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20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第1部分-专题1-论述类文本阅读(共135张PPT)专题一论述类文本阅读-3-4-复习风向标考试大纲要求:“阅读中外论述类文本。了解政论文、学术论文、时评、书评等论述类文体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达方式。阅读论述类文本,应注重文本的说理性和逻辑性,分析文本的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从命题形式看,论述类文本阅读设置三个题目,不求对考查点的全面覆盖,而是突出重点。近几年考查的侧重点是对文本信息的筛选整合,对内容要点的归纳概括,对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分析。-5-预习做真题做真题,洞悉高考怎么考洞悉高考怎么考一、(2018全国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3题。(9分,每小题3分)
2、诸子之学,兴起于先秦,当时一大批富有创见的思想家喷涌而出,蔚为思想史之奇观。在狭义上,诸子之学与先秦时代相联系;在广义上,诸子之学则不限于先秦而绵延于此后中国思想发展的整个过程,这一过程至今仍没有终结。诸子之学的内在品格是历史的承继性以及思想的创造性和突破性。“新子学”,即新时代的诸子之学,也应有同样的品格。这可以从“照着讲”和“接着讲”两个方面来理解。一般而言,“照着讲”主要是从历史角度对以往经典做具体的实证性研究,诸如训诂、校勘、文献编纂,等等。这方面的研究涉及对以往思想的回顾、反思,既应把握历史上的思想家实际说了些什么,也应总结其中具有创造性和生命力的内容,从而为今天的思考提供重要的思想
3、资源。-6-与“照着讲”相关的是“接着讲”。从思想的发展与诸子之学的关联看,“接着讲”接近诸子之学所具有的思想突破性的内在品格,它意味着延续诸子注重思想创造的传统。以近代以来中西思想的互动为背景,“接着讲”无法回避中西思想之间的关系。在中西之学已相遇的背景下,“接着讲”同时展开为中西之学的交融,从更深的层次看,这种交融具体展开为世界文化的建构与发展过程。中国的思想传统与西方的思想传统都构成了世界文化的重要资源,而世界文化的发展,则以二者的互动为其重要前提。这一意义上的“新子学”,同时表现为世界文化发展过程中创造性的思想系统。相对于传统的诸子之学,“新子学”无疑获得了新的内涵与新的形态。-7-“
4、照着讲”与“接着讲”二者无法分离。从逻辑上说,任何新思想的形成,都不能从“无”开始,它总是基于既有的思想演进过程,并需要对既有思想范围进行反思批判。“照着讲”的意义,在于梳理以往的思想发展过程,打开前人思想的丰富内容,由此为后继的思想提供理论之源。在此意义上,“照着讲”是“接着讲”的出发点。然而,仅仅停留在“照着讲”,思想便容易止于过去,难以继续前行,可能无助于思想的创新。就此而言,在“照着讲”之后,需要继之以“接着讲”。“接着讲”的基本精神,是突破以往思想或推进以往思想,而新的思想系统的形成,则是其逻辑结果。进而言之,从现实的过程看,“照着讲”与“接着讲”总是相互渗入:“照着讲”包含对以往思
5、想的逻辑重构与理论阐释,这种重构与阐释已内含“接着讲”;“接着讲”基于已有的思想发展,也相应地内含“照着讲”。“新子学”应追求“照着讲”与“接着讲”的统一。(摘编自杨国荣历史视域中的诸子学)-8-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广义上的诸子之学始于先秦,贯串于此后中国思想史,也是当代思想的组成部分。B.“照着讲”主要指对经典的整理和实证性研究,并发掘历史上思想家的思想内涵。C.“接着讲”主要指接续诸子注重思想创造的传统,在新条件下形成创造性的思想。D.不同于以往诸子之学,“新子学”受西方思想影响,脱离了既有思想演进的过程。答案解析解析关闭D项,曲解文意,“新子学受西方思
6、想影响,脱离了既有思想演进的过程”错误。相关信息在原文第三段结尾处和第四段第二句。答案解析关闭D-9-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采用了对比的论证手法,以突出“新子学”与历史上诸子之学的差异。B.文章指出理解“新子学”的品格可从两方面入手,并就二者的关系进行论证。C.文章以中西思想交融互动为前提,论证“新子学”“接着讲”的必要和可能。D.文章论证“照着讲”“接着讲”无法分离,是按从逻辑到现实的顺序推进的。答案解析解析关闭A项,“以突出新子学与历史上诸子之学的差异”错误,由第四段可知文章重在谈“新子学”与历史上诸子之学的联系,而不是差异。答案解析关闭A-10-3.根据
7、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对经典进行文本校勘和文献编纂与进一步阐发之间,在历史上是互相隔膜的。B.面对中西思想的交融与互动,“新子学”应该同时致力于中国和世界文化的建构。C.“照着讲”内含“接着讲”,虽然能发扬以往的思想,但无助于促进新思想生成。D.“新子学”要参与世界文化的发展,就有必要从“照着讲”逐渐过渡到“接着讲”。答案解析解析关闭A项,“在历史上是互相隔膜的”错误,不符合文意,相关语句为第二段的“从历史角度对以往经典做具体的实证性研究,诸如训诂、校勘、文献编纂”“研究涉及对以往思想的回顾、反思”,并无历史上互相隔膜的内容。C项,“照着讲”“无助于促进新思想生成”绝对化,相关
8、语句为第四段的“可能无助于思想的创新”。D项,“从照着讲逐渐过渡到接着讲”中的“逐渐过渡”错误,由第四段“新子学应追求照着讲与接着讲的统一”可知。答案解析关闭B-11-二、(2017全国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3题。(9分,每小题3分)气候正义是环境正义在气候变化领域的具体发展和体现。2000年前后,一些非政府组织承袭环境正义运动的精神,开始对气候变化的影响进行伦理审视,气候正义便应运而生。气候正义关注的核心主要是在气候容量有限的前提下,如何界定各方的权利和义务,主要表现为一种社会正义或法律正义。从空间维度来看,气候正义涉及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公平享有气候容量的问题,也涉及一国内部不同区域之
9、间公平享有气候容量的问题,因而存在气候变化的国际公平和国内公平问题。公平原则应以满足人的基本需求作为首要目标,每个人都有义务将自己的“碳足迹”控制在合理范围之内。比如说,鉴于全球排放空间有限,而发达国家已实现工业化,在分配排放空间时,就应首先满足发展中国家在衣食住行和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基本发展需求,同时遏制在满足基本需求之上的奢侈排放。-12-从时间维度来看,气候正义涉及当代人与后代之间公平享有气候容量的问题,因而存在代际权利义务关系问题。这一权利义务关系,从消极方面看,体现为当代人如何约束自己的行为来保护地球气候系统,以将同等质量的气候系统交给后代;从积极方面看,体现为当代人为自己及后
10、代设定义务。就代际公平而言,地球上的自然资源在代际分配问题上应实现代际共享,避免“生态赤字”。因为,地球这个行星上的自然资源包括气候资源,是人类所有成员,包括上一代、这一代和下一代,共同享有和掌管的。我们这一代既是受益人,有权使用并受益于地球,又是受托人,为下一代掌管地球。我们作为地球的受托管理人,对子孙后代负有道德义务。实际上,气候变化公约或协定把长期目标设定为保护气候系统免受人为原因引起的温室气体排放导致的干扰,其目的正是保护地球气候系统,这是符合后代利益的。至少从我们当代人已有的科学认识来看,气候正义的本质是保护后代的利益,而非为其设定义务。-13-总之,气候正义既有空间的维度,也有时间
11、的维度,既涉及国际公平和国内公平,也涉及代际公平和代内公平。因此,气候正义的内涵是:所有国家、地区和个人都有平等地使用、享受气候容量的权利,也应公平地分担稳定气候系统的义务和成本。(摘编自曹明德中国参与国际气候治理的法律立场和策略:以气候正义为视角)-14-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为了应对气候变化,非政府组织承袭环境正义运动的精神,提出了气候正义。B.与气候变化有关的国际公平和国内公平问题,实际上就是限制排放的问题。C.气候正义中的义务问题,是指我们对后代负有义务,而且要为后代设定义务。D.已有的科学认识和对利益分配的认识都会影响我们对气候正义内涵的理解。答案解析
12、解析关闭A项,扩大范围。“非政府组织承袭环境正义运动的精神,提出了气候正义”说法错误,原文是“一些非政府组织承袭环境正义运动的精神,开始对气候变化的影响进行伦理审视,气候正义便应运而生”。B项,以偏概全,“与气候变化有关的国际公平和国内公平问题”涉及多个层面,排放问题仅是第二段的举例。C项,“要为后代设定义务”说法错误,原文是“而非为其设定义务”。答案解析关闭D-15-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从两个维度审视气候正义,并较为深入地阐述了后一维度的两个方面。B.文章以气候容量有限为立论前提,并由此指向了气候方面的社会正义问题。C.文章在论证中以大量篇幅阐述代际公平,
13、彰显了立足未来的气候正义立场。D.对于气候正义,文章先交代背景,接着逐层分析,最后梳理出了它的内涵。答案解析解析关闭C项,“彰显了立足未来的气候正义立场”理解错误,从全文内容看,作者的观点是立足现在的,是我们这代人为了“保护后代的利益”而倡导“气候正义”。答案解析关闭C-16-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如果气候容量无限,就不必对气候变化进行伦理审视、讨论气候的正义问题。B.如果气候变化公约或协定的长期目标能落实,那么后代需求就可以得到保证。C.只有每个人都控制“碳足迹”,从而实现了代际共享,才能避免“生态赤字”。D.气候容量的公平享有是很复杂的问题,气候正义只是理解该问题
14、的一种视角。答案解析解析关闭B项,“如果气候变化公约或协定的长期目标能落实,那么后代需求就可以得到保证”,这种说法过于绝对。答案解析关闭B-17-三、(2016全国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3题。(9分,每小题3分)文学中有历史。当今历史学家大都认为,没有什么文献资料不是史料,不但文学作品,即如佛经、道藏、信札、家谱、账本、碑铭等也无一不是,而且随着史学研究领域的拓展,史料范围还在不断扩大。从“三言二拍”里可以看到晚明市井生活的真实面貌,这对于研究社会史的人几乎是一个常识。陈寅恪以诗证史,也为大家所熟悉。但在“五四”以前,史料范围并非如此宽泛,文学作品在大多数史学家眼里也并非史料,有些文献到
15、底属于文学还是史学,一两千年来都没有一致的看法。神话传说就是如此,其中相当突出的例子是山海经。-18-神话传说是文学,史前时代,无文字可征,只有传说,暂当历史。三皇五帝至今未曾坐实,但“炎黄子孙”已经成为口头语,甚至成为历史共识。新的传说还会不断产生,能否成史颇为可疑,但以神话传说研究历史,却是一种重要的方法。在历史上,山海经究竟应归于文学还是史学,曾是死结。王国维古史新证说:“而疑古之过,乃并尧、舜、禹之人物而亦疑之,其于怀疑之态度及批评之精神不无可取,然惜于古史材料未尝为充分之处理也。”这些古史材料就包括山海经穆天子传等文献。在汉书艺文志里,山海经列于数术类。此后该书在目录学里的角色转换过
16、几次,隋书经籍志将山海经列于史部地理类,也就是将它看成史书了。-19-历史是讲真实的,山海经一般被视为荒诞不经,连司马迁写史记都不敢采用。虽然山海经里平实的山川地理内容应归于史部,但其中大量的神话故事却显然有悖信史,所以清人编四库全书,言其“侈谈神怪,百无一真,是直小说之祖耳”,将其改列于子部小说家类。这个死结直到“五四”以后才大致解开。解开的途径有二:一是将山海经分而治之,不把它看作一部成于一人一时之书,神话归神话,历史归历史;二是神话中也有历史的成分在,仍可以之证史或补史。分而治之者,以为山海经中的五藏山经是比较雅正的部分,谭其骧就写了的地域范围一文,分析山经写作时的地理知识水平。将历史成
17、分发掘出来的,自然以王国维用山海经来印证甲骨文中殷商先王亥为最明显的例子。-20-上面说的是介于文学与史学之间的文献,至于纯粹的文艺作品,当然也能从中发掘史料。但发掘史料是一回事,把整个作品当成真史就很可虑了。红楼梦反映了清代前期的历史现实没有错,可是如果过分坐实到具体历史人物身上,就未免失之穿凿了。戏说之类当然是文学,但读者观众往往误以为是历史。如中俄签订尼布楚条约,张诚、徐日昇当时担任与俄国谈判的翻译,工作是以拉丁语作为中介的,而电视剧康熙王朝中他们说的却是俄语,观众看到这个情节时被误导也就难以避免了。(摘编自周振鹤历史中的文学与文学中的历史)-21-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
18、项是()A.在当今历史学界,历史学家的研究领域不断地扩展,各种体裁的文学作品都有可能成为他们研究历史的资料。B.古代的史学家选取史料的范围比较狭窄,他们并未广泛采用“以诗证史”或将小说用于社会历史研究之类的方法。C.王国维在古史新证中认为,有些历史学家如果能充分利用史料,就不会“疑古”,怀疑尧、舜、禹等人物的真实性。D.历代学者对山海经有不同认知,隋书经籍志把它列入史部,视为史书,王国维则把它作为古史材料看待。答案解析解析关闭C项,误解了王国维的本意,颠倒了“疑古”与“利用史料”的逻辑关系。王国维的本意是,过分地“疑古”,甚至怀疑尧、舜、禹的存在,就无法充分利用古史材料。答案解析关闭C-22-
19、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很多人认为山海经的记载荒唐夸张,与真实的历史差别较大,司马迁也持这种观点,因此史记并不采用山海经。B.四库全书的编者认为,山海经所记的神话传说并无真实可言,不宜归入史部,而应列入子部小说家类。C.谭其骧和王国维利用山海经研究历史的方法不同,前者是将神话和历史分而治之,后者则从神话中发掘史料。D.电视剧康熙王朝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进行了虚构,其中部分情节与历史事实有出入,不能从这类作品中发掘史料。答案解析解析关闭根据原文最后一段可知,是可以从纯粹的文艺作品(包括电视剧康熙王朝)中发掘史料的,但不能把整个作品当成真史。答案解析关闭D-23-3.根据
20、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即使在科学技术如此发达的今天,也会产生新的传说,这些传说将来会不会成为研究这个时代的史料也未可知。B.“五四”之前,很多涉及历史的神话传说之所以没有成为广泛使用的史料,是因为这些作品在史学和文学归类问题上存在争议。C.在历史研究中,当代学者会把文学作品作为史料看待,在他们看来,三国演义和水浒传的艺术手法差异并不重要。D.文学作品能否成为史料,取决于历史学家的眼光,而历史学家对文学与史学关系的认识在一定程度上受制于当时的学术背景。答案解析解析关闭“五四”之前,很多涉及历史的神话传说没有成为广泛使用的史料,是因为这些作品的史学价值没有被史学界认识,而不是因为
21、在史学和文学归类问题上存在争议。答案解析关闭B-24-学案一学案二学案三重难特训研习研方法研方法,聚焦考题怎样答聚焦考题怎样答追根溯源熟知命题的六大方式与八大陷阱全国卷论述类文本阅读采用选择题的形式考查,题型稳定,选项设置也有一定的规律。如果不了解这些规律,不明白命题人设置的陷阱,答题时就找不到重点,看不出错误。总结近几年全国卷论述类文本的命题特点和设误类型,可归结为六大命题方式、八大设误陷阱。-25-学案一学案二学案三重难特训一、六大命题方式论述类文本阅读的选项,一般不会照抄原文语句,而是对原文进行一番改造,改造的方式包括“删”“添”“调”“改”“漏”“凑”。运用这些方式改造出来的选项,有的
22、不改变原文意思,有的改变了原文意思。而改变了原文意思的,就是“不正确的”。-26-学案一学案二学案三重难特训-27-学案一学案二学案三重难特训二、八大设误陷阱1.偷换概念命题者在解释概念或转述文意时,故意弄错对象,或混淆两个概念的属性、作用、发展趋势等,从而迷惑考生。-28-学案一学案二学案三重难特训C项,“明代社会往往被认为是保守的”,而原文是“明初往往被认为是保守的”,删掉了“初”字,扩大了范围;“表明当时社会比较开放和进步”,而原文是“明初文化的兼容性”,偷换概念。-29-学案一学案二学案三重难特训2.张冠李戴命题者错置相关信息,把属于甲的特点或行为说成乙的特点或行为,或者前面的条件属于
23、甲而后面的结果却属于乙,等等。-30-学案一学案二学案三重难特训张冠李戴。“学衡一派对中国古典文学的语言艺术持否定态度”理解错误,“学衡”派是复古派,反对新文化运动。“对中国古典文学的语言艺术持否定态度”的是新文化运动的提倡者。-31-学案一学案二学案三重难特训3.无中生有有些内容在原文中没有出现,也不能从原文中推断出来,命题者却故意将这些内容放到选项中。“是影响城市发展的根本原因”错。文章末尾说“保持城市的空间弹性、制度弹性、意义弹性是意义重大的”,只说对城市的发展“意义重大”,没说“空间、制度及意义三者的弹性不足”是影响城市发展的“根本原因”,无中生有。-32-学案一学案二学案三重难特训4
24、.混淆因果混淆因果一般有两种情况:一是因果颠倒,就是把“因”错断为“果”,把“果”错断为“因”;二是强加因果,就是把没有因果关系的说成因果关系。-33-学案一学案二学案三重难特训强加因果。“五四”之前,很多涉及历史的神话传说没有成为广泛使用的史料,是因为这些作品的史学价值没有被史学界认识,而不是因为这些作品在史学和文学归类问题上存在争议。-34-学案一学案二学案三重难特训5.以偏概全有时命题者故意增删、改动文中表示范围或程度的词语,形成以部分代整体(或以整体代部分)、以个别代一般(或以一般代个别)等干扰项,扰乱考生的判断。-35-学案一学案二学案三重难特训“与气候变化有关的国际公平和国内公平问
25、题”涉及多个层面,排放问题仅是第二段的举例。“就是”一说,以偏概全。-36-学案一学案二学案三重难特训6.断章取义命题者故意把某一个限制条件漏掉,孤立地截取某一个意思来表达,造成对某个意思的片面理解。-37-学案一学案二学案三重难特训“当前城市空间弹性核心的问题是缺乏有机统一”错,原文说“空间弹性的核心问题,就是如何实现空间的公共性与私人性的有机统一、具体转换”,断章取义。-38-学案一学案二学案三重难特训7.混淆时态指故意把原文中尚未确定或还未实现的设想或推测说成既成事实,混淆已然和未然。要重点关注的词语有:已经,曾经,过去;现在,目前;将要,尚未;之前,之后;等等。-39-学案一学案二学案
26、三重难特训“无助于促进新思想生成”说法绝对,原文是“可能无助于思想的创新”,只是“可能”。-40-学案一学案二学案三重难特训8.主客颠倒就事物而言,有主体和客体;就事物变化发展的矛盾而言,有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就原因而言,有主因和次因;就表现而言,有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命题人设置错误项时,有时会将主体和客体、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主因和次因、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倒置。-41-学案一学案二学案三重难特训原文最后一段是说“相应的公共设施”是“活化乡村记忆”的配套,而选项“使之(乡村记忆)成为相关产业的配套设施”主客颠倒,将需要相关配套设施的主体(活化乡村记忆)说成了客体。-42-学案一学案二学案三重难
27、特训即学即练即学即练(2017全国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3题。“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这是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要求,也戳中了一些地方城镇化的软肋。一些乡村在变为城镇的过程中,虽然面貌焕然一新,但很多曾经让人留恋的东西却荡然无存。人们或多或少有这样的担忧:快速的、大规模的城镇化会不会使“乡愁”无处安放?要在城镇化进程中留住乡愁,不让“乡愁”变成“乡痛”,一个重要措施是要留住、呵护并活化乡村记忆。-43-学案一学案二学案三重难特训乡村记忆是乡愁的载体,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物质文化记忆,如日常生活用品、公共活动场所、传统民居建筑等“记忆场所”;另一方面是非物质文
28、化记忆,如村规民约、传统习俗、传统技艺以及具有地方特色的生产生活模式等。乡村物质文化记忆与非物质文化记忆常常相互融合渗透,构成一个有机整体。这些乡村记忆是人们认知家园空间、乡土历史与传统礼仪的主要载体。在城镇化过程中留住它们,才能留住乡愁。这实质上是对人的情感的尊重。至于哪些乡村记忆真正值得保留,这一方面可以借助一些科学的评价体系进行合理评估,另一方面可以广泛听取民意,然后进行综合甄选。在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需要做好这方面的前期规划。-44-学案一学案二学案三重难特训仅仅留住乡村记忆而不进行呵护,乡村记忆会逐渐失去原有魅力。呵护乡村记忆,使其永葆“温度”,就要对相关记忆场所做好日常维护工作,
29、为传统技艺传承人延续传统技艺创造条件,保持乡村传统活动的原有品质。比如,对一些乡土景观、农业遗产、传统生产设施与生产方法等有意识地进行整理维护。对于乡村中的集体记忆场所,如村落的祠堂、乡村的入口、议事亭、祭祀场所等,不可因为城镇化就让其全部消亡,而应对这些承载着人的情感和记忆的场所定期维修。既要让当地居民生产生活更为方便,又要让游子在故乡找到依恋感与归属感。-45-学案一学案二学案三重难特训如果说留住和呵护乡村记忆是一种消极型的留住乡愁的话,那么,活化乡村记忆则是一种积极型的留住乡愁。活化乡村记忆,就是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深度挖掘乡村记忆与乡村传统产业,进行精细化、产业化升级,将“文”“人”“居
30、”与“产”融合在一起,让原来的乡村记忆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充满生机活力。这需要相应的公共设施与之配套,需要发展教育、医疗、商业、娱乐休闲产业等,使乡村记忆在新的时空条件下产生新的凝聚力。(摘编自陆邵明留住乡愁)-46-学案一学案二学案三重难特训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新型的城镇化建设,如果在建设之余还能兼顾人文保护,就不会留下“乡痛”。B.乡村记忆是居民情感所系和乡愁载体,在城镇化过程中,必须完好保存下来。C.在城镇化过程中,定期维修乡村的集体记忆场所,是呵护乡村记忆的一种方式。D.活化乡村记忆是指赋予乡村记忆新的文化内涵,使之成为相关产业的配套设施。C解析 A项,
31、假设关系不当。B项,“在城镇化过程中,必须完好保存下来”与原文第二段内容不符。D项,“使之成为相关产业的配套设施”主客颠倒,原文是“这需要相应的公共设施与之配套”。-47-学案一学案二学案三重难特训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围绕着乡村记忆的保护,文章逐层递进地论证了留住乡愁的必要性和可行性。B.文章将乡村记忆分为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两个方面,并论及了二者的有机联系。C.文章提出以综合甄选的方式选择保留哪些乡村记忆,并举例说明了甄选的标准。D.认为乡村与人的情感、记忆密切相关,这是文章论述城镇化与乡愁关系的前提。C解析 C项,“举例说明了甄选的标准”无中生有。-48-学
32、案一学案二学案三重难特训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如果能留住乡愁,就有可能避免城乡变迁中物质空间变化与人的情感发生冲突。B.如果游子在城镇化的故乡找到依恋感和归属感,就说明故乡已活化了乡村记忆。C.为了保护乡村记忆,在新型城镇化过程中,还应该考虑到当地居民的文化需求。D.能对乡村记忆进行精细化、产业化升级,说明乡村记忆的内涵并非一成不变的。B解析 B项,“就说明故乡已活化了乡村记忆”错,游子在故乡“找到依恋感与归属感”是呵护乡村记忆的目的。在答此题时应抓住原文中的逻辑关系,辩证理解分析,要善于识别多余信息。-49-学案一学案二学案三重难特训整体突破三遍阅读:圈点、比对、排
33、除高考试卷中论述类文本阅读侧重于考查逻辑思维能力,它要求考生借助语文学习的方法和规律,捕捉语言信息,找出命题人设置的“陷阱”,而对全面、系统、透彻地弄懂相关知识没有要求。因此,一般地说,读懂文章基本内容即可答题。在阅读时抓关键点是重要的一步。我们可采用“三遍阅读圈点、比对、排除”的方法,准确抓住关键点。-50-学案一学案二学案三重难特训第一遍:通读圈点。通读原文,圈画观点材料,落实结构层次不管哪一种形式的文章,通读全文是解答问题的前提。对论述类文本而言,通读就是要把握文章说的是什么事,讲的是什么理;文章涉及什么人,表达了什么观点。阅读时可采用逐段“圈点法”,一画观点,二标材料。画观点,是为了帮
34、助理解文意,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标材料,是为了明确信息区间,便于寻找选项信息所在的区域。阅读原文后,可提出如下问题:本文说明或论证的对象是什么?有什么最新成果或最新观点?今后的发展前景如何?作者对新成果或新观点的态度和看法如何?全文的脉络是怎样的?有哪些分论点?每一段的主要信息是什么?圈点时,除圈画出论点(或分论点)、论据外,还要特别画出关键词句。-51-学案一学案二学案三重难特训一是文章重点阐述的概念术语,有重要意义的修饰语、限制语等。二是“角度性标志语”。“角度”,就是从哪个方面发表对问题的见解或介绍对象的特点。文章有时有“角度性标志语”,如“原因”“意义”“影响”等。同一个角度的文字往往
35、集中在一起,且试题的题干、选项也相应从一定的角度来设计,不仅读文时要注意,读题时也要明确。三是“结构性标志语”。即表明层次、段落、内容等之间照应、转换、领起、总结关系的语句,如“首先、其次、此外、不过、但是、那么、所以、不仅、又、如前面所说的、在这种情况下、也、同时”等。四是表示范围、性质、程度等的词语。如“更加、主要、所有、特别、也许、可能、基本上、全、都”等。-52-学案一学案二学案三重难特训通读圈点示例(2018全国卷)论述类文本阅读选文所谓“被遗忘权”,即数据主体有权要求数据控制者永久删除有关数据主体的个人数据,有权被互联网遗忘,除非数据的保留有合法的理由。在大数据时代,数字化、廉价的
36、存储器、易于提取、全球性覆盖作为数字化记忆发展的四大驱动力,改变了记忆的经济学,使得海量的数字化记忆不仅唾手可得,甚至比选择性删除所耗费的成本更低。记忆和遗忘的平衡反转,往事正像刺青一样刻在我们的数字肌肤上;遗忘变得困难,而记忆却成了常态。“被遗忘权”的出现,意在改变数据主体难以“被遗忘”的格局,赋予数据主体对信息进行自决控制的权利,并且有着更深的调节、修复大数据时代数字化记忆伦理的意义。-53-学案一学案二学案三重难特训首先,“被遗忘权”不是消极地防御自己的隐私不受侵犯,而是主体能动地控制个人信息,并界定个人隐私的边界,进一步说,是主体争取主动建构个人数字化记忆与遗忘的权利。与纯粹的“隐私权
37、”不同,“被遗忘权”更是一项主动性的权利,其权利主体可自主决定是否行使该项权利对网络上已经被公开的有关个人信息进行删除,是数据主体对自己的个人信息所享有的排除他人非法利用的权利。其次,在数据快速流转且难以被遗忘的大数据时代,“被遗忘权”对调和人类记忆与遗忘的平衡具有重要的意义。如果在大数据时代不能“被遗忘”,那意味着人们容易被囚禁在数字化记忆的监狱之中。不论是个人的遗忘还是社会的遗忘,在某种程度上都是一种个人及社会修复和更新的机制,让我们能够从过去经验中吸取教训,面对现实,想象未来,而不仅仅被过去的记忆所束缚。-54-学案一学案二学案三重难特训最后,大数据技术加速了人的主体身份的“被数据化”,
38、人成为数据的表征,个人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在以数据的形式被记忆。大数据所建构的主体身份会导致一种危险,即“我是”与“我喜欢”变成了“你是”与“你将会喜欢”;大数据的力量可以利用信息去推动、劝服、影响甚至限制我们的认同。也就是说,不是主体想把自身塑造成什么样的人,而是客观的数据来显示主体是什么样的人,技术过程和结果反而成为支配人、压抑人的力量。进一步说,数字化记忆与认同背后的核心问题在于权力不由数据主体掌控,而是数据控制者选择和建构关于我们的数字化记忆,并塑造我们的认同。这种大数据的分类系统并不是客观中立的,而是指向特定的目的。因此,适度的、合理的遗忘,是对这种数字化记忆霸权的抵抗。(摘编自袁梦倩“
39、被遗忘权”之争:大数据时代的数字化记忆与隐私边界)-55-学案一学案二学案三重难特训圈点理由这是对“被遗忘权”的解释。“被遗忘权”是全文的论述对象。这是“被遗忘权”提出的意义。“意在”两字表明后面是目的或意图。这一句从总体上阐述了“被遗忘权”提出的意义。第一个分论点,阐述“被遗忘权”提出的第一个意义。注意“首先”“其次”“最后”等表示次序的词语,表明以下几个段落都是并列的分点论述。第二个分论点,阐述“被遗忘权”的第二个意义。注意表示次序的词语。这是第三个分论点。与前面两个分论点的位置不同,它在段末,是在前文论述的基础上提出来的。读后可以发现,此文采用“总分”式的结构,先解释“被遗忘权”的含义、
40、提出的目的,然后分别论述“被遗忘权”提出的具体意义。-56-学案一学案二学案三重难特训第二遍:精读题目,文题比对,辨明八个思考角度对材料有了总体印象后,应仔细阅读试题,弄清题目要求,即从内容上弄清选择什么,从选择标准上看清是选正确的还是不正确的;再找出选项与文本的哪一段哪一句有大致的对应关系。在把握选项与文本的对应关系上,要注意以下八个思考角度。(1)部分与整体是否在事物的程度深浅、范围大小上有意混淆。(2)主观与客观是否不尊重文本中事物的客观性,故意夸大事物实有的能力和效用。(3)原因与结果是否因果颠倒,即把“因”错断为“果”,把“果”错断为“因”;或强加因果,即把不是因果关系的说成是因果关
41、系。(4)主要与次要是否将主要原因、主要矛盾与次要原因、次要矛盾错置。-57-学案一学案二学案三重难特训(5)肯定与否定是否故意将文本中肯定的事物加以否定,或者将否定的事物加以肯定。(6)已然与未然是否故意把“尚未发生的事情”转述为“既成事实”,或相反。(7)偶然、或然与必然是否把偶然的、可能的说成必然的。(8)有与无是否出现了原文没有的信息。-58-学案一学案二学案三重难特训第三遍:研读题目对应的文本内容,排除干扰信息第三遍阅读,是针对文章与题目的“对应点”进行的,即精心研读选项和文本的对应处,仔细比较,找出题目中设置的干扰项,确认排除依据。比对之前先“切片”一个选项,会包含多个信息点,命题
42、人设误,也不会只针对一个信息点。如果我们解题的时候,比对不细致,易导致信息点遗漏而误判。为了准确比对,我们须先对选项进行“切片”。“切片”的基本原则是将选项拆解,切分成若干片段。如果是切分复句,一般以一个分句为一个“切片”;如果是切分单句,可以按照句子的主干成分(主谓宾)进行切分;对于较长的单句,则需对其中修饰重要概念的短语进行切分。-59-学案一学案二学案三重难特训对选项切分之后,就可以依据“切片”中的关键词在文中找到相应的信息进行比对。有的选项概括程度较低,与原文中的信息对应程度较强,能在原文中直接找到信息源;有的选项概括性强,是跨句子、跨段落的信息整合,不能直接在原文中找到相关的词句,需
43、先将原文中相关的关键词句进行提炼压缩,然后再确定信息源。如选项“广义上的诸子之学始于先秦,贯串于此后中国思想史,也是当代思想的组成部分”,可切分为三个“切片”:“广义上的诸子之学始于先秦”“贯串于此后中国思想史”“也是当代思想的组成部分”。-60-学案一学案二学案三重难特训比对排除示例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A.由于数字化记忆的发展,记忆与遗忘的平衡发生了反转,记忆变得更加容易。B.人的主体身份所以被数据化,是因为个人信息选择性删除所耗费的成本太高。C.“被遗忘权”和“隐私权”的提出都是为了对抗大数据,不过前者更积极一些。D.我们要对抗数字化记忆霸权,就要成为数据控
44、制者并构建他人的数字化记忆。-61-学案一学案二学案三重难特训-62-学案一学案二学案三重难特训因果不当。人的主体身份被数据化是因为“大数据技术”。张冠李戴。“隐私权”的提出不是为了对抗大数据。只有“被遗忘权”的提出是为了对抗大数据。无中生有。对抗数字化记忆霸权的工具应该是“被遗忘权”。-63-学案一学案二学案三重难特训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D)A.文章以数字化记忆带来的威胁为立论的事实基础,论证了人被数据控制的危险。B.通过讨论大数据对隐私、记忆及主体身份等的影响,文章把论证推向了深入。C.与重视个人隐私的写作动机有关,文章着重论证了大数据对个人权利的影响。D.文章通
45、过分析数字化记忆可能带来的问题,对我们的认同问题做出了全新论证。-64-学案一学案二学案三重难特训偷换概念。文章论证的对象是“被遗忘权”,没有对我们的认同问题做出“全新论证”。-65-学案一学案二学案三重难特训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B)A.大数据时代的个人留在网上的信息太多,如果没有主动权,就难以保护隐私。B.遗忘是个人和社会的一种修复和更新机制,是我们面对现实和想象未来的基础。C.技术有支配和压抑人的力量,这不仅影响个人隐私安全,而且影响整个社会。D.大数据的分类系统不是中立的,这将影响数据的客观呈现,使用时应有所辨析。-66-学案一学案二学案三重难特训以偏概全。说法过于
46、绝对,注意句中的“在某种程度上”。-67-学案一学案二学案三重难特训即学即练即学即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3题。休闲阅读是人在闲暇时间里,于内心之爱驱动下自主选择的以阅读为内容的休闲方式。休闲阅读是阅读与休闲的结合,阅读赋予休闲以文化内涵,提升了休闲的文化品位;休闲赋予阅读以审美乐生的内涵。宋代陆九渊提出优游阅读,主张以悠然闲适的心态去读书。鲁迅在读书杂谈中说:“爱看书的青年,大可以看看本分以外的书,即课外的书,不要只将课内的书抱住。”-68-学案一学案二学案三重难特训休闲阅读可以自由自主地选择读书内容、方式、地点等,不受强制性目标与任务的限制和约束。休闲读书是随兴而为,是为了满足审美需求,
47、获得内心的丰盈与适意。它还具有趣味性高,进入门槛低的特点。趣味性高意味着吸引力大,进入门槛低意味着休闲机会的易得性与可达性高,这些均十分有利于让阅读进入休闲,让闲暇接纳阅读,从而在普通大众中得到推广和普及。与其他休闲活动相比,休闲阅读资源消耗低,环境影响小。休闲阅读不但能起到消遣放松的作用,还能够提高学识水平,陶冶气质情操,具有重要的养心益智功能。尤其是,休闲阅读的派生价值对个体成长和社会发展均较有益。宋代朱熹强调,读书带给人的是智慧之乐、心灵之乐与和美之乐。明朝李贽说:“龙湖卓吾,其乐何如?四时读书,不知其余。”休闲阅读有助于克服内在贫乏对休闲的制约。内在贫乏主要指精神世界的贫乏。休闲阅读对
48、充实精神空间,建构休闲生存智慧与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69-学案一学案二学案三重难特训闲暇管理的要义,是用积极健康的休闲活动填充闲暇时间,实现闲暇时间的“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西方休闲理论认为,闲暇是时间形态的社会资源。它的特点一是无法以真空的状态存在,如果不积极占用,便可能导致消极占用;二是这种资源的使用效果,取决于人们的休闲选择。亚里士多德早在2 000多年前,就已经认识到闲暇管理对于个体幸福和城邦和平的重要性,认为闲暇越多,越需要智慧、节制和正义。罗素强调,明智用闲是对人类文明的最后考验。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人均寿命的延长,闲暇时间在人的生命历程中所占比重越来越大。闲暇时间已经成为
49、日益重要的个体成长和社会发展空间。如何管理和利用闲暇资源,已经成为现代社会面临的重大课题。-70-学案一学案二学案三重难特训休闲选择和闲暇时间的利用与人成为人有着直接的与内在的关联。人成为人的过程也是全面发展的过程。人的全面发展意味着人格的健全,意味着人的潜能的实现与多方面的生命体验的获得,意味着包括审美在内的人与对象世界关系的全面性和人的内在世界的丰富性与完整性。休闲是实现全面发展的契机。自从分工出现以来,专业化的繁忙劳作易使人片面发展,而闲暇时间的增加将使人有机会弥补和打破分工对于自己发展空间的限制。分工越细,闲暇时间和休闲活动对于人的全面发展越重要。在工作专业化与教育功利化的背景下,休闲
50、阅读对于弥补实用阅读和应试教育对人的发展空间的限制,丰富人的生命体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学科专业分化越细,休闲阅读对人文素养的形成与提升,对人的整体性与均衡性发展越重要。(选自王景全论休闲阅读)-71-学案一学案二学案三重难特训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休闲阅读是人们自主选择的以阅读为内容的休闲方式,它把阅读与休闲结合起来,并赋予阅读与休闲以新的统一内涵。B.休闲阅读在阅读内容、方式、地点等方面具有自主选择性,读者在阅读中随兴而为,没有阅读目标,也没有阅读任务。C.趣味性高、进入门槛低的特点,不仅有利于阅读与休闲的结合,而且还有利于休闲阅读在普通大众中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