于他这种猿类行为的基本情况,我们现在理应进行仔细的考察。”习性学家的后继努力习性学家的后继努力 “我是动物学家,裸猿又是一种动物。所以它自然成为我笔下的描写对象。他的行为模式纷繁复杂、令人难忘,可是我再也不肯因此而加以
19、回避。我研究他的理由是:尽管人类博学多才,可他仍然是一种没有体毛的猿类;尽管他获取了高尚的动机,可是他并未丢掉自己更为土气而悠久的动机。这常常使他害羞难堪,可是他岁月悠悠的冲动伴随着他已有数百万年的时间,而他新近获得的冲动至多不过才数千年之久。而且,如果他想挣脱整个进化史中积累的生物遗传,那是没有希望迅速办到的。只要他正视这个事实,他的忧虑就会大大减少,他的欲望就更能得到满足。在这一点上,动物学家也许能给他助一臂之力。”习性学家的后继努力习性学家的后继努力 在他的笔下,人类尽管学识广博,但仍旧保留了裸猿的本色;人在不断获得新的高级社会动机的同时,并没有离弃、起码没有完全离弃那些不登大雅之堂的旧
20、动机。习性学家的后继努力习性学家的后继努力 对这种人类仍旧具有明显的动物性的观点,莫里斯所给予的解释是:“旧习性和他作伴已历数百万年,而新的习性至多才不过数千年,想一蹴而就地甩掉在进化过程中长年累月地积累起来的遗传遗产,实在是希望渺茫。”人类不能完全摆脱生物规律的限制,它只有正视这种限制,才能赢得更好的生存机会。习性学家的后继努力习性学家的后继努力 莫里斯的立论资料主要来源于三个方面:(1)古生物学家发现的人类历史材料,其依据是化石及人类祖先的其他遗物;(2)比较习性学家的动物行为研究成果,其中尤为重要的是对人类的近亲猴子和猩猩的观察;(3)对当代人类(即裸猿)的主流文化成员的社会行为模式进行
21、的考察。习性学家的后继努力习性学家的后继努力 从这些资料入手,莫里斯集中研究了人类与其他动物相似的若干行为:如摄食、争斗、抚育后代、梳理、睡眠、性与交配、探究以及安抚。尽管他对上述每一种行为的描述和结论不尽相同,但其基本的观点是始终如一的:即人类在处理这些基本的生存问题时,其采用的手段和方式与其他猿类甚至其他动物并无本质的区别。借用莫里斯本人的话来说,纵然历经沧桑,但“裸猿的变化是多么微小啊!”习性学家的后继努力习性学家的后继努力 如果说尽管莫里斯在裸猿中费尽心思地证明人性深深地植根于动物性之中,但毕竟还承认人类文化的出现是一种进步的话,那么在仅隔2年以后出版的人类动物园中,他对人类现代的发展
22、却近乎悲观乃至绝望。在这部著作中,人类处在这样一种无法摆脱的矛盾之中:习性学家的后继努力习性学家的后继努力 一方面,从生物学意义上来说,现代人类仍是当初的原始部落人(这是他在裸猿中强调的基本思想);但另一方面,他所面临的却是由无节制地放纵自己的欲望而造就的都市化社会。从这个意义上说,和动物园里受监禁的动物一样,人类也处于一种受监禁的状态,它“受制于由自己的聪明才智编织的罗网”。因此,现代人类社会不过是一所庞大的人类动物园。习性学家的后继努力习性学家的后继努力 在这所庞大的动物园中生活的是超级部落人(即现代人),他和原始部落人的区别在于:在原始部落里人们彼此熟悉,社会关系是“富于人情的”,但在现
23、代庞大的超级部落里,人们彼此陌生,社会关系是“非人情的”。对于在本性上仍与原始部落人甚至其他猿类一无二致的现代人来说,这种非人情的社会关系是不自然的,它打破了人类固有的既竞争又合作的平衡关系,使得“既竞争又合作的钟摆”在两者间猛烈地晃动起来。这使人类遭际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习性学家的后继努力习性学家的后继努力 由此看来,超级部落里的非人情关系是现代社会的一切罪恶之源。换句话说,人类的都市居民中存在的自杀、手淫、伤害后代、胃溃疡、恋物癖、肥胖症、同性恋以及伤害同类等罪恶和非正常现象,不过是现代人处于受监禁的非自然状态时出现的必然现象。社会生物学运动社会生物学运动 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社会生物学就
24、是习性学在近期的一种存在形态,或者说是习性学的一种扩展和延伸。因为社会生物学家一般都将自己视为习性学家。社会生物学与习性学相互统一与连续的基础就在于两者都坚持这样两个原则:一是坚持达尔文的自然选择理论;二是坚持对社会行为作遗传学的解释和说明。社会生物学与达尔文的进化论的不同之处在于,达尔文强调个体的生存和自然选择,而社会生物学则强调种群行为,认为某一群体或种体要共同争取最适宜的条件,以有利于个体基因的繁衍。社会生物学运动社会生物学运动 社会生物学的定义是:社会生物学的定义是:有关有关动物社会行为与复杂社会组成这动物社会行为与复杂社会组成这两者的生物学基础的系统研究两者的生物学基础的系统研究。爱
25、德华威尔逊(Edward O.Wilson)社会生物学:人物社会生物学:人物社会生物学之父社会生物学之父爱德华爱德华威尔逊威尔逊(Edward O.Wilson),一九二九年出),一九二九年出生于美国阿拉巴马州伯明翰,当今生物生于美国阿拉巴马州伯明翰,当今生物理论学家的翘楚,被尊称为生物多样性理论学家的翘楚,被尊称为生物多样性之父与社会生物学的始祖,更是全球公之父与社会生物学的始祖,更是全球公认的现代蚂蚁学泰斗,人称蚂蚁先生。认的现代蚂蚁学泰斗,人称蚂蚁先生。社会生物学:人物社会生物学:人物威尔逊威尔逊曾获多项科学奖项,包括美国国曾获多项科学奖项,包括美国国家科学奖章与瑞典皇家科学院为诺贝尔家
26、科学奖章与瑞典皇家科学院为诺贝尔奖未能涵盖的科学领域所颁发的克拉福奖未能涵盖的科学领域所颁发的克拉福德奖。一九九六年获选为美国国家科学德奖。一九九六年获选为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并被时代杂志评定为影响院院士,并被时代杂志评定为影响美国最巨的二十五位美国人物之一;二美国最巨的二十五位美国人物之一;二年再次被时代杂志评选为世年再次被时代杂志评选为世纪英雄,推崇他在环境保护上的成就。纪英雄,推崇他在环境保护上的成就。社会生物学:人物社会生物学:人物此外,威尔逊曾两度获得普利兹奖,其中此外,威尔逊曾两度获得普利兹奖,其中荣获一九九一年普立兹奖的著作即为其与荣获一九九一年普立兹奖的著作即为其与霍德伯勒共同
27、撰写的蚂蚁霍德伯勒共同撰写的蚂蚁The Ants一书,允为当代蚂蚁学的经典著作。近一书,允为当代蚂蚁学的经典著作。近年来更积极鼓吹年来更积极鼓吹“生物多样性生物多样性”的观念,的观念,为保护生物多样性而努力。目前威尔逊任为保护生物多样性而努力。目前威尔逊任教于佩莱格里诺大学(教于佩莱格里诺大学(Pellegrino University),并担任哈佛大学比较动物学),并担任哈佛大学比较动物学博物馆的昆虫学馆馆长。博物馆的昆虫学馆馆长。社会生物学:重要著作社会生物学:重要著作昆虫的社会(1971),社会学:新综合理论(Sociobiology:The New Synthesis,1975),论人
28、的天性(1978)(荣获普立兹奖)。社会生物学:主要假说社会生物学:主要假说 在社会生物学的研究中形成了两个主要的假说。第一,一个物种(包括人在内)不可能有脱离其生物本性的“超自然的”目的。不能把人看成一个生物机器,但人身上有一种生物机制,这种机制不会允许违背其生物本性的社会行为达到目的。社会生物学:主要假说社会生物学:主要假说 第二,人的天然特征只不过是其他各物种自然本性的一部分,人的大部分行为规范其他生物也具有,在某些方面(如互助合作,分配劳动,利他行为)人们还比不上昆虫群体。例如,在蜜蜂的群体中,雌蜂不离开娘家以繁殖自己的后代,而是留下来帮助蜂王哺育其后代,这样做的结果使它对下一代所作的
29、贡献大大增加,并使得蜜蜂群体的社会生活能永久维持下去。这是一种适应能力,也就是个体为了群体的利益牺牲了自己生产后代的权利。社会生物学:基本主张社会生物学:基本主张以达尔文的自然选择理论和斯宾塞的进化论哲学为前提,其中尤以斯宾塞学派的“最适者生存”的格言作为其座右铭。但是,这里的最适者既不是最适的个体,甚至也不是最适的群体,而是指最适的基因生存。社会生物学:基本主张社会生物学:基本主张人们通常认为,基因是生命蓝图的基本组成单位之一,它们为生物体服务。但是按照道金斯(Richard Dawkins)的观点,基因才是这场生存游戏的主角,包括我们在内的所有生物体不过是为了实现基因复制目的而被基因创造出
30、来的“生存机器”。从这个观点来看,基因是一种冷酷的存在,因为它们并不真正关心生物体幸福与否,成功地复制基因自身才是它们的最终目的。因此,道金斯用了“自私的基因”这个比喻。人物:人物:道金斯道金斯人物:人物:道金斯道金斯 英国人,英国皇家学会院士,农业学家之一,1941年生于肯尼亚。长大后回祖国就读牛津大学,受业于动物学大师、诺贝尔奖得主廷伯根(Nikolaas Tinbergen,1907-1988),获动物学博士学位。之后任教于美国加州大学柏克莱分校;1970年起回到牛津大学担任动物行为讲师,1989年出任动物学荣誉讲师。人物:人物:道金斯道金斯 为进化论辩护成为了道金斯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
31、分,但是这也不可避免地对他在牛津大学的本职工作(道金斯从1990年起成为牛津大学的高级讲师,相当于美国的副教授)产生影响。在英国,大学教授是一种“珍稀动物”。此时,一位来自美国的百万富翁、时任美国微软公司一个部门的主管查尔斯西蒙尼(Charles Simony)帮助了他。热爱科学的西蒙尼向牛津大学捐助了150万英镑,设立了一个新的教授职位,道金斯成为了担任这个职位的第一个人。从此,道金斯成为了牛津大学查尔斯西蒙尼教席公众理解科学教授。人物:人物:道金斯道金斯 2004年,英国展望杂志请读者投票选出英国最著名的100位公共知识分子。结果得票最多的是道金斯,他获得的票数几乎是第二名的1倍。2005
32、年,展望杂志又与美国外交政策杂志联合评选了最重要的100位公共知识分子,道金斯名列第三,仅次于美国语言学家乔姆斯基和意大利小说家艾柯。人物:人物:道金斯道金斯主要作品:自私的基因(1976年)The Selfish Gene 延伸的表现型(1982年)The Extended Phenotype 盲眼钟表匠(1986年)The Blind Watchmaker 伊甸园之河(1995年)River out of Eden 攀登不可能山峰(1996年)解析彩虹(1998年)上帝的错觉(2006年)The God Delusion 地球上最伟大的演出-进化的证据(2009年)The Greatest
33、 Show on EarthThe Evidence for Evolution 人物:人物:道金斯道金斯 1972年,一个很偶然的事件让道金斯开始了科普写作。这年,英国产业工人的罢工导致了 电力供应中断,道金斯不得不停下手头的实验室工作,拿起打字机开始写作。他一直想写一本关于基因和进化的书。然而仅仅写了两章,电力供应就恢复了。道金斯不得不暂时把这项工作搁置了下来。人物:人物:道金斯道金斯 直到1975年,道金斯才找到机会完成这本书,这就是后来著名的自私的基因。这本书总共被翻译成了20多种语言,在多个国家出版。即便是在自私的基因出版之后30年,它仍然是一本非常畅销的科普书。人物:人物:道金斯道
34、金斯 理查德道金斯(Richard Dawkins)在其著作自私的基因(The Selfish Gene)中强调一些观点,如果我们采用基因的视角来看待世界,并且承认进化过程是由那些可以提高个体生存和繁殖成功率的基因而不是由那些减弱个体生存和繁殖成功率的基因决定的,那么我们就能更好地理解他在进化生物学上的观点。人物:人物:道金斯道金斯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这个观点,道金斯区分了“复制因子”(replicators)和“运载器”(vehicles)两个概念,复制因子是指能够复制自己,并且跨越时间地将自身维持下去的东西(基因)。而运载器是复制因子自行构建的、能保护自己的实体(躯体),它能提高复制因子的繁
35、殖能力,并留下尽可能多的子孙后代。道金斯语录道金斯语录 “有机体只是DNA制造更多的DNA的工具”。“有机体不是为了自己而活着。它的基本功能甚至不是繁殖另外的机体;它繁殖的是基因,并且象一个昙花一现的运载体那样为基因服务。”道金斯语录道金斯语录 这是因为个体的存在其实是非常短暂的:不论他们的一生有多长,最终都是走向死亡;而基因才是在时间长河中维持和提供连续性的实体。基因在谁的身体不重要,重要的是它们能传递下去。人物:人物:道金斯道金斯 在自私的基因出版之后,道金斯又撰写了两本关于进化论的图书,分别是延伸的表现型(1982年)和盲目的钟表匠(1986年)。前者也是对自私的基因一书的延伸,后者讨论
36、了一个自达尔文时代就争论不休的问题:地球上的生物究竟是如何诞生和演化的?人物:人物:道金斯道金斯 道金斯再一次使用了一个比喻来解释这个问题。“盲目的钟表匠”的题目来自18世纪英国哲学家威廉佩利的一个钟表匠比喻。佩利认为,如果你在沙滩上发现一只手表,由于它是如此的精巧,不可能来自天然形成,所以手表一定有一个设计者,也就是钟表匠;同样,由于生物体太精巧复杂了,它们也应该有一个超自然的“钟表匠”(设计者)。人物:人物:道金斯道金斯 而道金斯在这本书中指出,没有超自然的“钟表匠”,生物也可以演化出各种 特征。或者说,这个“钟表匠”就是自然选择本身。只不过,这个自然的“钟表匠”不具有人类钟表匠预见未来的
37、能力,是一位不能高瞻远瞩的盲目的钟表匠。人物:人物:道金斯道金斯 花絮 在1976年自私的基因出版之后,道金斯不仅受到了来自学界的争议,一些普通读者也被道金斯所描述的人不过是基因的“生存机器”的理论吓坏了。“一些人问我在早晨怎么还有起床的勇气,”道金斯在他的解析彩虹(1998年)一书的序言中写道,“一个遥远国家的一位教师写信责备我说,他的一位学生读了我的书后,含着眼泪对他说,她已经懂得了生活的无比空虚和渺茫。这位老师只好劝他的学生不要再让别的同学看这本书,使他们免受虚无主义和悲观思想的影响。”人物:人物:道金斯道金斯 如果人类(以及所有生物体)不过是基因达成复制目的的手段,那么我们还能有何作为
38、?在道金斯看来,尽管进化是一个盲目的钟表匠,是一个“只能上山的机器人”,我们却拥有一件来自进化的珍贵礼物,那就是我们的大脑。人类大脑的出现原本是为了增加基因成功复制的机会,但是它能够反抗“自私的基因”,作出高瞻远瞩的决定。那些读者很可能没有注意到道金斯在自私的基因的最后一章中的一句话:“在地球上,只有我们能够反抗自私的复制者的暴政。”人物:人物:道金斯道金斯 自私的基因还有一个著名的副产品,称为迷米理论。在这本书中,道金斯仿照基因(gene),制造了迷米(meme,大陆亦翻译成觅母、拟子)一词。基因通过遗传的方式一代又一代地传递,而文化则是通过模仿的方式从一个人传给另一个人。可以说,迷米就是文
39、化的“基因”。人物:人物:道金斯道金斯 道金斯曾举例说,有一次他告诉同事,他的一位学生有一种奇怪的低头思考的习惯。他的一些哲学家同事看到道金斯模仿这个学生的习惯之后,马上意识到这种习惯来自哲学家维特根斯坦,他们随后发现,这位学生的父母是维特根斯坦的学生。维特根斯坦的这个低头思考的迷米首先传给了他的学生,然后传给了学生的女儿,最后传给了道金斯。人物:人物:道金斯道金斯道金斯的这一见解为威尔逊后来提倡的基因文化协同进化思想提供了基础。威尔逊的推论如下:人类社会的行为是由文化传递的,文化是脑的产物,而脑又是遗传演化的产物,能基于感官印象作出决策;反过来脑的遗传演化又是文化条件下发生的,因此文化变迁必
40、然会影响脑的特质。所以,问题就被转换成:遗传的演化和文化的演化究竟是如何互动的。结论就是基因文化协同进化,在一个人的一生中,其心智是靠着在某个特定文化中无数的可行选择中挑选出来的选择来完成自我创造的。社会生物学:基本主张社会生物学:基本主张基因的主要特性是:基因的主要特性是:一、长寿,它是地质时代的居民;一、长寿,它是地质时代的居民;二、生殖力强,它在整个地球上以各种二、生殖力强,它在整个地球上以各种形式的拷贝复制自己;形式的拷贝复制自己;三、复制的准确性,它不会轻易湮灭在三、复制的准确性,它不会轻易湮灭在性生殖、染色体分裂和重组之中;性生殖、染色体分裂和重组之中;社会生物学:基本主张社会生物
41、学:基本主张最后,它是自私的,否则就不能存在。最后,它是自私的,否则就不能存在。“成功的基因的一个突出特性是其无成功的基因的一个突出特性是其无情的自私性。这种基因的自私性通常情的自私性。这种基因的自私性通常会导致个体行为的自私性。会导致个体行为的自私性。”(道金(道金斯:自私的基因)斯:自私的基因)自私行为自私行为1 1:黑头鸥集群作巢,巢同巢之间相距仅几英尺,雏鸥刚出壳,娇嫩幼小无防卫能力,易被吞食。一个黑头鸥等到它的邻居转过身去,或许趁它去捉鱼时,便扑上前去将它邻居的一个雏鸥一口囫囵吞下去,这种情况相当普通。就这样它吃了一顿营养丰富的饭,而不必再费神去捉鱼了。也不必离开它的巢,使其失去保护
42、。自私行为自私行为2 2:南极洲帝企鹅(emperor penguins)伫立在水边,由于有被海豹吃掉的危险,在潜入水中之前踌躇犹疑。只要有一只先潜入水中,其余的就会知道水中有否海豹。自然没有哪一个肯当试验品,所以大家都在等,有时甚至相互往水中推。社会生物学:基本主张社会生物学:基本主张基因的前三个特点使它成为自然选择的终极单位。基因的最后一个特点,是它在操纵生物演化过程中的各种表现形式的深刻原因。因此,生物的各种生命活动、动物的各种行为,都可以追溯到基因,都能由基因得到解释。社会生物学:基本主张社会生物学:基本主张威尔逊相信,这种新的进化理论能够轻而易举地解决达尔文的经典进化论最难以完满解释
43、的矛盾现象:包括人在内的大多动物都既有侵犯性又有利他性。如果自然选择的单位是机体自身,那么出现在机体间的就只能是单纯的生存竞争、残酷斗争;但是,如果自然选择的单位是基因,一切难圆之处都将烟消云散。社会生物学:现象解释社会生物学:现象解释利他行为利他行为工蜂的刺螫行为是抵御蜂蜜掠夺者的一种十分有效的手段。但执行刺螫的工蜂是一些敢死队队员。在刺螫这一行动中,一些生命攸关的内脏,通常要被拖出体外,而工蜂很快就死去。它的这种自杀使命可能就把蜂群储存的重要食物保存下来,而它们自己却不能活着受益了。社会生物学:现象解释社会生物学:现象解释利他行为利他行为为朋友献身显然是一种利他性行为,但为朋友冒点风险也是
44、一种利他性行为。有许多小鸟在看到捕食飞禽,如鹰,飞近时会发出一种特有的“警告声”,鸟群一听到这种“警告声”,就采取适当的逃避行动。非直接的证据表明,发出这种警告声的鸟使自己处于特别危险的境地,因为它把捕食者的注意力引到了自己身上。社会生物学:现象解释社会生物学:现象解释利他行为利他行为动物利他行为中最普通明显的例子,是父母,尤其母亲,对其子女所表现的利他性行为。它们或在巢内,或在体内孕育这些小动物,付出巨大代价去喂养它们,冒很大风险保护它们免受捕食者之害。社会生物学:现象解释社会生物学:现象解释利他行为利他行为例如,许多地面筑巢的鸟类,当捕食动物,如狐狸等接近时,会上演一出“调虎离山计”。母鸟
45、一瘸一拐地离开巢穴,同时把一边的翅膀展开,好象已经折断。捕食者认为猎物就要到口,便舍弃那个有雏鸟安卧其中的鸟巢。在狐狸的爪子就要抓到母鸟时,它终于放弃伪装,腾空而起。这样,一窝雏鸟就可能安然无恙,但它自己却要冒点风险。社会生物学:现象解释社会生物学:现象解释利他行为利他行为被定义为降低个体适应性的利他主义,如何能通过自然选择而进化?由于同一种基因拷贝可以同时存在于许多不同的个体之内,因此使得不同的个体有了共同的利益。社会生物学认为,个体行为中的利他主义形式的原因,就是基因的这种共同利益,换言之,利他主义行为是出于基因自身利益的需要,说到底,还是基因的自私性所造成的,利他恰恰是利己。动物这种帮助
46、自己亲属提升生存和繁殖成功率的过程,就是众所周知的亲缘选择(kin selection)。社会生物学:现象解释社会生物学:现象解释利他行为利他行为 然而,利他行为同样也可能发生在非亲属的动物之间,这就表明,亲缘选择不能解释所有利他现象。美国的进化生物学家Robert Trivers对这种条件下的合作行为提供了另一种解释。Trivers认为,如果动物能保证在获得恩惠之后有所回馈,那么帮助非亲属个体还是很有益处的。这样的话,利益就可以收支平衡。很显然这种合作要能实现,不仅需要与对方在多个场合中交手(这样,利益才能平等交换),还需要能够识别对方。社会生物学:现象解释社会生物学:现象解释利他行为利他行
47、为 这个过程就是互惠利他(reciprocal altruism),相较于亲缘选择来说,互惠利他较不常见。这是因为,当通过这种方式交换利益时,在动物付出代价和得到回报之间,会有一个时间差,这就容易使对方做出“得了好处却不回报”的诈欺之举。如果互惠这么不可靠,那么动物在最初的遗传偏好里就不会存在合作行为,利益的交换也因此根本不会出现。所以,相较于亲缘选择,基于互惠利他的行为更难出现。社会生物学:现象解释社会生物学:现象解释利他行为利他行为 关于利他主义或者合作还有第三个进化解释,即互利共生(mutualism),指的是两个及两个以上动物通过合作完成一个能使它们同时获益的目标。合作捕猎就是一个例子
48、:两个动物合作围猎,比单兵作战更有可能杀死体积较大的猎物。比如,相互合作的狮群能够捕到斑马或水牛,但是独自狩猎通常只能捉到羚羊。羚羊的体积比斑马、水牛小多了。社会生物学:现象解释社会生物学:现象解释侵犯行为侵犯行为同一物种之内的大部分侵犯行为都可看成是竞争技巧。竞争是由共同的资源和需求引起的,因此可分为两大类:性竞争和资源竞争。社会生物学:现象解释社会生物学:现象解释侵犯行为侵犯行为由于竞争的原因和目的都是切身利益,所以按照关系的远近,利益的差别,竞争又有以下的规律:在普遍发生竞争的情况下,物种之内的竞争比物种之间的竞争更强烈。社会生物学:现象解释社会生物学:现象解释侵犯行为侵犯行为很多竞争都
49、采取侵犯行为的形式。但是,侵犯行为并不是无限制的。自然界里的动物宁愿取和平主义的姿态,或实行威吓政策,而不铤而走险,从事逐步升级的战争。这是因为客观上存在着对侵犯行为的限制因素。按照每个物种的不同情况,都有各自的“侵犯行为最佳水平”,超出这个界限,就降低了动物自身的适应能力。社会生物学:现象解释社会生物学:现象解释侵犯行为侵犯行为在侵犯行为的限制因素中,首先是亲缘选择的限制,侵犯者的敌意很可能指向自己的亲族成员,在识别亲缘关系能力较差的动物那里这种危险尤其大。如果侵犯者的亲族的生存率和生殖率由于侵犯行为而被降低,就等于侵犯者在损害 自己的基因利益。根据亲缘选择(kin selection)的原
50、则,这种行为定会被淘汰,因而无法在基因库里存在下去。社会生物学:现象解释社会生物学:现象解释侵犯行为侵犯行为其次,如果侵犯者以毁灭性企图去攻击对手,那就会遭到全力以赴的反抗,其结果不是同归于尽,就是两败俱伤。从基因的角度看,这显然不是最佳策略。花费在侵犯行为中的代价,完全可以用在对基因有利的其他事情上。因此,自然界里同一物种中的竞争及侵犯行为,都是有分寸的。社会生物学:现象解释社会生物学:现象解释侵犯行为侵犯行为假定你有两个对手,有一天早上你碰到了其中的一个,如果你全力以赴将其杀死,倒不一定有什么好结果。因为你即使不会在战斗中受伤(而且很可能是重伤、甚至丧命),也会耗费巨大的精力;更重要的是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