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二 第7讲 改革开放前的现代中国.docx

上传人(卖家):副主任 文档编号:397024 上传时间:2020-03-26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2.36M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二 第7讲 改革开放前的现代中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二 第7讲 改革开放前的现代中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亲,该文档总共2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 从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19491978 年)是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曲折探索时期,有成 就,也有教训,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前进。 阶段 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时期(19491956 年) 政治 (1)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949 年 10 月 1 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2)制度建设:1949 年 9 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 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初步建立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 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1954 年 9 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大 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以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确定了人民代表 大会制度。1949 年“共同纲领”

2、规定在“各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应实行 民族的区域自治”;1954 年宪法正式确认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为中国的一项 基本政治制度 政治 (3)法制建设:1954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颁布 (4)外交成就: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提出“另起炉灶”“打扫干净 屋子再请客”“一边倒”的外交政策 中苏建交: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1953 年,周恩来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后来成为 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 参加日内瓦会议:为推动“印度支那”问题的和平解决做出了重要贡献 参加万隆会议:1955 年,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促进会议圆 满成功 经济 (1)经济建设:国民经济恢复:到

3、1952 年,完成国民经济的恢复工作,为 国家开展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创造了条件 工业化建设:1953 年开始实行“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我国开 始改变工业落后面貌,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 社会主义改造:通过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在中国基本建 立起来 (2)社会风尚:勤俭节约、无私奉献,是中国社会风尚的主流 文化 (1)毛泽东思想的发展:发表论十大关系和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 盾的问题 ,科学阐明了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问题,在社会主义建设理论方 面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学说 (2)人民教育的奠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4、后,重点开展扫盲教育,开办 各种补习学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积极改革学制,对各级学校进 行调整,以服务于国家建设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曲折探索时期(19561978 年) 政治 (1)民主政治的挫折“文化大革命”:民主法制建设遭到破坏,社会秩 序混乱;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遭到破坏;法律形同虚设,人权被严重践踏 (2)外交领域的突破: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1971 年,第 26 届联合 国大会通过决议,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中美关系正常化:1972 年,尼克松访华,签署联合公报 ;1978 年, 中美双方同时发表中美建交公报 ;1979

5、年,中美正式建交 中日邦交正常化:1972 年,田中角荣访华,签署中日联合声明 ,中日 邦交正常化 经济 (1)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成功探索:1956 年召开的中共八大,正确分析 了我国当前的主要矛盾和主要任务。1960 年提出“调整、巩固、充实、提 高”八字方针,促进国民经济恢复发展 失误探索:1958 年,制定“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 主义”的总路线, 并随后发动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导致“左” 倾错误发展,造成国民经济困难。1966 年,“文化大革命”爆发,经济领 域遭受冲击,国民经济损失严重 (2)生活水平:物资比较匮乏,许多生活必需品要凭票证计划供应。中国人

6、 的生活水平差距不大,但总体比较低 (3)交通事业:铁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先后建成宝成、兰新等铁 路,加强了内地与西北、西南地区的沟通 公路:全国建立起比较密集的公路网,在黄河、长江等急流阻隔的江河 上架设了一座座公路大桥 (4)电视:1958 年,北京电视台开始试播,标志着中国电视业的诞生 文化 (1)科技:“两弹一星”研制成功,极大地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国防实 力;袁隆平成功培育出杂交水稻 (2)文艺:1956 年,毛泽东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促进了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学、艺术、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后期却遭到破坏 (3)教育: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逐步形成比较完整的国民

7、教育体系, 培养了大批素质较高的劳动后备军和德才兼备的建设人才 动乱中的教育:1966 年夏,高考制度被废止;20 世纪 70 年代初,高等 院校开始招收“工农兵学员”,导致大学教育水平下降;“文化大革命” 结束后,国家对教育工作进行拨乱反正,高考制度得到恢复 时段特征 政治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建立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体系;“文化大 革命”时期,社会主义民主法制遭到破坏;外交上,我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国 际地位大大提高。 经济上:通过三大改造建立起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为大规模、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做准备; 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过程中,受“左”倾思想影响,脱离了国情,

8、给经济建设带来负 面影响。 科教文化上:社会主义性质的教育、文艺发展起来,成为社会主义建设的有益补充;科技建 设反映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巩固政权的需要。 考情分析:全国卷考题对本讲内容的考查主要集中在以下两个方面。 1.改革开放前中国的政治建设、外交和科 教文化 18 卷,30;17 卷,31;17 卷,31;16 卷,31;15 卷,31;14 卷,41;13 卷 ,31 2.20 世纪 5070 年代中国的社会主义工 业化建设 18 卷,31;18 卷,31;17 卷,41;16 卷,31;15 卷,31;15 卷,31;14 卷 ,31;14 卷,31;11 卷,33 考向一 改革开

9、放前中国的政治建设、 外交和科教文化 119491956 年新中国在向社会主义过渡过程中的创造性举措及依据 (1)政治方面 举措:实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发展人民民主统一战线,实行与 民主党派“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 依据:三大改造完成后,国内主要矛盾发生变化,民族资产阶级成为社会主义劳动者,民 主党派在历史上与中国共产党有合作关系。 (2)经济方面 举措:采用和平方式成功地完成了三大改造,实现了生产资料从私有制到公有制的过渡。 依据:个体农民和小手工业者是落后生产方式的代表;民族资本主义具有剥削性,但它是 先进的经济成分,并且民族资产阶级拥护社会主义,愿意同共产党合

10、作。 (3)民族关系方面 举措:实行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原则,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依据:中国是多民族国家,解放前实行民族压迫、民族歧视政策;少数民族地区落后。 (4)外交政策方面 举措:提出同邻近国家和新兴民族独立国家实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依据:美国推行“冷战”政策遏制共产主义;苏联推行大国沙文主义;新兴民族国家独立; 中国为打破外交孤立,寻求和平发展环境。 2国际格局的演变对中国外交战略的影响 (1)新中国成立初期,鉴于美苏冷战加剧,中国采取了“一边倒”的外交方针。 (2)20 世纪 70 年代随着国际格局的变化,美苏争霸的态势互换,中国调整对外政策,先后同 美国、日本

11、建立起正常的友好关系。 (3)随着两极格局的结束,中国出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需要,采取“全方位”不结盟的 无敌国外交政策。 3中、俄(苏)关系的发展演变 (1)从新中国成立初到 50 年代末:友好合作阶段。 新中国成立后,苏联第一个和中国建立了外交关系。1950 年,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 约 ,给予中国大量的经济、技术上的援助,有力地支持了中国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中国采取“一边倒”的外交政策。在国际事务中,坚决地站在了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 营一边;在社会主义建设中走苏联模式,形成了高度集中的计划体制。 (2)20 世纪 50 年代末 60 年代初至 80 年代中期:对抗和僵持阶段。 为

12、与美国争霸,赫鲁晓夫提出要在中国建立长波电台和联合舰队的建议,遭到中国拒绝, 中苏关系开始恶化。 1960 年,苏联撕毁全部经济技术合作的协议。 中苏边境甚至发生武装冲突。从北面构成对中国的威胁。 (3)从 80 年代末到现在:开始恢复正常化。 1985 年,戈尔巴乔夫上台后,由于在美苏争霸中处于劣势,苏联的对外政策从扩张转向收 缩,因此,开始同中国关系实现正常化。 苏联解体后,中俄关系稳定发展,形成了一种以“不结盟、不对抗、不针对第三国”为主 要原则的新型的国家关系,为世界和平与安全作出了贡献。 4新中国成立以来影响科技文化教育发展的因素 (1)有利因素 新中国成立后,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为我

13、国科技文化教育发展提供了可靠的保障。 20 世纪中期兴起的第三次科技革命对世界各国经济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客观上有 利于中国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 党和人民政府的重视、支持。 广大科技文化教育工作者的辛勤劳动。 (2)不利因素 “左”倾错误思想对文化战线的长期干扰和破坏,使党对知识分子的政策出现了一些不应 有的失误。 历史上轻视文化的观念对人们心理的影响。 中国革命胜利后,大批工农干部走上领导岗位,他们有重实践、轻知识的倾向。 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国家缺乏对世界先进文化的了解与学习。 家国情怀: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颁布了 1954 年宪法,建立了人民代表 大会制度、中国共产

14、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为中国特色的 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奠定了基础。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这是中国历 史发展的必然,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是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和建设社会主义的历程中逐渐 形成的。 1命题点:新中国的扫盲教育与现实主义艺术 (2017 课标全国,31)下图为 1954 年某画家创作的婆媳上冬学 ,这一作品( ) A继承了传统文人画的特点 B受同期西方流行画派影响 C体现了现实主义绘画风格 D注重表现作者的艺术想象 抓题眼 “1954 年”创作的婆媳上冬学是新中国初期的扫盲教育的体现,具有现实主义 的特点。 找错点 “传统文人画”重写意;“

15、同期西方”画派流行现代主义;该画作重写实而非“想 象”。 答案 C 2命题点:新中国 20 世纪 50 年代的民主法制建设 (2018 课标全国,30)1956 年,刘少奇在中共八大政治报告中指出:“我们目前在国家工作 中的迫切任务之一,是着手系统地制定比较完备的法律,健全我们国家的法制。”这反映了 当时( ) A法制建设开始迈向制度化 B法制工作围绕组建新政权展开 C法制建设与国内主要矛盾的变化密切相关 D政治体制改革推动了依法治国的全面实行 抓题眼 1956 年,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在此背景下,中共 八大提出健全法制。 找错点 “制度化”在 1956 年之前就已

16、经开始;“新政权”建立于 1949 年;“全面实行” 是在改革开放之后。 答案 C 1命题点:1972 年上海公报的历史意义 (2018 河南天一大联考高三上学期阶段测试三,15)1972 年,中美两国发表的上海公报指 出:“任何一方都不应在亚太地区谋求霸权,每一方都反对任何其他国家或国家集团建立这 种霸权的努力。”中方声明“绝不做超级大国,并且反对任何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这一 公报( ) A遏止了苏联的扩张行径 B说明两国结盟维护和平 C针对的是崛起中的日本 D显示中国国际地位提升 答案 D 解析 材料中“任何一方”和“中方声明绝不做超级大国”反映了中国的综合国力 在上升,有能力称霸而反对

17、称霸,正体现了中国国际地位提升,故 D 项正确。 2命题点: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过程中的文化“左”倾现象 某一时期,国家文化部召开文化行政会议,要求群众文化活动要做到:人人能读书,人人能 写会算,人人看电影,人人能唱歌,人人能绘画,人人能舞蹈,人人能表演,人人能创作。 这反映了( ) A休闲和娱乐成为人们的常态 B“文化大革命”时文艺繁荣的状况 C文化领域出现“大跃进”倾向 D国人的文化素养大幅提高 答案 C 解析 据材料“人人能读书,人人能写会算,人人看电影,人人能唱歌,人人能绘画,人人 能舞蹈,人人能表演,人人能创作”可知文化领域出现“大跃进”倾向,故 C 项正确。 考向二 20 世纪 5

18、070 年代中国的社会主义工业化 建设 1新中国成立初期工业化道路的策略、特点及原因 (1)策略:实行“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进行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对农业、手工业、 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借鉴苏联的经验,走不同于西方的工业化道路。 (2)特点 实行五年计划建设,优先发展重工业。 社会主义工业化与社会主义改造同步进行。 立足于中国国情。 (3)原因 国内资金缺乏,只有集中人力、物力进行重工业与工业体系的建设。 斯大林模式的影响。 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中国的“遏制和孤立”;中国实行“一边倒”政策倒向苏联。 中国具有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走向社会主义的历史经历。 2新中国成立初期对

19、苏联模式的借鉴与创新 借鉴 创新 社会主义经济体 系建立 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 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逐步消灭 私有制 社会主义过渡时期的总路线, 变革生产 关系与发展生产力并举, 首创公私合营 的模式 工业化建设 开展五年计划建设; 优先发展重 工业,建立工业化体系 正确处理好重工业与农业、 轻工业的关 系,关注民生问题 经济结构与体制 变多种所有制为单一的公有制, 建立计划经济体制 注重克服斯大林模式的过度集中的弱 点, 注意解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 文化需要与落后生产力之间的矛盾 3.20 世纪 5070 年代中国的城市化进程 (1)19501957 年: 伴随着“一五”计划的

20、顺利进行, 大量农民进入城镇就业推动了中国城市 化的进程。 (2)19581960 年:由于“大跃进”的发动,全民大办工业,“以钢为纲”,大量农村劳动力 流向城镇,我国工业化和城市化在脱离农业基础上超常规畸形发展。 (3)19611965 年:国家进行工业调整,精简工业和城市人口,两千多万城市人口下放回乡, 为国民经济调整时期的逆城市化时期。 (4)19661977 年: 由于“文化大革命”及经济工作指导思想的失误, 大批干部和知识青年上 山下乡,城市化进程停滞不前。 4社会主义建设探索中的“左”倾错误及其教训 事件 特征 影响 原因 教训 社会主义建设总 路线 多快好省 片面追求经济建设 的

21、高速度 人们对于什 么是社会主 义、怎样建设 社会主义等重 大问题,在思 想和理论上缺 乏深刻认识; 受急于求成 和片面强调经 济建设发展速 度的思想指导 的影响 现代化建设必须 从中国的实际出 发;要以经济建 设为中心,把发 展生产力放在首 位;经济建设要 遵循客观规律, 不能盲目求快; 要坚持民主集中 制原则,发扬党 内民主,坚持群 众路线 “大跃进” 大办工业、大办 农业 国民经济比例严重 失调,生态环境严 重破坏 人民公社化运动 “一大二公” 严重挫伤了人民群 众的生产积极性 “文化大革命” 以阶级斗争为纲 国民经济受到严重 影响 唯物史观:一定时期的生产关系要与一定时期的生产力水平相

22、适应。人民公社化运动超越了 当时的生产力水平,导致平均主义,无法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3命题点:“一五”计划的开展 (2018 课标全国,31)下图是 1953 年的一幅漫画,描绘了资源勘探队员来到深山,手持“邀 请函”叩响山洞大门的情景。这反映了当时我国( ) A已经初步改变工业落后局面 B开始进行对矿产资源的开采 C国民经济调整任务基本完成 D大规模的经济建设正在展开 抓题眼 题干材料反映出 1953 年大规模经济建设背景下,矿产资源勘探工作的展开。 找错点 “初步改变”是在“一五”计划完成后;“开采”始于中国古代;“调整”完成的 时间是 1965 年。 答案 D 4命题点:“一五”计划

23、的特点 (2016 课标全国, 31)“一五”计划期间, 我国住宅建设占基本建设投资额的比重不断减少, 其他非生产性建设投资也开始受到抑制。这表明我国( ) A致力于奠定工业化基础 B国民经济结构臻于平衡 C大力压缩基本建设投资规模 D城市化的进程趋于缓慢 抓题眼 压缩住宅建设投资和其他非生产性建设投资,是为当时的工业化建设积累资金。 找错点 当时中国的工业比重偏低,因而“国民经济结构”不“平衡”;非生产性建设投资 不等于“基本建设投资”;“一五”计划期间,国家大力兴办工业,“城市化进程”加快。 答案 A 3命题点:“一五”计划的成效 (2018 济宁高三期末,14)下图为 1953 年至 1

24、957 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的变化示意图。图中的 变化反映出我国( ) A人民生活已得到重大改善 B国民经济的比例趋于协调 C国家的战略决策富有成效 D综合国力已接近发达国家 答案 C 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53 年至 1957 年是我国“一五”计划时期,经济总量的逐年增 长正说明了“一五”计划这一国家战略决策富有成效,故 C 项正确。 4命题点:“一五”计划的指导思想 (2018 沈阳一模,8)阅读下表,表中数据主要体现了( ) 表 “一五”计划主要轻工业产品产量指标 产品名称 1952 年产量 1957 年计划产量 增长% 棉纱 361.8 万件 500 万件 138 棉布 11 16

25、3.4 万匹 16 372.1 万匹 147 食用植物油 72.4 万吨 155.2 万吨 214 面粉 299 万吨 467 万吨 156 盐 346 万吨 593.2 万吨 171 A.优先发展重工业的特点 B重点建设、兼顾民生的指导思想 C已形成完整的工业体系 D农业领域的社会主义改造已完成 答案 B 解析 根据材料可以得出与民生相关的轻工业在“一五”计划期间也有较大幅度的增长,结 合所学“一五”计划中除了轻工业发展,重工业也取得显著提升,故 B 项正确。 全国卷大题命题分析 近七年来,全国卷高考在本讲内容一共命制了一道大题:新中国的矿业政策(17 卷,41)。 本讲虽然不是大题分布的密

26、集区, 但很易与中国古代史或世界现代史内容相联系来考查。 2019 年备考需重点关注过渡时期的经济状况和经济建设、科技文化政策、外交与国内外形势及经 济建设的关系等内容。 (2017 课标全国,4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雍正时期,各地奏请开矿,清廷经常以“开矿聚集亡命,为地方隐忧”为由,下达 “严行封禁”“永远封禁”等命令;对一批朝廷获利甚多的矿产,则由朝廷和地方官府严加 控制。 1872 年,李鸿章在一份奏折中指出,上海各工厂“日需外洋煤铁”极多,“可忧孰甚”。他 建议清政府“设法劝导官督商办,但借用洋器洋法,而不准洋人代办于富国强兵之计殊 有关系”。清政府采纳李鸿章建议,决定

27、先在部分地区试办“开采煤铁事宜”。 摘编自戴逸主编简明清史等 材料二 新中国“一五”计划指出:“矿产资源的勘探和它的勘探进度,资源供应的保证程 度,是合理地分布生产力、建立新工业基地、正确地规定工业建设计划的先决条件。”为此, 国家要求“有计划地展开全国矿产的普查工作”,“加强对某些从前没有发现或者很少发现 的和目前特别缺乏的资源(例如石油)以及在地区上不平衡的资源的普查工作和勘探工作”。 据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清政府在雍正年间与 19 世纪 70 年代矿业政策的差异及 原因。(15 分) 指导语 “政策差异”在材料中寻找信息,可根据“封禁”“严

28、加控制”“官督商办”“开采煤铁” 等概括。“原因”要针对雍正年间和 19 世纪 70 年代的矿业政策分别进行分析,既要联系所 学知识,也要注意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 试答: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与清代矿业政策相比,新中国“一五”计划期间矿业政策 的特点,并简析其意义。(10 分) 指导语 此处的“特点”亦即不同点,既要从材料信息中概括,也要从与“清代”的对比中得出,例 如晚清时期对外国有依赖,新中国则实现了独立自主。分析“意义”要找到合适的角度对矿 业发展,对“一五”计划,对工业体系;也要从与晚清对比中得出结论。 试答: 答案 (1)差异:雍正年间:限制开矿,政府垄断。19 世纪

29、 70 年代:允许开矿,官督商办。 原因:雍正年间:推行重农抑商政策;清廷认为开矿影响社会稳定;政府谋取矿利。19 世纪 70 年代:列强的经济侵略;洋务运动的推动;煤铁等关系到国防、民生,需求很大。 (2)特点:列入国家发展计划;服务于国家工业化建设;独立自主开发;特别重视当时缺乏的 矿产资源的勘探。 意义:奠定了新中国矿业发展的初步基础;促进“一五”计划顺利完成;有利于国家工业体 系的建立;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如何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 一、逐句读材料,尽可能从每句材料中寻找体现其中心意旨的关键词。例如上题材料二中: 第一句的关键词是“一五”计划、“工业建设计划的先决条件”;第二句

30、的关键词是“有计 划地”“目前特别缺乏的资源”。 二、把关键词进行归类、整理和分析,寻找概括表达的角度。例如上题中材料二的关键词可 作如下归类: “一五”计划“有计划地”(发展模式); “工业建设计划的先决条件”(服务方向); “目前特别缺乏的资源”(关注重点) 三、根据揣摩好的表达角度,围绕“关键词”表述。最后表述的文字既是试题答案,也是从 材料获取的有价值的、表述清晰的历史信息。 (2018 湖北百所重点学校高三 10 月联考,2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下面是 20 世纪 40 年代中期60 年代初中外历史部分重大事件简表。 时间 中国 亚洲 欧美 19451950 年 抗战胜

31、利,重庆谈判 (1945 年);内战全面爆 发(1946 年);中华人民 共和国成立(1949 年); 中苏友好同盟互助 条约签订(1950 年) 日本无条件投降(第二 次世界大战结束)(1945 年);朝鲜正式分裂 (1948 年);朝鲜战争爆 发(1950 年) 雅尔塔协定签订; 杜鲁门主义、马歇尔计 划出台,欧洲共产党和 工人党情报局成立 (1947 年);经济互助委 员会成立,德国正式分 裂,北约成立(1949 年) 19511955 年 提出“和平共处五项 原则”(1953 年) 日美安全保障条约 签订(1951 年);日内瓦 会议,签订关于恢复印 度支那和平的协议 (1954 年)

32、;亚非万隆会 议召开(1955 年) 美韩共同防御条约 签订(1953 年); 苏、 美、 英、法四国与柏林外长 会议(1954 年);联邦德 国加入“北约”,“华 约”成立(1955 年) 19561960 年 社会主义改造完成 (1956 年);“大跃进” 第二次中东战争爆发 (19561957);老挝抗 波兰事件、匈牙利事件 (1956 年);第二次柏林 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1958 年);苏联撤回全 部援华专家(1960 年) 美救国战争(1959 年) 危机(19581961 年); 古巴革命胜利(1959 年); 苏古联合公报 发表 19611964 年 首次不结盟国家和政 府首脑

33、会议召开;中苏 论战(19621964 年); 抗美援越 中、苏、美、英等和平 解决老挝问题的日内 瓦会议召开,次年签订 关于老挝问题的日 内瓦协议 民主德国修建“柏林 墙”(1961 年);古巴导 弹危机(1962 年) 据李亚凡编世界历史年表等 从表中提取相互关联的中外历史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12 分)(要求: 写明论题,中外关联,史论结合。) 指导语 1审题:材料内容主要涉及外交问题,时间限定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到 20 世纪 60 年代 中期。分析图表中的信息可知:各种条约、会议占了很大比重。题目要求提取“相互关联” 的“中外历史信息”并提炼出论题。 2联系所学知

34、识:这一时期,美苏冷战,形成了两大阵营,展开了激烈的非军事对抗,造 成世界局势的动荡,新中国成立初期实行“一边倒”,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但是坚持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并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世界所接受。 3拟定论题:(国际视野)以合作的方式解决国际社会的问题;(中国视野)中国外交与国际 形势。 4论述:史论结合,论题明确,逻辑清晰,书写规范。 试答: 答案 示例一 论题:国际社会的问题需要国际社会以合作的方式来解决。 阐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因意识形态、国家利益等因素的影响,美苏走向对抗,展开 冷战和争霸。然而,两国间的矛盾并未因此得到解决,反而导致朝鲜战争、越南战争的爆发,

35、 世界动荡不安。历史证明,以合作的态度和和平的方式可以使众多国际问题得到解决,如中 国以求同存异争取亚非会议与会国的理解,并一起推动了会议的成功;而老挝和平问题通过 世界大国和相关国家的共同努力,也得到一定的解决。(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亦可) 示例二 论题:国际意识形态斗争影响中国外交。 阐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东西方意识形态差异促成了两大阵营的冷战。在推翻美国支 持的南京国民政府后,新中国面临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的包围、封锁和威胁。因此,采取 “一边倒”的政策与苏联结盟,支援朝鲜战争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亦可) 示例三 论题:中国国内政治运动受国际环境变化影响。 阐述角度:可结合 19561

36、960 年的“大跃进”运动、人民公社化运动与波兰事件、古巴革命 胜利事件关系的角度来阐述。 一、选择题(每小题 4 分,共 48 分) 1(2018 济宁期末,13)美国史学家费正清在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中写道:新中国成立 之初,“所谓民主党派也被吸进了统一战线和政协”,“在 24 名新政府部长中,有 11 人是 这些小党或无党派民主人士”。其记述在客观上体现出( ) A新中国政权具有鲜明的民主性 B新中国各政党共同执政 C人民政协代行全国人大的职权 D民主人士拥有政治特权 答案 A 解析 材料中讲述了新中国成立之初有许多民主党派人士和无党派人士被吸纳进新政权中, 而且甚至担任了部长级的职位,

37、这反映了新中国的政权代表了更广大人民的利益,因而具有 鲜明的民主性,故 A 项正确。 2 (2018 潍坊高三期中, 5)1954 年 6 月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通过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草案 , 当天交付全国人民讨论并征求意见。全国参加讨论的多达 1.5 亿多人,提出 118 万多条修改、 补充意见。宪法起草委员会采纳吸收其中的 100 多条。这一过程( ) A初步建立了人民民主统一战线 B满足了人民当家作主愿望 C奠定了新中国民主建设的基础 D建立了社会主义民主制度 答案 B 解析 从“全国参加讨论的多达 1.5 亿多人”,可知这一过程满足了人民当家作主愿望,故 B 项正确。 3(2018 赣

38、州高三期末,13)下表为新中国 19571961 年从业人员统计表。根据表格数据的 变化最能反映( ) 年份 从业人员(万人) 第一产业从业人员比例 第二产业从业人员比例 1957 23 771 81.23% 9.01% 1958 26 660 58.23% 26.60% 1959 26 173 62.17% 20.64% 1960 25 882 65.75% 15.89% 1961 25 590 77.17% 11.16% A.新中国的工业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B新中国的经济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 C中国第一产业从业人数一直下降 D新中国对社会主义道路的不断探索 答案 D 解析 图表中 1958 年

39、以后,工业从业人员不断下降,结合所学,表明“大跃进”工业发展受 挫,故 A 项错误;根据图表从业人员的变化,农业依旧是中国经济中很重要的一块,故 B 项 错误;1958 年开始农业从业人员都有不同程度上升,故 C 项错误;根据材料“19571961 年”,工农业从业人员比例的调整,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探索的体现,故 D 项正确。 41953 年 2 月,中共中央指出:“要使国家得到比现在多得多的商品粮及其他工业原料, 同时也能提高农民的购买力, 使国家的工业品得到广大的市场, 就必须提倡组织起来。 ” 材料表明把农民“组织起来”主要是为了( ) A满足工业化的需要 B克服分散经营困难 C帮助农民

40、脱贫致富 D废除封建土地制度 答案 A 解析 “使国家的工业品得到广大的市场,就必须提倡组织起来”表明组织起来是为了 工业化,故 A 项正确。 5(2018 辽宁省五校联考高三期末,19)1961 年 5 月中央工作室会议决定在 1960 年底城镇人 口 1.29 亿的基数上,三年内减少城镇人口 2 000 万以上。到 1961 年底,全国减少城镇人口 1 300 万,其中,精简职工 950 万人。该政策的实施( ) A得益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B加速了农村的城镇化进程 C是“大跃进”运动向农村扩展的表现 D有利于工业布局的合理化 答案 A 解析 1961 年 5 月作出的决定,到年底就已

41、经完成过半,说明效率很高,而这种高效率得益 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故 A 项正确。 6(2018 榆林一模,13)中共八大上,政务院副总理陈云系统地提出了改进经济体制的“三个 主体、三个补充”的设想,即在工商业经营方面,国家经营和集体经营为主补充一定的个体 经济;在生产计划方面,计划生产为主补充一定的自由生产;在市场方面,国家市场为主补 充一定范围的自由市场。由此可见陈云主张( ) A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B社会主义经济以计划为主,市场为辅 C建设有计划的商品经济体制 D社会主义经济以国营和集体为主 答案 B 解析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提出是在 1992 年,故 A 项错误;从材料可知,

42、陈云主张在社会 主义经济主体下,允许私人的自主的市场经济存在,故 B 项正确;有计划的商品经济体制体 现不出社会主义经济的主体作用,故 C 项错误;材料不仅强调以社会主义国营和集体经济为 主,还主张私人和市场经济存在,故 D 项错误。 7(2018 江西五市八校第一次联考,12)1961 年国家征购粮食的数量是 4 050 万吨,与 1959 年的 6 740 万吨义务交纳粮食相比, 这个数字大大下降了, 农村保留的产量份额上升到 82.5%。 由此可见( ) A“大跃进”客观上推动了农业的发展 B“二五”计划实施加剧了农业的劣势 C农村消费急剧下跌的态势得以缓解 D国家经济政策调整倾向于以农

43、业为重 答案 C 解析 材料“农村保留的产量份额上升”说明农村消费急剧下跌的态势得以缓解,故 C 项正 确。 8(2018 肇庆二模,31)薄一波在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的回顾中指出:“国家在编制一五 计划时,十分重视对大项目厂址的选择与审查工作,要把厂址标在地图上,并用直线标出它 与台湾、南朝鲜、日本等美军基地的距离。”这是我国当时( ) A战争与统一的需要 B冷战与对峙的需要 C“一边倒”外交政策的需要 D国防与安全的需要 答案 D 解析 当时美国军事上包围中国,据材料“对大项目厂址的选择与审查工作,要把厂址标在 地图上,并用直线标出它与台湾、南朝鲜、日本等美军基地的距离”可知,对大项目厂址更

44、 多关注与美军基地的距离,故 D 项正确。 9(2018 清远高三期末质量检测,31)“经毛泽东批准,在周恩来主持下,从 20 世纪 60 年代 开始中国从日本、西欧引进成套设备和技术,先后引进了 84 个项目,使用外汇 2.7 亿美元, 填补了一些行业技术设备方面的空白。”这一现象出现的背景是( ) A社会主义工业化完成 B重工业发展急躁冒进 C中西关系开始改善 D打破了西方的孤立封锁 答案 C 解析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苏冷战、 争霸, 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对中国进行经济封锁, 20 世纪 60 年代我国从西方进口设备等,推知中西关系有所改善,故 C 项正确。 10. (2018 沧州高

45、三 12 月教学质量监测,15)右图为中国某一时期画家创作的一幅宣传漫画。 这一作品( ) A继承了传统文人画的特点 B受到了中国政治形势的影响 C表明经济发展提升国家地位 D注重于表达一个故事内涵 答案 B 解析 漫画与文人画有本质区别,故 A 项错误;漫画反映的内容是“大跃进”,表明受到中 国政治形势的影响,故 B 项正确;漫画反映的内容是“大跃进”,是浮夸风,故 C 项错误; 漫画反映的内容是“大跃进”,是对当时政策的讽刺,不是表达故事的内涵,故 D 项错误。 11(2018 乐山一模,31)1789 年,英国人马尔萨斯发表人口论 ,主张通过饥饿、限制婚 姻和战争等手段来控制人口增长。1

46、957 年,鉴于当时我国的社会经济形势和人口状况,马寅 初在广泛调查和科学分析基础上, 提出了以“节制生育, 提高质量”为中心的“新人口论”。 马寅初的理论( ) A与马尔萨斯的理论本质一致 B符合社会主要矛盾的发展趋势 C有助于克服严重的经济困难 D与国家的管理体制不符被否定 答案 B 解析 从材料中“1957 年,鉴于当时我国的社会经济形势和人口状况,马寅初在广泛调查和 科学分析基础上”可知,马寅初的理论是基于中国国情,符合社会主要矛盾的发展趋势而提 出的,故 B 项正确。 12(2018 新疆乌鲁木齐一模,6)1964 年 1 月,毛泽东正式明确提出了“两个中间地带”的 思想,指出:讲到

47、中间地带有两部分,一部分是指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的广大经济落后的 国家,一部分是指以欧洲为代表的帝国主义国家和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毛泽东提出“两个 中间地带”思想的背景是( ) A中日关系已经实现正常化 B欧共体具有了抗衡美国的实力 C美苏冷战和中苏关系恶化 D美苏“冷战”造成两大阵营瓦解 答案 C 解析 1972 年中日关系正常化,故 A 项错误;20 世纪 70 年代欧共体、日本和美国形成资本 主义世界三足鼎立的局面,故 B 项错误;20 世纪 50 年代末中苏关系恶化,加之美苏冷战, 造成我国注意改善与中间地带国家的关系, 故 C 项正确; 1991 年苏联解体导致社会主义阵营 瓦解,故

48、 D 项错误。 二、非选择题(第 13 题 25 分,第 14 题 12 分,共 37 分) 13(2018 滨州高三期中,32)(25 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50 年 6 月国家开始着手编制经济发展计划。 1951 年中财委即试编出了第一个五年 计划的粗略的纲要。1952 年,经济形势好转,党中央决定加快第一个五年计划的编制,并成 立以陈云为核心的领导小组,组织“一五”计划的编制工作。6 月,“一五”计划的第二次 编制宣告完成。8 月,访苏代表团就“一五”计划同苏联交换意见。苏联同意帮助中国设计 一批企业并提供所需的设备、贷款等,同时答应派些专家帮助中国建设。1952 年底,陈云根 据苏方的建议,对“一五”计划进行第三次、第四次编制,但仍不令人满意。按照预定的时 间,“一五”计划应该进入实施阶段了。1954 年初,毛泽东要求对“一五”计划重新编制, 1955 年 3 月,党的全国代表会议对“一五”计划草案审议并原则通过。7 月 30 日,全国人大 一届二次会议审议并正式通过了“一五”计划。摘编自人民网一五计划编制始末 材料二 1953 年 9 月,在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二十四次会议上,毛泽东专门讲了一段如何 看待“施仁政”的问题。他说所谓仁政有两种:一种是为人民的当前利益,另一种是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 > 历史 > 高考专区 > 二轮专题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1,本文(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二 第7讲 改革开放前的现代中国.docx)为本站会员(副主任)主动上传,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2,用户下载本文档,所消耗的文币(积分)将全额增加到上传者的账号。
3,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发送邮件至3464097650@qq.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Www.163Wenku.Com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