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地球的表面【课标落实】1本单元通过观察、实验、阅读、交流等活动,落实课程标准高年段的课程目标。科学知识:初步了解地球上一些与地壳运动有关的自然现象的成因。科学探究:能基于所学的知识,从事物的结构、功能、变化及相互关系等角度提出有针对性的假设,并能说明假设的依据。能基于所学的知识,通过观察、实验、查阅资料、调查、案例分析等方式获取事物的信息。能基于所学的知识,用科学语言、概念图、统计图表等方式记录整理信息,表述探究结果。科学态度:能大胆质疑,从不同视角提出研究思路,采用新的方法、利用新的材料,完成探究、设计与制作,培养创新精神。在进行多人合作时,愿意沟通交流,综合考虑小组各成员的意见,形成集体
2、的观点。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了解科学技术可以减少自然灾害对人类生活的影响。了解人类的好奇和社会的需求是科学技术发展的动力,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影响着社会发展。2本课学习内容基于课程标准课程内容中“地球与宇宙科学领域”高年段要求。【教材分析】地球的表面是苏教版科学五年级上册第3单元地球的表面与内部的第一课时。通过一年级下册第1单元石头与泥土的学习,学生通过观察石头、玩泥土以及沙子、黏土等活动,对岩石和土壤有了感性的认识。通过四年级上册第5单元岩石与矿物的学习,知道了地球表面覆盖着岩石,岩石组成了地球的外壳。因此岩石与土壤对学生来说是较为熟悉的物质。本课带领学生认识地球表面由岩石与土壤构成的陆地地
3、形,学会描述地表特征。本课教学内容共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认识地球表面陆地地形特点。本课内容共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认识地球表面陆地地形特点。先借助摸政区地球仪和地形地球仪让学生感受地球并不是一个光滑球体,它的表面高低起伏,有陆地和海洋两种表现形式。再以图片的形式展现平原、高原、山地、丘陵、盆地五种陆地地形,用卡通人物提示海底地形也是起伏不平的。第二部分是描述各种地形的主要特点,引导学生观察山地、平原、丘陵、盆地四种地形,从地势高低和起伏大小两个方面准确描述它们的特点。第三部分为制作一个包含两种地形的立体模型。教材呈现了两种立体地形模型的表现技法,学生可以参考这两种立体模型的材料和做法来设
4、计制作自己的地形模型。通过制作活动,让学生更好地领会地形特征,培养学生设计与物化地形模型的能力。【学情分析】通过一年级下册第1单元石头与泥土与四年级上册第5单元岩石与矿物的学习,学生已经认识了岩石与土壤的基本特征,但对地球表面陆地地形的认识还较为肤浅,不知道陆地上有不同的地形,更不清楚不同地形之间的区别。本课教学中重点通过活动帮助学生突破迷思概念,认识不同的陆地地形,建立起地形的表象。五年级学生对事物仍充满探究兴趣和求知欲,动手能力也相对较强,具有一定的实验能力和良好的科学习惯。在动手制作地表立体模型的活动中,教师可以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进行构思与制作,使学生能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技术方法,进行协
5、商和合作,学会使用常见材料表示地形特征。促使他们更深入地理解不同地貌特点,了解更多地形信息,享受设计与制作的喜悦。【教学目标】科学知识:1通过观察与阅读资料,知道地球表面的基本构成情况以及地球表面有各种各样的地形。2通过观察与阅读资料,知道一些典型的地形,如平原、高原、山地、丘陵和盆地。科学探究:1能整体描述地表特征,能识别常见的陆地地形。2能细致观察各种地形,学会描述地形的主要特征。3能制作立体地形模型,学会运用常见材料表现地形特征。4能够收集各种不同地貌特点的图片和资料。科学态度:1在科学探究中,乐于尝试运用多种材料、多种方法制作地形的立体模型。2愿意与同伴合作交流,体验动手制作模型的快乐
6、,体验建立模型在科学研究中的意义。3感受到大自然和祖国河山的秀美壮丽,为祖国感到自豪。【教学重点】 描述五种典型地形地貌的主要特征。【教学难点】 设计制作立体地形模型。【教学准备】 教师材料:立体地形图、立体地形模型、教学相关视频和课件等。 学生材料:立体地形模型制作材料,如纸板、鸡蛋托、废纸、泡沫塑料板、画笔、手指画颜料等。【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过程设计】 一、谈话导入新课1(出示太空中拍到的地球图片) 谈话: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位朋友,这是谁?(生:地球)2师:这是从太空中看到的地球,今天我们要一起来研究地球的表面。(揭示课题)设计意图:利用地球航拍图激发学生兴趣,引出本节课要研究的问
7、题“地球的表面”。二、 整体认识地球表面的特点1谈话:那么地球的表面是什么样的呢? (生:地球表面有海洋和陆地.)2讲解:地球表面包括陆地和海洋。地球表面各种高低起伏的形态,总称为地形。岩石和土壤构成了高低起伏、形态多样的陆地地形。3观察立体地图:老师给你们准备了一块立体地图,给你们5分钟时间,看一看,摸一摸,找一找,想一想,地球的表面有哪些不同的地形?比比看谁找得又快又多!4小组观察,教师巡视指导。5汇报交流。6师:同学们观察得真仔细!地球表面的地形,有山地、丘陵、平原、高原、盆地等等。这五种是我们比较常见的陆地地形。细心观察,认真思考,方能有所发现。设计意图:初步让学生对地球表面有一个宏观
8、的认识,知道地球表面是凹凸不平、高低起伏的。再借助立体地形图,开展观察、触摸、思考、交流,让学生认识到地球表面有几种不同的陆地地形,充分调动了学生的认知兴趣。 三、描述五种常见陆地地形的特点1观察立体地形图。接下来再给大家一个任务。请大家在地形图上找出这五种地形,分别是喜马拉雅山脉、江南丘陵、华北平原、青藏高原、塔里木盆地。观察每一种地形与它周边的地形有什么不同?2阅读资料,圈画重点:接着拿出阅读资料,可以结合地形图找出这五种地形的特点,可以用笔圈出重点词句。3教师巡视指导。4学生交流。 (1)山地:生1:很高,高低不平 (师:是的,落差很大)生2:陡峭、高耸、直入云霄.师:山地的特点是起伏很
9、大,坡度陡峻。我们现在是不是可以根据同学们讲的这些特点,给山地这种地形画一幅简图。我们先来画一条地平线,山地的地形地势比较高,很陡峭。可不可以这样来画。小结:我们认识了其中的一种地形叫山地。这种地形,起伏很大,坡度陡峻,沟谷幽深,中国的山地大多分布在西部,例如喜马拉雅山、昆仑山、唐古拉山、天山、阿尔泰山都是著名的大山。 (2)丘陵:生1:丘陵是连绵不断,起伏较大。师:丘陵跟山地一样吗?我们比较一下(出示图片)你们说说看。地势哪个高一点?生2:山地。师:丘陵的特点是起伏不大,坡度较缓。我国著名的丘陵从北到南有山东丘陵、江南丘陵、两广丘陵等等 。(3)平原:第三种地形是平原。你能描述一下平原的特点
10、吗? 生1:一望无际 师:很广阔。 生2:看上去很平坦,不是高低不平的。 师:比较平整。 生3:地势比较低 师:是的,地势比较低,比较平整,面积非常的广阔。平原的特点是起伏很小,宽广平坦。用简图可以这样表示。小结: 所以我们认识了第二种地形,叫做平原。平原的地势较低,地面平坦,起伏较小,视野开阔。平原主要分布在大河两岸和濒临海洋的地区。像我国东部的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是我国著名的三大平原。 (4)高原:接下来,我们再来认识高原。这种地形有什么特点呢?生1:高原的地势较高,起伏小 生2:边缘很陡峭,以陡坡为界师:中国有四大高原:青藏高原、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云贵高原。青藏高原是世
11、界上 海拔最高的高原,被称为“世界屋脊”。可以说说平原和高原的对比。 (5)盆地:生:周围比较高,中间比较低,这就是盆地。师:盆地四周高,中间低,顾名思义,像一个盆子。例如,塔里木盆地是我国最大的的内陆盆地。5播放视频:刚才我们通过自己的观察与判断,认识了这些地形。那科学家们是不是也这样认为的呢?我们通过视频来了解一下。看来我们同学的知识面真的很广,和科学家们认识的很接近了。实际上,我们祖国的占地面积约为960万平方千米,幅员辽阔,地形地貌非常复杂,整体地势西高东低,从西到东,既有起伏的山脉、雄伟的高原、四周群山环抱、中间低平的盆地,还有低缓的丘陵,广阔的平原,几乎每一种地形都有。6(出示图片
12、)谈话:你知道,咱们福建省的地形是哪一种?你能从图片上看出来么? 生:丘陵设计意图:本活动在宏观认识地球表面特征的基础上,通过阅读资料和地形实景照片,进一步帮助学生掌握描述各种地形主要特点的科学语言,形成识别各种地形的背景知识,感受真实地形的样貌。四、制作地形立体模型1过渡:刚才我们通过看、摸、想,总结了五种地形的特点,现在能不能利用我们身边的材料,通过做模型的方式,把那么刚才研究的2种地形呈现出来?2小组讨论(课件出示要求): (1)你们想制作的地形模型,并绘制立体地形模型示意图(俯视图+立面图):可用线条表示地形轮廓和高低起伏,可以用不同颜色区分地形,(用色彩表示岩石、植被和水体等,)用文
13、字注明地形名称。 (2)选择什么材料?怎么做? (3)出示材料图:大家可以参考用这些材料来讨论。3教师巡视指导4小组交流汇报5出示图片(制作好的模型):老师这里有一些制作好的模型供大家参考。6分组制作模型7成果展示与交流:选2-3组,不同地形。 (小组互评可围绕以下进行,如:不足在哪?怎么改进?有两种地形?符合地形特点吗?美观清晰吗?)8课堂检测设计意图:地形立体模型制作活动能促使学生更深入地理解不同地貌特点,学会使用身边常见的材料表征地形特征。它是一项有益的科学实践活动,需要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技术方法,学会设计和决策,懂得协商和协作,学习他人的制作方法,了解更多地形信息。这样学生才能享受
14、到设计与制作的喜悦。五、总结全课师总结:今天,我们通过制作地形模型,认识了山地、丘陵、平原、高原、盆地这五种常见的陆地地形。建构模型是科学学习中常用的一种方法。但是,地球自诞生之日起就隐藏着太多的奥秘,我们将在后续的学习中继续探索。设计意图:课堂总结,并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究地球的欲望,为后续的学习做好铺垫。【板书设计】9地球的表面山地 起伏很大,坡度陡峻丘陵 起伏不大,坡度较缓平原 起伏很小,宽广平坦高原 地势较高,地形开阔 盆地 四周高、中部低10火山与地震(第一课时) 【课标落实】1本单元通过观察、实验、阅读、交流等活动,落实课程标准高年段的课程目标。 科学知识: 初步了解地球上一些与地壳运
15、动有关的自然现象的成因。 科学探究: 能基于所学的知识,从事物的结构、功能、变化及相互关系等角度提出有针对性的假设,并能说明假设的依据。 能基于所学的知识,通过观察、实验、查阅资料、调查、案例分析等方式获取事物的信息。 能基于所学的知识,用科学语言、概念图、统计图表等方式记录整理信息,表述探究结果。 科学态度: 能大胆质疑,从不同视角提出研究思路,采用新的方法、利用新的材料,完成探究、设计与制作,培养创新精神。 在进行多人合作时,愿意沟通交流,综合考虑小组各成员的意见,形成集体的观点。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 了解科学技术可以减少自然灾害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了解人类的好奇和社会的需求是科学技
16、术发展的动力,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影响着社会发展。 2本课学习内容基于课程标准课程内容中“地球与宇宙科学领域”高年段要求。 14.5 地球内部可以划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三个圈层。 知道地壳运动是地震、火山喷发等自然现象形成的原因。 15.3 人类生存需要防御各种灾害,人类活动会影响自然环境。 了解地震、火山喷发等自然灾害对人类的影响,知道抗震防灾的基本常识。【教材分析】火山与地震是苏教版科学五年级上册第3单元地球的表面和内部的第二课时。通过四年级上册第5单元岩石与矿物的学习,学生已经知道地球表面覆盖着岩石。同时经过这一单元地球的表面和内部第一课时地球的表面的学习,学生也已经了解地球表面五种常见的地
17、形。本课带领学生研究地球内部力量改变地形地貌的其中一种表现形式火山喷发,使得学生意识到火山喷发的物质和能量来自地球内部,为后续学生理解导致地貌改变的内部原因奠定基础。本课教学内容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认识火山喷发现象,借助图片、视频和资料卡引导学生小组讨论交流,并利用思维导图梳理火山喷发过程与火山喷发前后的现象及危害。第二部分是模拟火山喷发,了解火山的构造,建立火山的结构模型和工作模型,模拟火山喷发现象,帮助学生意识到火山喷发物质和能量来自地球内部,并能够运用科学语言描述火山的成因。第三部分是总结与拓展,引导学生将课堂探究延伸至课外,收集整理关于火山的知识制作知识小报,同学间进行交流。【学情分
18、析】在学习本课之前,学生对地球的概貌已有了初步的探究和了解,从知识和能力上为本课探究活动打下了一定的基础。但由于火山喷发是生活中不常见的自然现象,因此绝大多数学生都没有见过真实的火山喷发,关于火山方面的知识也了解较少,学生关于火山喷发的已有认识往往来自图书和电视新闻,可能是片面的,也可能是错误的。本课将在学生原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引导他们模拟火山喷发的实验,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体验到探究的乐趣,帮助学生了解火山喷发的主要表现和危害,并意识到火山喷发物质和能量来自地球内部。另外,学生对于火山喷发对人们的影响更多地停留在火山给人类带来的危害方面,而对于火山喷发对人类有利的一面则很少关注到,需
19、要启发他们辩证的看待火山喷发事件。五年级的学生对科学具备了一定的认知基础和生活经验,知识面也比较广阔,对火山喷发等自然现象也比较感兴趣,比较喜欢动手操作实验,在老师的引导下可顺利制定计划进行实验,但部分学生仅仅停留于操作实验,需要教师引导他们动手与动脑相结合,更深刻的理解知识,提高能力。【教学目标】科学知识:通过实验模拟火山喷发,知道导致火山喷发的物质和力量来自地球内部。 科学探究:1能根据简单的器材做火山喷发的模拟实验。2通过观察和阅读,会描述火山喷发的主要表现和危害。 科学态度:1在科学探究中,能意识到要用实验证明自己的猜想。2乐于通过实验模拟火山喷发,并具有基于证据发表自己见解的意识。3
20、在科学探究中,乐于辩证看待事件,意识到火山会给人类带来不同影响。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了解科学技术可以减少自然灾害对人类生活的影响。【教学重点】了解火山喷发的重要特征、破坏能力和成因。【教学难点】模拟火山喷发。【教学准备】教师材料:教学PPT和相关视频。学生材料:模拟火山喷发实验器材(土豆泥、番茄酱、铁盒、一次性手套、三脚架、酒精灯、火柴、湿抹布、废物盒、托盘等)。【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过程设计】一、认识火山喷发现象1大自然就像一位神奇的魔术师,在地球上创造了许多令人震撼的自然现象,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三张图片(教材中火山正在喷发、火山喷发后、火山喷发前的图片),请同学们注意观察并思考,图
21、片中出现了什么自然现象?学生汇报:火山喷发。2追问:三张图片都是火山正在喷发的过程吗?有没有不同的意见?学生质疑:第一张图是火山正在喷发;第二张图是火山喷发后(岩浆溢出逐渐冷却);第三张图是火山喷发前(火山灰污染空气的场景)。3同学们产生了不同的意见,那我们到底听谁的?别着急,老师这里有一段视频,或许可以帮助到你们,我们一起来看。学生观看视频。4看完视频,我们发现:第一张图是火山正在喷发;第二张图是火山喷发后(岩浆溢出逐渐冷却);第三张图是火山喷发前(火山灰污染空气的场景)。5根据刚才的学习和同学们的已有经验,相信大家对火山都有了一定的了解,下面请各小组画一画关于火山的思维导图。时间6分钟。要
22、求:(1)画出火山喷发前、喷发时以及喷发后的现象;(2)根据现象讨论火山喷发的危害;(3)小组内进行模拟汇报。温馨提示:教师在巡视的过程中,发现有困难的小组,及时提供资料卡。小组讨论、画思维导图。6小组汇报。7小结:(教材提示)火山喷发前会有火山灰冒出来,污染空气;火山喷发时会有大量的火山灰、火山气体从火山口冒出来,弥漫空中;会有大量温度很高的红色岩浆从火山口喷溅或溢出;岩浆有的浓稠,有的稀薄,流速也不同;被抛到空中的岩浆落地时会形成火山弹;岩浆会向下流动,会覆盖周边的物体;火山喷发后红色岩浆会慢慢冷却变成岩石;灰尘、有毒气体和熔岩会严重影响火山周围居民的生活,如飞机停航、庄稼死亡.当然火山物
23、质也为人类提供了有益资源。火山喷发是地球上极具破坏力的自然灾害之一,它会掩埋城市和乡村,污染空气,给人类带来巨大灾难。设计意图:通过观看火山的相关图片和视频,组织学生小组交流火山喷发过程、喷发前后现象以及火山内部构造,调动他们的前概念和学习主动性,帮助他们梳理火山喷发过程、喷发后给人类造成的损失和可能的益处。二、模拟火山喷发1刚才小组汇报时,老师发现你们的思维导图中间圈里是空白的,请各小组在圈里画一画火山的内部构造,并讨论火山为什么会喷发。时间5分钟。小组绘制、讨论,教师巡视。2小组汇报。3同学们都有自己的看法,那科学家又是怎么定义的呢?我们一起来看视频。学生观看视频。4火山喷发时,炽热的岩浆
24、在巨大的压力作用下冲破岩层,从裂缝中涌出或喷出,场面十分壮观,既然没办法实地观察,那么想不想自己做个火山?生:想。5下面就让我们来模拟火山喷发吧!老师为大家准备了实验器材(PPT出示),分别是土豆泥、铁盒、番茄酱、三脚架、酒精灯等。学生根据所给的器材,设计模拟火山喷发的实验过程,并讨论土豆泥、番茄酱和酒精灯分别模拟什么。记录单2在抽屉里。6小组汇报:番茄酱模拟岩浆,土豆泥模拟火山,酒精灯模拟地球内部巨大能量。7火山喷发的模拟实验过程:(1)在铁盒子里放一些土豆泥,做成山的形状,并在土豆泥中间挖一个小洞。(2)往洞里倒入一定量的番茄酱,再用薄薄的一层土豆泥封住洞口。(3)把铁盒放到三脚架上,用酒
25、精灯加热,观察发生的现象。8教师提问:在实验过程中,有什么注意事项?学生汇报。教师归纳,温馨提示:(1)严格按照实验步骤,先把放好土豆泥和番茄酱的铁盒放到三脚架上,再点酒精灯。(2)重点观察土豆泥和番茄酱前后的变化,边观察边填写记录单。(3)实验过程中,不要触碰加热中的铁盒,以免烫伤!(4)实验完成后,取出酒精灯熄灭,其余装置不要触碰,静置放凉。9学生领取实验器材,分组实验,填写记录单。10小组汇报。实验现象:土豆泥会出现小裂缝,有白气冒出来;盖在上面的土豆泥会被顶起来;番茄酱沸腾并向外溢出;11教师提问:番茄酱将要喷发时有什么现象?生:土豆泥出现小裂缝,有白气冒出;上面的土豆泥被顶起来;番茄
26、酱开始冒出大泡泡;周边土豆泥松动;也就是说火山喷发前其实是有前兆的,可以建立火山喷发预警系统,减少灾害损失。设计意图:通过模拟火山喷发的实验,学生能进一步认识火山基本构造,深化对火山喷发过程和现象的认识。实验中土豆泥和番茄酱的变化,类似真实火山喷发过程,暗示火山喷发物质和力量来自地球内部,有利于学生理解火山喷发可观测可预警。三、总结与拓展1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学生汇报:我知道了火山喷发的成因2拓展:根据今天学习的内容,请你想一想如果遇到了火山喷发,你将如何应对?课后可以将你收集的资料做成知识小报,与同学交流,相信你一定会成为一个研究火山的小专家。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归纳本节课的收获,
27、同时给学生提供一个了解更多火山知识的机会,将课堂探究延伸至课外。【板书设计】10火山与地震(第一课时)10火山与地震(第二课时) 厦门市翔鹭小学 陈启东【课标落实】10火山与地震(第二课时) 【课标落实】1本单元通过观察、实验、阅读、交流等活动,落实课程标准高年段的课程目标。 科学知识: 初步了解地球上一些与地壳运动有关的自然现象的成因。 科学探究: 能基于所学的知识,从事物的结构、功能、变化及相互关系等角度提出有针对性的假设,并能说明假设的依据。 能基于所学的知识,通过观察、实验、查阅资料、调查、案例分析等方式获取事物的信息。 能基于所学的知识,用科学语言、概念图、统计图表等方式记录整理信息
28、,表述探究结果。 科学态度: 能大胆质疑,从不同视角提出研究思路,采用新的方法、利用新的材料,完成探究、设计与制作,培养创新精神。 在进行多人合作时,愿意沟通交流,综合考虑小组各成员的意见,形成集体的观点。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 了解科学技术可以减少自然灾害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了解人类的好奇和社会的需求是科学技术发展的动力,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影响着社会发展。 2本课学习内容基于课程标准课程内容中“地球与宇宙科学领域”高年段要求。 14.5 地球内部可以划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三个圈层。 知道地壳运动是地震、火山喷发等自然现象形成的原因。 15.3 人类生存需要防御各种灾害,人类活动会影响自然环
29、境。 了解地震、火山喷发等自然灾害对人类的影响,知道抗震防灾的基本常识。【教材分析】火上与地震是苏教版科学五年级上册第3单元地球的表面和内部的第二课时。本课教学内容分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认识地震现象,借助图片引导学生用语言描述地震发生的现象,再通过阅读课文文本了解地震发生的原因以及危害。第二部分是模拟地震,建立地层模型来模拟地震发生的原因,观察“岩层”的褶皱产生,体验“岩层”断裂的震感,观察“地球板块”的错动、抬升。模拟地震的发生,帮助学生意识到构造地震发生的原因来自地球内部的岩层挤压。最后通过图片和逃生口诀来形象直观地帮助学生记忆地震逃生口诀。【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经过四年的科学学习,已经
30、掌握了一定的过程与方法技能,如观察、记录、简单实验等。在这一课中,学生要学习用建立模型的方法来进行模拟试验,如何准确的模拟对于很多学生而言是一个难点,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注意在模拟的过程中,要符合地震发生的真实情况。学生经历过逃生演习以及安全教育平台了解过地震发生时的避震措施,对此并不是一张白纸,所以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挖掘文字口诀背后的道理。【教学目标】科学知识:通过实验模拟地震,知道导致地震的力量来自地球内部。 科学探究:1能根据简单的器材做地震的模拟实验。2通过观察和阅读,会描述地震的主要表现和危害。 科学态度:1在科学探究中,能意识到要用实验证明自己的猜想。2乐于通过实验模拟地震,具有基于证
31、据发表自己见解的意识。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了解科学技术可以减少自然灾害对人类生活的影响。【教学重点】了解地震的重要特征、破坏能力和成因。【教学难点】模拟地震。【教学准备】教师材料:教学PPT和相关视频。学生材料:模拟地震实验器材(多层海绵、薄木片、泡沫板等)。【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过程设计】一、认识地震的危害1老师这里有一些图片,你们看到了什么?2学生汇报:看到了地面断裂。3教师追问:发生了什么导致了这一切呀?4学生汇报:可能是地震导致了这一切。5教师追问:你们这么认为的依据是什么呢?6学生交流想法。7你们猜对了,这一切都是地震导致的,揭示课题。设计意图:以图片资料的形式调查学生前概念,
32、勾起学生对地震的回忆,同时认识到地震是一种自然灾害现象。二、模拟地震的成因1这是原始地层,思考一下,你们认为地震的原因是什么?2小组间讨论,以小组为单位轮流汇报。3教师出示地震原因,地震是当地壳深处的岩层因受到过度挤压而断裂,会引起大地剧烈震动。4真实情况真的会这样吗?想不想来模拟一下?5教师出示材料,(泡沫板、塑料小人模型,纸房子等。)该如何模拟呢?6学生小组讨论并思考几个问题。(1.如何利用材料?2.怎么模拟地震过程更准确?3.操作时如何分工合作?4.注意事项是什么?)(5分钟)7小组轮流汇报,教师补充注意事项。8小组阅读记录单要求。领取材料进行模拟实验,并填写记录单。9小组间交流汇报:我
33、们在模拟地震发生的实验中发现了什么。10小结:我们明白了地震发生的原因,并且发现地震在发生时威力是非常巨大的。设计意图:模拟地震的成因是本课的重难点,学生在了解构造地震的成因之后,利用材料来模拟地震的发生,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制定计划、搜集证据、得出结论,观察地震发生时产生的褶皱、断裂、错动或抬升,同时体验地震的破坏力和带来的危害。三、学习科学避震的方法1师:地震危害这么大,看来我们需要提升一下避震知识。2老师这里有一段视频,请同学们观看一下,并思考一下如何避震。(学生观看唐山大地震片段)3学生小组讨论如何有效避震并全班交流分享。4教师出示避震口诀,一起来学习。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科学避
34、震方法,了解科学技术可以减少自然灾害对人类生活的影响。四、总结与拓展1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2谈话:其实关于地震现象还有很多值得我们继续研究的的问题,希望同学们能继续研究下去。【板书设计】 10火山与地震(第二课时) 房屋倒塌 褶皱 地面断裂 地震 断裂 错动、抬升 12.地表雕刻师(第一课时)厦门市湖里区小学科学老师骨干团队【课标落实】1. 本单元通过一系列观察、比较、实验、测量、交流等活动,落实课程标准高年段的课程目标。科学知识: 初步了解地球上一些与地壳运动有关的自然现象的成因。 科学探究: 能基于所学的知识,从事物的结构、功能、变化及相互关系等角度提出有针对性的假设,并能说明
35、假设的依据。 能基于所学的知识,通过观察、实验、查阅资料、调查、案例分析等方式获取事物的信息。 能基于所学的知识,用科学语言、概念图、统计图表等方式记录整理信息,表述探究结果。 科学态度: 能大胆质疑,从不同视角提出研究思路,采用新的方法、利用新的材料,完成探究、设计与制作,培养创新精神。 在进行多人合作时,愿意沟通交流,综合考虑小组各成员的意见,形成集体的观点。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 了解科学技术可以减少自然灾害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了解人类的好奇和社会的需求是科学技术发展的动力,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影响着社会发展。2本课学习内容基于课程标准课程内容中“地球与宇宙科学领域”的高年段要求。地球内
36、部可以划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三个圈层。说出地壳主要由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三大类岩石构成。【教材分析】本课承接本单元前面三课,重在探讨改变地表的外部自然力量,揭示岩石的三大成因,起到总结延伸的作用。学生将借助模拟活动认识到除了来自地球内部的力量,流水、风、温度变化等外部自然力量也在缓慢改变着地表形态。学习本课,能促进学生整体认识导致地表变迁的内部力量和外部自然力量,为后续认识岩石循环、化石成因奠定基础,有利于深化认识、提高开发与使用模型的能力。 本课内容具体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初步认识外部自然力量会改变地表形态,通过课文直接告诉学生“地球表面始终处于不断变化之中”,除了来自地球内部的力量,
37、风、水、冰、温度变化等外部自然力量也会改变地表的形态。第二部分是探究外部自然力量如何改变地表形态,如温度变化和风对地表的影响,意识到水、冰、风、生物和重力将岩石、土壤和沉积物破碎成较小的颗粒并使它们四处迁移。第二部分共安排了三个小活动:一是通过模拟实验发现温度变化会使岩石碎裂;二是通过模拟实验探究风对地貌的影响;三是识别图片中改变岩石和地貌的外部自然力量。第三部分为“模拟变质岩的形成,认识岩石三大成因,安排了两个小活动:一是阅读资料,认识岩石的三大成因;二是模拟变质岩的形成过程。【学情分析】通过一年级下册石头与泥土四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岩石与矿物学生已经学会观察与描述常见岩石和矿物的特征,知道它们
38、是重要的自然资源,四年级的时候学生已经学过岩石,对于观察了解岩石有一定的基础,知道不同的岩石有着不同的形态特征。对于岩石已有较为具象的概念,【教学目标】科学知识:1通过模拟变质岩的形成过程和阅读活动,能说明三类岩石的形成原因。2能举例说明水在地表流动的过程中,塑造着地表形态。科学探究:1在教师引导下,能模拟外部自然力量改变地表的过程,大致说明作用方式和结果。科学态度:1在科学探究中,能意识到要用实验证明自己的猜想。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1认识到科技的发展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的便利。【教学重点】能从模拟实验中学习,理解作用方式,说明三类岩石的成因。 【教学难点】说明自然力量作用方式和三类岩石
39、的成因。【教学准备】教师材料:课件和视频。学生材料:页岩,镊子,酒精灯及其配套器材。【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过程设计】一、导入1(展示一张岩石破裂的图片)提问:是什么力量让这个岩石裂开了呢?在我们的地球表面像这样的岩石,还有很多很多(配合ppt图片)。它们是怎样变成各种形状的呢,像雕刻过的一样,那么谁是它的雕刻师呢?2学生汇报,根据学生汇报顺序依次板书:植物 酸雨 水流 风 温度火山 地震 3同学们说了很多的力量,那么同学们你能根据力量的来源给他们分类吗?是的,我们将同学们的猜测分成了两类,分别是来自地球内部的力量和地球外部的力量。(板书)4当然这些都只是我们的猜测,那这些力量到底能不能改变岩
40、石,进而改变地球的表面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地表雕刻师。(板书)设计意图:在上一课时刚结束完模拟温度对地表的影响探究,开门见山直接引入到水流、风对地表的影响及模拟实验。二、验证温度可以模拟岩石1要想知道我们列出来的这些力量,能否改变地球表面,那么我们需要通过实验。可是,我们这节课只有40分钟的时间,我们在实验室可以模拟哪种力量呢?(火山地震,两种地球内部的力量我们实验室很难模拟,那外部的力量呢?引导到温度)2那温度变化可以使岩石发生改变吗?这节课我们就一起在课堂上创造一个温度变化的条件,来影响岩石,看看岩石是否会发生变化3那在实验室的条件下,我们如何设计实验验证我们的猜测呢?接下来请各小组讨
41、论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需要什么材料,第二个问题操作步骤。请各小组从抽屉里拿出1号信封,里面有一张方案设计单,请同学们边讨论边记录。一会儿老师要让大家按照上面的顺序来汇报你们的方案。4小组讨论,教师巡视记录。5汇报。T:其他小组你们跟他们的方法一样吗?有什么不同的意见吗?汇报可能出现的几个问题:各小组出现了这样的分歧.热水还是酒精灯?(师引导:热水和酒精灯哪个温度高?我们需要温度比较高的还是温度比较低的?)水还是冰水?怎样温差更大?提醒孩子,我们是在模拟温度变化的环境。汇报补充:加热时间要注意,时长要足够,现象才能更明显,老师给大家提供了两种计时工具供大家选择,每个小组选择一种。(秒表、沙漏)6
42、. T:同学们考虑得非常周到,老师将同学们说的方法整理成一段视频。请同学们认真观看,一会儿老师要提问。7T:那做这个实验有哪些注意事项呢?S1:酒精灯的使用。(很好,这个实验我们用到了酒精灯,同学们注意酒精灯的使用规范与安全,除了酒精灯的使用还有哪些注意事项呢?)S2:加热后的小石子不要碰到自己和其他同学。(师补充,加热的时候大家不要凑太近,以免受伤)8请同学们从抽屉中拿出2号信封,二号信封里有一块岩石,给你们一分钟的时间你们先仔细观察一下岩石。猜猜看,实验后,岩石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希沃计时1min)(请学生说出自己的猜测)9材料员到两边领取实验器材,每个小组一盘,并且到旁边挑选你们所选择
43、的计时工具。10开始活动 10min。11汇报:谁来说说看,你观察到了什么?你发现什么了?(希沃展示记录单,看记录单汇报)12得出结论:温度变化可以改变岩石。13看来,温度的变化确实能够改变岩石。那具体是如何做到的呢?我们来看一下科学家的解释。(播放视频)14T:看完视频,谁来说说看,温度是如何影响岩石的?设计意图:在上一课时刚结束完模拟温度对地表的影响探究,开门见山直接引入到水流、风对地表的影响及模拟实验。三、总结与设疑1T:好,这节课我们模拟了温度变化对岩石的影响,谁来说说你收获了什么?除了知识性的收获,你还有别的方面的收获吗?2T:是的,我们知道了温度变化确实会改变岩石,那风跟水流该如何
44、模拟呢?下课后,请同学们接着思考,我们下节课再来研究。设计意图:在上一课时刚结束完模拟温度对地表的影响探究,开门见山直接引入到水流、风对地表的影响及模拟实验。【板书设计】12地表雕刻师内部因素:地震 火山外部因素:温度 水流 风 酸雨 植物12.地表雕刻师(第一课时)【课标落实】2. 本单元通过一系列观察、比较、实验、测量、交流等活动,落实课程标准高年段的课程目标。科学知识: 初步了解地球上一些与地壳运动有关的自然现象的成因。 科学探究: 能基于所学的知识,从事物的结构、功能、变化及相互关系等角度提出有针对性的假设,并能说明假设的依据。 能基于所学的知识,通过观察、实验、查阅资料、调查、案例分析等方式获取事物的信息。 能基于所学的知识,用科学语言、概念图、统计图表等方式记录整理信息,表述探究结果。 科学态度: 能大胆质疑,从不同视角提出研究思路,采用新的方法、利用新的材料,完成探究、设计与制作,培养创新精神。 在进行多人合作时,愿意沟通交流,综合考虑小组各成员的意见,形成集体的观点。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 了解科学技术可以减少自然灾害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了解人类的好奇和社会的需求是科学技术发展的动力,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影响着社会发展。2本课学习内容基于课程标准课程内容中“地球与宇宙科学领域”的高年段要求。地球内部可以划分为地壳、地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