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部分文言文阅读专题1文言文阅读串讲串讲7马说复习课件.ppt

上传人(卖家):晟晟文业 文档编号:3988683 上传时间:2022-11-01 格式:PPT 页数:112 大小:3.84M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2部分文言文阅读专题1文言文阅读串讲串讲7马说复习课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112页
第2部分文言文阅读专题1文言文阅读串讲串讲7马说复习课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112页
第2部分文言文阅读专题1文言文阅读串讲串讲7马说复习课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112页
第2部分文言文阅读专题1文言文阅读串讲串讲7马说复习课件.ppt_第4页
第4页 / 共112页
第2部分文言文阅读专题1文言文阅读串讲串讲7马说复习课件.ppt_第5页
第5页 / 共1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考查年份考查篇目考查知识点词语解释句子翻译划分节奏文意理解及表现手法把握情感谈启示2011马说15.或、见、等、安、执(5分)16.(1)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2)鸣之而不能通其意。(分)17.文意理解(3 分)18.理解写作现实(3分)马 说 韩 愈句段全解 字词全解 句段全解 字词全解【结构图解】【主题归纳主题归纳】本文以千里马不遇伯乐,比喻贤才难遇明主,表达了作者希望统治者能识别人才、重用人才,使他们能充分发挥才能的愿望,寄托了作者的愤懑不平和穷困潦倒之感,并对统治者埋没、摧残人才进行了讽刺、针砭和诉。【写作特色写作特色】1、托物寓意,中心明确。例如,用“祇辱于奴隶人之手 骈死于槽

2、枥之间”来描绘千里马的终身遭遇,用“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来揭示它的才能被埋没的原因,能激起人们的不平感,也表达了当时有才能之人的悲愤、又如,用“策之不以其道天下无马!”来刻画食马者的浅薄愚妄,更具有辛辣嘲讽的效果。2、结构精巧 脉络清晰先从正面提出问题:“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然后笔锋一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从反面展开议论。接下来,自然就写到千里马被埋没的遭遇、其才美不得外现的原因,对无知的“食马者”发出了强烈的谴责,进行了辛辣的嘲讽,最后归结出“其真不知马也”这一贯穿全文的中心。【问题探究】1.伯乐、千里马、食马者各比喻什么?伯乐:比喻重视人才、识别人才的人。千里马

3、:比喻有才能的人。食马者:比喻不重视人才的封建统治者。2.本文论述的主要问题是什么?作者表达了什么独特的见解?探究一:本文采用“托物寓意”的写法 文章论述的是识别人才的问题,但通篇没有一句话直接提到人才。作者认为对有才能的人必须尊之以高爵,养之以厚禄,任之以重权,这样他们才能施展自己的才干。他的这些主张,是通过对千里马的“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的境遇的描述表现出来的。探究二:对封建社会中统治者有眼不识人才和人才被埋没的现象,作者分别用“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和“祇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作了形象的概括,寄寓了作者深深的感慨。探究三:这篇“说”,带有寓言的

4、色彩。文章首句“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是全文立意所在。这个意思是从古代关于伯乐和千里马的故事中生发出来的,却又表现了作者的独特见地。文章以千里马比喻有才能的人,以伯乐比喻重视人才、识别人才的人,借千里马才能的被埋没来揭露封建统治者埋没人才的现象,也表达了作者对自己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读后感悟】感悟一:马说讽刺了压制、埋没人才的统治者,那是在古代社会。而今在如此激烈的社会竞争中,怎样才能立于不败之地呢?除了必备的才能以外,还要进取,抓住机遇。真正能拯救自己的人只有自己。至于伯乐,只是起到辅助作用罢了。感悟二:“伯乐”对“千里马”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当今社会是竞争的社会,所以给“人才”创设宽松

5、的工作环境 使其发挥出自己的才能是当务之急。1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1)故虽有名马虽:即使(2)祇辱于奴隶人之手祇:只是(3)骈死于槽枥之间骈:两马并驾(4)一食或尽粟一石或:有时(5)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食:通“饲”,喂(10)执策而临之策:名词,马鞭临:面对(6)才美不外见见:通“现”,表现 且:犹,尚且等:等同,一样(8)策之不以其道策:用鞭子打以:按照(9)食之不能尽其材材:通“才”,才华(7)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1)故虽有名马,祇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所以即使有很名贵的马,只能屈辱于仆役的手中,和其他普通的马一块死在马厩里,不被人称作千里马。(2)

6、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日行千里的马,有时一顿能吃一石谷子。(3)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喂马的人不知道根据它日行千里的食量来喂养它。2翻译下列句子。想和普通的马一样尚且不能够,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4)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鞭打它不按照驾驭千里马的方法,喂养它又不能竭尽它的才能,马嘶鸣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5)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难道真的没有(千里)马吗?恐怕(是他们)真不识得(千里)马啊。(6)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3概括层次主要内容。(1)概括马说第一段“世有伯乐不以千里称也”的内容。说明伯乐对千里马的决定作用。(2)概括马说第二

7、段“马之千里者安求其能千里也”的内容。说明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3)概括马说第三段“策之不以其道其真不知马也”的内容。讽刺了食马者的浅薄无知,点明中心。4理解文言文的基本内容。(1)马说中,作者借有关伯乐与千里马的传说将愚妄浅薄的封建统治者比作“”;将人才比作“”;而“伯乐”指的是 。食马者(2)作者所说的“食马者”“伯乐”“千里马”仅仅指传说中的人和物吗?不是。“千里马”比喻人才;“伯乐”比喻慧眼识才者;“食马者”比喻愚妄无知的统治者。文章借千里马难遇伯乐,最终被埋没 揭露封建统治者埋没人才的现象,表达作者强烈的愤慨和深沉的痛惜之情。千里马能识别人才的封建统治者(3)文中“呜呼”蕴含着作者怎

8、样的感情?请你结合文本加以分析。对千里马遭遇的惋惜,对食马者(当权者)埋没人才的痛恨之情。(4)如果想成为“千里马”,你认为最需要的主观和客观条件各是什么?请结合文本与现实生活谈谈看法。示例:需要自身的实力,也需要展示自己实力的机会,还需要外界对自己实力的欣赏。(5)“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表达了作者什么感情?对千里马命运的惋惜 对食马者的讽刺、谴责。5请用“/”给下列句子标出停顿。(1)祇/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2)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3)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4)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6领悟古诗文内涵,从中获得有益

9、的启示。(1)从千里马的遭遇,你获得什么启示?在当今竞争日益激烈的社会,我们要努力探索科学文化知识,要善于抓住机遇,大胆表现自我,充分展现自己的才能,让更多的人认识自己,了解自己。(2)从食马者的角度你获得什么启示?掌权者或单位的领导者要善于发现人才,要多方位搭建相互了解的平台,给应聘者充分展示自己的空间,甚至可以走街串巷地去打听了解。任用人才时,要充分相信他们,用而不疑,从中发现他们的优缺点。(一)马说(15分)韩愈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祇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

10、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1解释下面加点词的意思。(5分)(1)是马也是:这(2)食马者食:同“饲”,喂(3)策之不以其道策:鞭打(驱使)(4)一食或尽粟一石或:有时(5)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等:等同,一样2翻译下列句子。(4分)(1)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世上有了伯乐,然后才会有千里马。(2)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要和普通的马等同尚且不可能 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示例:我要毛遂自荐 主动展示自己的才能。我要努力完善自己,

11、做得更好。要做到心态平和,相信是金子总会发光。3.作者借“千里马”不遇“伯乐”的遭遇 寄托了怎样的思想感情?(3分)寄托了作者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思想感情。4.如果你是一匹“千里马”,而尚未被“伯乐”发现,你该怎么做?(二)马说(15分)韩愈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祇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12、。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5分)骈死:并列而死(2)才美不外见见:通“现”,显现 (3)虽有千里之能能:才能(4)安求其能千里也安:怎么,怎能(5)执策而临执:拿着,举着(1)骈死于槽枥之间2翻译句子。(4分)(1)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喂马的人不知道它是千里马,所以不按照千里马的喂养方法喂养它。(2)鸣之而不能通其意。千里马鸣叫,喂马的人却不知道它想表达的意思。3从文中看,千里马遇不到伯乐,它们有着怎样的命运?(分)祇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作者借千里马不遇伯乐的遭遇,反映了当时怎样的社会现实?(分)反映了当时的统治者不重视人才,不善于发现人才的社会现实。考查年份考查篇目考

13、查知识点词语解释句子翻译划分节奏文意理解及表现手法把握情感谈启示2006课改孔子语录14.从、罔、好(3分)15.(1)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2)思而不学则殆。(4分)16.要点概括(4分)17谈理解(4分)论语十二章句段全解 字词全解句段全解 字词全解句段全解 字词全解句段全解 字词全解句段全解 字词全解句段全解 字词全解【结构图解】【主题归纳主题归纳】本文通过师徒对话或借题发挥 阐述了学习应该有谦虚好学的态度 贫贱不移、求学为乐的精神 温故知新、学思结合的学习方法 诚实守信、厚道仁义、坚守节操的思想品德。【写作特色写作特色】.语言简洁,生动传神每一章语录虽然都是寥寥数语 但多次运用反

14、问、排比、比喻等修辞手法 频繁使用“乎”“矣”“也”等语气词 使表情达意富有感染力和表现力 甚至说话人的神态都栩栩如生地呈现在读者眼前 句式的变化也很生动:有的是排比句、反问句 对弟子进行耐心的启发 有的是对偶句 从正反两方面导出学和思的辩证关系 有的是以感叹句来表现自己的志向和追求。.思想深刻,富有哲理这十二章语录阐述了谦虚好学的学习态度 贫贱不移、求学为乐的学习精神 温故知新、学思结合的学习方法 诚实守信、厚道仁义、坚守节操的思想品德 至今影响很大 成为现代人学习和做人的基本准则 这十二章中的各章都可以算作格言 这些格言具有简练晓畅、语意含蓄、富有哲理的特点。【问题探究】怎样理解“逝者如斯

15、夫 不舍昼夜”?探究一:这里是指孔子勉励弟子要珍惜时光 说流逝的时光如河水一样不分昼夜地流去 说明了时间的宝贵和一去不返 体现了惜时如金的人生感悟 勉励弟子一定要加倍珍惜时间。探究二:这里是孔子用积极的心态来看人生,勉励人们要不断进步,人生如河水一样,不断地向前流动。孔子告诉人们:“注意呀!你们看这水,过去的都像这样,向前去!向前去!而且是昼夜不停地向前去。”人的一生中,思想、观念都要不断地进步,如果满足于今日的成就,就会落伍。探究二:这里是孔子用积极的心态来看人生,勉励人们要不断进步。人生如河水一样,不断地向前流动。孔子告诉人们:“注意呀!你们看这水,过去的都像这样,向前去!向前去!而且是昼

16、夜不停地向前去。”人的一生中,思想、观念都要不断地进步。如果满足于今日的成就,就会落伍。探究三:“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包含很多深层意义,可以说孔子的哲学,尤其人生哲学的精华,都集中在这两句话中。历史是不停留的,时代是向前迈进的,宇宙如此,人生也是如此。【读后感悟】感悟一:“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正所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你对一门学问产生了兴趣之后,自然会用心学习,进而会学得比别人好。感悟二:我们从课文中学到了如何提高个人修养的许多有益的教诲。如:看到别人的短处而反省自我,加强自律;要贫贱不移;要意志坚定;交朋友要讲诚信;等等。聆听古人的教诲,真是受益匪浅。1解释下列加点词

17、在文中的意思。(1)学而时习之时:按时(2)不亦说乎说:同“悦”,愉快(3)人不知而不愠愠:生气,发怒(4)吾日三省吾身省:自我检查、反省(5)传不习乎传:老师传授的知识(6)四十而不惑惑:迷惑,疑惑天命:指不能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8)不逾矩逾:越过,超过(7)五十而知天命故:旧的,原来的。此处指已学过的知识知:得到,领悟(9)温故而知新罔:迷惑,意思是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10)学而不思则罔(11)思而不学则殆殆:有害堪:忍受(13)曲肱而枕之肱:胳膊(12)人不堪其忧于:对,对于(14)于我如浮云舍:舍弃(15)不舍昼夜(16)博学而笃志笃:忠实,坚守仁:仁德(17)仁在其中矣温习学过的知识

18、,可以得到新的理解与体会,可以凭借这个成为老师了。(1)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有朋友从远方来(交流、学习),不也是快乐的吗?(2)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别人不了解我,我也不生气,不也是品德高尚的人吗?(3)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七十岁能随心所欲(做事情),而不越过规矩。(4)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2翻译下列句子。(5)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只读书却不思考,就会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只思考而不读书,就会有害。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对于我来讲就像是天上的浮云一样。(6)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别人都忍受不了这种穷困的忧愁,颜回却没有改变他好学的乐趣。(7)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

19、者不如乐之者。知道学习的人不如喜欢学习的人,喜欢学习的人不如以学习为乐趣的人。(8)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军队的统领可以被改变,(但哪怕是)一个普通人的志向也不可以改变。(9)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要选择他们的长处来学习,对于他们的缺点,(如果自己也有)就要改正。(10)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孔子在河岸上感叹说:“时光像流水一样消逝,日夜不停。(11)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3概括文段主要内容。(1)第一章包含几层意思?请简要地概括。第一章包含三层意思:第一句讲的是学习的方法;第二句讲的是学习的乐趣;第三句讲的是为人态度,属于个人修养范围,也是一种学习态度。

20、(2)全文主要内容包括哪三个方面?学习方法。学习态度。修身做人。4理解文言文的基本内容。(1)你是如何理解“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句话的?学习离不开思考,学与思紧密相连。启示:我们读书不能读死书,要注意在学习中多思考,这样才能培养我们的思维能力,在思考中学习,这对我们提高学习兴趣是有帮助的。(2)“温故而知新”说明了一个怎样的道理?新知识与旧知识紧密相连,新知识源于旧知识的积累。(3)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是怎样的?思想与言行融合,自觉遵守道德规范,而不是勉强去做。(4)从“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一句可以看出,孔子赞扬了颜回哪方面的品质

21、?孔子高度赞扬了颜回安贫乐道、淡泊名利、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贵品质。(5)“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一句说明了什么?人一定要有志气、品格。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能改变自己的心志,应该坚定信念、矢志不渝。(6)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一章告诉我们应该有怎样的学习态度?随时随地向周围的人学习,学习别人的长处,借鉴别人的短处。5诵读下列句子时,每句至少应有两处停顿,请用“/”标示出来。(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2)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3)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4)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5)三军/

22、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6领悟古诗文内涵,从中获得有益的启示。(1)青少年正处于求学阶段,正需要正确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学习方法,试选取课文中与学习有关的一则语录,谈谈它对你学习的指导作用。示例:“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一则谈的是学习与思考的关系。“学”与“思”二者是一种辩证的关系,学习是思考的基础,思考是学习的必然,二者必须结合起来,才会学有所成。(2)现代社会是商品经济社会,我们不能回避利益问题。你认为孔子的“义利观”对我们现代人有什么指导意义?在商品经济社会,会出现金钱至上的拜金主义思想及片面追求经济利益的现象,但面对金钱、财富,我们要“义”字当头。不义之财,虽贫不取;君子爱财

23、,取之有道。行义以达其利,通过做“义”之事,获得利益。(3)宋开国丞相赵普曾说:“半部论语治天下。”这句话是什么意思?这句话对我们有什么启示?这句话的意思是说精通论语就可以治理天下。这句话道出了论语在修身、治国方面的作用。(意思相近即可)(4)这十二章语录在内容上、文字上有什么特色?对我们有什么启发?这十二章语录不仅内容丰富,文字上也别具特色。比如第一章:“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连用三个反问句,把学习的乐趣和所达到的境界层层展开,句式整齐、音调和谐,读起来相当流畅,富有感染力。这十二章语录对学子的勤奋自励、谦虚进取,学习方法的机敏灵活,品德修

24、养的自律豁达,论述得言简意深,富有哲理。它像一个路标,给每位学子指引着前进的方向。(一)论语十二章(节选)(15分)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1解释下列加点字在文中的意思。(5分)(1)人不知而不愠愠:生气、发怒(2

25、)不逾矩矩:规矩、规范(3)学而不思则罔罔:迷惑,迷茫无所适从(4)温故而知新知:获得(5)择其善者而从之善:好的方面,优点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1)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只知道学习而不知道思考,就会感到迷茫无所适从,只知道思考却不知道学习,就会有害。(2)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选择他的优点而跟从,针对他的缺点(反省自己)加以改正。3请写出三个出自上文所选六则论语中的常用成语。(3分)示例:三十而立、四十不惑、温故知新、择善而从等。4同学们,经过了两千多年,孔子的话仍然闪烁着夺目的光彩。学习了论语后,你一定有所感悟,请从上文中选择一则,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对你的

26、启发。(3分)示例:“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意思是:几个人一道做事或学习,其中一定有可以做我老师的。孔子这是要告诫我们虚心向别人学习请教,要不耻于问。实际生活中,学海无涯,任你是学富五车、才高八斗,你的知识经验不过是沧海一粟,所以要多向他人学习。(二)论语十二章(节选)(15分)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雍

27、也)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张)1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5分)(1)吾日三省吾身 日:每天(2)四十而不惑惑:迷惑,疑惑(3)思而不学则殆 殆:有害(4)于我如浮云于:对,对于(5)博学而笃志笃:忠实,坚守2翻译下列句子。(4分)(1)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别人都忍受不了这种穷困的忧愁,颜回却没有改变他好学的乐趣。(2)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

28、者。懂得它的人,不如爱好它的人;爱好它的人,又不如以它为乐的人。3诵读下列句子时,每句有一处停顿,请用“/”标示出来。(2分)(1)与朋友交/而不信乎(2)吾十有五/而志于学4“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句话强调了什么?阐明了什么关系?(4分)强调学习要和思考相结合。阐明了“学”与“思”的辩证关系。考查年份考查篇目考查知识点词语解释句子翻译划分节奏文意理解及表现手法把握情感谈启示2011马说15.或、见、等、安、执(5分)16.(1)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2)鸣之而不能通其意。(分)17.文意理解(3 分)18.理解写作现实(3分)马 说 韩 愈句段全解 字词全解 句段全解 字词全

29、解【结构图解】【主题归纳主题归纳】本文以千里马不遇伯乐,比喻贤才难遇明主,表达了作者希望统治者能识别人才、重用人才,使他们能充分发挥才能的愿望,寄托了作者的愤懑不平和穷困潦倒之感,并对统治者埋没、摧残人才进行了讽刺、针砭和诉。【写作特色写作特色】1、托物寓意,中心明确。例如,用“祇辱于奴隶人之手 骈死于槽枥之间”来描绘千里马的终身遭遇,用“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来揭示它的才能被埋没的原因,能激起人们的不平感,也表达了当时有才能之人的悲愤、又如,用“策之不以其道天下无马!”来刻画食马者的浅薄愚妄,更具有辛辣嘲讽的效果。2、结构精巧 脉络清晰先从正面提出问题:“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然

30、后笔锋一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从反面展开议论。接下来,自然就写到千里马被埋没的遭遇、其才美不得外现的原因,对无知的“食马者”发出了强烈的谴责,进行了辛辣的嘲讽,最后归结出“其真不知马也”这一贯穿全文的中心。【问题探究】1.伯乐、千里马、食马者各比喻什么?伯乐:比喻重视人才、识别人才的人。千里马:比喻有才能的人。食马者:比喻不重视人才的封建统治者。2.本文论述的主要问题是什么?作者表达了什么独特的见解?探究一:本文采用“托物寓意”的写法 文章论述的是识别人才的问题,但通篇没有一句话直接提到人才。作者认为对有才能的人必须尊之以高爵,养之以厚禄,任之以重权,这样他们才能施展自己的才干。他

31、的这些主张,是通过对千里马的“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的境遇的描述表现出来的。探究二:对封建社会中统治者有眼不识人才和人才被埋没的现象,作者分别用“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和“祇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作了形象的概括,寄寓了作者深深的感慨。探究三:这篇“说”,带有寓言的色彩。文章首句“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是全文立意所在。这个意思是从古代关于伯乐和千里马的故事中生发出来的,却又表现了作者的独特见地。文章以千里马比喻有才能的人,以伯乐比喻重视人才、识别人才的人,借千里马才能的被埋没来揭露封建统治者埋没人才的现象,也表达了作者对自己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读后感

32、悟】感悟一:马说讽刺了压制、埋没人才的统治者,那是在古代社会。而今在如此激烈的社会竞争中,怎样才能立于不败之地呢?除了必备的才能以外,还要进取,抓住机遇。真正能拯救自己的人只有自己。至于伯乐,只是起到辅助作用罢了。感悟二:“伯乐”对“千里马”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当今社会是竞争的社会,所以给“人才”创设宽松的工作环境 使其发挥出自己的才能是当务之急。1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1)故虽有名马虽:即使(2)祇辱于奴隶人之手祇:只是(3)骈死于槽枥之间骈:两马并驾(4)一食或尽粟一石或:有时(5)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食:通“饲”,喂(10)执策而临之策:名词,马鞭临:面对(6)才美不外见见:

33、通“现”,表现 且:犹,尚且等:等同,一样(8)策之不以其道策:用鞭子打以:按照(9)食之不能尽其材材:通“才”,才华(7)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1)故虽有名马,祇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所以即使有很名贵的马,只能屈辱于仆役的手中,和其他普通的马一块死在马厩里,不被人称作千里马。(2)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日行千里的马,有时一顿能吃一石谷子。(3)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喂马的人不知道根据它日行千里的食量来喂养它。2翻译下列句子。想和普通的马一样尚且不能够,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4)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鞭打它不按照驾驭千里马的方法,喂养它又不能

34、竭尽它的才能,马嘶鸣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5)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难道真的没有(千里)马吗?恐怕(是他们)真不识得(千里)马啊。(6)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3概括层次主要内容。(1)概括马说第一段“世有伯乐不以千里称也”的内容。说明伯乐对千里马的决定作用。(2)概括马说第二段“马之千里者安求其能千里也”的内容。说明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3)概括马说第三段“策之不以其道其真不知马也”的内容。讽刺了食马者的浅薄无知,点明中心。4理解文言文的基本内容。(1)马说中,作者借有关伯乐与千里马的传说将愚妄浅薄的封建统治者比作“”;将人才比作“”;而“伯乐”指的是 。食马者(

35、2)作者所说的“食马者”“伯乐”“千里马”仅仅指传说中的人和物吗?不是。“千里马”比喻人才;“伯乐”比喻慧眼识才者;“食马者”比喻愚妄无知的统治者。文章借千里马难遇伯乐,最终被埋没 揭露封建统治者埋没人才的现象,表达作者强烈的愤慨和深沉的痛惜之情。千里马能识别人才的封建统治者(3)文中“呜呼”蕴含着作者怎样的感情?请你结合文本加以分析。对千里马遭遇的惋惜,对食马者(当权者)埋没人才的痛恨之情。(4)如果想成为“千里马”,你认为最需要的主观和客观条件各是什么?请结合文本与现实生活谈谈看法。示例:需要自身的实力,也需要展示自己实力的机会,还需要外界对自己实力的欣赏。(5)“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

36、其能千里也?”表达了作者什么感情?对千里马命运的惋惜 对食马者的讽刺、谴责。5请用“/”给下列句子标出停顿。(1)祇/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2)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3)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4)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6领悟古诗文内涵,从中获得有益的启示。(1)从千里马的遭遇,你获得什么启示?在当今竞争日益激烈的社会,我们要努力探索科学文化知识,要善于抓住机遇,大胆表现自我,充分展现自己的才能,让更多的人认识自己,了解自己。(2)从食马者的角度你获得什么启示?掌权者或单位的领导者要善于发现人才,要多方位搭建相互了解的平台,给应聘者充分展

37、示自己的空间,甚至可以走街串巷地去打听了解。任用人才时,要充分相信他们,用而不疑,从中发现他们的优缺点。(一)马说(15分)韩愈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祇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1解释下面加点词的意思。(5分)(1)是马也是:这(2)食马者食:同“饲”,喂(3)策之不以其道策:鞭打(驱使)

38、(4)一食或尽粟一石或:有时(5)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等:等同,一样2翻译下列句子。(4分)(1)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世上有了伯乐,然后才会有千里马。(2)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要和普通的马等同尚且不可能 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示例:我要毛遂自荐 主动展示自己的才能。我要努力完善自己,做得更好。要做到心态平和,相信是金子总会发光。3.作者借“千里马”不遇“伯乐”的遭遇 寄托了怎样的思想感情?(3分)寄托了作者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思想感情。4.如果你是一匹“千里马”,而尚未被“伯乐”发现,你该怎么做?(二)马说(15分)韩愈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

39、虽有名马,祇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5分)骈死:并列而死(2)才美不外见见:通“现”,显现 (3)虽有千里之能能:才能(4)安求其能千里也安:怎么,怎能(5)执策而临执:拿着,举着(1)骈死于槽枥之间2翻译句子。(4分)(1)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喂马的人不知道它是千里马,所以不按照千里马的喂养

40、方法喂养它。(2)鸣之而不能通其意。千里马鸣叫,喂马的人却不知道它想表达的意思。3从文中看,千里马遇不到伯乐,它们有着怎样的命运?(分)祇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作者借千里马不遇伯乐的遭遇,反映了当时怎样的社会现实?(分)反映了当时的统治者不重视人才,不善于发现人才的社会现实。考查年份考查篇目考查知识点词语解释句子翻译划分节奏文意理解及表现手法把握情感谈启示2006课改孔子语录14.从、罔、好(3分)15.(1)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2)思而不学则殆。(4分)16.要点概括(4分)17谈理解(4分)论语十二章句段全解 字词全解句段全解 字词全解句段全解 字词全解句段全解 字词全

41、解句段全解 字词全解句段全解 字词全解【结构图解】【主题归纳主题归纳】本文通过师徒对话或借题发挥 阐述了学习应该有谦虚好学的态度 贫贱不移、求学为乐的精神 温故知新、学思结合的学习方法 诚实守信、厚道仁义、坚守节操的思想品德。【写作特色写作特色】.语言简洁,生动传神每一章语录虽然都是寥寥数语 但多次运用反问、排比、比喻等修辞手法 频繁使用“乎”“矣”“也”等语气词 使表情达意富有感染力和表现力 甚至说话人的神态都栩栩如生地呈现在读者眼前 句式的变化也很生动:有的是排比句、反问句 对弟子进行耐心的启发 有的是对偶句 从正反两方面导出学和思的辩证关系 有的是以感叹句来表现自己的志向和追求。.思想深

42、刻,富有哲理这十二章语录阐述了谦虚好学的学习态度 贫贱不移、求学为乐的学习精神 温故知新、学思结合的学习方法 诚实守信、厚道仁义、坚守节操的思想品德 至今影响很大 成为现代人学习和做人的基本准则 这十二章中的各章都可以算作格言 这些格言具有简练晓畅、语意含蓄、富有哲理的特点。【问题探究】怎样理解“逝者如斯夫 不舍昼夜”?探究一:这里是指孔子勉励弟子要珍惜时光 说流逝的时光如河水一样不分昼夜地流去 说明了时间的宝贵和一去不返 体现了惜时如金的人生感悟 勉励弟子一定要加倍珍惜时间。探究二:这里是孔子用积极的心态来看人生,勉励人们要不断进步,人生如河水一样,不断地向前流动。孔子告诉人们:“注意呀!你

43、们看这水,过去的都像这样,向前去!向前去!而且是昼夜不停地向前去。”人的一生中,思想、观念都要不断地进步,如果满足于今日的成就,就会落伍。探究二:这里是孔子用积极的心态来看人生,勉励人们要不断进步。人生如河水一样,不断地向前流动。孔子告诉人们:“注意呀!你们看这水,过去的都像这样,向前去!向前去!而且是昼夜不停地向前去。”人的一生中,思想、观念都要不断地进步。如果满足于今日的成就,就会落伍。探究三:“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包含很多深层意义,可以说孔子的哲学,尤其人生哲学的精华,都集中在这两句话中。历史是不停留的,时代是向前迈进的,宇宙如此,人生也是如此。【读后感悟】感悟一:“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44、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正所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你对一门学问产生了兴趣之后,自然会用心学习,进而会学得比别人好。感悟二:我们从课文中学到了如何提高个人修养的许多有益的教诲。如:看到别人的短处而反省自我,加强自律;要贫贱不移;要意志坚定;交朋友要讲诚信;等等。聆听古人的教诲,真是受益匪浅。1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1)学而时习之时:按时(2)不亦说乎说:同“悦”,愉快(3)人不知而不愠愠:生气,发怒(4)吾日三省吾身省:自我检查、反省(5)传不习乎传:老师传授的知识(6)四十而不惑惑:迷惑,疑惑天命:指不能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8)不逾矩逾:越过,超过(7)五十而知天命故:旧的,原来的。此

45、处指已学过的知识知:得到,领悟(9)温故而知新罔:迷惑,意思是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10)学而不思则罔(11)思而不学则殆殆:有害堪:忍受(13)曲肱而枕之肱:胳膊(12)人不堪其忧于:对,对于(14)于我如浮云舍:舍弃(15)不舍昼夜(16)博学而笃志笃:忠实,坚守仁:仁德(17)仁在其中矣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得到新的理解与体会,可以凭借这个成为老师了。(1)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有朋友从远方来(交流、学习),不也是快乐的吗?(2)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别人不了解我,我也不生气,不也是品德高尚的人吗?(3)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七十岁能随心所欲(做事情),而不越过规矩。(4)温故而知新

46、,可以为师矣。2翻译下列句子。(5)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只读书却不思考,就会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只思考而不读书,就会有害。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对于我来讲就像是天上的浮云一样。(6)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别人都忍受不了这种穷困的忧愁,颜回却没有改变他好学的乐趣。(7)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知道学习的人不如喜欢学习的人,喜欢学习的人不如以学习为乐趣的人。(8)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军队的统领可以被改变,(但哪怕是)一个普通人的志向也不可以改变。(9)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要选择他们的长处来学习,对于他们的缺点,(如果自己也有)就要改正。(10)子在川上

47、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孔子在河岸上感叹说:“时光像流水一样消逝,日夜不停。(11)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3概括文段主要内容。(1)第一章包含几层意思?请简要地概括。第一章包含三层意思:第一句讲的是学习的方法;第二句讲的是学习的乐趣;第三句讲的是为人态度,属于个人修养范围,也是一种学习态度。(2)全文主要内容包括哪三个方面?学习方法。学习态度。修身做人。4理解文言文的基本内容。(1)你是如何理解“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句话的?学习离不开思考,学与思紧密相连。启示:我们读书不能读死书,要注意在学习中多思考,这样才能培养我们的思维能力,在思考中学习,这对我们提高学习兴趣是有帮

48、助的。(2)“温故而知新”说明了一个怎样的道理?新知识与旧知识紧密相连,新知识源于旧知识的积累。(3)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是怎样的?思想与言行融合,自觉遵守道德规范,而不是勉强去做。(4)从“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一句可以看出,孔子赞扬了颜回哪方面的品质?孔子高度赞扬了颜回安贫乐道、淡泊名利、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贵品质。(5)“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一句说明了什么?人一定要有志气、品格。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能改变自己的心志,应该坚定信念、矢志不渝。(6)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一章告诉我们

49、应该有怎样的学习态度?随时随地向周围的人学习,学习别人的长处,借鉴别人的短处。5诵读下列句子时,每句至少应有两处停顿,请用“/”标示出来。(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2)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3)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4)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5)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6领悟古诗文内涵,从中获得有益的启示。(1)青少年正处于求学阶段,正需要正确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学习方法,试选取课文中与学习有关的一则语录,谈谈它对你学习的指导作用。示例:“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一则谈的是学习与思考的关系。“学”与“思”二者是一种辩证的关系,

50、学习是思考的基础,思考是学习的必然,二者必须结合起来,才会学有所成。(2)现代社会是商品经济社会,我们不能回避利益问题。你认为孔子的“义利观”对我们现代人有什么指导意义?在商品经济社会,会出现金钱至上的拜金主义思想及片面追求经济利益的现象,但面对金钱、财富,我们要“义”字当头。不义之财,虽贫不取;君子爱财,取之有道。行义以达其利,通过做“义”之事,获得利益。(3)宋开国丞相赵普曾说:“半部论语治天下。”这句话是什么意思?这句话对我们有什么启示?这句话的意思是说精通论语就可以治理天下。这句话道出了论语在修身、治国方面的作用。(意思相近即可)(4)这十二章语录在内容上、文字上有什么特色?对我们有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行业 > 各类PPT课件(模板)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1,本文(第2部分文言文阅读专题1文言文阅读串讲串讲7马说复习课件.ppt)为本站会员(晟晟文业)主动上传,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2,用户下载本文档,所消耗的文币(积分)将全额增加到上传者的账号。
3,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发送邮件至3464097650@qq.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Www.163Wenku.Com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