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4 24 月迹月迹课文导入课文导入课文导入课文导入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王安石)野旷天底树,江清月近人。(孟浩然)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 白)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苏 轼)回忆一下,与月相关的诗句课文导入课文导入 这节课我们来学习一篇也是与月相关的文章月迹,作者是中国当代著名作家贾平凹w。小链接:贾平凹,1952年生于陕西省丹凤县一农民家庭。父亲为其取名贾李平,后图口音方便,便喊他为平娃。陕西话中,娃凹同音。作者简介作者简介 贾平凹,1952年2月21日生于陕西省商洛市丹凤县棣花镇,毕业于西北大学中文系,当代作家。1982年发表作品鬼城
2、二月杏。1992年创刊美文。1993年创作废都。1997年凭借满月儿,获得首届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2008年凭借秦腔,获得第七届茅盾文学奖。2011年凭借古炉,获得施耐庵文学奖。学习目标学习目标1.理清文章的写作顺序,把握孩子们寻找月亮足迹的心理变化。2.建立热爱生活,追求美好生活的向往。3.激发热爱生活、追求美好事物的积极心态。第一课时悄没声儿 硕果累累 袅袅婷婷 嫦娥 嫉妒 瓷盆一、整体感知课文,想一想文章主要描写了什么内容?二、寻找月亮的踪迹”。1.月迹就是月亮的足迹,大家能从课文中概括出月亮踪迹的转换场景吗?屋中 院中 沙滩2.文中谁的话引起了这些场景的转换?奶奶的三句话“月亮进来了!
3、”“它走了,它是匆匆的,你们快出去寻月吧。”“月亮是每个人的,它并没走,你们再去找吧。”3自学提示(一):默读课文,看看作者是在哪些地方找到了月亮的踪迹,不同的地方月亮有什么不同的特点,作者的心情又分别有什么变化。孩子们在“镜中院中葡萄叶儿上,瓷花盆儿上,爷爷的锨刃儿上河中眼瞳中”寻到了月亮。月亮的特点:白道儿半圆满盈无踪迹玉玉的、银银的 银光、多小小的、多 心理及其发展变化的过程:期待失望羡慕小心惊喜甜蜜(满足)在寻月的过程中,孩子们沐浴在皎洁的月光下,孩子们在寻月的过程中感受到了月亮的美好,寻月的过程就是寻求美的过程。三、感悟“月迹”自学提示(二)快速浏览课文。找出你觉得好玩、有趣的地方找
4、出来,并说说你的感受或者理由。(用笔在旁边标注出来。)为什么文章要以“月迹”为标题?(月迹的含义)月迹可以理解为 月亮在孩子心中留下的美好印迹;也可以理解为月的变化轨迹,寻月的过程就是寻找美的过程,它有轨迹。课堂小结课堂小结 月亮是美的,天空也是美的。无边无际的天空象征着世间所有美好的事物。孩子们在追寻月迹的过程,内心也留下美好的印迹;我们每个人都可以寻找到生活中的美,对美的追求,只要你能够不懈努力,我们就会发现它就在我们的眼睛里,在我们的心中。24 月迹 寻找足迹 感悟足迹月夜 月亮是别在乡村的一枚徽章。城里人能够看到什么月亮?即使偶尔看到远远天空上一丸灰白,但暗淡于无数路灯之中,磨损于各种
5、噪音之中,稍纵即逝在丛林般的水泥高楼之间,不过像死鱼眼睛一只,丢弃在五光十色的垃圾里。由此可知,城里人不得不使用公历,即记录太阳之历;乡下人不得不使用阴历,即记录月亮之历。哪怕是最新潮的农村青年,骑上了摩托用上了手机,脱口而出还是冬月初一腊月十五之类的记时之法,同他们抓泥捧土的父辈差不多。原因不在于别的什么他们即使全部生活都现代化了,只要他们还身在乡村,月光就还是他们生活的重要一部分。禾苗上飘摇的月光,溪流上跳动的月光,树林剪影里随着你前行而同步轻移的月光,还有月光牵动着的虫鸣和蛙鸣,无时不在他们心头烙下时间感觉。相比之下,城里人是没有月光的人,因此几乎没有真正的夜晚,已经把夜晚做成了黑暗的白
6、天,只有无眠白天与有眠白天的交替,工作白天和睡觉白天的交替。我就是在三十多年的漫长白天之后来到了一个真正的夜晚,看月亮从树荫里筛下的满地光斑,明灭闪烁,聚散相续;听月光在树林里叮叮当当地飘落,在草坡上和湖面上哗啦哗啦地拥挤。我熬过了漫长而严重的缺月症,因此把家里的凉台设计得特别大,像一只巨大的托盘,把一片片月光贪婪地收揽和积蓄,然后供我有一下没一下地扑打着蒲扇,躺在竹床上随着光浪浮游。就像我有一本书里说过的,我伸出双手,看见每一道静脉里月光的流动。盛夏之夜,只要太阳一落山,山里的暑气就消退,辽阔水面上和茂密山林里送来的一阵阵阴凉,有时能逼得人们添衣加袜,甚至要把毯子裹在身上取暖。童年里的北斗星在这时候出现了,妈妈或奶奶讲述的牛郎织女也在这时候出现了,银河系星繁如云星密如雾,无限深广的宇宙和无穷天体的奥秘哗啦啦垮塌下来,把我黑古隆冬地一口完全吞下。我是躺在凉台上吗?也许我是一个无依无靠的太空人在失重地翻腾?也许我是一个无知无识的婴儿在荒漠里孤单地迷路?也许我是站在永恒之界和绝对之境的入口,正在接受上帝的召见和盘问?我突然明白了,所谓城市,无非是逃避上帝的地方,是没有上帝召见和盘问的地方。山谷里一声长啸,大概是一只鸟被月光惊飞了。比较对乡村月夜的喜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