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修辞,即文辞或修饰文辞。“修”是修饰的意思,“辞”本来意思是辩论的言词,后引申为一切的言词。修辞本义是修饰言论,也就是可以在使用语言的过程中,利用多种语言手段以收到尽可能好的表达效果的一种语言活动。?基本修辞方基本修辞方法法初中生必须初中生必须把握的把握的八大八大修辞格修辞格比喻比喻比拟比拟(含含拟人拟人和和拟物拟物)排比排比夸张夸张反复反复对偶对偶反问反问设问设问(明喻、暗喻、借喻明喻、暗喻、借喻)另出现的另出现的四种四种修辞格修辞格借代借代引用引用双关双关反语反语比喻比喻 借一事物来说明另一事物的修辞手法。一般有本体、喻体和比喻词构成。被比喻的事物作比喻的事物比喻关系的标志性词语 由于本
2、体、喻体和比喻词的情况不同,比喻可以分为明喻、暗喻、借喻三种。(1)明喻:甲像乙。本体和喻体都出现,常用“像”“像一样”“仿佛”“犹如”等比喻词连接。例如:叶子(本体)出水很高,像(比喻词)亭亭的舞女的裙子(喻体)。(2)暗喻:甲是乙。本体和喻体都出现,常用“是”“变成”“成了”等比喻词连接。例如:太阳(本体)是个忠实的向导(喻体),它在天空给你指引方向。(3)借喻:乙代甲。只有喻体,没有本体和比喻词。例如:我抬起头,看见母亲的两鬓又添了一些银丝(喻体)。注意:注意:(1)甲和乙必须是本质不同的事物,否则不能构成比喻。)甲和乙必须是本质不同的事物,否则不能构成比喻。一个句子是不是比喻句,不能单
3、看有没有比喻词。下列几一个句子是不是比喻句,不能单看有没有比喻词。下列几种情况,虽有比喻词,但不是比喻。种情况,虽有比喻词,但不是比喻。同类相比。例:她的性格很像她母亲。(“像”表比较)表示猜度。例:这天阴沉沉的,好像要下雨了。(“好像”表推测)表示想象。例:每当看到这条红领巾,我就仿佛置身于天真烂漫的少年时代。(“仿佛”表想象)表示列举的引词。例:社会主义的中国,在党的阳光照耀下,涌现出了许多英雄人物,像雷锋、焦裕禄、孔繁森等。(“像”表列举)(2)甲、乙之间必须有相似点。)甲、乙之间必须有相似点。比拟比拟意思就是把一个事物当作另外一个事物来描述、说明。比拟的辞格是将人比作物、将物比做人,或
4、将甲物化为乙物。运用这种辞格能收到特有的修辞效果:或增添特有的情味,或把事物写得神形毕现,栩栩如生,抒发爱憎分明的感情。诗歌、小说、散文、寓言、童话等经常使用比拟的辞格。比拟可以分为拟人、拟物两类。(1)拟人。拟人就是把物当做人来写,赋予物以人的动作行为或思想感情。例:高粱好似一队队的“红领巾”,悄悄地把周围的道路观察;向日葵摇着头微笑着,望不尽太阳起处的红色天涯;矮小而年高的垂柳,用苍绿的叶子抚摸着快熟的庄稼;密集的芦苇,细心地护卫着脚下偷偷开放的野花。(生机勃勃的动人秋景:高粱在悄悄观察,向日葵摇着头微笑着,望着,年高的垂柳抚摸着庄稼,芦苇细心地护卫着偷偷开放的野花。如此拟人,使画面上的这
5、些自然景物静谧美好,多情和谐,栩栩如生,使诗人在特定环境中的满腔情怀形象化了。)(2)拟物。拟物又包括两类:一是把人当做物来写,使人具有物的动作或情态;二是把甲事物当做乙事物来写。例:金色的太阳照耀着金色的麦浪,丰收的歌儿在田野里飘荡,维吾尔族的姑娘插上金色的翅膀,在广阔的天地里飞翔。(翅膀是属于鸟类的。作者却赋予维吾尔族姑娘以翅膀,并热情地讴歌:维吾尔族女拖拉机手驾驶铁牛,在肥沃的田野上自由地飞驰。)注意:比喻和比拟的区别注意:比喻和比拟的区别 比喻和比拟,都是加强语言形象性的修辞手段,但它们是两种不同的修辞方式。(1)比喻重在“喻”,把甲比喻成乙,比拟重在“拟”,把甲当成乙,甲乙浑然一体。
6、(2)二者句式结构不同,比喻句是由本体、喻体和比喻词三部分组成。比拟句是把本体当成人或物来写,使之具有人或物的行为、动作、或情态,始终无拟体。排比排比 利用意义相关或相近,结构相同或相似和语气相同的词组(主、谓、动、宾)或句子并排(三句或三句以上),段落并排(两段即可),达到一种加强语势的效果。用排比来说理,可收到条理分明的效果;用排比来抒情,节奏和谐,显得感情洋溢;用排比来叙事写景,能使层次清楚、描写细腻、形象生动(这句话也是排比句)总之,排比的行文有节奏感,琅琅上口,有极强的说服力,能增强文章的表达效果和气势,深化中心。夸张,是为了达到某种表达效果的需要,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方
7、面着意夸大或缩小的修辞方式。运用丰富的想象力,在客观现实的基础上有目的地放大或缩小事物的形象特征,以增强表达效果的修辞手法,也叫夸饰或铺张。夸张夸张例:教室里静得连根针掉在地上也听得到。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 战战,几欲先走。反复反复 为了突出某个意思,强调某种感情,特意重复某个词语或句子的辞格。分为连续反复和间隔反复。例: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正在天上演习的飞机忽而上升,忽而下降,忽而盘旋,忽而俯冲。注意:反复和排比的区别注意:反复和排比的区别(1)构成的因素不同。反复,是相同的词语或句子的重复。例如:“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排比,是结
8、构相似、意思相关的短语或句子的排列。例如:“假山怪石,花坛盆景,藤萝翠竹,点缀其间。”(2)数量不同。反复,相同的词语出现两次就行。如上例“盼望着,盼望着”。排比,结构相似的短语或句子必须三项,或三项以上。如上例“假山怪石,花坛盆景,藤萝翠竹”。(3)修辞的效果不同。反复,所用的词语往往在表达时带有关键性质的,是需要予以强调和突出的。排比,则是利用语句的节奏感,音律美,作透彻的阐述或强烈的抒情,以产生语意贯通、气势刚劲的修辞效果。(4)有时反复和排比两种修辞方法也可以交织在一起。例如:“狂风吹不倒它,洪水淹不没它,严寒严寒冻不死它,干旱旱不坏它。”这个排比句,描写松树顽强的生命力,其中“它”也
9、用了反复的修辞方法。对偶对偶 对偶,是用字数相等、结构相同、意义对称的一对短语或句子来表达两个相对应或相近意思的修辞方式。其主要方式有:(1)正对。上下句意思上相似、相近、相补、相衬的对偶形式。例: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2)反对。上下句意思上相反或相对的对偶形式。例: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3)串对(流水对)。上下句意思上具有承接、递进、因果、假设、条件等关系的对偶形式。例:才饮长江水,又食武昌鱼。反问反问 反问是借助疑问句来传递确定信息,以加强肯定或否定语气的一种修辞方式。换句话说,它是用肯定或否定疑问句的形式来表达否定或肯定的含义。反问是无疑而问,
10、把要表达的确定意思包含在问句里,因此,反问句不同于一般问句。反问的语气要比直陈句强劲有力,有利于表达鲜明的爱憎态度,是政论体中常用的辞格。运用时一定要切合情境,分清场合和对象。反问的种类可以依据后面有没有回答分为两种形式。(1)问而无答的反问)问而无答的反问 这是反问的主要形式,它又包括用肯定句表否定的内容和用否定句肯定的内容两种形式。用肯定句表否定的内容 例:太阳会从西边出来吗?用否定句表肯定的内容 例:我呢,我难道没有应该责备自己的地方吗?(2)问而有答的反问)问而有答的反问 例:敢于这样做人,难道不是一个英雄吗?可以肯定地说是一个英雄,一个大大的英雄。设问设问 设问是一种常见的修辞手法,
11、常用于表示强调作用。为了强调某部分内容,故意先提出问题,明知故问,自问自答。正确的运用设问,能引人注意,启发思考;有助于层次分明,结构紧凑;可以更好地描写人物的思想活动;突出某些内容,使文章起波澜,有变化。一般分为以下两种形式(1)自问自答)自问自答这是设问的主要形式。它又可以分为以下几种:一问一答一问一答即提出一个设问句,紧跟着写一个答句。此种设问,能迅速集中读者注意力和吸引读者。例:谁是最可爱的人呢?我们的战士,我觉得他们是最可爱的人。几问一答几问一答即先集中提出一连串设问句。然后,集中加以回答。此种设问,能增强论辩力量,引人深思。例:啊,是谁,这么早就把那亲爱的令人心醉的乡音送到我的耳畔
12、?是谁,这么早就用他那吱吱哇哇的悦耳动听的音乐唤来了玫瑰色的黎明?是一个青年人。连续问答连续问答即连续地使用一问一答式。此种设问,能造成一种步步紧逼、势不可挡之气势,具有强大的论辩力量。例:蒋介石总是要强迫人民接受战争,他左手拿着刀,右手也拿着刀。我们就按照他的办法,也拿起刀来。这是经过调查研究以后才找到的办法。这个调查研究很重要。看到人家手里拿着东西了,我们就要调查一下。他手里拿的是什么?是刀。刀有什么用处?可以杀人。他要拿到杀谁?要杀人民。(2)问而不答)问而不答例: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注意:反问和设问的区别注意:反问和设问的区别 设问和反问都是无疑而问,但是有明显的区别:(1)设问不表
13、示肯定什么或否定什么,反问明确地表示肯定或否定的内容。(2)设问主要是提出问题,引起注意,启发思考;反问主要是加强语气,用确定的语气表明作者自己的思想。(3)设问是自问自答,有问有答,答在问外;反问寓答于问,有问无答。借代借代 借代是一种修辞手法,指不直接把所要说的事物名称说出来,而用跟它有关系的另一种事物的名称来称呼它。通俗的说,借代是一种说话或写文章时不直接说出所要表达的人或事物,而是借用与它密切相关的人或事物来代替的修辞方法。被替代的叫“本体”,替代的叫“借体”,“本体”不出现,用“借体”来代替。借代的修辞效果可以用十六字概括:以简代繁,以实代虚,以奇代凡,以事代情。借代的方法很多,主要
14、有以下几种:(1)部分代整体)部分代整体 即用事物具有代表性的部分代本体事物。例: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用船的一部分帆代替了船;)例: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用鱼鳞代替了鱼。)(2)特征代本体特征代本体 即用借体(人或事物)的特征、标志去代替本体事物的名称。例:旌旗十万斩阎罗。(标志代本体,借旌旗代替军队或武装力量。)例:白领(用职场人士的穿着特点代指本身。)(3)具体代抽象具体代抽象 例:南国烽烟正十年。(烽烟,原是古代边境用以报警的烟火,这里代指战争,把战争这个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形象化了。)(4)工具代本体)工具代本体 例:等到惊蛰一犁土的季节,十家已有八户亮
15、了囤底,揭不开锅。(囤是装粮食的工具,用亮了囤底代指缺了粮;锅是做饭的工具,用揭不开锅代指没饭吃。)(5)专名代泛称)专名代泛称 用具有典型性的人或事物的专用名称代替本体事物的名称。例:你们杀死一个李公朴,会有千百万个李公朴站起来!(第二个李公朴,代指不怕流血牺牲,为争取民主和平而战斗的人们。)(6)以结果代原因)以结果代原因 例:令人捧腹(捧腹是捧着肚子,捧腹的原因是出现笑话或令人发笑的东西。以捧腹的结果代之笑话等令人发笑的原因。)(7)形象代本体形象代本体 例:上面坐着两个老爷,东边的一个是马褂,西边的一个是西装。中考复习专题:修辞(共26张PPT)中考复习专题:修辞(共26张PPT)注意
16、:借代与借喻的区别注意:借代与借喻的区别 借代与借喻有相近的地方,都是用一事物代另一事物,但它们的性质却完全不同。(1)借喻是喻中有代,借代是代而不喻;(2)借喻侧重相似性,借代侧重相关性;(3)借喻可以改为明喻,借代则不能。(4)借代的本体与借体之间有实在的关系,一般地说,这种关系还是相当密切的;借喻的本体与喻体是本质不同的事物,人们不过根据它们之间具有的相似点,通过联想把它们联系起来。中考复习专题:修辞(共26张PPT)中考复习专题:修辞(共26张PPT)引用引用 引用是指在说话或写作中引用现成的话,如诗句、格言、成语等,以表达自己思想感情的修辞方法。引用可分为明引和暗引两种。明引指直接引
17、用原文,并加上引号,或者是只引用原文大意,不加引号,但是都注明原文的出处。暗引指不说明引文出处,而将其编织在自已的话语中,或是引用原句,或是只引大意。运用引用辞格,既可使文章言简意赅,有助于说理抒情;又可增加文采,增强表现力。中考复习专题:修辞(共26张PPT)中考复习专题:修辞(共26张PPT)例:鲁迅先生在谈到社会改革问题时,说过一段发人深思的话:“许多历史的教训,都是用极大的牺牲换来的。譬如所以后人不吃了,像这种人我们当极端感谢的。”今天我们重温鲁迅先生五十多年前的这段话,感到很有现实意义。鲁迅先生说的“吃的是草,挤出来的是牛奶、血”,也正是松树风格的写照。“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一
18、到春天,漫山遍野,向大地显露着无限生机的,依然是那一望无际的青青翠竹!上面句是明引,两句是暗引。请注意两种“引用”在标点符号使用上的差别。“明引”在引号前要用冒号,引用的话结束之后,最后一个标点符号要写在引号里面;而“暗引”在引号前不用冒号,引用的话结束之后,最后一个标点符号要写在引号外面。不管明引还是暗引,只要引到引号里面,就必须与原文完全一致,一个标点都不能错。中考复习专题:修辞(共26张PPT)中考复习专题:修辞(共26张PPT)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利用词的多义或同音的条件,有意使语句具有双重意义,言在此而意在彼,这一种修辞手法叫做双关。双关双关一般可分为语意双关和谐音双关(1)意义双关
19、利用词的同义,有意使语句具有双重意义叫做意义双关。例:红楼梦中“将那三春看破,桃红柳绿待如何?把这韶华打灭,觅那清淡天和”。“三春”表面指暮春,内含元春、迎春、探春三人的境遇。(2)谐音双关利用词的同音,有意使语句具有双重意义叫谐音双关。例:“道是无晴却有晴”中的“晴”表面上是晴天的晴,内含感情的“情”。中考复习专题:修辞(共26张PPT)中考复习专题:修辞(共26张PPT)反语反语 反语是指正话反说或反话正说,又称“倒反”、“反说”、“反辞”等,即通常所说的“说反话”,运用跟本意相反的词语来表达此意,却含有否定、讽刺以及嘲弄的意思,是一种带有强烈感情色彩的修辞方法。不论是正话反说,还是反话正
20、说,比起直白的表达来都更为有力,语气更为强烈,情感更为充沛,给人的印象也更加鲜明。辞表和辞里的极端偏离,使言外之意、弦外之音更为深刻。中考复习专题:修辞(共26张PPT)中考复习专题:修辞(共26张PPT)根据说话者的对象不同、说话者的感情不同,反语可以分为两大类:讽刺反语和风趣反语。(1)讽刺反语讽刺反语是为了揭露、批判、讽刺、嘲弄,表达贬义的反语,是通常所见的用法。例:现在,我证实,发生了一次偷窃,有两名盗贼。先生,以上就是我对远征中国的全部赞誉。(雨果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结合文章,我们可以看出,“赞誉”一词包含了雨果对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的强烈愤慨和藐视之情。)(2)风趣反
21、语风趣反语是为了风趣、幽默、诙谐而说的反语,字面表达的是贬义,实际上是表达褒义,或因情深难言,或因避嫌忌说,并不包含讽刺嘲弄之意。例:吴淑兰的心,被革命竞赛的热情燃烧着,早已飞回她的队员中去,飞到田野里去了,无论张腊月和她的队员们怎样苦苦劝留,说什么也留不住。最后,张腊月无可奈何地笑骂道:“我现在才认识你,你是个顶坏顶坏的女人啊!”她们两人,虽说只相处了一天,可是她们的友情是那么诚挚深厚(王汶石新结识的伙伴)(结合整段文字,我们可以看出“顶坏顶坏”不是骂吴淑兰,这个反语表达了张腊月对这位新结识的伙伴的由衷喜爱的感情。连用两个“顶坏”,语言诙谐风趣,也表达了她们之间说话很随便,没有隔阂,没有猜疑
22、,十分融洽,十分亲昵,所以这是风趣反语。)中考复习专题:修辞(共26张PPT)中考复习专题:修辞(共26张PPT)1.同其他林木相比,竹子颇有一些独特之处,如虚心、有节、清拔凌云、不畏霜雪、随遇而安等等。这些特点,很自然地与历史上某些审美趣味、伦理道德意识发生契合,进而被引入社会伦理美学范畴,成为君子贤人等理想人格的化身,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2.不仅春风得意的封建宠儿常常以竹来互相吹捧或以竹自诩,那些落泊荒野的书生和隐居“南山”、待价而沽的名士,也普遍寓情于竹、引竹自况。3.在这种独特的文化氛围中,有关竹子的诗词歌赋层出不穷,画竹成为中国绘画艺术中的一个重要门类,封建士大夫在
23、私园、庭院中种竹养竹以助风雅,亦成为普遍风气。4.历史上东西方香文化交流不可谓不繁盛。隋唐时期,许多波斯商人以贩卖香药为职业,收售由西域经海上运来的香药;同时,许多朝鲜留学生来到中国,将中国的香文化传入朝鲜,再由朝鲜传入日本。5.中国传统香道讲究香品的品质、器物的精美、程序的考究,直至精神境界的提升;西方自从香水出现以后,人们慢慢习惯使用香水掩盖体味,彰显个性和品味,直至成为身份地位的象征。6.中西方用香的差异源自于思维方式的不同。西方人注重直观性,喜欢某种气味就直接喷洒,芬芳满身,让别人直观地感受到;7.东方人尤其是中国人,几千年的文化传承使他们更注重意会性,儒释道三家无不言开悟,最高深的思想是“意在言外”,最美好的意境是“言有尽而意无穷”,表现在用香上,就会在享受美好的芬芳之外,更注重思想的体验和提升。8.造成中西方用香差异的一个很重要因素,也是许多其他文化差异的内在因素之一,就是各自传统信仰的不同。西方多信仰基督教,其次是伊斯兰教,二者与香的传播关系并不大;中考复习专题:修辞(共26张PPT)中考复习专题:修辞(共26张P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