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诊断血液检查骨髓细胞学检查课件.ppt

上传人(卖家):晟晟文业 文档编号:3962582 上传时间:2022-10-30 格式:PPT 页数:85 大小:4.47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实验诊断血液检查骨髓细胞学检查课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85页
实验诊断血液检查骨髓细胞学检查课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85页
实验诊断血液检查骨髓细胞学检查课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85页
实验诊断血液检查骨髓细胞学检查课件.ppt_第4页
第4页 / 共85页
实验诊断血液检查骨髓细胞学检查课件.ppt_第5页
第5页 / 共8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实验诊断血液检查骨实验诊断血液检查骨髓细胞学检查髓细胞学检查第一节第一节血液血液一般检一般检查查 一、血红蛋白测定和红细胞计数一、血红蛋白测定和红细胞计数 【参考值参考值】血红蛋白血红蛋白 女:女:110110150g/L150g/L;男:男:120120160g/L160g/L;新生儿:新生儿:170170200g/L200g/L。红细胞计数红细胞计数 女:(女:(3.53.55.05.0)10101212/L/L;男:(男:(4.04.05.55.5)10101212/L/L 新生儿:(新生儿:(6.06.07.07.0)10101212/L/L。【临床意义临床意义】1.1.红细胞和血红蛋

2、白减少红细胞和血红蛋白减少 贫血:贫血:贫血分为四级。贫血分为四级。(1 1)生理性:妊娠中后期;)生理性:妊娠中后期;6 6个月至个月至2 2岁婴幼儿;老年人。岁婴幼儿;老年人。(2 2)病理性:)病理性:红细胞生成减少红细胞生成减少:缺铁性贫血、巨幼细胞贫血,再生障碍性贫血、白血病等,慢性系统性疾病(慢性感缺铁性贫血、巨幼细胞贫血,再生障碍性贫血、白血病等,慢性系统性疾病(慢性感染、恶性肿瘤、慢性肾病等);染、恶性肿瘤、慢性肾病等);红细胞破坏过多红细胞破坏过多:异常血红蛋白病、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葡萄糖异常血红蛋白病、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

3、、葡萄糖-6-6-磷酸磷酸脱氢酶缺乏症、免疫性溶血性贫血和脾功能亢进等;脱氢酶缺乏症、免疫性溶血性贫血和脾功能亢进等;失血:如各种失血性贫血。失血:如各种失血性贫血。2.2.红细胞和血红蛋白增多红细胞和血红蛋白增多 成年男性红细胞成年男性红细胞6.06.010101212/L/L,血红蛋白,血红蛋白170g/L170g/L;成年女性红细胞;成年女性红细胞5.55.510101212/L,/L,血红蛋白血红蛋白160g/L160g/L。()相对性红细胞增多()相对性红细胞增多:大量出汗、连续呕吐、反复腹泻、大面积烧伤、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尿崩症等。大量出汗、连续呕吐、反复腹泻、大面积烧伤、糖尿病酮

4、症酸中毒、尿崩症等。()绝对性红细胞增多()绝对性红细胞增多 继发性:生理性增多见于新生儿、高山居民、登山运动员和重体力劳动者。病理性增多见于阻塞性肺继发性:生理性增多见于新生儿、高山居民、登山运动员和重体力劳动者。病理性增多见于阻塞性肺气肿、肺源性心脏病、发绀型先天性心脏病;亦见于某些肿瘤如肝细胞癌、卵巢癌,肾癌、肾胚胎瘤等。气肿、肺源性心脏病、发绀型先天性心脏病;亦见于某些肿瘤如肝细胞癌、卵巢癌,肾癌、肾胚胎瘤等。原发性:真性红细胞增多症。原发性:真性红细胞增多症。二、红细胞的形态改变的临床意义二、红细胞的形态改变的临床意义正常红细胞直径正常红细胞直径6 69m9m。1.1.红细胞大小改变

5、红细胞大小改变 小红细胞小红细胞:见于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见于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遗传性球性红细胞增多症。遗传性球性红细胞增多症。大红细胞大红细胞:见于溶血性贫血、急性失血性贫血及巨幼细胞贫血。见于溶血性贫血、急性失血性贫血及巨幼细胞贫血。巨红细胞巨红细胞/超巨红细胞超巨红细胞:巨幼细胞贫血。巨幼细胞贫血。红细胞大小不均红细胞大小不均:见于增生性贫血(溶血性贫血、失血性贫血)较严重者,尤以巨幼细胞贫血显著。见于增生性贫血(溶血性贫血、失血性贫血)较严重者,尤以巨幼细胞贫血显著。电镜下电镜下小红细胞小红细胞大红细胞大红细胞缺铁性贫血缺铁性贫血 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 2.2

6、.红细胞形态改变红细胞形态改变球形红细胞球形红细胞: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椭圆形红细胞椭圆形红细胞:遗传性椭圆形红细胞增多症。遗传性椭圆形红细胞增多症。靶形红细胞靶形红细胞:血红蛋白病,也见于缺铁性贫血。血红蛋白病,也见于缺铁性贫血。口形红细胞口形红细胞:遗传性口形红细胞增多症,也见于遗传性口形红细胞增多症,也见于DICDIC及乙醇中毒。及乙醇中毒。镰形细胞镰形细胞:血红蛋白血红蛋白S S病。病。泪滴形细胞泪滴形细胞:骨髓纤维化的特点。骨髓纤维化的特点。红细胞形态不整(裂细胞)红细胞形态不整(裂细胞):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如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如DICDIC、血栓性血

7、小板减少性紫癜、恶性高血压等,、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恶性高血压等,严重烧伤。严重烧伤。3.3.红细胞内的异常结构红细胞内的异常结构 碱性点彩红细胞碱性点彩红细胞:表示红细胞再生加速且紊乱,见于增生性贫血、骨髓纤维化等,铅等重金属中毒表示红细胞再生加速且紊乱,见于增生性贫血、骨髓纤维化等,铅等重金属中毒时也增多。时也增多。有核红细胞有核红细胞:最常见于各种溶血性贫血及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亦可见于急、慢性白血病,骨髓最常见于各种溶血性贫血及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亦可见于急、慢性白血病,骨髓纤维化及其他部位癌肿转移到骨髓。纤维化及其他部位癌肿转移到骨髓。卡波卡波(Cabot)(Cabot)环环

8、 染色质小体染色质小体(Howell-Jolly(Howell-Jolly小体小体),见于溶血性贫血及巨幼细胞贫血等。,见于溶血性贫血及巨幼细胞贫血等。三、白细胞计数及白细胞分类计数三、白细胞计数及白细胞分类计数【参考值参考值】1.1.白细胞总数成人:(白细胞总数成人:(4 41010)10109 9/L/L 儿童:(儿童:(5 51212)10109 9/L/L;新生儿:(新生儿:(15152020)10109 9/L/L。2.2.分类计数中性杆状核分类计数中性杆状核0.010.010.050.05;中性分叶核中性分叶核0.500.500.700.70;嗜酸粒细胞嗜酸粒细胞0.0050.00

9、50.050.05;嗜碱粒细胞嗜碱粒细胞0 00.010.01;淋巴细胞淋巴细胞0.200.200.400.40;单核细胞单核细胞0.030.030.080.08。【临床意义临床意义】中性粒细胞中性粒细胞(neutrophil,N)(neutrophil,N)()中性粒细胞增多()中性粒细胞增多 反应性中性粒细胞增多反应性中性粒细胞增多感染:化脓性感染为最常见的原因,如流脑、肺炎、阑尾炎等;某些病毒感染,如乙型脑炎、狂犬病等;感染:化脓性感染为最常见的原因,如流脑、肺炎、阑尾炎等;某些病毒感染,如乙型脑炎、狂犬病等;某些寄生虫感染,如急性血吸虫病、肺吸虫病等。某些寄生虫感染,如急性血吸虫病、肺

10、吸虫病等。严重组织损伤:大手术、急性心肌梗死。严重组织损伤:大手术、急性心肌梗死。急性大出血、溶血:脾破裂或宫外孕输卵管破裂后。急性溶血。急性大出血、溶血:脾破裂或宫外孕输卵管破裂后。急性溶血。中毒:如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安眠药、有机磷中毒等。中毒:如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安眠药、有机磷中毒等。恶性肿瘤:特别是消化道肿瘤(胃癌、肝癌)。恶性肿瘤:特别是消化道肿瘤(胃癌、肝癌)。其他:如器官移植术后出现排异现象、类风湿性关节炎、自身免疫性疾病、痛风、严重缺氧及应用某些其他:如器官移植术后出现排异现象、类风湿性关节炎、自身免疫性疾病、痛风、严重缺氧及应用某些药物如皮质激素等。药物如皮质激素等。异常增生性

11、中性粒细胞增多异常增生性中性粒细胞增多:急、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骨髓增殖性疾病如真性红细胞增多症、原发急、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骨髓增殖性疾病如真性红细胞增多症、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和骨髓纤维化等。性血小板增多症和骨髓纤维化等。中性粒细胞生理性增多见于新生儿,妊娠末期、分娩时,剧烈运动、劳动后,饱餐、沐浴后及寒冷中性粒细胞生理性增多见于新生儿,妊娠末期、分娩时,剧烈运动、劳动后,饱餐、沐浴后及寒冷等。等。(2 2)中性粒细胞减少)中性粒细胞减少某些感染:病毒感染是常见的原因,如流行性感冒、麻疹、病毒性肝炎、水痘、风疹等。也见于伤寒、某些感染:病毒感染是常见的原因,如流行性感冒、麻疹、病毒性肝炎、水

12、痘、风疹等。也见于伤寒、恙虫病、疟疾等。恙虫病、疟疾等。某些血液病:如再障、粒细胞缺乏症、骨髓纤维化、白血病及恶性组织细胞病等。某些血液病:如再障、粒细胞缺乏症、骨髓纤维化、白血病及恶性组织细胞病等。药物及理化因素的作用:如氯霉素、马利兰、利福平、氨硫脲、甲巯咪唑、卡比马唑、解热镇痛药、药物及理化因素的作用:如氯霉素、马利兰、利福平、氨硫脲、甲巯咪唑、卡比马唑、解热镇痛药、抗糖尿病药、磺胺药、放射线。抗糖尿病药、磺胺药、放射线。自身免疫性疾患: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等。自身免疫性疾患: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等。脾功能亢进:肝硬化、班替综合征等。脾功能亢进:肝硬化、班替综合征等。(3 3)中性粒细胞的核象变

13、化)中性粒细胞的核象变化 核左移:周围血中杆状核增多并可出现晚幼粒、中幼粒及早幼粒等细胞称为核左移。常见于各种病原体核左移:周围血中杆状核增多并可出现晚幼粒、中幼粒及早幼粒等细胞称为核左移。常见于各种病原体所致的感染、大出血、大面积烧伤、大手术、恶性肿瘤晚期等,特别是急性化脓性感染。所致的感染、大出血、大面积烧伤、大手术、恶性肿瘤晚期等,特别是急性化脓性感染。轻度核左移轻度核左移:杆状核粒细胞增多(杆状核粒细胞增多(0.060.06););中度核左移中度核左移:杆状核粒细胞杆状核粒细胞0.100.10并伴有少数晚幼粒细胞甚至中幼粒细胞时;并伴有少数晚幼粒细胞甚至中幼粒细胞时;重度核左移重度核左

14、移或或类白血病反应类白血病反应:杆状核粒细胞杆状核粒细胞0.250.25并出现更幼稚的粒细胞(早幼粒、原粒)。并出现更幼稚的粒细胞(早幼粒、原粒)。核右移:正常人血中的中性粒细胞以核右移:正常人血中的中性粒细胞以3 3叶者为主,若叶者为主,若5 5叶者超过叶者超过3 3;或中性粒细胞分叶过多,大部分为;或中性粒细胞分叶过多,大部分为4 45 5叶或更多(以至叶或更多(以至1515叶)则称为核右移叶)则称为核右移(nuclear right shift)(nuclear right shift)。核右移常伴白细胞总数减少,为骨髓造血功能减退或缺乏造血物质所致。常见于巨幼细胞贫血、恶性贫血,核右移

15、常伴白细胞总数减少,为骨髓造血功能减退或缺乏造血物质所致。常见于巨幼细胞贫血、恶性贫血,也可见于应用抗代谢药物(阿糖胞苷、也可见于应用抗代谢药物(阿糖胞苷、6-6-巯基嘌呤)之后。巯基嘌呤)之后。在炎症恢复期出现一过性核右移是正常现象;若在疾病进行期突然发现核右移,表示预后不良。在炎症恢复期出现一过性核右移是正常现象;若在疾病进行期突然发现核右移,表示预后不良。(4 4)中性粒细胞的中毒性改变)中性粒细胞的中毒性改变 大小不均、中毒颗粒、空泡变性、核变性。大小不均、中毒颗粒、空泡变性、核变性。常见于各种严重感染、中毒、恶性肿瘤及大面积烧伤等,空泡变性尤以败血症最常见。轻症时出常见于各种严重感染

16、、中毒、恶性肿瘤及大面积烧伤等,空泡变性尤以败血症最常见。轻症时出现一些中毒性颗粒,随着细胞受损程度的加重,中毒性颗粒更加粗大且数量增多,常伴有空泡形成及核现一些中毒性颗粒,随着细胞受损程度的加重,中毒性颗粒更加粗大且数量增多,常伴有空泡形成及核变性。因此,中毒性粒细胞出现的程度与中性粒细胞核左移的程度一样,均可反应病情的程度及与预后变性。因此,中毒性粒细胞出现的程度与中性粒细胞核左移的程度一样,均可反应病情的程度及与预后的关系。的关系。2 2嗜酸粒细胞嗜酸粒细胞(eosinophil,E)(eosinophil,E)(1 1)嗜酸粒细胞增多)嗜酸粒细胞增多变态反应性疾病:支气管哮喘、药物过敏

17、反应、热带嗜酸粒细胞增多症以及某些皮肤病如荨麻疹、血变态反应性疾病:支气管哮喘、药物过敏反应、热带嗜酸粒细胞增多症以及某些皮肤病如荨麻疹、血管神经性水肿、剥脱性皮炎、湿疹等。管神经性水肿、剥脱性皮炎、湿疹等。寄生虫病:如钩虫病、蛔虫病、肺吸虫病、血吸虫病、丝虫病等。寄生虫病:如钩虫病、蛔虫病、肺吸虫病、血吸虫病、丝虫病等。某些血液病:如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嗜酸粒细胞白血病、霍奇金病等。某些血液病:如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嗜酸粒细胞白血病、霍奇金病等。其他:某些恶性肿瘤、传染病恢复期、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症及高嗜酸性粒细胞综合征等。其他:某些恶性肿瘤、传染病恢复期、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症及高嗜酸性粒细胞综

18、合征等。(2 2)嗜酸粒细胞减少:伤寒、副伤寒、应激状态、休克、库欣综合征等。)嗜酸粒细胞减少:伤寒、副伤寒、应激状态、休克、库欣综合征等。3 3嗜碱粒细胞嗜碱粒细胞(basophil,B)(basophil,B)嗜碱粒细胞增多可见于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嗜碱粒细胞白血病、转移癌、骨髓纤维化、慢性溶血等。嗜碱粒细胞增多可见于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嗜碱粒细胞白血病、转移癌、骨髓纤维化、慢性溶血等。4 4淋巴细胞淋巴细胞(lymphocyte,L)(lymphocyte,L)(1 1)淋巴细胞增多)淋巴细胞增多 感染性疾病:主要为病毒感染,如麻疹、风疹、水痘、流行性腮腺炎、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感染性疾病

19、:主要为病毒感染,如麻疹、风疹、水痘、流行性腮腺炎、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病毒性肝炎、肾综合征出血热等。某些杆菌感染,如结核病、百日咳、布氏杆菌病。病毒性肝炎、肾综合征出血热等。某些杆菌感染,如结核病、百日咳、布氏杆菌病。某些血液病:如急性和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淋巴瘤等。某些血液病:如急性和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淋巴瘤等。急性传染病的恢复期。急性传染病的恢复期。在再生障碍性贫血和粒细胞缺乏症时,淋巴细胞比例相对性增高。在再生障碍性贫血和粒细胞缺乏症时,淋巴细胞比例相对性增高。(2 2)淋巴细胞减少:皮质激素、烷化剂,接触放射线,免疫缺陷性疾病等。)淋巴细胞减少:皮质激素、烷化剂,接触放射线,免疫

20、缺陷性疾病等。(3 3)异形淋巴细胞:在外周血中有时可见到一种形态变异的不典型淋巴细胞,称为异形淋巴细胞。)异形淋巴细胞:在外周血中有时可见到一种形态变异的不典型淋巴细胞,称为异形淋巴细胞。异形淋巴细胞主要是由淋巴细胞受抗原刺激转化而来,少数为异形淋巴细胞主要是由淋巴细胞受抗原刺激转化而来,少数为B B淋巴细胞。淋巴细胞。异形淋巴细胞增多主要见于病毒感染性疾病,如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和肾综合征出血热可高达异形淋巴细胞增多主要见于病毒感染性疾病,如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和肾综合征出血热可高达0.100.10以上,此外,病毒性肝炎、风疹、某些细菌性感染、立克次体疾病或过敏性疾病也可轻度增多。以上,此

21、外,病毒性肝炎、风疹、某些细菌性感染、立克次体疾病或过敏性疾病也可轻度增多。5 5单核细胞(单核细胞(monocyte,Mmonocyte,M)单核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单核细胞增多见于:吞噬细胞系统。单核细胞增多见于:生理性:生理性:2 2周内婴儿可达周内婴儿可达0.150.15或更多;儿童平均为或更多;儿童平均为0.090.09。某些感染:如感染性心内膜炎、活动性结核病、疟疾及急性感染的恢复期。某些感染:如感染性心内膜炎、活动性结核病、疟疾及急性感染的恢复期。某些血液病:如单核细胞白血病、粒细胞缺乏症恢复期。某些血液病:如单核细胞白血病、粒细胞缺乏症恢复期。血沉是指在一定条件下红细胞沉降的速

22、度。血沉是指在一定条件下红细胞沉降的速度。原理原理:正电荷可以中和红细胞表面的负电荷,促使红细胞聚集,致血沉加快。纤维蛋白原是最有力地促红正电荷可以中和红细胞表面的负电荷,促使红细胞聚集,致血沉加快。纤维蛋白原是最有力地促红细胞聚集的物质,其次为细胞聚集的物质,其次为球蛋白(尤其是巨球蛋白),再次为球蛋白(尤其是巨球蛋白),再次为、球蛋白、免疫复合物等。白蛋白则相反,球蛋白、免疫复合物等。白蛋白则相反,具有抑制红细胞聚集的作用。红细胞数量越多,血沉越慢;贫血则血沉加速。具有抑制红细胞聚集的作用。红细胞数量越多,血沉越慢;贫血则血沉加速。参考值成年男性参考值成年男性 0 015mm/h15mm/

23、h;成年女性成年女性 0 020mm/h20mm/h。第二节红细胞沉降率测定第二节红细胞沉降率测定临床意义临床意义1.1.生理性增快生理性增快 妇女月经期、妊娠妇女月经期、妊娠3 3个月以上直到分娩后个月以上直到分娩后3 3周内、周内、6060岁以上的高龄者。岁以上的高龄者。2.2.病理性增快病理性增快 各种炎症:如细菌性急性炎症、风湿热和结核病活动期。各种炎症:如细菌性急性炎症、风湿热和结核病活动期。损伤及坏死:如较大的手术创伤、心肌梗死。损伤及坏死:如较大的手术创伤、心肌梗死。恶性肿瘤:恶性肿瘤常增快,良性肿瘤多正常。恶性肿瘤:恶性肿瘤常增快,良性肿瘤多正常。高球蛋白血症:多发性骨髓瘤、感

24、染性心内膜炎、系统性红斑狼疮、肾炎、肝硬化等。高球蛋白血症:多发性骨髓瘤、感染性心内膜炎、系统性红斑狼疮、肾炎、肝硬化等。贫血。贫血。一、网织红细胞计数一、网织红细胞计数网织红细胞是晚幼红细胞到成熟红细胞之间的未完全成熟的红细胞,由于胞浆中尚残存多少不等的网织红细胞是晚幼红细胞到成熟红细胞之间的未完全成熟的红细胞,由于胞浆中尚残存多少不等的核糖核酸等嗜碱性物质,在活体染色时,可被煌焦油液染成蓝色细颗粒状,颗粒间又有细丝状联缀而构核糖核酸等嗜碱性物质,在活体染色时,可被煌焦油液染成蓝色细颗粒状,颗粒间又有细丝状联缀而构成网状结构,故称为网织红细胞。成网状结构,故称为网织红细胞。【参考值参考值】成

25、人成人 0.0050.0050.0150.015(0.50.51.51.5),),绝对值(绝对值(24248484)10109 9/L/L;新生儿新生儿 0.020.020.060.06(2 26 6)。)。第三节血液的其他检查第三节血液的其他检查 【临床意义临床意义】1.1.反映骨髓造血功能状态反映骨髓造血功能状态 溶血性贫血、急性失血性贫血时网织红细胞显著增多;缺铁性贫血及巨幼细胞溶血性贫血、急性失血性贫血时网织红细胞显著增多;缺铁性贫血及巨幼细胞贫血时网织红细胞轻度增多贫血时网织红细胞轻度增多,有时可在正常范围或减少。网织红细胞减少见于再生障碍性贫血、骨髓病性贫血有时可在正常范围或减少。

26、网织红细胞减少见于再生障碍性贫血、骨髓病性贫血(如白血病)。(如白血病)。2.2.贫血疗效观察贫血疗效观察 贫血病人,给予有关抗贫血药物后,网织红细胞增高说明治疗有效;反之,说明治疗贫血病人,给予有关抗贫血药物后,网织红细胞增高说明治疗有效;反之,说明治疗无效。网织红细胞反应。无效。网织红细胞反应。3.3.观察病情变化观察病情变化 溶血性贫血及失血性贫血病人病程中,网织红细胞逐渐降低,表示溶血或出血已得到溶血性贫血及失血性贫血病人病程中,网织红细胞逐渐降低,表示溶血或出血已得到控制;反之,表示病情未得到控制。控制;反之,表示病情未得到控制。二、红细胞比积测定二、红细胞比积测定 又称红细胞比容,

27、是指红细胞在血液中所占容积的比值又称红细胞比容,是指红细胞在血液中所占容积的比值 红细胞体积与全血体积之比。红细胞体积与全血体积之比。参考值微量法:男参考值微量法:男0.4670.4670.0390.039;女女0.4210.4210.0540.054。温氏法:男温氏法:男0.400.400.500.50;女女0.370.370.480.48。临床意义临床意义 1.1.红细胞比积增加红细胞比积增加 见于真性红细胞增多症和各种原因所致血液浓缩,如脱水、大面积烧伤。测定见于真性红细胞增多症和各种原因所致血液浓缩,如脱水、大面积烧伤。测定红细胞比积可了解血液浓缩程度,作为计算补液量的参考。红细胞比积

28、可了解血液浓缩程度,作为计算补液量的参考。2.2.红细胞比积减少红细胞比积减少 见于贫血和稀血症。见于贫血和稀血症。四、红细胞平均值测定四、红细胞平均值测定l平均红细胞体积(平均红细胞体积(MCVMCV)即每个红细胞的平均体积,以飞升(即每个红细胞的平均体积,以飞升(flfl)为单位;)为单位;l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量(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量(MCHMCH)即每个红细胞内所含血红蛋白的平均量,以皮克(即每个红细胞内所含血红蛋白的平均量,以皮克(pgpg)为单位;)为单位;l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MCHCMCHC)即每升红细胞平均所含血红蛋白的克数。即每升红细胞平均所含血红

29、蛋白的克数。【参考值参考值】MCVMCV:8080100fl100fl;MCH MCH:272734pg34pg;MCHC MCHC:320320360g/L360g/L。贫血的形态学分类贫血的形态学分类类型类型 MCVMCV MCHMCHMCHCMCHC 病因病因正常细胞性正常细胞性8080100 27100 2734 32034 320360360 再障、急性失再障、急性失贫血、贫血、贫血贫血 急性溶血、白血病等急性溶血、白血病等大细胞性大细胞性100100 3434 320320360360 巨幼细胞贫血巨幼细胞贫血贫血贫血单纯小细胞单纯小细胞80802727320320360360慢性

30、感染、炎症、尿毒慢性感染、炎症、尿毒性贫血性贫血 症、肝病、恶性肿瘤等症、肝病、恶性肿瘤等小细胞低色小细胞低色80802727320 320 缺铁性贫血、珠蛋白生成缺铁性贫血、珠蛋白生成素性贫血素性贫血 障碍性贫血、铁粒幼细胞障碍性贫血、铁粒幼细胞 性贫血性贫血 五、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测定五、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测定 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RDWRDW)是反映红细胞体积(大小)变异性(离散程度)的参数。由血细胞分)是反映红细胞体积(大小)变异性(离散程度)的参数。由血细胞分析仪测量获得,多数仪器用所测红细胞体积大小的变异系数(析仪测量获得,多数仪器用所测红细胞体积大小的变异系数

31、(RDW-CVRDW-CV)来表示。红细胞体积正常、大小)来表示。红细胞体积正常、大小均一,均一,RDWRDW正常;红细胞体积大小不均一,正常;红细胞体积大小不均一,RDWRDW增高。增高。【参考值参考值】RDW-CV 11.5%RDW-CV 11.5%14.5%14.5%。【临床意义临床意义】主要用于贫血的形态学分类,从而有助于某些贫血的诊断和鉴别诊断。主要用于贫血的形态学分类,从而有助于某些贫血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根据根据MCVMCV、RDWRDW的贫血形态学分类的贫血形态学分类贫血类型贫血类型 MCV RDW MCV RDW 病因病因大细胞均一性贫血大细胞均一性贫血 增大增大 正常正常 部

32、分再障贫血部分再障贫血 大细胞非均一性贫血大细胞非均一性贫血 增大增大 增高增高 巨幼细胞贫血、骨髓巨幼细胞贫血、骨髓 增生异常综合征增生异常综合征正常细胞均一性贫血正常细胞均一性贫血 正常正常 正常正常 急性失血性贫血急性失血性贫血正常细胞非均一性贫血正常细胞非均一性贫血 正常正常 增高增高 再障、再障、PNH 红细胞酶异常等红细胞酶异常等小细胞均一性贫血小细胞均一性贫血 减小减小 正常正常 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 血、球形细胞增多症血、球形细胞增多症小细胞非均一性贫血小细胞非均一性贫血 减小减小 增高增高 缺铁性贫血缺铁性贫血 六、血细胞直方图六、血细胞直方图 血细胞直方图概

33、念血细胞直方图概念:血细胞分析仪提供以血细胞的体积(大小)为横坐标(血细胞分析仪提供以血细胞的体积(大小)为横坐标(X X轴)、以细胞的相对数轴)、以细胞的相对数量(某些细胞出现的频率)为纵坐标(量(某些细胞出现的频率)为纵坐标(Y Y轴)的曲线图。轴)的曲线图。1.1.白细胞体积分布直方图白细胞体积分布直方图 三个峰(区)三个峰(区)第一群是小细胞区(第一群是小细胞区(353590fl90fl),主要为淋巴细胞,包括成熟淋巴细胞、异形淋巴细胞。),主要为淋巴细胞,包括成熟淋巴细胞、异形淋巴细胞。第二群是中间细胞(第二群是中间细胞(9090160fl160fl),包括单核细胞、原始细胞、幼稚细

34、胞及嗜酸、嗜碱粒细胞。),包括单核细胞、原始细胞、幼稚细胞及嗜酸、嗜碱粒细胞。第三群是大细胞区(第三群是大细胞区(160160450fl450fl)包括中性分叶核、杆状核和晚幼粒细胞。)包括中性分叶核、杆状核和晚幼粒细胞。意义意义:淋巴细胞减少使第一峰明显降低。淋巴细胞减少使第一峰明显降低。单核细胞或嗜酸、嗜碱粒细胞增多第二峰明显增大。单核细胞或嗜酸、嗜碱粒细胞增多第二峰明显增大。中性粒细胞增多第三峰明显增大。中性粒细胞增多第三峰明显增大。白细胞直方图的变化只是粗略判断细胞比例的变化或有无明显的异常细胞出现。白细胞直方图的变化只是粗略判断细胞比例的变化或有无明显的异常细胞出现。2.2.红细胞体

35、积分布直方图红细胞体积分布直方图 两个细胞群体两个细胞群体 红细胞主群:红细胞主群:50fl50fl偏上,狭窄的正态分布曲线;偏上,狭窄的正态分布曲线;足趾部:主峰右侧,二聚体和白细胞等的反映。足趾部:主峰右侧,二聚体和白细胞等的反映。意义意义:贫血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有重要价值。贫血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有重要价值。l缺铁性贫血缺铁性贫血:主峰曲线的波峰左移,波峰基底增宽,显示为小细胞非均一性贫血特征。主峰曲线的波峰左移,波峰基底增宽,显示为小细胞非均一性贫血特征。l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波峰左移,基底变窄,呈小细胞均一性贫血。波峰左移,基底变窄,呈小细胞均一性贫血。l铁粒幼细胞性

36、贫血铁粒幼细胞性贫血:小细胞低色素性红细胞与正常红细胞同时存在,波峰左移、峰底增宽呈双峰。小细胞低色素性红细胞与正常红细胞同时存在,波峰左移、峰底增宽呈双峰。l巨幼细胞贫血巨幼细胞贫血:波峰右移,峰底增宽,呈大细胞非均一性。波峰右移,峰底增宽,呈大细胞非均一性。不同类型贫血红细胞体积分布直方图不同类型贫血红细胞体积分布直方图(黑色区域是正常图形)(黑色区域是正常图形)缺铁性贫血图形缺铁性贫血图形轻型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轻型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铁粒幼细胞贫血图形铁粒幼细胞贫血图形治疗前后巨幼细胞性贫血图形治疗前后巨幼细胞性贫血图形 血管内溶血血管内溶血 游离游离Hb 血清结合珠蛋白血清结合珠蛋白

37、 血红素血红素 高铁血红素高铁血红素 肾肾 含铁血黄素含铁血黄素 肝肝 血白蛋白血白蛋白 Hb尿尿 含铁血含铁血 黄素尿黄素尿 分解分解 高铁血红素高铁血红素 白蛋白复合物白蛋白复合物 七、溶血性贫血的实验室检查七、溶血性贫血的实验室检查(一一)显示红细胞破坏增加的检验显示红细胞破坏增加的检验u红细胞寿命测定红细胞寿命测定:溶血最直接而确实的证据。溶血最直接而确实的证据。u血浆游离血红蛋白测定血浆游离血红蛋白测定:血管内溶血时血浆游离血红蛋白明显增高;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珠蛋白生成:血管内溶血时血浆游离血红蛋白明显增高;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可轻度增高。障碍性贫血可轻度增

38、高。u血清结合珠蛋白测定血清结合珠蛋白测定:各种溶血时血清结合珠蛋白均有减低,以血管内溶血减低为显著,甚至测不出。各种溶血时血清结合珠蛋白均有减低,以血管内溶血减低为显著,甚至测不出。感染、创伤、恶性肿瘤、红斑狼疮、皮质激素治疗等结合珠蛋白可增高。感染、创伤、恶性肿瘤、红斑狼疮、皮质激素治疗等结合珠蛋白可增高。u血红蛋白尿测定血红蛋白尿测定:血红蛋白尿通常只见于急性血管内溶血发作后的首:血红蛋白尿通常只见于急性血管内溶血发作后的首1 12 2次尿中。次尿中。u含铁血黄素尿测定含铁血黄素尿测定:慢性血管内溶血可呈阳性,常见于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慢性血管内溶血可呈阳性,常见于阵发性睡眠性血红

39、蛋白尿。(二二)溶血性疾病的病因诊断溶血性疾病的病因诊断1.RBC1.RBC渗透脆性试验渗透脆性试验(erythrocyte osmotic fragility test)erythrocyte osmotic fragility test)(红细胞膜缺陷的检测)(红细胞膜缺陷的检测)检测红细胞在不同浓度低渗检测红细胞在不同浓度低渗NaClNaCl溶液中的抵抗力,即检测红细胞渗透脆性。溶液中的抵抗力,即检测红细胞渗透脆性。RBCRBC表面积表面积/RBCRBC容积比值与容积比值与RBCRBC脆性成反比。脆性成反比。正常值:开始溶血正常值:开始溶血0.42%0.42%0.46%(0.46%(Na

40、ClNaCl液液)完全溶血完全溶血0.28%0.28%0.32%(0.32%(NaClNaCl液液)脆性增高:主要见于遗传性球形细胞增多症,其次为某些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及遗传性椭圆形细胞增多症。脆性增高:主要见于遗传性球形细胞增多症,其次为某些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及遗传性椭圆形细胞增多症。脆性减低:常见于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缺铁性贫血等。脆性减低:常见于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缺铁性贫血等。直接直接Coombs试验试验抗人免疫球蛋白自身抗体间接间接Coombs试验试验抗人免疫球蛋白同种异型抗体出血、血栓性疾患的发病机制可概括为:出血、血栓性疾患的发病机制可概括为:血管壁的结构或功能异常;血管

41、壁的结构或功能异常;血小板量的减少、增多或质的血小板量的减少、增多或质的异常;异常;凝血因子含量减低、增高或分子结构异常;凝血因子含量减低、增高或分子结构异常;抗凝机制或纤溶机制减弱。抗凝机制或纤溶机制减弱。一、止血、凝血和纤溶机制概述一、止血、凝血和纤溶机制概述 血管壁的作用:血管壁的作用:止血作用:止血作用:血管收缩;血管收缩;激活血小板;激活血小板;激活凝血系统;激活凝血系统;局部血粘度的增高。局部血粘度的增高。血管壁又有抗血栓形成的能力。血管壁又有抗血栓形成的能力。血小板的作用:粘附功能、聚集功能、分泌血小板的作用:粘附功能、聚集功能、分泌(释放释放)功能、促凝血活性、血块收缩功能、维

42、护血管内皮功能、促凝血活性、血块收缩功能、维护血管内皮的完整性。的完整性。血栓与止血检测血栓与止血检测凝血因子的作用:凝血因子的作用:外源性凝血途径:由组织因子启动的凝血过程称为外源性凝血途径,参与的凝血因子少(外源性凝血途径:由组织因子启动的凝血过程称为外源性凝血途径,参与的凝血因子少(、Ca2+Ca2+),反应速度快(),反应速度快(1515秒以内)。秒以内)。内源性凝血途径:内源性凝血从因子内源性凝血途径:内源性凝血从因子激活开始。参与的因子还有激肽酶原、激肽酶、高分子激肽原激活开始。参与的因子还有激肽酶原、激肽酶、高分子激肽原(HMWKHMWK)、)、Ca2+Ca2+、PF3PF3等。

43、等。凝血的共同途径:凝血酶原激活物使凝血酶原激活为凝血酶。凝血酶再激活纤维蛋白原为纤维蛋白,凝血的共同途径:凝血酶原激活物使凝血酶原激活为凝血酶。凝血酶再激活纤维蛋白原为纤维蛋白,凝血即告完成。凝血即告完成。抗凝血系统的作用:抗凝血系统的作用:体液抗凝作用:抗凝血酶体液抗凝作用:抗凝血酶、肝素、肝素辅因子、肝素、肝素辅因子、蛋白、蛋白C C、蛋白、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蛋白、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1-1-抗胰蛋白酶和抗胰蛋白酶和22巨球蛋白等。巨球蛋白等。细胞抗凝作用:单核细胞抗凝作用: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和肝细胞。巨噬细胞系统和肝细胞。纤维蛋白溶解(纤溶)系统的作用:溶解体内或体外的凝血块。纤溶酶

44、原被激活,成为纤溶酶,纤溶酶作用于纤维纤维蛋白溶解(纤溶)系统的作用:溶解体内或体外的凝血块。纤溶酶原被激活,成为纤溶酶,纤溶酶作用于纤维蛋白(原),使之降解成多种肽链碎片。蛋白(原),使之降解成多种肽链碎片。血液流变学改变:血液的流动性、粘滞性,血液中有形成分的聚集性、变形性,以及血管粘弹性对于组织和器官得血液流变学改变:血液的流动性、粘滞性,血液中有形成分的聚集性、变形性,以及血管粘弹性对于组织和器官得到足够的血流量具有重要意义。红细胞聚集、红细胞数量增多、红细胞比积增大、红细胞变形能力减弱、白细胞和到足够的血流量具有重要意义。红细胞聚集、红细胞数量增多、红细胞比积增大、红细胞变形能力减弱

45、、白细胞和血小板的数量增多等均可使血粘度增高。血浆中纤维蛋白原、球蛋白等蛋白质浓度增高,以及血脂增高,也使血液血小板的数量增多等均可使血粘度增高。血浆中纤维蛋白原、球蛋白等蛋白质浓度增高,以及血脂增高,也使血液粘度增高。粘度增高。二、血管壁检测二、血管壁检测(一)毛细血管抵抗力试验(束臂试验)(一)毛细血管抵抗力试验(束臂试验)【原理原理】毛细血管的结构或血小板质与量有缺陷时,则毛细血管的脆性或通透性增加。毛细血管的结构或血小板质与量有缺陷时,则毛细血管的脆性或通透性增加。【方法方法】脉压带收缩压和舒张压之间的压力加压维持脉压带收缩压和舒张压之间的压力加压维持8 8分钟,观察前臂屈侧在直径分钟

46、,观察前臂屈侧在直径5cm5cm圆圈。圆圈。【参考值参考值】超过超过1010个为阳性。个为阳性。【临床意义临床意义】毛细血管壁异常毛细血管壁异常:遗传性毛细血管扩张症、过敏性紫癜、单纯性紫癜及维生素遗传性毛细血管扩张症、过敏性紫癜、单纯性紫癜及维生素C C缺乏症;中毒性损害缺乏症;中毒性损害如败血症、如败血症、SBESBE、尿毒症、砷中毒。、尿毒症、砷中毒。血小板量与质异常血小板量与质异常:原发性或继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血小板无力症。原发性或继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血小板无力症。血管性血友病。血管性血友病。(二)出血时间(二)出血时间(BTBT)测定)测定 【原理原理】将皮肤毛细血管刺破后,

47、出血自然停止所需的时间(初期止血时间)。其长短主要受血小将皮肤毛细血管刺破后,出血自然停止所需的时间(初期止血时间)。其长短主要受血小板质、量,血管壁完整性、收缩力的影响;其次与凝血因子板质、量,血管壁完整性、收缩力的影响;其次与凝血因子和和vWvW有关。有关。【参考值参考值】测定器法:测定器法:6.96.92.1min,2.1min,超过超过9min9min为异常。为异常。【临床意义临床意义】血小板显著减少:如原发性及继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血小板显著减少:如原发性及继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血小板功能不良:如血血小板功能不良:如血小板无力症、巨大血小板综合征。小板无力症、巨大血小板综合征。毛

48、细血管壁异常:如维生素毛细血管壁异常:如维生素C C缺乏症、遗传性出血性毛细血管扩张症。缺乏症、遗传性出血性毛细血管扩张症。某些凝血因子严重缺乏如血管性血友病、某些凝血因子严重缺乏如血管性血友病、DICDIC。(三)血浆内皮素(三)血浆内皮素-1-1测定测定 【参考值参考值】酶联免疫吸附法:酶联免疫吸附法:5ng/L5ng/L。【临床意义临床意义】内皮素内皮素-1-1具有强烈的缩血管活性,是血栓形成的易患因素之一。其增高见于心肌梗死、具有强烈的缩血管活性,是血栓形成的易患因素之一。其增高见于心肌梗死、心绞痛、高血压、动脉硬化、缺血性脑血管疾病和肾衰竭等。心绞痛、高血压、动脉硬化、缺血性脑血管疾

49、病和肾衰竭等。三、血小板检测三、血小板检测 (一)血小板计数(一)血小板计数(PCPC或或pltplt)【参考值参考值】(100100300300)10109 9/L/L。【临床意义临床意义】血小板减少见于:血小板减少见于:生成障碍:再障、白血病、急性放射病、骨髓纤维化晚期。生成障碍:再障、白血病、急性放射病、骨髓纤维化晚期。破坏或消耗增多:如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破坏或消耗增多:如血小板减少性紫癜、SLESLE、淋巴瘤、脾功能亢进、进行体外循环时、淋巴瘤、脾功能亢进、进行体外循环时、DICDIC、血栓性血小板减、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少性紫癜。分布异常:脾肿大(肝硬化、班替综合征)、血液被稀释

50、。分布异常:脾肿大(肝硬化、班替综合征)、血液被稀释。高于高于40040010109 9/L/L为血小板增多。血小板反应性增多见于脾摘除术后、急性大失血及溶血之后。原发性增多为血小板增多。血小板反应性增多见于脾摘除术后、急性大失血及溶血之后。原发性增多见于真性红细胞增多症、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慢粒白血病、骨髓纤维化早期等。见于真性红细胞增多症、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慢粒白血病、骨髓纤维化早期等。(二)血小板平均容积和血小板分布宽度测定(二)血小板平均容积和血小板分布宽度测定 血小板平均容积(血小板平均容积(MPVMPV)代表单个血小板的平均容积;血小板分布宽度()代表单个血小板的平均容积;血小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行业 > 医疗、心理类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1,本文(实验诊断血液检查骨髓细胞学检查课件.ppt)为本站会员(晟晟文业)主动上传,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2,用户下载本文档,所消耗的文币(积分)将全额增加到上传者的账号。
3,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发送邮件至3464097650@qq.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Www.163Wenku.Com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