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经济学第七章农业劳动力课件.ppt

上传人(卖家):晟晟文业 文档编号:3995844 上传时间:2022-11-02 格式:PPT 页数:68 大小:7.46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农业经济学第七章农业劳动力课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68页
农业经济学第七章农业劳动力课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68页
农业经济学第七章农业劳动力课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68页
农业经济学第七章农业劳动力课件.ppt_第4页
第4页 / 共68页
农业经济学第七章农业劳动力课件.ppt_第5页
第5页 / 共6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第七章 农业劳动力我国农业劳动力 有人说我国农业劳动力剩余,有人说我国农业劳动力短缺。到底什么是农业劳动力。按户籍划分,必然高估,因为农民工数量 按常驻地区,必然低估,因为农民工数量何为农业剩余劳动力 一种把边际生产率=的劳动者称为剩余劳动力。通俗地说,就是认为这部分人即使不参加农业生产也不影响农业产量。第二种把边际劳动收益低于非农边际劳动收益的农村劳动者称为剩余劳动力。因为这部分劳动者选择非农生产会获得更大的收益,最终他们会选择转移出去的。劳动力年龄 年龄处于适合参加劳动的阶段,作为生产者统计的人口。人口学一般以16岁-64岁期间的人口为劳动适龄人口。中国一般规定男子16岁-60岁期间、女子

2、16岁-55岁期间的人口为劳动适龄人口。劳动适龄人口在人口中的比重,称为抚养指数,表示每个劳动适龄人口的负担程度。农业劳动力内涵 一般是指能参加农业劳动的劳动力的数量和质量。农业劳动力的特殊性 1、农业劳动在季节上具有强烈的季节性 2、农业劳动在空间上具有较大的分散性和地域性 3、农业劳动内容的多样性 4、农业劳动成果的最后决定性和不稳定性我国农业劳动力 有人说我国农业劳动力剩余,有人说我国农业劳动力短缺。到底什么是农业劳动力。按户籍划分,必然高估,因为农民工数量 按常驻地区,必然低估,因为农民工数量农业劳动力农村劳动力?农业劳动力乡村从业人员??中国人口红利在消失 中国的剩余劳动力已经用完,

3、中国已经处在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尾声,即将进入到后工业化时代。制度变迁的路径依赖 路径依赖理论:它的特定含义是指人类社会中的技术演进或制度变迁均有类似于物理学中的惯性,即一旦进入某一路径(无论是“好”还是“坏”)就可能对这种路径产生依赖。农业劳动力供给农业劳动力供给:是指在一定时间内劳动力进行农业劳动供给的数量和质量。农业劳动力供给的基本特点农业劳动力供给特点(1)农业劳动力供给的增长具有较强的经济推动力。(2)农业劳动力的供给具有较强的弹性。(3)农业劳动力总供给量过大,而有效供给又严重不足。中国农业劳动力的供求特点 1.农业劳动力数量大,质量低、(老龄化)2.农业劳动力供求矛盾十分突出 3.农

4、业劳动力供求状况在地区之间存在较大差异第二节 农业劳动力转移理论一、农业劳动力转移的一般规律一、农业劳动力转移的一般规律 农业劳动力转移是指农业劳动力从农业中向非农产业或城市的流动。主要方式有部门转移和空间转移。农业劳动力转移的一般规律(1)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农业劳动力会逐步向非农产业或城市转移,农业劳动力占整个社会劳动力的比重逐步下降。(2)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速度的快慢,从根本上取决于农业相对非农产业劳动生产率的差距。农业劳动力转移的一般规律(3)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产业或城市转移呈现出两个阶段的变化趋势:第一阶段使农业劳动力绝对数量增加,相对比重下降;第二阶段是农业劳动力的绝对数量与相

5、对比重同时下降。人口红利 与“刘易斯拐点”相对应的是“人口红利”,由于年轻人口数量增多形成的廉价劳动力,提供给经济发展相对便宜的要素价格。对于很多发展中国家而言,廉价劳动力是发展的一个重要要素,这一点,在我国的经济增长模式中也表现得较为明显。劳动力转移理论农业劳动力转移的理论模式1、刘易斯模式2、拉尼斯费景汉模式3、托达罗模式4、拉文斯坦的推拉理论5、吉佛的引力理论6、舒尔茨和夏斯达的成本收益理论 刘易斯模式(1)发展中国家一般存在着二元经济结构(2)传统农业部门的最大特点是剩余劳动力的存在(3)由于工农业之间的收入水平存在着明显的差距,农业剩余劳动力必然有一种向工业部门流动的趋势(4)城市现

6、代工业部门吸收农业剩余劳动力的结果是扩大了生产,取得了更多的生产剩余,积累了更多的利润(5)在上述往复过程中,城市工业部门不断扩大生产,农业剩余劳动力不断向工业部门转移,农村人口不断进入城市,从而实现了工业化和城市化 1、刘易斯模式的不足(1)强调现代工业部门的扩张,忽视农业的发展。(农业的报酬不如工业被假定了)(2)假定农业剩余劳动力的流入和城市工业部门就业机会的增加,在速度上是与工业部门资本积累的扩大成正比例的,现代工业部门的劳动与资本比例始终是不变。(3)假定农村存在剩余劳动力的同时,城市不存在失业。(4)把不变的工资水平作为分析的基础。各种“点”在刘易斯模式的基础上,拉尼斯、费景汉提出

7、了自己的劳动力流动模式。根据农业和工业两部门发展的对应关系把农业劳动力转移过程分为以下三个阶段:(1)第一阶段:劳动边际生产率等于零的阶段。(2)第二阶段:劳动边际生产率大于零但小于不变制度工资的阶段(粮食短缺点)。(3)第三阶段:劳动边际生产率等大于不变制度工资的阶段(商业化点)。2、拉尼斯费景汉模式拉尼斯费景汉模式的不足(1)假定农业部门存在剩余劳动力,而工业部门不存在失业,并且工业工资水平是不变的。(2)假定农业劳动者的工资水平不会因为农业劳动生产率变化而变化。3、托达罗模式(1)促使劳动力流动的基本力量,是比较收益与成本的理性的经济考虑,这种考虑包括心理因素。(2)使人们做出流入城市决

8、策的,是预期的而不是现实的收入城乡差异。(3)农业劳动力获得城市工作机会的概率,与城市失业率成反比。(4)人口流动率超过城市工作机会的增长率不仅是可能的,而且是合理的。4、拉文斯坦的推拉理论 人口迁移是两种力量相互作用的结果:一种力量是原住地的推动力或称排斥力,如迁出地缺少就业机会、农作物收成不好、社会关系不和、居住环境恶劣等因素都属于推力;另一种力量是迁入地的拉力或称吸引力,如公共设施较好、气候好、收入高、文化氛围好等,则是拉力。5、吉佛的引力理论 引力理论探讨了人口迁移量与迁入地与迁出地两个引力理论探讨了人口迁移量与迁入地与迁出地两个地域的人口规模和距离有明显的联系,迁移量与两地域的人口规

9、模和距离有明显的联系,迁移量与两地人口数的乘积成正比,与其距离成反比。地人口数的乘积成正比,与其距离成反比。这一理论的实质是:人口迁移的方向是从低工资到高工资的地方,从劳动力过剩的地方到劳动力不足的地方。乡城人口迁移的动机决定于城乡预期收入的差异,差异越大,流入城市的人口就越多;距离越短,流入的量就越大。6、舒尔茨和夏斯达的成本收益理论 舒尔茨和夏斯达从迁移的成本和收益出发来解释人们的迁移行为。人口迁移的成本收益理论认为收益是指迁移者预期到迁入地会取得比现在多的收益;成本包括货币成本(交通、住宅、实物等方面增加的支出)和非货币成本(迁移是减少的收入以及心理成本等)。6、舒尔茨和夏斯达的成本收益

10、理论 只有迁移的收益大于成本,人们才做出迁移的决策。中国剩余劳动力转移基本情况以就地转移为主 农业剩余劳动力与经济之间的关系 转移者的性别比例 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行业 我国农业从业人员基本情况 农业剩余劳动力的类型:(季节性)绝对剩余:在农忙时节都剩余 相对剩余:在农闲时节才剩余 解决办法:(1)绝对剩余转移到非农产业(2)相对剩余安排临时性非农活动农业剩余劳动力的类型:(剩余原因)1.积累性剩余:农业人口增长量相对于农业部门吸收量过大 2.结构型剩余:1.产业结构;2.城乡结构;3.农民自身素质 3.替代性剩余:1.农业机械;2.工业技术 4.季节性剩余中国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原因1.中国

11、人口政策的失误,导致农业人口及其劳动力数量增长过快,规模过大2.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3.耕地的减少4.农村二三产业不发达,吸纳劳动力少5.城乡分割的二元经济结构,阻碍了农村劳动力向城市及其二、三产业的转移中国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特点1.从转移地域看,以就地转移与农村内部转移为主,具有较强的封闭性2.从转移产业看,以农村工业部门为主3.从转移方式看,以兼业型为主4.从不同区域看,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存在着严重的不平衡性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历史变迁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两个阶段1980199019801990年,离土不离乡,离乡不背井;1990200619902006年,进城打工,流动人口增多

12、;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路径 就业不足 结构性失业 完全就业 理想状态中国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面临的困难1.农业剩余劳动力不仅基数大,而且有进一步增加的可能2.农业劳动力素质低,严重影响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3.乡镇企业吸纳劳动力的能力减弱4.城镇化水平严重滞后,农民进城务工、经商与城镇待业人数众多的矛盾突出5.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尚未形成提高农业劳动力利用率加快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 1、提高农业劳动力利用率 2、加快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第四节第四节 农业劳动力生产率农业劳动力生产率 1、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概念与指标 农业劳动生产率:指农业劳动者在单位劳农业劳动生产率:指农业劳动者在单位劳动时间内生产

13、的农产品数量,或者生产单动时间内生产的农产品数量,或者生产单位农产品所消耗的劳动时间。位农产品所消耗的劳动时间。表示劳动者的生产效果和能力的指标,表示表示劳动者的生产效果和能力的指标,表示生产量和劳动量之间的关系。生产量和劳动量之间的关系。LPltPl或农业劳动生产率 第一,直接指标第一,直接指标1.平均每个劳动力全年(或一天、一小时)创造的产值。2.平均每个劳动力全年(或一天、一小时)创造的净产值。3.平均每个劳动力全年(或一天、一小时)创造的利润。一般来说,在综合考察一个部门、地区或企业的劳动生产率是常用价值指标。农业劳动生产率第二,间接指标第二,间接指标 间接衡量农业劳动生产率水平的指标

14、主要间接衡量农业劳动生产率水平的指标主要有:有:农业劳动效率,即单位农业劳动时间完成的农业工作量。每一个农业劳动力负担的人口数、耕地数。中国农业劳动生产率增长的特点 1.总体增长缓慢 2.明显划分为两个阶段 3.粮食与肉类存在较大差异 4.与发达国家存在巨大差异中国农业劳动生产率年份年份指标指标1952195719751978198219902000年个农业劳动年个农业劳动力年产粮食力年产粮食(kg)946.510109671040110414701299每个农业劳动每个农业劳动力年产肉量力年产肉量(kg)202127294294172每个农业劳动每个农业劳动力年负担人口力年负担人口数(人)数

15、(人)3.33.43.13.23.23.83.6农业劳动生产率的影响因素 马克思马克思指出指出:“劳动生产率是由多种情况决定的,其中包括:工人的平均熟练程度,科学的发展水平和它在工艺上应用的程度,生产过程的社会结合,生产资料的规模和效能,以及自然条件”。1.自然因素自然因素2.经济因素经济因素3.技术因素技术因素4.社会条件社会条件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的途径1.采取正确的政策措施,调动农民的劳动积极性2.不断改进农业劳动者的物质技术装备3.合理利用和逐步改善自然条件4.不断提高农业劳动者的科学技术水平和劳动熟练程度5.改善劳动组织,加强经营管理 从发达国家经验来看从发达国家经验来看,农村剩余劳动

16、力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是每个国家或地区工业化过程中的的转移是每个国家或地区工业化过程中的必经阶段。必经阶段。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早已成为中国工业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早已成为中国工业化、城市化发展过程中不可回避的问题之化、城市化发展过程中不可回避的问题之一。一。中国的农业劳动力转移 1949-1978:1949-1978:从从“鼓励进城鼓励进城”到到“严格控制严格控制”下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下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中国政府选择了先国计后民生、先生产后生活的发展思路,确定了迅速实现工业化和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国民经济发展战略,这种迫于当时环

17、境的战略选择使国家的建设重心完全转移到城市。中国的农业劳动力转移 从从1950 1950 年到年到1957 1957 年的短短几年间年的短短几年间,大大批农民进入城市批农民进入城市,转为工业企业工人;转为工业企业工人;为了应付物资的极度匮乏为了应付物资的极度匮乏,中央政府开中央政府开始严格限制公众生活需求的增长。在这样始严格限制公众生活需求的增长。在这样的背景下的背景下,国家开始调整政策国家开始调整政策,大批城市人大批城市人口被迫返乡,与此同时口被迫返乡,与此同时,限制农村人口自由限制农村人口自由进入城市的户籍管理制度也应运而生。进入城市的户籍管理制度也应运而生。改革开放三十年改革开放三十年:从从“允许流动允许流动”到到“公平流动公平流动”下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下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1979-1983 1979-1983 年年:“控制流动控制流动”下的劳下的劳动力转移准备阶段动力转移准备阶段;随着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迅速推进,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普遍实行,农产品产量大幅度提高,农民也开始拥有了财产权和自身劳动力的自由支配权。这一时期外出农村劳动力以江浙等沿海一带的工匠和青年劳动力为主,他们凭借自己的一技之长和吃苦耐劳的精神开始向城市流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行业 > 各类PPT课件(模板)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1,本文(农业经济学第七章农业劳动力课件.ppt)为本站会员(晟晟文业)主动上传,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2,用户下载本文档,所消耗的文币(积分)将全额增加到上传者的账号。
3,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发送邮件至3464097650@qq.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Www.163Wenku.Com |网站地图|