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七章 应激与心身疾病教学目标应激的概念和模式过程应激引起的心理生理反应应激与身体健康的关系应激的调节方法阐述什么是心身问题说明心理社会因素与心身疾病的关系辨别几种常见心身疾病的诊治简介 应激(Stress)是一种人人都能体验到的情绪状态,它对我们的生活、工作以及身体健康起着重要的影响,时而对我们有益,时而对我们有害。近半个世纪以来,心理社会因素在人类健康和疾病中的作用变得日益突出。在心理社会因素同疾病的联系中,心理应激是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因此,应激所表现的心理和生理特征已成为医学心理学中的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和心身医学的核心问题。本章将介绍心理应激的概念,所引起的心理与生理反应,应激同人的健
2、康和疾病间的关系,应激的心理调节。第一节 应激的概念 心理应激是个体“觉察”到环境刺激对生理、心理和社会系统过重负担时的整体现象,所引起的反应可以是适应或适应不良的。对概念的解释:应激具有刺激物:来源十分广泛,它包括躯体的、心理的、社会和文化的,构成了心理应激源。把应激看作是一种反应,认为心理应激是紧张性刺激物作用于人的结果,在应激状态下,人不仅产生生理反应,而且也发生心理或行为反应。应激是一种觉察到的威胁,应激发生于个体处在无法应对或调节的需求之时。第二节 过程的模式 应激过程可以分为四个部分:输入、中介、反应和结果。心理应激过程的模式如图:输入部分心理应激源应激源是指环境对个体提出的各种需
3、求,经个体认知评价后可以引起心理及生理反应的刺激。躯体性应激源指作用于人的躯体、直接产生刺激作用的刺激物,包括各种理化和生物学刺激物。社会性应激源指那些造成人生活风格上的变化、并要求对其适应和应对的社会生活情境和事件。文化性应激源指因语言、文字、生活方式、风俗习惯、宗教信仰乃至民族性格等引起心理应激的刺激或情景。心理性应激源包括人际关系的冲突,个体的强烈需求或不切实际的预测、凶事预感、工作压力、心理冲突和认知障碍等 心理中介机制对应激源的觉察与评价 人生中会遇到无数的心理社会性事件,但不是所有的事情都会引起人的心理应激反应。有些事情引起某些人的心理应激反应,而同样的事情对另一些人来说却不会引起
4、心理应激反应,因为只有那些对人有意义的刺激物才能引起心理应激反应,某种事物对一个人的意义,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对事物的认知评价。一件事情不管它是否真正对我们有威胁,但只要我们“认为”它是有威胁的,就可能引起我们的心理应激反应。心理应激引起的心理反应 心理应激引起的生理反应 应激期间发生的生理反应,既是身体对应激的适应调整活动,又是在某些情情况下导致疾病的生理基础。各种紧张性刺激只要达到一定的强度、持续足够的时间,都可既引起生理反应,又引起心理反应。这个结论有其社经解剖学基础。身体的生理反应主要是大脑通过 植物神经系统 下丘脑-腺腺垂-靶腺轴 免疫系统 进行调节的。这些生理反应又通过反馈机制影响
5、着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和免疫系统的功能,使机体尽可能从心理应激所造成的紊乱中恢复过来。心率、心肌收缩力、心排血量和血压增加;呼吸加深加快;每分钟通气量加大,脾脏缩小,皮肤与内脏血供减少,脑血流量增多;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下丘脑肽能神经元分泌的神经肽调节着腺垂体的活动,腺垂体是人体内最重要的内分泌腺,起着上连中枢神经系统、下接靶腺的桥梁作用。下丘脑-腺垂体-靶腺系统长期严重的心理应激可造成内环境的严重紊乱;从而可导致胸腺和淋巴组织退化或萎缩,抗体反应抑制,巨噬细胞活动能力下降,嗜酸细胞减少,以及阴断中性白细胞向炎症部位移动等一系列变化。从而可造成免疫功能抑制,降低身体对抗感染、变态反应和自体免疫能
6、力。免疫系统 结果适度的心理应激对人的健康和功能活动有促进作用,使人产生良好的适应结果。长期的超强度的应激则使人难以适应,最终损害人的健康。生理反应的个体差异:有不同类型的强度的生理应激反应。一个人的生理反应的类型与强度取决于:应激源的性质与特点 他本人的身体特点,包括遗传素质、身体健康状况、身体器官的脆弱性、年龄和性别等 情绪反应的性质、强度及影响情绪反应的心理因素,如人格、信念、对应激源的认识评价,以往的应对经验、应对能力、应对能力、应对方式、行为类型和自我防御等 环境因素,包括自然和社会环境。第三节 应激与健康 应激同人的健康有密切联系。应激对健康的影响,包括积极影响和消极的影响两个方面
7、:应激对健康的积极影响 应激对健康的消级影响积极影响:适度的心理应激对人的健康和功能活动有促进作用,这类应激被称为“良性应激”。心理应激对健康的积极影响至少表现在两个方面:适度的心理应激是促进人的成长和发展的必要条件适度的应激是维持人正常心理和生理功能活动的必要条件消级影响:长期的、超过人适应应对能力的心理应激会损害人的健康。心理应激对健康的消极影响,主要表现在下述三个方面:心理应激引起的心理和生理反应可以以症状和体征的形式见之于临床;成为人们身体不适、虚弱和精神痛苦的根源和就医寻求帮助的原因心理应激可以加重已有的精神和躯体疾病,或使这些疾病复发心理应激可以造成对疾病的易感状态,并在其它因素的
8、共同影响下导致新的精神和躯体疾病。应激下的人的临床表现:应激下的人的临床表现急性心理应激的临床表现:处于急性心理应激状态的人,常有较强烈的心理和生理反应,由此而形成了三种常见的临床综合征急性焦虑反应血客迷走反应过度换气综合征慢性心理应激的临床表现慢性心理应激下的人也可出现上述的症状和体征,但一般不象急性心理应激那么强烈。应激对已有疾病的影响:大量的研究和临床观察已经证实,心理应激下的心理和生理反应,特别是较强烈的应激反应,可加重一个人已有的疾病,或造成复发。一个高血压病人由于家庭纠纷之事使病情加重,一位冠心病人看紧张的足球比赛后发生心肌梗塞,病情已得到控制的哮喘儿童在母亲离开后哮喘发作。应激同
9、其他因素一起引起新的疾病:应激是心理社会因素损害人的健康的一条重要途径。应激引起内环境紊乱,引起过度的心理和生理反应,从而使人处于对各种疾病的脆弱易感状态。应激主要是作为一种非特异的致病因素而起作用的。在心身疾病中,应激是一种重要的致病因素;但它不是唯一的致病因素,而只是最终导致疾病的一系列环节之一。在非心身疾病中,应激可以作为一种促发或诱发因素而在疾病的发生中起辅助作用。第四节 应激与调节 人的应激在发生发展的过程中受到很多因素影响,调整这些影响因素就会对应激状态产生调节作用,具体的方法有很多。调整对刺激事件的认识态度。采取积极的应对方式。改善心理环境。防御机制。学会放松技术。第五节 心身疾
10、病的概念 在临床工作中可以看到不少疾病的发病与心理因素有关,情绪因素与疾病的关系是各科医学家所公认的,对情绪与疾病的关系的认识已经有很长的历史。弗洛伊德(SFreud,1900)创建动力心理学理论亚力克山大(Alexander)和哈雷德(Halliday)等把转换反应与心身疾病区别为两个不同的范畴精神病学的诊断仅仅把一些心理因素导致的躯体功能性障碍划归在精神病领域,心身疾病尚无自己的分类系统。心身疾病的概念与特征:心身疾病美国-心里生理疾病这类疾病由以下条件来界定患者具有环境刺激导致的心理因素,这种心理因素在时间上与其躯体疾病的发生或加剧有联系。患者躯体上可以检查出器质性的病变或具有已知的病理
11、生理过程疾病的开始不是由躯体的病变引起的,但是,其症状往往以某种躯体症状和体征表现出来。日本心身疾病是以躯体症状为主,在诊断与治疗上,关于心理因素的考虑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的那些疾病心身疾病按狭义和广义两个不同的概念加以界定 综合国内外学者对于心身疾病的见解,结合我们自己的临床经验,我们认为:心身疾病是指心理社会因素作为重要原因参予发病的躯体疾病。广义的心身疾病包括那些具有明显躯体症状的器官性神经症或心理生理障碍。心身疾病的范围:根据美国心身医学杂志关于心身疾病的种类和日本池见酋次郎参考美国的分类提出日本心身疾病分类,结合我们的临床经验,提出以下分类意见:内科心身疾病 外科心身疾病 妇科心身疾病
12、 小儿科心身疾病 眼科心身疾病 口腔科心身疾病 耳鼻喉科心身疾病 皮肤科心身疾病 其他与心理因素有关的疾病第六节 心身疾病研究的历史和途径 心身疾病研究的历史:在古代医学史中,不论西方还是东方,对人患病时所呈现症状的描述和进行治疗,都要涉及对病人本质的认识:西方医学之父希波克拉底(Hippocrates,约公元前377460年)提出了著名的体液学说。祖国医学著作黄帝内经则表述了我国古代医学家从心身相关的角度谈对疾病的防治。内经把人的心理活动称之为“心”或“神”,神的活动是“五神”和“五志”来表现的。心身疾病的研究途径:从30年代算起,心身疾病的研究至今已有60年的发展历程,归纳起来,心身疾病的
13、研究大体上沿着三条途径进行,这就是 心理动力学途径 心理生理学途径 行为途径。心理动力学途径:强调心理冲突在心身疾病中的作用。认为心身疾病的发病有三个要素:心理生理学途径:这条途径以坎农(CannonWB)的生理学(主要是躯体内稳态理论)、塞里(Selye,H)的应激学说以及巴甫洛夫、贝柯夫与谢切诺夫的条件反射研究与“皮质-内脏相关学说”为基础,注重通过心理生理学的实验来探讨有意识的心理活动同身体的生理生化变化间的关系,从而揭示心理因素导致心身疾病的心理生理机制。美国的沃尔夫(Wolff,HG)通过胃瘘观察了情绪因素对胃的运动、张力、粘膜血管舒缩和胃液分泌的影响。情绪愉快时,粘膜血管充盈,分泌
14、增加而在忧郁、自责时,粘膜苍白,分泌减少,运动也受到抑制在愤怒时,粘膜充血,运动大大增强 行为途径:人类的某些生理机能性(例如血压升高或降低、腺体分泌能力的增强或减弱、肌肉的舒缩等)疾病可以通过学习而获得,从而对心身疾病的产生机制提供了一种新的解释,并且为这类疾病的治疗开创了一条新的途径。当前心身疾病的研究特点:心身疾病的研究是在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指导下进行,疾病的单因模式让位于多因模式运用现代医学手段更深入地探讨心理应激所引发的心理生化改变,及进一步引起病理变化的方式和途径。大量使用各种心理测验工具,以便更全面、准确地评估病人的心理状态进一步研究个性心理特征与心身疾病的关系第七节 心身
15、疾病心理社会影响原因 现在大多认为心身疾病往往是由许多因素综合作用而引起的,并且可能造成器质性病变。但在诸因素中,更多的是由于个人遭到的紧张刺激以及生活境遇的作用。情绪因素与心身疾病 人格特征与心身疾病 社会环境因素与心身疾病 身体器官的脆弱性情绪因素与心身疾病:情绪与心身疾病的相关关系愉快或积极的情绪对机体的影响。这种情绪对人体的生命活动能起良好的作用,可充分发挥机体的潜在能力,提高体力和脑力劳动的效率,使人体保持健康。不愉快的、消极的情绪,诸如焦虑、忧愁、悲伤、痛苦等。这种情绪的产生,一方面是适应环境的必要反应,另一方面往往过分地刺激人体,促使人的心理活动失去平衡,导致神经活动的机能失调,
16、因而有害于健康。情绪因素与心身疾病:流行病学调查:流行病学的研究指出,心理紧张刺激与高血压、溃疡病、脑血管意外、心肌梗塞、糖尿病、癌症等发病率的增高有一定的关系。一般认为伴心理上丧失感(Feeling of loss)的心理刺激,对于健康的危害最大。情绪因素与心身疾病:动物实验:本世纪6070年代各种动物实验,为心理因素的致病作用提供了令人信服的证据。用棕鼠作实验,制造紧张情境,无论动物在吃喝时都要经过一场互相激烈的争斗后才能获得水或食物,经一段时间后,这些动物诱发出了高血压。情绪因素与心身疾病:临床观察:临床观察发现紧张情绪会导致疾病或使疾病恶化。Lown等提出心理紧张刺激可促使高位脑中枢发
17、出冲动改变心肌的兴奋性使室颤阈降低,并引起猝死。有人发现,当人在忧愁、沮丧时,十二指肠-结肠反射受到抑制,因而缺乏集团蠕动,发生便秘。人格特征与心身疾病:大量证据表明,什么人得病,什么时候得病,与人格因素有关。如重大的心理紧张刺激对某人可能是毁灭性的打击,而另一个人却可以泰然处之。病人的人格特点和行为方式与疾病有着密切的联系,它既可作为许多疾病的发病基础,又可改变疾病的过程。因此,病人对待某种疾病的态度及其与人格有关的反映方式,可影响疾病的转归。社会环境因素与心身疾病:社会因素与心身疾病:人体疾病的发生发展,不仅和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是否协调有关,而且受到社会的制约,特别是与社会变故,与一定时期
18、社会生产的发展水平及社会文化环境密切有关。发现生活在简单、安定的原始社会中的人们血压偏低,且不随年龄的增加而明显增高。流行病学调查表明,紧张的社会事件如战争、空袭、社会动乱可引起人们罹患各种心身疾病。工作情境诸如各种持久的强烈的物理化学刺激,重复、单调、刻板、毫无兴趣、枯燥无聊的工作,过长的劳动时间,人际关系的不协调等都会使人产生焦虑、烦躁、愤怒、失望等紧张情绪。生活事件与疾病的相关研究:生活事件或变化,是日常生活中经常遇到的问题。寻求变化是人的一种基本特性。生活变化可以避免单调、乏味,激励人们投入行动以适应新环境。由此可见,变化同休息一样重要。然而如果生活变化过大、过多、过快和持续过久,就会
19、造成适应的困难,引起严重的心理应激,甚至损害健康。调查表明,生活事件是造成心理应激并进而损害健康的主要应激源。归纳世界各国学者的这类研究结果,可以得出下列主要结论:生活事件同疾病发生和加重有相关关系 生活事件作为一种非特异性因素同大多数疾病有联系。生活事件的性质与特点,影响它们同疾病间的相关程度。生活事件同疾病间只有较低的相关,大多数研究得出的相关系数在0.120.40之间。身体器官的脆弱性:不同个体、不同的身体器官对心理应激反应状态下的生理反应有着不同的耐受力。体现了器官的脆弱性,应激反应只能在脆弱个体的脆弱器官上造成组织损伤,因此身体器官的脆弱性是心理社会因素导致心身疾病的一个重要条件。身
20、体器官变得脆弱的原因有两类:遗传因素 环境因素第八节 心身疾病的诊断、预防与治疗原则 心身疾病的诊断 心身疾病的预防与治疗 心身疾病的诊断:心身疾病的诊断包括两个方面的诊断:躯体诊断和心理诊断。心身疾病诊断心理诊断病人的人格病人当前的心理(情绪)状态致病的心理社会因素躯体诊断 心身疾病的预防与治疗:心身疾病的预防:心身疾病是多种心理、社会和生物学因素相互作用的产物。很自然,心身疾病的预防不能只着眼于生物学因素,而应从更广泛的方面设计预防方案和具体措施,才能收到好的效果。心理学中有许多理论和方法适用于预防医学,心理卫生应成为心身疾病预防的重要内容和措施。应激接种训练、行为的自我监测和自我控制、放
21、松训练、示范法和认知疗法等,都可被用来促使病人遵从医生的劝告和减轻应激,使预防措施得以实施。心身疾病的预防与治疗:心身疾病的治疗原则:心身疾病的治疗要兼顾到病人的生物学和心理社会诸方面。一方面要采用有效的生物医学手段在身体水平上处理实在的病理过程,另一方面必须在心理和社会水平上加以干预或治疗。方法:适应环境药物治疗心理治疗第九节 常见的几种心身疾病 由心理因素引起的生理功能失常,指那些有心理因素引起,尚未造成组织损害的各种躯体症状和生理功能紊乱。心身疾病 由心理因素引起的生理功能失常:是一种病人自己造成的和或维持的,以有意的体重减轻为特征的障碍神经性厌食症状主要或完全受植物神经支配的器官或系统
22、的躯体障碍所致,最常累及的系统是心血管系统躯体形式的植物神经功能紊乱主诉入睡困难,或夜间经常醒来,难以维持睡眠,或睡眠质量差,对睡眠量或质的不满意引起了明显的心理或躯体的痛苦,及影响了工作和社会功能。失眠症 心身疾病:原发性高血压病 冠状动脉硬化性心脏病 支气管哮喘 消化性溃疡 恶性肿瘤 原发性高血压病:原发性高血压的发病因素:遗传因素的影响很明显 饮食中钠盐含量 体重 许多研究资料证明环境和心理社会因素也是原发性高血压的发病因素,高血压的发生,既涉及到心理素质方面,也涉及到环境方面。原发性高血压与心理社会因素:情绪与心理冲突环境与文化因素原发性高血压病人的人格特征原发性高血压的治疗 冠状动脉
23、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是世界性现代社会中死亡率最高的一种疾病。急剧的情绪波动或痛苦与猝死之间的相关性。与冠心病发病相关的因素 A型行为类型与冠心病有关,与冠心病危险的关系受病人年龄、性别和职业的影响。人格特征与冠心病 药物治疗的同时配合生理心理治疗,方可提高治愈率冠心病的治疗 支气管哮喘:心理因素认为是复合因素之一,单纯的心理因素发生支气管哮喘极为少见,诱发发病的病例比较多见。关于人格特征与支气管哮喘的关系,直到现在尚没有科学研究证明,与特殊人格之间的明确关系。支气管哮喘的治疗应根据不同病因、不同病情和病程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法。消化性溃疡:心理过度紧张对胃与十二指肠溃疡的发病或加重病情,有重要意义
24、。100年前,人们就发现紧张的环境刺激会影响胃的功能。用催眠暗示的方法,也证明情绪与胃的功能状态有密切关系。在胃、十二指肠溃疡发病上,体质、饮食等的因素也是重要的,而精神紧张可以加重这些因素。胃、十二指肠溃疡病的治疗。首先,对于胃酸过多给予抑酸剂和抗胃蛋白酶剂,其次给予自主神经阻断剂。情绪不安定的患者给予精神安定剂。有抑郁倾向者给予抗抑郁剂。同时进行包括饮食疗法在内,避免生活上紧张等综合性精神疗法。恶性肿瘤:癌症是一种生活方式疾病(thedisease oflifestyles),不良的生活方式,如饮食、烟酒、缺乏运动、应激等均可使人易患癌症。生活事件是一个人产生应激的主要来源,与心身疾病关系非常密切。通过影响神经内分泌、代谢和其它躯体变化,可促进正常细胞转为为癌细胞。应激、精神紧张与癌症抑郁可使人易患癌症或加速癌的发展。癌症病人存在着易感性行为特征个性特征与癌症思考题1 心理应激的概念。2 阐述心理应激源的分类。3 适度应激与过度应激对人健康的影响。4 如何调节心理应激。5 心身疾病的概念6心身疾病的心理社会影响因素7 心理应激的心理生理表现8 心身疾病的诊断9 心身疾病的治疗原则10 简述A 型行为特征11简述C型行为特征12神经性厌食症的表现特征13 原发性高血压的心理社会影响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